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招架孩子的任性
發(fā)布時間:2021-08-21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xié)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
快4歲的小志最近越來越不聽話了。就拿晚上睡覺來說,本來工作了一天,媽媽已經(jīng)很累了,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喊小志好幾遍都不管用,小志總以“再玩一會兒”為由,不斷地拖延上床時間。最后媽媽不得不強行收拾玩具,但此舉卻遭到小志的奮力反抗,他大哭大鬧,每天晚上都會和媽媽發(fā)生一場戰(zhàn)爭。
不光是在家里,在外面小志也經(jīng)常不給媽媽面子。一天,爸爸媽媽帶小志去游樂場玩,見時間晚了,媽媽便要帶小志回家吃飯。小志不肯走,還沒玩夠,見媽媽堅持讓自己馬上回家,便開始大嚷大叫,還沖媽媽大喊:“討厭你……別管我……”爸爸拉小志,他還對爸爸又踢又踹,忍無可忍的爸爸朝著小志就是一巴掌:“這孩子再不管就無法無天了!”
孩子的任性,都是大人惹的禍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當孩子的活動意愿受到家長強制壓迫時,孩子就會產(chǎn)生失落和挫敗情緒。再加上快4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叛逆精神強勁,他們會想“我偏不做爸爸媽媽讓我做的事”。這就是俗話說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p>
孩子以執(zhí)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
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易沖動,思維帶有片面性及刻板性的特點,因此容易任意所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問原因便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yīng)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從而導(dǎo)致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以執(zhí)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任性行為加重。
家長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了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缺乏行為規(guī)范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而忽視對孩子個性品質(zhì)、行為習慣、社會適應(yīng)性等方面的教育,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必然導(dǎo)致孩子的任性和無理。YJs21.Com
隔代間的溺愛
老人對孫輩的溺愛也會造成孩子的任性。對孫輩老人們都是疼愛有加,要什么給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習慣了受到像“小皇帝”一樣的對待,自然會變得很任性了。
爸爸媽媽如何招架孩子的任性呢?
給孩子一個緩沖期,之后和善而堅定地執(zhí)行
給孩子一個緩沖期,如“再玩10分鐘,我們就要準備睡覺了”“再過1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預(yù)定時間到了,就要和善而堅定地執(zhí)行。孩子慢慢養(yǎng)成習慣,任性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給孩子一個冷靜期
如果孩子正處于情緒爆發(fā)期,家長不妨利用“冷處理”的方法,即不予理睬,不訓斥,更不打罵,讓孩子自己感到哭鬧無濟于事,達不到目的。在孩子平靜下來時,要告訴孩子剛剛爸爸媽媽為什么不理他,并讓他說說鬧脾氣的原因,再借機進行說服教育。
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可以在和孩子做親子游戲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如,和孩子玩“過家家”時,父母可以扮演一個任性的孩子,讓孩子扮演父母,看看孩子如何處理“不聽話的孩子”,有的孩子會用平常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父母,也有的孩子會用他所期望父母對待他的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父母和孩子換位思考的時機。
也可以用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編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體會——任性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感受。
心理學小貼士:任性不是孩子的天性
任性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在后天教養(yǎng)中形成的。父母對孩子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使孩子染上任性的“惡習”。所以,幫助孩子改正的過程,也是父母彌補之前教育“過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
“我的孩子脾氣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這恐怕是家長憂慮較多的一個問題。其實,小兒的任性與家長很有關(guān)系。小兒到1~2歲時開始有了一些獨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歲前的小兒雖自我表達能力較差,但已經(jīng)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達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發(fā)“脾氣”,就用跺腳、打滾、哭鬧等方式表示抗議。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弄清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處理。
對于小兒的一些正當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飯等,家長可設(shè)法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對不正當?shù)囊笠膊慌c他(她)討論“你這樣作對嗎?”,因為這時小兒還沒有發(fā)展到認識錯誤的水平,家長可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緒,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處理態(tài)度。
如果小兒一哭鬧家長就滿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會認為這是達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會重復(fù)這些行為。總之,家長對孩子不正當?shù)囊蟛恢浦梗?jīng)常無原則地依從、遷就,無意中就培養(yǎng)了小兒任性的壞習慣。
對2歲以上較任性的小兒,家長及時的給予教育是可以糾正的。對小兒正確的要求,家長要給予滿足;對無理的要求則要明確的回絕。
家長要一貫堅持同一態(tài)度,不能以家長自己的情緒為轉(zhuǎn)移,如自己不高興時,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興時又一切聽之任之。家庭成員之間的態(tài)度也要一致,否則會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態(tài)度對小兒的是非觀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家長要以自己的榜樣作用及正確的態(tài)度使小兒明事理,能控制自己,這樣才能使孩子為今后適應(yīng)社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打好基礎(chǔ)。
育兒錦囊: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
有家長問:孩子特別任性,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否則就哭鬧不停。你教他知識或做什么事,他都不情愿,他想自己去做,但他又不會。像這種情況該怎么教育?
