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發(fā)布時間:2020-12-28 幼兒園別夸我說課稿 幼兒小班語言活動方案 幼兒園感恩節(jié)親子活動方案“散養(yǎng)”是一種家庭教育的觀念,但是“散養(yǎng)”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撒手不管,事實也證明,撒手不管并不會帶來很正的花開。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分享四個小故事吧!
故事一
早上在園子里除草,有日子沒有打理,雜草瘋了似地長。因為總覺得紅薯和空心菜好養(yǎng)活,以為有點土就能發(fā)芽,灑點水就能蔥翠,所以基本上沒有管過這兩家伙,日子久了,這兩貨終于還是被雜草淹沒,偶爾想吃苕尖或者空心菜的時候,就得一點點撥開雜草,時常菜葉子里總夾雜了草葉,清理起來也是麻煩。有一回,還被雜草叢里不知什么物種蟄了,火燒了一般疼痛,紅腫刺痛了好幾天才逐漸消腫。以后,每次去摘菜總是心有余悸。等到后來,慢慢地,紅薯和空心菜也就逐漸被雜草吞噬,失了領地。我干脆把這兩壟被雜草占領的地用鋤頭翻了,漚一段時間,就可以下蘿卜和白菜的種子了。
但旁邊那兩壟韭菜就不一樣了,因為一家三口都是韭菜雞蛋餡餃子的鐵粉,所以自然把恩寵都給了這一壟地。別說我和劉先森有事沒事去拔草,滕仔每天早起都定時把他的童子尿澆灌到韭菜地里。定時澆水那是不會少的,用廚余漚的肥也基本上投到了這一壟地里。所以這一壟地土質松軟,經(jīng)??吹接序球竟俺龅募S便,這韭菜也不枉我們一家三口白疼,長得郁郁蔥蔥,精壯鮮嫩,割了一茬,要不了多久又會歡實地冒出來。做出的餃子鮮美多汁,滕仔反正過一些日子就得嚷嚷:韭菜又長高了,是不是又有韭菜雞蛋的餃子吃了。
隔壁鄰居是我們小區(qū)的種菜高手,我特意去他家園子里看過,一壟一壟,辣椒滿枝,絲瓜碩大,扁豆密密麻麻,各種蔬菜長勢喜人,更重要的是,園子捯飭得真是干凈漂亮,可以說一根雜草都沒有。有一回碰巧遇到,熱情的大哥抓了一袋子扁豆和辣椒遞給我,笑著說:長得太瘋了,吃不完,吃不完,愛吃就過來摘。
故事二
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咨詢。媽媽似乎很有教育意識,一上來就跟我聊她一直以來遵崇的教育方式:放養(yǎng)的,寬松的,尊重孩子自主權利的,從不為他補習,也不看重他的學習成績……
嗯,這聽起來很好,很有理念的家長。點贊。
然后我問:那孩子的數(shù)學遇到什么問題了嗎。
“他課堂上完全聽不懂老師說什么,回家的作業(yè)也基本上不會,現(xiàn)在不光他自己談到這門學科都會情緒波動,我們的親子關系都因為他學數(shù)學的問題產(chǎn)生很多問題了,而且,很快就到小升初了,我們所在的區(qū)域沒有很好的教育資源,我們還面臨擇校,他現(xiàn)在這個數(shù)學,我都不知道怎么搞了……”我看到那個光鮮亮麗的母親仿佛一下子黯然了下來。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五年級的他,連三年級的數(shù)學水平都沒有達到。
末了,那個媽媽問我。老師,您能幫我們做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嗎,針對我兒子這種情況。面對她的焦慮,我真心想對那個媽媽說一句:你現(xiàn)在知道焦慮了,知道要整體規(guī)劃了,這么些年,你早干嘛去了。
沒錯,您說的遵崇寬松的,自由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尊重孩子自主權利,尊重他的愛好,平等的對話,鼓勵他活出自我……我很認同
您說得:不會在意成績,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我也很認同
您說得,不要過度干預孩子,不插手孩子的人生,要給孩子獨立……我還很認同。
但是,親,既然這樣,那您為什么要焦慮?
既然這樣,您唯一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長大,等待他長成他本該長成的樣子。不就挺好嗎。
故事三
我有個朋友在臺灣教作文,她的工作室有很多來學寫作的孩子。很多是到了寫作文的階段,完全不懂如何下筆的孩子。往往是咬爛無數(shù)筆頭,紙上也只有一個作文題目。而且孩子根本不愛讀書。
她的和家長交流的時候常常會問幾個問題:你們自己熱愛閱讀嗎?你們和孩子的親子共讀時光多嗎?孩子小的時候,你們經(jīng)常給孩子講故事嗎?你們帶孩子外出體驗的時候多嗎?
