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懂事”的媽 媽
發(fā)布時間:2020-11-19 中班我的幼兒園的教案 愛的教育的讀書筆記 幼兒園的跳的游戲 做個“懂事”的媽媽說起我的育兒心得,其實更像是我的檢討會和我女兒的表揚大會。我有一個火爆的脾氣,有的時候女兒稍微做錯點事情,我就會大呼小叫,每次發(fā)火之后我都會后悔,女兒平時跟她爸爸交流的時候經(jīng)常會提到“媽媽會罵”這句話,我心里聽著酸酸的,女兒的姥姥經(jīng)常會跟我說,“我跟我的女兒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現(xiàn)在想一想我應(yīng)該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我經(jīng)??洫勊?,也經(jīng)常跟她互動做游戲,比如她帶上圍兜,拿了鍋碗瓢盆做飯,還煞有介事的來問這個“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飯”,于是她就說好的,馬上做。一會就端上來給我吃,我就裝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還不住地夸獎?wù)f“真好吃,真香”。女兒就會笑嘻嘻的很開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滿足。
相比我,女兒身上的優(yōu)點太多了,早上去學(xué)校,從來不會賴床;平時在家里看到有誰需要幫忙,從來不用吩咐,眼色特別好;在家里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我都自愧不如;禮貌用語學(xué)得特別的好;特別聽大人的話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膽小,內(nèi)向,不善溝通,但是總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從小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幼兒園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兒所下看護大的,所以她的這些不足,我覺得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溝通多交流來還這筆“債”。
我有一個懂事的女兒,我希望我也會成為一個“懂事”的媽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隨筆:做個愛講故事的媽媽
育兒隨筆:做個愛講故事的媽媽
自從聽了“小兔乖乖”里的“不開不開就不開”,麥苗把這個句式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吃不吃就不吃”“不穿不穿就不穿”“不尿不尿就不尿”。大人若有一點逼迫,她馬上擰著脖子、聲嘶力竭地喊著“不*不*就不*”,儼然為自由和人權(quán)而戰(zhàn)的勇士。
傳說中的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就這么來了?
每天早上,麥苗醒來都要在床上賴一會。有時,說啊,唱啊,跳?。挥袝r,從床頭拿一本書,沒完沒了地讓大人念,就是不肯換衣服、下床。來硬的顯然不是好辦法。怎么辦呢?我決定通過講故事來轉(zhuǎn)移她的注意力。
“麥苗,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好不好?”我把書本一扔,開始進入演講者的角色。
“嗯。”麥苗一臉認真地看著我。
“山腳下,住著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好朋友兔兔。有一天,兔兔生病了,小姑娘決定到森林里幫助兔兔去采蘑菇。森林好大啊,小姑娘一直往森林里走啊走啊,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蘑菇。這時,袋鼠媽媽出現(xiàn)了。袋鼠媽媽問小姑娘,你看起來好像很不開心???有什么事情需要我?guī)椭鷨??小姑娘就告訴袋鼠媽媽,要給好朋友采蘑菇的事情。袋鼠媽媽說,越過森林,有一個湖,那里有很多蘑菇,來,鉆到我的袋子里,我?guī)闳グ?。小姑娘鉆進袋鼠媽媽的袋子里,看著呼嘯而過的花、草和樹木,還和小鳥打著招呼。湖里的水真藍啊,岸邊長了好多好多的蘑菇。袋鼠媽媽累了,先飽飽地喝個肚圓。小姑娘把采來的蘑菇裝進包里,等袋鼠媽媽歇歇再出發(fā)。這時,羚羊出現(xiàn)了……羚羊把小姑娘馱到山腳下。小姑娘為兔兔做了鮮美的蘑菇湯……”
“媽媽,蘑菇肉肉。”
“哦,好的,蘑菇肉肉。”我一邊講著故事,一邊給麥苗換下睡衣。她像個木偶一樣,在我懷里乖乖的,對我的行為似乎毫無察覺。故事講完了,小麥苗也已穿戴整齊。
麥苗也不喜歡洗臉,毛巾剛放到臉上就掙得跟泥鰍似的。嗯,媽媽不來硬的,講個小雞找蟲蟲吃的故事好不好?
