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一天不能超兩次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寶寶入園第一天寄語 幼兒園開學一天的活動方案 一天幼兒園工作總結(jié)范文在育兒方面,家長的態(tài)度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國家,對孩子持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管得很松,這樣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養(yǎng)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養(yǎng)他們的是非觀念。而中國家長大多是另一種,即對孩子嚴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是非觀念,負面效果是,過多的批評可能會影響孩子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其實,失敗可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卻忘記了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們的批評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chǎn)生反叛心理。而且,過于頻繁的責備不僅讓孩子變得“皮”了,對批評充耳不聞;在成長的歲月里,更會在他的心里留下陰影,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長批評孩子,不妨每天只說一兩次,不要逢事就說,因為有的錯誤,孩子可能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說也罷。而對于重大錯誤,在批評時也應該注意兩點。一是冷處理。即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妨放低聲音,或采取沉默,這比高聲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會更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二是要趁熱打鐵。因為孩子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fā)生的事,仿佛已經(jīng)過了好幾天,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zhuǎn)眼就忘了。如果覺得孩子做的錯事必須批評,那么別拖拉,馬上就說,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批評孩子有學問,一天最多兩次
當寶寶能走會跑后,一天之內(nèi)被媽媽批評個三五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時的寶寶不是摔壞了杯子,就是拿著拖把到處亂拖,要不就干脆鉆到桌子底下嘗試著把小指頭塞進電源插座里,總之,只要媽媽一分鐘沒注意到,寶寶就肯定會“犯錯誤”。但是專家卻建議,不管寶寶犯多少錯誤,每天批評他最好不要超過兩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林說,在育兒方面,家長的態(tài)度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國家,對孩子都持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管得很松,這樣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養(yǎng)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養(yǎng)他們的是非觀念。而中國家長大多是另一種,即對孩子嚴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是非觀念,負面效果是,過多的批評、呵斥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寶寶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恐嚇,卻忘記了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們的批評是想阻止寶寶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chǎn)生反叛心理。而且,過于頻繁的責備不僅讓孩子變得“皮”了,對批評充耳不聞;在成長的歲月里,更會在他的心里留下陰影,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周林建議,家長批評孩子,不妨每天只說個一兩次,不要逢事就說,因為有的錯誤,孩子可能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說也罷。而對于重大的錯誤,在批評時也應該注意兩點。一是冷處理。即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妨放低聲音,或采取沉默,這比高聲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會更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二是要趁熱打鐵。因為孩子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fā)生的事,仿佛已經(jīng)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zhuǎn)眼就忘了。如果覺得孩子做的錯事必須批評,那么別拖拉,馬上就說,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
趙忠心
湖北的一位媽媽問:我家有個3歲半的女孩。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評,一批評就抵觸。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逐漸進步呢?表揚和批評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個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過于自信。過于自信,就是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文過飾非,拒不接受批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建議,那就無法進步。必須盡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一般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時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過苛,追求完美,孩子怎么表現(xiàn)家長都不滿意,批評過多、過頻,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會抗拒、抵觸批評。
