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兒童的“潛聲音”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

發(fā)布時間:2021-09-08 幼兒園游戲的價值 幼兒園聲音的教案 游戲在幼兒園的價值 -->

導讀:其實,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的潛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成年人的潛聲音往往是在個體思維謀略的支配下產(chǎn)生的,而在“童言無忌”的前提下,幼童也常常用潛聲音表達思想,兒童的潛聲音給教育者的重要啟示是:作為一種可視性的內(nèi)心表達,它同有聲語言一樣,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

一、解題

在戲劇表演中,演員不僅運用預成臺詞進行表達,還要按照導演的要求和個體對角色的理解,通過面部表情與身體動作生成若干輔助性肢體語言,即“潛聲音”,其視覺效果常常是“無聲勝有聲”;筆者把角色分明的教育情境也看作是一個某種意義的舞臺,并把幼兒因外部的制約而將有聲語言轉(zhuǎn)換成的肢體動作也看作是一種潛聲音。筆者要闡示的是:幼兒的潛聲音在情境中不應該是單向度的,作為一種可視性的表達,它需要得到情境中其他角色的回應。否則,其創(chuàng)造者的歸屬感是缺失的,其審美需要也得不到滿足。

“潛聲音”本屬于一種肢體語言,但本文沒有直接使用“肢體語言”概念,是因為它的外延太大,不僅包括人際交往中的全部副言語(指和有聲語言相伴的語態(tài)或單獨肢體動作),還包括視覺語言學意義的態(tài)勢語(啞語),如基本手勢序、概念的肢體表達、模式手勢與引導句法等等。而本研究的取向僅為捕捉教育情境中幼兒的一種可視性肢體動作上所附著的教育學、心理學的意義,故嘗試借用“潛聲音”一語詞來鋪展本文。

情境1:在科學活動課上,文老師正在講著“小雪花有六個花瓣”,陽陽小朋友問:“為什么沒有七個花瓣?”文老師說:“不要插嘴,要認真聽!”陽陽撓撓頭皮,看看左右的小朋友,掃興地坐下了;他忽然發(fā)現(xiàn)妮妮正用發(fā)夾在小桌上刻字,便一邊用小手推妮妮,一邊用眼睛看著老師。妮妮說“討厭!”老師聞聲便批評陽陽:“我再說一次,請陽陽認真聽講!”陽陽想要辯解,文老師用右手的食指豎在嘴唇上“噓”了一聲,小朋友人人明白,這種溫柔警告的背后是嚴肅的“不許出聲”要求,陽陽無可奈何地閉上了嘴,但是,因為背負著不守紀律的“罪名”,他整節(jié)課都顯得很不安分……

人們常常聽見兒童精彩的有聲語言,但其許多潛聲音卻多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事實上,教育情境中兒童的潛聲音常常是表達對教師及同伴的一種回應或某種需求,所表達出的內(nèi)心意愿,有時比有聲語言更為真實。囿于種種戒律,兒童有時不敢用“原聲音”表達意愿,但若用不真實的“代聲音”說話又不能滿足個體的真實需求,于是,潛聲音就成了一種即時表達方式。

陽陽的肢體動作所含的潛聲音是顯而易見的——“撓撓頭”似說:我在注意聽呀,我只不過是問問小雪花為什么沒有七個花瓣,真遺憾!“看看左右的小朋友”似說:你們也這么認為?你們別誤會呀!“一邊推著妮妮一邊看著老師”似說:妮妮在桌上刻字,老師怎么看不見呢?“整節(jié)課的不安分”似說:老師冤枉人,我滿腹委屈無處訴說,干嘛我認真聽課還要挨批評呢?妮妮刻桌子竟沒有人管!我敢怒不敢言呀!我好難過呀!……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學者都認為:兒童世界無小事。我也由衷地以為:陽陽的事是大事,他的潛聲音沒有人回應,那一刻,他的內(nèi)心一定被陰霾籠罩著。

二、情境中的“潛聲音”是兒童個體成長的重要標識之一

(一)兒童的潛聲音有時隱含著個體高層次的需要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內(nèi)部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時,個體的調(diào)整與改善的愿望便產(chǎn)生了。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人有生物性需要的同時還有社會性需要以至高級的社會性需要;生物性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是所有生命體的共同需要,而社會性需要——特別是高級社會性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