該吃飯了,麥苗不讓戴圍嘴,怎么辦?如法炮制,再講一個小鴨子學(xué)游泳的故事吧。呵呵,講故事簡直是必殺技,招招制勝。每次小麥苗都仰著臉,目瞪口呆地看著我,大人做什么她都不反抗。
而我講的故事呢,有時是書本上的“小貓釣魚”“小兔乖乖”“烏鴉喝水”“三只小豬”,有時是胡編亂造的,沒有開頭沒有結(jié)尾,更沒有什么主題,語言來不及雕琢,也沒有什么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扯到哪里算哪里。有時看任務(wù)完成了,草草地一句話就收了尾。有時,趕著上班,還會糊弄她說“欲知詳情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小家伙一臉迷茫地看著我,還沒弄明白怎么回事,故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媽媽轉(zhuǎn)身忙別的去了。所謂的“下回分解”,自然是了無蹤影了。
麥苗現(xiàn)在還小,不會分辯故事是不是符合邏輯,是不是合乎情理,只要有小朋友、小動物,順便再和她的生活扯上一點關(guān)系,她都聽得津津有味的。這么低級的講故事水平,能糊弄到什么時候呢?再大一點,怎么辦?難道我要每天背個故事給她聽嗎?
我不希望麥苗過早地識字,至少在她上小學(xué)前,我不會指著字給她讀書,更不會主動教她識字。但是,我知道她一定不可避免地會學(xué)到一些。我希望她多聽兒歌、童謠、故事和音樂,多看繪本或圖面。幼兒時期,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孩子的“感覺”體驗,“知道”的重要性還不及“感知”的一半。要不斷培養(yǎng)孩子的感性,感受越深,思考得就越深,語言也越生動(松居直)。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媽媽。如果不能,那就給孩子買好多好多的繪本吧。然后,把孩子摟在懷里,用自己的聲音,努力把別人的故事講好。
做一個“弱勢”媽媽
怎樣才能改掉孩子依賴性太強的毛病。這個毛病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覺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媽媽太“強勢”,你強他就弱,你什么都包辦了,什么都不需要他自己做了,什么都替他想到了,他還動什么腦筋,他還做什么?所以,想讓孩子少點依賴性,媽媽就要變得“弱勢”一點,給孩子更多自己思考、做事的機會。
別讓孩子覺得你太全能。孩子1歲前,媽媽全能得跟神仙似的也不為過,1歲后,全能媽媽就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鋒芒收斂一點,因為你越無所不能,孩子也許越無所可能。你事事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就得不到很好的鍛煉,時間久了,就不只是依賴性太強的問題,還會影響孩子思維和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即使你很全能,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太充分,不必事事替孩子包辦,有時假裝弱一點,笨一點,能很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
別把事情做得太完美。跟孩子一起做事情時,要有始有終,但不用次次都做得完美,有時要故意留一兩個漏洞或問題給孩子,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想辦法解決。他一定會為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而開心,他還會覺得不是什么事情媽媽都行的,她也有不會做、做不好的時候,只有自己動手才能彌補這個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會樂于動手做事,而不是總依賴媽媽了。
別表現(xiàn)得太堅強。沒必要讓孩子看到的永遠是你的笑臉,如果真的很委屈、很傷心,不妨在孩子面前哭一哭,但要注意不能亂發(fā)牢騷???,也是你跟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讓他們知道你也會有情緒,你也需要發(fā)泄,你也需要關(guān)心,需要疼愛。人之初,性本善,愛是天性,適時就會被激發(fā)出來,不信你試試,當(dāng)你哭泣時,孩子一定會過來擁抱你、安慰你,說一些讓你感動的話。那時,你是弱的,孩子卻堅強起來,他們試圖用小小的肩膀做你小小的依靠。平時可以讓孩子幫你做事情,甚至照顧你,比如下班回家時讓他幫你拿拖鞋,累了讓他給你捶捶背,病了讓他給你倒杯水。孩子的愛心和孝心就是這樣在一點一滴中培養(yǎng)出來的。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太強的依賴性?
