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用小故事和孩子說死亡

發(fā)布時間:2020-11-04 幼兒說故事 幼兒小故事 幼兒小故事大全 用小故事和孩子說死亡和xx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個垃圾桶旁,有位看樣子有五十幾歲的流浪漢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xx看到了就問我:“媽媽,他怎么撿垃圾桶里的東西吃呢?”我說:“看樣子,這人應(yīng)該是神經(jīng)上有點問題,所以才流浪在外的吧!”xx:“那他的家人呢?他的爸爸媽媽呢?”我說:“他應(yīng)該是找不回去與家人失去了聯(lián)系,家人也應(yīng)該不知道他在哪里.”xx聽我這一說,糾正道:“媽媽,你看他都那么老了,他的爸爸媽媽可能都去世了吧!”我說:“都有可能,但真正是什么原因,我們都不知道。”

這時xx又問道:“媽媽,你說人為什么要死呢?”聽到xx問到關(guān)于死亡的話題,我有點小警惕,因去年我自己奶奶去世時,xx問了這個問題,還偷偷的哭濕了枕頭,幾天里悶悶不樂。但他的問題我若不回答,他又會追根問底。我想到自己小的時候,睿外婆給我講的一個故事,從此讓我對死亡不再想的那么悲觀。于是我想不如就拿這個故事,講給xx聽吧!說不定他會和我有著一樣的收獲。

于是我對xx說:“人只因為會死,那也是后來才這樣的,在很久很久前,人都不會死,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齡像蛇一樣脫層皮就行了,并且還會變回年輕的模樣?!眡x聽我這一說,很好奇,追問道,那為什么后來就變了呢?我說:“就是因為人不死,只要脫皮就行,所以地球上的人就變得越來越多。食物慢慢就供應(yīng)不上人們食用,人們就越來越饑餓,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就只要見到可食用的東西,就都會弄回來吃。那時除了人就算蛇最多了,人們就天天捉蛇來煮著吃,蛇在人們瘋狂的捕捉下,到最后就剩下蛇王和他的妻子了。蛇王看到自己的家簇馬上就要滅亡了,很傷心,并痛恨這上天不公平的對待。于是蛇就來到天宮找玉皇大帝告人們的行為,在蛇的痛訴下,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到人間調(diào)查實情,二郎神來到人間,看到和人們關(guān)系親密的牛,問它人們的狀況,可牛傷心地哭著說:“我們現(xiàn)是為了人們能吃得上飯,沒日沒夜的干活,沒有一天休息,但我們的勞果遠遠供不上人們需求?!倍缮癜颜{(diào)查的結(jié)果回天宮報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為此事思想了三天三夜,為了削弱人們的繁育,最終他決定,人只可生活六十年時光,當人們聽到這個決定時,不服上訴,問玉皇大帝,為何從長生不老,一下改到六十年,覺得時光太少.玉皇大帝最終判定,給人們一個機會,說只要人心向善,就可多生活幾十年。另因蛇快滅亡,于是充許蛇可以像人之前一樣脫皮繁生。就這樣人和蛇的生存命運被玉皇大帝做了改變,也就有了現(xiàn)在人會死的原故。

xx很認真的聽完這個故事,感憾的說:“是哦!若人一直不死,那地球都會裝不下。那到現(xiàn)在可能見不到任何生物,因為被人吃光了,沒有食物,還真有點可怕,玉皇大帝還真是英明.”是吧!不然他怎么會當上玉皇的呢!我回應(yīng)著xx.就這樣xx轉(zhuǎn)移和我聊著天宮的事件.

對于死亡的話題,有時在面對孩子時,我們都會很難做解釋,因為孩子小,他們不明白,人為何會死,并且對死亡會存著一種恐懼的心理.因為我自己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后經(jīng)xx外婆講了這個故事,才消除了我對死亡的恐懼.我想通過這個故事,xx以后對死亡也不會再看得那么悲觀,反會認為死亡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和孩子講死亡,并不可怕


女兒對死亡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經(jīng)常會好奇地問:“媽媽,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時候死?”

