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諸葛亮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1-04 諸葛亮課件

諸葛亮課件范文六篇。

俗話說,手中無網看魚跳。。當幼兒園教師的工作遇到難題時,我們經常會用提前準備好的資料進行參考。資料所覆蓋的面比較廣,可以指學習資料。參考資料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您有沒有了解過幼師資料的種類呢?也許下面的“諸葛亮課件范文六篇”正合你意!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你能喜歡!

諸葛亮課件 篇1

《三國演義》第43回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這是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時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外事”活動,其精彩的發(fā)言,雄辯的才能讓我們傾嘆不已,雖然我們遠不具孔明之才,但應該說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還是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一、口語交際需要定向――話題一致,目的明確?!耙Фㄇ嗌讲环潘伞保T葛亮出使江東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擊曹軍,舌戰(zhàn)群儒就是讓張昭等人閉口,不要成為孫權與劉備結盟的障礙。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明確提出:“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負責”就是說話誠懇有據,實事求是講誠信。諸葛亮能夠自始至終圍繞這一出使任務,緊緊扣住中心話題,既“自信”,又“負責”,并逐一駁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二、口語交際需要資本――心中有糧,說話不慌?!案褂性姇鴼庾匀A”,諸葛亮的博學多識、經天緯地之才在舌戰(zhàn)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他能夠縱論古今,游刃有余,“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口語交際需要設計――胸中有數,沉著應對?!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就是說做事情應該把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在舌戰(zhàn)群儒前必是做了極其充分的事先準備,腦海里必是翻來覆去進行了多場的“沙盤作業(yè)”,因此他能夠胸有成竹地應對,取得預設的效果。四、口語交際需要智慧――辨析判斷,拓展深化?!耙宰又葑又堋?,口語交際需要智慧關鍵在于能夠準確地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正確地判斷對方說話的用意,然后相機答復或還擊。譬如孔明聽張昭諷自己一歸劉豫州就棄甲拋戈、望風而竄,就以劉備的“大仁大義”和“勝負乃其常事”對之;聽薛綜說人心歸曹則痛斥其無父無君;針對陸績說劉備帝王之胄無可稽考則用獻帝賜爵對之等等,讓對方“無一言回答”、“不能對”、“默然無語”。五、口語交際需要機智――腦筋靈活,隨機應變?!叭螤枛|西南北風”,笑對來風,化風為雨,口語交際的機智,關鍵還在于話題不被人左右,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踏入人家的陷阱,設計終究還是紙上談兵的東西,實際的談話中什么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其中還包括對自己的`人身攻擊等等。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也明確提出:“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绷?、口語交際需要幽默――有趣可笑,意味深長。如何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必要的幽默不可少,有時幽默的力量是極大的。譬如當程德樞說“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則以“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對之,并說:“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并舉反例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此所謂小人之儒也”。諸葛亮話點到為止,幽默中見力量,實讓“群儒”自己去對號入座。又如陸績“懷桔遺親”本是贊美其事母至孝的,后也成為“二十四孝”中的一例,而這里孔明說陸績“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幽默中飽含諷刺之意,從而使其語塞。

?

諸葛亮課件 篇2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

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F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注: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能力目標

運用第三人稱敘述及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學習這種方法。

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對人要講誠信,對壞人要用智謀,培養(yǎng)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聰明才智。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一、導入新課

說說你了解的有關諸葛亮的資料。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

二、初讀課文

要求

1、自由讀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學生自由讀文。

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等問題。

三、再讀課文,師生討論

思考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愛聽先生講書,給公雞撒米推遲下課時間。

2、用波浪線畫了諸葛亮后悔的語句。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嗎?錯在了哪里?

錯了,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四、分組朗讀課文

五、作業(yè)

搜集有關智謀的故事與成語。

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聰明好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

喂米給雞弄巧成拙

攆出了學校成為政治家和軍事家---

承認錯誤更喜愛他

教給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

諸葛亮課件 篇4

魯肅回報孫權,孫權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

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同往孫權大帳中??酌髦灰姀堈?、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酌饕灰灰姸Y,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游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孔明回答道:“這只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 張昭道:“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于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yè),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閑之輩所能理解的?!?/p>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

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蔀楹巫詮南壬藙洌鼙粊?,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yǎng)得安穩(wěn)些了,再用肉食補養(yǎng),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于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于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yè);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余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zhàn)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么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夸夸其談、善于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盡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么都不行了。 ——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孔明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舌戰(zhàn)群儒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么辦呢?” 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并了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么可怕?!?/p>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qū)區(qū)求救于人,還說‘不怕’,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諸葛亮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一、學習論辯過程中,針對對方的觀點,抓住要害,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有理有據地進行辯駁。

二、了解諸葛亮淵博的學識、超群的見解、必勝的信念、雄辯的才能。體會言辭的巨大作用。

這篇課文記載的是諸葛亮為勸說孫權聯合劉備抗曹而與江東主和派進行的一次論辯。雙方爭論的中心問題是拒曹還是降曹。江東諸儒為了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群起而攻之,試圖在諸葛亮見到孫權之前先用車輪戰(zhàn)術將其挑下馬來。面對群儒的輪番進攻,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見機而變,運用多種證明或反駁的技法,于嬉笑怒罵中將對方逐一駁倒,令群儒“盡皆失色”,被傳為千古佳話。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東吳內部的情況。為了抗御曹軍,保全東吳,魯肅向孫權提出聯劉抗曹的主張。孫權遂派他去劉備那里探聽情況。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勢,建議劉備“外結好孫權”的諸葛亮夙有聯孫抗曹之意,所以,與魯肅不謀而合。在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后,便與魯肅結伴到柴桑來勸說孫權。東吳內部主戰(zhàn)主降兩派意見不一,以張昭為首的眾多謀士極力主張投降,而孫權面對這種情形也無可奈何,顯得猶豫不決,這就給諸葛亮的勸說設置了障礙,也給讀者制造了懸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結尾)寫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在這次論辯中,諸葛亮先后與東吳的七位儒士文臣進行了舌戰(zhàn)。據此,這次論辯可以分為七個小場次。

第一場是諸葛亮與張昭的論辯。論辯的焦點是諸葛亮自比管樂是否“言行相違”。

這場論辯是由張昭挑起的。張昭等人認為孫、劉是無法抵抗曹操的,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東吳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辦法之一就是找出諸葛亮的破綻,抓住他的把柄,殺去他的銳氣。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樂毅的問題。管仲是春秋時齊恒公的大臣;曾輔佐桓公為一代霸主,是歷史上杰出的文臣;樂毅是春秋時燕昭王的武將,曾統(tǒng)帥大軍克齊70余城,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自比管仲、樂毅,也就是說自己文同管仲,武比樂毅,是文武雙全的杰出人才。張昭認為這是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問,為下面的攻擊張本。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僅承認了這一說法,而且還說這只是“小可之比”,口氣頗為倨傲,似乎對張昭發(fā)問的目的毫不經意。對此,張昭沒有去糾纏,而是把握住論辯的方向,緊接著提出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未能輔佐劉備取得荊襄“是何主見”?這一問看似尋常,實際上卻很尖銳,它與第一問緊密相連,運用誘問法使諸葛亮的言論和行為之間出現了悖謬,完成了攻擊的準備。諸葛亮早已看破張昭的意圖。所以,他先正面解釋不取荊襄是劉備不想取、不忍取――襄陽一帶,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荊州之地則是劉備“躬行仁義”不忍取――從而表明這與他諸葛亮沒有干系,至于為曹操所占,那更與他諸葛亮無關,全是因為劉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談法輕輕撇開了對方“是何主見”的問題。然而,張昭并未因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圖而作罷,而是按他的既定戰(zhàn)術,徑直指出諸葛亮“言行相違”,正面展開了進攻。他先用欲抑先揚法蓄勢,爾后用揭悖反駁法通過指出諸葛亮“自比管樂”的言論和他的行動――“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之間的悖謬之處進行了駁斥。

聽了張昭的駁斥,諸葛亮“啞然而笑”,進行了反駁。他先用反問直詰法予以回擊,以大鵬自比,而把對方比作群鳥,從氣勢上鎮(zhèn)住對方。接著以人患了重病應該如何調理治療為喻,論證劉備不能與曹操硬拼的道理,隱笑張昭是庸臣誤國,猶庸醫(yī)殺人。然后用事例論證法針對張昭援為論據的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指出“棄新野,走樊城”有著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荊州為操所占,“敗當陽,奔夏口”是因為劉備“大仁大義”而非軍事上無能。這就揭示了對方的這三個論據證明不了其論點,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粉碎了對方的進攻。,爾后,又援引韓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的史實證明“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名將用兵也不是百戰(zhàn)百勝的道理,以韓信自比,從另一個角度為自己開脫辯護。最后,話鋒一轉,指出韓信雖然不是每戰(zhàn)必勝,但在“國家大計,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見的?!胺潜瓤滢q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將矛頭直刺張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對方無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場論辯的勝利。

