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誤區(qū)之忽視交往
發(fā)布時間:2021-04-17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在現代社會,人們已經把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提升到與智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系非常好?!?菲律賓大學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認為:“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p>
的確,人際關系狀況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一個人如果擁有融洽和諧的人際氛圍,就會是幸福的,個性也會得到健康發(fā)展;而如果一個人生活在緊張的人際關系中,他的幸福感會下降許多,伴隨他的更多的將是孤獨、寂寞、自卑和疑慮。有研究表明,不會處理人際關系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而且還存在著一定的心理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凸現的問題不再僅限于學習方面,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問題已經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中。據某市的統(tǒng)計調查,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孩子們在如何處理同伴關系的困惑上是逐步遞增的,有近二成的高中學生受困于人際交往問題。某研究機構對部分中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人際關系處于敏感狀態(tài)的中學生竟高達三分之一。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生活中缺少同齡伙伴,社會接觸面也較窄,因此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有的孩子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理會他人的感受;有的孩子有拒絕社交的傾向,從來都不愿意主動與別人溝通交流;有的孩子懦弱、膽小,在與他人交往時經常會有緊張的心理表現;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去與別人交往,也不知道基本的交往禮節(jié);有的孩子不合群,身邊只有一個或兩個朋友,甚至沒有十分要好的朋友。
人際關系的困惑對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構成很大的沖擊。在一所小學調查中,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困惑。五年級的林小惠同學說:“我感到很困惑,同學之間的關系很難處,常常為了一件小事斤斤計較,有一點兒矛盾就互相不理睬?!倍昙壍年惾萆瑢W說:“希望自己能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是見了人常常不知道說什么,后來就很少與人交談?!绷昙壍脑S丁同學說:“我渴望與自己喜歡的女生說幾句話,可是見了女生的面就臉紅,原來想好的就全忘了,而且手腳不知道往哪兒放?!比昙壍睦钤仆ㄕf:“我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但我卻覺得在這一點上自己的成就不大,有時和同學在一起時甚至感覺自己像是小丑。”四年級的余言同學卻有自己的看法:“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關系很假,沒有真誠,有的只是互相利用。生活在這樣的氣氛中很難受,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p>
可以說,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從近處看,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必要前提;向遠處看,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孩子將來能否很好地適應各種環(huán)境,能否協(xié)調好與他人的關系,全在于小時候的知識和經驗積累。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憐憫缺陷
孩子們對大人的態(tài)度是很敏感的,即使這種態(tài)度沒有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如果對他們憐憫,他們就認為自己更應憐憫自己。如果他們?yōu)樽约弘y過,他們的不幸就更嚴重了:他們不是面對困境想辦法補救,而是依賴別人的憐憫,等著別人來安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失去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解脫困境的意愿。
憐憫對孩子是有害的,即使這種憐憫是無可非議的、可以理解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許多事情的態(tài)度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如何對待挫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孩子遇到不順的事情時,如果我們對他們表示憐憫,認為他們真是可憐,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孩子就更加為自己感到難過,這無疑會加深孩子對自己遭遇“不幸”的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安慰和補償,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父母或其他的人應當來償還。這樣,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們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斃,或向他人轉嫁自己的苦惱。最糟糕的是這種挫折在情緒上的反應會不成比例地加大,一個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來就像他的整個生活都被破壞了一樣。