別太心疼孩子。不是不讓你愛孩子,也不是不讓你疼孩子,而是有時需要把愛和疼放在心里。比如孩子摔一跤,用不著緊張地甚至大叫著跑過去一把把孩子扶起,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真摔疼了,能看出來,這時溫柔地扶起他,一個擁抱、一個親吻足以安撫他,不用說什么情緒激烈的話,這會讓孩子覺得他摔一下真是天大的事,以后再摔跤不讓你扶才怪。一個有智慧的媽媽會用自己的言行教會孩子如何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而不是只會可憐無助地伸出手乞求別人的幫助。
別擔(dān)心孩子做不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不停的鍛煉,如果總擔(dān)心孩子把事情搞砸,不給他鍛煉的機會,他不可能做好他應(yīng)該做好的事情,這種情況下,他不依賴別人還能有什么辦法?而且等他長大后,也許真的會把很多事情搞砸,因為他沒有得到過應(yīng)有的鍛煉,他沒有能力做好。因此,應(yīng)當(dāng)盡可能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次做不好就兩次,兩次做不好就三次,總有做好的那一天,只要你不怕臟、不怕亂、不怕煩。當(dāng)孩子越來越獨立、自立的時候,你做夢都會笑的。
做一個“弱勢”媽媽,得到的將是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
好媽媽別做了“壞事”
媽媽一直努力想把寶寶培養(yǎng)成又乖又聽話又懂事的小朋友,可是往往媽媽做的一些事情,無形中會讓寶寶離好孩子遠去了。這就是媽媽好心辦了“壞事”了。下面說到的六件“壞事兒”,就是媽媽們常常不小心犯了的錯誤。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好心做壞事”,本來是出于一片好心去做的事情結(jié)果往往是帶來反效果。這句話用在寶寶的教育上也相當(dāng)恰當(dāng),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顯得尤其重要,很多時候一些理所當(dāng)然的做法,往往卻是最應(yīng)該避免的事情。
1、無意中破壞孩子專注力
孩子正在專心致志地搭積木,紅的黃的藍的,方的圓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筑作品。這時,孩子媽媽忽然興致沖沖的跑過來,拿出一瓶水,遞給孩子:“寶貝,歇一會,玩了這么久渴了吧?快喝口水!“孩子抬頭瞅了一眼,撅著嘴非常生氣地推開媽媽的手,繼續(xù)埋頭苦干,媽媽不解,估計也生氣,心想:這孩子,喝水都不喝,真倔!
點評:很多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不夠?qū)W?,做事三分鐘熱度,?jīng)常開小差,可當(dāng)孩子沉浸于他的興趣時,就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專注力呢,如果媽媽一會說“來喝口水”一會說“來吃個蘋果”,這就是嚴重干擾。能不能先等孩子專心地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再去“伺候”小皇帝?
2、拒絕孩子的分享
一大盤草莓,孩子一個人端著吃的津津有味,這時,媽媽問:“寶貝,草莓好吃么?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啊?”孩子非常大方地拿出一個鮮紅的草莓遞給媽媽。媽媽露出滿意的微笑:“啊,寶貝真懂事呀!謝謝,媽媽不吃!”于是孩子把這個草莓扔進自己嘴里,繼續(xù)獨自享用美味。
點評:既然你問孩子要吃的,就張開嘴大口吃掉孩子分享給你的東西,否則孩子會覺得大人很奇怪,一會要吃一會又不吃,莫名其妙。而且?guī)状沃?,小人精很快就明白你是在給他下套,久而久之會變成真的不懂得分享。
3、輕易當(dāng)孩子的代言人
電梯里媽媽帶著漂亮的女兒,孩子在唱歌,一位奶奶笑問:“唱得真好聽,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點害羞,沒作聲。奶奶接著問:“幾歲了?”小女孩還是萎縮著不語。媽媽怕失禮,趕忙笑著回答:“叫***,今年4歲了。”奶奶點點頭:“哦,好厲害啊,嗓子真好!呵呵?!?/p>
點評:有些媽媽苦惱自己的孩子膽量不夠大,不敢跟別人說話,幫著“搶答”,其實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發(fā)言的權(quán)利和成長的機會。你是越幫忙,孩子以后越膽小越不會主動表達自己。所以,不妨善意的提醒孩子:奶奶在問你話哦,自己告訴奶奶好嗎?
4、對寶寶過于保護
公園里,一個小朋友跑著跑著摔倒了,自己站起來拍拍手,媽媽緊張地湊上前,小心地捧起孩子的手,問:“哎呦,摔疼了沒有啊?紅了!好疼啊!寶貝,媽媽給你吹一吹,呼呼!”孩子本來沒事,媽媽這么大驚小怪,孩子也會跟著嚷嚷疼。
點評:本來孩子自己忽略的傷痛,在媽媽的一個導(dǎo)向之下就被放大了。有些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則會漠視,說:“沒什么大不了的。”這種做法給孩子的導(dǎo)向是積極的,摔跤不是什么大事,一笑而過。傷在兒身,痛在娘心,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就讓這種“疼”留在娘心里吧,孩子更需要堅強和樂觀。
5、無條件滿足孩子
孩子喜歡吃蝦,每次媽媽都會剝掉蝦殼,把蝦肉喂給孩子吃。孩子把蝦肉給媽媽,媽媽說:“你愛吃就都留給你吃?!焙⒆有陌怖淼玫乩^續(xù)享受媽媽的服務(wù)和謙讓。直到有一次,媽媽很隨意地剝完殼后,把蝦仁塞進自己的嘴里,誰知道孩子突然咆哮道:“是給我吃的”,大哭大鬧逼著媽媽吐出來。
點評:只要孩子喜歡的,自己就假裝不要,殊不知這樣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只會造成唯我獨尊、自私霸道的性格,將來唯恐很難與人相處、很難融入集體和社會,而且一旦遇到愿望不能滿足的情況,就會心里不平衡。
6、不給機會孩子去嘗試
小孩見媽媽在拖地,搶過拖把要幫忙,媽媽一看跟大鬧天宮似的,制止:“你就別越幫越忙了,一邊呆著去!”直到有一天媽媽喊:“就知道玩,真不懂事,快來幫我一下啊!”孩子頭也不抬:“我不是越幫越忙嘛?”