禁忌問題背后的思索

在女兒的世界里,除了經(jīng)歷過和鄰居哥哥養(yǎng)的灰兔死亡的經(jīng)歷之外,死亡對她來說是個陌生的詞。我知道,對于這種我們不得不面對卻又害怕提及的話題,如果不能給她一些相對肯定的答案,類似這樣的追問肯定還會繼續(xù)下去。

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其實是來自于無知,也許和六歲的女兒講死亡有些殘忍,但這就跟給孩子講風雨雷電等自然知識一樣,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每個人戰(zhàn)勝恐懼和悲傷的方法只能來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博弈,這種誰都無法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無法改變或者預(yù)判,不如讓孩子去理解,并更努力地生活來得實在一些。

為了給女兒關(guān)于死亡的答案,我?guī)е喿x了很多關(guān)于生命的故事書,其中有一本名為《再見了貝貝》的書很不錯,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叫賢賢的男孩養(yǎng)的一只小雞死亡后,奶奶跟他之間的一段對話。在經(jīng)過一些閱讀后,女兒大概感受到死亡是一個生命終結(jié)的過程。

當然,僅僅理解死亡的含義對孩子來說是不夠的,當他們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過程之后,我要做的是給女兒更多的引導,包括對生命價值的思索、對生命的珍惜這一系列的認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死亡的內(nèi)涵。

生活經(jīng)歷中,自然而然認識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我開始和女兒一起養(yǎng)蝴蝶。在這個過程中,女兒經(jīng)歷了毛毛蟲到蛹,再到羽化成蝶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女兒多次近距離地接觸了一只蝴蝶的死亡:被女兒不小心踩死的柑橘鳳蝶的幼蟲、沒來得及羽化就徹底腐化的白帶鋸蛺蝶的蛹、那些沒有羽化成功的蝴蝶,甚至是蝴蝶本身只有10天的短暫的一生……在每一次接觸到蝴蝶死亡的過程中,我都下意識地給女兒講關(guān)于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米小,你看蝴蝶很漂亮,可是他們的一生要經(jīng)歷那么復雜的過程,真不容易?。∥蚁牒彩且驗橹肋@個過程的困難,才會將自己變得更加漂亮,每天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來感受這個世界的美?!?/p>

“米小,毛毛蟲好脆弱,其實不僅僅是毛毛蟲,所有的生命都很脆弱,我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誰知道下一秒會是什么呢?所以每天都得開心才好!”

“米小,你看這么多的蛹沒有全部羽化成蝶,很多蝴蝶的翅膀沒有完全充血,無法張開,很多蝴蝶因為發(fā)育不良翅膀很小,要變成一只漂亮的蝴蝶真不容易?。 ?/p>

……

在養(yǎng)蝴蝶的這兩個月時間里,我和女兒一直在探討關(guān)于蝴蝶的一生,以及他們脆弱的生存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關(guān)于死亡的話題經(jīng)常被提及、延伸。

“媽媽,我們要更加愛護蝴蝶,更加愛自然,愛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它們都不容易??!”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女兒對死亡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發(fā)自肺腑的感慨。

在養(yǎng)蝴蝶的過程中,那些能夠正常羽化成功的蝴蝶在經(jīng)過10天左右短暫的生命之后死亡的個體,都被我拿來和女兒一起做成了蝴蝶的標本。

“媽媽,蝴蝶生前很美麗,死后我們做成的標本也一樣美麗?!辈僮鞯倪^程中,女兒有著同樣的感慨。

“是的,活著得有意義,死后得有價值。你看蝴蝶生前能給我們帶來美麗、幫助花兒授粉,死后還能變成美麗的標本讓我們觀察、研究它,這是最有意義的事。”我順著女兒的話告訴她生命的意義。

“活要活得開心,死要死得有價值,這是自然規(guī)律,是達爾文爺爺說的,我媽媽也這樣說。”這是女兒養(yǎng)蝴蝶一段時間之后的總結(jié)陳詞,這句話也被她用在幼兒園的故事會上,故事中,她講的就是一只美麗蝴蝶的一生。

Mamimate小結(jié)

就此,關(guān)于死亡和生命的話題結(jié)束了。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現(xiàn)在對死亡有這樣的認識,足夠了。不過,誰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但讓孩子心理更強大是每個母親的責任,從孩子對死亡的興趣點上展開相關(guān)的學習,我想這才是最好的親子互動。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guān)。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談?wù)撨@個話題。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其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wù)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主要在于爭取自我主張,以及活動和行為的自主性、自由權(quán),使自己感覺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維上,2-6歲屬于前運算階段,常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的特點,最典型的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幼兒的心理特征。

所以,當你有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和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是,什么是幼兒的“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明白這點,孩子的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yīng)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jié)局,但是,我們更應(yīng)該告訴孩子的是,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產(chǎn)生心理陰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懼片;參觀陰曹地府、“幻宮”展覽;

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當孩子沒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的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當我們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jié)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孩子你雖然是家中的寶貝,但你還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里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鮮。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進行的粗暴管理。當家庭中過分溺愛孩子的時候,孩子會以“欺負”家人為樂;而當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時候,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付其他人。所以,一個人不愛自己,就無法懂得該怎樣去愛別人,真正的愛是學會我們能給別人什么。

第三步,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對這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家長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書、日常用品等壞了、修不好了;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zhuǎn)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帶孩子參加祭拜;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類害蟲;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死亡,但這個最好5歲以上;

當我們讓我們的孩子,盡可能的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還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會輕視生命?