孩子的這種感覺與反應是細微的,但是日積月累起來就會形成不良的定式。當意外的、更大的事情發(fā)生時,他可能變得怨天怨地,毫無能力。
孩子經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對孩子的承受力進行培養(yǎng)的絕好機會。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tài)度。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身有殘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們活得充實、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殘疾孩子是每個真誠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車禍使莎莎失去了一條腿,她才年僅11歲。從醫(yī)院回來后,她用拐棍幫助行走。莎莎在醫(y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借助于拐棍行走。醫(y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莎莎自己照顧自己,不要為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為女兒傷心,總想替女兒干點兒事來安慰自己,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的不足。她把能干的事全替女兒干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幫她把飯送到房間里,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干得越多,莎莎就干得越少。莎莎干得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什么都無心干。就這樣,莎莎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常常發(fā)脾氣、唉聲嘆氣、無能為力的孩子。
對于身體有殘疾的孩子,父母或其他人自然會生起憐憫之心。但是我們應當克制這種憐憫,因為它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為自己的處境擔憂。他們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來恢復功能,照顧自己,而是不斷地尋求慰籍、幫助,似乎只有當父母或其他人圍著自己團團轉時,才能填補自己內心因恐懼、自憐引起的空虛。事實上,孩子們從本性上是有足夠的毅力和勇氣與困難搏斗的,他們要用奮斗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憐憫或過多幫助孩子,孩子往往會喪失信心,停止努力,這對身體恢復不利。這就是為什么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并不事事呵護,而更注意精神上的鼓勵,可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們認為是冷酷和缺乏愛心。
孩子們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地生活。身體上的缺陷無法彌補,但如果他們有強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與決心,不自憐自惜,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后,會比在父母憐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對他們的愛的意義也表現得要深遠得多。
生病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的照顧,我們不能逼一個發(fā)高燒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在情感上,孩子也需要我們理解他們所遭受的痛苦,需要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注意。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憐憫他們,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別人來承擔,而自己不應承受任何痛苦,克服困難的責任是父母或其他什么人的。
生病的孩子更需要道義上的支持,讓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所遭遇的一切,鼓足勇氣,因為戰(zhàn)勝疾病主要還要依靠自己。疾病并不給他們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擔,他們必須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疾病很容易削減人的信心,使人感到無能為力。在這種時刻,父母不能用憐憫來挫傷孩子們的勇氣和毅力。正確的態(tài)度是關切、幫助而不包辦,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服務,使孩子盡快適應或恢復正常生活。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閱讀設限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隨著學習和認知不斷提高的,因此,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做父母的應該配合學校,科學地、適當地為孩子安排一些課外讀物。但是,有些家長卻在孩子的閱讀上設立很多限制。
有一位周先生帶著兒子冰冰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兒子上一年級,書桌上擺著一套根據年級分十冊編撰的科學叢書。序言“指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適合閱讀叢書的一二冊;二年級孩子則可閱讀三四冊;等上了三年級,才能閱讀五六冊,依此類推。
只是,快七歲的已能獨立閱讀的冰冰對于“指示”熟視無睹,在讀完這套書的一二冊后,就“義無返顧”地翻開了三四冊……且讀得津津有味。
做教師的奶奶初次見冰冰捧著周先生給他買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王子復仇記》等看時,不無“擔憂”地問周先生:“大人的書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嗎?”還未等周先生答話,在一旁看書的冰冰頭也不抬地答道:“能看懂!”為了驗證孫子看書的“成果”,在冰冰讀完后,奶奶便根據書中的內容對冰冰進行提問。令奶奶吃驚的是,小說中錯綜復雜的人物、情節(jié),冰冰居然分析得頭頭是道!
