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戲
發(fā)布時間:2020-11-13 幼兒園玩游戲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如何開展游戲 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很難抵抗電腦游戲的誘惑,但是家長的態(tài)度不應該一味地制止,而應該有所取舍。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是對孩子的成長發(fā)育有害的。游戲大體分三種,一種是益智類的游戲,一種是敏捷類的游戲,一種大型綜合性游戲。所謂益智類的游戲,就是在玩這件游戲的時候,不需要太集中精力,但是需要不斷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地鍛煉思維,并受益其中。比如“模擬城市”“主題樂園”“數(shù)獨”“猜字”“棋牌”等等游戲,能夠不斷豐富頭腦,活化大腦,一生受益。
孩子在從事這些游戲時,既得到了身心的愉悅,又積累了才干,甚至可為將來的職業(yè)打下基礎,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接觸此種類型的游戲。當然要適度。
所謂的敏捷類游戲就是在玩游戲的時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甚至連眼睛都不能眨。例如“超級瑪麗”“冒險島”“魂斗羅”“Flappy
Bird”“拳皇”等等。敏捷類游戲就是雖然從愛好中得到了快樂,但是,對于才干的增加并無太多好處,也不會對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有多大幫助。
當然除非你去從事駕駛方程式賽車之類的職業(yè),消耗的除了時間就是健康,付出遠遠大于回報。敏捷類游戲的另外一個好處是能提高對于運動圖形的反應速度。但是,我們同樣要考慮,圖形反應速度提升的同時付出了什么。
最后要說的一種是大型的綜合性游戲,例如“魔獸世界”,“征途”之類的網(wǎng)游。此類游戲設計的特點在于用經(jīng)驗值升級、任務、聯(lián)盟等,甚至用虛擬的婚姻等一系列方式將主人公綁定在游戲當中,用各種方式吸引玩家在游戲中尋求刺激,這些都使得孩子欲罷不能。另外游戲中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江湖義氣也逐漸的入侵到孩子思想中去,對日常的生活產生危害。這種游戲不僅僅消耗孩子的精力、體力和金錢,更有甚者會引發(fā)犯罪。
對待此類游戲的態(tài)度,家長應該也是持反對態(tài)度。但是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已經(jīng)陷入游戲的泥潭,不能自拔。這就要家長防患于未然,將孩子提前引導至健康的游戲中去,避免接觸或者少接觸此類游戲。
有的家長說說孩子玩游戲入迷沒關系,因為將來可以當游戲設計師。這種邏輯禁不住推敲。許多游戲設計人員是游戲高手是事實,但無法推理出孩子打游戲入迷一定能夠成為游戲設計師。
許多游戲設計人員都是半路出家玩游戲的。如果以研究為目的玩游戲,往往一年半載就能精通。設計《征途》這款游戲的史玉柱雖然是玩游戲的高手,可他是人近中年才精于此道的,并非從童年起步。由于成為游戲的設計人員并不需要十年、數(shù)十年的積累,所以即便想當游戲設計師,也沒必要非得從小打游戲。況且,孩子萬一將來成不了游戲設計師,這一生可能就一事無成了。
根據(jù)日本神經(jīng)科學家森昭雄教授的研究,長時間沉浸在電腦游戲中,會顯著降低對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額葉的活動能力,從而導致脾氣暴躁、食欲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前額葉是大腦中主管思考、決策的。但是,打那種射擊、打斗游戲的時候,人們基本不用前額葉,更多用所謂的“動物腦”。
游戲并不猛于虎,不需要看見就躲,明令禁止,就算家長禁止孩子在家里玩游戲,孩子在外界也會接觸。家長對待孩子玩游戲的態(tài)度應該是:允許,但是適當限制。
游戲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受益終生,用的不好也會貽害終身。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趙忠心
家長們在一起,常常是這樣評價孩子:這個孩子很“乖”,討人喜歡;那個孩子很不“乖”,經(jīng)常惹家長生氣,令人討厭。培養(yǎng)一個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是許多家長追求的培養(yǎng)目標。
難道“乖孩子”就是絕對的好孩子嗎?
何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鬧,不煩人,比較懂事。說白了,“乖”就是聽話,順從,馴良,不違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們并不籠統(tǒng)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聽話、順從,而一味地鼓動孩子不把家長放在眼里,專門跟家長對著干。不能說“越是不聽話,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說的那樣:“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p>
因為大人們的話,并不都是錯誤的,大人們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沒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大人的話,該聽從的,還是要聽從;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該服從的,還是應當服從。因為大人們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jīng)驗,家長都是關心、愛護孩子的,說的和做的一般都是為了孩子好。
問題是,有的家長,把這個“乖”字理解得太絕對化了。家長的話,不管是否正確,合理與否,必須絕對聽從;家長的意愿和意志,事無巨細,必須絕對服從。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獨立意識,對家長要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唯命是從,不能有任何的違逆。如果“膽敢”違逆,特別是當眾讓家長丟了面子,便要遭受嚴厲的懲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這樣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勢必會成為毫無個性,唯唯諾諾,俯首帖耳,言聽計從,毫無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品質。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有什么作為?