她常常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都太忙了,經(jīng)常出差,哪有時間給他講故事讀書啊、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帶的,所以很少……
就像我們身邊,很多家長經(jīng)常說的:小的時候,我們也沒時間給讀書講故事,但是我們買了不少繪本給他,不過他不愛讀。那個時候我們想:現(xiàn)在不愛讀書也沒關系,沒準大了就喜歡了。結果,到現(xiàn)在了還是不愛讀書。
因為沒有積累,也沒有體驗,等到了寫作文的時候,當然也就無從下手了。
故事四
記得有段時間,有一碗很有營養(yǎng)的雞湯刷爆了朋友圈,大致是這樣的內容:“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jié)。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艷四方,且炫麗無比。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么美好的一段話。但是,我以為,很多家長并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寫得一手好作文的時候。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堅持親子共讀。一有空就帶孩子走到生活中,聞花的顏色,看樹在風中舞蹈,看滿天繁星,聽一池蛙鳴……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體格很好,運動能力強。請別忽略了,人家一有空就帶孩子去游泳,周末的時候一家三口爬山,露營,騎著自信車去郊外漫步,徒步到蒼翠的山頂,看到了天邊的云卷云舒,遠處城市的高樓……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數(shù)學成績很好,邏輯思維很棒,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玩數(shù)學游戲、搭積木、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孩子對應家里的人口來分配碗筷、講數(shù)學繪本,和孩子一起玩數(shù)獨、亦或者也會給孩子尋覓一個好老師,帶領著前行。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思想,那么多規(guī)劃,那么有創(chuàng)意的時候,你卻忽略了,在他還小時候,你從未為他打開過一扇窗,讓他看到這個世界的豐富,你也沒有在他的內心種下過一粒種子,讓他對他的未來產(chǎn)生過期待和憧憬。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時候,給他一點指引,讓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離她的夢想更近一點……(工作計劃之家 WWw.fZ76.CoM)
我們習慣了說“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才是理想中的孩子。但是,又有哪個人家的孩子,是天生的那么“好”呢?每一個“理想中的孩子”,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生命蛻變的每一個階段,身體的發(fā)展,心靈的發(fā)展,精神的發(fā)展……身為父母,如何引領才是“理想中孩子”背后更需要討論的課題。孩子做為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無法設計和干預他的人生,但在他們成長早期的每一個關鍵驛站,我們都應該在,不做決定,只告訴他:關于這件事,我們的建議是……
在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還沒有足夠大的時候,他需要我們的指引。只有等他有了足夠的視野,足夠大的力量的時候,他要選擇什么樣的路,選擇走多遠,就是他的事情了。而那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轉過身,默默祝福和想念。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靜待花開"的三個重點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上帝讓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的故事,并深深為之感動。孩子有其自身的生長發(fā)育特征,在他成長的某些階段,的確就是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地上花謝花開、看草坪中小螞蟻在搬家、在雨后的蝸牛在散步……的時期,慢慢的和孩子一起,耐心的等待他們成長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的耐心卻日趨減少,把“快點”不自覺的作為了口頭禪;事實也的確如此:你可以在這里慢慢的,可是時間不等人、學習不等人、同伴更不等人;當一個個小伙伴飛奔與自己擦肩而過的時候,當夜半孩子作業(yè)依舊沒有寫完的時候,當距離上課還有十分鐘而孩子依舊沒有到校的時候……能夠純碎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豈非凡人?
于是乎,家長迫于無奈也好,著實著急也罷,一改曾有的陪孩子慢慢成長,轉變成為“催促王”,只恨不得把所有的都替孩子做了,讓他可以快一點,再快一點!
其實,“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是一個需要方法和技巧的事情,如若只是“耐心等待”或“著急催促”,結果往往都是欲速而不達。
一、耐心等待孩子成長,需要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溺愛、多鼓勵、善于發(fā)現(xiàn)其優(yōu)勢;
孩子是需要引導的,就像小樹苗,如果放任其生長,就會多出許多枝枝杈杈,所以需要不住的修剪調整。對于孩子來講,天性中有很多善良的美好的東西,但同樣也有很多需要后天學習與調整的部分。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維護自己好的部分,而逐步改善需要調整的部分。也就是說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不能溺愛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來。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并且讓孩子懂得這些。如果一味用“孩子還小等他慢慢成長”來搪塞、安慰自己,最終是無助于孩子成長的。
孩子也是需要鼓勵、表揚的。正確的使用夸獎,能夠讓孩子在被認可的快樂中走的更穩(wěn)更好。所以這里所說的鼓勵與表揚,都是言之有物的、發(fā)自內心的、沒有任何敷衍的。可以在孩子的每一分進步上表揚,也可以在孩子氣餒的時候給予鼓勵,但不可把“你真棒”掛在嘴邊做萬能詞。孩子的世界,他們更能接受真實的批評而非虛偽的夸獎。
孩子身上是有許多潛能亟待挖掘的,而這些潛能的發(fā)現(xiàn)真的需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長”。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簽、下定義。你認為孩子是怎樣怎樣的,也許就是因為家長的“誤”認為,把孩子真正的優(yōu)勢潛能遮擋了去,終將湮滅在時間的長河中……
二、耐心等待孩子成長,需要在他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家長能夠及時伸出援手;
耐心等待孩子成長,不是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家長不作為,只是等待;而是需要家長在第一時間給與孩子幫助,而這種幫助是非強迫的、不焦慮的,用成人的冷靜和睿智來引導、幫助孩子。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往往是此起彼伏的狀態(tài)。所以家長的態(tài)度一定是要冷靜的、平和的來看待這些問題。針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出現(xiàn)的不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判斷以及處理方法。因人而異很重要。所以育兒沒有千篇一律、亙古不變的真理。適合于我家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見得能夠在你家孩子身上奏效。家長就更需要博文廣識,多思多慮,針對自己的孩子尋找最適合的辦法。
