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么教育孩子的學習
發(fā)布時間:2021-07-12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1. 不過分嘮叨、督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玩耍忘記學習,就會憂心忡忡、焦慮萬分,于是趕緊催著、提醒孩子去學。
可是漸漸就會發(fā)現,剛開始說或許有點效果,孩子乖乖聽話學習,可是后來嘮叨越多,孩子越不自覺。
很多孩子的內驅力,都是在父母日復一日的嘮叨中被消磨殆盡的,變得拖延、懶惰、懈怠。
于是演變成這樣的情況:父母不說,孩子就不主動學,到了后來甚至說都說不動他,因為孩子已經覺得厭煩,對學習越來越喪失興趣。
因此,父母生活中一定要減少嘮叨說教,長話短說,引導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不應該是家長天天操心。
2. 早早定好規(guī)矩、嚴格執(zhí)行
我們首先要清楚,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形成的,它是一次次的行為,不斷重復而形成的。
要形成良好的習慣,前提就是要按照正確的要求去做。
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不在于家長每天催促,而是要求孩子每天做到。
沒有哪個孩子打小就懂得要怎樣學習,學多久,他需要父母給他立好規(guī)矩。
比如每天回家后寫好作業(yè)再玩,而不要拖到臨睡前;每天半小時閱讀;每天上課前提前預習新內容,等等。
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及早給他定好學習的規(guī)矩。
定好規(guī)矩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嚴格遵守,不按規(guī)矩來就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減少玩的時間。
堅持原則,不要隨意變化,否則就會破壞規(guī)矩的有效性,最后形同虛設。
讓規(guī)矩來督促孩子自主學習,而不是家長絮絮叨叨的督促。
3. 不包辦代替,創(chuàng)設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
培養(yǎng)孩子內驅力,最關鍵的一點是給孩子自主感,那就是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很多父母喜歡為孩子操持學習上的一切,什么時候做作業(yè),什么時候玩,形成一種絕對支配和被支配的氣氛,這對孩子學習是不利的。
家長可以多用啟發(fā)的方式來指導孩子,在按照規(guī)矩的基礎上,多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鼓勵孩子自己安排學習,這樣可以發(fā)展孩子的主動性。
除了父母的參與方式,家庭氛圍也很重要。
嚴厲的氣氛并不適宜大腦思考,學習是大腦的活動,大腦如果處于恐懼和驚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現積極狀態(tài)的。
比如現在學校都鼓勵家長陪孩子寫作業(yè),可以是很多家長卻領悟錯了“陪”這個字。
他們把陪孩子做成了監(jiān)視孩子寫作業(yè),一發(fā)現寫錯馬上指出來,甚至開始責罵。
孩子時刻感覺背后有雙眼睛盯著他,一不小心還會挨罵挨打,哪里有心思集中注意力學習,重點都放在誠惶誠恐地擔心自己不要出錯上了。
家長不要將家庭氣氛營造得過于嚴厲、苛刻;盡量包容、寬松一點,少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少一點威脅,多一點鼓勵。
4. 給孩子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
如果一段路程我們不知道終點在哪里,很快就會喪失興趣、失去信心、難以保持前進的動力。
學習也是一樣,沒有學習目標的提醒和激勵,孩子很難積極投入其中,更加不會主動地去探索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
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常常與他探討,協助孩子樹立明確且適宜的學習目標。
一個適宜的目標能夠激勵孩子努力追求知識,主動地學習。
除了自主感,培養(yǎng)孩子學習主動性另一個關鍵,就是讓孩子產生學習上的成就感。
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目標要求應該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并做到因人而異。
讓孩子通過完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覺得自己能行。
孩子對每一次學習都感到愉快、喜悅,從而產生繼續(xù)學習的濃厚興趣。
5. 家長以身作則
除了以上4點,父母還需要格外注意,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學好,而是環(huán)境影響了孩子。
喜歡看電視的家長,試想一下如果自己下班后只會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寫作業(yè),這樣的做法孩子會怎么看呢?