倘若不是真的完全“讀不懂”,那么,身為家長,何必要在孩子充滿興致開始讀一本書之前,就為他的閱讀范疇設限呢?正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閱讀水平、心中所抱持的理想,以及當前自己的閱讀需求等諸多因素都不盡相同,因此,即使孩子的面前擺放著同一本書,但每個孩子所看到、讀到這本書的感覺和想法也會有所不同。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為孩子制造出種種關于“閱讀類別”的橫向限制,以及“閱讀順序”的縱向限制呢?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過度關懷
孩子呱呱落地,媽媽身上的每個細胞似乎都充滿了母性的溫情。媽媽們時刻都在心里對自己說,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呵護、關心自己的寶寶,盡到自己最大的責任。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著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長,母親的心中每時每刻都蕩漾著幸福和滿足,同時更加蕩漾著“滿腔的母愛”。然而,正是這“滿腔的母愛”,卻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潛伏的危機。母愛的理解和表達究竟有什么規(guī)律,讓我們一同來探討。
兩歲的媛媛不太愛活動,就喜歡安靜地游戲,喜歡看動畫片,最喜歡看天線寶寶的動畫片了。媽媽覺得女兒這么喜歡看,干脆就給心愛的女兒買了天線寶寶的全套光盤,孩子只要想看就看,一看就是一個多小時,甚至兩個多小時,看完之后反復看也不煩。媛媛爸爸提出來是不是這樣對女兒的身心發(fā)育不好,尤其是對眼睛和大腦不好,應該讓孩子多動動。媽媽也同意爸爸的觀點,但每次一跟孩子商量,就看到女兒眼睛里含著眼淚,媽媽就不忍心了,愿意看就看吧。爸爸見勸不動媽媽,就說你這不是愛孩子,是害孩子,并且表示要強行關電視時,媛媛媽媽在旁邊拼命攔著并很生氣地說:我自己的女兒我知道怎么愛,我想怎么愛就怎么愛。每次媛媛也都站在媽媽的身邊,憤怒地看著爸爸,她跟媽媽也更親了。
可是,媛媛媽媽也許不知道,她已經患上小寶寶的媽媽們經常容易出現的“關懷強迫”了,而患上“關懷強迫”的媽媽們通常自己身在其中卻不知道,也看不出來,而別人卻看得很明顯。這種“關懷強迫”對孩子的身心發(fā)育和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比如媛媛這種沒有節(jié)制的看電視,對眼睛和大腦健康發(fā)育都極為不利,而且媛媛本身體質偏弱,不愛活動,靜止的狀態(tài)不利于活動四肢,不利于神經末梢的發(fā)育,也會影響將來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因為孩子的大腦發(fā)育是靠全身軀干和內臟以及小肌肉即手指頭等部位協(xié)調操作而刺激成長的,媽媽的這種順其自然、“關愛有加”的做法恰恰把孩子的弱點推向更消極的發(fā)展。
所謂媽媽們的“關懷強迫”,既是指媽媽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向孩子提供孩子表面上需要、實際上應該被限制的要求,或者媽媽們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關懷和幫助,從而使孩子不能身心健康地發(fā)育成長,不能擁有獨自處理問題的權利。當媽媽的細致關懷被孩子依賴時,孩子與媽媽情感最深時,媽媽往往也會特別滿足于這份成就與價值,滿足借此舉獲得的優(yōu)越感,否則就會有較強烈的自責和痛苦。有些媽媽就是在向孩子提供過多關懷和幫助當中得以滿足,卻在客觀上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和獲得生活經驗的條件和機會。
在每個家庭中,“關懷強迫”的表現處處都有:追著孩子穿衣、洗臉、吃飯、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塊兒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害怕時隨時擁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對恐懼不安,幫助孩子壘好倒塌的積木,再有,從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選、零食的口味到食譜的搭配,從學習音樂、繪畫到運動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戲的內容、活動的限制……總之,媽媽們全方位地滲透進了孩子的生活。關心孩子,無論是他們的所思所想,還是一些細枝末節(jié),都是媽媽們在操持著、在安排著,而孩子的想法經常成了泡影。“關懷強迫”的媽媽們反對其他人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見,她們覺得,她們和孩子最近,所以最了解孩子,世上只有媽媽好,而最關心孩子的人,無疑也是她這個母親。
可是,患上“關懷強迫”的媽媽們也越來越發(fā)現,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不讓她們省心了:你給選好的衣服他偏不穿;你對他的苦心他并不領情,還跟你任性反抗,不再像原來那么乖了;上幼兒園之后,老師反映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愛跟小朋友交往,或者容易跟別的小朋友發(fā)生爭搶廝打;回家后做事情容易起急,既做不好,卻搶著干,經常幫倒忙;媽媽想幫幫他,他卻經常一把把媽媽推到一邊……媽媽的心里開始失落起來。
