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自制圖書讓孩子輕松學閱讀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讓孩子學會乘坐電梯教學設計 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短篇

從寶寶學說話開始,父母就可以挑出寶寶的照片,裝在相冊里,一面是照片,一面是字。翻開一頁,是寶寶笑,旁邊的字就配“笑”;寶寶在玩,旁邊的字就配“玩”。這樣制作簡單的書,會培養(yǎng)寶寶對認字的興趣。

1歲以內的寶寶,可以先不認字,只了解照片的內容就行,可以讓寶寶學習識別情緒;2歲以上的寶寶,就可以配上短句,比如“寶寶在廣場玩”,讓寶寶明白,原來這些字是說明圖片的,這就是閱讀的開始。

每次帶寶寶出去玩,事后都可以把照片編成一本“書”。比如去動物園的路上,寶寶看到小馬,寶寶餓了等等。這可比公主王子之類的故事,更讓寶寶感到親切有趣。時間長了,寶寶就學會了自己挑照片,自己配“圖注”,一個小作家就這樣誕生了。會自己“編書”的寶寶,媽媽根本不用擔心他會不愛讀書學習。

小提示

寶寶注意力有限,讓寶寶看照片的時間不可過長。同樣,一本“書”也不能太厚,沖照片時,沖印店送的簡易相冊最合適。洗照片要挑好的沖印店,柔和的色彩才能讓寶寶喜歡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選好參照物 讓孩子輕松跳起來


隨著“啪啪”的巴掌聲,隔壁傳來了豆豆的哭聲?!翱茨阋簧砟嗟模趺催@么不小心?別的孩子怎么就不會滑到呢?”豆豆的媽媽一邊打著豆豆,一邊不停地數落著。剛下過雨,豆豆和一群孩子剛才在一片空地上玩耍,一不小心跌到了。聽著豆豆的哭聲,我想,這樣的水地里,不要說一個六歲的孩子,就是我們成人有時也會摔倒的,為什么要如此責怪一個六歲的孩子呢?

很顯然,豆豆的媽媽之所以責怪豆豆,是無形中把沒有跌倒的孩子作為豆豆的參照物了。因為別的孩子沒有跌跤,而豆豆摔倒了,那么也就理所應當該挨打受罵了。這雖然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我們做家長的在生活中卻常常去犯,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給孩子選擇好一個合適的參照物。生活中,有些做家長的,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但又偏偏抱著隨大流的思想,不負責任地把孩子送進了音樂速成班。一旦發(fā)現孩子沒有什么起色,卻又馬上斥責到:“你看人家是怎么學的,你也不是有十個手指頭嗎?”如此下去,孩子的自尊心不僅受到了傷害,而且還會對家長所選的參照物產生恐懼和仇視的心理。與此相反,生活中有些家長呢,他們卻根本不給自己的孩子選擇什么參照物,一切由著孩子自己。其實,孩子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畢竟有限,即便是他們自己選對了參照物,獲得了成功,也會為此浪費了時間,多走了彎路,更不要說那些沒有選對參照物,根本就挖掘不出自己潛質的孩子了。

聰明的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參照物的時候,不僅事先對孩子有了透徹的了解,而且對參照物的選擇也是很富有科學性的。它們所選的參照物就像是在樹枝上懸掛一個蘋果,只要孩子踮起腳尖或者蹦一蹦就可以得到。而且隨著孩子得到“蘋果”能力的提高,他們對孩子得到參照物的難度又是在不斷增加,不斷變化著的。采取這種方法所選的參照物,一可以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二可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踏踏實實地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整個過程。孩子也就會在追求這種可望而又可及的參照物中,自由健康地成長起來。

讓孩子愛上閱讀


怎樣為孩子投資才能合理、節(jié)約、見效大?許多年輕父母,往往孩子喜歡什么就買什么,沒有目的和計劃,錢花了卻收效甚微。

知識智力投資給幼兒買智力啟迪性玩具,看科教電視,看圖識字,寓教于樂,孩子可一舉兩得。購買適于兒童閱讀的知識智力型報刊,使其廣泛涉獵新知識也是啟迪孩子智慧的好辦法。

兒童閱讀,是一件不限于兒童自己的事情。很小的時候,他們的所謂閱讀,其實主要是在聽大人們講。大人把書買來,看著書,把故事講給他們聽,他們感動、快樂、也受到教育。

那么,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閱讀呢?