孩子是懂得比較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不到主動學習,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做到位沒有,自己做好了再去教育、啟發(fā)孩子。
如果家長本身每天在家里只會打麻將、打游戲、看電視,沒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學習的家庭氛圍,那么孩子是不可能聽話地主動學習的。
因此父母要懂得以身作則,不要說一套做一套。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需嚴格要求自己,看看書、認真工作、做家務,努力給孩子營造一種良好、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 。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家長怎么樣教育孩子學習
小寶寶出生時不僅有視力而且還有視覺偏好,他喜歡鮮艷的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喜歡看輪廓清晰而復雜的畫面,特別鐘情于人的笑臉。小寶寶還有聽覺分辨能力,能夠區(qū)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能夠辨別出鈴鐺聲和蜂鳴聲,對媽媽的聲音尤其偏愛,對在媽媽肚子里曾聽過的樂曲更是情有獨鐘。除此之外,他還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愛學習了,家長便是始作俑者。寶寶本能的要去專注于周圍環(huán)境中新鮮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本領的提高,孩子學習的天性也越發(fā)高漲,我們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輸甲乙丙丁,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yǎng)寶寶不斷學習的基本能力。
寶寶都是學習的天才
小寶寶出生時不僅有視力而且還有視覺偏好,他喜歡鮮艷的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喜歡看輪廓清晰而復雜的畫面,特別鐘情于人的笑臉。小寶寶還有聽覺分辨能力,能夠區(qū)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能夠辨別出鈴鐺聲和蜂鳴聲,對媽媽的聲音尤其偏愛,對在媽媽肚子里曾聽過的樂曲更是情有獨鐘。除此之外,他還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這些豐富的感覺能力是小寶寶學習的基礎,更可貴的是他還有旺盛的學習欲望。你在床邊放一件漂亮的玩具,他必然定睛去看;你在旁邊搖動搖鈴,他必然定神傾聽。寶寶本能的要去專注于周圍環(huán)境中新鮮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本領的提高,孩子學習的天性也越發(fā)高漲,你帶他到戶外轉一圈,他就總盼著再出去欣賞這美麗的世界;你擋住了電視屏幕,他就會歪身扭頭夠過去看;聽到大人高談闊論,他會停下自己的活動,洗耳恭聽你們的高見。
再長大一些,寶寶熱衷于跟媽媽一起讀書,還主動伸手翻篇兒;他會央求你給他講故事,而且百聽不厭;他會翻遍家中的抽屜、柜廚以及廚房、廁所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家長明令禁止的那些神秘地帶;他會不斷地模仿家長的動作、語言和表情,會不斷的制造麻煩,不斷問這問那。
所有的這一切都代表著孩子學習能力的進步,家長一定要認清寶寶簡單活動背后蘊涵的求知欲望,給他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恰當的幫助,讓寶寶享受到學習和進步的喜悅。
家長是寶寶不愛學習的始作俑者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愛學習了,家長便是始作俑者。
不愛學習首先是家長沒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機會。比如歡歡,當他自己能夠抬起頭時,就特別喜歡被豎著抱起來,以便更好的欣賞漂亮的家飾,但家長因為怕會傷到孩子而不敢豎著抱,結果不僅限制了能力的發(fā)展,還打擊了歡歡求知的沖動。
不愛學習還可能是家長磨滅了寶寶探究的沖動。小小孩兒能夠專注游戲的時間是很短暫的,以后隨著各方面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漸延長,家長如果能夠恰當地進行引導,會大大提高寶寶的學習能力,而歡歡的家長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道理,他們頻繁地變換玩具,本想延長游戲時間哄寶寶高興,但實際上卻渙散了他的專注力,讓歡歡感到疲憊和無能,漸漸的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沖動。
家長最常見的問題是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壓力,令他感到學習是一件煩惱的事。過于追求教育的成功,沒有足夠方法和技巧的家長,在孩子眼里是一個笨拙而乏味的老師,不僅難以學到本領,連學習的興趣都大大減退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人生啟蒙的老師,我們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輸甲乙丙丁,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yǎng)寶寶不斷學習的基本能力。
保護和引導學習的積極性