虞翻首先問諸葛亮對曹軍浩大聲勢的看法。諸葛亮表示曹軍乃“蟻聚之兵”,“烏合之眾”,“不足懼也”。虞翻聽了冷笑著用揭悖法點出了諸葛亮言論和行為相悖謬,指斥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諸葛亮進行了回擊。他先用反問直詰法抵住了對方的話鋒(這個反問實際上是以“寡不敵眾”的公理作論據證明劉備兵敗當陽不足為奇,更與“懼”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時機,而不是所謂“計窮”(即退守夏口與“懼”無關),這就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了對方,說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論證法,以對方的行為作反襯,證明劉備“真不懼曹”,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場論辯的勝利。

第三場是諸葛亮與步騭的論辯。步騭首先問難。他是想用張儀、蘇秦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游說東吳就像只會夸夸其談的蘇秦、張儀一樣。諸葛亮妙在避開自己不談,而采用間接回答的方法,以敵制敵,抓住步騭對張儀、蘇秦的評價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蘇秦、張儀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騭等人聽到曹操的威脅恫嚇就準備投降的事實來與張儀、蘇秦對比,指出步騭根本沒有嘲笑蘇秦、張儀的資格。因為步騭是通過貶低蘇秦、張儀來貶低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為蘇秦、張儀正名,實際上也就為自己正了名,說步騭沒資格笑蘇張,就正是說步騭沒資格笑他諸葛亮。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四場是諸葛亮與薛綜的論辯。薛綜先問諸葛亮對曹操的看法。諸葛亮直截了當地指出,曹操乃漢賊。薛綜立刻反駁說,漢朝“天數將終”,曹操將取得天下是“天數”使然,劉備與之爭斗乃是“不識天時”。對此,諸葛亮抓住對方立論不符合封建道統(tǒng)觀念的要害,給予迎頭痛擊。他先厲聲棒喝,呵斥對方“無父無君”,亮出自己的觀點,繼而進行論證。用公理論證法證明對方理應誅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乃漢賊”(即曹操是不臣之人),這就得出了一個暗含的'結論:對方理應誅戮曹操,可是現實卻是對方“以天數歸之”。這樣,對方的立論與封建道統(tǒng)觀念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證明對方真的是“無父無君”,使之狼狽不堪。

第五場是諸葛亮與陸績的論辯。陸績的觀點是劉備無法與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門,是“相國曹參之后”;劉備出身低微,“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諸葛亮對此分三步進行了駁斥。第一步用反問句點出陸績幼年時“座間懷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陸績對劉備早年“織席販屨”的譏諷。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過否定對方的論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名為“曹相國之后”,實為“曹氏之賊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查考”的說法與“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的事實相悖謬,駁斥了劉備出身低微的說法。這樣,構成對方論據的兩個要件就被否定了,對方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漢高祖與劉備類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劉備織席販屨也就不見得無法與曹操抗衡,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而完全駁倒了對方。

第六場是諸葛亮和嚴峻的論辯。嚴峻問諸葛亮“治何經典”,意思是要興邦立事就要治經典,諸葛亮不治經典就沒有資格在此談論抗曹、降曹的軍國大事。諸葛亮聽出這層意思,運用揭悖法,通過指出嚴峻的言論與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卻未曾治何經典的客觀實際之間存有的悖謬進行了駁斥。

第七場是諸葛亮和程德樞的論辯。程德樞以“儒”自居,指責諸葛亮“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程德樞指責諸葛亮“未必真有實學”,也就是說他這樣的“儒”是有“實學”的。于是,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辦法將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別闡釋,著重譏刺“小人之儒”的所謂“實學”不過是“雕蟲”、“翰墨”之技,又舉出楊雄的例子予以證明。因為程德樞是以“儒”自居來嘲諷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說的是“小人之儒”,譏刺的就正是程德樞。一頓痛斥,說得程德樞張口結舌。

(一)充滿自信,以勢奪人,從心理上壓倒對方。

舌戰(zhàn)亦是心戰(zhàn),在這場論辯中,諸葛亮面對的是眾多的東吳儒士,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中,諸葛亮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抱有必勝的信念,在言語上表現出藐視一切對手的氣概。就客觀形勢而論,劉備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與孫權聯合的,他的力量也確實無法與曹操抗衡,這就給張昭等人的發(fā)難提供了依據,但諸葛亮并未因此而喪失信心,亂了方寸,而是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勢,對東吳諸儒表現出不屑一顧,不屑與語的輕蔑,“啞然而笑”對張昭,“厲聲”喝問對薛綜,調侃揶揄對陸績。同時有理有據地給予痛擊。此外,諸葛亮言辭犀利,常常結合反問、排比等手法形成無法抗拒的氣勢,來削弱對方的攻勢,增強自己的反擊力量,在這場論辯中,他運用反問達十次之多,次次都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用排比、對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弁之輩”等等也都氣勢浩蕩,奪人耳目。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現,都能在心理上給對方造成壓力。

(二)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

在這場論辯中,論辯的雙方都不是等閑之輩,各種論辯方法運用嫻熟。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言論證、對比論證、歸謬反駁、反辱相譏、揭悖反駁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談,不再贅述)而諸葛亮更以他淵博的知識、超群的見解、雄辯的才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論辯的勝利,從而為劉備與東吳的聯合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課件 篇6

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建功立業(yè)的禮賢下士態(tài)度,寫得有聲有色,把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關公、張飛的居功不服,描繪得維妙維肖,趣味橫生。這段三顧茅廬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和裴松之注的記載,而進一步創(chuàng)造的小說故事。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是否是三顧茅廬,學術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對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的記載是: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見劉備,很受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愿與他相見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可以登門去見此人,不能叫他屈駕來此。于是,劉備親自到諸葛亮那里去請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見。但沒有寫關公、張飛同往,也沒有寫相見于茅廬之中。

裴松之引《襄陽記》說;劉備向司馬德操請教時事。司馬德操說:我乃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劉備問為誰,司馬德操說。諸葛孔明、廢士元也。這是說司馬德操首先向劉備報薦的諸葛亮。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把這兩種史料都吸收了進去。寫司馬德操推薦于前,但只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沒有說出臥龍、鳳雛是誰。徐庶推薦于后,才說出了諸葛亮的名字。

劉備見諸葛亮的隆中,即現在的湖北襄陽市西十余里的地方。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顧堂等傳說遺跡。三顧堂前,還有劉、關、張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樹。一九五六年,董必武同志還題寫了楹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河南省南陽市也有諸葛亮的躬耕遺跡。東漢時,令湖北襄陽市隆中屬今河南省南陽市之南陽郡管轄。所以兩地都有諸葛亮的遺跡。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是最有力的證據。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的《隆中對》,更詳細地記錄了劉備三次往訪以及諸葛亮侃侃而談的內容。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當作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劉備當時正處于困難時期,急需人才,三顧茅廬從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歷代沒有人對此事的真實性提出異議。后來的作家、詩人都把這個千古美談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道: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鳳云四海生。杜甫的詩也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來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扉頁,即刊刻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畫面,劉備在草門外與書童談話,關公、張飛在一旁站立,諸葛亮在茅屋內席地而坐。明人還寫有傳奇《草廬記》,專門寫這段故事。京劇、徽劇、青陽腔、川劇、漢劇、滇劇、秦腔、豫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這段故事的劇目,有的叫《三請諸葛》,有的叫《三請賢》或《三顧茅廬》,演出很受群眾歡迎。

近來有人指出;三顧茅廬的記載并不可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宏圖之士,劉備調他出山,當然正合他的心意,他豈能大擺架子,使找上門來的機會可能失去。當時的諸葛亮不過是個二十七歲的青年,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低三下四?當時,劉備正面臨著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的威脅,《隆中對》對燃眉之急的現實問題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時,劉備初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可能是后人為了附會《出師表》中的三顧茅廬之說而加以杜撰的。

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所寫劉備初見諸葛亮的情況,也不是三顧茅廬?!段郝浴氛f:劉備屯兵于樊城。這時,曹操方統(tǒng)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到曹操就要攻擊荊州。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乃北行見劉備。備與亮初次相見,又以其年小,以諸生對待之。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時政局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他的冷淡態(tài)度。最后,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作過相同的記載。

從諸葛亮終生積極進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記載的諸葛亮登門見劉備是可信的?!段郝浴肥钱敃r人間當代的歷史,真實性是沒有什么可懷疑的。清代洪頤煊認為三顧茅廬與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的。他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于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見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以后見為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清代嚴可均《全三國文》載諸葛亮的著作《算計》,即是從《魏略》中選取的一段諸葛亮的話。

已故陸侃如教授認為,樊城與新野兩次相見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國志諸葛亮傳》與《魏略》記事互不相同。不過兩次相見都是在建安十二年。(見《中古文學系年》)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諸葛亮草船借箭讀后感通用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在平日里的學習中,幼兒園教師時常會提前準備好有用的資料。資料一般指生產、生活中閱讀,學習,參考必需的東西。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那么,你知道幼師資料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嗎?小編花時間專門編輯了諸葛亮草船借箭讀后感通用,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諸葛亮草船借箭讀后感【篇1】