學會閱讀:從具體到抽象

孩子學會閱讀的過程是從認識具體事物開始,其次將聲音與具體物連結,接著認識圖形,最后才將抽象的文字與具體物及其聲音、意義連結起來。

孩子兩三個月大時,視覺發(fā)展尚未成熟,只能看到圖像模糊的影子或外形。到了一歲左右,已能看清圖畫書上的圖像。之后,通過旁邊的人告訴他這是什么,圖像和聲音便產生連結,知道圖像是什么,是貓、狗等。最后,孩子語言發(fā)展逐漸成熟后,知道物的聲音、意思,且能將字匯組成句子,并懂得字句語法。

經過這樣的發(fā)展后,才能懂得文字的涵意,能自主閱讀。

而三歲以前是讓孩子建立閱讀興趣、習慣的關鍵期,幼教專家也建議孩子閱讀要及早開始。如果此階段的幼兒有充分閱讀的機會,日后語文及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都會明顯較未念書的孩子為高,且能培養(yǎng)專注力,有助日后穩(wěn)定其個性。

雖然孩子閱讀愈早開始愈好,然而,孩子的理解從具體到抽象,有一定的過程,只是早晚不同。這個過程很重要,父母不要心急、逼迫孩子,而應讓他自然發(fā)展。

閱讀對孩子的意義

一些父母對孩子讀書寄予過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閱讀能迅速提高思想覺悟、提高學習成績、提高修養(yǎng)等。所以,父母在讀書的問題上特別容易與孩子發(fā)生沖突。比如,孩子總喜歡看輕松的卡通,而父母則希望他們看有教育意義的書。談到讀書,父母大多談的是“教育功能”,談的是“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但如果我們能冷靜地面對現實,我們就會發(fā)現,“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是一個神話。我們可以想想,是哪一本書就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F在又有哪本書能改變你的孩子的一生呢?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信息開放時代,他們面臨著比我們當年多得多的媒介選擇。除了書,他們可以看電視,玩電子游戲機,聽錄音帶,甚至可以進入計算機網絡。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對讀書的期望值。根據以往的研究和經驗,在孩子讀書問題上,應該強調三個基本觀點。

1.讀書是孩子的一種娛樂,或者說,讀書首先具有娛樂功能。娛樂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沒有娛樂活動,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尤其是現代孩子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特別需要這種娛樂媒介。1992年全國城市兒童調查說明,孩子接觸媒介是為了滿足娛樂需要,而不是為了接著“上課”。在大多數情況下,書籍是孩子們的娛樂工具之一,孩子不會為了學習而去看書。父母如果硬將其發(fā)展為一種單純的教育工具,那么,孩子對它的態(tài)度就會像對待課本一樣了。

2.書籍中的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兒童成長需要體驗藝術。所以,當孩子閱讀文學作品時,父母應注重的是藝術方面的教育。

3.從媒介中學習(即受教育)是一種伴隨性質的學習,即在滿足娛樂需要的過程中,無意中學到一些東西,即傳統的寓教于樂。雖然無意中學到的東西對孩子很重要,但并不會因為重要就改變了閱讀的性質。至此,我們可以明確

何必為孩子制造閱讀限制?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隨著學習和認知不斷提高的,因此,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做父母的應該配合學校,科學地、適當地為孩子安排一些課外讀物。

但是,有些家長卻在孩子的閱讀上設立很多限制。

有一位周先生帶著兒子冰冰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兒子上一年級,書桌上擺著一套根據年級分十冊編撰的科學叢書。序言“指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適合閱讀叢書的一二冊;二年級孩子則可閱讀三四冊;等上了三年級,才能閱讀五六冊,依此類推。

只是,快七歲的已能獨立閱讀的冰冰對于“指示”熟視無睹,在讀完這套書的一二冊后,就“義無返顧”地翻開了三四冊……且讀得津津有味。

做教師的奶奶初次見冰冰捧著周先生給他買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王子復仇記》等看時,不無“擔憂”地問周先生:“大人的書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嗎?”還未等周先生答話,在一旁看書的冰冰頭也不抬地答道:“能看懂!”為了驗證孫子看書的“成果”,在冰冰讀完后,奶奶便根據書中的內容對冰冰進行提問。令奶奶吃驚的是,小說中錯綜復雜的人物、情節(jié),冰冰居然分析得頭頭是道!