二是平時對孩子表揚得過多、過濫,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長總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掛在嘴邊上,進行無原則的廉價的所謂“賞識”。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謂“哄”?就是用言語或行動逗孩子高興。為此,孩子怎么做都說孩子愛聽的話,這就難免有虛假不真實的言語或做法。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漸漸地就完全喪失了自我評價能力。因此,就變得不虛心了,給家長批評孩子制造了障礙。你再批評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糾正孩子的這種缺點:
一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或毛病,家長先不要批評,而是啟發(fā)、引導孩子自己反思、反省,這樣可以減少對立情緒;
二是可以有意創(chuàng)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點或毛病,家長及時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無法狡辯、抵賴;
三是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是比較敏感的。對于這樣的孩子,表揚和批評尤其要注意講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過分,一是一,二是二。
何謂“分寸”、“尺度”?這是兩個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會”不好“言傳”的概念。
“分寸”,即界限。“尺度”,即標準。都是說,說話、做事不能太過隨心所欲,只是隨著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說話或做事的對象的承受能力,程度應該限制在對象能夠接受和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這樣,才是有益的。如果超過了這個范圍,就會走向反面。這就是“過猶不及”。
表揚和批評孩子的分寸、尺度沒有一定之規(guī),沒有統(tǒng)一的、適合所有孩子的一個通用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長只能細心觀察、深入了解、認真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謹慎從事。
家長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或情緒動態(tài),“摸著石頭過河”,不要魯莽行事。不能率性而為,不能完全以家長的主觀意志或憑空想象做為自己行動的依據(jù)。
對孩子要因勢利導。孩子在接受批評方面有進步,要及時肯定、表揚。即或是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只要虛心接受批評,態(tài)度好,就要從輕發(fā)落。
育兒知識: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
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評,一批評就抵觸。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逐漸進步呢?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呢?很多家長有著一個疑問。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
很多孩子很自信,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主見,但是不能接受批評,一批評就抵觸。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逐漸進步呢?表揚和批評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個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過于自信。過于自信,就是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文過飾非,拒不接受批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建議,那就無法進步。必須盡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一般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時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過苛,孩子怎么表現(xiàn)家長都不滿意,批評過多、過頻,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會抗拒批評。
二是對孩子表揚得過多、過濫,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長總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掛在嘴邊上,進行無原則的廉價的所謂“賞識”。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謂“哄”?就是用言語或行動逗孩子高興。為此,孩子怎么做都說孩子愛聽的話,這就難免有虛假不真實的言語或做法。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漸漸地就完全喪失了自我評價能力。因此,就變得不虛心了,你再批評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么辦,如何糾正孩子的這種缺點:
一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或毛病,家長先不批評,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反思、反省,這樣可以減少對立情緒;
二是可以有意創(chuàng)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點或毛病,家長及時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無法抵賴;
三是對于這樣的孩子,表揚和批評尤其要注意講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一是一,二是二。
何謂“分寸”、“尺度”?這是兩個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會”不好“言傳”的概念?!胺执纭保唇缦?。“尺度”,即標準。都是說,說話、做事不能太過隨心所欲,只是隨著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說話或做事的對象的承受能力,程度應該限制在對象能夠接受和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這樣,才是有益的。如果超過了這個范圍,就會走向反面。這就是“過猶不及”。