同樣孩子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千萬不要以為把問題交給“老師”或者“時間”。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對自己孩子負責的人就是自己,而“時不我待”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最好的做法是:先認真的觀察、再仔細的思考、最后找出幾種方案和孩子來溝通或者一起面對。家長不能焦慮,也不能強迫孩子必須按照你的觀點來。管人是管心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在心中認可你,佩服你,而非認為你僅僅是衣食父母而不得不屈從,那么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就會少許多,解決起來也會容易很多。
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成長的步伐。
正如上面所講,想要孩子在心中被認可和佩服,作為家長不學習不進步是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的。同樣作為家長如果能夠以身作則來帶動孩子的成長,那么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會是正向的、舒心的、有效果的。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星星眨眼,看月圓月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螞蟻搬家、看花開花謝;但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清楚,我們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孩子的行為是隨心所欲的,但家長不可以,家長的角色更好應該是不動聲色的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帶動孩子。
同樣家長需要知道,自己的陪伴是優(yōu)質的、有效的。越來越多的媽媽選擇了全職,卻只是茫然于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無休止的嘮叨著孩子的日常行為,卻不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生理、心理需求,也不知道與時俱進,結果導致孩子煩不勝煩,自己也徒增傷心。何苦呢?所以進步是需要同時的,不管孩子還是家長。作為家長帶給他們正能量,他們就會信心滿滿向前沖;你一邊要求他們前進,自己卻在無所事事中蹉跎,就不要怪孩子沒有上進心。
總之,“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是一句聽起來很簡單的話,但絕不是很簡單就能夠做到的事情!加油吧!
別把兒童權利不當回事
近日,南京一小男孩打電話到南京秦淮公安分局中華門派出所報警,稱他是某小學的學生,他的媽媽亂翻他的東西,要警察叔叔到場幫忙。孩子媽媽王女士表示很驚訝,她說翻孩子書包只是看看書包里有沒有藏玩具和課外書,防止孩子玩物喪志影響學習,可沒想到孩子竟會撥打110報警。(5月28日《揚子晚報》)
家長也許會覺得委屈,一心一意為孩子好,反而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但這也只是家長的說辭,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自己的隱私被人隨意侵犯,任誰心理也會不好受??梢姡缛艏议L執(zhí)意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卻不知尊重對方權利時。即便再怎么為孩子著想,也難免會讓孩子心理覺得不適。孩子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身權利,既是權利觀念的直觀表現(xiàn),同時也反映出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其實并沒有把兒童權利當回事。
前不久,中國兒童中心發(fā)布的《城市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指出,超過半數(shù)家長與孩子談話或陪伴孩子多為“學習”、“寫作業(yè)”,而對兒童權利的認識卻比較片面。家長兒童權利觀念的薄弱,導致家庭教育中時常出現(xiàn)侵犯兒童權利的行為,諸如侵犯隱私、打罵、溺愛等都是對兒童權利的侵犯。而幾天前,武漢市某中學一高三學生因長期受到“狼爸”式的教育,在名校面試前的頭一天因壓力過大導致精神崩潰,這更是家長對兒童權利漠視的極端案例。家長教育子女天經(jīng)地義,但很多家長常常把孩子當成是個人的財產(chǎn),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一旦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中便會自覺地形成一種不對等的關系。家長可以對子女隨意發(fā)號施令,而子女只得認真執(zhí)行,否則就要受到不公正對待。正是在這樣的觀念引導下,王女士才會對孩子報警趕到驚訝。但很顯然,這種觀念的長期存在只會將兒童權利進一步架空。
家庭教育長期處于監(jiān)管盲區(qū),而家長也認為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外人沒有理由說三道四。正因如此,才會產(chǎn)生家暴、溺愛等諸多不良教育行為。不少地方已經(jīng)意識到家庭教育缺少監(jiān)管所帶來的問題,近日,重慶市就率先將《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納入立法范疇,規(guī)定未成年人在遭遇到庭教育危機時可向有關部門申請保護處理。通過立法來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教育的傷害,歸根到底,還是在強調兒童權利的重要性。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充分尊重其基本權利,那么也不會出現(xiàn)孩子報警來維護自身隱私權的事情。
很多家長依然持“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tài),總認為孩子拿起法律維護自身權利是對家長權威的一種挑戰(zhàn)。但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這種想法儼然已經(jīng)過時,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發(fā)展的基礎,營造良好的家教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人父母,若想為孩子的長遠發(fā)展著想,就需先從改變自身的觀念入手,切莫把兒童權利不當回事。
別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恩人
笑媽寫給天下子女: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
笑媽寫給天下父母:別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恩人!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節(jié)。
雖然“感恩”的心,并不一定非要在感恩節(jié)才表現(xiàn)出來,
感恩是一種習慣,感恩是一種態(tài)度,
感恩如呼吸一樣,自然流露又無法控制。
不過,我還是想借這個特殊的日子,寫點什么。
我一直覺得自己屬于特別幸運的人。
當我做女兒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父母;
當我做母親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孩子;
當我做學生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老師;
當我做老師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學生;
當我做下屬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領導;
當我做領導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下屬;
當我做朋友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朋友;
當我做敵人的時候,我遇到最好的敵人;
……
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感激。
百善孝為先。父母賦予了我寶貴的生命,帶我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花費大量心血把我撫養(yǎng)成人,供我吃穿供我讀書,為我操勞為我擔心,讓我感受無盡的愛。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备螞r父母,為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父母給予自己的,我一生一世粉身碎骨也是償還不了的?!傍f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眲游锷星胰绱耍绻也欢眯⒕锤改?,善待父母,那真是良心何在?。?!