倘若不是真的完全“讀不懂”,那么,身為家長,何必要在孩子充滿興致開始讀一本書之前,就為他的閱讀范疇設限呢?正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閱讀水平、心中所抱持的理想,以及當前自己的閱讀需求等諸多因素都不盡相同,因此,即使孩子的面前擺放著同一本書,但每個孩子所看到、讀到這本書的感覺和想法也會有所不同。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為孩子制造出種種關于“閱讀類別”的橫向限制,以及“閱讀順序”的縱向限制呢?

怎樣輕松地帶孩子出門


主持:杭州一位讀者向大家討教:“每次帶女兒去銀行、郵局、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辦事,女兒總會不耐煩地吵鬧,還爬到椅子上跳、跑去玩自動門,對我的斥責充耳不聞,甚至還跑到外面去……”

義烏讀者韓萍也為此煩惱:“有了孩子我就怕出門,每次到市場、銀行、公園等公共場所,兒子就開始奔跑追逐,讓我疲于應付。結果是乘興去敗興歸,真想發(fā)誓再不帶他出門。但一來放假時孩子沒人管,二來書上說,多帶孩子出門有利于孩子發(fā)展。我該怎樣做,才能輕松愉快地帶孩子出門?”

父母帶孩子出門是常有的事。面對帶孩子出門的煩惱,浙江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家長朋友,有許多經驗與我們分享。

觀點一:把外出當成了解社會和環(huán)境的課堂。

我喜歡帶兒子出門辦事,這是一個教育的機會,因為幫助孩子了解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豐富他們生活的經驗,是父母的責任。為了避免好動的兒子不合作,我事先就讓孩子知道我要去哪,去辦什么事。以去銀行為例,通常我一開口,好奇心極重的他就會問:銀行是什么、在什么路、為什么要領錢、為什么要存錢……我的解釋,不僅增強了他的社會觀念、增加了詞匯量,也讓他對我要辦的事有參與的感覺,而不是“陪大人辦事真無聊”。到了銀行,我會給他問題,讓他找答案,如爸爸排隊的柜臺是幾號、一號柜臺在哪、誰為爸爸服務等等,培養(yǎng)觀察力?,F在,兒子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很快熟悉所處的環(huán)境,如在這里辦公的有11人、叔叔都打領帶、阿姨穿藍制服、警衛(wèi)系皮帶、有4人排隊……我認為促進兒童社會化,讓他們熟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辦到的好方法。(5歲男孩父親付承興)

觀點二:變“小跟班”為小幫手。

常帶孩子外出能增長孩子的知識、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父母的共識。可一邊辦事一邊要兼顧孩子,確實是件頭痛的事,幾次經驗后,我改變了做法與態(tài)度。在出門前,先讓兒子認識到他不是媽媽的“小跟班”,而是可以幫助媽媽辦事的小幫手。當兒子有了肩負重任的感覺時,就不會只顧著玩,而不聽勸告了。例如在銀行,我填表格時,就讓兒子先排隊等候;在郵局,我給他奶奶寄包裹,就請他在信上貼郵票再投入郵簡內;同時不忘以贊賞的口吻鼓勵他。路上或回家后,我順便告訴他一些有關銀行郵局的基本常識,若他還感興趣,就和他一起看書找資料學習更多的知識。

孩子精力充沛,東跑西跳,大多是出于好奇,所以,何不將他們這種好奇心帶入學習的領域,把您身邊的“小麻煩”,變成您最好的助手。說不定你還會驚喜地發(fā)現孩子更獨立也更有責任感了。(6歲男孩母親邵紅)

觀點三:不能改變孩子,就改變我們的教育方法吧。

原先我和許多父母一樣,通過和孩子“約法三章”再帶他出門,可一出門大多數孩子就一副“將在外軍令不受”的樣子。分析原因,雖說通常3歲的孩子已懂得“談條件”。但很多父母會和我一樣,一著急就用“不乖就不帶你回家”之類無法做到的條件來作約定或要挾孩子,結果因言而無信,而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先前的約定不見得能信守到底,昨天能做到,并不表示今天也能做到。后來,我采取主動的方式:第一,改變外出辦事的時間,避開人流高峰;第二,估計辦事時間會較長,給他選一本故事書、迷宮畫或玩具,以備他不耐煩或無聊時用。他的基本要求(水、零食)也事先準備好,免得臨時要不方便。小孩子的忍耐度低,餓了渴了都對大人會造成無謂的困擾??傊荒芨淖兒⒆?,就改變我們自己吧。(4歲男孩母親程浩)

