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女兒不讓媽媽上班 解決分離焦慮別騙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8-31 幼兒故事2歲 幼兒故事7歲 幼兒故事3歲【頻繁更換照顧人,2歲寶寶太黏人】
杜女士今年32歲,有一個2周歲的女兒。大概在兩個月前,孩子被送到平山縣城,由孩子的姥姥帶。因為姥姥有事,一個月前孩子被接回石家莊,奶奶從老家秦皇島過來帶孩子。雖然孩子之前奶奶也帶過,但因為年齡小早就忘了,所以對奶奶十分認生。這次,自從奶奶接手帶孩子,孩子就鬧個不停,尤其每天早上上班,父母離開家時,孩子總是哭鬧不停。小手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放開,哭得實在叫人不忍心去上班。
如此哭鬧發(fā)生了好幾個早上,而且父母走了之后,孩子還不喜歡吃飯。無奈,杜女士只好請年休假,陪了孩子七八天。原以為這樣,孩子便能和奶奶熟識了。沒想到,杜女士休完年休假,早上再去上班,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皨寢尣簧习?,媽媽不上班……”孩子不停地念叨著,作為父母真是心酸。
但是又不能因此放棄工作,于是杜女士常常“欺騙”孩子,“媽媽去給你買酸奶喝,一會兒就回來好不好!”隨后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摸摸地離開。
這樣做雖然能順利上班,但孩子哭鬧得變本加厲了,每天早上不離開媽媽的懷抱,生怕媽媽突然之間又不見了。媽媽強行將孩子放下,但小家伙哭得更兇。如此這樣有一個月了,早上上班成了杜女士的心病,“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p>
【解決分離焦慮,千萬別欺騙孩子】
記者詢問了幾位年輕媽媽,她們的孩子多數(shù)是兩到四周歲,都發(fā)生過孩子“黏人”的情況?!拔壹液⒆右彩遣蛔屛胰ド习啵袝r候強行走開了,孩子甚至上火生病。”有的媽媽心腸軟甚至選擇辭職,專門照顧孩子。不過,大多數(shù)媽媽還得想辦法應對,每天早上就像是在打仗,“因為不放心孩子,白天上班都沒心思?!?/p>
在網(wǎng)絡上許多父母發(fā)帖求助,“孩子還小心疼啊,但又不能不去上班,我到底該咋辦才好?”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孩子纏著父母是正常的現(xiàn)象。而老纏著成人不放的孩子往往比較膽小,對于這樣的孩子要提供逐步鍛煉的機會,不要強行甩開或打罵他們。事實上,造成“依戀過度”的局面,往往與父母的照看方式有關。如果平時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不提供讓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其結果必然會形成孩子的“依戀過度”。也就是說,孩子過度地纏著父母是由于父母過度地“纏”著孩子造成的。為了避免或克服這一狀況,平時,家長應該盡量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圖書,并提供機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玩。當孩子獨自游戲時,父母可逐步地拉大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使孩子逐步適應與父母的短暫分離。
此外,要注意別讓孩子形成痛苦的分離經(jīng)驗,因為孩子一旦經(jīng)歷過痛苦分離,便會增強分離時的焦慮。最常見的痛苦經(jīng)驗來自父母的欺騙,這樣的經(jīng)驗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結果,孩子變得更加纏人了。【W(wǎng)WW.373939.CoM 實用申請書】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兩招高效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寶寶已經(jīng)上幼兒園大班了,卻依然存在“分離焦慮”的問題,如何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真正能夠做到相對的自立?另外幼兒園大班到底應不應該先期進行有關小學知識的學習呢?朝陽區(qū)教研中心學前教研室安平老師為您逐一解答。其實“分離焦慮”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幼兒園大班,很多孩子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扮演“扶持者”的角色幫助寶寶盡快度過這樣的特殊時期。為了讓孩子能夠消除這樣的困擾,必要的溝通是不可或缺的,家長在交流中應起好榜樣的作用,千萬不要用極端的訓斥方式,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老師家長齊作為可順利消除“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傷心、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分離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最為大家所知的就是發(fā)生在幼兒3歲上幼兒園這個時期。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接觸到陌生的成人、小朋友還有活動空間,周圍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變,生活規(guī)律和生活習慣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這些都會讓幼兒失去安全感,由此而產(chǎn)生了與親人的分離焦慮。