兒童的自我安慰情緒是如何產(chǎn)生的
發(fā)布時間:2021-05-24 幼兒園科學聲音的產(chǎn)生說課稿 什么是幼兒園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兒童的自我安慰情緒是如何產(chǎn)生的
1、合理化
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學習上的失敗變?yōu)楹侠砘?。當這些孩子達不到所規(guī)定的標準時,就否定或指責這個標準不合理,盡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敗趨于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兒童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
2、精神勝利法
具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現(xiàn)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憶中。這些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征、思維活動都與這些孩子的年齡不相稱,這種自慰心理表明這些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3、自我保護yJs21.COm
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受挫以后,舉出眾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化比較方式,是為了推脫責任,解脫心理壓力。
4、推脫責任
這些兒童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于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實他們的心里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責任。
這些自我安慰通常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是一個讓自己不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跟不上了之后就真的開始認為自己不行了,就真的開始自我貶低了,慢慢的就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厭惡周邊的人。甚至變得沉默寡言。自閉孤獨等等。造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不易糾正,所以應當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處理才是。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寶寶如何找到自我安慰
你知道嗎,寶寶吮手指,打哈欠,嘆氣,蜷起身體,轉(zhuǎn)過頭去,甚至踹一踹他們的小腿,都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呢。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曾經(jīng)有一個媽媽對我說,她的孩子無論干什么都必須隨身帶著一個絨布小圍嘴,只有拿著這個圍嘴,他才能安靜地做事,否則一定哭鬧不休。有一次去拍照,無論怎樣哄,他都必須將圍嘴拿在手里,而那已經(jīng)變了色的圍嘴在鏡頭里看上去實在不美觀,大人們只好像做游戲一樣將圍嘴藏在身后,引孩子去找,然后搶拍幾個鏡頭。睡覺就更不用說了,沒有“圍圍”的陪伴,孩子是怎樣也不肯睡的。
或許你也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孩子總要找到一個安慰他們自己的東西,特別是睡覺的時候,更是斷斷少不了。孩子們尋求的安慰不只是那些看得見的奶嘴、毛巾,他們哭,打哈欠,蜷起身體,或者閉上眼,也是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呢。
寶寶也需要自我調(diào)整,于是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安慰自己,使自己安靜。
是的,你的寶寶還很小,需要你的照顧和安慰,但同時,他也需要發(fā)現(xiàn)一個自己安慰自己的好方法。爸爸媽媽們熱衷于花費很多的精力在對嬰兒全方位的照顧和早期教育上,他們就忘記了,嬰兒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安安靜靜地自我調(diào)整。寶寶們會尋找時間自己單獨呆著‘他們轉(zhuǎn)過臉去什么也不看或者干脆閉上眼睛,然后對從外界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減少外界的刺激,充分休息。
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shù)寶寶天生就有自我安慰的能力。雖然寶寶看起來是那么無助,但是他們并不是被動去接受大人的照顧的。寶寶離不開照顧他們的父母,他們與母親日夜相伴,母親幫助他們吃飯和睡覺,但是,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所以,從一開始,寶寶們就主動實驗不同的方法。而照顧他們的父母,可以有很多機會去幫助寶寶學會自我安慰。不要認為寶寶尋求安靜的舉動是軟弱的,根據(jù)最新的調(diào)查,自我安慰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能力對孩子獨立行為的發(fā)育非常關鍵,比如他們可以自己在夜里睡一個整覺。在第一年里,你將有好多機會去幫助你的寶寶學會自我安慰。
“吮手指是我最喜歡的自我安慰方式,它對我?guī)椭纱罅??!?/p>
還在媽媽肚里的時候,寶寶就已經(jīng)學會了吮著手指自我安慰了。很多小寶寶在出生不久,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手指的妙處,他們邊流著口水邊嘬得津津有味。吮手指是寶寶的本能,沒有人告訴他們怎么做,他們自己很自然地就親近了小手指頭??墒牵惆l(fā)現(xiàn)了嗎,寶寶在吮手指的時候,是那么專注,而且那么安靜,不哭也不鬧,不打擾大人。若是寶寶不喜歡吮手指,而對安撫奶嘴特別感興趣,一種新的觀點是讓寶寶自由地享受,不要剝奪他們安撫自己的權利,他們吮吸,是因為他們有這個需要。
“我已經(jīng)暗示你們我在安慰自己呢,你們沒有注意到嗎?”
