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必看:如何讓1-5歲的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1-11-10 幫助寶寶養(yǎng)成吃飯的好習慣 引導寶寶好好吃飯 鍛煉寶寶自己吃飯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寶貝,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吃飽穿暖,健康茁壯成長,但是許多新手媽媽總能遇到孩子不愛吃飯,挑食的情況,那么該怎么辦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引導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的方法,歡迎閱讀。
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一)
1.允許手抓食物
在寶寶6.7個月的時候,寶寶的手部力量已經可以很好的做到抓握的動作,所以當寶寶在吃飯是出現抓飯菜的現象,不要制止,這是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開始,媽媽可以準備一些青菜、面包條、水果快等讓寶寶鍛煉。
2.允許寶寶拿勺子
寶寶到了1周歲左右,總是在吃飯時候跟大人搶勺子,家長制止反而會搞的到處都是,這時候,媽媽可以正確指導,給寶寶準備一個干凈的勺子,順勢教寶寶如何用勺子盛起食物,如果媽媽怕弄得到處都是,可以給寶寶帶上圍兜,在吃飯凳子下墊一些報紙。
3.通過游戲訓練使用勺子
對于寶寶來說,使用勺子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法,讓寶寶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勺子,游戲充滿趣味性,可以增加寶寶的好奇心,可以用豆子作為道具,練習舀豆子。
4.讓寶寶有饑餓感
寶寶在開始學習拿勺子時,只是因為好奇,所以適當讓寶寶有饑餓感,可以更好的讓他學會獨立吃飯,也不會撒的到處都是。
寶寶出現邊玩邊吃的狀態(tài)是正常的成長階段,也是身體和神經發(fā)育的一個過程,家長只要做好心里準備就可以,當寶寶學會自己吃飯后,相信你會輕松很多,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二)
1.專注吃飯不娛樂
寶媽們?yōu)榱俗尯⒆雍煤贸燥?,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好話說一大堆,又是用玩具哄,又是用電視哄。
實際上,用好話哄孩子吃飯還可以,而用電視哄的話,反倒會讓情況越來越糟。因為,如果孩子習慣了邊吃飯邊看電視,就不可能專心的吃飯,慢慢的,他們甚至會以吃飯為條件,來提出更多的要求。
所以,建議爸媽在平時吃飯的時候,不要邊看電視娛樂邊吃飯,或是有其他與吃飯不搭的行為,吃飯就是吃飯,那樣孩子才能很好地專注于吃飯上。
2.孩子吃得亂七八糟也無所謂
孩子們的肢體能力還是處于成長初期,那他們自然不可能很精準地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所以,他們吃飯的場地一定會是亂七八糟的。
這個時候,爸媽千萬不要去責怪甚至訓斥孩子,而應該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當然,對孩子的餐具使用訓練,爸媽們也不能松懈,必要的時候,寶媽們需要把食物切成便于孩子夾取的大小和形狀。
寶媽們可以從一開始的把食物做成粘稠的泥糊狀,慢慢過渡到條塊的食物。
3.飯要換著花樣吃
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能充分獲得好的營養(yǎng),而每個食物又有它們特定的營養(yǎng)價值。
這就需要寶媽注意寶寶食材的豐富性,有必要的時候,寶媽們也可以豐富食物的“美感”,注意食物之間的搭配組合,那就能引起孩子們對食物的興趣。
其實,有時候,就算沒有花樣的食物搭配,只要給寶寶們一套漂亮的碗筷,那也會讓寶寶對食物十分感興趣的。
4.有儀式的吃飯才是吃飯
我們總說生活要有儀式感,其實,最需要儀式感的就是吃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那氛圍自然是溫馨的,而對于寶寶們來說,他們吃法的儀式感,不僅是要和家人在一起,更確切地來說就是有一個合適自己的餐椅。