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與孩子逐步建立的信任感而消除。其實不僅僅是大班的孩子,大多數(shù)幼兒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實踐證明,一些在平時注重孩子獨立能力培養(yǎng)的家庭,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期較短,適應力強,也很少出現(xiàn)情緒問題。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也就是說,分離焦慮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減少。隨著孩子的長大,情緒的內(nèi)隱性的增強,他不會太激烈地表達這種分離焦慮,所以說,幼兒階段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它為幼兒一生健康、全面和諧的成長奠定基礎。兩招緩解焦慮:允許孩子表達個人情緒多撫摸孩子對于家長來說,其實在任何一個階段,交流都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然,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時的交流就要特別有方法。家長最好不要厲聲訓斥孩子,不硬性壓制,更不能打罵孩子,等孩子平靜后告訴他什么行為才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家長不冷靜的做法對控制孩子不良情緒是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的,只能讓孩子更加緊張、焦慮甚至還暴躁。另外,鼓勵家長使用身體撫摸的方式,這種方法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身體的撫摸會使幼兒疏解緊張、焦躁的神經(jīng),逐漸安穩(wěn)下來。提前適應小學模式培養(yǎng)探究欲望其實對于幼兒園大班到底應不應該先期進行有關小學知識的學習這個問題,教育部早就明確,確保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幼兒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使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學習方式。直接經(jīng)驗感知、操作和游戲活動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對于幼兒來說,學習知識的范圍非常廣,所以不能用“學不學小學知識”來衡量。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個世界、整個大自然都是他們的學習對象,都有他們的學習內(nèi)容。而我們成人往往忽視了這些知識,和這些學知識的地方,讓本該快樂成長的孩子背負上沉重的壓力。
用智慧讓孩子告別“分離焦慮”
從以往舉行媽媽訓練營的活動中獲悉,約有8成家長和孩子為分離焦慮煩惱。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孩子的焦慮體現(xiàn)為4大癥狀:寶寶哭鬧不肯上幼兒園、孩子早晨不愿意出家門、孩子入園后變瘦、孩子睡眠不佳。
開學了,怎樣妥善應對“分離焦慮”,上海市示范性幼兒園浦東蒲公英幼兒園園長沈冠華和老師共商應對方案,最終用智慧讓孩子告別分離焦慮。
方案一:中班和大班老師當志愿者
面對新一輪的生育高峰,已經(jīng)升班的岳蓮老師主動向領導請愿去今年的小班充當志愿者,幫助新小班的教師共同安撫孩子,她的這一想法在QQ群上一發(fā)布,引來不少響應者。
開學兩周來,中、大班的教師志愿加入了這支隊伍。一開學就利用業(yè)余時間加入到小班做助理,年輕的充當孩子的玩伴,年長的充當替身媽媽。一對一安撫那些情緒焦慮、進餐需要幫助、入睡特別困難的孩子,他們迅速成為孩子依戀的對象。
與此同時,保教主任和保健老師也在午餐及午睡這幾個特別需要安撫的環(huán)節(jié)進入班級,安撫特殊幼兒。一位在家只吃饅頭和飯、不吃菜,一見葷菜就嘔吐的孩子,在老師的耐心護理下終于從嘗一口到吃下了碗里的蔬菜。開學兩天,新小班里95%的孩子已經(jīng)安然在幼兒園入睡。
方案二:燒菜四大絕招讓孩子吃得舒心
新生入園,孩子是否吃得習慣、對于他是否能適應幼兒園很關鍵。怎樣抓住孩子的心,幼兒園采用三大絕招來應對,第一招:增加品種、減少數(shù)量,讓孩 子看著想吃。“鴛鴦蛋”成為了孩子們的最愛;第二招:切配細軟、燒法入味,讓孩子愛吃。紅燒鱔絲老菜成新寵;第三招:開發(fā)新品、模樣誘人,讓孩子吃得開 心,招牌菜是兔子饅頭、自制蛋撻。開學兩周來,這三招“吊起了孩子的胃口”。
方案三:不做規(guī)矩讓孩子有依戀對象
考慮到新小班的孩子剛加入集體生活,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老師靈活設置離園時間,第一周15:30提前離園,第二周逐步過渡。在作息時間執(zhí)行上給與了老師較大的彈性。
每天預設一個生活小練習、一個趣味小游戲、一次歡樂蹦蹦跳、讓老師根據(jù)孩子的情緒狀況靈活組織,用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用歡樂的氛圍感染孩子、 用親切的微笑安撫孩子。小班孩子的活動則以松散的游戲與一些必要的生活小學習為主,根據(jù)家訪時調(diào)查到的孩子在玩具上的最愛,幼兒園還專門為小班添置了一批 玩具。
[專家支招]
●關于孩子:不要常給孩子負面提醒
如何減輕分離焦慮,閔行區(qū)科技幼兒園園長李偉給出了秘訣:其一,要允許孩子哭。家長常常對孩子說 “你去幼兒園不能哭啊”,這反而給了孩子負面的提醒,幼兒園要允許孩子哭,還要給孩子提供餐巾紙,這樣,孩子反而會覺得沒意思了。其二,開學第一個月“不 做規(guī)矩”。讓孩子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不給孩子增添陌生環(huán)境的壓力。