田雨

最近,我讀了古典文學名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展現了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美麗畫卷,并講述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動人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諸葛亮草船借箭黃公覆獻書詐降》這個故事了。

這個故事講了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于是便以攻打曹軍為由,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負責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說三天即可,便讓魯肅私下調度二十條船,第三天四更時借濃霧去北岸取箭。第三天五更時,船便接近了北岸的曹營,船上的軍士便也開始擂鼓、吶喊,引曹軍向插滿草把子的船上射箭。太陽升起時,船上已插滿了箭,順風順水的朝南岸開回,滿載而歸。曹操失了十萬多支箭,心里煩悶,聽取了荀攸之計,派蔡中、蔡和兩人詐降去探取情報。不料周瑜也將計就計,讓黃蓋、闞澤詐降,也去探取情報。

讀完這個故事,神機妙算、才智超群的諸葛亮,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周瑜,老實忠厚、可靠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陰險狡詐的曹操,肝腦涂地、一心為國的黃蓋,能言善辯、伶牙俐齒的闞澤,這一個個生動形象、個性鮮明的人物,全都躍然于紙上,仿佛就在眼前。這樣多的人物,最令我贊嘆不已的,還是要數有膽有識、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面對周瑜的一再陷害,諸葛亮總能巧妙應對,用巧妙地計策讓周瑜的陰謀落空。周瑜雖說心胸狹窄,但也是才智過人。他不但識破了蔡中、蔡和詐降的計謀,還將計就計讓黃蓋、闞澤二人同樣詐降,,來探聽情報。

我認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應該有諸葛亮的大智慧,而不是周瑜的小聰明,這樣做事才能穩(wěn)中求進,取得成功。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讀后感》

諸葛亮草船借箭讀后感【篇2】

本作文是關于小學四年級的作文,題目為:《由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想到的——《草船借箭》讀后感》,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由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想到的

——《草船借箭》讀后感

今天,孔老師用了兩節(jié)課來教我們《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對其中的諸葛亮感受頗深。

課文一開頭,就說明了諸葛亮看破周瑜的反間計,并且告訴了前來“探望”自己的魯肅。諸葛亮還告誡魯肅不要告訴周瑜,要不然周瑜將會設計害他??梢哉f,諸葛亮已經算準了周瑜嫉妒心特別強,所以才鄭重告誡魯肅,可惜魯肅不聽,告訴周瑜。導致出現周瑜要求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情,哪知諸葛亮竟只需三天,還立下軍令狀。于是,在準備好了船、草垛等物品后,草船借箭這場好戲便轟轟烈烈地開始了……最終,諸葛亮借著大霧拿到了曹營十萬支箭,凱旋歸來。

看完文章,我不禁佩服起諸葛亮的聰明,也可以說是神機妙算。你看,他一眼就能夠看破號稱“東吳頂梁柱”周瑜的計謀,這多么厲害啊。而且,他料定三日后有大霧,才敢去曹營“借”箭。長索相連,以防小船沖走;擂鼓吶喊,迷惑對手,一條條妙計,真讓人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且,諸葛亮還有知人這一大本事,能夠看透人的性格。

但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真的是“神機妙算”么?不,這肯定不是。這是長期讀書長期實踐積累得來的結果。諸葛亮常年讀書,雖在人鄉(xiāng)下,但也每天分析天下局勢。我想到了諸葛亮,再想我,真是還需要學習諸葛亮。我每天也都會認真地讀書,可和諸葛亮比起來真是差的太多了。諸葛亮能夠“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我呢,雖然每天大部分時間也在讀書,但看書的種類還需要增多,文學、科普、歷史我讀的多,但感覺自己對地理方面的書太需要加強了,哪些地方地礦如何,盛產什么,位置在哪里,我對這些都是很不了解。所以神機妙算最基礎的知識我都沒有掌握,神機妙算更是不可能的。

前一段時間,我做完了作業(yè),彈完了鋼琴,深深地舒了一口氣。這時,平時不怎么回來的姐姐回來了,我趕緊到奶奶家和姐姐玩,沒想到姐姐正在看地理方面的書,我翻了翻,覺得沒什么興趣,于是,拉著姐姐出去瘋玩,害的姐姐也沒有看成書,現在想起來,真是有點后悔,這樣的書不正是我缺少的知識嗎?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這么好。有電腦、電視等先進的媒體,有報紙雜志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新的消息。而且,我們有很多書本、電子書,里面的知識更是無窮無盡。但在諸葛亮的那個時代,可是什么高科技都沒有的。諸葛亮就憑著每天的勤奮讀書和長期積累,成為我們人人敬仰的神機妙算,這是何等的激勵我們呢?

以后我要多加強自己看書的類別,特別是自己知識不足的地理書,一定要多買多看,聽說《博物》雜志很不錯,決定訂了。

讀完這篇課文,想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發(fā)奮讀書,了解各行各業(yè)全面的知識;多和博友們交流;每天更加認真的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和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為社會效力。

一篇《草船借箭》,一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帶給了我深刻的感受:我要進行全營養(yǎng)閱讀,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書!

自評:今天我們學習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對其中的諸葛亮真是佩服極了,想想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想想諸葛亮為何能做到神機妙算?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這篇文章我抓住諸葛亮愛讀書,長期積累的特點來論證分析,聯系自己。還望博友們多提寶貴意見!

諸葛亮草船借箭讀后感【篇3】

大家對《草船借箭》肯定不陌生,那是著名的《三國演義》中對孔明巧借曹操十萬支箭的一片文章。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孔明如何來“借”曹操的箭吧。

話說三國時期,周瑜非常想鏟除掉曹操手下的蔡、張兩名水軍都督。于是,周瑜就寫了一封信,說蔡、張兩人在作戰(zhàn)時犯了滔天大罪,應當處斬。這封信誰都不會相信,可惟獨曹操信了,他不分青紅皂白,就把蔡、張兩人給殺了。

這天,孔明和魯肅在一小亭里吃茶聊天。說著說著,孔明就聊到了曹操殺蔡、張兩人的事情:“恭喜啊,子敬?”恭喜什么啊?”魯肅回答道?!安皇钦f周瑜丞相用一封信就讓曹操自己把自己的得力干將、左膀右臂給殺了么?”“這……”魯肅支支吾吾的,沒想到騙過曹操的計謀被孔明一眼看穿了。

于是待聊完后,魯肅積極慌忙的趕回了軍營,把和孔明聊天的事給周瑜說了。周瑜非常吃驚,一拍桌子說:“這人絕不能留在世上,我決意要把他殺了!”周瑜也是個有分寸的人,殺孔明也要找個理由讓他死而無怨。

于是這天,周瑜召見了孔明,以即將要和曹操打水戰(zhàn),軍中劍不夠為理由命令,孔明在十天之內造完十萬支箭,而且不能推辭??酌餍廊淮饝?,而且他還說三天就能完成!

孔明問魯肅要了二十只船,并用黑布把船的棚子裹住,每條船必須輕快,船兩邊還要放千余個稻草人。一切準備就緒,孔明下令起航。江上霧蒙蒙的,簡直就是伸手不見五指。孔明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讓對方不敢出戰(zhàn),用一萬空弩手齊發(fā)亂箭。結果,那些箭都扎在了稻草人身上,足足有十余萬只。當曹操醒過來時,才發(fā)現又上了孔明的當。

讀完了這篇課文,我深深的感覺到了諸葛亮的機智和神機妙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像諸葛亮那樣專心鉆研,仔細思考,刻苦學習,而且還要有像他那樣的虛心。更要有寬宏大量、心胸寬闊的品質。

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證實自己的成績,而不要像周瑜那樣心胸狹窄,高傲自大。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將來為祖國作出貢獻。所以,我們不要怕失敗,俗話說的好“失敗乃成功之母”。我相信,失敗之后就是成功,風雨之后就是彩虹!