媽媽本是一番“好心”,減少麻煩,但是卻辦了一件壞事!
點評: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如果自己承擔(dān),不給孩子學(xué)習(xí)和展示的機會,那么在孩子有能力做好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做了,思維就有慣性了。
做個高EQ的新手媽媽
面對一個又小又軟的生命,您是否不知如何是好?面對哭鬧不停的寶寶,您是否手足無措?由于寶寶無法用語言明白表示身體的不舒服,所以,新手媽媽需要學(xué)會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便在面對哭鬧不休的寶寶時,做出最佳處理。擁有高EQ,其實不難。
做個高EQ的新手媽媽
新生命降臨
懷胎十月的過程是很艱辛的,但準媽媽從懷孕伊始,就期待著新生命的降臨,這種喜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不過,當(dāng)寶寶出生后,新手媽媽將面臨種種困難,包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適應(yīng)新生命的降臨、如何照顧新生兒等等一系列問題。腹中的胎兒和出生后的寶寶完全不同,在腹中,胎兒跟著媽媽成長,媽媽照顧好自己就可以照顧好胎兒;而剛出生的寶寶,是一個很小很軟的生命,面對他們,大多數(shù)的新手媽媽會感到手足無措,加上這些小小的生命個體只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更讓新手媽媽們不曉得該如何照顧他們才好。
認識寶寶的表達方式
小寶寶無法用語言來告訴媽媽肚子餓、想便便或是身體不舒服,最簡單的反應(yīng)就是哭鬧。實際上,寶寶的哭聲可以告訴媽媽很多不同的信息,媽媽應(yīng)該逐漸掌握寶寶哭聲的不同含義,以便做到最佳的溝通和互動。千萬不要因為寶寶大哭而慌了手腳,應(yīng)該先了解他們?yōu)槭裁纯摁[,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還是身體不舒服?然后針對不同情況作不同的處理。如果是尿布濕了,馬上幫他換上新尿布;肚子餓了,盡快幫他沖奶粉或喂母乳,并且用語言輕輕地告訴他,媽媽要去幫你沖奶奶——母親的柔聲細語可以穩(wěn)定寶寶的不安情緒;如果是身體不舒服,當(dāng)然是馬上帶寶寶去就醫(yī),做第一時間的診療。
保持心情平靜
大部分新手媽媽對寶寶都有足夠的愛心,但也許會缺乏一定的耐心。比如碰到孩子睡顛倒的情況時,很多媽媽往往心力交瘁從而失去了好脾氣。其實寶寶一直在努力適應(yīng)不同于媽媽腹中的世界,不能跟大人的作息時間合拍并非他們的本意,媽媽應(yīng)該用耐心帶領(lǐng)著他們一起度過這段時光。當(dāng)寶寶的哭鬧讓媽媽的心情起伏不定,甚至要影響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時,媽媽不妨先到陽臺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等情緒穩(wěn)定之后,再去處理寶寶的哭鬧,相信情況會好很多。
寶寶有個體差別
大部分媽媽都會非常在意寶寶的成長發(fā)育情況。一旦寶寶和兒童手冊上的各項平均指數(shù)有什么不一樣,媽媽們就會非常緊張,擔(dān)心寶寶是不是不正常?為什么會比別人長得慢?其實,這些數(shù)據(jù)是所有寶寶的平均值,僅供參考,并非絕對的標準。有些寶寶長得慢點,有些寶寶長得快點,只要媽媽隨時注意寶寶的發(fā)育情況,排除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發(fā)展后,不必太在意寶寶是否長得比別人高壯,讓他們自由發(fā)展是最好的辦法。不過,如果他們的發(fā)育比起同齡兒超前或滯后太多的話,要及時請教專業(yè)醫(yī)師,進行相關(guān)治療才好。
適當(dāng)放松身心
照顧寶寶是非常辛苦的,隨時隨地會向你的極限挑戰(zhàn),尤其是剛生產(chǎn)完的新手媽媽,很可能因為不懂得如何照顧寶寶,而喪失了原本培養(yǎng)已久的愛心和耐心。在此提醒新手媽媽,在盡力照顧寶寶之余,別忘了每星期給自己放一天假。把寶寶托付給朋友、親戚或保姆照顧,享受一天純粹屬于自己的時間,逛逛街、看看電影,去想去的地方,讓自己放松心情,相信以后照顧寶寶的日子會更輕松、更能掌握秘訣。