我先是為人女,然后為人母。
孩子嘛,生了就要養(yǎng),養(yǎng)了就要愛,這是一種本能。
現(xiàn)在社會上都提倡“感恩教育”,出發(fā)點是挺好的,因為感恩,自己更加知足常樂,因為感恩,社會更加和諧美好。許多家長也熱衷于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很多學校還要求同學們,到了母親節(jié)回家?guī)蛬寢屜聪茨_,到了父親節(jié)又幫爸爸洗洗腳,到了重陽節(jié),再給爺爺奶奶洗洗腳,到了教師節(jié),還要唱歌給老師聽,送上鮮花和賀卡,等等。不知道為什么,感覺這樣的形式像是一場矯情的“作秀”,洗腳也變成了一項機械式的“作業(yè)”。感恩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形式化的東西,太刻意了難免有些虛偽。
為什么現(xiàn)在這么多家長這樣熱衷于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到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會“感恩”,說自己為孩子付出了許多,犧牲了許多,放棄了許多,卻得不到孩子半點感激,得不到回報。
我認識的一個高三學生,他的精神非常緊張和壓抑,他說他只要學習上稍微懈怠一點,他的媽媽就會歇斯底里地喊:“我生你生了三天三夜,差點丟了命,你還不努力學習?你考不上大學,對得起我嗎?我生了三天三夜……”這句話聽的耳朵都起繭子,這個學生很委屈,“難道是我讓媽媽生我花了三天三夜嗎???”
我認識的一個鄰居,她的孩子和笑笑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她在生孩子的時候好像宮頸撕裂或者更嚴重的什么,具體情況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她動不動就說,“這小子長大了如果敢對我不好,我非宰了他!”孩子現(xiàn)在才兩歲多,不會有什么反應,但我擔心的是,長大后的孩子,會是什么表現(xiàn)?什么心態(tài)?
生活中,類似的話太多了。
“沒有我哪來的你?敢不聽我的話?”
“你這個沒有良心的孩子,我白養(yǎng)你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嗎我?”
“為了讓你上重點,爸媽花了多少錢?你還不好好學?”
“我送你學英語,陪你練琴,我每天早上6點就起來給你做飯……”
“我供你吃供你穿,把你養(yǎng)那么大容易嗎?你還敢頂嘴!”
“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為了你我放棄了多少?承受了多少?”
“我在你身上花費了多少心血你知道嗎?怎么還這么不懂事?”
……
這些司空見慣的話聽起來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但這并不是充滿“愛”的語言。孩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的是:自己是負擔、是累贅、是包袱,如果不怎么怎么做,就是對不起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
沒有人懷疑,父母的愛是最偉大的,為了兒女嘔心瀝血,不辭艱辛。
然而,我們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我們真的是孩子的“恩人”嗎???