需要注意的時候,真發(fā)生生活中的一個至親離開了我們,孩子必須面對,而孩子又小的情況,家長行事、說話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同時不建議參加葬禮;小于6歲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6歲以上,可以實說。有幾點需要注意:

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們最簡單明了回答;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的禁忌;

向孩子正確解釋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yīng)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分離……心靈中的余震經(jīng)久不息,在未來的日子里,是否還能恢復平常之心?睡夢能否不受驚擾?我們更加擔心的是小寶寶們,他們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對親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問起爸爸媽媽,我們該如何向他解釋?死亡現(xiàn)象對他們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護天使的心靈不受傷害?

災(zāi)后家園重建和心靈康復,這是災(zāi)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其實,除了災(zāi)區(qū)的小寶寶以外,坐在電視機前的小寶寶們也看到很多、聽到很多。他們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體信息,如果寶寶已經(jīng)上了幼兒園,那么或許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參加了捐款活動、默哀活動和其他形式的慰問活動,還看見幼兒園的吊飾新添了許多千紙鶴,他們好奇、好學的頭腦產(chǎn)生了疑問:這是為什么?稍微大一點的寶寶甚至問媽媽:“人為什么會死?”“我會不會死?”“我死了以后還有我嗎?”“我變成爺爺會死嗎?”……對死亡的問題與擔憂幾乎讓年輕的媽媽招架不住,媽媽禁不住產(chǎn)生焦慮:“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寶寶?”

可見,在舉國同殤的時候,不管是災(zāi)區(qū)的小寶寶還是身邊的小寶寶,都面臨著正確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教育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為此做些準備,就能較好地應(yīng)對寶寶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問題。

★寶寶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心路歷程

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答案:任何生命都會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復生、死亡令人悲傷,這是我們成人聽了很多故事、見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問題、親歷很多經(jīng)驗才明白的。但是,我們跟眼前的小寶寶一樣,人生之初并不是這么明白,我們的大腦曾經(jīng)對死亡現(xiàn)象進行分解,每次明白一點點,最后才完全明白。

寶寶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會死亡,因為他認為人和動物才有生命,所以會死,而植物不會死亡。寶寶認為別人會死,自己不會死;自己喜歡的人不會死,自己不喜歡的人會死;老人會死,年輕人不會死。對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傷害致死,最后才能艱難地理解壽終正寢。

3歲是寶寶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里程碑,3歲之前的寶寶讀不懂死亡的情緒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傷的,所以他對死亡現(xiàn)象幾乎沒有反應(yīng)。到了3歲之后,寶寶對死亡現(xiàn)象開始關(guān)注和疑問,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現(xiàn)象一樣,他特別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魚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寶寶的視聽環(huán)境,同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忌諱談?wù)撍劳?,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認知相當復雜:當爺爺死的時候,媽媽說他“睡著了”“走了”“出遠門了”;當自己心愛的小白兔死的時候,爸爸說它“死了,不能睜開眼睛,也不能走路了”;當看《西游記》的時候,妖怪說“吃了唐僧肉就不會死”;當聽《白雪公主》的時候,安徒生爺爺說王子的吻可以讓死人復活……在現(xiàn)實與想像之間,在生活與童話之間,在科學概念與藝術(shù)想像之間,寶寶閱讀了各種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齡怎么能做出判斷和選擇呢?他還沒有能力整合這種多元化的解釋。

★幫助寶寶正確解讀死亡

1.不要回避、拒絕和搪塞

用平靜的態(tài)度對待寶寶的疑問。就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來說,認為談?wù)撍劳鍪且患逇夂捅瘋氖虑?,所以盡量回避這個話題,但是寶寶要正確地理解生命現(xiàn)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歲以后,寶寶觀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不斷產(chǎn)生對周圍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問,家長不要輕易地否定寶寶:“小孩子不要問這個無聊的問題。”或者搪塞寶寶:“說了你也聽不懂,長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本芙^寶寶的求助,實際上就為寶寶從其他渠道接受魚龍混雜的死亡概念打開了方便之門。