到吃飯的點兒,就讓孩子坐在屬于他自己的餐椅上,能讓孩子意識到吃飯的時間性和重要性,寶寶也很容易養(yǎng)成獨立吃飯良好習慣。
5.偶爾餓一下孩子也挺好
事實上,有時候孩子不吃飯,是因為他們并不是很餓,畢竟,媽媽們擔心他們每天飲食不夠,營養(yǎng)不充分,都是會給他們在三餐之外再吃一些食物,或者是再喝一杯奶。
其實,就算孩子在正餐的時候沒有吃很多,爸媽也沒必要非讓孩子再額外補充,讓孩子餓一小會兒,等到正餐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大快朵頤的吃飯。
還有另外一種“餓法”,就是在兩餐之間,要多讓寶寶運動,運動是消耗食物最快捷也是最健康的方式。
在這樣“餓”的情況下,就算爸媽們不給寶寶食物,他們也會很向往餐桌上的美食的。
好的用餐習慣,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須要培養(yǎng)的,所以,爸媽可別不注重孩子的用餐習慣,畢竟孩子們的用餐習慣,也是孩子有沒有教養(yǎng)的重要體現。
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三)
1.?把進餐時間限定在20~30分鐘左右,同時明白過了這段時間寶寶就不會再吃更多了。最好不要拖延一頓飯的時間,使勁兒勸寶寶再多吃一些,而是等下次加餐或吃飯時間再給寶寶準備一些有營養(yǎng)的食物。如果想吃,大部分孩子都應該在前20分鐘就吃完面前的食物了。
2.?培養(yǎng)每天有規(guī)律的進餐程序,包括一日三餐以及根據寶寶白天的小睡時間安排的兩三次加餐,并盡量堅持。寶寶喜歡規(guī)律性,這樣就能預知下一步要做什么。如果餓過了頭,他就不會吃好,太累時讓他吃也會很難受而不想吃東西。別指望寶寶上床睡覺前能大吃一頓,讓他吃點兒小點心或喝點東西就行了,把正常該吃的飯菜留到他醒來之后再吃。
3.?盡可能多地給寶寶提供可以用手抓的食品,允許他在吃東西時弄得一團糟。兩三歲的寶寶喜歡自己用手抓東西吃。
4.?稱贊你正在吃的食物“很好吃”。父母是最有說服力的行為榜樣,如果你能給食物做出正面評價,你的寶寶就會更愿意去嘗試。
5.?讓寶寶和你一起做簡單的烹飪工作并準備食物,如果你有時間也有耐心的話。寶寶加工和接觸過新食物后,吃起來就不會有壓力,他也會對新食物越來越熟悉,說不定更愿意嘗一嘗。
6.?食物的份量要少。大份食物會讓寶寶不知所措,甚至沒了胃口。如果小份的食物寶寶能夠吃完,可以稱贊他,然后再給他一些。
7.?換個地方吃飯。比如,在戶外野餐。這不但會讓寶寶覺得吃飯很有趣,而且會讓他有機會看到其他人享受用餐。
8.?盡量多和寶寶一起吃飯。寶寶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及其他孩子吃東西,來學習吃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食物。
9.?寶寶吃得好的時候,要夸獎他,因為兩三歲的寶寶會對夸獎特別來勁。如果你只在他不吃東西的時候才關注他,他可能會僅僅為了得到關注而不吃東西。寶寶喜歡被關注,哪怕是負面的。如果他吃的不好,也不要說什么,只拿走沒吃的東西,就當他已經飽了。
10.?盡可能多地安排你的寶寶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飯,比如邀請小區(qū)里其他孩子來家里吃點心。你的寶寶與同齡孩子在一起時可能會吃得更好。
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四)
1.?讓大一點兒的寶寶和你一起去采購食物、準備就餐,諸如擺桌子等等。這會鼓勵寶寶對食物和進餐時間有一個正面的態(tài)度。
2.?在一個安靜放松的環(huán)境中進餐,不要出現電視、游戲和玩具等讓人分心的東西。寶寶一次只能關注一件事情,因此那些東西會讓他更難集中精神去吃飯。
3.?注意如果你們出去吃飯,寶寶也許不愿意嘗任何東西,因為所有飯菜可能都是他不熟悉的??梢詭ヒ恍┧麜缘氖澄镒屗麎|一墊,以便挨到他下一頓飯或加餐時。
4.?進餐時給寶寶準備兩道菜:先吃一道咸的開胃菜,再吃一道甜味菜。寶寶老吃一種口味就會覺得厭煩,他愿意嘗試新口味。兩道菜不但讓寶寶有兩次攝入所需熱量和營養(yǎng)物質的機會,而且也意味著每頓飯的食物種類都更多樣。
5. 一般來說一餐的食物的份量要適量。不能過多或者過少,過少孩子吸收不到營養(yǎng),過多孩子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何培養(yǎng)寶寶觀察好習慣?