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里,很難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說在事業(yè)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決不會跳躍?!?/p>
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培養(yǎng)造就服服貼貼的、不擾亂他們安寧的“順民”,極力鼓吹“三綱五?!钡膫惱淼赖拢麚P“父為子綱”。
所謂“父為子綱”,就是家長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絕對遵從家長。如古代家訓中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薄叭粢愿改钢?,而直行己志,雖所執(zhí)皆是,猶為不孝之子。”“子孫受長上訶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時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話就是法律,子女不能違抗。父母批評訓斥子女,不管對不對,只能絕對服從,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魯迅先生說:“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fā)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p>
當今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應當過分強調“聽話”,“順從”,“馴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開孩子的手腳和頭腦,給孩子以自主的權力和機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獨立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分析、處理、解決得好,當然皆大歡喜;即或是錯了,也無大礙,錯誤和挫折會使人變得聰明,失敗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經(jīng)驗是寶貴財富,失敗的教訓同樣也有價值。
孩子早晚要離開家庭、父母,走上社會,獨立面對生活,自主進行判斷和選擇。我們要從孩子小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免得將來孩子到了社會上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這幾天下班回家后,總是聽到婆婆說,**今天在小區(qū)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當時我不以為然,因為小孩子她們都還很小很單純,又不是故意去打對方,也就不當回事,說說就過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說過這事,應該也是婆婆跟她說的!這點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飯過后,婆婆竟然很正經(jīng)的跟我說: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這些!這的確是我要求的,看吧,現(xiàn)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會還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說這話時我當時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覺得應該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讓她當時就對小朋友還手,還是也去打別人一下呢?可這樣最終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靈,給她一片純凈的空間不好嗎?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強加給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嗎?
過了一會后,我又**爸爸在討論這個問題,可爸爸也是認為,小孩應該學會反擊,不能總是忍讓,出去會被人打的,就這個事,我們談了好一陣子,但是最終觀點還是不一致,我不贊同爸爸的觀點,我覺得小孩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長,看到的聽到的一般都會儲存在她的大腦中,讓她自己去分辨,當然我們要把生活好的一面?zhèn)魉徒o她,讓她知道生活中還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讓她自己去領悟,去體會,去了解。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想復雜了,孩子哪會想到這么多呀,也許她根本就不認為是小朋友打她,還覺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對吧,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不能讓小孩從小就存有報復心理,與人和為善呀,只有這樣,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寬!
如何看待幼兒園結婚游戲?
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玩“結婚”的扮家家游戲,有些父母卻很憂慮,擔心幼兒園里搞這樣“過家家”的游戲對幼兒心理產生不利影響。專家稱,這樣的“性游戲”只是一種模仿行為,父母不必刻意壓制。
4歲寶寶入“洞房”
小欣今年4歲,在幼兒園讀中班。日前,幼兒園舉行了一場化裝舞會,小欣被安排當新娘,與另一名當新郎的小男孩挽著手,伴著婚禮進行曲步入禮堂。幼兒園的老師還特意為這精彩一刻拍照留念。
“女兒回來后,馬上把照片拿給我看,興奮得小臉通紅。我當時看了沒在意,誰知沒過兩天,小欣就拉著同一個小區(qū)的小男孩要結婚洞房,還裝模做樣地要上床。”小欣的媽媽擔心女兒在新娘新郎游戲中慢慢墮落,幼兒園不應該在幼兒還沒具備分析判斷能力時搞太多成人化的活動。
站在旁邊的小欣可不理會媽媽的焦慮,她一把奪過照片,笑嘻嘻地說:“扮新娘子真漂亮!”