兒童在生存的同時也在生活著,其潛在的創(chuàng)造意義的愿望在后天環(huán)境的關照下隨時隨地顯現(xiàn)著。在教育情境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見:有老師在場,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積極做事;有女孩子在場,幾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愿意表現(xiàn)出自己的勇敢;有客人在場,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比平時更興奮,都不肯放過這個“出人頭地”的機會。確實,人從生下來就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傾向。例如:嬰兒聽著優(yōu)美的搖籃曲會安然入睡,那是嬰兒與作曲家共創(chuàng)的和諧;嬰兒看見草坪、鮮花和小鳥時會產(chǎn)生快樂的情緒,那是嬰兒與大自然共創(chuàng)的和諧。在師幼互動的情境中,我們隨時可見兒童創(chuàng)造的意義,不僅有美麗的“原聲音”“代聲音”,還有顯而易見的“潛聲音”:班上的力力打了圓圓小朋友一拳,遭到了圓圓好朋友曉曉整整一天的冷落,直到放學時力力說“我不會再打圓圓了”,曉曉才看著力力笑了;看到林老師在課間抱著燕燕(燕燕正處于入園焦慮狀態(tài)中),建建也往老師的身上靠,老師沒有太在意,建建便搬著小椅子坐到教室的墻角緊繃著臉一聲不吭,老師察覺后,走過去把建建也輕柔地抱了起來,建建的小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實境中兒童的許多用“潛聲音”表達的需要是沒有人應答的。陽陽的“小雪花為什么沒有七個花瓣”的追問被否定了,意味著認知的需要被否定了;“撓撓頭”的肢體動作被忽視了,意味著尊重的需要被忽視了。其實,我們的陽陽在這一過程中還表現(xiàn)出兩種更高層次的需要:第一是看見妮妮用發(fā)夾刻課桌便“一邊用眼睛看著老師,一邊用小手推著她”的潛在的審美需要——漂亮的小桌子不要刻印子呀;第二是一種朦朧的、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我在制止妮妮的不愛護公物行為,我在盡小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老師,您怎能視而不見呢?遺憾的是,這后兩種需要也被老師的食指豎在唇上給“噓”得無蹤影了。

兒童的高層次需要是個體進一步發(fā)展的標志,當這種需要獲得滿足或某種程度的滿足時,其境界也會升華。在直覺層面,兒童會感覺到“我”的存在、情感的存在和美的存在,還會獲得某種程度的價值感和尊嚴感。用馬斯洛“高峰體驗”來闡釋它是很貼切的。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可能是瞬間產(chǎn)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感,也可能是很強烈的幸福感,在這

短暫的瞬間,人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美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感到自己真正屬于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一位旁觀者、局外人;人在高峰體驗時,比其他時候更覺得自己在其活動和感知中是主動的、負責的,是創(chuàng)造的中心,他更能作決定,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些美好的體驗來自多方面。

許多事實證明,兒童確有獲得高峰體驗的需要和可能。如果陽陽“小雪花七個花瓣”的追問有了歸宿,其潛聲音得到了正面的回應;如果眾多個陽陽的想像力或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被點燃,也許妮妮根本就沒有心思用發(fā)夾去刻桌子。這樣,一個良性的師幼互動的情境帶給孩子某種程度的高峰體驗的典例,就可能發(fā)生在文老師的“小雪花科學活動”課堂上。

(二)兒童的潛聲音標志著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初步發(fā)展

心理學認為: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意識,簡稱“我”對“我”的意識。詹姆斯(James,1890)把“我”分解為主體的我(I)和客體的我(me)。自我意識也就是主體的我對客體的我的意識。包括個體對自身的意識和與周圍世界關系的意識兩大方面。自我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tǒng)。下面試在“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自我體驗(self-experience)”“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三個因素上對“潛聲音”予以略述。

五歲的陽陽對“陽陽我”是有一個基本評價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雪花為什么沒有七個花瓣”的提問很自信,正如陽陽在接受筆者訪談中所說的“我(是)守紀律的”“我比妮妮聰明”“我知道小雪花為什么沒有七個花瓣,因為它掉了一個,老師不知道”等等。當然,兒童在評價自己的時候,往往把自己所期待的狀況當作自己的現(xiàn)實水平,正如發(fā)展心理學的一個觀點:兒童對自己的評價是由外到內(nèi)的,是從主觀情緒評價逐步過渡到客觀評價的,他們往往傾向過高評價自己。但無論如何,在小雪花課堂的始末,陽陽用自信表現(xiàn)出了“陽陽我”比別人更善于思考,用一節(jié)課的“不安分”和不滿意之潛聲音表達了對“老師”的評判:老師冤枉人,老師對妮妮用發(fā)夾刻桌子的行為竟然不管。其實,千千萬萬的陽陽,千千萬萬兒童的潛聲音,何嘗不隱含著個體的自信和對教育的評判與期待呢?

陽陽的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的發(fā)展水平在他的潛聲音中表現(xiàn)得更是淋漓盡致:其一,受了委屈,他能以“撓撓頭”來緩解尷尬,其動作本身還反襯出自我意識初步覺醒的兒童所需要的尊重體驗的缺失是教育的失誤;其二,他背上“不守紀律”包袱,在“噓”的要求下竟然還能閉上嘴,并且很克制地把反抗的聲音轉(zhuǎn)換為“整節(jié)課不安”的潛聲音。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個體“自我體驗”“自我控制”水平發(fā)展的標志。許多實例證明:3~4歲的兒童其堅持性、自制力還比較差,但是到了5~6歲,便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堅持性和自制力。陽陽盡管一節(jié)課不夠安分,但是,他終于按“噓”的要求,沒有再發(fā)出有聲語言,其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發(fā)展已顯而易見了。YJs21.com

(三)兒童的潛聲音與個體內(nèi)部語言的發(fā)展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

在長期的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兒童的潛聲音與個體內(nèi)部語言具有相互支持的特征;多個訪談資料分析的結(jié)果證明,這種判斷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么,兒童潛聲音的價值內(nèi)涵就又增加了許多。