觀點四:用社會公德和安全意識約束孩子。

大人辦事,孩子的眼睛忙著觀察周圍的事物。如在門診掛號大廳,當他的眼光停留在椅子上又叫又跳的小朋友時,我讓他看椅子上的鞋印,他會說:“小朋友把椅子踩得很臟,都不能坐了?!痹阢y行里,他看到差點被自動門夾住或被行人撞上的小朋友,我就問他:“這樣是不是很危險?”當小朋友被人群擋住了視線,看不見媽媽大哭時,兒子說:“他真可憐,找不到媽媽了?!蔽页脵C稱贊他:

“你一直陪伴媽媽,沒亂跑真乖?!?/p>

孩子好奇,難免好動,但如果為此不帶他們出門,就不能讓他們知道規(guī)矩,也沒有機會去觀察、去弄懂心中的疑惑,那他們又如何成長呢?我?guī)鹤映鲩T,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的公眾意識,如讓他懂得在公共場所喧嘩或亂跑,不僅有危險,還會打擾別人的道理。在公園和游戲場所,不能亂扔東西,愛護花草和公共設施等。因為讓孩子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首先要學習規(guī)則、共存知識。(4歲男孩母親汪新昀)

觀點五:做游戲,學規(guī)矩。

每次帶女兒去銀行辦事,總見她跳上跳下,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她才4歲,在心理學上仍屬“他律期”,僅以勸導方式難收其效,因此我想出兩個方法,實施后女兒表現不凡,有如脫胎換骨一般。(l)排隊游戲。要求她先幫我排隊,我坐在旁邊的椅子上等,待她數完100或背完兩首古詩后,再換我去排,依此類推。如此,女兒不但有幫了大人忙的成就感,也建立起基本的責任心。(2)事先選一兩樣玩具(或圖書),如果她能乖乖坐在椅子上拼完簡易圖或看完圖書,辦妥事情后,便帶她去買樣小禮物表示嘉獎。如表現不佳,則罰她當天不準再玩喜歡的玩具。如此,女兒有了良好的表現。其實小孩對環(huán)境所表現出來的活動興趣,沒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只有成人引導對待得法不得法之別,我的觀點,供大家做參考。(4歲女孩父親中珩)

觀點六:明確的指示和規(guī)定,可為良好行為作保證。

4歲的兒子已經能接受明確的指示與規(guī)定,如“不可以圖書館亂跑,這是規(guī)定?!薄奥飞弦蛬寢尃渴?,這是規(guī)定?!钡鹊取N蚁矚g帶兒子出門辦事,我認為這能讓他見多識廣。每次外出前,我會把前往的地點、性質、重要性以及他被允許的行動范圍、音量等說明清楚,獲得承諾后再出門。經驗告訴我,孩子是重承諾的。因此,一旦越軌,我只要提醒一句:“剛才是怎么答應媽媽的?”就萬事OK。利用外出機會,通過指示和規(guī)則,幫助孩子學習適當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5歲男孩母親鄭玉鶯)

親子閱讀能促進孩子自主閱讀


人與書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必須有媒介——父母、教師、圖書館管理員等將書帶到孩子的世界。調查顯示,0--8周歲的孩子最喜歡的閱讀方式是“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然而,許多父母擔心這種閱讀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閱讀依賴,并影響他們的自主閱讀。其實,父母的這種擔心是多慮的。父母多給孩子讀書,能從多個角度促進孩子未來的自主閱讀。

隨著親子閱讀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質疑聲也隨之而來,親子閱讀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自主閱讀呢?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和和的經歷或許能給出答案。

爸爸媽媽從和和嬰兒時期開始就讀書給他聽,上小學后,有時爸爸媽媽讓和和自己讀,但和和會賴著爸爸媽媽讀。這時,和和不是不會讀,而是想享受爸爸媽媽為他讀書的溫暖感覺。

到了二年級,和和迷上了漫畫書,《昆蟲世界歷險記》、《丁丁歷險記》、《名偵探柯南》、《航海王》、《終級米迷》等都讓和和著迷。而爸爸媽媽顯然沒有和和愛讀和會讀漫畫書,自然而然和和就不依賴父母讀書給他聽了,那不過癮。

到了三年級,和和在興趣的驅使下,慢慢地讀起了《老鼠記者》、《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狗來了》等,這時,他還會時不時地要爸爸媽媽為他讀一段,他也會應爸爸媽媽的要求為大家讀一段。此時,誰為誰讀不再是因為誰不會讀,而是因為這種互相朗讀是家人之間一種親情的交流,一種全家參與的休閑娛樂方式,一種家庭的閱讀儀式。