保護和引導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是關乎孩子一生成就的大問題,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不斷提高育兒水平。
1、客觀評價寶寶的能力,時時告戒自己寶寶他能行。
2、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他接觸新鮮事物。
3、尊重寶寶自己的選擇,給他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4、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鼓勵寶寶努力試一試,然后再給予最低限度的幫助。
5、詳細講解寶寶專注的事物或活動,配合他但不干涉他。
6、多請教寶寶簡單的問題,啟發(fā)他去主動思考。
7、及時且具體形象地解答寶寶的疑問,幫助他去理解。
8、隨時鼓勵寶寶的探索沖動和點滴進步,給他以繼續(xù)努力的動力。
每一個寶寶都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驗樗麄兪菍W習的天才,早產的孩子或遇到其他問題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歡歡的學習積極性從開始就得到保護的話,我相信他的發(fā)育水平一定比現在高,盡管錯過了一段最寶貴的時間,但從現在開始適度加強對歡歡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幾個月以后,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小伙子”大踏步地追趕上他的同齡伙伴
家長怎么教孩子學習
一、引導孩子自主掌控、自我投入
1、對他從小當做獨立的人對待,談話時尊重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有很多和家長不同的特點,他有自己獨特的喜好。
2、給孩子機會去安排自己的事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休閑時間做什么,愿意玩哪類游戲,按自己的設計布置房間。自理、家務、購物等,都是鍛煉自我管理的好機會。他的一切是自己安排的,取得的成績和失敗是他自己的,他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學校課業(yè)方面盡量讓他自主。他可以決定先做哪樣作業(yè),在書店選擇自己覺得喜歡的書,自己安排考前復習方式。
4、利用興趣班等課外學習,讓孩子練習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他會犯錯、忘記事情、方法不對,這些都鼓勵他去感受、總結反思、調整。課外學習是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更明顯地體會出不同方法的作用。
5、讓孩子自主安排時間。比如幾點起床,幾點休息,幾點做作業(yè)等,不要摧孩子,越摧越壞事。
6、對于孩子不太擅長、喜歡的科目,帶領他多投入,感受進步的樂趣。有時,多投入,甚至可以把這個科目變成他最喜歡的一科!
7、鼓勵孩子發(fā)現每個老師的優(yōu)點。有時孩子不主動學習某一科,是因為孩子不喜歡那科的老師,我們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去發(fā)現老師的優(yōu)點:有的老師幽默,有的老師嚴謹,有的老師雷厲風行……看到并欣賞每個老師的優(yōu)點,幫孩子和老師增進連接,孩子或許會因此更加喜歡某個科目,更有機會發(fā)現這個科目的迷人之處。其實,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這是我們本來在教養(yǎng)中就該有的,不在于對方是否是老師。
二、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課外知識
1、擴大知識面,多涉獵,多嘗試各種學習。這會更能讓孩子認為,學習是為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學只是我學習的一種途徑,不是全部。
2、鼓勵孩子對教材上課堂上講到的內容,進行擴展。不論這是否是大綱以內的、考試范圍內的內容。比如,科學課,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人體方面知識,課下,孩子可以去搜索關于這個主題的更多知識。家長經常鼓勵并帶領孩子這樣做,會幫他把關注點放在掌握知識或技能上,而不是只關注考什么、得出什么成績。
3、拓寬知識來源渠道。孩子從不同來源獲得信息,在頭腦中逐步形成對世界的認知。他從學校課堂學到一些,在課外書里看到一些,在旅游途中見識到一些,在和家長聊天中又了解到一些。如果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單一,各種知識信息得不到印證,逐漸會變成無意義的信息,會被抹掉。
4、注重課外學習。課外所接觸到的知識廣度,常是讓孩子們真正拉開差距的因素。課外學習的重要性常被家長和老師們忽視。單是學校里所教授的內容,遠遠難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很難為他以后的學習建立全面的知識結構。
三、正確對待學習中的錯誤和失敗
1、錯誤和失敗,這是學習過程中必然會有的。有錯,是常態(tài);沒有,說明任務太簡單,或學生沒有大膽嘗試。只要努力去學,錯誤和失敗會越來越少。
2、錯誤和失敗,不說明你笨。錯誤和失敗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正因為有多種因素……各種因素中,有一些是孩子和家長甚至老師都不一定能改變的。不要讓孩子在學習之初,因為一時的錯誤、成績,而認為自己很笨,或者某科不擅長。那往往會成為影響他一生的錯誤的信念。
事實上,人們智商上的差異,與努力、態(tài)度、動機、方法策略、自控等方面的差異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每個人都可以是成功的學習者!
