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孩子為什么不愿去托兒所?
發(fā)布時間:2020-07-24 帶孩子去幼兒園工作總結 教育孩子筆記 什么是教育筆記家 長:我有一個三歲的男孩,一去托兒所就生病,他告訴我,他害怕去托兒所。一到托兒所他就不說話,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說。老師讓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說話。在家里,他可愛說話了,而且他開始說話很早。他去幼兒園三個月了,前兩個月去幾天就生病,基本上就沒在幼兒園好好呆過。從幼兒園回來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滿足,脾氣就特別大。
他在潛意識中不愿意離開母親進入幼兒園,因此,就會有一系列心理上的反應。他這個反應實際上是對你把他送進幼兒園的一種對抗行為,是在表示不滿。
另外,他從小跟你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對你的依賴心理成了他的一種軟弱性,有可能當他面對陌生的生活和新鮮的環(huán)境時,確實有不適應和感到壓力的地方。
你現(xiàn)在重視到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說你現(xiàn)在因為孩子的這種反應(生?。?,從此就把他從幼兒園接回來自己帶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遠不會離開你,不會有勇氣走到社會中去。
所以,首先應該使他逐漸克服第一個情緒。你要明白他為什么不滿?要設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兒園時,不要讓他覺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過去那么愛他、管他了,不要讓他產(chǎn)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第二,你要和幼兒園的老師配合。請老師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對母親的感情和依戀轉(zhuǎn)移到幼兒園的生活中。這需要幼兒園老師比較好地配合。如果老師對這件事持比較冷漠、不太注意的態(tài)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銳。你現(xiàn)在應該和老師配合起來,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緒上逐步地轉(zhuǎn)化。
你只要認識到他是這樣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對離開你的潛在的不滿,一個原因是他離開你以后,走進新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不適應和壓力感。這兩個問題認識清楚了,就可以對癥下藥地解決問題。
要想辦法使孩子產(chǎn)生對幼兒園生活的好奇、喜歡;產(chǎn)生對幼兒園老師的親切感,這是你要做的工作。這些要你去慢慢尋找具體的方案,原則上是這樣。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以后,脾氣特別大,其實是對母親不滿的進一步反應。做母親的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使兒子產(chǎn)生戀母情結,這種戀母情結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戀母情結在孩子長大以后,對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親要愛孩子,兒子沒有愛,未來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這個愛不可過分,過分了會使孩子產(chǎn)生戀母情結,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對待生活。這個關系一定要處理好。否則孩子長大以后,不僅會對母親產(chǎn)生依戀,還會有控制母親的情結。這些都是會產(chǎn)生的,他三歲時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對這個問題要有審視,逐步把關系調(diào)整正確。
具體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夠處理好他與父親的關系,也就是說,你不要把照顧孩子的任務獨自管起來;第二,應該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確地鼓勵他。逢人就講,我的小孩喜歡和誰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經(jīng)常以表揚鼓勵來引導他,哪怕只有一點點跡象就要鼓勵他。千萬不要指責他這個缺陷,而是用引導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是游戲的原則,獎勵的原則,這一點家長們要清楚。只要你認識到這一點,一段時間以后,問題就會慢慢得到解決。
我認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還是家庭。從家庭原因來講,有特殊情況和普遍情況兩種。
特殊情況有這樣三種,一種是有家庭變故,比如父母離異或者說父母中有一個人去世,家庭的變故對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創(chuàng)傷,有可能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病變。另一種情況,比如個別家長對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會產(chǎn)生精神創(chuàng)傷和心理疾病。還有一種,就是孩子遭受過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騷擾他,甚至對他有過性迫害,同學中有小霸王欺負他,這也可能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現(xiàn)象。
當然,這三種原因還屬于數(shù)量比較少的,除了這三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們產(chǎn)生心理不健康現(xiàn)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溫箱里,一味地溺愛,把孩子當小皇帝一樣對待。像剛才這位家長講到的情況,其實是與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分不開的。對孩子的溺愛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心理上產(chǎn)生障礙的原因之一。