撈月亮課件(范文十五篇)


探索“撈月亮課件”的文化內涵和背后的故事接下來請閱讀,請不要忘記將本頁加入瀏覽器收藏夾。老師在上課前需要有教案課件,只要課前把教案課件寫好就可以。?教學過程中的智慧可以通過教案和課件的制作體現出來。

撈月亮課件【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遇事不動腦筋,盲目跟著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懂得課文說明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1)猴子看見月亮的影子后在井邊叫嚷;(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掛著撈月亮。

3、朗讀錄音帶。

4、猴子的頭飾多個。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教學生字

一、談話引入學習新課

同學們都有知道,月亮在天上??墒怯心敲匆蝗汉镒樱瑓s從井里撈月亮,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有趣的童話吧。

二、自讀課文

要求:1、讀通課文。

2、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注意檢查下面字的讀音:

撈、另的聲母是邊音,另還是后鼻韻母;

咱是平舌音,讀zn,不能讀翹舌音,或z;

伸前鼻韻母,翹舌音;

碰是后鼻音。不要讀成png

喘讀翹舌音chun。不要讀成chui。

2、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記憶生字。

如撈、咱、倒、另,可讓學生用學過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字形。

3、學生反復讀記生字。

4、用抽讀的方法檢查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了。

四、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下面的字:

猴:左右結構,左邊是反犬旁,右邊是時候的候字少中間一豎。左右要寫緊湊些。最后一筆是捺,不是點。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寫緊湊、勻稱,亻和刂都比中間部分長,中間部分的下面是不是土。

腳:中間的去高于兩旁,卩在幾乎全字二分之一處起筆。

接:右下的女寫大些,托住上方的立。

五、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課堂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擴展練習

一、復習本課生字

二、朗讀課文,提出問題

1、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集中起來,圍繞幾個主要問題分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

2、解答小組里未能解決的問題。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四個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可引導學生想象猴子看到井里的月亮那著急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情,可借助插圖體會。前兩個糟啦連接緊一些,第二、三個啦字的聲音稍拖長,突出喊叫時的著急。

最后一段老猴子說的話,應表現出喘著氣、很累的樣子。第一個不用撈了后面是逗號,但根據內容及語氣表達的需要,停頓時間可稍長一點,表現出老猴子喘著氣說話的樣子。后一句可這樣停頓:月亮/好好地/掛在天上呢!

四、擴展想象,分組交流

1、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好好地掛在天上時,下面那些倒掛著的猴子有什么瓜,后來它們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2、許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經成了老猴子了。當它和兒孫們一道坐在井邊面對那輪明月時,它會怎樣說,怎樣做。

3、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歸納出本課要讓學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第4題

六、課堂訂正

撈月亮課件【篇2】

冀教版撈月亮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來的。

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設計思想]

這篇童話故事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們去讀,但是由于篇幅稍長,給學生們正確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故本課設計以以讀促悟為準則,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達到正確、流利地認讀課文,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目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請學生觀察:

教師從講臺桌上拿一支筆,問:這個動作叫什么?(拿)

教師從地面上撿起一張紙,問:這個動作叫什么?(撿)

教師板書:“撈”,讓學生說說什么意思?

2.揭示學習內容:在撈后面加上兩個字:“月亮”,全班齊讀。月亮怎么能撈呢?現在

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之間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

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意,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跳讀)

撈 猴 井 掉 附 咱 倒 另 伸……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

1)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猴子 咱們 附近倒掛 井里 撈月亮……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井:獨體字,第二筆橫自左下格靠近橫中線處起筆,稍長。

玩、跟、抬,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王字旁、足字旁、提手旁的最后一筆都是提。

進、近,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先寫中間的部分,在寫走之兒。注意走之兒的寫法。

動手書空寫一寫。(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3)理解詞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小猴子看到井里有月亮以為月亮掉到了井里,于是猴子們倒掛起來,撈月亮。小猴子伸手一摸月亮不見了,老猴子抬頭一看,發(fā)現月亮就在天上呢!)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知識:

1.以小組為單位,開火車讀詞語。

2.指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子不動腦筋,看見井里月亮的影子后,以為月亮掉到井里了,就叫了起來,別的猴子也不動腦筋,跟著叫了起來,他們到井里去撈月亮,結果月亮好好的掛在天上。)

二、學習:

1.學生根據學習提示進行自學,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學習。

投影打出學習提示:

1)自己默讀課文,在書中標出自然段。

2)想一想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3)與同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指名讀課文,而后說出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有不同意見大家進行交流。

師生共同歸納問題:猴子為什么要到井里撈月亮?

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

他們撈到月亮了嗎?

3.重點學習一至四自然段:

1)學生小聲讀一讀,想一想讀懂了什么?組織好語言,做好發(fā)言的準備。

2)學生間開展交流:(在交流時:先讀出有關的語句,而后說明自己讀懂的地方。)

教師參與以下幾個地方的交流:

1)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了”體會小猴子為什么這樣叫?

2)誰跟著叫起來了?后來呢?

3)進行比較:猴子叫起來的這四節(jié)中,哪些話是相同的?哪些詞語不同?進一步加深體會。

4)指導學生朗讀:

a.與同桌一起分角色練習朗讀,邊讀邊體會:在哪應加重語氣,結合有關語句談自己的想法。

b.聽配樂朗讀,結合自己讀書情況找出問題。

c.師生間分角色讀書,大家進行評議。

4.五至七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在讀書的過程中標出不懂的問題。

2)在小組內交流,組長負責分工。

a.先交流各自的問題。

b.小組內解決問題。體現學生間的互動學習

c.提出共性的問題,參加全班交流。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猴子的圖片,標上: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及一群猴子,然后邊讀書邊粘貼,知道哪個猴子在上哪個猴子在下。)

三、開展交流活動:

1.通過讀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啟發(fā)想像:

1)老猴子抬頭一看,喘著氣說了什么?

2)小猴子、大猴子及一群猴子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這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展開豐富的想象。)

四、總結:

井里有月亮的影子,猴子們以為月亮掉到井里了,他們就想辦法,依次倒掛起來,想把月亮撈上來,因為井里是月亮的影子,所以結果什么也沒有撈到,月亮仍然在天上。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要知道遇到事情一定要動腦筋,多思考,要做好調查研究,不要別人怎么說就怎么說。

撈月亮課件【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jié)。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活動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jié)的回憶。

“昨天是什么節(jié)日?”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jié)的?”

“中秋節(jié)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二、講故事《猴子撈月亮》

三、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提問:“你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想各種辦法)“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四、小實驗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五、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猴子在井里發(fā)現了什么?”“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七、布置任務,要求幼兒:

1、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記半個月月亮日記,觀察月亮圓缺變化。

活動反思:

為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很好地完成語言活動的目標,我合理運用了多媒體手段,精心設計猴子撈月亮的動畫片,讓幼兒通過觀察,感受理解故事內容及重點、難點。通過小實驗,讓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中學習,探討,理解倒影的特點?;顒雍蠖螘r間,我根據幼兒語言及思維發(fā)展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的活動,以鞏固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撈月亮課件【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感情的朗讀課文。

3、懂得遇事不動腦筋,盲目跟著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懂得課文說明的道理。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1、猴子看見月亮的影子后在井邊叫嚷;

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掛著撈月亮。

3、朗讀錄音帶。

4、猴子頭飾多個。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學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月亮在天上??墒怯心敲匆蝗汉镒?,卻從井里撈月亮,

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吧。

二、自讀課文

要求:1、讀通課文。

2、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

2、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記憶字形。

3、學生反復讀字生字。

4、用抽讀的方法檢查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了。

四、書寫生字

個別指導猴倒腳接。

五、學生練寫,教師巡回指導

六、課堂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本課生字

二、朗讀課文,提出問題

1、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集中起來,圍繞幾個主要問題分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

2、解答小組里未解決的問題。

三、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想象猴子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情,借助插圖體會。

指導重點句子。月亮/好好/掛在/上呢!

四、擴展想象,分組交流

1、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好好掛在天上了,下面那些倒掛的猴子有什么反應,后來他們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2、許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經成老猴子了,當它的兒孫們一道坐在井邊面對那輪明月時,它會怎么說,怎么做。

3、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歸納出本課要讓學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第4題。

六、課堂訂正。

撈月亮課件【篇5】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遇事不動腦筋,盲目跟著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學會本課生字。懂得課文說明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1)猴子看見月亮的影子后在井邊叫嚷;

(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掛著撈月亮。

3、朗讀錄音帶。

同學們都有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一群猴子,卻從井里撈月亮,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有趣的童話吧。

1、出示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注意檢查下面字的讀音:

“撈、另”的聲母是邊音,“另”還是后鼻韻母;

“咱”是平舌音,讀“z n”,不能讀翹舌音,或“z ”;

“伸”前鼻韻母,翹舌音;

“碰”是后鼻音。不要讀成“p ng”

“喘”讀翹舌音“chu n”。不要讀成“chu i”。

2、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記憶生字。

如“撈、咱、倒、另”,可讓學生用學過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字形。

3、學生反復讀記生字。

4、用抽讀的方法檢查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了。

重點指導下面的字:

猴:左右結構,左邊是反犬旁,右邊是時候的“候”字少中間一豎。左右要寫緊湊些。最后一筆是“捺”,不是“點”。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寫緊湊、勻稱,“亻”和“刂”都比中間部分長,中間部分的下面是“”不是“土”。

腳:中間的“去”高于兩旁,“卩”在幾乎全字二分之一處起筆。

1、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集中起來,圍繞幾個主要問題分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

2、解答小組里未能解決的問題。

重點指導四個“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可引導學生想象猴子看到井里的月亮那著急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情,可借助插圖體會。前兩個“糟啦”連接緊一些,第二、三個“啦”字的聲音稍拖長,突出喊叫時的著急。

最后一段老猴子說的話,應表現出喘著氣、很累的樣子。第一個“不用撈了”后面是逗號,但根據內容及語氣表達的需要,停頓時間可稍長一點,表現出老猴子喘著氣說話的樣子。后一句可這樣停頓:月亮/好好地/掛在天上呢!