哭是大多數(shù)寶寶自我安慰的一個手法,所有的寶寶都用哭的手段表明他們餓了,累了或者受到太大的刺激了。但是,剛剛當爸爸媽媽的父母們并沒有意識到寶寶也會用一些不顯眼的方式自我安慰。比如說,當外界的刺激越來越大了的時候,你的寶寶可能會用以下的方式表明他要脫離外界的刺激了:打哈欠,嘆氣,蜷著身,轉(zhuǎn)過頭看其他地方,捂著耳朵,裝著嘔吐,臉變紅或者變得蒼白了,或者睡著了。有一些寶寶會拽毛毯的毛或者捏揉著毛毯或衣服的一角使他們自己冷靜下來??赡苣阆氩坏剑€有一些寶寶會使勁地揣腿,那是他們在說:我累了,我要休息。有意思吧。小寶寶需要時間來自我安慰,自我調(diào)整,當你的寶寶傷心的時候,或許他在告訴你“讓我安靜一會兒”,你就別再一個勁兒地安慰他了。但是,在讓寶寶有時間自我安慰的同時,你應該留意寶寶不再哭鬧的時候他在干什么呢,當他急噪不安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是什么使他感到平靜了。當然,沒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能夠安慰所有的寶寶,也沒有一個方法對一個寶寶從始至終都有效。父母們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和實踐。仔細的觀察能夠讓父母找到一個幫助寶寶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寶寶在傷心的時候喜歡把臉埋在胳膊里或者蜷縮著身子,那你可以試著抱緊他。如果他喜歡媽媽輕輕地撫摸,你可以溫柔地輕撫他的后背或者臉頰。當你看護和安慰你的寶寶的同時,你也得到了寶寶對你的信任和依戀,正是這種信任和依戀能夠使他試著自己安慰自己。但是,你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當你的寶寶急噪不安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嘗試每一個你所能想到的安慰方式,可以每次試一種,一段時間后看看是否有效?!拔乙呀?jīng)轉(zhuǎn)過頭了,你們別再打擾我了,我需要思考一下?!?/p>
當你的寶寶還處于嬰兒期的時候,他會越來越喜歡模仿你,和你一起玩耍。不過,當你給寶寶唱歌,或是介紹一個總是喋喋不休的陌生人給他認識的時候,你該多注意寶寶的眼睛。若是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索性轉(zhuǎn)過頭去不看使他感到過于刺激的某個人或某個事物,這些舉動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法。
你和寶寶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一開始他會盯著你看,但是,如果他感到過于刺激,他就會轉(zhuǎn)過頭去或者眼睛看別的地方了。過一會兒,他平靜下來了,可能會偷偷瞥你一眼。等他再次感到太刺激的時候,他又會轉(zhuǎn)過頭去不看你了。若你總是不停地說話,寶寶就會閉上眼睛,不再理睬你無休止的講話了。所以,當你與你的寶寶在一起的時候,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眼睛躲躲閃閃,這是在告訴你他需要休息了,你可以抱著你的寶寶,讓他趴在你的肩膀上看一會兒窗外的風景。或者干脆讓他在嬰兒搖椅上獨自呆一會兒。“要想我晚上睡得香香甜甜,睡前、睡中的安慰也不能少呢?!?/p>
寶寶能夠在夜里睡一整覺,簡直是每一個剛剛做媽媽的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蛟S你的寶寶身體很好,出生幾個月后,他已經(jīng)不需要在半夜里吃奶了,你所面臨的就變成了寶寶自我安慰的問題了。寶寶夜里的睡眠有一個深度期和淺度期的交替過程。當他處于睡眠淺度期的時候,他常常醒來找一些事物使他重新睡著。一旦寶寶找到了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了,比如吮手指,他就能夠自己應付半夜醒來這件事情了。不過他仍然需要外來的安慰,比如父母跑來照看他或者輕輕地搖一搖他的小床。
養(yǎng)成一個規(guī)律,可以使你的寶寶對每一個外界的挑戰(zhàn)都有所準備。幫助寶寶建立有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把他一天的時間分成幾大塊來做不同的事情,那么,到了一定的時候,寶寶自己就會知道“哦,我們該做這件事了”。做好了心理準備,從一件事轉(zhuǎn)到另一件事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很容易使自己平靜下來。這一點在夜晚更加重要,尤其是當你的寶寶在黑夜里獨自度過一段時間的時候。第一步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些每晚你可以重復使用的安慰方式。你一定要在寶寶能夠睡整覺之前就開始這樣做。嘗試任何一個可以使寶寶平靜下來的方法,比如講故事,或者唱歌給寶寶聽。