莫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其實,孩子玩‘新郎新娘’游戲,只不過是一種游戲,是一種模仿行為,成人不應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也沒有必要將孩子的這一類問題復雜化?!苯逃龑<冶硎?,對這類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大人不必過分憂慮。
有教人士說,在幼兒園里,很多小朋友都向往成年人的世界,覺得很威風、很自由,因此每逢舉行時裝秀、化裝舞會或角色扮演時,孩子們都特別投入。
比如,小孩子喜歡“扮醫(yī)生”,每個參與者都以“合法的手段”“科學地”檢查或觀看其他伙伴的生殖器。其實他們這樣做,并沒有什么害處,只是滿足了孩子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心而已。因此,如今很多幼兒園都安排男女幼兒同用一個廁所、同用一個浴室洗澡,以減少幼兒出現(xiàn)對異性身體過分好奇的現(xiàn)象。
“性游戲”有利心理健康發(fā)展
專家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性游戲”對他們并不會帶來什么身心方面的傷害,相反有利于日后性心理健康發(fā)展。
如果成人在親眼看到孩子的“性游戲”后,直接加以干涉,或者對孩子加以責罵、壓制和懲罰,使孩子覺得自己做了很壞的事,這樣就會對孩子今后性心理的發(fā)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可能會使他們認為性是罪惡的,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快樂是錯誤的,有這種行為的孩子是“壞孩子”。這種信息可能會妨礙孩子成年后接受和給予性愛愉悅的能力,最后還會干擾他們建立愛情和親密關系的能力。
如何對待孩子“搶玩具”
如何對待孩子“搶玩具”有不少人很困惑,也很苦惱,該如何處理3歲左右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其實對這個問題,成人也有類似的情況。當我們看到一件喜歡的東西時,在內心中都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不管開不開口,你的心態(tài)都會被身體語言暴露無遺。對于孩子,也是如此。
幼兒搶玩具是一種交往方式
3歲的幼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主意識,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特點,同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剛建立屬于“自己”的概念,但對物質需求度不高。4-5歲是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自律開始建立。
這個階段強調自我,符合自己需要就是正確的。在習慣方面,6歲前的孩子無定性的表現(xiàn)很正常,想讓一個不到4歲孩子有很強的自律,基本不可能。
所以,3歲是孩子發(fā)展的一個“坎”。幼兒好奇心強,所有權概念剛剛建立,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見到好東西就渴望擁有。幾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在一起玩,往往會發(fā)生搶玩具的現(xiàn)象。這種行動在前、思維在后的方式,導致孩子對“搶玩具”這一行為的對錯雖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實際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只有在比較理解物權概念,確信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會被奪走,并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以后,才愿意與其他人分享。
正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強,3歲左右的孩子搶玩具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也是孩子交往的種方式,是孩子已經(jīng)成長、脫離嬰兒期的標記。孩子的自我保護的意識,使孩子和其他孩子玩玩具時,理所應當認為所有玩具都是自己的。所以,這個階段發(fā)生了“搶”玩具,不僅無害,且還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
雖然3歲左右幼兒搶玩具是很正常的,可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而想讓孩子學到分享,就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如:
1)家中不要過度以孩子為中心,要建立平等對待每個家庭成員的環(huán)境。
2)對非孩子專有的東西,如水果,一定要先切好與家人一起分享,不單獨給孩子,甚至可按年齡大小,最后一個給孩子。
3)灌輸物品所有權概念,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可以給別人,也可以不給。
4)尊重孩子,在征求同意的基礎上,找機會借用孩子的東西,而且有借有還。
5)對自己的某個物品,明確告訴孩子不能動,如書桌上的東西不經(jīng)允許不能拿。
另外,針對孩子容易搶玩具,做一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
1)去別人家做客,可讓孩子帶著一樣玩具去。
2)由于3歲孩子不會共同游戲,因此類似玩具最好有幾個,減少被“搶”的可能性。
3)不要強迫孩子與其他人分享玩具,或批評孩子自私,否則會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自我保護,更不能讓他變大方。
4)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走,且拒絕歸還,父母要幫助孩子把玩具要回來,讓孩子感受到呵護。同時告訴搶玩具的孩子,要先得到玩具主人的允許,才能玩,不能搶。
5)自己的孩子搶了別的孩子玩具,如果孩子拒絕歸還,你要馬上拿過來,并還給人家,不管孩子是否哭鬧。等孩子長大些,就會明白與自己的好朋友分享東西,比自己一個人玩要有趣多了。
針對4歲以上孩子搶玩具
如果4歲以上的孩子還搶玩具,這說明孩子自我中心感強,依然沒有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按理說,4歲孩子對于物品的所有權已有較清楚的概念,這時,孩子還不會分享玩具,是其成長滯后的“信號”,那就需要進行各種對應教育了:
1)搶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溝通的技能。平時要鼓勵孩子,讓其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先說出來,逐漸養(yǎng)成思維在前、行動在后的好習慣。
2)對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找機會適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3)對孩子不恰當?shù)囊?,該拒絕的時候必須說“不”,要讓孩子能夠承受被拒絕。
4)不與孩子玩打人、爭搶東西的游戲,而要把排隊、輪流、規(guī)則等概念貫穿到游戲里。
5)通過繪本,讓孩子體會被搶、被欺負的痛苦,學會同情憐憫。