生活案例
10個月的丁丁坐在小推車上,不知道從什么地方找到一根頭發(fā)絲。他立刻對這根頭發(fā)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家伙用小手捏捏頭發(fā)絲,然后將頭發(fā)絲捏起放嘴里舔舔,拿出來,將其放在小推車面前的擋板上拍打幾下……就這樣,丁丁不斷地重復著這些動作,一副樂在其中的摸樣。在一邊擦拭柜子的丁丁媽猛一回頭,發(fā)現丁丁正往嘴里塞頭發(fā)絲呢。丁丁媽趕緊掰開他的小嘴,將頭發(fā)絲拽出來扔了。丁丁嘴里的頭發(fā)絲被媽媽“搶”走了,立刻不高興地哭鬧起來,那摸樣看起來十分傷心。媽媽十分困惑,一根小小的頭發(fā)絲,他怎么就會喜歡到這種程度呢?
寶貝觀察的習慣與生俱來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類似丁丁這樣的行為隨時都會發(fā)生在我們的寶貝身上。實際上,這就是寶貝觀察習慣的萌芽??梢哉f,寶貝觀察的習慣從他一出生就開始養(yǎng)成了,下面這些常見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說明:
新生兒對人臉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清醒的時候,不管誰的臉湊近他,他都會好奇地看著這張臉。當媽媽的臉靠近寶貝時,他會顯得更為癡迷而充滿熱情。
隨著寶貝的視覺發(fā)育成熟,他對周圍越來越多的事物產生了興趣,因此,我們常常會發(fā)現他正盯著某個東西“發(fā)呆”。
當寶貝小手變得越來越靈活之后,他會拿起他喜歡的某個玩具或者小手觸及的其他物品,放在眼前翻過來掉過去地看,并時不時地將這個物品放進嘴里啃啃,在周圍的物體上敲敲,或者將這個東西扔到地上,撿起來,繼續(xù)扔,樂此不疲。
寶貝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一旦換了新的居住環(huán)境,他可能就會在夜間哭鬧,變得比以往粘人等等。
當身邊突然出現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幾個月的寶貝就會表現出一種緊張感,顯得比較怕生。雖然每個寶貝的表現都不太一樣,但是他們都能通過他的身體語言或者表情敏感地表達出一些信息,讓成人意識到這個陌生人的來臨攪亂了他內心的寧靜。
……
所有這些都說明,寶貝對他視力所及的一切都十分敏感??梢哉f,觀察是寶貝賴以生存的一個基本能力,它與生俱來,并不需要我們挖空心思去培養(yǎng)。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只是保護并且引導他更好地觀察,幫助他保持觀察的習慣而已。
寶貝觀察事物的特別之處
與成人不同,寶貝觀察事物會有他的一些特別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全方位地觀看事物
物體的任何一個側面對寶貝來說都是非常神奇的,因此,他會好奇地選擇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一個物體。這就是為什么當他手里抓到一個玩具的時候,他常常會兩只手不斷地倒過來掉過去地看,相反并不急于以“正確的方式”去玩這個玩具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他的玩具,周圍的其他物體,他逐漸整合出了他看到的每個物體的特性。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他才能學會不管站在一個什么樣的角度,都能一眼就看出,他眼前的這個物體究竟是什么。
2.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寶貝還有他更多觀察事物的絕招。那就是調動其他感覺器官的積極性,從視力之外更好地感知事物。因為有這種需求,一旦他手里拿到某個東西,他就不會僅僅停留于去看這個物品了,他還可能會用小嘴去啃一啃,用鼻子聞聞,用小手拍拍,拿起這個物體在其他地方敲敲打打,把這個物體扔到地上等等,通過這種全方面地感知,寶貝才能更好地了解他接觸到的每個物體。
3.對“垃圾”有特別的偏好
如同前面事例中的丁丁一樣,幾乎每個寶貝都對他視野內發(fā)現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連那些在我們看來根本就不值得他去探究的小東西,諸如頭發(fā)絲、小線頭、小碎紙片、一片偶爾飄過來的小樹葉、一根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樹枝、幾粒細沙、一顆煙頭……他一樣好奇得不行。并且,令很多父母苦惱的是,越是那些看起來不怎么顯眼的臟臟的東西,他們似乎越是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有的寶貝會在某個階段著迷地收集類似煙頭、花瓣、小石子、枯樹枝一類的小東西,根本就不愿意聽從父母的訓導,固執(zhí)地將這些東西納入囊中,時不時擺出來癡迷地研究一番。而且,他們的雙眼似乎格外銳利,常常是不經意間掃視一下就能準確地發(fā)現目標。
幫助寶貝保持觀察習慣的策略
既然寶貝觀察事物的習慣與生俱來,為什么越長大,他們對身邊的很多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淡漠,顯得越來越粗心,喪失了觀察的良好習慣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打壓了他們這種觀察的熱情,或者沒有對寶貝觀察的習慣進行科學的引導。那么怎樣才能保持寶貝觀察的好習慣呢?