第二,對孩子一方面是溺愛,同時又表現(xiàn)出某種專制。愛到非常細致、非常全面,對孩子有了種種的戒律,你只能這樣,只能那樣;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一切都管到。
溺愛的結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會變成專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讓孩子在溺愛中,同時又是在管制中生活,這也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種自在狀態(tài)。
第三,就因為溺愛,家長們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時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從小的溺愛,再加上對智力的高追求、高開發(fā),這種偏向也是孩子產(chǎn)生心理障礙、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長關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對孩子常常期望值過高,這種過高的期望值變成行為,就對孩子產(chǎn)生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和我們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學習負擔過重、升學競爭等等結合在一起,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積起來,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從小和父母在一起,關系非常之緊密,由此會產(chǎn)生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是一種畸形的發(fā)展。
按照大家還都能接受的心理學理論,一般來說,女孩子容易戀父,男孩子容易戀母。在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戀母的情結是比較普遍的,因為我們的母親成天帶孩子,關心得無微不至。在這種情況下,男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就可能變得很畸形。我經(jīng)常在街上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對母親呵斥來呵斥去,就好像一個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聽話的妻子一樣。這種現(xiàn)象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一個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愛和母愛,他們是不會健康的。任何一種愛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無法在心理上健全地發(fā)展。反過來,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達到了溺愛的程度,也要產(chǎn)生不正常的心理變化。
有些家長很驕傲地對別人講,他的兒子都七八歲、十來歲了,晚上睡不著覺時還要她摟一摟才能睡著覺,吃不下飯還要她喂一喂。當家長這么講話的時候,她好像很驕傲、很幸福,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這是葬送孩子未來的一種家庭教育呀!一個男孩子十來歲了,離開母親不能吃飯,不能睡覺,這是一種病。家長怎么能不知道這一點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養(yǎng)呢?是往疾病這個方向上培養(yǎng),還是往健康這個方向上培養(yǎng)?往一個強者方向培養(yǎng),還是往一個弱者的方向上培養(yǎng)?這是目前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愛孩子時,要思考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觀念:孩子為什么會說謊
育兒觀念:孩子為什么會說謊
有個同小區(qū)的媽媽,比我晚當媽兩年,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總是問我一些吃喝拉撒的問題。由于好為人師的本能作祟,所以聯(lián)系的很頻繁,漸漸的成為了不錯的朋友。
當孩子漸漸的長大,我和這個媽媽之間產(chǎn)生了微妙的隔閡,因為我覺得她對孩子過于的嚴厲,而她又覺得自己所堅持的育兒理念很正確。真應了那句話——道不同不相與謀!相信當媽的都理解我這種感受哈,沒有共同語言了,關系自然就漸行漸遠了。
最近有一次,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我發(fā)現(xiàn)她的閨女縮在角落里,而媽媽拽著孩子,勉強她,讓她叫叔叔阿姨。我勸她別勉強孩子,順其自然就好了,等回家在慢慢引導。朋友跟我叨嘮起了孩子的問題,她說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中班了,總是偷偷的把小朋友柜子里的東西拿回家,都是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有時候甚至就是人家畫的一個小卡片。回家后如果被媽媽發(fā)現(xiàn),她會說是老師發(fā)的。朋友非常郁悶,她問孩子為什么喜歡什么不跟家長說,還總是說謊話!而我隱隱的覺得這跟她平時嚴厲的管教有些關聯(lián)。不過沒敢相勸,擔心又變成一次教育理念的PK。
我一直非常排斥嚴厲管教,因為我的媽媽就是一位標準的嚴母?,F(xiàn)在回想起來,其實媽媽也不是什么都限制我的,但是她給我的感覺是:“什么事情都沒得商量!”帶著這種感受,我從記事起就怕媽媽。好在家里有個任我欺負的爸爸,我算是找到了一些平衡。有一次我在小朋友家意外碰破了頭,小朋友的爸爸帶我去醫(yī)院縫針包扎好,我說什么也不敢進自己的家門。因為我覺得我犯了錯!這種感覺在別人看來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身體受了傷,理應撲到媽媽的懷里大哭一場才對呀?但我卻覺得自己犯了錯。這就是我當時對親子關系的一種理解與感受了!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期末考試后,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跟一幫同學到運河滑冰去了,在冰面上我摔到了尾骨,幾乎半年的時間騎不了車,但是我沒有跟媽媽提起過一個字。原因是,那天我回家很晚,一進家門媽媽就劈頭蓋臉的給我一通數(shù)落,現(xiàn)在想來是她擔心我為什么這么晚才回家。我編了個瞎話糊弄過去了,卻根本不敢提自己受傷的事情。那次的摔傷其實是很嚴重的,完全有必要去醫(yī)院檢查,骨頭一定是受傷了。但是幼稚的我擔心的是比摔傷更為嚴重的懲罰!
