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從信任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2-01-04 良好的親子關系建建立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食物從哪里來 小學英語教案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親子關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而是以片面看到的情況就斷定事情的真相,有時即便是孩子說了真話,而父母親仍以所見否認了孩子,若是父母情緒控制不住時,可能就罵了孩子或是懲處孩子,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所引起的后果不僅是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是說謊的開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信任的,尤其被自己的父母親所信任。
親子間的互動是以“信任”為基礎,父母對孩子的承諾,就一定要實踐,因為孩子是信任父母的,若是認為孩子還小就敷衍了事,而忽視自己的承諾,孩子就會認為:“你每次答應的都沒做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想想這樣的傷害會有多大呢?
親子之間的信任往往可以從小事情開始。現(xiàn)在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會動手做家事,很多生活自理的事情也都是父母幫著做好,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在小時候都有模仿和喜歡動手的興趣,往往那個時候家長都會因為"不信任"而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也使得孩子將來做什么事時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依賴別人。如果家長能放心孩子的失誤,就該多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比如,當孩子表示很想洗碗或是洗自己的襪子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教她們如何做,而不是說:“你還小,你還不會,媽媽來做……”
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動手,這樣做不但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信任他的,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感”,這樣才是親子間長久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成為一個自信、能干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所謂的親子閱讀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父母給孩子讀書聽?,F(xiàn)在所有的準媽媽都會提倡早教,在早教時媽媽們會撫摸著肚皮,唱個兒歌或者輕聲的給寶寶說話交流,我懷**的時候經歷了很多挫折,**在肚子里時只怕她出生后會智力低下,所以有懷孕時就經常去公園里散步,可惜我的五音不全,只能拿著一本故事童話書念給她聽,我想那也算是我最早期的親子閱讀吧。
有句古話:學習永遠不晚,同時學習也永遠不覺得早呢。在孩子還是胎兒時媽媽們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特別是在懷孕第7~8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腦神經已經發(fā)育到幾乎與新生兒相當?shù)乃?,捕捉到的外界訊息,就會通過神經管將它傳達到胎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媽媽可以給他讀一個故事,念一首唐詩,也許那么小的胎兒不會理解,但是卻可以讓胎兒有一種與母親交流的溫暖感覺,同時讓寶寶的神經系統(tǒng)變得對語言敏感起來。為出生后愛上閱讀打下一個基礎吧。
而在我家寶貝出生后這閱讀也是一時也沒有松懈,這除了睡覺吃奶,眼睜著的時間就會拿著我和老公的照片指給她“爸爸、媽媽”,而老公說1歲前的親子閱讀,基本上以認知為主,大圖片為主,更是積極的打印了很多黑白圖片,里面畫著三角形,圓形,而**奶則拿來了**哥以前的故事書,讓我躺在床上多給她念念書,讀讀兒歌。
在**五個月到一歲時看到書就撕的勁,我以為我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兒了,我說這完了,是不是書讀的多了,這么小的厭倦了。嚇得不敢給她看什么書,不過嫂子說孩子撕書也并不是壞事,孩子經常練習撕紙,可以鍛煉孩子兩手的協(xié)調能力,促進她的拇食指功能的分化。**哥小的時候嫂子給弄了許多紙讓他撕,但**哥那是相當?shù)牟活I情,半張紙也不撕。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這樣的,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我給**買了不少0-3歲的嬰兒讀物,也不特意的去給她讀,而是把書放在她容易看到的地方,小家伙看到鮮艷的圖案書,自己主動把書拿起來翻翻看,飯前是自己去看,吃過飯就自己跑到書桌前拿著書屁顛屁顛的跑出來:“媽媽,念念”?,F(xiàn)在的**最喜歡的就是閱讀,家里買的一百多本書都能說出書名,好多書還能說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呢。
不過親子閱讀從什么時間開始都是由父母來安排,而親子閱讀不只是想讓孩子學得更多的知道,我覺得親子閱讀中更多的收獲一種親子互動交流的濃濃情意,當時給**多買了一些書就是考慮不想單調,能在隨意中去享受和她在一起的親子時光。也**現(xiàn)在也正如我期望的那樣把閱讀當成玩樂的一樣,沒有去刻意背,只是簡單的開心和熱愛。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
天底下各種關系里,最親密、最純真、最溫馨、最靠譜的莫過于親子關系,這種關系伴隨血脈,純粹又美好!