許多事實證明,對孩子的過度關懷是對孩子的一種心靈侵犯,也是對孩子成長需求的一種忽略,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這種侵犯和忽略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對孩子成長權利、精神獨立權利的剝奪。對孩子過度關懷的傷害是從心靈到肉體,然而,卻是以家長付出辛苦的代價,還是以愛的名義。
為什么媽媽們會患有“關懷強迫”呢?原因很多,比如很多媽媽們因為自己童年時,在情感需要上、物質提供上沒有得到滿足,她們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彌補。從這個角度來講,關懷過度不是無私的,是自私的;還有,許多媽媽天性較為軟弱,受不了孩子為難的樣子,也切身能感受到孩子內心的“壓力”有多大,于是喜歡代替孩子做事情;再有,媽媽們沒有認真學習小生命的成長規(guī)律,沒有意識到過分關懷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蓖ǔ寢屧谶^分關懷孩子的同時,是一種不受控制的宣泄的母愛,但不受控制的愛最后導致的結果卻往往是危害無窮的。而孩子的許多問題都是家長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慣出來的,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過度關心及溺愛型教養(yǎng)風格會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勞動自覺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能力,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并且,這種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同時又不容易尊重別人,不遵守規(guī)則,自控能力差,任性,情緒不穩(wěn)定,安全感差,自卑,容易養(yǎng)成大手大腳、不愛惜財物的不良習慣和個性。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紅臉白臉”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紅臉與白臉,表面上看似一打一拉、一嚴一寬、一硬一軟,夫妻配合默契,實則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培育極為不利。
吃飯時間到了,明明卻又玩又鬧,不好好吃東西。媽媽要管,爸爸卻說:“隨他去吧,小孩子,餓了就會回到餐桌旁的?!?結果,飯后媽媽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干凈,一扭身卻見兒子用一雙臟手在廚房里的菜盤子里抓著吃。母親當然不能允許,父親卻說:“飯還沒有涼,讓他去吃好了。”孩子認為父親才是自己的救星,媽媽居然不讓自己吃飯,真不是一個好媽媽。以后每當明明做了不應該的事都要向爸爸求救,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著爸爸,爸爸就會為他解圍,媽媽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漸漸地,媽媽反倒沒了地位,也沒有了說話的余地。
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一切并不能體現教育和指導的意義,而是有意偏袒、庇護,是一種溺愛。往往母親正費力糾正的毛病,被爸爸一個贊許的眼神給肯定了。父母在教子問題上不能很好地溝通,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xié)調,孩子在無形中對個別親人產生過分的依賴。反正有爸爸撐腰,有爸爸管著、護著,媽媽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從此放任自流。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打敗了母親,挫敗了母親糾正他錯誤行為的意圖,更助長了孩子的錯誤傾向。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父親嚴厲管教,母親卻時時流露出對孩子的一種歉意。父親剛剛教訓完,孩子哭泣的淚還沒干,母親就迫不及待地將孩子叫到另一間屋中,又是發(fā)糖果,又是擁抱,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無端的責難和懲罰。
實際上,無論父母哪一方過于嚴厲或過于放縱,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暴露出矛盾,都會帶來副作用。那么,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若夫妻之間存在分歧該怎么辦呢?
斌斌是一個聰明卻又十分好動的孩子,父母都是研究人員,他們對斌斌有著很高的期望,但教育方法卻不同。父親提倡啟發(fā)式教育,而母親卻更偏重于高強度訓練,打一下教訓教訓是經常的事情。父親對此有不同看法,有時看不下去便要講幾句。
一個周末,兒子急急地跑到爸爸身邊,叫喊著:“爸爸,媽媽要打我,快幫忙。”
“又為什么?”