第一,孩子的出生,是他自己的意愿嗎?當我和老公轟轟烈烈地醞釀“造人計劃”的時候,自以為是地進行“科學播種”的時候,我們并沒有事先詢問那個即將被造出來的小生命,他是否愿意來到這個錯綜復雜的世界?他是否愿意融入三教九流的人群?沒有,我們從沒問過,只是一廂情愿。生孩子,似乎只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所做的選擇。那么,我有什么權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料人的一生會是什么樣子,假如,假如他將來只感覺到人世的“苦”,而我,恰恰是把它引入苦海的“罪魁禍首”,我又有什么權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二,孩子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擅作主張嗎?孩子生下來并不知道吃什么好喝什么好穿什么好,不知道該學習畫畫還是音樂,或者打籃球,也不知道該看什么書認什么字,更不知道上哪所幼兒園上哪所小學,孩子的生活方式,至少童年時代的生活方式,往往只是大人的決定。那么,我有什么權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雖然我們現(xiàn)在都說,不要把家長的意愿和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我們情不自禁地會按照自己的態(tài)度和個性去為孩子“設計”他的人生,因為他小,他不懂,我們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引領著他們往前走。假如,假如孩子長大后并不喜歡父母給他“安排”的道路,我又有什么權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三,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我們付出了愛,但是,這種愛就沒有傷害嗎?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自認為最好的,但有些愛本身卻是一種傷害。面對這種傷害,孩子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默默地承擔。那么,我有什么權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在《只生一個孩子是風險投資》文中,我也提到過,其實很多父母無形中會把生孩子當作一種“投資”:對生命的投資,對感情的投資,對幸福的投資,對理想的投資,對人才的投資。(有幾位朋友看過那篇文章之后,說我的立場不堅定,呵呵,我說的很清楚啊,我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非自己的態(tài)度,生孩子不能算成本,感情和幸福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還有,我在那篇文章最后,就是以“別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恩人”這句話做結尾的。)
“投資”,自然就要求有回報;“恩”,就意味著感激和償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也教育孩子,要對父母心懷感恩,要懂得報答。但是,家長對孩子感恩的強烈渴求,讓孩子背負沉重的甚至略帶內疚的償還壓力,好像從一出生開始,就是“債務人”,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意味著:他已欠下了父母的生身之恩、撫養(yǎng)之恩、教育之恩、還有些亂七八糟的恩,一樣也別想賴掉。
家長的內心都是脆弱的,否則我們的付出不需要孩子來對得起。是不是孩子承認了,我們的付出才有價值?孩子感恩了,才能證膽自己是一個好父母??
孩子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可我們,卻把孩子當成了財產(chǎn)。
換一個角度想想,其實,父母對孩子也應該充滿感恩之心。
我懷胎十個月把他生下來,興奮的想讓地球人都知道;孩子會走路了,我巴不得立刻帶他周游世界;孩子會叫媽媽了,我激動的打電話告訴所有親朋好友;孩子給我吹一吹熱湯,我感動的熱淚盈眶……
有了孩子,我才從女孩升級為女人,才有機會作為母親體驗另一番精彩的人生,雖然有時候也累也苦,也為孩子放棄了很多,比如事業(yè)追求,比如閑暇娛樂,但是,孩子帶給我們多少快樂和希望啊,他用他的活力感染著我,照亮了我,讓我重新體會回歸童年的天真,讓我感到生命多么有意義。
面對孩子如此無條件的“給予”和“付出”,我除了哽咽著說一聲“謝謝”之外,沒有任何理由還要去要求孩子來感恩于我!
當我們把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想明白之后,許多事情也就會真的變平和了。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生活,還是孩子們的生活,也都變得輕松許多。
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只屬于我們自己,孩子無需背負這些期待。沒有要求,就不會失望。所以,假如孩子真的對父母不孝不敬無情無義,你就不會撕心裂肺;假如孩子沒有實現(xiàn)你的理想,偏要特立獨行,你就不會怒不可遏;假如“玉不琢,不成器”,你就不會捶胸頓足。
我并沒有抨擊“感恩教育”,
只是作為父母,我們不該向孩子“索取”感恩,
不要讓“感恩”成為傷害孩子的武器,
不要用“恩人”的姿態(tài)來管教孩子。
讓我們的愛更簡單一點,更純凈一點。
而且,培養(yǎng)孩子感恩之心的辦法,不是說教,不是抱怨,
而是自己不以回報為目的、不以某些條件為前提的愛。
父母感恩,孩子才會感恩。
我們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就看到了。
作為子女,我對父母應當“知恩圖報”;
作為父母,我對孩子應當“施恩不圖報”(假如可以稱為“恩”)。
對于他人的愛,我應當滿懷感恩,因為沒有誰給我的愛是必須的;
當我愛人時,不應要求他人感恩于我,因為我的愛是發(fā)自內心的。
人,應該少一點要求,
即便有,也應該多要求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
所以,“學會感恩”,是對自己說,不對他人說。
白云在空中飄舞,繪畫著一幅感恩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yǎng)它的土地的感恩。
謝謝我的父母!謝謝我的孩子!