可是,我們周圍的很多人,甭管是上一代,還是這一代,抑或下一代,卻在這樣的關系里備受煎熬,遺憾、痛苦、束縛和不解,困惑著我們的身心!
多少父母口出狂言:“如果你不是我的兒子或女兒,我早和你.....” 年輕的爸媽:“要不是生了你,我就不會.....”“你怎么這個德性,我怎么可能生了你這樣的......”
作為孩子,除了心里滴血,他也會把這些像針一樣的藏在心中,化作自己身上的“刺”,再用讓你傷心的方式給你痛苦。相愛相殺,冤冤相報,這樣的親子關系,談“溫馨”,談“美好”,真的太奢侈!
愛是一個需要“藝術”的字眼,沒有父母不發(fā)自內心地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愛自己的爸媽。只是,你的“愛”是否用正確又合理的方式傳遞給了孩子。
如果你的“愛”本身“畸形”,就不用奢望孩子還能回饋給你讓你舒服的“愛”。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
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
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
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yè)力。
身體的密碼是什么?
身體是四位一體的身體,包含物質體(肉體)、情緒體、心智體、靈體(光體)。心智體也是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它和情緒體都會在我們的物質身體留下記憶。
舉例:一位家人在被靈觸調理的過程中,喚醒了她兒時的記憶,她看到了自己對父母的恨,一邊釋放自己的情緒(情緒體解鎖),
一邊對父母表達:對不起,是我沒有看到你們的愛,你們已經盡力給了我所有(心智體轉化)。瞬間,她背部的氣結包塊消失。
心智體(父母不愛我)和情緒體(恨)都在她的物質身體留下了痕跡,這份痕跡切斷了她與父母深度的連接(愛的感受和體驗),甚至影響著她和其他生命的關系,
因為來自父母的愛是生命力量的源頭。而通過靈觸我們物質身體,給予物質身體以柔軟的愛,情緒體和心智體自動解鎖和轉化,光體也得到凈化和升級。
她打通的不只是物質身體的氣結,生命就仿佛打開了一扇愛的大門,光明和力量向她涌來,這就是身體的的神奇和美妙之處。
靈觸到底是什么?
靈——是讓自己的靈性成長!就是往內觀,不要往外求!(靈 是自度)
觸——是手法,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心手相連,薪火相傳,是觸療,是通過我們的手法療愈他人(觸 是 度人)
靈觸就是自度度人的一種快速神奇的法門!靈五行屬火,觸五行屬金,靈是來自火星的男人,觸是來自金星的女人!
靈觸 就是通過靈觸師(慢 連貫 不費力)的手法,使人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狀態(tài)!
松 全身心 放松!靜 是安靜心靜是平靜,是靜謐,是靜穆!
定 是身定心定的一種狀態(tài),是安定是安穩(wěn)是不動的不變的!
空 就是無我的狀態(tài)!
療愈者和被療愈者同時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最佳狀態(tài)!同頻共振,同體大悲排汗~排氣~哭泣~嘔吐~流鼻涕等等!哭泣者靈性之像悟性之征也!(療愈自然而然的發(fā)生!就這么簡單!)
靈觸不是治病的,是療愈靈魂的!
靈觸的理念是——身體是靈魂的顯示器!
每個人的身體是圓滿具足的,身體本身沒有病,而靈魂是累生累世的一些神經記憶!所以說,它出了差錯就會生病!
靈觸催眠 就是療愈人的靈魂,靈觸療愈師不是醫(yī)生!沒有醫(yī)生職業(yè)從業(yè)資格,也不強調效果,但實際療愈過程中會創(chuàng)造很多非常好的效果。
這就是靈觸的 奇妙之處!