“小雪花科學活動”課下,我為了進一步了解陽陽的真實感受,便對他進行了訪談:老師不讓你說話,可是你當時心里在說些什么?陽陽答:“我沒說話呀,我守紀律的。”看來他對“心里說”不太理解,于是我便換了一個問法:你心里高興嗎?為什么?你當時想些什么?陽陽的回答發(fā)人深?。骸拔也桓吲d,我想的是我并沒犯錯誤,老師怎么生氣了呢?妮妮犯錯誤了,老師怎么不生氣呢?”……

內(nèi)部語言是一種無聲的默語。朱智賢認為,它是和人的自覺性、即真正的人的意識的產(chǎn)生直接聯(lián)系的。心理學界對兒童內(nèi)部語言的開始時間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斯特拉霍夫認為:兒童在很早時期就有了內(nèi)部語言的最初表現(xiàn)。筆者通過對陽陽及更多幼兒的觀察和訪談,證實了斯特拉霍夫的觀點是比較可信的。本研究的一個初步的判斷是:學前教育情境中,當兒童話語權被剝奪時,有聲語言就可能即時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部語言,而內(nèi)部語言又常常會借助肢體語言意義的潛聲音轉(zhuǎn)化為一種可視性。(當然,筆者并不認為兒童所有的內(nèi)部語言都具有可視性)

透過潛聲音探視兒童的內(nèi)部語言,可能是研究兒童內(nèi)部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又一個有效途徑,但是,這一方面的探索還有待深入。

(四)兒重的潛聲音也有缺乏真實性的可能

作為可視性的一種思想表達,兒童潛聲音的真實性比率要大大高于有聲語言,但隨著社會性的發(fā)展,兒童也會在潛聲音表達中將自己真實的一面藏起來,也就是說,你所看見的表晴不一定都是真實的。

情境2:在晨間活動時,作為值日生的榮榮應該和另外的兩名值日生一起去取活動用具,但他卻說:“我不要去呀!……”看見陸老師走了過來,就不再言語了,轉(zhuǎn)而主動和小朋友一起去取跳繩?;貋頃r,大家看見,他抱了比別人多許多的一大捆繩子,然后一個一個地發(fā)給大家,一面發(fā),一面不時地瞥陸老師一眼。總結(jié)時,陸老師表揚了榮榮。

筆者曾以真實性的維度,把兒童的有聲語言具體劃分為“原聲音”和“代聲音”兩大類:發(fā)自內(nèi)心表達的、有實際意義的有聲語言稱為原聲音,它完全代表著個體的意愿,與個體的生活經(jīng)驗直接相聯(lián);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表達的、而是根據(jù)某種外部的需要或者期待所表達的有聲語言稱為代聲音,它不是真正代表個體的意愿,與個體的經(jīng)驗是間接相聯(lián)的。作為兒童發(fā)展階段一種必然的客觀存在,潛聲音也具有真實性和非真實性之特征,筆者將其暫且稱為“原潛聲音”和“代潛聲音”。

“原潛聲音”即是一種表達真實意愿的表情。但不是所有的肢體動作真實反應都在本文的“原潛聲音”范疇。我們知道,嬰兒的肢體反應是最真實的,其發(fā)生的時間也是大大早于語言或內(nèi)部語言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證明了第一信號系統(tǒng)首先作用于生命個體:嬰兒的許多表情、肢體反應都與該系統(tǒng)相關聯(lián),此時的肢體動態(tài),僅僅是一種“準原潛聲音”,因其缺少理性的成分。但是,隨著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發(fā)展,個體富有創(chuàng)意的潛聲音才漸漸成熟。觀察顯示:到了四五歲,兒童便逐漸掌握了這種無聲的表達手法,即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在環(huán)境不允許有聲語言出現(xiàn)的情況下,便用“潛聲音”表達意愿;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兒童這種用潛聲音表達的能力展現(xiàn)得很可觀,他們能將代表真實意愿的“原潛聲音”與不代表真實意愿的“代潛聲音”交替使用,如情境2當中的榮榮小朋友。觀察還顯示,年齡越小,“原潛聲音”越占優(yōu)勢,年齡越大,“代潛聲音”發(fā)生頻次越多。我們假設,陽陽到六歲以后,再遇到類似“小雪花科學活動課”的情境,再遇到一位像文老師的老師,他也許會用“代潛聲音”來應對老師的無端批評: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坐得筆直,做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樣子,但其內(nèi)心世界就截然不同了。

把兒童潛聲音在真實性維度分類的意義在于:它在觀察和把握兒童的心理世界上提示我們——透過現(xiàn)象可以看到本質(zhì)的A面,也可以看到本質(zhì)的B面。

三、結(jié)語

其實,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的潛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成年人的潛聲音往往是在個體思維謀略的支配下產(chǎn)生的,而在“童言無忌”的前提下,幼童也常常用潛聲音表達思想,兒童的潛聲音給教育者的重要啟示是:作為一種可視性的內(nèi)心表達,它同有聲語言一樣,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它是兒童成長中的一種必然,也是任何“角色”本身所固有的,它與有聲語言應享有同等的權利,要予以關注和及時回應,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

馬拉古齊曾用詩歌盛贊兒童的“100種語言”,我想,“潛聲音”肯定在其中;也許有一天,馬拉古齊還會用詩歌盛贊教師的100種藝術,我猜,其中肯定有一種解讀“潛聲音”的藝術,還有一種用眼睛說話的藝術,更有一種用心靈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摘自《學前教育研究》雜志2007年06期