1.尊重寶貝觀察的心理需求
實際上,像小石子、枯樹枝、沙粒、小線頭一類的小東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會給寶貝的健康帶來特別的危害。相反,尋找這些小東西、玩弄這些小東西還是鍛煉寶貝觀察力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比如,當寶貝手里握著一個小石子的時候,他可以觀察到這個石子不同側面的形狀,它的顏色,質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線背景下的反光,它掉落時在地面滾動的情形,掂在手里的重量等等,這諸多的特性都可以被寶貝輕易地觀察到。因此,與其禁止寶貝接觸這些東西,不如將他的小手清洗干凈,尊重他發(fā)現收集這些東西的癖好,滿足他的這種心理需求,這對他觀察習慣的保持會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2.引導寶貝更為細致地觀察
觀察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除了尊重寶貝那些特殊的觀察的需求之外,我們也可以引導他更為細致地去觀察一些事物。如果寶貝喜歡撿拾小石子,我們就可以跟隨他的這種興趣,在外出的時候跟他一起去撿拾小石子:“嘿!看看,我撿到一圓圓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一個比我這顆還小的小石子嗎?”當媽咪和寶貝雙眼對視的時候,不妨來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里有一媽咪呢!你看到媽咪眼睛里有什么嗎?”轉動一下身子,你眼睛里的投影也會跟著改變,于是,這項觀察的活動就可以無限地拓展開了。
3.在變化中創(chuàng)造觀察的機會
沒有比看到有變化的事物更令寶貝興奮的了。一根小線頭或者頭發(fā)絲,它可以在我們雙手的作用下變出無數的形狀和花樣,永遠都不會重樣。因此,當寶貝手里捏著一根小線頭時,難怪他會對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東西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了。如同寶貝玩線頭或者頭發(fā)絲的游戲一樣,兩個或者多個事物組合起來,給某個事物施加一個作用力,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氣候條件、在運動過程中觀察……許許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觀察的機會。如果總是這樣引導寶貝去觀察,他觀察的動力就不會消失,而他觀察的習慣也會永久保持下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們在他上學之后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你要細心點,要認真觀察”之類的話了。
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
寶寶必須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就需要定出進餐規(guī)矩。首先要養(yǎng)成小兒自己進食的習慣。幾個月大時讓他抱著奶瓶吃奶,一歲時拿杯子喝水,一歲多就開始學習拿勺吃飯。應逐漸引起孩子的興趣,開始時拿勺喂,慢慢地孩子能自己吃,就不用喂了。兩歲半以后小兒完全可以自己吃飽。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不能跑來跑去,也不能邊吃邊玩。如果在飯桌上與大人一起吃,不要讓他成為全桌人注意的中心,大家都吃得很香定會感染孩子,增加他的食欲。吃飯前要少吃零食,特別是飯前一小時不能吃,因為零食營養(yǎng)價值低,也影響小孩的食欲。此外還不能挑食,不能偏食。如果小兒不愛吃什么東西,要想辦法讓他明白吃的好處和不吃的壞處,但不要呵斥和強迫。家長也千萬不要在飯桌上談論自己不愛吃的菜,這對孩子有很大影響。最后不要暴食。好吃的東西要適量地吃,特別對食欲好的孩子要有一定限制,否則會出現胃腸道疾病或者“吃傷了”。另外,家長還應注意孩子的飲食質量。飯菜色香味俱全很重要,會大大增加孩子的食欲。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
(一)按時睡覺:在寶寶入睡前0.5~1小時,應讓寶寶安靜下來,不看刺激性的電視節(jié)目,不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晚上入睡前要洗臉、洗腳、洗屁股。睡前讓孩子排空小便。脫下的衣服應整齊地放在相應的地方,要按時上床、起床。逐步形成按時主動上床、起床的習慣。
(二)自然入睡:寶寶上床后,晚上要關上燈;白天可拉上窗簾,使室內光線稍暗些。
寶寶入睡后,成人不必攝手攝腳。習慣在過于安靜的環(huán)境中睡眠的寶寶容易驚醒。只要不突然發(fā)出大的聲響,如“砰”的關門聲或金屬器皿掉在地上的聲音即可。要培養(yǎng)寶寶上床后不說話、不拍不搖、不摟不抱、自動躺下、很快入睡、醒來后不哭鬧的好習慣。并讓寶寶養(yǎng)成不蒙頭、不含奶頭、不咬被角、不吮手指,不把玩具放在床上或抱玩具入睡以及不把衣褲放在床上的好習慣。對不能自動入睡的孩子要給以語言愛撫,但決不遷就,要讓寶寶依靠自己的力量調節(jié)自己入睡前的狀態(tài)。不要用粗暴強制、嚇唬的辦法讓孩子入睡。有的寶寶怕黑夜,可在床頭安一個臺燈,教會寶寶開關,使他能控制黑夜,有利于寶寶安然入睡。
(三)睡姿舒適:1歲以后的寶寶已形成了自己的入睡姿勢,要尊重寶寶的睡姿,只要寶寶睡得舒適,無論仰臥、俯臥、側臥都是可以的。如果寶寶晚上剛喝完奶就要接著睡,宜采取右側臥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若寶寶睡的時間較長,可以幫他變換姿勢。