如果您真心的想了解
建議有緣的您走進靈觸催眠療愈工坊 親身體驗,過多的語言無法形容,面對體驗~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體驗后才知,真實不虛!
“親子對話”從幼兒期開始
所謂“親子對話”教育法,主要是依據(jù)每個孩子的個性來培養(yǎng)他的說話能力,若要與孩子說話,首先父母要學會如何傾聽。聽孩子說話是一種認同孩子的反應,而“親子面對面”便是在孩子有話要說時,父母確實傾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現(xiàn)的感覺而信心倍增。
與孩子的對話應當從幼兒期開始,因此,希望父母們能夠隨時激發(fā)自己孩子的個性與說話能力。寶寶是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開始學習說話的。只要寶寶開始喃喃自語,發(fā)出簡單的聲音時,就是開始進行“親子對話”的好時機,按照寶寶的不同月齡有不同的刺激法。下面進行具體的介紹。
0~12個月
與寶寶目光交流,隨時隨地與寶寶說話;寶寶出生后發(fā)出的第一個聲音,便是“哭”;等3、4個月大時,開始會發(fā)出“咿咿啊啊”等單音;到了8個月大后就開始喃喃自語,甚至發(fā)出一些單字。
1.注視寶寶的眼睛和寶寶說話
和孩子的第一階段溝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寶寶們通過看見媽媽的說話與表情來奠定對“說話方式”的認識。
2.與寶寶接觸的任何時候都要與寶寶說話
每一次的聲音交流都會讓寶寶的聽覺變敏銳,不管是換尿布、喂奶或洗澡時,都要隨時隨地保持與寶寶說話的習慣。
3.回應寶寶的牙牙自語
只要媽媽經?;貞?,寶寶也會開始學著表現(xiàn)自己的感覺,而且情緒也會更明顯易懂,在與寶寶應答時最好邊說邊撫摸寶寶,更能強化親子的交流。
4.從日常生活的聲音中學習
不需要太過安靜,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吸塵器的聲音、水龍頭的流水聲、洗碗洗衣的聲音等,都可以讓寶寶感受接觸更廣,邊做家務邊和寶寶說話,也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5.練習以身體律動來控制發(fā)聲
即使簡單地發(fā)出“咿啊”的聲音,寶寶也得用盡全身的力氣來發(fā)聲,可以訓練寶寶配合身體的律動發(fā)短音或長音,也可用拍手搖擺的方式讓寶寶了解發(fā)音的不同。
6.鼓勵寶寶表現(xiàn)自己
跟寶寶玩手帕游戲或鼓勵寶寶把兩手伸直說“抱抱”,或找玩具等,讓寶寶表現(xiàn)自己,這對于日后勇于自我表達的說話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7.與媽媽“視線一致”的體驗
寶寶總是好奇媽媽在做什么、說什么,因此,不妨讓寶寶跟媽媽往同樣的方向去尋找目標,讓寶寶自己親眼、親耳確認媽媽口中說的與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養(yǎng)寶寶的辨識聯(lián)想能力。
8.善用寶寶喜歡模仿的特性
寶寶通常喜歡模仿大人做動作,最簡單的就是揮揮手說“再見”等,利用這種愛模仿的特性,趁機教寶寶各種配合手勢的單字,并反復的練習,這樣寶寶馬上就記住了。
13~24個月
與其說單字,不如說成語這時期的寶寶多半已經會走路,相對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說的意思,也會說比較多的單字。從這個時期起,媽媽和寶寶的交流對話豐富而頻繁的話,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更快。
1.練習發(fā)音
把單詞的發(fā)音嘴型做給寶寶看,反復幾次以后,寶寶也會試著發(fā)出正確的音了。
2.配合肢體語言來說話
與寶寶說話時,配合肢體語言還輔助引導寶寶,如用手指身體的各部位,配合說話、或者邊做“坐跑站跳”等動作,邊說這些單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讓寶寶更容易記憶。
3.以句子的形態(tài)和寶寶說話
1歲以前教的“花”、“水”等單字,現(xiàn)在起要開始對寶寶說長一點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寶寶已經懂的單字并加入新單字來延伸連結出句子,讓寶寶練習真正的說話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寶寶的反應
這階段的寶寶對大人的話似懂非懂,自己所會的單字語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愛表達,這時父母就必須很有耐性等寶寶慢慢地說、清楚講明白,降低寶寶的挫折感,才能順利讓他升級到下一個說話的階段。
5.經常帶寶寶外出觀察
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或坐車等,并配合教寶寶說相關的字句,也許寶寶無法一時間馬上記住,但讓寶寶接觸更寬廣的視野,也是奠定說話基礎的步驟。
25~36個月
說話時多形容狀態(tài)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的單字雖然多,但還無法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總是反復說著“那個”、“不是”等字句,這時必須開始用敘述及形容的句子來教寶寶說話。
1.描述式的說話法
如果媽媽要回答寶寶的說話,也盡量使用連結性的句子,當寶寶說“那個、那個”,即使媽媽知道“那個”是什么,也必須回答“是這個餅干嗎?”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嗎?”,務必引導寶寶再回答出“對,是那個餅干”等句型。媽媽此時的任務在于訓練寶寶開口說話,而不是拿“那個”餅干讓寶寶閉嘴。
2.說較長的句子時要段落分明