第二步是當寶寶昏昏欲睡的時候把他放下,但不要離開。這樣就逐漸使寶寶習慣于自己睡覺了。對一些父母來說,尤其是對那些急切盼望寶寶趕緊閉上眼睛睡覺的父母,顯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可以試著去做,在寶寶沒有睡著之前,可以嘗試不去給寶寶喂奶或者搖他的小床將會怎樣,也許寶寶慢慢就會習慣了,自己就睡著了。
育兒觀念: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育兒觀念: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需要看護人的幫助,安撫他,幫他把情緒調(diào)整過來。如果等嬰兒的情緒變得十分強烈了才來幫助他,會使他比較容易產(chǎn)生快速和強烈的沮喪,這樣他的情緒會變得比較難以平復,情緒自我平復的能力也難以形成。安撫嬰兒的具體方法有:
(1)輕拍、輕搖或是抱著孩子走動。孩子在子宮中總是被“搖晃著”的,這能帶給他熟悉的舒適和安全感。
(2)陪著孩子,對他說說話。如果您實在沒空,也可以在嬰兒床邊安置有聲音或者會轉(zhuǎn)動的玩具,讓他“解解悶”。
(3)換換環(huán)境。帶孩子去另外一個房間,或者讓孩子看看窗外。
(4)換一種抱他的方式。比如,剛才孩子是躺在您的臂彎里,現(xiàn)在讓孩子坐起來,或者讓他面朝外,背貼著您的胸。
(5)給孩子做做撫觸。比如輕輕撫摸孩子的背,孩子會很享受肌膚相親。
(6)搖籃曲可以讓大多數(shù)孩子都安靜下來。
父母如何幫助寶寶學習控制情緒?
在孩子兩歲以后的幾年里,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漸漸發(fā)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疏導,可以很好地幫到孩子。父母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的積極策略有: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時,講道理通常是無效的,父母要先讓孩子表達不滿、傷心的負面情緒,并對他表示理解。
(2)用冷處理讓孩子慢慢冷靜下來。
面對激動的孩子,不妨先讓孩子自己待一會兒,等他冷靜下來,再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3)及時制止危險行為。
如孩子出現(xiàn)亂打、亂咬或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行為,要立刻制止他,以免造成傷害。
(4)跟孩子約定發(fā)泄情緒的方式。
平時可和孩子聊聊,如果不開心,他怎么表達才可接受。如捶打沙發(fā)墊子,對著大樹將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等。在孩子發(fā)脾氣時提醒他,讓他習慣這樣做。
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看點 生活中,孩子常常會突然哭鬧,大發(fā)脾氣,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卻找不到問題所在和溝通方式,只能強令禁止,甚至“威逼利誘”。同樣身為家長,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認為,孩子的情緒實際上就是他表達溝通的一種途徑。父母應幫助孩子找到情緒背后的理由,學會應對情緒背后的問題,這才是解決情緒爆發(fā)問題的關鍵。
帶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最容易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孩子的情緒爆發(fā)。孩子動不動為一點小事大哭起來,要么悲痛不已,要么尖叫憤怒與父母發(fā)脾氣。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也往往是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但實際上,我們不應該太著急處理問題。在處理問題之前,先要理解問題。為什么孩子這么容易情緒爆發(fā)?孩子的強烈情緒意味著什么?