●關于家長:正確引導也應掌握技巧
入學前,先帶孩子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但活動時,家長不要參與,讓孩子獨自參與,孩子就會習慣新的環(huán)境;孩子如有不適應,家長和他對話時要“自說自話”,不要聚焦于孩子的煩惱,而是多和他談談幼兒園的快樂。
上海市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醫(yī)生則針對“3成孩子上幼兒園后變瘦”的調(diào)查結果建議:“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后環(huán)境發(fā)生很大變化,可能不適應而導致吃不多,這時家長應繼續(xù)提供乳制品,補充營養(yǎng)逐步過渡到食物多樣。 ”
別讓孩子患上搬家焦慮癥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要搬家,遷入新居,人們忙這忙那,一旦房子裝修好了,接下來是安排什么時候搬家,這些事情往往是由成年人參與決定的。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孩子對搬家的“知情權”。
有些家庭突然搬家后,特別是一家人由原來的一居室變?yōu)槎嗑邮遥⒆优c父母分室而居,有些敏感的孩子就容易出現(xiàn)一些焦慮反應,比如,尿床等。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一個比較陌生的新地方,人們都會產(chǎn)生一些分離焦慮,這種焦慮有深有淺,也就是人們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搬家后,有些孩子會有失落感、恐懼感,小朋友沒有了,沒人玩了,沒地方玩了,所以容易出現(xiàn)一些行為方面的問題。
人的安全需要得到滿足,生活才會穩(wěn)定愉快,任何人失去安全感都會產(chǎn)生焦慮。比如,剛剛把幼兒送到幼兒園,一些幼兒為什么會大哭大鬧呢?這其實是一種因為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分離焦慮反應。因為幼兒離開了親密的父母,離開了熟悉的家,來到一個新的陌生的地方,他沒有了安全感。有經(jīng)驗的家長往往在這之前,先帶幼兒去幾次幼兒園,熟悉環(huán)境,見見老師,減少陌生感,以降低幼兒的焦慮感。
如何降低搬家焦慮呢?要搬到一個新的地方時,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環(huán)境周圍的信息,了解街坊鄰居的情況,盡量熟悉新家的情況,最好看看是否有合適的小伙伴,然后,主動跟孩子說一說搬家的事,告訴孩子搬家的原因。在搬家之前,帶孩子先過去看看新房,給孩子介紹一下新家及周圍環(huán)境的情況,這時再搬家過去,孩子已經(jīng)有了熟悉感,就不至于彷徨無依了。
爸爸媽媽,別讓孩子看不懂
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有時也會走進孩子們的家門,走進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時你會感嘆:現(xiàn)在的世界很精彩,現(xiàn)在的世界很無奈?,F(xiàn)在的爸爸媽媽雖然給了孩子太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靈的關愛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紛紛擾擾中,孩子們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節(jié)過后來幼兒園的大班男孩,長得很清秀。報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關于孩子的證件和證明,就是纏著園長要入園。經(jīng)過園長的悉心解釋,他終于同意回去試著找找相關資料,直到孩子報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帶來了村里的一個簡單證明。在辦完孩子的入園手續(xù)后,他很緊張也很嚴肅的找到我,根本顧不了孩子,有時打個電話就是要老人們對孩子嚴厲點,孩子不管不顧年邁生病的爺爺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氣得老人在家大發(fā)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媽媽那玩,沒過幾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節(jié)回家?guī)滋?,趕上日期早,還可以接送兒子幾天,在家看見兒子太淘,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動粗。時間長了,孩子也無所畏懼。今年開學時,我們了解到小威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徹底變成了一個皮球??粗鵁o憂無慮的孩子在操場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開放自由、物質(zhì)豐盈的今天,我們的家庭倫理責任感為何世風日下,看著一個個聰活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父母還有什么障礙跨越不了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你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時,你們打算把你們的孩子置于何境地?為什么要讓無辜的生命去承擔你們放任的責任呢?