當媽媽說較長的句子時,得注視寶寶的反應,配合明顯的肢體動作,段落清楚地說給寶寶聽,來訓練寶寶的“聽話”能力。
3.練習讓別人了解寶寶的表達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寶寶說的話只有身邊的媽媽才聽得懂,別人要了解寶寶說的話還得先通過媽咪的“翻譯”。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也為了讓寶寶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訓練寶寶發(fā)出正確的音和正確的單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倆才知道的幼兒式語言。
4.給寶寶獎勵
當寶寶能說出較長的句子,或者說出新學會的單詞,都要馬上給寶寶一個擁抱并稱贊他,然后再附和地說一次,寶寶就會清楚知道自己的表達正確,而更有興趣說話了。
5.把寶寶說的話畫成圖貼起來
當寶寶說的句子或內容,用簡單的圖畫表現(xiàn)出來,如“今天跟媽媽去散步”便以此為內容畫出來,可以增加寶寶的聯(lián)想能力和記憶能力。
親子關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帶著孩子在廣場玩。期間,又來了一位媽媽,手里牽著3歲的娃。那孩子見到兩個大孩子很是興奮,極力想融入他們。
不過大孩子對小孩子意興闌珊。一個說:我們要不要和小不點玩?另一個說:小不點什么也不懂,還是不要了吧?
對話被年輕媽媽聽到了。她氣急敗壞地沖到倆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嚇得連連后退。
被怒火點燃的媽媽,像一枚小鋼炮,對準兩個小哥哥連發(fā)。指責他們用小不點三個字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多嚴重的創(chuàng)傷?!罢厥抡摺眹樀貌恢耄瑴I眼汪汪。被母親護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驚擾,放聲大哭。三個媽媽勸的勸,哄的哄,局面頓成一鍋粥。
目睹此景,不免為年輕媽媽擔憂。孩子的世界原本純凈透明,不摻雜質?!靶〔稽c”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發(fā)出的善意的社交符號,并無貶低、羞辱之意,但被焦慮過度的母親誤讀,采取了激烈的應對方式。
表面上護子心切,實際上是母親內心既不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對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進行同伴間的交往。這種不信任持續(xù)存在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怯懦,無法發(fā)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剛剛上映的電影《重返狼群》。一部講述人類幫助一只脫離群體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紀錄片。
故事中,收養(yǎng)小狼的李微漪與小狼的關系何嘗不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
為了幫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讓格林與藏獒生活在一起,這段經歷對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關重要。因為久離狼群的格林需要學習如何與野獸共處,如何在危難時刻,展開自救。
李微漪當然明白讓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格林身陷藏獒窩是一步險棋,但她像母親相信孩子那樣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驚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時候,選了一個絕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進自己的身體。洞口狹小,擠不進獒頭。每當藏獒來犯,格林麻利地躲進洞穴,靜觀其變。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動我,試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給與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圍繞主人膝頭轉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學習獨立生存、面對險惡的本領,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為真正的自己。
養(yǎng)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們相信孩子什么,才會激發(fā)他什么,最終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關鍵期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要經過八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機需要面對。平穩(wěn)度過每一個心理危機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質。