如今我也成為了母親,很能理解媽媽當時的心情,但是我對她的做法是絕對不敢效仿的,因為那些事情曾經(jīng)給我的內(nèi)心造成過很深的傷害。我總是在內(nèi)心反復的猜想媽媽對我的愛有多少,在爸爸溫和態(tài)度的對比下,我總覺得她根本不愛我。
昨天跟姐姐姐夫聊天,說起這事兒,姐夫深有感觸,他兒時的一個伙伴,淘氣上樹結果摔了腳脖子,怕跟家人說了挨打,就一直忍著,沒想到最后居然被截肢了。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是因為我曾經(jīng)有過相同的感受,所以我特別能理解他當時的做法,他一定是平日里被家長的嚴厲嚇壞了,所以發(fā)生意外的事情時,第一反應是“我錯了”!
我只是想闡明自己的育兒立場——孩子與我們是平等的人,他需要我們的幫助和引導,而不是嚴厲管教(不經(jīng)意間我們已經(jīng)很嚴厲了)。試想想,如果總是有一個比我們大兩號的人,嚴厲的指導我們,不允許我們犯一點點的小錯,我們不說謊話才怪?!
育兒觀念:打了不改為什么還打?
育兒觀念:打了不改為什么還打?
那天是我在幼兒園門口值班(接待早上入園的孩子),當快要關門時,一個小班家長拽著哭鬧的孩子走了過來,我趕忙上前抱起孩子,還沒等我抱穩(wěn),家長照著孩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我有些生氣了:“孩子犯了什么錯需要用到打?”家長看看我不好意思的說:“天天要玩具,不給他買就哭,打了不知多少次就是不改,真沒辦法”說完就走了,看著家長漫不經(jīng)心的表情,再看看孩子委屈的樣子,讓我說不出的痛心。
既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這說明打了也沒起到什么作用,換種說法你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既然出錯了為什么還要繼續(xù)打繼續(xù)犯錯?
正巧,過了幾天我們班王柏森也出現(xiàn)了這種打了又打還是改不了的情況。放學時媽媽氣呼呼的把他拉到我跟前:“整天就想要買大爆丸,家里有許多了,還要!”柏森眼睛里還掛著淚,看樣子剛剛被“修理”了一頓,他一臉不服氣的說:“不買我就不走了!”說著把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上,先是坐在板凳上左擰右擰,后來干脆躺在教室里打滾,媽媽又要抬手打他的時候,被我攔了下來,我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說:“你的玩具已經(jīng)很多了,而且還有一些買回來的玩具你都沒有玩過,所以那個大爆丸是不會給你買的。我們現(xiàn)在可以走了嗎?”他瞇著眼見我上前關照就繼續(xù)邊哭邊打滾,我和他媽媽就像沒事發(fā)生一樣轉(zhuǎn)過身去聊著天,就這樣經(jīng)歷了幾個來回,這次我又叫他,他顯然已經(jīng)很累了,伸著手讓我拉起來,我們什么都沒有多說,然后柏森跟著媽媽回家了。
過了幾天,媽媽來送柏森時看到我驚喜不已,說從那以后只要我們說出不買東西的理由就不再堅持買了,有事情還會主動找大人商量。這次我既沒有打也沒有罵,就這樣解決了。
不是只有打孩子才會讓孩子聽你的話,打孩子產(chǎn)生的所謂“聽話”效應,其實就是一種不可反抗的“屈從”,孩子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實際的共鳴,所以干脆屈從。長此以往等孩子長大后有兩種可能:要不叛逆,要不沒有主心骨。
自古以來都流行一句話“不打不成材”,這句話的效果可想而知,因為我們這些80后的許多家長都有這方面的體會。本來我們要用愛心呵護的小苗苗不斷地受到鞭打還會長成參天大樹嗎?這簡直就是摧殘,是我們至今為止沒有停止的封建陋習。孩子是弱勢群體,更多的應該是受到我們的保護和關愛,不聽話肯定有原因,找準那個原因才是關鍵。孩子也有反駁你的權利,有時你也會有錯,家長要不說忙沒時間、要不就以高姿態(tài)說“我沒有錯”為借口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你教會了孩子什么?恐怕只有至高無上的唯我主義吧。
在這里我要呼吁家長多思考:打了不改為什么還打?你的手不疼嗎?多替孩子想想吧,不妨你也蹲下來試著和孩子溝通一下,說不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育兒觀念:教育孩子,我們究竟為了什么
育兒觀念:教育孩子,我們究竟為了什么
學校放假了,孩子們也從緊張的氣氛中緩過神來,站在校門口接兒子,看到兒子漫不經(jīng)心地從學校里走出來,看起來不像往常那樣的興奮,難道是考試沒考好?還是沒有拿到自己心儀的獎狀?
心里嘀咕著,怕給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一路上默默地陪著,也沒敢多問,倒是他忍不住了,“媽,今天怎么這么安靜,也不問問我考得怎么樣?”