南京曉莊學院教科院 史愛華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傾聽也是一種能力——制造聲音


孩子們專注安靜看著我,等待我搖起手里的小罐子。聲音響起,一些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告訴我他們的猜測,有的說是沙子,有的說是豆,有的說是米……各不相同。當我打開罐子給他們看時,有些小朋友好開心地說猜到了。但更多孩子是驚奇快樂的眼神。

如此重復這一個游戲,孩子們卻樂此不疲,每一次他們都用同樣的專注來聽,來猜,來想看結(jié)果。當然每一次不同的結(jié)果帶給他們的都是快樂。這些結(jié)果是:米、沙、豆、棉花,紙片,石頭……

活動的目標是借用不同的材料來制造聲音,感受制造聲音的快樂。就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目標,而且在活動中有材料,應該是能讓孩子們操作起來,玩起來的。但事實不是這樣,因為記得第一次上這個活動的時候,我也是充分地準備了很多的材料,讓孩子們自己選材料,自己裝進罐子搖一搖,聽一聽??墒窃谀菢右粋€全班一起行動的環(huán)境中,得到的結(jié)果就是整個教室都是叮叮咚咚,聲音吵得很,孩子們根本不能聽到自己罐子里所裝的材料發(fā)出的聲音。那是一次失敗的教訓。

后來徐老師讓我去聽她上同樣的這一個活動,那時的震驚,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孩子們那樣的專注,那樣的認真傾聽,而且是那樣的快樂,整個活動非常有序,靜是靜,動時動真的是非常棒。那是作為新教師的我執(zhí)教不出來的一種活動氣氛。

看是認真地看,聽是仔細地聽,說是大膽地說,這些不都是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所要學的好習慣嗎?在后來我再執(zhí)教這一個活動的時候,我就很注意孩子們是否聽到聽清楚。所以我會把氣氛創(chuàng)設得很神秘,就是為了讓他們仔細地聽。聽出一些東西來,也是一種能力,雖然只是我在用這一些材料,但卻是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了活動中,聽也是一種參與,在聽的過程中,他們習得的是一種方法,一種習慣,當然更是一種快樂。

老游戲擁有的價值


在幼兒園里有個很平常的事情就是每到了離園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早早的坐不住了。就只等著家長來接自己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下午還差十多分鐘就要放學的時候,我們班的吳志明和方厚琛就坐不住了,在那個板凳上左扭扭右歪歪,還不時地趴在桌子上去找對面的小朋友的麻煩。到了這個點,我也不好意思去再說他們。別的小朋友有的伸長脖子向外張望,有的交頭接耳,還有的帶上口罩,捂上帽子只等著走了。看到他們這樣,我忽然發(fā)現(xiàn)惠澤的口袋外面露著個小手巾頭頭,就想起了一個老游戲,這個游戲再老不過了,就是我們小時候特別喜歡玩的一個游戲——捉尾巴。把小手巾分別塞到兩個小朋友的褲子里一個角,讓小手巾垂下來,就成了小尾巴,互相捉尾巴誰先把對方的尾巴捉下來,自己的尾巴沒有被對方捉下來就贏了。我就和孩子們把這個游戲簡單說了一下。孩子們聽后熱情馬上高漲起來,開始了一對一的“PK”大賽。你看,張明陽和郗樹瑞隨著我的一聲令下,展開了激烈的追趕,他們兩個小家伙都不簡單,緊緊地抓住對方的衣服,不給對方喘氣的機會,這時,突然張明陽喊了一聲:“郗樹瑞,你的鞋帶開了。”張明陽在郗樹瑞低頭看鞋帶的一剎那,張明陽一把把郗樹瑞的尾巴捉了下來,真是兵不厭詐,連《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三十六計都用上了;張文靜和孫子欣的比賽中,孫子欣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就被張文靜把尾巴給捉下來了,真是“大意失荊州”呀;而張夢佳和崔玉欣的比賽則達到了高潮,他們你轉(zhuǎn)我也轉(zhuǎn),誰也不松手,誰也不饒誰,最后只好宣布他們兩個都贏得了比賽才肯放棄這場這場比賽。

在我們熱火潮天的比賽中,時間一下子過去了,一會兒家長們來接孩子了,他們也被我們這熱火潮天的氣氛給感染了,加入到拉拉隊的行列。我們的心都跟著孩子回到了小時候。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游戲,對于孩子的價值是這樣的大,是我們沒想到的,我和孩子們的心更加貼近了。

“奇妙的聲音”:來自心靈的聲音


?導語:“奇妙的聲音” 是我們教育教學中經(jīng)常會操作的認知活動,各個年齡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有所不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了解,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里的孩子想法非常豐富,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強,特別是聲音這樣的主題,表現(xiàn)得更是突出。一般化的教育目標對于他們來說,顯然太淺了。而他們的問題是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做事只顧自己,觀察不仔細。

?如何根據(jù)本班孩子的特點,來開展關于聲音的教育活動呢?