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心理沖突便是信任危機。嬰幼兒是人一生中最為孤弱的時期,他們完全依賴成人滿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愛溫柔的方式滿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足夠好的母親。意思是說在嬰幼兒時期,為了培育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母親付出何種程度心甘情愿的愛與關注都不為過。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于事業(yè)發(fā)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里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后,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另一位媽媽則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務都高高興興的,提前兩三天開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過兩天,媽媽要出個遠門,不過別擔心,媽媽不在,還有爸爸和奶奶,他們一樣很愛你。每天呢,媽媽可以和你視頻。過了三天,媽媽就回來了。回來時,給你帶禮物。
每次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都很高興,分別的時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媽媽出門,迎接媽媽回家,從不躲躲閃閃,并沒有明顯的情緒不適。
孩子接受現(xiàn)實的能力遠比成人想象中的強大。反而是父母們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舉止和態(tài)度干擾了他們處置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破壞了內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經》里面說: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諾有關。
今年兒童節(jié),浙江某幼兒園規(guī)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過節(jié)。某個班有二十幾個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應接孩子。最后實現(xiàn)承諾的卻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幾個沒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翹首期盼。盼著盼著,哭聲一片。
原來這么多父母并不重視對孩子的承諾。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隨口說出的話會被孩子們認認真真地記在心里。
父母的集體食言爽約,顯然給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這等于告訴孩子:你不用相信別人,因為他們說的話不可信。
《韓非子》里記載了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兒子哭著要跟去。曾妻說:你在家等著,我等下殺豬給你吃?!痹藁丶視r,聽到丈夫正在殺豬。連忙說:“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而已?!痹诱溃焊改附虒Ш⒆勇爮拈L輩教導。現(xiàn)在你騙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騙別人。
曾子的故事發(fā)生在幾千年前,但仍有現(xiàn)實意義,它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信任感要從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開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是一種合作關系。任何良好的合作關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也說: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平等而信賴。
建立自信,從小開始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很多孩子成了這些規(guī)則的犧牲品.他們一生下來,就受到成人的影響.成人所欣賞追求的東西,如美貌,聰明和金錢,時常掛在嘴邊.閑聊家長里短時,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著孩子。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應當受到尊重.但在這些有意無意的壞影響下,怎樣建立孩子的自信呢?
檢查你自己的價值觀
你是否因為你的孩子沒有顯示出超人的天賦而暗中失望?你是否因為你的孩子沒有別的孩子漂亮感到臉上無光?要知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的程度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上。很多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很愛他們,但很少有孩子認為他們與父母是平等的.你的孩子相信你可以為他獻出生命,但同時也認為你并不拿他當回事兒.因為當孩子與你的客人攀談時,你曾打斷過他的話,厲聲叫他走開.只有讓孩子堅信他的父母喜歡他,這個孩子才會有很強的自信心.