6)孩子想要屬于你的東西時,適當要求進行“交換”,借機要求孩子把喜歡的圖書或玩具借給你。另外,當孩子玩玩具時進行分享教育是不可取的,分享教育是家長通過平時生活場景來進行。比如家里買的水果、食品等,不要明確對孩子說是給他們的,而是在食用時分好份,一定保證每個家人都有。
家長需要關注的事情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玩具,借走后還會還的這個道理后,自然會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在共同玩的過程中感到快樂。當然,孩子們在一起玩玩具時,家長還是有事情需要關注和處理的:
1)其他孩子來自己家,允許孩子先將最珍視的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的感受,減少孩子之間因為不愿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
2)最好是參與孩子的玩耍,同時將分享與合作的概念傳遞給孩子,并讓孩子理解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大家起玩。
3)搶玩具也是種交往,不要隨便替在子做主。只要不哭著求助,或發(fā)生打人情況,都可以暫時旁觀。孩子在一起玩就會有爭執(zhí),但從中也可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和如何處理爭執(zhí)。
4)如果真發(fā)生搶玩具的糾紛,不管哪個孩子動手打人,都要抓住孩子的手,溫和而堅持地告訴他這樣不對,直至孩子不打人為止。
5)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家長要鼓勵他去和小朋友協(xié)商,可以建議孩子拿一樣自己的玩具和對方交換,或者陪著他去和對方商量,答應過一會兒一定還。如果對方不愿意交換或者分享,要讓自己孩子尊重對方的意見,同時也讓他學會接受現(xiàn)實。
如果你的孩子已習慣了“獨占”最好的物品,介紹一個方法,看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買一個孩子喜歡的新玩具,告訴他這是屬于全家人的。玩的時候,用鬧鐘聲響來控制玩玩具時間。如先定一個長時間段,讓孩子玩,鬧鐘響后,輪換其他人玩。此時孩子也許會耍賴或是哭鬧,但家長定要堅持約定的規(guī)則,只不過態(tài)度定要溫和。等到孩子讓出玩具以后,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吻,或者一張小貼紙作為獎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循環(huán)后,逐漸縮短每個人玩玩具的時間。堅持段時間,孩子就可以適應鬧鐘限制加獎賞的方式,也會知道按順序來輪流玩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虛榮心
一位媽媽說:“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請家長參加期末聯(lián)歡會,我兒子不讓我去,說我沒有工作,太不體面了。要讓當老師的大姨去參加,還囑咐他大姨一定要開車去學校。才上三年級就這么虛榮,長大了可怎么辦啊!快幫我想想辦法……”聽到這位媽媽焦急的聲音,記者感覺到了她的擔憂。 這也給所有的家長提出了嚴肅的問題:如何看待孩子的虛榮心,家長又該怎樣加以疏導呢?為此,記者采訪了我市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史林。 寬容體諒孩子的虛榮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有虛榮心的?;蛟S當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愛慕虛榮時,應當感到高興。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虛榮心代表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著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贏得別人的認可與稱贊。史林說:“孩子的虛榮心大多出于單純而強烈的不服輸?shù)男睦?。適度的虛榮心也是激發(fā)孩子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因此,家長要用寬容的心體諒、接納孩子愛慕虛榮的心理,給孩子的虛榮心留出適當?shù)纳婵臻g?!?/p>
以身作則放棄虛榮
史林介紹,遏制住孩子虛榮心膨脹的勢頭,將其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就首先要求家長和老師從自身做起,端正教育孩子的思想。在為孩子的愛慕虛榮而發(fā)愁時,應該覺察到這其實是自己釀的苦果。每逢家里來了客人,家長總是自豪地拿出孩子獲得的各種獎狀讓人欣賞。在學校里,老師為了班級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總是派優(yōu)秀的學生為班級爭光。家長、老師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將自己的虛榮心轉嫁給了孩子,在給孩子罩上光環(huán)的同時也暗示了孩子怎樣能滿足成人的虛榮心。長此以往,不僅滋生了孩子的優(yōu)越感,而且也使他們不能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別人強。如果讓孩子不那么愛慕虛榮,家長和老師就要以身作則先放棄虛榮,不要時時處處炫耀孩子的優(yōu)點,不要過分爭強好勝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高低。
專家提醒
家長應該在平時多留心,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注意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孩子由正常的虛榮心到過分地愛慕虛榮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比如:孩子對衣服、文具、玩具等特別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給自己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等。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就要耐心、細心的正確地引導孩子。倘若那位媽媽苦口婆心地和孩子正面交談:“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媽媽給你丟人了嗎?”這絕不會是一個好方法;如果狠狠地打孩子一頓,事情可能更糟糕。那么,這位媽媽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史林老師建議:不妨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話,間接地問孩子:班級學習最好的同學父母是什么職業(yè)?最喜歡的同學是誰?自己家有哪些讓孩子喜歡的地方?媽媽有哪些優(yōu)點?依次來啟發(fā)孩子同學不會因為自己的媽媽有沒有工作就不喜歡自己,別人最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的表現(xiàn)。這樣既能表達出家長的想法,又有利于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