2.不要編撰美麗的謊言

如果媽媽說死亡就是睡著了,寶寶就會擔心自己睡著了會不會死;如果爸爸說死亡就是出遠門了,他就擔心爸爸出差了會不會死;如果他聽說世界上有長生不老藥,他就會翻家里的藥箱,嘗試其中有沒有這種藥;如果奶奶說小孩子不聽話會把她氣死,他就會把別人的死亡歸咎為自己惹的禍;如果他聽說壞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擔心自己做錯了事,會不會有此報應(yīng)……這些美麗的或者別有用心的謊言,都會讓寶寶對死亡產(chǎn)生極大的誤會。

3.用恰當?shù)恼Z言去表述

根據(jù)寶寶對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們應(yīng)該用恰當?shù)恼Z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學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懼的,是寶寶能夠接受的,但又不是編造謊言。當寶寶問及死亡的時候,我們可以緩緩地告訴他:任何生命以后都會死,小貓小狗會死,花草樹木會死,人也會死;死了并不孤獨可怕,因為我們會想念小貓小狗,會再種花草樹木,會想念爺爺奶奶,所以活著的時候大家要相親相愛。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見、聽不見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要認認真真地做事、快快樂樂地生活。有的寶寶失去了爸爸媽媽,但是很多其他寶寶的爸爸媽媽都會愛他、關(guān)心他。有的病會讓人死,有的病不會讓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藥打針,還應(yīng)該感謝護士和醫(yī)生,是她們幫助了寶寶。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藥,沒有死而復生的魔法,這些故事是幫助我們開心的。

★死去的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培養(yǎng)寶寶掌握科學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讓寶寶對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覺。人的靈性在于能夠超越物質(zhì)生滅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禱和永生,所以人類有悠久的葬禮和悼念文化。但是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理解這些。他們很奇怪,為什么爺爺奶奶死了還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媽媽為什么還要在某個地方與爺爺奶奶說話?清明節(jié)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燒紙?我國的父母很少讓小寶寶參與這些活動,這與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國有很大區(qū)別。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廣泛建立死亡教育體系的國家,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孩子都會接受內(nèi)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幫助他們建立珍愛自己、關(guān)愛他人的思想意識。實際上,文明的葬禮和悼念文化,從本質(zhì)上把人類之死與動物之死區(qū)別開來,因為死去的人永遠活在生者的心里,這種充滿溫情的、懷念的、愛的種子,應(yīng)該從小就播種在寶寶的心田。

★養(yǎng)父母要有足夠的信心

血緣是世界上最親近的母嬰關(guān)系,這是誰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嬰關(guān)系除了因血緣而建立以外,還可以通過收養(yǎng)而建立。因為3歲之前的寶寶幾乎還沒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養(yǎng)父養(yǎng)母,當然,他在此期間可能出現(xiàn)暫時的不適應(yīng),他說不出但能感覺出兩個媽媽的養(yǎng)育方式不一樣,因此他可能煩躁、哭鬧甚至生病,但是只要養(yǎng)父養(yǎng)母以樂觀的心態(tài)給予寶寶百分之百的關(guān)愛,孤兒寶寶就不會產(chǎn)生孤獨心理。以后他長大了問起這件事,可以告訴他實情,孩子會在不幸與幸運之中,在懷念與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簡介:

晏紅,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專業(yè)碩士,現(xiàn)于清華大學從事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詢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在全國公開發(fā)行的教育類報紙雜志上發(fā)表大量文章,并主持專欄。合著和獨著多部專著,代表作為《培養(yǎng)幼兒好習慣》。

如何與孩子談?wù)撍劳?/h2>
如何與孩子談?wù)撍劳鏊劳觯且患芰钊丝謶值氖?。它追隨我們一生,我們經(jīng)常會設(shè)立防御來幫助自己應(yīng)付對死亡的知覺。但是我們并不能把對死的恐懼排除腦外。它會隨時潛入到你的夢中,惡夢正是它被顯現(xiàn)的地方。當我們的小孩,被對死亡的恐懼所占據(jù)時,我們該如何教會他們?nèi)ッ鎸λ劳瞿兀?/p>

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出生就被已潛入到無意識中。當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脅,面臨饑餓,這是他們感受到了死亡,他們會哭,會鬧,會怕,這時他們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給予他們安全,暫時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長大后,面對著死亡,他們就會焦慮,會惶恐不安,他們沒有辦法去看待這個死亡,他們會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這時,他們就會陷入到對死亡恐懼的漩渦中,甚至會越陷越深。