開學季,如何讓孩子面對“分離焦慮”
開學季,如何讓孩子面對“分離焦慮”
我兒子軒軒現(xiàn)在3歲3個月,這是他第二個學期上幼兒園了。
因為年齡問題,上學期是在小小班讀(整個學期都融合得不錯),而這學期剛被調(diào)到另一個新班(混齡班),對他來說雖然學校沒變,但班級,老師,伙伴,工作內(nèi)容全部都改變了,他必需第二次適應幼兒園。
上周剛開學的第一和第二天他非常配合地自己走進新教室,然后和我揮手再見。到了第三天,他開始哭鬧著不肯入園了,我知道,他終于用情緒來抵制對新環(huán)境、新班級的排斥了。這時爺爺奶奶為了讓軒軒不哭,立刻開始對他說上幼兒園的各種好處,希望能激起軒軒愿意去幼兒園的興趣??吹綘敔斈棠倘绱司o張的一幕,我立刻上前將他們制止,我說“開學這段時間,軒軒上學的事情交給我,我送就行了?!?/p>
奶奶知道我一大早要送軒軒哥哥去上小學,又要再返回家送軒軒上幼兒園,擔心我上班時間會遲到,所以一直說她會送軒軒去,不用我送。我還是堅決地說“我會處理好我的時間的,媽,讓我送吧。”奶奶也只好由我了。當所有人都讓開,只有我和軒軒單獨在一起時,他哭了,我傾聽著、陪伴著他的哭泣,沒去制止他。他說了N次不想上學,我只是聽著(不去勸說),因為我明白所有情緒都是他的,我無權越界去讓他推開自己的所有感受,更不應像爺爺奶奶那樣故意說幼兒園有多么好去誘導他、說服他。
因為他已經(jīng)上了兩天學,幼兒園到底好與不好,在此刻只有孩子當事人自己最清楚,并不是旁人的一大堆廢話就能代替他的思想和判斷,更不能忽悠他乖乖上學。過了好久他情緒傾瀉得差不多了,不哭了。接著我在路邊摘了三片葉子,講起了葉子的故事,最后軒軒抱住葉子,帶著故事幻想走進課室了。第二天早上軒軒仍哭著表示不想上學,這時爺爺奶奶又忍不住要上前哄他說“如果你上學了我就買部汽車給你呀?!蔽衣犃肆⒓磳⒑⒆颖ч_,并向奶奶表示我一個人會處理好孩子,你們放心吧(因為我要杜絕這種物質(zhì)誘惑)。奶奶在我的一再推脫下,只好不放心地走開了。這時,軒軒開始和我玩心理戰(zhàn)術,一會在哭,一會說要去玩,一會又說不舒服,他在用盡一切拖延的辦法想讓我改變主意。而此刻我仍愿意用時間陪他消耗,并接受他故意對我使用的各種拖延方法。
我沒有想方設法去哄他,也沒有像奶奶那樣承諾給他任何物質(zhì)獎勵,但我給了他克服不想去幼兒園的時間(一直陪伴他)。最后我們來到幼兒園門口,老師將他抱了起來,他一邊哭,我一邊微笑著和他說再見。第三天爺爺奶奶沒有再介入孩子上學的事了,而軒軒也不哭了,我們手牽著手唱著歌曲去幼兒園??斓叫iT口時,他停了停腳步有點不想進,我沒有和他說任何話,只是蹲下身體向他微笑著,他便又跟著我走進學校了,我便再次微笑著和他說再見。
今天,我倆依然手牽著手走去上學,在路上軒軒問我“媽媽,我們要去哪?”我說“你知道的。”軒軒又說“我是每天都要去幼兒園是嗎?”我微笑著說“嗯,是的。”孩子聽了,想了想便平靜地走進幼兒園了。從那之后,軒軒幾乎每天都能平靜地去上幼兒園了??粗鴥鹤咏K于坦然面對及接受幼兒園,媽媽真的很開心。
當然,這肯定離不開各位幼兒園老師給予軒軒的幫助和愛。老師的愛+父母的淡定,就是給了孩子面對“分離焦慮”的勇氣和信任。雖然我這幾天很累,早上送了大寶上學,又回家送小寶上學,接著怕遲到又急急忙忙追著公車趕去上班,但看到軒軒現(xiàn)在的情況,我知道一切是值得的。
我堅決不讓老人家參與,為的就是要向孩子傳達媽媽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焦慮時媽媽不焦慮,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媽媽不生氣,面對孩子不愿去幼兒園的任何情緒時,我不去對他進行物質(zhì)及語言的誘惑,不去欺騙他,更不去威脅他。我只是溫柔地堅持,微笑地向他說再見,因為我一直相信讓我的母愛去影響他,去傳達我對他的信任,我的孩子感受到了,自然會勇敢面對。
軒軒,棒棒的!