“考也考好了,考得怎么樣,也就那個樣唄,對吧?”兒子朝我眨眨眼睛,“媽,你別怪我,這次英語考得不夠理想,真的不是我想要的結果?!?/p>
“知道原因了嗎?”
“知道了,是當時太性急了,沒聽明白就下筆做了,做到后來也沒有好好檢查就急急忙忙上交了”
兒子的眉頭還是緊鎖著,看得出,他有一絲愧疚,也有一些不甘!但是結果就是那樣的出現(xiàn)了,誰也扭轉(zhuǎn)不了。
到家后,我小心翼翼地從他書包里拿出了他的成績報告單與獎狀,他默默地看著我如我默默地陪他走路一般平靜,看著老師給他的評語:你是個懂事、有禮貌的孩子,你不僅聰明,學習上進,還是我們班的“愛心好榜樣”,你還獲得了學校數(shù)學競賽的二等獎,老師為你感到驕傲......
老師的評價令我欣慰,我相信老師給每個孩子的評語一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寫出的,我作為孩子的家長,關心的不僅僅是孩子分數(shù)的變化,我更注重孩子品行的培養(yǎng),這對他整個人生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領悟,做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又有獨特個性與魅力的人,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我試圖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他才會去找原因,如果今天是我告訴他還有那些地方不足,一定讓孩子覺得我在批評他,他也會立即展開他叛逆的翅膀,避我而去。
分數(shù)固然重要,它將關系到孩子今后的升學問題,但是除了升學,我們的孩子還有一大半的人生是要在社會中度過的,如何讓孩子今后脫穎而出,其實我們的目光不妨放得更遠一些。那么,個人覺得不妨從以下方面對孩子展開引導:
一、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讓孩子更陽光一些
一個孩子如果擁有了樂觀的心態(tài),他就不會怨天尤人,他首先想到的是從積極的一面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急著去推卸責任,這樣的孩子在今后的學習或者生活中,真的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給人的感覺總是那么的積極、奮進,其實他就是一種力量的象征,相信周圍的人也會感到:有這樣的人在,氣氛都會變得很活躍,如果少了他,大家總感覺缺少了點什么,所以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個受人歡迎的好人緣孩子。
二、擁有正確的態(tài)度,讓孩子有擔當一些
不管是對待學習還是工作,一個擁有正確態(tài)度的人,相信他一定是個責任心非常強的人,他堅信說得好還不如做得好,很多時候他是一個實干家,他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步,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個有擔當?shù)暮煤⒆印?/p>
三、擁有寬容的胸懷,讓孩子再大度一些
這樣的孩子表面看起來,他可能是受大家“欺負”的對象,甚至有時候像個“受氣包”,但是他卻有著大海般寬容的胸襟,面對無端的猜疑與爭論,他總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樣的孩子還是一個處理與解決問題的能手。
四、擁有善良的品格,讓孩子有愛心一些
一個善良的孩子,他總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看到感人或者感動的事跡,他會摸遍所有的口袋,恨不得透過屏幕就能將他的愛心傳遞給對方,讓對方立刻轉(zhuǎn)危為安或者破涕為笑。
五、擁有刻苦的精神,讓孩子更堅毅一些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憑空得來,一定是經(jīng)過刻苦的鉆研或者不斷的摸索,才取得了最終可喜的成績,讓孩子做一個有始有終,不輕言放棄的人,孩子也就具備了一定的個人魅力。
六、擁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讓孩子更獨特一些
不管是天馬行空也好,異想天開也罷,總之應讓孩子的思維發(fā)散性更廣一些,不拘泥于一種答案或結果,讓孩子享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成功的快感,他會發(fā)現(xiàn):事情可以這樣,原來也可以那樣,世界原來如此奇特與美妙!