1、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好好地掛在天上時,下面那些倒掛著的猴子有什么瓜,后來它們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2、許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經成了老猴子了。當它和兒孫們一道坐在井邊面對那輪明月時,它會怎樣說,怎樣做。

3、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歸納出本課要讓學生懂得的道理。

撈月亮課件【篇6】

教學目的要求:

l. 會看拼音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通過觀察插圖,理解課文,能正確回答課后第2 題,會復述課文。

3.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育學生遇事多動腦,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猴子們撈月亮前的表現,這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

一、揭題、審題。

2. “撈”是什么意思,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誰撈月亮?為什么撈月亮?怎樣撈?撈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借助拼音讀課文,把不懂的詞語畫出來。

2. 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課文寫了誰的一件什么事?( 一群猴子不懂得井里是月亮的影子,盲目地到井里撈月亮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 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問題,現在我們就仔細讀課文,看看猴子們到底為什么要撈月亮,怎樣撈的,結果怎樣?請按下面的學習方法讀書。

(1) 找出對應的內容讀一讀。

(2) 畫出重點詞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 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2. 集體討論。

(1) 指名讀1-4 自然段,說說猴子們?yōu)槭裁匆獡圃铝粒? 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都發(fā)現月亮掉到井里,所以他們大叫,準備撈月亮。)

提示:大家看看,這些猴子大叫之前,有哪些不相同的詞,請拿筆畫出來。( 跟著,也跟著,大家跟著) 想想他們叫之前,動腦筋想了嗎?( 沒有) 從哪看出來的?( “一看”接著就叫起來。這些詞說明它只看了一下,沒仔細看清楚就叫起來) 其余的猴子呢?( 都和這個小猴子一樣,沒有認真動腦筋,看一眼就跟著叫起來) 他們叫時什么心情?( 小猴子驚奇、焦急,其他猴子著急)

大家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讓人感到他們很焦急?

試讀、自由體會、教師指導、指名讀。

(2) 那么猴子們是怎樣撈月亮的,結果怎樣?按剛才的學習方法,自己再學。

學習5-6 段時,教師要半扶半放,幫助學生找出“倒掛、拉住、接、伸”,

看圖解釋一下這些詞,說說他們按什么順序排列,為什么這樣排列?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猴子是怎樣撈月亮的。

(3) 學習第七自然段,讓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己說說撈的結果,指導朗讀,注意把猴子在“月亮不見了”時他們伸著脖子找月亮的心情表達出來。

四、再讀課文,體會中心。

1. 提問:剛才同學們仔細讀了課文,知道猴子們并沒有撈到月亮,那他們?yōu)槭裁礇]有撈到月亮?錯在哪?( 提出問題)( 因為小猴子不動腦筋,看見井里的月亮就叫起來,大猴子該想一想,老猴子更應該動腦筋了,數它有經驗,可它們都不動腦筋,盲目地跟著喊,急著到井里去撈月亮,結果是水中撈月一場空,白費勁兒。它們錯就錯在,遇事不動腦筋,就盲目跟著去做。)

2. 揭示學習方法:

(1) 自己再從頭到尾讀課文,小聲說一說。

(2) 小組討論。

(3) 全班討論。

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看圖復述故事。

三、綜合練習。

2.填寫并回答問題。

(1)填空:猴子們( )了井旁邊的大樹。老猴子( )在樹上,( )

大猴子的腳。大猴子也( )著,( )另一猴子的腳。猴子們就這樣( )一直( )井里頭,小猴子( )最下面。

(2)猴子們是按怎樣的順序排列倒掛的?(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

撈月亮課件【篇7】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來的。

3、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教材分析:

一連串不假思索的叫嚷,一大串倒掛在樹上的大猴小猴,一陣子徒勞無功的忙活,引出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撈月亮》。故事中生動的情節(jié)和有趣的“人物”,不僅含有深刻的寓意,而且給人以啟迪和智慧。

學情分析:

經過了解學生都很喜歡這個小故事,對于其中蘊涵的道理理解起來并不很困難,可讓學生給大家講一講,絕大部分同學卻講不出來,有的即使講了出來也只是講個大概意思,一點也不生動,不吸引人。

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我設計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思路。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你都看過什么動畫片?

(動畫片是學生最喜歡的,所以這個話題學生樂于參與,能夠消除學生上課的緊張情緒,為課堂創(chuàng)設了寬松、愉快的氛圍。)

師:真好,老師也喜歡看動畫片,今天老師就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好看的動畫片,一起來欣賞吧?。ㄕn件展示:課文動畫)

師:這個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26、撈月亮,來,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同學們看“撈”是個什么結構的字?左邊是?右邊是?記住這個字了嗎?齊讀課題。(讓學生跟老師學寫課題,滲透規(guī)范書寫的意識,在書寫課題時又能認識本課要學的字。)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以“撈月亮”為內容來個講故事比賽,講的好的老師這里有獎品呢?。ǔ鍪竞每吹膭赢嬁ǎ┫旅嬲l來講一講?

(剛才學生都看了一遍動畫片,頭腦中之形成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此時,要他們講一講肯定有困難。所以就以這個任務為目標,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的欲望。)

師:我們剛看一遍當然講不出來了,沒關系,待會再講。那同學們想一想要想把故事講好,首先要干什么?(讀對、讀熟課文的目標就由學生提出來了。)

師:好,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多和它打幾次招呼,標出自然段,看誰能把課文讀得又準確又流利。

學生自由活動。教師到學生之間巡視。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師:同學們,課文讀完了嗎?好,下面老師檢查一下你們讀的怎么樣了?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4個)下面老師分別請四位同學朗讀一下課文。其他同學干什么?你們有個大任務———給他們當評委,看看四位同學誰讀的最好。

(學生當評委可以增強學生聽的主動性,增強聽的責任感,從而提高聽的效率。)

分別讀課文,學生評價,發(fā)獎品。

師:剛才同學們課文讀的很準確,不知道里面的生字是不是都認識了呢?(認會了)有幾個字寶寶有點不相信,看他們跑出來了要考考大家,怕不怕?敢不敢應戰(zhàn)?(敢?。?/p>

倒(認讀,組詞)教師把生字卡片故意拿倒,幫學生理解“倒”的意思。

最(認讀,組詞)學生組完詞后,教師組詞,看誰坐得最精神??凑l發(fā)言聲音最洪亮。(學生立刻修正自己的坐姿。精神狀態(tài)為之一陣。)

師:沒想到同學們的識字本領這么強,下面請同學們幫個忙,字寶寶在玩找朋友的游戲時,有兩個字寶寶吵了起來,他們?yōu)槭裁闯衬??看,他們來了(出示生字卡片:進近)同學們看,他們?yōu)槭裁闯衬兀?/p>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讀準了課文,認會了生字,這只是為講故事作了初步準備,要想把故事講好,還要抓住課文中有趣的地方,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后繪聲繪色的講出來,大家才愛聽。下面就請同學們深入的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部分很有趣和同組同學先交流一下,或者試著講一講。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在小組中和同學們交流。

(這一部分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之中,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下一個匯報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如果學生匯報喜歡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就順勢指導學生朗讀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的不同叫聲,體會當時猴子們著急的心情。并隨機板書出:小——大——老——附近,理順出猴子的出場順序,為學生講故事作提示。然后可以請一位同學講一講一二自然段這部分。如果匯報喜歡第三自然段,就重點引領學生學習猴子們用什么辦法撈月亮的,理解“倒掛”一詞,可以借助圖來理解。如果匯報喜歡第四自然段就重點指導朗讀老猴子的話。)

師:他們忙了半天,撈到月亮了嗎?(沒有)為什么沒撈到?(因為那是月亮的影子)大家費了半天勁結果白撈一場,這怪誰呢?

學生們議論起來:(這樣的問題降低了難度,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辨別、爭論中,自然明理。)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傻事呢?

指一名同學講故事。找?guī)酌瑢W帶上頭飾,配合講故事的同學把故事表演出來!

學生表演。評議,發(fā)獎品。

(講故事配合表演,活潑生動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樂在其中。)

五、作業(yè):

續(xù)編《撈月亮》,看誰編的有趣,精彩!

撈月亮課件【篇8】

《撈月亮》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來的。

3、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設計思想]

這篇童話故事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們去讀,但是由于篇幅稍長,給學生們正確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故本課設計以以讀促悟為準則,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達到正確、流利地認讀課文,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目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用簡筆畫繪畫師邊畫邊說:“一口井中有個彎了的月亮,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

一只小猴子也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你們想知道它是怎樣做的'嗎?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撈月亮》(板書課題)

二、隨語境自學生字

1、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生字標出來,再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

2、小組內交流記字方法。

3、全班交流記字方法。

師把字卡擺在黑板槽上,學生記住了哪個字就說哪個字的記字方法。

4、用各種方法讀生字。

5、換語境識字,出示詞卡:

倒著? 數數? 撈出來? 玩碰碰車? 抬腿? 喘氣? 腳跟? 附小? 接水? 最好? 糟糕? 掉隊? 井臺

三、讀通課文,讀熟課文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

2、檢查讀文情況。

3、師范讀課文。

4、再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四、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課文你能把這個故事簡單講給大家聽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出示生字卡,指名認讀。

2、指名讀課文

二、理解課文內容

你覺得這個故事哪兒最有趣,為什么?該怎樣讀?