父母要做孩子最親密的朋友
父母應當教孩子讀有益的書;和孩子一起去放風箏,打球;當孩子向你們講他那只斷了翅膀的小鳥時,你們一定要耐心地傾聽.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因為自信的基石就是這樣奠定的。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
有些孩子會唱歌,有些孩子能做模型飛機,有些孩子能獨立喂養(yǎng)小動物,還有些孩子踢得一腳好足球。其實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一種愛好,然后以此來鼓勵他,督促他,推動他,讓他不停地去學習,發(fā)展他的長處.否則最大的悲劇也許會是,你強迫孩子向你認為是最好的方向發(fā)展,然而這個方向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長處。
不要隨意懲罰孩子
打罵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損傷嗎?這全在于父母打罵的意圖。給固執(zhí)的孩子一巴掌有時可以奏效,但我們不能因此把自己的煩惱全發(fā)泄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當著其他孩子的面打自己的孩子或嘲笑挖苦他.而且父母要時刻牢記自己是孩子眼中公正秩序的化身,如果你以很惡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懷疑你是否真的愛他,從而失去自信.
兒童成長期父母的影響已成為大家研究的熱門課題,經過長期研究,大家公認成長良好的孩子都有以下3個特點,1他們在家中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和平等的關懷,2他們的父母都明白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而困難的工作,3他們的家庭氣氛民主而坦率。因此為人父母的家長們,要想你的孩子充滿自信,就應從家庭開始,從小抓起。
創(chuàng)意生活從親子共讀開始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的品味與了解。歐洲人在于200年前便已了解了兒童圖書里,可以欣賞到很多藝術形式。畫家的多樣表現(xiàn),經烈的個人風格,使孩子的眼界開闊,對美的感受力也增強了。讓我們的孩子平常多接觸各種不同的圖畫書,可以從其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得到美的感受,從各種角度,將藝術帶進生活;帶到家中。把家變成小小的圖書館、美術館。因為孩子會從這樣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地球上美妙的東西實在很多。創(chuàng)意生活的動力:豐富的想像國際童書大師工艾瑞·卡爾所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中有一本非常著名:《小種子》。從書里,孩子知道,種子是經過許多的旅程,才落到土地上,然后發(fā)芽,開出美麗的花朵。瞧,即使是小小的程子,已經讓艾瑞·卡爾注意到,于是他通過圖書把孩子相進這個世界,跟著種子一起旅行,去體驗它開花的過程;而花朵的璀璨綻放,吸引著鳥兒、蝴蝶、蜜蜂的親近。那一刻,花的美,及小動物們所展現(xiàn)的生命力,足以和太陽媲美。這就是令孩子感動的畫面。孩子可從這樣的畫面里,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想像。有一位小朋友在看了這本書后,就畫了一朵大大的花:花里頭出現(xiàn)房子、小汽車、蘋果、西瓜、毛毛蟲、蕩秋千、凡是他覺得生活中有意思的東西,都出現(xiàn)在花中間,完全顛倒了成人對花的認識。所以,我們常說孩子的幻想其實是非常驚人的,經??梢詣?chuàng)造出比他們的實際能力,甚至比成年人更大的成就。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圖書種類很多。比如:《孫武空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等等,這些中國的或是外國的故事,充滿傳奇性。書中的角色性格鮮明,往往可以培養(yǎng)孩子幻想的能力,進而從真實生活走進幻想世界,很多民間故事對孩子的幫助很大。人在生活中若沒有幻想,這個人便沒有
了希望,生活也會布滿呆板的基調;幻想是一個夢,成人比較不會幻想,但孩子卻很容易進入幻想世界。在這個夢中,可以實現(xiàn)很多愿望,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會幻想的人是比較快樂的,因此,每個家中都應多準備一些圖畫書,這對孩子會很有好處。孩子可以從書中構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信的天地,欣賞且滿足自己的成就。于是他們的快樂就建筑在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上,不再需要借著大人的贊賞來肯定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親子共讀心態(tài)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市面上的童書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而童書行銷的管道更是上天下地,無孔不入。不管書店時里,報紙上,處處可見精美的童書在向你和人的孩子招手。不少父母花了不少錢買書的給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喜歡看書,浸淫在書香世界中??