所以無論用哪種方式教育孩子,我們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自強自立、健康快樂的人,為了讓孩子今后擁有一個圓滿幸福的世界,那么作為家長,我們除了引導,還能干什么呢?
育兒觀念: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育兒觀念: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一次寶寶發(fā)高燒不退,到了醫(yī)院,醫(yī)生用灌腸的方法給他降溫。本身就身體不舒服,再加上需要被爸爸媽媽按在床上,讓醫(yī)生給直腸灌入冰水。這個過程,寶寶當然哭了。給寶寶做灌腸的醫(yī)生可能想讓孩子止住哭鬧,就說,“真丑,真丑,哭起來真丑?!蔽荫R上截住了醫(yī)生的話,“寶寶覺得灌腸不舒服,是嗎?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哭一下的,媽媽覺得沒關系?!贬t(yī)生的說法,可能在大人看來是開玩笑的,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她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壓制了孩子對感受的表達,甚至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這些感受是丟人的!昨天帶寶寶做入園體檢,其中有一項就是給他抽血。雖然在抽血前,我已經(jīng)給孩子溝通過了,也讓他觀察了一位叔叔的抽血過程。但是,當把孩子的手臂固定住,再往手臂上扎針的時候,寶寶還是哭了。抽血的護士說,“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這么不勇敢.....”我趕緊搶了這位護士的話,“寶寶一定覺得疼!疼的時候可以哭一下下?!庇捎谝閮晒苎瑫r我看到血流出的速度很慢,抽血的醫(yī)生要有節(jié)奏地按壓孩子的手臂,以促使血液流出。所以這個過程持續(xù)地相對來說比較久,不像大人那樣幾秒鐘就搞定了。寶寶還是比較緊張的,我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讓他看護士電腦上不斷變幻的屏保。后來,抽完血后,我夸了寶寶勇敢,因為他只哭了一下下。寶寶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我抽血只哭了一下下,我表現(xiàn)得勇敢?!焙⒆痈杏X疼,為什么不能表達呢?把一個這么小的孩子固定住,給他抽血,孩子為什么不能感到緊張呢?護士的做法同樣是想止住孩子的哭鬧,但是卻分裂了孩子的感受,“我感到疼,但是不能表現(xiàn)出來,因為這種感受表現(xiàn)出來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不斷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會混淆自己的感受,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也不能很好地感受這個世界。感受和行為是兩碼事,任何一種感受都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行為卻不同。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呢?孩子:媽媽,我不餓,不想吃飯。媽媽:不,你餓了,你一個上午都沒有吃東西。媽媽你為什么否定孩子對饑餓的感受?