“說我的作業(yè)潦草?!?/p>
“不用怕,讓我和你媽媽談談。有我在,她不敢把你怎么樣!”斌斌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媽媽對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這一點斌斌早已得知,而更讓斌斌認為有機可乘的是爸爸愿意為自己辯護,這樣斌斌可以用父親作擋箭牌,為自己的行為打掩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意見一致,更不能相互配合,是一件憾事。而因此引起爭端,使孩子能利用父母間的矛盾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就更是可悲。事實上,大多數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異,并非就一定會有壞的效果,關鍵在于父母雙方應怎樣處理這種分歧。
需要明確的是,父子與母子之間的關系是有相對的獨立性的,雖然三者生活在一個家庭里,但并非要按照同樣的模式處理關系。父親如果不同意母親對待兒子的方式,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與其進行討論,但決不該插入其中進行干涉。尤其不應該當面阻止和提出反對意見,傷了感情不說,還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母親與兒子之間的關系,取決于母親與兒子,父親沒有權利來對母子間的關系做決定,定規(guī)則。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責任與權利,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預另一方的決定。而且盡管父母都可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正確的,但究竟是否完全正確,或誰的更正確,卻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即使雙方在基本點上的認識一致,遇到有些具體問題也可能產生分歧,這時誰有權威來做裁決?一般來講,現代的家庭中沒有絕對的權威,父母可以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處理與孩子的關系。而對于孩子,就應該懂得與媽媽之間的問題要與媽媽解決,而不應去搬爸爸當救兵,這是對自己和父母的尊重。而父母不應交叉參與相互關系問題的解決,也是對孩子能處理好這一問題的信任。對來自父母雙方不同的教育觀點下成長的孩子,應有能力學會取舍,而不為分歧所迷惑。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父母能尊重對方的觀點,不加干涉,兩種方式可以和諧相處,而孩子也可以從每一對關系中獲取對自己成長最大的益處。
不干涉孩子與父母任一方的關系,并不等于對兒子的求援聳聳肩,不予理睬。父親可以幫助兒子分析一下為什么媽媽要打他,是不是孩子自己有錯卻不自知,如何才能避免挨打。在這個例子中當然要指出作業(yè)潦草是不對的,如果將作業(yè)寫得整齊就不會挨打了。這樣直接走入問題的中心而避免因方式不同引起爭執(zhí),使孩子無隙可乘,可謂殊途同歸。
家庭教育是一門內容豐富的科學,夫妻應共同認真學習,在實踐中邊做邊學,統(tǒng)一認識,通力合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有所分工,有所側重,但切忌扮不同的“臉譜”。即使發(fā)現對方教育子女有不當之處,也不要唱反調,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而是事后再協(xié)調,否則會降低教育效果,不利于孩子成長。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行騙使詐
趙女士有一次拜訪朋友后要離開,她讓兒子與所有人道別,自己則站在門口等他。
朋友問趙女士:“奇怪,他怎么不怕你會不等他?”
趙女士聽了有點兒摸不著頭腦,反問:“怎么會?”
朋友說她的女兒就不行,會吵著要在媽媽身邊,怕媽媽會在自己去與大家道別時走掉。趙女士想了想,問她這樣的事情是否曾經發(fā)生過?朋友嘿嘿一笑:“當然,每次我們要單獨出去,被她發(fā)現了就會讓她先去后面跟奶奶說再見,我們趁機悄悄溜掉?!?/p>
“難怪小家伙不信任你啦!”趙女士笑道。
朋友有點兒不甘心:“難道你從來沒做過這樣的事?”
趙女士肯定地告訴她:“我從不騙我的孩子?!?/p>
以大人的經驗,要技巧性地哄小孩兒不是難事,可為什么要直接騙他們呢?
小松剛學會走路時,他的叔叔曾為了誘使他走向自己而對他說:“來叔叔這里,叔叔給你山楂片吃!”