孩子的情緒其實是一座橋,讓我們能抵達他/她心底的那片大陸。
情緒本身就是一種交流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語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相當大一部分溝通是無法用語言體現(xiàn)的,尤其是孩子,語言表達遠遠不能反映他們的內(nèi)心思想,因此情緒是他們的溝通方式。
實際上,對人類和動物物種的研究顯示,情緒情感和表情所傳達出的信號往往是準確和共通的,比語言溝通的交流效果更好。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不帶情緒、理智交流,但實際上,孩子的情緒本身,就是他們的交流方式。孩子的情緒不是壞毛病,而是他們特有的溝通方式。想要拋開情緒談“理智的做法”,很多時候就像拋棄胳膊,用意念拿杯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情緒緩和(不發(fā)脾氣),更應該的辦法不是制止表層(不許發(fā)脾氣),而是找到深層原因(為什么發(fā)脾氣),并引導孩子學會解決深層問題,這樣下次才不會重復爆發(fā)(不需要發(fā)脾氣)。
父母的情緒從何而來
帶小孩是非常容易讓父母情緒大爆發(fā)的,有的時候突然很悲傷、有時候會很煩躁、焦慮,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與其糾結(jié)于怎么樣能夠保持菩薩般的溫柔耐心,不如更好的理解我們的情緒是由何而來。
我們情緒的很大一部分來源是過去形成的經(jīng)驗模式。過去不能當作“不存在”,它們以非常強大的方式存在著。學習育兒最常見的誤區(qū)之一,就是只看應該怎樣,不管歷史和現(xiàn)狀。這是很多道理無法實施的重要理由。
對于那些經(jīng)常性的與孩子的沖突,可以觀察一下我們情緒的來源。很多時候,源于基礎信念,又源于幼年經(jīng)歷。帶小孩子的情景會勾起很多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記憶,我們再經(jīng)歷這些情境時會一下子勾起當時的情緒。
比如,有的父母,孩子有一點沒守秩序就很焦躁。潛意識的基礎認知是:失控很危險。而更早的來源是父母自己的童年:稍不規(guī)矩就被嚴厲責罰。由于自己兒時的自由灑脫沒有被溫柔以對,于是負面看待自由灑脫,不能溫柔以對。
我們盡量每次在尋找對策之前先要問自己:讓我情緒有巨大反應的到底是哪一點?這代表了我什么樣的基礎認知?這樣的認知是合理的嗎?孩子不愿意循規(guī)蹈矩真的有那么嚴重的后果嗎?
也許,什么糟糕的結(jié)果都沒有,只是我們的恐懼來源于童年被責備的經(jīng)歷。
這是育兒中最重要的一步——育己。通過觀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動反應,觀察自己的情緒,能夠讓我們自己達到更好的自我認知。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塑造記憶。科學家認為:回憶是一種主動構(gòu)建。記憶是一個過程,它每次被重新回憶的時候都會被重新建構(gòu)。
無論過去是正面還是負面,我們都可以積極重建過往經(jīng)歷,相信過去的一切造就了今天這樣一個成熟穩(wěn)定、為自己負責的自我。從記憶中走出來,對孩子也會少一點焦慮。
孩子的情緒,是他拼盡全力
捍衛(wèi)自己的小小意愿
對于人腦而言,情緒是一種信號,就像電腦的警示,提醒我們?nèi)プ⒁庥惺裁吹胤接袉栴}。許多沖突并不是誰的錯,只是我們沒有理解孩子的情緒語言。
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來觀察世界。
他不懂得對事情進行全盤的綜合考慮,也不知道要將事情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他不會深思熟慮,一旦有了情緒反應,就會立即受情緒控制而無法逃脫。哭泣、喊叫、顫抖都是他表達痛苦、緩解壓力和重新獲得內(nèi)在力量的方式。
孩子的頭腦是全新的,他們?nèi)鄙俪扇顺墒斓奶茁泛瓦壿?,但是他們在頭腦中會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補充成為一個大的圖像。
天性使然,孩子傾向于賦予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一切一定的意義。這個意義他們自己未必說得出,也不是按照全世界的標準去衡量,而是在他們內(nèi)心的小世界很重要。他們把每一件事當作自我的驗證,把每一樣失去當作失去全世界。如果滿心期待的結(jié)果不能實現(xiàn),對他們而言,是丟失了一個人生。他在隨時隨地探知自我和世界,探知自我的范圍、世界的冷暖。
所以,孩子會為一點點小事痛哭,對他而言,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潰。他并不完全了解事物的因果,會用魔力的方式填補邏輯的缺失。他可能擔心父母永遠不再回來了,可能擔心失去小東西會影響未來。
孩子也會為了爭取自己的一點點小小的主權而大發(fā)脾氣。發(fā)脾氣固然是一件令大人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要是考慮到孩子的心情,考慮到他是如何拼盡全力捍衛(wèi)自己的一點小小的意愿,那么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情緒爆發(fā)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