活動一開始,大家一起討論生活中的聲音。幼兒們積極踴躍的表達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有的孩子說出了各種動物的叫聲、汽車的聲音,有的孩子說到了自然界中的風聲、雨聲、雷聲。

欣欣大聲說:“我還聽到過樹葉飄下來的聲音!”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時機,于是我緊接著問大家:“你們聽到過樹葉飄下來的聲音嗎?”回答不一?!澳菫槭裁从械男∨笥涯苈牭侥兀俊?/p>

欣欣著急了,搶著說:“樹葉飄下來有聲音,我真的聽到過,很小,要安靜的聽!”

其他的孩子愣了一下,我立刻神秘的說:“那我們安靜的聽,看我們還能聽到什么小小的聲音?”

一只小鳥正在窗外的玉蘭樹上鳴叫,孩子們興奮得大叫:“我聽到了!有小鳥的叫聲!”“我還聽到了小貓的叫聲!”“還有別的班小朋友說兒歌的聲音!”

我笑了:“你們是怎么聽到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安靜!”

接下來的活動孩子們表現(xiàn)得非常興奮,在模仿最大和最小的聲音時,孩子們能清楚的比較出很大和很小的聲音:雷聲和小鳥叫聲……并且能夠理解聲音的大和小是對比出來的。

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積極探索,用自己身上的器官和身邊的東西制造出聲音,很多孩子想出了用嘴巴、牙齒、拍手、跺腳、拍腿……

樂樂說:“老師,肚子也會發(fā)出聲音,餓了的時候就會咕咕叫!”孩子們都哈哈笑了。

可兒說:“拉拉練也有聲音?!绷⒖叹陀泻⒆臃磳Γ俏覀兙蛠碓囈辉?。試驗的結(jié)果有的孩子說有,有的孩子說沒有。到底有沒有呢?我請可兒再拉一次拉練,小朋友認真看,認真聽。孩子們一下安靜了,眼睛瞪得大大的。“聽到了!拉拉鏈有聲音!”那為什么剛才沒聽到呢?鵬鵬說:“剛才小朋友說話的聲音太大了,拉拉鏈的聲音小,所以就聽不到了。說話聲音沒有了,就能聽到拉拉鏈的聲音了。”孩子們已經(jīng)從自己的探究活動中深刻體會到了安靜傾聽的意義。

彤彤說:“老師,我的舌頭和牙齒也能出聲音。”彤彤打起了響嘴、磕了幾下牙齒,這次其他小朋友都安靜的聽著。等彤彤做完了,有的小朋友說:“我沒聽到。”這又是為什么呢?我把問題提出來以后,小朋友開始了討論。丫丫說:“他離彤彤遠,就聽不到;我離得近就聽到了!”孩子們又知道了距離的遠近和聲音大小的關系。

一連串的的奇思妙想使這節(jié)活動更加豐富,氣氛始終十分的熱烈,超出了預想的目標。并且隨著活動的開展,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從最初活動時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狀態(tài),慢慢的轉(zhuǎn)變,別的小朋友發(fā)言的時候,自己能閉上嘴巴,看著發(fā)言幼兒認真聽,有的孩子還會伸出食指比劃著“噓”來提醒身邊的小朋友安靜傾聽。

?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各種動物的聲音、馬路上汽車的聲音、好聽的歌聲、好玩的玩具發(fā)出的聲音等等。孩子對各種各樣聲音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日?;顒又校麄兿矚g自己制造出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會興奮得大喊大叫、會用力的跺腳拍手、會大聲的挪椅子、高聲講話……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所造成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體生活地進行。

?如何引導幼兒感知辨別生活中各種聲音,引發(fā)孩子關注周圍人與事物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呢?

我想這是需要我們教師下一番心思的。不僅僅是一次聲音的活動,每次教育活動對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是一次考察和促進。我們要從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千篇一律,更不能生搬硬套,要充分考慮班級幼兒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特點,制定符合本班幼兒實際能力和需要的教育目標,并且在活動中善于利用教育互動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根據(jù)這些教育契機,靈活機智的調(diào)整教育方式,使活動進一步為幼兒的健康發(fā)展服務。

孩子們聽到的是身邊環(huán)境的聲音,我們需要的是傾聽孩子來自心靈的聲音。每一個單詞、每一句對話,都是一個教育的基點。一首和諧的樂章不正是由一個個平凡的音符譜寫而成的嗎?我相信,教師用心的傾聽一定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的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孩子唱響明天最美麗的歌謠!

有時候懲罰也是一種愛


自從孩子們升入大班之后,班里嘈雜的聲音越來越多,仿佛從小班給他們順好的常規(guī)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退化了。

孩子們每天有說不完的話,包括吃飯和做工作時。

教室里時不時看到這個在跑,那個在鬧,老師的話只能起到三分鐘的震懾作用,三分鐘之后的混亂可想而知。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觀點也已經(jīng)從小班的“逆來順受”變成了“敢于創(chuàng)新”,我們在欣慰孩子們有主見的同時也不得不頭疼孩子們個人情感的毫無限制的釋放。

叛逆期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就是所謂的“反著干”,他們越來越敢說、能說了。

而且有時也特別喜歡做一些出格,會傷及自己甚至是同伴的事情。

所以,小班的教育方式——細聲細語,娓娓道來已經(jīng)嚴重激發(fā)不起孩子們傾聽的興趣。

最主要的是我們不能總是給他們呈現(xiàn)好的一面,應該讓他們知道做錯事情是要經(jīng)受一定的懲罰的,強制他們?nèi)プ袷睾芏啾仨氁袷氐囊?guī)則。