表揚和批評孩子的分寸、尺度沒有一定之規(guī),沒有統(tǒng)一的、適合所有孩子的一個通用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長只能細心觀察、深入了解、認真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謹慎從事。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或情緒動態(tài),“摸著石頭過河”,不要魯莽行事。家長不能率性而為,不能完全以家長的主觀意志或憑空想象做為自己行動的依據(jù)。
育兒觀念:不要急于批評孩子
育兒觀念:不要急于批評孩子
我的侄子樂樂非常喜歡畫畫,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興地一連給他買了好幾大盒最棒的水彩筆和油畫棒,但卻從來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樣的作品來。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幾乎每張圖畫都是各種顏料的堆積,色彩繽紛卻不知所云。盡管如此,哥哥嫂子一點也不著急,心想:孩子還小,讓他慢慢練,早晚會有出息的。沒想到,樂樂的一幅“媽媽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擊得粉碎。
這天,我們?nèi)叶荚诩铱措娨暎瑯窐氛f要給媽媽畫肖像,還煞有介事的學著畫家作畫的樣子,讓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不要動,自己在一旁拉開了寫生的架勢。嫂子忍著得意,老老實實的為兒子當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樂樂畫完,哥哥搶先拿過去欣賞起來,只見他連連點頭、大聲叫“好”,樂的快岔了氣。
可是嫂子呢?不看這張畫還好,一看火氣隨之而起,忍不住質(zhì)問樂樂:“我就長這樣?。课业淖煊心敲创髥??”她啪的一下把畫拍在桌子上,接著,嫂子又憤怒的轉(zhuǎn)向幸災樂禍的哥哥,說:“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張畫拿了過來,仔細的一看,原來,樂樂畫中的媽媽長著一張大圓臉,眼睛畫在腦門上,一頭秀發(fā)只剩幾根毛毛,臉上的色彩又藍又綠,一張紅紅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為榮的細長的彎眉毛卻沒有了,耳朵也不見了,總之,樣子怪里怪氣,別提多難看了。
樂樂本來覺得自己把媽媽畫的特別漂亮,正等著大人夸獎自己呢,沒想到媽媽會這么生氣,嚇得趕緊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積木去了,半天不敢出來。
在我看來呀,嫂子真的是錯怪樂樂了。
幼兒的小肌肉活動能力還比較差,手腕和手的動作不靈活,把畫的形象畫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樣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運用上,幼兒喜歡選擇對比強烈的高濃度顏色,把自己覺得好看的鮮艷的色彩,隨心所欲的涂抹在畫紙上,至于這些大紅大綠和真實的顏色是不是一致,他們才不管呢。而這,恰恰是幼兒真實心靈的流露。
當然,最最引起媽媽不滿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沒有了,嘴巴卻大得出奇,簡直像個怪物。這就要說到幼兒想象的特點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樂樂是在寫生,實際上,他是把平日對媽媽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達在畫紙上,這里的寫生對樂樂來說只是一種好玩的形式,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在孩子看來,最生動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為它們經(jīng)常在活動,所以孩子肯定不會把他們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別是后者),幾乎看不到他們有什么作用,把他們省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shù)本領(lǐng)就是想象。樂樂把媽媽的嘴巴畫的又大又突出,應該算是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家長朋友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事呢?我們不妨為有這樣的寶貝而感到驕傲吧!
孩子在幼兒園第一次挨批評了,心靈很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第一次挨批評了,心靈很受傷
兒子上幼兒園兩個多月了,表現(xiàn)一直很好,還幾次得到了幼兒園評的“本周我最?!保看挝覇柕接變簣@的小朋友誰表現(xiàn)最好啊,兒子都一臉驕傲地說“當然是肖鴻逸了”,我問幼兒園的老師最喜歡誰啊,他說“當然還是肖鴻逸了”。昨天早上起來,兒子還像以往一樣刷牙,吃飯,然后跑到床上翻幾個跟頭,但要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就一臉不高興,說不要去幼兒園,我問為什么,他也不說,但我急著上班,就把兒子交給媽媽了,聽媽媽說后來還是哄他去幼兒園了。昨天下午下班后,我就問起兒子早上為什么不高興去幼兒園,兒子一開始上說沒睡醒,不想去,過一會又說:“我以為幼兒園的老師是個大怪獸呢”,我說,老師怎么是大怪獸了呢?看兒子很開心地唱在幼兒園學到的兒歌,也就沒太在意早上不高興去上學的事了,可到了今天早上,吃完飯的時候,兒子又開始鬧不去幼兒園了,我也沒管,就抱起眼淚汪汪的他往幼兒園走,老師說“肖鴻逸表現(xiàn)一直很好,這兩天怎么了?”我說:“是啊,這兩天不想上幼兒園,是不是在學校做錯事挨批評了?”劉老師一下子想起來了,“前兩天,肖鴻逸吃飯不扶碗,接連兩次打翻了飯,胡老師生氣了,批評他了”,怪不得呢,我心里也明白了,兒子怕老師生氣,還把老師生氣的樣子想像成了大怪獸,兒子在幼兒園最喜歡胡老師了,可是最喜歡的老師都批評他了,他心靈能不受傷嗎?看來,等下午下班后,要好好開導一下兒子了,要讓他明白,做錯了事,就要自己來承擔,批評也是愛的一種方式!
批評孩子的技巧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父母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違。那么,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
父母應以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fā)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guān)系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么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么?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過錯,并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五是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fā)生的事,仿佛已經(jīng)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zhuǎn)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