三、拓展想象

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在天上時,下面那些倒掛著的猴子會有什么反應,后來它們是怎么做怎么說的?

四、齊讀全文

五、指導書寫

你能把哪個字寫好看,該怎樣寫?

六、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yè)

1、把你最得意的記字方法講給家長聽。

2、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課文情境之中,說說自己對井中月的看法,為理解課文做鋪墊,同時與猴子做比較激發(fā)學生學文的欲望。

從個體活動到小組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過程。

展示自己,獲得成功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學會識字方法。

鞏固識字

鞏固識字,激發(fā)識字興趣。

在識字基礎上熟讀課文,鞏固識字,也為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激發(fā)興趣。

復習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通過整合性的讀書要求,理解課文,體會寓意,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進一步感悟理解寓意。

再一次整體感知全文。

把寫字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會說、會寫、會評,學會把字寫好看的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駛向智慧的彼岸。

撈月亮課件【篇9】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都愛聽故事,好奇心強、喜歡討論新問題的年齡特點。我根據這個時期兒童特有的特質,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而設計的。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和小實驗,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培養(yǎng)幼兒勇于嘗試的精神,教育幼兒遇事要多動腦筋。

3、學習詞組:又圓又亮、蹦蹦跳跳、東瞧瞧、西看看。豐富詞匯:倒掛、倒影、撈。

4、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會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講述故事內容。

2、難點: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活動準備

1、多媒體電化教學課件

2、投影機及投影片

3、拼圖及底板1套(9張)

4、手電筒四個、4盆清水

5、錄音機及磁帶

活動過程

1、用“找猴子”的情節(jié),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師說:“小朋友,你們聽聽今天誰來到我們的電教室了”?“咦,只聽到猴子的叫聲,那猴子哪里去了?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原來,猴子就在電視機里面。猴子說,今天要講一個故事給小朋友聽,這個故事叫《猴子撈月亮》?!弊層變鹤x兩次故事名稱。

2、操作電腦講故事

(1)教師講故事,講到“小猴子把手伸到水里撈月亮”時讓幼兒學習“撈”的動作。提問:可以用什么來撈?月亮有沒有撈上來呢?(讓幼兒自由議論,嘗試回答)。

(2)讓幼兒分散嘗試做小實驗——撈月亮。(手電筒的倒影當月亮倒影,小勺做打撈工具。)

提問:月亮可以撈上來嗎?為什么?學習詞:倒影

(3)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

提問:故事的名稱叫什么?

故事里有誰?

故事講了什么?

它們有沒有撈到月亮,為什么撈不到?

3、看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并豐富詞匯、詞組。重點理解猴子是怎樣撈月亮的,撈不到月亮的原因。

4、教育幼兒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

提問:你們覺得這是一群怎么樣的猴子?為什么?

5、幼兒嘗試操作學具,講故事。(為小朋友準備電腦、投影片和故事拼圖)

低水平:操作電腦,學講角色的對話。

中高水平:(1)按順序排放投影片、講故事。(2)拼圖后,按順序排放圖片、講故事。

6、小結幼兒的活動情況。

7、通過“猴子學樣”的游戲,表演故事內容。師說:“猴子很喜歡模仿別人,我們也來學猴子,看哪個小朋友學最像猴子。”幼兒聽音樂,跳《猴子撈月亮》的舞蹈出場。

教學反思

對于教學活動《猴子撈月亮》,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為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很好地完成語言活動的目標,我合理運用了多媒體手段,精心設計猴子撈月亮的動畫片,讓幼兒通過觀察,感受理解故事內容及重點、難點。通過小實驗,讓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中學習,探討,理解倒影的特點。活動后段時間,我根據幼兒語言及思維發(fā)展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的活動,以鞏固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的完成不是很全面,大部分的幼兒都理解到了猴子們撈不到月亮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故事寓意時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今后還需要幼兒對日常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與發(fā)現,我們教師還要及時的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為孩子們以后的活動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與資源。

撈月亮課件【篇10】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對待任何事物特別是復雜的事物我們不能光有敏銳的觀察力更有真實的觀察力。對待事物要有科學鑒別的過程,不能無條件地兼收并蓄,要重視決策的科學性,盲動決策和盲目行動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不能完全依靠已有的經驗,亂套新的情況,否則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要不斷學習新情況在新情況面前努力探求規(guī)律性的問題。要遵循事物的本來面目,實事求是地解決新問題,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自己正確的判斷,不要人云亦云地跟著盲動。

猴子在大家心目中都是一種聰明可愛的動物,但是,在大家心目中那樣聰明可愛的動物也會干傻事。

一天,猴子出去買了兩口碗、兩個懷子、兩雙筷子。它先用左手拿了兩口碗,再用右手拿了兩個懷子,可是,筷子拿不下了。于是它又用左手拿了兩雙筷子,右手拿了兩個懷子碗又拿不下了。于是,猴子試了一次又一次,可是,不管怎么樣拿,但還是不能把這三樣東西全部拿起來。

突然,一個婦女走過來,在婦女的右手上提著一個籃子,籃子里放的東西可多了。于是,猴子也買了一個籃子,終于把碗、杯子和筷子都帶回了家。

有一次,猴子家里著火了,猴子立刻叫小猴子拿著竹籃去打水,可是,也不知道為什么,小猴子打了闐天也沒有回來。猴子還以為小猴子掉進水里了呢?于是,馬上放下手中的東西,跑到溪邊,只見小猴子還在打水,生氣地說:“你怎么搞的?我還以為你掉進水里了呢!”

“可是,媽媽,這籃子為什么就是打不上水來呀!”小猴子委屈地說。

“胡說!我明明用籃子裝過碗、筷子和懷子的?,F在不可能打不上水來的?”猴子說完,便把小猴子推到一邊,自已開始打起水來,不過結果還是和小猴子的結果差不多——也是打不上水來。就這樣,猴子家被燒得一干二凈。

撈月亮課件【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來的。

3、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正確認讀生字詞,正確書寫生字。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不想一想就盲目的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來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入

同學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大屏幕出示月亮高高掛在天空)學生回答月亮

師問:月亮在什么地方?天上

可是有一群小動物卻要把月亮撈上來,你們想知道這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第26課撈月亮板書課題:撈月亮

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

二、初讀課文

1、聽錄音,注意生字詞的讀法。

2、自由度課文,并勾畫生字。

3、認讀生字。屏幕出示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并思考:這些小猴子為什么要撈月亮?結果怎么樣?屏幕出示問題

給同學們充分的時間讀課文。

老師:誰來說說,猴子為什么要撈月亮?

2、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請同學讀第一、二自然段。

分角色朗讀,注意猴子們的語氣

指導四個“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可引導學生想象猴子看到井里的月亮著急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情,可借助插圖體會。前兩個“糟啦”連接緊一些,第二、、三個字的聲音稍拖長,突出喊叫時的著急。

3、他們發(fā)現了月亮掉進井里后,決定怎么做?(老)它們是怎么撈的呢?請同學們讀第三自然段(出示情景圖。)

4、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他們撈了半天,撈到了嗎?最后怎么樣了?

最后一段老猴子說的話,應表現出喘著氣、很累的樣子。第一個“不用撈了”后面是逗號,但根據內容及語氣表達的需要,停頓時間可稍長一點;表現出老猴子喘著氣說話的樣子。后一句可這樣停頓:月亮/好好地/掛在/天上呢!

原來月亮并沒有掉進井里呀。他們看到的只是月亮映在井里的影子。那么通過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屏幕出示

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好好地掛在天上時,下面那些倒掛著的猴子會有什么反應,后來它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咱們再來看看猴子撈月亮的可笑場面吧,請大家記住這個場面,隨時提醒自己不要犯這樣的錯誤哦

四、擴展想象,分組交流。

1、許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經成了老猴子了。當它和兒孫們一道坐在井邊面對那輪明月時,它會怎樣說,怎樣做。

2、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歸納出本課要讓學生懂得的道理。

撈月亮課件【篇1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動腦筋,就盲目跟著做,容易做出傻事來。

2.能夠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滲透學法

4.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借助提示,讀懂課文。

教學難點

弄懂重點詞語,學會自學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圖一張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一、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二、標畫出自然段,劃出不懂句子

三、借助提示邊讀邊思考

1.猴子為什么到井里去撈月亮?

2.猴子是怎么撈月亮的?

3.猴子撈到月亮了嗎,為什么?

4.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第二節(jié)

一、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字恍游?,你們知道它們是誰嗎?(小猴子)

這節(jié)課就學習小猴子撈月亮的一個故事。

板書:11撈月亮

齊讀:課題

二、學文

請一位學生讀全文

這篇課文幾小段?(7小段)

出示問題

1.小猴子為什么要撈月亮?