育兒心得:施與愛,靜待花開
育兒心得:施與愛,靜待花開
在我眼里,小可好像天生膽子比較小。從來不輕易和陌生人說話,對陌生的環(huán)境非常警惕,對冒險性的游戲也很謹慎。
很多孩子喜歡玩蹦床,跳一下能彈的高高的,特別開心。但是小可2歲左右的時候上去跳了一次,害怕,就再也不玩了。我是個急性子的媽媽,后來幾次帶小可去類似的游樂場,總對他說:"你看那個小妹妹,比你小很多,還是女孩子,人家都敢玩,你為什么不敢?"小可總是不說話,只是搖頭,緊緊拖住我的手,不肯去。我有點耿耿于懷,覺得自己養(yǎng)的兒子怎么膽子還沒有小姑娘大?他長大了會不會缺少男子漢氣概?但是我同時反復告誡自己,強迫孩子可能會適得其反。于是后來再看到蹦床,就默默的帶他在旁邊看別的小朋友蹦一會兒,并鼓勵他說:爸爸媽媽相信他長大了也會很勇敢。直到今年10月份的一個周末,我們又來到了地中海商場的游樂場,照例玩劃船,坐小火車。一圈下來,小可突然提出來要去玩蹦床。我很是驚訝,怕刷了卡,他跳一下又不玩了。我反復跟他確認,他都說要玩。當安全帶綁到他身上的時候,我還不敢肯定他是不是真的敢蹦起來。直到他自己跳起來,又讓我?guī)退б幌聨ё颖牡母?,我才驚喜的確定他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
原來,孩子不敢,只是他小小的心還沒有準備好。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給他愛,給他安全感,給他鼓勵,讓他勇敢的去嘗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必要和別的孩子比較。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澆水施肥",靜待花開。
育兒心得:一路陪伴,靜待花開
育兒心得:一路陪伴,靜待花開
九月對每一個新入幼兒園的家庭來說都是不輕松的一個月,家長們懷著忐忑的心情把孩子送入了幼兒園,對孩子來說這是他們走出家門踏入小社會的第一個月,對家長來說是與朝夕相處的孩子分開的第一個月,一路走來,我感觸很深,有很多話想說。
孩子入園的過程、入園后的生活給我?guī)砹撕芏囿@喜。驚喜一,幼兒園的軟件硬件條件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們園給家長的第一份驚喜就是管理制度完善,注重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從入園前的家訪,了解孩子情況,到體驗日校長和本班老師的細致講解,作為家長我體會到的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心和耐心。驚喜二,班級老師認真和敬業(yè)。入園第一周,家長都在焦慮中度過,孩子吃的好不好,睡得怎么樣,情緒是否好,爸爸媽媽們心里都沒有底。好在瞿老師、湯老師通過QQ群等多種方式和家長積極溝通,撫慰了爸爸媽媽焦慮的情緒。特別是在晚上9、10點鐘時還在回答家長問題,作為一個媽媽,一個上班族,我是從心里感動的。在此,要謝謝老師。驚喜三,孩子的進步。每個孩子在家里都是太陽,大部分家庭都是421的結構,孩子被寵著哄著。到了幼兒園,大家都平等的,沒有誰一定是中心,要獨立要堅強。一個月來,我的孩子獨立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每天回來也愿意說說幼兒園的課程和小朋友,在媽媽眼里,孩子正在慢慢成長、慢慢成熟。
記得在QQ群里,一位家長分享過一個“靜待花開”的文章,作為家長,經(jīng)歷了終身難忘的九月,而在每個孩子面前,一條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也許,我們應該少一份焦慮,少一些期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多一份等待,讓孩子邁開自己的腳步,走出自己的人生。
別把孩子養(yǎng)成不受歡迎的人
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去書店看書。那是靠近電影院邊上的一家小書店,書的品種不多,看得人也少。
兒子剛剛進去,非常興奮,就大聲跟我說,“爸爸,這兒的書跟我們家一樣多??!”
我趕緊示意他聲音小一點,因為不能讓孩子打擾了別人,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就不好了。
小家伙趕緊壓低了聲音。
這時另外一個3歲多的孩子在書架前大聲地喊“媽媽,媽媽”
應該是他想要拿架子上的一本書,但是拿不到。
我剛打算幫他時,突然發(fā)現(xiàn)他邊上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走了過去。狠狠地說“不要吵,這里不是吵的地方。”
然后拿著一本書走到了另外一邊的墊子那邊去了,邊走邊罵著那個打擾他的小孩。
我看見他冷漠地坐下,心頭不禁一怔,這個孩子是愛閱讀的,但是他還是沒有學會如何去愛人。
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對這些規(guī)矩的習得,當然需要父母的教養(yǎng)和引導。
萬萬不可這般鄙夷計較成長中的小小孩。
我想這個孩子今天在書店里這樣對待一個小弟弟,在學?;蛘呱钪?,應該也少了一份寬容和愛,會這樣對待身邊的同學朋友。
但是,我們都知道,越斤斤計較的孩子,越不受歡迎。
哪怕你的學習再優(yōu)秀,你的分數(shù)再高,你讀的學校再好,在人與人的世界里,你還是首先得學會如何如人相處,如何做人。
這就讓我想起了一些大人,不也是如此嗎?
仗著自己有點經(jīng)驗或者背景,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說真的,比起讀書做事,做人要重要的多。
周六的時候去建材市場買了一套新的柜門,接待我們的女導購員胖胖的,黑黑的。但是她業(yè)務非常熟悉,對產(chǎn)品的介紹及專業(yè)水準都讓我們滿意。
幾乎敲定方案,談到上門量尺設計時,差點讓我們憤然而去。
當時已經(jīng)是很晚了,他們店里有三個設計師還在那作圖,有一個不時地上上網(wǎng),玩玩游戲。
當這個導購很尊重地問那兩個跟他年齡相仿的設計:“王老師,明天你有時間去量尺嗎?”