孩子為什么不愿換衣服
我兒子今年24個月了,小家伙特別會粘人,特別是粘住我。只要我休息在家,他誰都不要,即使有時候和他爺爺奶奶玩得很開心,不出五分鐘,他就會跑到我身邊來,除非他們帶他出去玩(強帶的),玩開心了也就不粘我了。平時我要上班,早上7點鐘左右起來時,他就會醒,拽著我的衣服或手臂不讓我起來,嘴里還說:“媽媽不要上班班!”一邊說一邊嘴巴就會扁起來要哭了。我也經(jīng)常告訴他,媽媽不上班寶寶就沒有好東西吃,可是小家伙回答我說“爸爸上班賺票票,媽媽不要上班?!钡任疑习嗪?,他其實在家玩得挺開心的。我現(xiàn)在比較擔心,如果一直這樣的話,到九月份他到托兒所去的話,又不知會鬧成什么樣了,請各位專家?guī)蛶臀液脝幔?/p>
專家答疑
在這個年齡,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這種情況會好轉(zhuǎn)。但是平時需要注意帶孩子多與外人接觸,鼓勵他參與同齡海子的活動。這樣才能使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接觸,部分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為何不愿換衣服
我的女兒彤彤現(xiàn)在1歲10個多月了。大概兩個月前開始送她上幼兒園了。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基本上度過了初上幼兒園時的焦慮情緒。雖然不愿意去幼兒園但是把她送到教室后她已經(jīng)不哭了。但是自從上幼兒園開始,我發(fā)現(xiàn)她開始喜歡上了一件小棉襖,每天都要穿這件衣服,外面不讓穿羽絨服,到了幼兒園她也不讓老師給她穿罩衣,回家不能脫這件棉襖,睡覺還要抱著。這些天脾氣還越來越大,只要關于這件棉襖的,發(fā)生不合她心意的事情,她就會大哭大鬧。我想問的問題是,穿衣服的問題是不是和上幼兒園有關?是不是她把分離焦慮轉(zhuǎn)移到衣服上了?就是找了個替代品來緩解她的分離焦慮?我應該做些什么來改變,還是就這樣不用管?隨她怎么樣?謝謝!
專家答疑
確實是孩子將對親人的情感依戀、分離焦慮轉(zhuǎn)移到衣服上了,強行管制是不可以的,要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交流,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心理成熟達到去幼兒園的水平應該是三歲左右。
關于寶寶的逆反心理
專家您好,我是一個為寶寶教育問題而發(fā)愁的母親。我的寶寶十九個月了,不知為什么最近變得很“任性”,有些逆反心理似的,你叫他做什么就偏不做什么。比如很溫和地對他說大人進門時要主動打招呼,可是每天媽媽下班回家,寶寶看見媽媽高興的表情是掛在臉上的,但他偏偏就是故意要別過頭去不喊媽媽(爸爸也如是)。書上說對孩子要和言悅色,要保證他聽懂你的話。寶寶在玩八音盒,媽媽看著寶寶,很溫和地說:“這個音樂盒是玻璃的,怕摔,所以你拿的時候要當心,明白嗎?”孩子很肯定地點點頭,說“好”,還笑了一下,還沒等媽媽回過神來,他就把音樂盒從桌子上拿起來,放到地上,一看好象沒動靜,就高舉起來摔了下去,然后還得意地看著我笑。象這類的問題比比皆是,我真是不知道怎么辦好了。
而且孩子好象會故意“欺負”媽媽,爸爸的話就比較聽,媽媽每天陪他游戲、看書、講故事,可是他就專門對媽媽發(fā)脾氣,我該怎么辦呢?
專家答疑
一般在1歲到2歲半的孩子進入了“否定的年齡段”。該年齡段告訴我們,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對其周圍世界比過去又有了一個新的不同看法。同時,孩子知道自己是單獨存在的人。與別人不是一體,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能走,能說,能夠獨自處理自己范圍以內(nèi)的事情,父母應采取新辦法與孩子相處好,不應強迫孩子乖乖地呆著,不再對父母說:“不”字了,而是讓您好好看管孩子及時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視其特點予以滿足各種要求,使孩子乖巧如初?;饸庖稽c,對孩子說話就會變得溫和些,如,以往您說,“孩子,現(xiàn)在洗澡好嗎…”,以前高興答應的孩子,這時可能回答“不”,因為他到了這一回答的年齡段了。所以您應該說:“到時間了,去洗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