哪幾段說的是這個問題?(1~4)

讀14小段

板書小猴子叫起來

大猴子跟著叫起來

老猴子也跟著叫起來

附近的猴子都跟著叫起來

它們一個跟著一個叫,月亮是不是掉在井里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嗎?(沒有)

這就是盲目地說。

出示問題

2.猴子是怎樣撈月亮的?

哪幾段說的是這個問題?(57)

讀57小段

掛圖:

說說猴子是怎樣撈月亮的?

什么叫倒掛?(老猴子的爪子抓住樹干、頭朝下、勾著另一只猴子的爪子。)

猴子們在沒弄清月亮是否真的掉到井里了就去撈,這是盲目地做。

遇事不動腦子,盲目地說、盲目地做,結果如何呢?

出示問題

3.猴子撈到月亮了嗎?

哪小段說的是這個問題?(7)

讀第7小段

猴子撈到月亮了嗎?(沒有)

為什么沒有撈到?(原來它們撈的是月亮的影子。)

讀全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板書遇事要多動腦,不盲目追從。

三、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撈月亮課件【篇1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遇事不動腦筋,盲目跟著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懂得課文說明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1)猴子看見月亮的影子后在井邊叫嚷;(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掛著撈月亮。

3、朗讀錄音帶。

4、猴子的頭飾多個。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教學生字

一、談話引入學習新課

同學們都有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一群猴子,卻從井里撈月亮,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有趣的童話吧。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通課文。

2、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注意檢查下面字的讀音:

“撈、另”的聲母是邊音,“另”還是后鼻韻母;

“咱”是平舌音,讀“z n”,不能讀翹舌音,或“z ”;

“伸”前鼻韻母,翹舌音;

“碰”是后鼻音。不要讀成“p ng”

“喘”讀翹舌音“chu n”。不要讀成“chu i”。

2、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記憶生字。

如“撈、咱、倒、另”,可讓學生用學過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字形。

3、學生反復讀記生字。

4、用抽讀的方法檢查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了。

四、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下面的字:

猴:左右結構,左邊是反犬旁,右邊是時候的“候”字少中間一豎。左右要寫緊湊些。最后一筆是“捺”,不是“點”。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寫緊湊、勻稱,“亻”和“刂”都比中間部分長,中間部分的下面是“”不是“土”。

腳:中間的“去”高于兩旁,“卩”在幾乎全字二分之一處起筆。

接:右下的“女”寫大些,托住上方的“立”。

五、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課堂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撈月亮課件【篇14】

*猴子們到底撈到月亮沒有?

4、 小朋友們,那我們下面就邊學課文,邊解決問題。

二、 學習課文:

1、 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打開書99頁,三分鐘自由朗讀課文,請先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再請教同學。

2、 錄音范讀:同學們讀書讀得可真認真,現在我們一起聽一聽錄音機里的老師是怎樣讀的,你還有哪些不會的字,請同學們留心聽清楚字音。

3、 自由讀:剛才大家聽得可真認真,現在大家再讀一次課文,一定要把字音讀準,可以自己讀,也可和同桌的同學一齊讀,互相正音。

4、 讀了課文后,你知道課文共有幾個小節(jié)嗎?

2)、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想讀給大家聽嗎?讀后請說說為什么喜歡?

3)、這一小節(jié),老師還想請男、女同學進行一個小小的讀書比賽,看看誰讀得棒!

4)、讀了這一節(jié)后,誰知道猴子們?yōu)槭裁匆獡圃铝亮藛幔?/p>

讀吧!

2)、猴子們?yōu)槭裁茨敲磁d奮?你能用興奮的`語氣像他們一樣喊起來嗎?(猴子們發(fā)現月亮掉到井里去了。)

讀給大家聽?

2)、你讀書進步可真大,那到底猴子們贊成大猴子的提議嗎?猴子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老師想請兩個同學讀第四、第五小節(jié)。

2)、猴子們到底是怎樣撈月亮的?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討論。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猴子們撈月亮的過程?

們準備,比比誰演得象。

四、 說話訓練:

1、猴子們撈到月亮了嗎?為什么沒有撈到月亮?

3、 小組討論:小朋友們,猴子們從樹上跳下來,坐在地上累得直喘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請發(fā)揮你豐富的想像力去猜一猜,先在小組里說一說,老師再請你發(fā)言。

撈月亮課件【篇15】

目標: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jié);

???????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 “昨天是什么節(jié)日?”

???????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jié)的?”

??????? “中秋節(jié)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 “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 五、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提問:

???????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 “小猴子在井里發(fā)現了什么?”

??????? “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

??????? “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

???????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畫一畫課件范文六篇


這是一篇網絡上廣泛傳播的題為“畫一畫課件”的文章,僅供參考請大家認真閱讀下列信息。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老師還沒有寫的話現在也來的及。教案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對于規(guī)范化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畫一畫課件(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畫一畫、比一比,使幼兒進一步理解7的實際意義,能熟練地將數物進行匹配,并能較順利地感知自然數列中前后兩數的量的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作業(yè)習慣,提高幼兒作業(yè)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數卡1——7,數群卡1——7。

學具:幼兒用書、筆等。

活動過程:

一、復習認識7以內的數。

1、給數字畫像。

2、拍手游戲復習7以內數的形成。

3、游戲——會變的數卡,進一步感知數列中前后兩數多1少1的關系。

二、幼兒作業(yè)。

1、(出示范例)教師引導幼兒審題,并示范做題目。

2、幼兒翻開書,和老師一起讀題目。

3、幼兒做建構書P6的作業(yè)——數物體,寫相應的數字。

4、P12看數字畫禮品。

5、P24用添1或去1的方法讓數字和圓點一樣多。

三、展示、評價幼兒作業(yè)。

四、收拾用具后結束本次活動。

畫一畫課件(篇2)

教學目的要求:

1、鞏固本課所學的生字和新詞。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學習王冕刻苦學習的精神。

3、能有表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重點:

理解句子意思和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地朗讀課文。

清水滴滴???烏云密布?????節(jié)省?????王冕?????父親

1、學生結合生字注音讀課文,了解大體內容。

從文中找出描寫時間的詞語。

王冕為什么去給人家放牛?

王冕停止學習了嗎?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突出“古時候”“一邊、、、、、、一邊、、、、、、”的講解。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注意合理停頓。

2)第二自然段,圖文結合讀課文。分析本段共有幾句話?

前三句體現著時間的變化:一個夏天的傍晚??忽然下起大雨?????大雨過后???,順序不能顛倒。

大雨過后,湖里的荷花怎樣?

王冕看了以后,心里是怎樣想的?

“王冕看得出了神”王冕看什么?“王冕看得出了神”什么意思?

后來他畫荷花畫得怎樣?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合理停頓和語氣。

[王冕學畫 教案教學設計]

畫一畫課件(篇3)

目標:

1.教幼兒學習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判斷7以內數的多少。

2.要求幼兒聽清老師的問題,并在集體面前大聲地回答。

準備:教具 貼絨藍色大圓片5個,紅色圓片從大到小6個,桔黃色小圓片7個(圖一),貼絨數字5、6、7,實物卡(圖二~八)。

學具 第一、二組:3排點圖卡(圖九)若干張,數字印章,印泥,幼兒用書畫面25;第三組:看標記貼圖形紙卡,糨糊,各種圖形紙片;第四組:填空格圖卡,點子印章;第五組:添、去點作業(yè)紙,鉛筆;第六組:印比6、6少的點子紙,印章。

過程:

1.集體活動。

(1)逐一出示圖二~八,"請小朋友仔細看,說說卡片上有幾個什么?"

(2)正確判斷7以內數量。

出示圖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種顏色的圓片最多?哪種顏色,請保留此標記。)的圓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我看時覺得紅圓片最多,橘黃圓片最少?誰能想個辦法,換一種排法讓我們一看就清楚,誰的數目最多,誰的數目最少。"啟發(fā)幼兒將每種顏色片片排成一行,"現在看看誰最多、誰最少?""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將三排圓片一一對應比較)請小朋友說說每一排有幾個圓片,誰來給每排圓片送數字朋友。

(3)小結。

"要想知道誰多誰少,不能看物體大、小,也不能看排隊長、短。而是要數一數每排有幾個,才能比出誰多誰少。"

2.小組活動。

一、二組,給最多的點子印數字。三組,看標記貼圖形。

四組,按序填空格。五組,添、去點子。

六組,印比6、7少的點子。

教師重點指導第一、二組的活動小組。

3. 活動評價。

表揚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并提醒幼兒將游戲材料整理好。

畫一畫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漢字,能找出字與畫的關系。

2.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3.認識圖標小話筒。

4.練習口頭組詞,豐富學生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學認8個漢字,知道字與畫的關系。

教具準備:

圖卡、字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很早以前還沒有漢字的時候。有兄妹倆,哥哥負責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飯。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來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樣告訴還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個好辦法,拿起樹枝照著遠處山的樣子在地上畫了一座山(貼圖),旁邊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來,看到地上的圖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邊洗衣,她也向哥哥學在地上畫圖,她照著小河的樣子畫了幾道彎曲的水流(貼圖),旁邊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來看到圖后到河邊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倆可高興了。從此以后,他們就用山、水圖來表示字,慢慢地變成現在的字。漢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聰明啊!