所以,有時懲罰也是一種愛。

記得曾經(jīng)有一位外婆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老師怎樣去教育他的外孫,“他就是一只順毛驢,我們都是順著他的。

”我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的采用這種所謂的“順著他”的教育方式,但是事過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他的變本加厲。

從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這樣一種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詞,而且這個詞也被廣泛的應用著。

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們針對不同的孩子選擇的教育方法也應該是不一樣的。

比如:班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心小,對于這種孩子我們就需要循循善誘,而不是厲聲呵斥。

而有些孩子就是班里的強者,什么都不在乎,在嘗試過種種的說服教育之后,他仍然會表現(xiàn)出一種盛氣凌人的霸氣,對于這種孩子,我們就只能通過懲罰來挫挫他們的銳氣了。

當然,我們所謂的懲罰并不等同于體罰,本著愛孩子的心理,我們只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急迫,但是卻并不至于要用身體上的懲罰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比如:做工作不專心,喜歡交頭接耳,我們只能讓他停止工作;上課不專心,不聽講,而且還搗亂課堂秩序,我們就只能將肇事者喊到前面,脫離開讓他喋喋不休的小環(huán)境,進入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中專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歡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干裂了,家長心急如焚,我們只好責令他在別人喝一杯的時候他需要喝兩杯;當有些孩子吃飯時貪圖玩耍,將糧食浪費的慘不忍睹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適當?shù)膰L試一下饑餓的滋味;當別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關心用玩具來打鬧的時候,我們就要讓他到一邊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錯誤究竟是什么…………和孩子們相處了兩年,看著孩子們一天天的進步,我們真的很欣慰,但是大班畢業(yè)之后孩子們將面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不再如幼兒園這般,他們要逐漸學會認真聽講,端坐整齊,懂得注意力集中的含義,所以,我們?nèi)沃囟肋h。

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希望他們能夠以后的路走的更加寬敞平坦,我們希望他們上了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都是班內(nèi)的佼佼者,在我們的眼中,他們就是自己的孩子,良心告訴我們他們的發(fā)展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有教育好他們,我們的教育生涯才不會有遺憾,所以,有時難免會嚴厲,有時難免對使用懲罰,但是,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理解,最主要的是從每次老師對他們的教育中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們該怎樣去做一個好孩子。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師要做的重點工作,寵愛、溺愛不要發(fā)生在孩子們身上,讓我們的愛變得更加理智。

一聲應答,一種肯定


一天早上我們小朋友排好隊出去散步,我若有所思的跟在孩子們的中間,孩子們一聲聲甜甜的、脆脆的笑聲,時時從耳邊飄過,而我只是機械的、應付式的在聽著。突然我們班的一諾小朋友,快步走到我的身邊,拉了拉我的手,追問到“朱老師,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呀?”我“嗯”了一聲?!澳闶遣皇遣幌矚g我呀?”我一陣驚奇“沒有呀!”這時我突然從沉思中醒悟過來回答,還輕輕的摸摸她的頭,向她回報了一個燦爛的笑容?!澳菫槭裁次液傲四悖阒皇恰拧艘宦暷??”一諾似信非信、滿臉的疑惑不解,我?guī)е行柏撟铩钡膬?nèi)疚心里,連忙解釋道:“剛才啊,老師在想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喊我,我聽見了,來不及和你說話呀,真對不起了”。一諾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許多,一轉(zhuǎn)身,飛也似的向隊伍跑過去,向身邊的孩子說:“朱老師是非常喜歡我的”。望著那小小的身影,心里突然莫名的一顫,原來一聲回答對于小朋友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他們雖然不是懂得許多大道理,但是僅僅的一聲回答,對于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肯定,如果在早上他們來“問候”時我只是機械的、應付式的回答,他們會怎么樣呢!由此我想了很多,對孩子所說的、所作的都要認真地去傾聽、去配合,孩子很注意觀察我們的一言一行??!以后要多加注意!