經(jīng)常有家長問這樣一個問題。
什么叫做“任性”?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換句話說,就是不管條件允許不允許,能做不能做,也不管有害無害,不聽別人勸說,一切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為所欲為。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不管能不能得到,他非要得到不可,不然的話,就哭個不停;家長讓他去做什么事,他要是不想做的話,就是說下大天來,他也不做。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字:“擰(去聲)”。用書面語言表達,就是“執(zhí)拗”。
面對這樣的孩子,讓家長急不得,惱不得,感到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怎么辦?
首先弄清楚任性是怎么一回事。
任性是一種性格。性格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比如,“執(zhí)著”是為正當目標的不懈追求,是“心的堅定”,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是積極的性格,是褒義的;而“任性”是為不正當目標的頑固堅持,是“心的放縱”,是對己對人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屬于消極的性格,是貶義的。
任性的孩子會經(jīng)常感到委屈、不順心甚至痛苦,經(jīng)常痛哭不止。因為他認為周圍的人和事都是故意跟他過不去,跟他作對。久而久之,很容易釀成心理疾病。應(yīng)該設(shè)法盡快糾正。
第二,要明白任性是怎樣形成的。
人的性格取決于遺傳、教育和環(huán)境三個要素。任性也不例外。孩子任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但跟父母的遺傳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你看,婦產(chǎn)醫(yī)院里剛剛生下來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哭聲很舒緩、輕柔,哭一會兒就自行終止了;而有的孩子就哭聲很大,聲嘶力竭,很“夸張”,很“玩命”,一哭起來還沒完沒了。孩子一生來來就顯現(xiàn)出了不同的性格。
所以,發(fā)現(xiàn)孩子任性,家長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性格、習慣遺傳給了孩子,你可得盡快改一改。不然的話,孩子就很難糾正。
孩子任性往往跟家長處理孩子問題的態(tài)度和解決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guān)系。比如家長過于蠻橫、粗暴、武斷、不講理,往往會促使、強化孩子任性。
比如,有的家長面對任性的孩子,不是說服疏導(dǎo),循循善誘,而是跟孩子對著干,說“你擰?我比你還擰!”甚至把任性的孩子痛打一頓。這樣,以任性對任性,會事與愿違,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任性。因此,家長要改變教育方式方法。
第三,如何對待和糾正孩子的任性。
1.面對孩子任性,家長首先要克制自己情緒的沖動,不要著急、上火、激動、發(fā)怒。遇到孩子任性,家長先急了,于事無補,反而會有“暗示效果”,家長的情緒會起感染的作用。
2.家長能規(guī)勸就耐心規(guī)勸,若規(guī)勸無效,或是換個家長規(guī)勸。世界上的事,總是一物降一物,這個家長說兒不服,換另外一個家長可能會服服帖帖。
3.遇到孩子任性,也可以先等待、緩沖一下,不要急于著手解決。先“冷卻”一下,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再做處理,可能效果會好一些。這就是讓“時間”幫助解決問題。
4.孩子的情緒和注意指向往往不大穩(wěn)定,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設(shè)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注意的方向引導(dǎo)一下,遷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可能就會使孩子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
5.必要的時候,家長暫時的“讓步”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原則不讓步,策略上可以靈活。
父母應(yīng)該如何管教任性的孩子?
不,不,不給我買變形金剛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孩子大聲喊叫,無論父母怎樣哄,孩子就是不松口,執(zhí)拗地堅持著。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怎么辦?