(四)睡眠不安的處理:有的寶寶夜里睡眠不安、易驚醒、哭鬧,父母便立刻將其抱起來又拍又哄,讓其再度入睡,結果寶寶很快習慣于這種在父母懷里睡眠的情況,不拍不哄便不再入睡。為此,對偶然出現的半夜哭鬧,要查明原因。如白天是否受了委屈,聽了驚險的故事,睡前是否吃得過飽,或饑餓、口渴,尿床、內衣太緊、太硬以致軀體不適,以及腸道寄生蟲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腹痛、呼吸道感染導致的鼻塞等,給予針對性的處理。若無軀體疾病,則應改變其睡眠環(huán)境,如讓其一個人獨睡;對其夜間醒來,父母應克服焦慮情緒,既不宜過分撫弄孩子,也不要煩躁或發(fā)脾氣,則夜間哭鬧可自行糾正過來。
(五)注意事項:
保持被褥清潔,每周最少曬2次,一年最少拆洗3~4次;厚薄應隨季節(jié)不同及時調換。
臥室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打掃衛(wèi)生。夏天可開窗睡眠、露天睡眠或在涼棚下睡眠。寒冷季節(jié)可打開1~2個通風窗睡眠,寶寶起床前20分鐘可關閉窗戶以提高室溫,防止寶寶穿衣時著涼。
培養(yǎng)寶寶良好習慣的七種方法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呢?這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良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從“小”做起最重要,然后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yǎng)成。
由于孩子年齡小,是非觀念不強,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轉移,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后,如不及時強化鞏固,仍容易改變。因此,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在成人的幫助下,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得到鞏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揚鼓勵法。
如,家人吃水果時,孩子主動將大蘋果讓給長輩吃,家長要及時予以肯定,表揚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尊老愛幼的美德將得到形成與鞏固。
2.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應一致。
孩子在幼兒園得到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家長應予以了解,并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園教育脫節(jié),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鞏固。例如,幼兒園正在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行為習慣,家長就不要再溺愛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就不要包辦代替了。
3.示范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長可示范手帕的全過程,讓孩子去模仿、學習,以此鞏固孩子愛清潔、愛勞動的行為習慣。
4.練習法。
如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學會快速穿脫衣服,成人可通過游戲競賽的形式,與孩子一起反復練習穿脫衣服,系鞋帶等。
5.隨機教育法。
如帶孩子去公園玩,突然看見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應鼓勵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隨機教育孩子,不要隨便丟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內,并讓孩子反復實踐幾次。
6.暗示法。
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運用孩子的這一特點,及時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見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該怎么辦?”用來提示孩子主動幫助他人。
7.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強化良好行為。
可通過講故事、唱歌表演、詩朗誦、演童話劇等來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表演童話劇《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養(yǎng)成堅持早晚刷牙的習慣。
專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礎,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從長遠來看,這個基礎打好了,比孩子學知識、學特長對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