哭——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幼兒的哭是一種表達自身在安全、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時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是在幼兒特殊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不恰當?shù)摹罢Z言”。幼兒在不具備完善的表達能力又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產(chǎn)生的特殊的表達方式——“哭”。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幫助,教給幼兒這樣正確表達,如何應用詞匯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哭,以便使幼兒的語言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將影響到幼兒在性格及社交等多方面成長。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廣大家長朋友,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一定要區(qū)別對待,千萬不要將其這一行為視做無理取鬧,改變我們傳統(tǒng)認識中這一錯誤的認識,幼兒的哭更多情況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表現(xiàn),并且沒有引起家長及老師的注意。于是當我們面對這一情況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看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哭,往往這是我們最容易發(fā)脾氣的時候,你多次詢問,可孩子就是不說,你會認為是孩子在故意搗亂,其實不然,你越著急孩子也越著急,本來就不會表達,緊張之下更不知道怎么說。所以孩子更多的時候是不會表達,而不是在搗亂,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仔細觀察、耐心詢問。(孩子不會表達的時候我們可以猜孩子的心思,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為什么會哭?其實哭作為幼兒的一種不恰當?shù)谋磉_形式出現(xiàn)時,孩子的這一問題就到了必須給予重視的程度。在幼兒用哭這一手段引起注意前,他們是有一正確表達方式的,只是在那個時候個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幼兒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就可能引起哭的情況。如:某母子兩人去逛商場。孩子看見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于是向媽媽說:“媽媽,我想買哪個玩具”,媽媽一看,因自己不喜歡,就斷然拒絕了孩子,可孩子對來說,玩具太有吸引力了,可能會在大廳廣眾之下和家長鬧,然而中國的家長有太愛面子,怕遭人非議,什么都不說就給孩子買了。一會這樣。兩會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認識到與其給媽媽說還不如直接來哭鬧,因為在孩子的頭腦中醫(yī)竟認識到苦惱對于解決問題、滿足自己的需要來說更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的布道滿足的時候會哭,遇到難題的時候回哭,既我們長說的“愛哭的孩子”。對這樣的“哭”,我們站切稱之為“需要型哭”。幼兒的哭是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并非都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才采取“哭”這一行為,當幼兒在冷、熱、餓等生理上的不適時也會有“哭”這樣的行為出現(xiàn)。如一家長對我說孩子最近上火,嗓子不舒服,可是老是抓耳朵,而且強制性地將孩子的手放下也不會有效果。對有經(jīng)驗的人來說知道是喉管發(fā)炎引起的耳炎,于是我讓回去看一下孩子的耳朵。像這樣的事情很多,當孩子不會表達的時候就需要我們給于更多的幫助,正是由于交流困難,才引起我們對孩子“哭”這一行為的誤解,所以在面對孩子這一情況的時候,還請我們那出“放大鏡”的眼睛去觀察我們的孩子。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權且稱做“生理型哭”。有一種定義為“興趣性哭”,顧名思義即孩子在探索世界遇到困難時候的一種無助行為表現(xiàn)。孩子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什么都想去看看,什么都想去碰碰。。。。。。而我們大人是知道那些是可以碰的,那些是不可以碰的,但孩子不知道,于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老埋怨孩子,說孩子不董事,其實孩子就是“不董事”,家長也知道為什么還埋怨孩子呢?為什么不用一種可以讓孩子接受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呢?很多時候在幼兒期的孩子是可以聽懂大人話的。如:孩子老想摸墻上的電線插孔,而我們知道那是不能摸的,但你這樣才能做好著件事呢?是簡單告訴孩子不要去摸,還是編個故事讓孩子不再去摸呢?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安全型”,是孩子在安全方面的表現(xiàn),由于孩子小接觸的人比較少,對新的面孔,新的環(huán)境有抵觸心里,但是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如:有一同事對我說,每次送孩子回自己的房間,做的時候一關門,就會聽到孩子的哭,老讓人苦惱。與是我問他,關么溫暖的時候會什么?他說關等?。∥艺f你再送孩子回自己房間的時候不關燈,你看會這樣?后來得知孩子是怕黑而哭。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經(jīng)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到鄰居家等,來擴大孩子的活動范圍。有什么影響呢?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沒有去及時地關心孩子這一問題,忽視這一情況?;蛟S就是這樣的問題影響了孩子一生的成長。孩子習慣了“哭”這樣的表達,對孩子以后的語言表達會形成一定的障礙,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表達,不能叫好地與別人溝通,社交能力欠缺。于是一些家長對我說,孩子大了自然就不會再這樣了,可您是否想過,孩子不在用“哭”來表達,那他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呢?一些孩子脾氣大的不可思議,一生氣就砸東西,離家出走;一些孩子很少與人交往,性格孤獨內(nèi)向,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在他門自己認識到,“哭”已經(jīng)不是他們那時的表達方式,又不能表達,無法交流時,所謂的問題孩子就不再奇怪了,(在此我想說,我們不應給家長過大的心里壓力,真正得自閉癥的孩子沒有幾個,一般說來,在幼兒的時候我們稱孩子的異常反應為:行為問題;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性格缺陷;在歲后那些行為不正常的孩子我們經(jīng)過測試后,才謹慎的稱:自閉癥),但是這樣的孩子很少。語言是一種最基本的交際工具,但孩子的“語言”卻不會社會所接納,因此——搭建一座由“語言”通向語言的橋梁就顯的尤為重要。

可愛的聲音


每天,我們都要與幼兒一起參與教學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幼兒時時刻刻都在不聽的學習新經(jīng)驗,忙碌對于他們是一種快樂,中班的幼兒與小班相比,他們的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相互間的交往也很多,所以,對于靜悄悄的小班來說,來到中班的教室,已經(jīng)不免會感到一陣陣的嘈雜聲此起彼伏,有時候也會聽見老師一聲令下:“小嘴巴、閉起來?!蔽乙郧耙渤3尯⒆觽儼察o下來,靜坐,其實這是不適合的,應該給他們充分交往的機會,孩子們無時不刻不在說話,有的時候是在認真的討論問題,有的時候閑話家常,還有很多時候是自娛自樂,時不時還要大聲的喧嘩,在這些聲音中,如果你能夠仔細的傾聽,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奇妙有趣的聲音,于是,在課間餐后的這些“鬧哄哄”的時間里,我不在讓他們安靜的做什么做什么,而是“偷聽”他們的小“秘密”。