孩子有三種“武器”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武器”。
兵器譜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俺~”完成“任務(wù)”。
兵器譜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兵器譜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zhàn)”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yīng)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兵器譜排行最后:賭氣噘嘴、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孩子賭氣的時間,一般持續(xù)得較長,因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戰(zhàn)的秘訣,沒耐心的父母只好舉手投降。
父母“應(yīng)戰(zhàn)”只宜智取
粗暴地對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絕孩子需要技巧。
1、攻心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堅定的心理狀態(tài)。不要認為拒絕孩子會造成傷害,相反,這恰恰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養(yǎng)一個棒孩子,那么面對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說“不”,不能有絲毫心軟。
2、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xiàn)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后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后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3、預(yù)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yù)先的約定,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guī)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guī)矩就要按規(guī)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4、說一不二
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揚”?!跋纫趾髶P”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好“欺負”,從而無理要求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產(chǎn)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因此,拒絕孩子,一定要從一而終。
5、“戰(zhàn)后”要善后
父母對孩子說“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絕孩子而不給他被拒絕的理由,會讓他覺得受了委屈,甚至產(chǎn)生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雖然這種解釋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是至少能讓他明白:父母拒絕他是有理由的。
制勝法寶:科技手段
父母對孩子的玩手機的情況也不是很難控制哦,家長朋友通過愛熊寶—手機助手來管理孩子手機,
沒有難以管控的孩子,只是家長管教的方式不對!
育兒觀念: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
育兒觀念: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
有家長問:孩子特別任性,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否則就哭鬧不停。你教他知識或做什么事,他都不情愿,他想自己去做,但他又不會。像這種情況該怎么教育?
經(jīng)常有家長問這樣一個問題。
什么叫做“任性”?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換句話說,就是不管條件允許不允許,能做不能做,也不管有害無害,不聽別人勸說,一切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為所欲為。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不管能不能得到,他非要得到不可,不然的話,就哭個不停;家長讓他去做什么事,他要是不想做的話,就是說下大天來,他也不做。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字:“擰(去聲)”。用書面語言表達,就是“執(zhí)拗”。
面對這樣的孩子,讓家長急不得,惱不得,感到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怎么辦?
首先弄清楚任性是怎么一回事。
任性是一種性格。性格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比如,“執(zhí)著”是為正當目標的不懈追求,是“心的堅定”,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是積極的性格,是褒義的;而“任性”是為不正當目標的頑固堅持,是“心的放縱”,是對己對人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屬于消極的性格,是貶義的。
任性的孩子會經(jīng)常感到委屈、不順心甚至痛苦,經(jīng)常痛哭不止。因為他認為周圍的人和事都是故意跟他過不去,跟他作對。久而久之,很容易釀成心理疾病。應(yīng)該設(shè)法盡快糾正。
第二,要明白任性是怎樣形成的。
人的性格取決于遺傳、教育和環(huán)境三個要素。任性也不例外。孩子任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但跟父母的遺傳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你看,婦產(chǎn)醫(yī)院里剛剛生下來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哭聲很舒緩、輕柔,哭一會兒就自行終止了;而有的孩子就哭聲很大,聲嘶力竭,很“夸張”,很“玩命”,一哭起來還沒完沒了。孩子一生來來就顯現(xiàn)出了不同的性格。
所以,發(fā)現(xiàn)孩子任性,家長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性格、習慣遺傳給了孩子,你可得盡快改一改。不然的話,孩子就很難糾正。
孩子任性往往跟家長處理孩子問題的態(tài)度和解決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guān)系。比如家長過于蠻橫、粗暴、武斷、不講理,往往會促使、強化孩子任性。
比如,有的家長面對任性的孩子,不是說服疏導(dǎo),循循善誘,而是跟孩子對著干,說“你擰?我比你還擰!”甚至把任性的孩子痛打一頓。這樣,以任性對任性,會事與愿違,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任性。因此,家長要改變教育方式方法。
第三,如何對待和糾正孩子的任性。
1.面對孩子任性,家長首先要克制自己情緒的沖動,不要著急、上火、激動、發(fā)怒。遇到孩子任性,家長先急了,于事無補,反而會有“暗示效果”,家長的情緒會起感染的作用。
2.家長能規(guī)勸就耐心規(guī)勸,若規(guī)勸無效,或是換個家長規(guī)勸。世界上的事,總是一物降一物,這個家長說兒不服,換另外一個家長可能會服服帖帖。
3.遇到孩子任性,也可以先等待、緩沖一下,不要急于著手解決。先“冷卻”一下,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再做處理,可能效果會好一些。這就是讓“時間”幫助解決問題。
4.孩子的情緒和注意指向往往不大穩(wěn)定,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設(shè)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注意的方向引導(dǎo)一下,遷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可能就會使孩子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
5.必要的時候,家長暫時的“讓步”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原則不讓步,策略上可以靈活。
家園共育: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
獨生子女的任性帶有普遍性,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tài)。要想讓孩子改掉任性的壞習慣,父母應(yīng)該怎么做呢?