孩子有他理解、解釋世界的權利,也有嘗試自己主導事情的權利。
雖然結(jié)果不一定好,邏輯不一定對,但這種嘗試的過程還是很重要。孩子不可能生來就理解所有事,只有自我主導試錯才能學會理解。重要的是,他嘗試感知這個世界。這種嘗試沒有被嘲笑和批評壓制。
作為父母,其實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對這個世界幼稚的想象,允許他肆意汪洋的情緒爆發(fā),那只是不成熟,并不是故意耍賴。
也許有一天他學會現(xiàn)實的平庸,喜怒波瀾不驚,事情見怪不怪,他會失去那些改變世界的渴望,也失去情緒力。
只有到那一天,才感到童年可貴。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孩子仍是孩子,一言不合就撲街,說明他們純真,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情感和期待。
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
父母經(jīng)常犯的錯誤是對行為妥協(xié),對情緒大加管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對情緒包容,對行為加以一部分約束。
情緒本無錯,只是需要行為的轉(zhuǎn)化。我們可以把憤怒變?yōu)閯恿?,可以把嫉妒變?yōu)樽晕姨嵘?。對孩子也一樣,需要一種升華。
父母最需要的,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預設答案和輕易評價,任何品頭論足都會把傾訴堵回去。
這樣的溝通不容易,但是通過這樣的溝通,孩子會從中學會表達,形成自我觀察和自我概念。孩子用語言描述發(fā)現(xiàn)自我的形狀,我們也通過他的表達看清孩子的心。語言是有魔力的,它讓人學會思考。一旦對話開始了,雙方調(diào)動思維,情緒的沖動也就容易被理智取代。能夠啟動對話,是智慧處理的開端。
而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誠實。要讓孩子學會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感受,用語言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切莫為了讓孩子聽從指令,而迫使他說各種違心的話。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言語上的欺騙能獲得父母的認可,他就不再把對話當作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當作遮掩問題的方式。而這樣固然能讓一件事的爭端看上去平息,但卻給后面的整個人生埋下了問題的伏筆。
最后,總結(jié)一下我的核心主張:
孩子爭取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是合理的,孩子感受到痛苦悲傷也是合理的。不需要對孩子的情緒爆發(fā)太過緊張,應允許孩子爭取自主、表達感受。
孩子的情緒爆發(fā)是他們溝通交流的方式,父母幫助孩子找到情緒背后的理由,學會應對情緒背后的問題,才是解決情緒爆發(fā)問題的關鍵。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最重要的。只有用心聆聽,只有溝通與協(xié)商,才能讓孩子最終學會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自我理解是自我疏導情緒的最基礎步驟。
男孩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犯難
男孩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犯難
同青春期的女孩不同,男孩經(jīng)常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犯難,經(jīng)常的,他們只能采取突然爆發(fā)的方式。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讓我們將時間向回推移一些,回到兒子的胎兒期,在受孕后的第16周到26周。
在這個階段的某個時候,睪丸激素將他的大腦男子化了,使他日后會以男人的方式來思考。在睪丸激素作用下,數(shù)以百萬計的連接左腦語言中樞和右腦情感中樞之間的神經(jīng)被摧毀了。
人類發(fā)展學教授唐納德·喬伊(Donald Joy)博士如是解釋了這一發(fā)展過程:
當男嬰還孕育在母親子宮里時,一些有趣的事情在他的大腦中發(fā)生了。母親體內(nèi)的雄性激素同嬰兒正在發(fā)育的睪丸所分泌的睪丸激素結(jié)合到了一起,形成霜狀的化學涂層,覆蓋了男嬰的整個左腦。這一涂層是上帝用來使男孩男性化的方法,結(jié)果,男人具備了專注的能力,可以不受干擾的專心致志地做任何事情。
喬伊博士說這就是為什么男孩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時會非常困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男孩會通過強烈的爆發(fā)來釋放自己的感情:他們會突然地暴怒、摔門、用拳頭砸墻、同兄弟們打架等。過后,他們會將自己封閉起來,沉浸在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當中,比如電腦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