3、要主動及時地改正錯誤。每一科都要準備一個錯題本,特別是薄弱的科目,這個問題我要另一篇文章《怎樣利用錯題本來提高學習成績》說地很清楚了,這里不再多說。
四、盡量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
手機要不扣或少扣!游戲要不玩或少玩!漫畫要不看或少看!網絡要不上或少上!小說要不讀或少讀!這幾條太重要了?。。?/p>
家長怎樣教育孩子學習
培養(yǎng)孩子主動學習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學前,告訴他放學回家后要將一天所學的內容講出來;這樣可以讓孩子加深記憶,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為記牢打好基礎。
2.每天讓孩子在書桌前坐10分鐘;這樣可以讓孩子慢慢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3.將孩子學習每科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更高效率和更少時間能讓孩子沒有作業(yè)的負擔和壓力。
4.在孩子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開始前的半小時或1小時定為孩子的學習時間;這樣可以讓孩子專心學習,和孩子約定學習好后就可以看電視,前提是按照要求完成學習內容和任務。
5.給孩子制定的學習目標放在“量”而不是“時間”上;量重點講的是質量,質量第一,效率保障。
6.讓孩子徹底放松地玩,然后認真的學習;玩就好好的玩,學就好好的學,這個原則可以讓孩子更專注不分心。
7.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學習上時,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調整孩子的狀態(tài),等孩子狀態(tài)或者注意力在學習上了,再讓孩子進行學習。
8.開始學習前,讓孩子整理一下書桌;好的環(huán)境可以讓孩子心情更好,整理書桌這個小動作如果長期堅持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更好的整理習慣和動手習慣。
9.飯前和飯后半小時不要讓孩子學習;這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幫助。
10.孩子學習過程中休息時,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而且最好讓孩子離開書桌。時間太長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持續(xù)度都會降低了,所以讓孩子休息要講究時間和方法。
家長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萬物尊道貴德,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自身的發(fā)展,如果我們的事做得不對了,是道走錯了;如果道走對了,還做不成,是個人的涵養(yǎng)還不夠。同樣的價錢別人能談成,你沒談成,就說明他們倆情投意合,對脾氣;你談不成,就說明他看不上你,你自我修煉還不夠,就這么簡單,因為所有的東西到一個高度上是一樣的,這些東西沉到我們心里邊,駕馭的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包括我們生命的走勢。上士問道,勤而行。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后深信不疑,并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地去習練它、運用它。就像咱們聽到教育孩子的“道”,智慧的人不會只在看書時覺得頭頭是道,合上書又想這書上講的對不對呀。這不是上士。上士勤而行之——尊道貴德,身體力行去實踐,用大道去引領孩子。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聞道,培養(yǎng)中層,將來培養(yǎng)的孩子是中產階級的。聞道,就是聽說了教育的大道,教育的真實的一面,若存若亡,前半個月還信,后半個月自己壓不住火不信了。中士聞道,這樣的人在單位里面也只能做一個中層。所謂中層是什么呢,他這一輩子可能只發(fā)展到一個中層,他心里的東西不靜,若存若亡,守不住道。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問道,大而笑之。見了一個人批評孩子,你跟他講要用心教育孩子,他覺得你在瞎說。這種人,就是下士問道。我希望我們都是上士,將來讓我們的孩子也做上士,讓我們的孩子也和這種求道的人在一起玩,他想窮都難。我之所以特別反對很多人在方法技巧層面玩,是因為在這個層面上玩,就把我們孩子給限制了。限制的是什么——他一輩子都在那個層面里面折騰問題。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隅是角落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方到極致的時候你是看不到拐角的。我跟你們站到一個高度上去看的時候,從來不提方法的時候,求的是這個大方,求得一個大方。大器晚成,很好理解;大音希聲,就是我所追求的,我們和孩子的這種交流也好,這種碰撞也好,盡可能少一點語言,盡可能少一點直白的行為層面的東西。