1.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態(tài)度要保持一致。如果意見不同,也要避開孩子,出去商量。
2.在孩子任性的時候,不要胡亂批評,更不能打罵了事,而應(yīng)因勢利導(dǎo),耐心地講道理,給孩子說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滿足的道理;
3.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是解決任性的好方法。如孩子吵著要養(yǎng)狗,可帶他到公園去看猴,頑皮的猴子會把孩子的興奮點轉(zhuǎn)移開,使他從任性中解脫出來。
4.必要時來點“懲罰”。如孩子哭鬧得實在不像話,可以采取冷處理的辦法:不理他。即使他不哭不鬧了,也要繼續(xù)“冷淡”他一段時間。待他沉不住氣主動搭訕著接近大人時,父母應(yīng)抓住這個時機,指出他任性的無理之處,讓他保證再不這樣做。只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批評才是有效的。
讓孩子多些個性,少點任性培養(yǎng)孩子既有個性又不任性,關(guān)鍵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那么,父母該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遷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絕,會導(dǎo)致孩子因合理需要總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不滿情緒,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當要求,一味順從大人,行為畏縮,膽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給予滿足,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孩子必然為所欲為,自私自利,不講道理,任性胡為。
與孩子平等對話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別孩子的要求合理與否,才能明確區(qū)分孩子的表現(xiàn)究竟是屬于任性還是屬于個性。
適當給予孩子選擇權(quán)
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父母應(yīng)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戲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見;
2、父母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應(yīng)注意給他們一些限制,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放棄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聰明爸媽如何與任性寶寶過招?
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一些寶寶特別任性,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哭鬧不止,最后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竭仍不肯罷休。家長們往往將寶寶這種行為定性為任性,其實這種結(jié)論未免過于簡單、武斷,家長們有沒有去了解寶寶為什么任性呢?
任性”是寶寶的心理需求
專家認為:有時寶寶“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寶寶3歲后,寶寶 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此時,寶寶已經(jīng)能夠自由行動,開始更多地嘗試自己去取得經(jīng)驗,嘗試自己動作的力量和效果。獨立行動的傾向性有明顯發(fā) 展,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討厭成人的幫助或干預(yù)。這是孩子獨立性的表現(xiàn),常常表示為“我自己要怎樣……”的意愿,甚至還會因此“頂撞家長”。這種“親力親 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情理中表現(xiàn)出來,行為上表現(xiàn)出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因此,當寶寶任性時,家長切不可態(tài)度過急,嚴加斥責,要搞清“任性”的原因,見 招拆招,讓寶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
應(yīng)對寶寶“任性”的妙招
提不合理要求的“任性”
對寶寶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說“不”,而且要堅持到底,并盡可能地向?qū)殞氄f明“為什么不”,讓寶寶理解大人。如果寶寶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任性的習氣,就要從當下開始進行教育,而不要推到“下次”。
渴望獨立,表現(xiàn)倔強的“任性”
寶寶渴望獨立,不聽話、反抗、倔強,也會表現(xiàn)出任性來。對這樣的寶寶,家長不要與寶寶的反抗相抗衡,肆意責罵寶寶,壓制、拒絕寶寶的意愿,導(dǎo)致寶寶在稚嫩 的自尊心下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抗。相反,如果家長應(yīng)以和藹的態(tài)度,誠懇的語調(diào)和寶寶交談,寶寶則可能會慢慢平息激動的心情,愿意聆聽家長的教導(dǎo)。
無理取鬧、發(fā)脾氣的“任性”
此時,家長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他,轉(zhuǎn)移其注意力。若成人此時 也發(fā)脾氣,斥責他、頂著干,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傷及父(母)子間感情,還可能對寶寶的“任性”、“脾氣急躁”起催化作用。當他被別的事物吸引住了, 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家長再向他講明道理,指出錯誤,這樣做會比較有效。
探尋事物,好勝心重的“任性”
對于這樣的寶寶,家長要善于利用他們的積極因素,加以誘導(dǎo),揚 長避短。比如,有寶寶喜歡拆卸玩具,家長采取很嚴厲的手段也制止不了。那么家長應(yīng)該先了解寶寶為什么拆玩具,是因為好奇心,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因此,家長 可以和寶寶一起拆裝,并適時加以引導(dǎo),這樣的做法比較可取。
專家告誡父母,家長一定要尊重寶寶的人格,要關(guān)心、愛護孩子。對寶寶進行教育時,千萬不要帶辱罵寶寶的言語,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去批評、諷刺寶寶。要讓寶寶感到,家長是尊重他的,這樣,寶寶是會自覺地改掉任性的毛病而健康地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