這個設計說“王老師明天要閉關修煉?!币还勺討蛑o味道。
然后她又問“張老師,你明天有時間嗎?”
“我這幾天都沒空?!绷硪粋€設計師不耐煩地答到。
我上午本來去了好幾家店,不少的設計師都很熱情地給予設計建議,渾然不是這樣的態(tài)度。
這時候,導購面帶愧色地說,“沒事,蔣老師會去的,他就住你們那一塊,我給您問問。”
我們也就給了她這個機會,簽了單。
事后一想,覺得這家店的設計做人太高冷了,實在讓人不爽。
手頭活多事多,完全可以換一種更好的方式表達。
當時在那種情形中,我就覺得他們對這個導購帶著一股很濃的歧視。
朋友跟我說,“你不知道嗎?在職場,長得好往往更容易得到幫助,特別是男性同事更喜歡以貌取人”。
我說也不能這樣拆人的臺子吧。
“現(xiàn)在的人,往往是本事越大,脾氣越大,不管別人怎么想,關鍵是自己得爽?!?/p>
聽到朋友的話,我不禁捏了一把汗,這樣的人是不少。
可是,我還是要教育我的孩子,“本事越大的人,脾氣越好。能力越大的人,責任越大。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幫助,你一定要幫幫他,做一個善良而受歡迎的人。”
孩子為什么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問題往往出在父母的身上。
如果在父母本身都是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與人的交往方式。
愛慕虛榮的父母,往往會教養(yǎng)出愛慕虛榮的孩子。
沒有規(guī)矩的父母,往往不會教孩子規(guī)矩。
前幾天,小侄子放學后,帶了兩個同學來我這里玩。我打開樓下的倉庫,拿出了一些紙箱給他們做爬行的隧道。
其中有一個女孩看上去就比兩個男孩大很多的樣子。
看得出她的“膽子”很大。如今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膽子大一點,這樣去外邊就不會吃虧。
可是沒有同時告訴孩子一些交往的禮儀和規(guī)矩的話,這樣的大膽往往就會讓孩子不受歡迎。
三個孩子一來,這個女孩就去倉庫里,東看看,西看看,我起先覺得孩子好奇,挺好。但沒一會,她就拿另外的幾個盒子。我趕緊說那些還要用。
她就出去了,過了一會又進來拿我新臺燈的一個內包裝盒。
我想這個也沒很大用途,就沒有阻止。
全程她沒有問過我,就直接拿走了。
結果拿出去后也沒玩,直接放在地上踩,之后又撕碎了,滿地都是殘渣。
當時就覺得這個孩子缺乏規(guī)矩,沒有打招呼就拿東西。
后來聽侄子他們班上的那些媽媽們說,幾乎沒有人喜歡這個女孩。大家都得避著她呢。
而她為什么會這樣,跟她的父母有很大的關系。
她爸爸本來是做的士司機,家里有車。但是為了跟一個親戚攀比,買了一輛小車擺樓下日曬雨淋。
她的媽媽呢,更是愛慕虛榮,每次跟身邊人聊天都是炫耀吹噓,把別人家的東西說成是自己家的。
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他們家的條件一般。但就是一個這樣的家庭,讓一個好端端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榜樣力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身教大于言傳。
樂于助人的善良父母,往往會讓孩子樂于助人。
我媽媽就是一個這樣的人,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有一次,一個賣年畫的老人來我家賣領袖的畫像。
我們正在吃晚飯,我媽媽說家里已經(jīng)有了,不需要買。
老人正轉身走了一步,又回頭突然說,“要不我送你們一幅畫,給我一頓飯吃,可以嗎?”
看得出他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說的,聲音小的可憐。
沒想到媽媽竟然答應了,“看你這么晚還沒吃飯,也可憐,剛好我兒子回來了,飯菜也多,就一起吃吧,那幅畫給不給都沒關系?!?/p>
“謝謝,大好人??!謝謝!一定要給的”
我的內心非常震動。我為自己的母親感到自豪。
看到老人不好意思夾菜,我給老人夾了鴨翅膀,看到他眼圈泛紅。
他說自己離開河南老家到這邊討生計,這天走著走著太晚,沒想到竟然找不到一個賣包子的地方。
他還說米飯?zhí)贸粤?,他們老家都吃面,很粗糙?/p>
當時兒子也在飯桌上默默地聽著,看著。
我覺得這就是很好的人生一課。
我們說的再多,孩子也不明白,但是我們做了,孩子心里就會感受到。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慧,希望他們讀書習本事,將來有大出息。
但是在做事和讀書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先做好——那就是做人。
我們應該讓孩子的心靈充滿愛,也要讓孩子知道規(guī)矩的可貴。
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育兒觀念:請別把孩子遲到不當會事
小班開學已經(jīng)有些時日了,我們班的元元和月月兩個雙胞胎小朋友依舊“堅持著”遲到,更多的時候在早餐結束的尾聲才姍姍來遲,媽媽還要求“老師,她倆還沒吃飯呢,幫忙去廚房再要點飯吧”,然后特殊的孩子被特殊對待了,早飯后的集體教學時間用來吃飯了。
先不說,早晨半小時的戶外晨間鍛煉,有利于舒展一天的活動,孩子錯過了;熱乎的早飯也錯過了;因為早飯吃的晚,到中午的午飯孩子就沒有多大的食欲,長期對孩子的消化系統(tǒng)也不是個好事;重要的是,因為錯亂的時間,孩子沒能和小朋友們一起上第一節(jié)課,融入不到集體里,而且會吸引一部分上課孩子的注意力……這就是看似簡單的遲到,所帶來了各種負面的連鎖反應。
幼兒其實對時間的概念意識比較弱,起居習慣都需要大人來幫助培養(yǎng)。有的家長認為幼兒園不同與學校,沒有什么紀律可言,想什么時候送孩子就什么時候送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行為拖拉、懶惰、缺乏時間觀念的習慣。當習慣的形成,你們還會認為到了小學,孩子就能一下子脫胎換股的有了時間觀念?事實上,即使是上了小學也很難適應紀律的約束。
那怎樣可以幫助孩子不遲到呢?