和和的故事告訴我們,親子閱讀能夠對孩子的自主閱讀帶來積極影響。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把為孩子朗讀描述為“孩子小學畢業(yè)之前都應該保持的一種習慣”,詳細說來,這種積極影響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很少有孩子會主動喜歡上閱讀,通常都必須有某個人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的世界。當你讀書給孩子聽時,就好像為他們開啟了一扇神秘之門,鼓勵他們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領域。

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系經常聽到熟悉的讀書聲,孩子會從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會將閱讀與愉悅聯系在一起。于是,孩子會更愛爸爸媽媽,也更有安全感。

幫助孩子更好地積累詞匯分別統計與孩子日常生活交流和為孩子閱讀時涉及的詞匯可以發(fā)現,孩子在父母的朗讀中,可以聽到更多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的詞匯。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提到,“家長向孩子灌輸文字以及文字的發(fā)音到孩子的耳朵里,這些字傳輸到耳朵之后,會形成一種聽得懂的詞匯,像儲水池一般地儲存在記憶里。如果所傳輸的詞匯多到一定程度后,這個儲水池會開始滿出來,也就是將聽得懂的詞匯轉換成可以說出來、寫出來及閱讀書籍的詞匯,這些都是根源于聽得懂的詞匯而來。”因此,聽覺詞匯是語言的儲藏庫,能同時豐富口頭詞匯、閱讀詞匯和書面詞匯。詞匯量越大,讀起書來越容易理解,對孩子以后學習自主閱讀也有很大幫助。

幫助孩子積累基本的閱讀素養(yǎng)兒童早期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早期的親子閱讀也是一種模仿經驗,趁孩子還小的時候朗讀給他聽,讓他想模仿,讓他在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到一些基本的閱讀策略。此外,背景知識也是提高閱讀理解的重要工具,讀書給孩子聽能建立孩子的必備知識,引導他們邁上成功的閱讀之旅。

提高孩子的聽覺能力進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研究兒童聽力的專家指出,通常孩子13歲前聽力比閱讀能力強。因此,孩子能夠聽懂并理解那些復雜、有趣的故事,卻無法自己看懂故事書。而給孩子讀書可以豐富孩子的聽覺經驗,在自主閱讀之前,先能聽懂內容,當他們開始自主閱讀時,自然而然就駕輕就熟了。

下面要提到這樣一個案例:天天的父母都是博士,爸爸媽媽愛讀書,天天也愛讀書??墒前职謰寢屪约鹤x自己的,天天也只得自己讀。天天4歲就認識1500個漢字了,讀了很多書。到了5歲,老師和家長都發(fā)現天天有點兒問題了,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不與人交流。書,照例讀,著迷地讀,卻是自己躲在一邊讀。這個沉重的案例告訴我們,不必著急讓孩子自主閱讀,讀書給孩子的過程更是陪著孩子一起長大、聯絡感情的過程。就像和和一樣,到了一定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就要求自主閱讀了,這樣的孩子沒有了心理的分離焦慮,一定會成長得更加健康。

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行,不必太在意起跑線上的輸贏,孩子們應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成長。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據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去陪伴他們,幫助孩子養(yǎng)成各種有益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閱讀也是一樣,不要因為計較在起跑線上的輸贏過早地讓孩子進行自主閱讀,在恰當時候給予正確引導才能幫助他們提高閱讀能力。

當然,在給孩子讀書時需要適當做些準備,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你正好有點兒事,讓孩子自己讀一會兒(即使只是翻翻書、看看圖畫也可以),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練習自主閱讀的機會。

同時,要以寬容之心、智慧之心期待他們的成長,切忌與別的孩子進行攀比,以免比得自己著急,比得孩子喪失信心或沾沾自喜。一定要比賽嗎?不必,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行。

輕松幫孩子糾正壞習慣


熱播劇《虎媽貓爸》第2集,虎媽趙薇要求5歲的女兒茜茜自己刷牙,小姑娘哭得梨花帶雨,一會兒要媽媽幫刷,一會兒要爸爸幫刷。

爸爸佟大為屁顛屁顛跑過去,想要幫茜茜,虎媽趙薇堅定決絕地把他攔在門外,并把門給關上了。發(fā)現里面沒有哭聲了,兩人一起往里偷看,發(fā)現茜茜自己在刷牙了。