也談“做個弱勢的媽媽”
前兩天看到“小糖兒”發(fā)的貼子《做個弱勢的媽媽》,我感覺文章就象是給我寫的。
近一年來,我也在思索這個問題。隨著孩子的長大,諸多問題表現(xiàn)出來:以前我管得太多太細,以至于漸漸削弱了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比如:做數(shù)學(xué)題總是馬虎出錯,自己還查不出來;聽寫字詞多一橫少一撇的,自己看不到;參加圍棋比賽,連輸兩盤就亂了陣腳;在生活上就更別提,衣食住行被我照顧得面面俱到,孩子就象家里的寄生蟲。
從孩子三年級開始,我認識到這個問題,于是就從一點一滴逐漸去改變。首先,孩子的數(shù)學(xué)老師讓我別再幫他檢查作業(yè),讓他自己查出錯誤,別心疼流逝的時間,這樣可以有效的改變馬虎;然后是語文老師建議我不要幫孩子查錯字,讓他自己檢查,對知識的記憶會更深刻;在這個寒假里,我一直身體不適,正好借機鍛煉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已經(jīng)會刷碗、熱飯、煮餃子、做雞蛋羹,擦桌子、掃地、墩地更是不在話下。還時不時幫媽媽倒杯水喝,我已經(jīng)感覺很知足。
昨天是迎春杯復(fù)賽,我把孩子送進考場,叮囑他:“媽媽就在門口的車里等,考完自己出來找我?!笨粗⒆舆M了考場,我又特意問了問門口的老師,讓不讓孩子自己出來。老師說:“一般來說,不見家長不放孩子。但如果孩子說清和家長約好在哪等,就可以讓走。”我很踏實地坐在車里,每個細節(jié)我都問清了,孩子應(yīng)該可以自己出來,他大了。同時,我還在暗笑自己,還是管得太細了。
12點,陸續(xù)有家長領(lǐng)著學(xué)生出來,我也在人群中尋找孩子的身影。我的車一直停在來時的位置,孩子一出門就能看到我??墒牵藵u漸少了,孩子還是沒有出來。我猜,他一定是在樓門口焦急地等我。老師不讓他走,他也不敢告訴老師我就在門口。我決定等!一直等到孩子獨自處理好問題。他知道我在門口,只要他對老師講,他就可以出來。孩子一向膽小,我等他敢于開口。
可是,事實上我失望了。12點半,已經(jīng)沒有人再往外走,我沉不住氣走了進去。樓門口只剩下一位老師在陪著兒子等我。一看到我,老師馬上打開門,孩子象被釋放的小鳥飛了過來。我的心卻很沉重,無論如何無法給孩子展開笑臉。這一次較量,我輸了。
靜靜心,我開始詢問孩子為什么一直不出來,害得我等了這么久。如我所料,兒子委屈地說:“老師不讓走?!薄澳愀嬖V老師媽媽在門口了嗎?”“我沒敢!”無奈!我只好耐心地幫孩子分析,只要他對老師講,就可以出來;媽媽說好了在門口等,一直在信守諾言;他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走出來。兒子很乖,我講的,他一定聽懂了,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夠自己走出來。但是,再遇到其他問題呢?
“小糖兒”在貼子里也寫了,做一個“弱勢”的媽媽,要故意留一兩個漏洞或問題給孩子,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想辦法解決。他一定會為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而開心,他還會覺得不是什么事情媽媽都行的,她也有不會做、做不好的時候,只有自己動手才能彌補這個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會樂于動手做事,而不是總依賴媽媽了。文章還著重強調(diào)幾點,一、別讓孩子覺得你太全能;二、別把事情做得太完美;三、別表現(xiàn)得太堅強;四、別太心疼孩子;五、別擔(dān)心孩子做不好。做一個“弱勢”媽媽,得到的將是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
雖然這次嘗試失敗了,但我會繼續(xù)下去。正是我的強勢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弱勢,我要努力學(xué)著“弱勢”一些,就象我病了,孩子給我端來一杯水,這種被照料的感覺很爽呀!我想要得到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就要首先學(xué)著做一個弱勢的媽媽。
原文請見論壇:也談“做個弱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