1、從孩子對時間觀念的認知開始,可以講一些關于時間概念的兒童故事,做一些關于時間賽跑的游戲,讓孩子感知時間存在的意識。
2、早睡才能早起。熬夜,不僅不利于幼兒的身體發(fā)育,也必然會帶來早晨起不來。睡前聽聽故事或者是舒緩的輕音樂,有助于睡眠。
3、如果有早晨起床后在家大便的習慣,那么就把“叫醒”服務提前一點,留出多一點的時間,避免時間不夠用。
4、如果早晨叫床困難的孩子,可是試試轉換角色,設上小鬧鐘,讓孩子當家長,來叫醒爸爸媽媽。
5、當一不小心遲到了,請家長不要幫孩子找理由推脫責任,要讓孩子意識到是自己的原因,并且明白遲到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6、大人的以身作則很重要,請為孩子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遲到,請不要再認為這是一件小事,無關緊要。因為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請家長朋友們多加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吧,作為家長的您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別把寶寶任性當個性
別把寶寶任性當個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郁質和粘液質等先天類型。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就屬于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xiàn)較強烈,屬于那種所謂“有個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現(xiàn)任性的行為。
個性乎?任性乎
所謂“有個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見,在碰到問題時,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與合理行為,不違心屈從,不隨風搖擺。個性表現(xiàn)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誠實、守信等。
任性雖然也表現(xiàn)為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卻是無理取鬧,所堅持的不是合理的觀點和行為。
顯然,天天爸爸還沒有真正理解“任性”與“個性”的本質特征與本質區(qū)別。天天也并不是“有個性”,而是非?!叭涡浴薄0职忠呀?jīng)承認錯誤,可是在爸爸的再三懇求下,天天就是不聽,這顯然是一種任性的表現(xiàn)。
挖一挖任性的根
1、遺傳因素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郁質和粘液質等先天類型。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就屬于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xiàn)較強烈,屬于那種所謂“有個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現(xiàn)任性的行為。
2、處于心理反抗期正常情況下,寶寶兩三歲開始出現(xiàn)心理反抗現(xiàn)象,出現(xiàn)強烈的獨立需求意識,如要自己吃飯,上下樓梯不愿別人牽領,自己家的東西不讓別人動。處處以自我為核心,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鬧,勸阻和強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協(xié),自己滿意為止。
3、后天養(yǎng)成
父母對寶寶溺愛、嬌慣、放任、遷就。
父母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寶寶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說的對不對,他都不愿接受,從而埋下了任性的種子。。
父母蔑視寶寶的人格,總愛諷刺、挖苦、責罵他,或者當著眾人的面數(shù)落他。你的話雖然是對的,但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寶寶雖然心里明白錯了,可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評,于是就“擰”著來對抗。
父母平時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在潛移默化中,寶寶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4、錯把任性當個性把寶寶的缺點看成優(yōu)點,寶寶越是強硬,越感到他有“個性”,助長了任性行為。
任性的解決策略
1、滿足寶寶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寶寶,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都予以否認,這樣寶寶的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不滿心理,產(chǎn)生對抗情緒,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當?shù)囊?,一味地順從大人,行為畏縮,膽小怕事,從而失去個性。
2、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寶寶如果寶寶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滿足,你無原則地遷就他,漸漸地,寶寶必然為所欲為,自私自利,不講道理,任性蠻橫。因此,只有寶寶得到尊重的同時你又不遷就他,寶寶的心理才會健康發(fā)展,才能使寶寶既有鮮明的個性又不至于任意妄為。
3、讓寶寶明白:滿足是有條件的如果覺得寶寶的要求合理,再有條件地滿足他。讓寶寶明白:滿足是有條件的,不能隨心所欲。父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寶寶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寶寶的意見,同時給寶寶一些限制條件,例如,讓他只能在幾套方案中選擇,超過了條件限制便不能滿足要求。只有這樣,寶寶才會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放棄不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