同樣的情節(jié)還出現在虎媽趙薇去奶奶家接茜茜,茜茜自認為是公主,躲在公主帳篷里不出來。虎媽趙薇一聲棒喝:“我數到2,你要是再不出來,我就把這房子給拆了?!蓖瑫r,虎媽趙薇制止爺爺奶奶和爸爸去幫忙。

孩子有一種天賦,他們能夠敏銳地判斷出來當前所處的局勢,他們知道面對問題的時候,誰會發(fā)威,誰會說好話,所以他們就會緊緊傍住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逃脫懲罰的人。這是由人趨利避害的天性所決定的。

但是在家庭教育里,尤其是在糾正孩子的壞習慣的時候,他們的這種天賦就是最大的攔路虎。因此,家庭成員必須保持高度統一的態(tài)度。比如吃糖這件事情,爸爸媽媽嚴禁孩子多吃糖,但爺爺奶奶就會因為疼愛孩子下不了狠心,甚至還要跟爸爸媽媽大吵一架。

孩子明白了爺爺奶奶是站在他們這邊的,并且爸爸媽媽不敢對爺爺奶奶怎么樣,他們就會肆無忌憚。爸爸媽媽的威望樹立不起來,往后無論他們說什么,只要有爺爺奶奶在場,孩子就都不會在乎了。

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指出,既然給孩子下了命令,就一定要求孩子去執(zhí)行。智象也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的,如果沒有這個基本原則,所有的命令就是一堆廢話。

要糾正孩子的某個毛病,家庭成員必須保持高度的思想統一,當媽媽在唱白臉的時候,其他人千萬不要唱紅臉,而是要堅決表示贊成媽媽的觀點。孩子面對前有猛虎,后無退路的情況,一定會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情,因為那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相關推薦

  • 讓孩子輕松學習兒歌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是不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
    2020-11-23 閱讀全文
  • 讓孩子輕松快樂學會用筷子 使用筷子還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腦發(fā)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頭是寶寶的智慧所在,不斷的運動會刺激大腦皮層,提升那些“負責”想像、創(chuàng)造力區(qū)域的活動能力,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對智力發(fā)育有很大的幫助。 培養(yǎng)寶...
    2022-02-21 閱讀全文
  • 讓孩子們生活得輕松一些 教學反思:讓孩子們生活得輕松一些 每天,午睡起床后,幼兒園都進行一些集體活動,如集體收拾床鋪、盥洗、吃午點。我們班總有幾個孩子不能跟著做,我會反復提醒,就等你們了,惟恐孩子們不一致,會出什么差錯。全班...
    2019-12-12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讓孩子輕松一點兒 教育隨筆:讓孩子輕松一點兒 本來打算周日可好好休息休息,可是當我美美地走在大街上時,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孩子”背著“行囊”在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的陪同下去上各種特長班。心里不禁就想:“特長班”為什么這...
    2021-05-15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加、減法" 讓孩子輕松入園 新生入園,如何幫助孩子縮短“斷奶期”,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家長和幼兒園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為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妨試試“幼兒園加、減法”。 “加法”——加強家園聯系。利用各種渠道提前建...
    2021-06-09 閱讀全文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是不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

2020-11-23 閱讀全文

使用筷子還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腦發(fā)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頭是寶寶的智慧所在,不斷的運動會刺激大腦皮層,提升那些“負責”想像、創(chuàng)造力區(qū)域的活動能力,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對智力發(fā)育有很大的幫助。 培養(yǎng)寶...

2022-02-21 閱讀全文

教學反思:讓孩子們生活得輕松一些 每天,午睡起床后,幼兒園都進行一些集體活動,如集體收拾床鋪、盥洗、吃午點。我們班總有幾個孩子不能跟著做,我會反復提醒,就等你們了,惟恐孩子們不一致,會出什么差錯。全班...

2019-12-12 閱讀全文

教育隨筆:讓孩子輕松一點兒 本來打算周日可好好休息休息,可是當我美美地走在大街上時,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孩子”背著“行囊”在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的陪同下去上各種特長班。心里不禁就想:“特長班”為什么這...

2021-05-15 閱讀全文

新生入園,如何幫助孩子縮短“斷奶期”,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家長和幼兒園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為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妨試試“幼兒園加、減法”。 “加法”——加強家園聯系。利用各種渠道提前建...

2021-06-0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