小松的媽媽馬上制止:“如果你手上沒有山楂片,就不要騙他?!?/p>
不要說小松的媽媽嚴厲,這是教孩子的基本原則——要讓他們成為有信用、正直、負責任的人,我們就不能對他們做沒信用、不負責任的事情。童年的小事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后是否能做大事。令人疑惑的是,許多人竟然認為騙騙小孩兒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蓓蓓四五歲的時候,發(fā)現弟弟有“小鳥”,而自己沒有,就向爸爸問個明白。爸爸聽了笑笑說:“哦,你的‘小鳥’放在后面那個冰柜里?!?/p>
當時他們住在老家,等到蓓蓓六歲后搬了家??墒且恢钡捷磔?1歲,只要有人開玩笑,問蓓蓓的“小鳥”在哪里,蓓蓓都會認真地答“在老家的冰柜里”。蓓蓓一直以為自己的“小鳥”藏在冰柜里,只是大人搬家時一時大意沒有搬來。蓓蓓的回答每次都會引來一場大笑,但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向蓓蓓解釋女孩子是沒有“小鳥”的。
大人騙小孩子好像是一件小事,但小孩子說謊又讓大人非常緊張??墒?,大人沒有以身作則,孩子怎么會做得好呢?
馬女士在生活中一直注意不對孩子撒謊,不騙她??墒呛髞砗⒆拥哪棠虂砹?,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孩子天黑要出去玩,奶奶認為晚上出去不安全,就嚇唬她外面有妖魔鬼怪或老馬猴之類的,結果馬女士的女兒一直晚上不敢出門。
以前,馬女士在孩子會說話以后就教孩子看安全方面的書。雖然孩子不懂什么叫有電危險,但馬女士沒有騙過她,她也很相信馬女士的話,從不去摸電器插座。奶奶來了之后,就嚇唬孩子插座會冒火,還有老馬猴會出來咬手。孩子開始信,可后來她發(fā)現天黑出去也沒有老馬猴時,慢慢就不聽話了。有一天,女兒睡在馬女士身邊,她們旁邊就有電扇的插座。她探著身子一直看,看一會兒伸手靠近一下。馬女士問她:“干嗎?”女兒笑了,就是那種發(fā)現別人說謊的得意表情,說:“沒火?!边€特別地豎起手指告訴馬女士:“沒有爛,媽媽。”馬女士花了長時間實實在在地講了電的危險是怎么回事,還給女兒看有關觸電的新聞錄像?,F在,奶奶說的話女兒根本不聽。
大人騙孩子,孩子不一定反駁,但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理去嘗試和驗證大人的話,故意證實不同的結果給大人看。小時候孩子信,等他大了自己有辨別能力了,就完全不相信父母了。這時,連父母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開始懷疑了。離開父母的扶持和教育,讓小樹自己去單獨迎接挑戰(zhàn)和困難,豈不是更危險嗎?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揪錯不放
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因此,有一句名言說得很好:“上帝決不會懲罰犯錯誤的孩子。”
然而,對于這個普通常識,許多家長卻并不理會,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常常批評說:“你怎么又做錯了?前兩天做錯的事怎么還不記著?”這些家長每每抓住孩子的過錯不放,一提再提,即使孩子改正了錯誤,家長在以后的言語中還常常提起。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不耐煩——反感討厭,被“逼急”了,會出現“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小軒放學回家一進門,就把書包往桌子上一扔,放在桌上的一瓶感冒藥被碰了下來,藥丸撒了一地。媽媽立即朝小軒呵斥道:“怎么了?從來沒有規(guī)規(guī)矩矩的時候,腦子里整天想著什么?”小軒這時一聲不響地把藥丸拾了起來,然后走進了自己的房間。吃晚飯的時候媽媽發(fā)現小軒也是一聲不響、悶悶不樂的,這時才意識到剛才對女兒的呵斥有點兒過分了。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中的出現,家長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不能重復批評,更不能老賬新賬一起算。如果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少。
總之,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注重“度”,要把握好“分寸”,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