墒?,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不一定領情,有些孩子寧愿看電視、玩游戲。這說明,許多人的親子共讀的心態(tài)必須調整。親子共讀應該是一件溫馨又愉快的事,當我們進行一項溫馨又愉快的生活時,情緒上是享受,而非犧牲的。不少父母進行親子共讀時都有“陪太子看書”的錯誤心態(tài),更有的父母喜歡考問孩子剛剛讀了些什么。不管是犧牲也罷、考試也罷,這都是讓孩子遠防閱讀樂趣的原因,因為有犧牲的情結在作祟,父母很容易發(fā)脾氣,責怪孩子為什么不好好看書,沒有仔細思考孩子不想看書的原因。而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當然很難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更別說看完書后還得考試,實在太沒樂趣。父母沒有必要讓孩子提早承受考試的壓力
關心親子從健康開始--兒童飲食十大誤區(qū)
現(xiàn)在,給小孩子吃的東西真的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而且很多都非常的具有誘惑力,孩子那小小意志根本不能抵抗,要是強行禁止食用的話,似乎太殘忍了,但是如果不加節(jié)制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注意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食品中的添加劑未引起高度重視。“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國家規(guī)定標準的,很多上柜臺的兒童食品也確實符合有關標準,但食之過量,會引起不少副作用。
誤區(qū)二: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長往往分不清奶乳制品與乳酸菌類飲料,乳酸菌類飲料適用于腸胃不太好的兒童,兩者選擇不當,反而會引起腸胃不適等癥狀。
誤區(qū)三:過分迷信洋食品。從有關部門的抽查結果可以看出,出口兒童食品也并非100%完美??陀^地講,如今的國產兒童食品,從質量和包裝上來看,比前幾年已有很大的進步,有不少已達到出口標準,因而不能迷信于一個“洋”字。
誤區(qū)四:用方便面代替正餐。方便面是在沒有時間做飯時偶爾用來充饑的食品,其中以面粉為主,又經過高溫油炸,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均嚴重不足,營養(yǎng)價值較低,還常常存在脂肪氧化的問題,常常食用方便面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
誤區(qū)五:多吃營養(yǎng)滋補品。兒童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熱能、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主要是通過一日三餐獲得的。各種滋補營養(yǎng)品的攝入量本來就很小,其中對身體真正有益的成分僅是微量,有些甚至具有副作用。
誤區(qū)六:用乳飲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飲料代替水果?,F(xiàn)在,家長們受廣告的影響,往往用“鈣奶、果奶”之類的乳飲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飲料代替水果給孩子增加營養(yǎng)。殊不知,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飲料根本無法代替牛奶和水果帶給孩子的營養(yǎng)和健康。
誤區(qū)七:用甜飲料解渴,餐前必喝飲料。甜飲料中含糖達10%以上,飲后具有飽腹感,妨礙兒童正餐時的食欲。若要解渴,最好飲用白開水,它不僅容易吸收,而且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廢物,不增加腎臟的負擔。
誤區(qū)八:吃大量巧克力、甜點和冷飲。甜味是人出生后本能喜愛的味道,其它味覺是后天形成的。如果一味沉溺于甜味之中,兒童的味覺將發(fā)育不良,無法感受天然食物的清淡滋味,甚至影響到大腦的發(fā)育。同時甜食、冷飲中含有大量糖分,其出眾的口感主要依賴于添加劑,而這類食品中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低,會加劇營養(yǎng)不平衡的狀況,引起兒童虛胖。
誤區(qū)九:長期食用“精食”。長期進食精細食物,不僅會因減少B族維生素的攝入而影響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還有可能因為鉻元素缺乏“株連”視力。鉻含量不足會使胰島素的活性減退,調節(jié)血糖的能力下降,致使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代謝而滯留于血液中,導致眼睛屈光度改變,最終造成近視。
誤區(qū)十:過分偏食。兒童食物過敏者中大約30%是由偏食造成的。因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人體細胞發(fā)生中毒反應,長期偏食某種食物,會導致某些“毒性”成分在體內蓄積,當蓄積量達到或超過體內細胞的耐受量時,就會出現(xiàn)過敏癥狀。大量研究資料顯示,不科學的飲食作為一個致病因素,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并不比細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