小雨和甜甜兩個人正在建構(gòu)區(qū)搭大積木,他們一起合作搭建了一間房子,小雨躺在里面,對甜甜說:“老公,老公,快點過來呀?!碧鹛瘃R上回答:“好的,我馬上過來。”甜甜來到房間中,兩個人很甜蜜的抱在一起,小雨說:“我們睡覺吧。”兩個人抱著躺了下來。當時我覺得很搞笑,兩個女孩子在一起扮演夫妻的角色,這些經(jīng)驗都是幼兒平時在家看見或者聽到而模仿成人的行為。從此可以看出,成人的行為對幼兒的影響很多,不僅如此,教師的行為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幼兒,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我們的一舉一動,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用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去從側(cè)面影響幼兒,久而久之潛移默化的內(nèi)化為幼兒的經(jīng)驗。

責任是一種快樂的“負擔”


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是這次新教師培訓講座中,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不論什么行業(yè),責任心一定是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教師尤其需要。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充滿著希望和朝氣的下一代。他們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成長是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上攵處熡卸嗌儇熑涡?,對其學生就會有多少的影響力。

在日常生活中,責任心要求我們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孩子,了解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像家人和朋友一樣照顧幫助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責任心要求我們因材施教,不用大眾化的要求束縛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另外

,凡事以身作則、多進行正面的教育和疏導都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xiàn)。

其實很多情況下,責任心就是一種使命感,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得不嚴格要求自己。所以有時,責任就成了一種“負擔”。但是這種負擔往往換來的是學生對自己的尊敬、家長對自己的感激、同事對自己的信任、社會對自己的承認。播撒下責任的種子,收獲的是幸福的果實。這樣的“負擔”前面,有一個形容詞叫快樂。

相關推薦

  • 分辨各種聲音 這是什么聲音? 網(wǎng)站小編為你編輯《分辨各種聲音這是什么聲音?》一文,希望為你人工作帶來幫助!教學目的: 1、幼兒學習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 2、體會尋找、猜測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各種聲音錄音帶(如:說話聲、水聲等...
    2021-08-08 閱讀全文
  • 傾聽也是一種能力——制造聲音 孩子們專注安靜看著我,等待我搖起手里的小罐子。聲音響起,一些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告訴我他們的猜測,有的說是沙子,有的說是豆,有的說是米……各不相同。當我打開罐子給他們看時,有些小朋友好開心地說...
    2021-03-27 閱讀全文
  • “腦潛能的儲存”是早教的關鍵 世界潛能學權威安東尼·羅賓提出,每個人腦的潛能僅僅是挖掘了一小部分,盡管進入中老年,都還有潛能未被開掘。近年研究還證實,每個人大腦的潛能是不一樣的,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另一個方面。因此在腦潛能開發(fā)研究領...
    2021-04-08 閱讀全文
  • 我是有價值的作文分享 相信大伙們學習中都接觸過寫作文吧。通過寫作既鍛煉我們的動筆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寫作文后續(xù)的修改的目標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鮮活。作文怎樣寫寫的好?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是有價值的作文分享”,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wǎng)站更新。我是一名中職學生,其實每次別人問我在哪里上高中的時候我都挺自卑的,仿佛...
    2024-01-12 閱讀全文
  • 關于一種聲音的作文模板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主題閱讀推薦:“一種聲音的作文”、“聲音的作文”。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字的魅力是我們永遠無法想象的,寫作沒有素材,一提筆就容易無從下手。你看過哪些優(yōu)秀作文印象比較深刻?為此,欄目小編從網(wǎng)絡上精心整理了《關于一種聲音的作文》,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
    2023-01-16 閱讀全文

網(wǎng)站小編為你編輯《分辨各種聲音這是什么聲音?》一文,希望為你人工作帶來幫助!教學目的: 1、幼兒學習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 2、體會尋找、猜測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各種聲音錄音帶(如:說話聲、水聲等...

2021-08-08 閱讀全文

孩子們專注安靜看著我,等待我搖起手里的小罐子。聲音響起,一些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告訴我他們的猜測,有的說是沙子,有的說是豆,有的說是米……各不相同。當我打開罐子給他們看時,有些小朋友好開心地說...

2021-03-27 閱讀全文

世界潛能學權威安東尼·羅賓提出,每個人腦的潛能僅僅是挖掘了一小部分,盡管進入中老年,都還有潛能未被開掘。近年研究還證實,每個人大腦的潛能是不一樣的,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另一個方面。因此在腦潛能開發(fā)研究領...

2021-04-08 閱讀全文

相信大伙們學習中都接觸過寫作文吧。通過寫作既鍛煉我們的動筆能力,又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寫作文后續(xù)的修改的目標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鮮活。作文怎樣寫寫的好?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是有價值的作文分享”,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wǎng)站更新。我是一名中職學生,其實每次別人問我在哪里上高中的時候我都挺自卑的,仿佛...

2024-01-12 閱讀全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主題閱讀推薦:“一種聲音的作文”、“聲音的作文”。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字的魅力是我們永遠無法想象的,寫作沒有素材,一提筆就容易無從下手。你看過哪些優(yōu)秀作文印象比較深刻?為此,欄目小編從網(wǎng)絡上精心整理了《關于一種聲音的作文》,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

2023-01-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