既然我們沒法去避開,我們只有選擇正面地對待。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經(jīng)歷的過程,有了出生,就會有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規(guī)律。死亡同時又代表著新生,人就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繁衍著。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據(jù)在我們的生命里,我們就沒辦法去忽略它。但我們活著,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們的一生都在恐懼著死亡的到來,那我們又何必活著呢。活著就是要去學會很好地生活,別等到我們死去的那一天,我們還在不斷地遺憾著活的不夠好。我們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學習如何能夠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學會很好地生活。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抗日英雄們面對死亡時的泰然處之,他們能如此冷靜地面對死亡,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積極的,是充實的,這樣的死去也是有意義的;如一些文人、科學家,當他們被籠罩在即將死亡的氛圍中,他們也并沒有感到遺憾,因為他們活得很好,活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活得有自我,這樣的他們就可以能夠很好地面對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臨死刑的囚徒,他們是如此害怕死亡,因為他們活著的時候并沒有學會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會重來,他們終究還是在遺憾中,在恐懼中接受死亡,這樣的死是沒有意義的,是對生的藐視。

告訴孩子,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學習著,生活著,為了更好的活著不斷去充實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開心。

既然我們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們還可以選擇更好地活著,活得更好!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guān)。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wù)撨@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蓡栴}是,2-6歲的孩子,思維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特點,最典型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況下,確實很難與孩子解釋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孩子已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個人或自己身上,9歲以上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的心理特征。

當你有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向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反而可能把孩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教育意義。

若孩子問“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該如何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其實“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孩子明白這點,其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yīng)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jié)局,但更應(yīng)該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和心理陰影。

不過,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適的: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怖片;參觀“陰曹地府”展覽等。

若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孩子沒有這些恐懼,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所以,正確地讓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讓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同時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誰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我們的生命對于愛我們的人來說,是多么的美好和寶貴。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向家人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鮮和剌激。

第三,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這是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zhuǎn)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

(2)在家里養(yǎng)蠶,觀察蠶被孵出、變成成蠶、吐絲結(jié)繭、變成蟲在產(chǎn)卵,體驗生命的輪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

(4)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類害蟲;

(6)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的誕生和死亡,但這個場面最好在孩子5歲以上。

當我們讓孩子盡可能地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還會輕視生命嗎?

有一個特殊情況,即生活中一個至親離開了人間,而孩子又必須面對,且孩子又小,家長行事說話要特別注意。

若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并且不建議參加葬禮;

小于6歲的孩子,就說“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

6歲以上,可以實說,但有幾點需要注意: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最簡單明了回答;

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地談?wù)摯耸隆?

相關(guān)推薦

  • 和孩子講死亡,并不可怕 女兒對死亡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經(jīng)常會好奇地問:“媽媽,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時候死?” 禁忌問題背后的思索 在女兒的世界里,除了經(jīng)歷過和鄰居哥哥養(yǎng)的灰兔死亡的經(jīng)歷之外,死亡對她來說是個陌生的詞。我...
    2021-11-12 閱讀全文
  • 死亡的傷感說說 小時候的同伴,已久別世間,無盡遺憾縈繞心頭。人心難測,傷感令勇氣消逝,影響生活之道。發(fā)表簡短句子,共鳴心靈之處。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之“死亡的傷感說說”,使使用更便捷,敬請收藏!...
    2023-07-10 閱讀全文
  •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
    2020-11-27 閱讀全文
  • 向孩子正確解釋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yīng)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
    2022-01-17 閱讀全文
  •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guān)。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wù)撨@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
    2020-11-12 閱讀全文

女兒對死亡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經(jīng)常會好奇地問:“媽媽,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時候死?” 禁忌問題背后的思索 在女兒的世界里,除了經(jīng)歷過和鄰居哥哥養(yǎng)的灰兔死亡的經(jīng)歷之外,死亡對她來說是個陌生的詞。我...

2021-11-12 閱讀全文

小時候的同伴,已久別世間,無盡遺憾縈繞心頭。人心難測,傷感令勇氣消逝,影響生活之道。發(fā)表簡短句子,共鳴心靈之處。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之“死亡的傷感說說”,使使用更便捷,敬請收藏!...

2023-07-10 閱讀全文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

2020-11-27 閱讀全文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yīng)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

2022-01-17 閱讀全文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guān)。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wù)撨@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

2020-11-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