媽媽心情焦慮 如何面對吵鬧的孩子
媽媽自己心情不平和,容易焦慮,會從多個方面去影響孩子。比如,媽媽說:“孩子有一種疾病,每次孩子接觸到了過敏原,我都很緊張,很害怕。”這種緊張自然會被孩子感受到,多多少少也會緊張。如果這種情形多了,孩子也會對類似情況緊張的。其實,父母自然表現(xiàn)出來的是緊張還是放松,會給孩子直接的示范。其實,這些認知思維習慣不是遺傳,生活中耳濡目染多了,孩子就可能學會。
一、如何改變?nèi)菀捉箲]的性格
媽媽現(xiàn)在對孩子過度關注,她說:“真的,越看越覺得孩子不正常。這幾天孩子鼻子又發(fā)出什么聲音,我也總是往嚴重了想。”其實這是在焦慮的情況下的一個自然的反應,情緒的規(guī)律——越焦慮越容易關注那些擔心的事情。所以,在焦慮的時候,最好采取外出散散步等形式,直接轉(zhuǎn)移注意力以緩解焦慮,心境平和了,關注就會少一些。但是這只是權宜之計——雖然也是必要的。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改變媽媽容易焦慮的性格。只要媽媽改變了,那么對孩子無論是情緒還是思維模式上都會有好的影響。如果媽媽變得淡定,孩子自然容易淡定。焦慮少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是抽動癥,抽動的癥狀自然越來越少發(fā)生了,不必擔心加重。
二、這種性格能改變嗎?不是說本性難移嗎?
性格不是不能改變,而是對很多人來說難以改變。為什么難改變,是因為不懂方法。就像如果沒有鑰匙,想推開鎖上的門太難了。而認知療法就是改變性格的鑰匙。
媽媽說:“孩子的任何事我都提心吊膽,現(xiàn)在孩子有不停的清嗓子,我真的努力地堅強著,但是害怕極了。”
其實堅強可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啊。在怎樣做到真正的堅強--用認知療法改…我說到了這個問題。我又給媽媽推薦了我的一篇博文:學會三種思維,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這篇博文她以前看過,她說很喜歡我提倡的“盡人事,由天命”這個理念,孩子有事時她總會想這句話。
其實她為什么容易焦慮?也是思維模式的問題:“什么事都想得很多,總是對沒有發(fā)生的結果很擔心,心很細致......”,這樣把事情放大了,總想著負面的東西,害怕可能的結果,焦慮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我如果這樣想,肯定也焦慮。
我的學會三種思維,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這篇博文,雖然是寫給孩子的,但是對成人也很有用處,就很適合她。我建議她心情放松的時候,多去體會我的文章,只要這三種思維用得好了,就會變得堅強,逐漸不那么容易焦慮了。以她擔心的抽動癥為例。
1、壞事變好事
通過這件事情,媽媽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提高了心理素質(zhì)。以后也會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也是一件好事。
2、沒什么
這個狗屁抽動癥沒什么啊,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
3、順其自然
媽媽做了該做的事情,去努力了,其他的就聽天由命,愛咋樣咋樣吧。媽媽擔心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用這樣三種思維去勸說自己,養(yǎng)成習慣性思維。逐漸地,就不那么焦慮,性格也就改變了。但是,要花功夫,遇到的每一個事情都有一個以前的習慣性思維,所以都需要重新這樣分析。
這樣,改變性格的大門就打開了。媽媽:好的,維尼老師。這本來就不一定是抽動癥。即使是,也是不什么大病。和您聊了這么久我真的心里想明白很多。我現(xiàn)在應該做的就是不去關注孩子這件事,不管是不是都不去管它對不對。就算是,我改變了自己,不給孩子傳遞焦慮,孩子的心理也會健康。維尼老師,您說的對,我一定好好學習您的那篇博文,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提高自己,也對孩子好。
維尼:是的,因為你學會了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孩子可能就少出現(xiàn)出其他心理問題了,這是個好事。就像我以前遇到一些心理問題,經(jīng)過思考,現(xiàn)在都是我的財富。心理比一般人健康得多。
媽媽:不怕有問題,只有解決問題,才能提高不是?
維尼:是啊,有問題其實也是提高的機會?;仡^我把咱們的交流梳理一下寫成博文,隱去你的信息,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