大象無形,我們學到一個最后,你們達到一種什么狀態(tài)就算過關了呢?別的家長也說你怎么也不管孩子,你孩子還那么好,其實該管的都管完了,做全了;別讓人家笑話你:天天追著他兒子,兒子也讓他培養(yǎng)廢了吧;不要讓人家說這話,這可不是我這樣投入解讀這些內容的目的。善行者無轍跡。善行者,就是善于走路的人。我們就是走路的人,我們自己把路走清楚,給孩子引路。善行者無轍跡,教育無痕,管孩子的時候也不要用行為、用語言去管,我說你們放不是不管,而是用一種無聲、無痕的東西去管。我身邊的學生知道我懲罰他們,他們有一種感覺叫生不如死,我不打,也不罵,見了他老是樂呵呵地笑,連笑不了三天,他就難受死了;別人到我那兒學教育,你們絕對看不出來,他怎么把學生給收拾住了,就是沖他笑,當然笑是有前提的。
善言者無瑕謫。善言者無瑕謫,謫是責怪的意思,善于說話的人,善于表達的人,他的話里面不罵人,不責怪人,不批評人;要批評人的時候,他也說好聽的來批評。家長真正責怪孩子的時候,不要帶責怪的話,要批評人就這么批評,真正你們罵出聲了,罵完之后孩子沒感覺,他心里邊反倒舒服:你又生氣了吧,你已經罵完了還說什么,沒得說了吧。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閉,善于拒絕、善于否定、善于放棄的人無關楗而不可開。教育是一個大善之事,大善之事必須有大惡之人才能把它做好,才能做到極致。所謂大惡之人是什么?就是有很強的拒絕和排斥能力的人。就是要對所有的不良進行干預,不好的東西,就是破壞我們情緒的東西。光靠單純的善良是做不好教育的,這并不是說我多惡毒,惡,要有惡人的心態(tài),要知道認識社會的另一面。
惡的目的是什么?守善。對大惡的事情沒有能力處理、拒絕的人很難守住善。我相信所有的母親內心對孩子都有一種極致的善良,但是有的母親守不住,因為別人傷害的時候,她無力反抗,無法避開這些不良的社會干預。把善守得越清晰,越穩(wěn)固,惡的東西對你越恐懼。我就想我自己做教育,這個不管孩子也好,因為原來我接觸過一些比較麻煩的孩子,其實他們的父母比孩子還麻煩,但是面對我的時候,都能夠說好話,講善事,就是這樣自覺地就把他不好的一面給避開了。有的孩子,在別人看起來都是殺氣騰騰,一面對我他就好了;實際上我沒有依賴任何別的東西,就是我這種對善的堅守,以及做得徹底。我可以拿命給他,他還能傷害我嗎?所以他不好的一面自然就給脫落了。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結,這個結我覺得應該在教育上理解為心靈的契約,內心的相互堅守。如果孩子和我們家長的內心有共同的這點,結為一體的話,不需要外在的約束。我們做生意的時候,兩個人信任到一定程度不需要簽合同,就是這句話。無繩約而不可解,沒有什么合同這兩人也一輩子不分開,就是內心這樣一種共同堅守的東西比較厚重。
通過這一段話,包括大善之事必須由大惡之人來做,這一句話里面有兩重含義,一個是我們要達到的一種狀態(tài),讓孩子也要學會對不良東西的篩選、拒絕和放棄。通過他來理解善、理解好,通過認知不好來理解好。理解好的目的是守住好,同時有能力去處理不好的東西對孩子的破壞和影響。我們可以想象,現在這個社會對孩子的不良干預太多了,如果我們只從積極的一面去教育孩子,忽視了那些消極東西的存在也是很可怕的,這是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教育孩子好的。同樣的分量,都要給孩子講,但是看年齡而言。不同的年齡段,在六歲之前,我們盡可能不要給孩子,尤其在孩子的童年講惡的東西。六歲之后就可以讓他看到一些不好的東西,通過不好的東西來認知好的東西的價值,認知好的東西的美,尤其是女孩子。不棄不拒,無懼。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是好事、壞事我們都不要害怕,也不要放棄它,這背后都有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都有可以為我們發(fā)揮作用的內容。我希望我們現在經歷痛苦的家長,或者在享受教育的快樂的家長,都應該從快樂的過程中看到另外一面,從痛苦的堅持過程中意識到在為孩子的未來積蓄能量,包括孩子考好考不好,遇到好事壞事,都要做到不棄不拒,不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