二、比較字與圖,找關系

請同學們把字與畫對照起來看,說一說圖中哪一部分與漢字的哪一筆相似,小組合作。

三、看圖猜字練習

過渡: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中發(fā)明了漢字,多么不簡單!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請大家看圖猜字。

1.出示圖卡:

2.學生猜字。

3.猜中后說說自己是怎樣猜的。

四、學習日和土

1.出示圖卡:

2.啟發(fā):太陽用一個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從什么地方鉆出來?

3.讀字。

4.學生討論對比圖與字的想象之處。

五、課中休息找朋友

8人舉圖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學認圖標,口頭組詞

1.出示小話筒,講要求,教兒歌。

小話筒,嘴邊放,比比誰的聲音最洪亮。

2.練習口頭組詞。

發(fā)一字開花卡,學生練習組詞。

請同學們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哪些詞語中有這些字,發(fā)現一個記住一個,增加一個花瓣,比比誰的花瓣多。

附:板書設計

山 水

月 火 田 石

日 土

畫一畫課件(篇5)

教材簡析:

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但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讓作業(yè)富有游戲形式,但必須將基本方法和要求滲透于造型游戲之中,使學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戲中自然的接受到美術知識。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表現身體的觸覺。

2、引導學生體驗色彩、點、線條、肌理等造型語言。

3、引導學生運用造型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觸覺的獨特感受,發(fā)展視覺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對對象產生知覺,自覺地采用不同的線條、色彩、采用不同的筆觸,進而產生新的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表現身體觸覺的圖片資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種繪畫制作工具。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水彩筆、絨線、棉花、石頭、木片、膠水、彩色紙等。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

活動一:

“你來猜猜我?guī)У氖鞘裁??”游戲,選一位同學將自己帶來的東西裝到布袋里,另外一位同學將手伸到袋子里,說說自己摸到的東西的觸覺感受,從而引導大家判斷出袋子里裝的是什么。

活動二:

想想如何描繪表現出剛才的觸覺。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表現觸覺的大師作品,讓學生了解運用各種造型語言表現觸覺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表現欲望。

活動三:

由學生表述自己的觸覺,教師實際操作示范各種用筆方法,做出不同的筆觸效果和肌理效果以表現不同的觸覺

活動四:

鼓勵學生自己選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過畫、拼貼等造型手段表現出自己對不同觸覺的感受。

在活動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大膽自由的表現,通過多次實踐,力爭表現出對某一種觸覺的獨特感受。

引導學生上訪設法突破平面的繪畫形式,將繪畫與制作結合起來。

活動五:

作業(yè)完成后展示在教室里,又學們互相猜一猜對方畫的是什么觸覺。

收拾與整理。

課后拓展:

引導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做一些觸摸實物的游戲,并與家長一起感覺與表現,提高造型語言的應用能力。

教學評價:

1、是否積極地參與造型游戲。

2、能否將繪畫與其他造型方法結合運用。

札記:

這一課的作業(yè)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學生雖然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觸覺時不夠到位,但卻能用生動的繪畫語言將其表現出來。如: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學生運用不同節(jié)奏的的波浪線表現出了“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感覺,雖然不是觸覺,但這種感覺卻是人人都有過的,但一般人沒有用繪畫形式來表現的。還有“燙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覺,孩子們表現得都很好。這說明本課的教學目的已達到,學生已能運用造型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觸覺的獨特感受,發(fā)展自己的視覺表達能力。

畫一畫課件(篇6)

這是一節(jié)比較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容易激發(fā)幼兒興趣的美術課,利用照鏡子來觀察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臉上有什么,再通過與別的幼兒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來讓幼兒認識自己的特點,再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鍛煉的幼兒的畫畫能力,也給幼兒帶來了很大的樂趣。

1、通過觀察,畫出自己臉部的特征及服飾。

2、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

通過觀察認識五官,發(fā)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并把自己的樣子畫出來。

1、自己與別人在外貌上面的不同。

2、談談自己和同伴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一樣。

3、照鏡子觀察自己。

4、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5、幼兒觀察圖畫,猜猜畫面上畫的是誰?

1、水彩筆,白紙,每人一份。

2、每人一面小鏡子。

一、比較自己與別人在外貌上面的不同。

1、教師提問:你的名字是什么?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嗎?你們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2、請幼兒找朋友,看看兩個人什么地方不一樣。(幼兒自由結伴,與同伴相互比較)

二、談談自己和同伴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一樣: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還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小結: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三、照鏡子觀察自己。

師:下面我請小朋友拿出準備好的小鏡子,我們一起來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長的是什么樣的,我們的臉上有什么?你和別的小朋友長的哪里不一樣?

教師鼓勵幼兒仔細觀察自己的五官,徒手跟老師畫一畫自己的樣子。

四、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師:小朋友們,畫的時候要仔細,把五官畫的大一點,清晰一點,這樣才比較漂亮哦!

五、幼兒觀察圖畫,猜猜畫面上畫的是誰?

教師拿兩幅幼兒的作品在大家面前展示,并請幼兒猜一猜這副畫是哪位小朋友畫的自己。

畫一畫課件(篇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的趣味,能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物品發(fā)生興趣。

2.嘗試用不同大小的物品拓印畫,體驗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ppT《大家來畫月亮》

2.各種大大小小的實物,如:瓶子、蓋子、蔬菜等。黃色顏料、托盤、黑色卡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不同大小的月亮引出課題。

1.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好多的動物朋友,你們看看都有誰?(放幻燈片,同幼兒一起認識小花貓、小狗、狐貍、小豬、老虎、大熊、河馬、大象。)

2.瞧!小動物給咱們帶來了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月亮)這些月亮都一樣嗎?(區(qū)分大?。┎乱徊滤鼈兌际怯檬裁串嫷脑铝粒浚ㄓ變合胂蠡卮穑?/p>

3.教師結合ppT為幼兒講故事《大家一起畫月亮》,引導幼兒理解故事中的大和小。

二、結合故事,和幼兒一起探討大和小。

1.提問:他們用什么東西畫的月亮?(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故事中大大小小的實物。)

2.結合課件與幼兒一起回顧小動物們都是用哪些大大小小的東西畫的月亮。

三、請幼兒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畫月亮,體驗大小創(chuàng)作的樂趣。

1.請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卡紙上進行拓印。

2.幼兒完成拓印后,教師進行講評,組織幼兒相互欣賞作品,并說一說他們是用什么畫的?誰畫的月亮大?誰畫的月亮小?

3.幼兒進行二次拓印,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畫出的月亮也不一樣。

四、思維拓展:

1.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畫不一樣的月亮?

2.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畫一個比剛才更大的月亮?

(幼兒手拉手變成一個大月亮)

畫一畫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哪些內容,感受《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

3.培養(yǎng)“圖文對照讀懂課文”等自學方法。激發(fā)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法:引導,直觀法講解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直觀法。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學習第1自然段

1.揭題: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不但有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雄偉、堅固而且美觀的趙州橋,還有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國畫作品,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國畫大師張擇端。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準確。

在讀文的過程中,學生勾畫不理解和讀音難以把握的詞語。

3.檢查自學效果,教師隨機指導。

讀下列詞語:名揚中外撐船官吏形態(tài)各異毛驢

悠閑溜達甚至拽住了驚擾

作坊店鋪攤販擺小攤都城

特別注意多音字“作”、“都”的讀法。

4.理解“名揚中外”的意思,用這個詞語口頭造句。引導學生知道這幅名揚中外的畫就是指《清明上河圖》。

5.交流對《清明上河圖》的印象,請你說一說。

6.能讀好第1自然段嗎?齊讀。

7.過渡,提問:這幅畫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能名揚中外呢?

二、欣賞感知,明確方法

1.課件出示《清明上河圖》,讓學生自由觀賞,注意畫面的細節(jié),談談自己看后的體會。

2.老師激趣:這幅圖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請自己學習課文。

3.方法引導: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自學課文?隨機板書:圖文對照。

三、看圖讀文,激發(fā)情感

1.默讀2──5自然段,對照圖畫,找一找課文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可以在組內交流一下。

2.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體會體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2──5自然段。

(1)讀第2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選擇你感興趣的人物多讀讀,并從畫面上找出來,邊讀邊對照)

(2)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以此體會“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3)讀第3自然段,重點也是看圖、讀文、想象補充省略的內容,理解“形態(tài)各異”。

(4)引導朗讀:“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睆亩w會畫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張擇端的畫技如此高超。

(5)讀第4自然段,并引導學生看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體會畫的生動、精彩。

(6)老師再生動地朗讀這段文字,請學生閉目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進而體會“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 ?/p>

四、抒發(fā)情感,運用語言

1.仔細讀文,提問:這里所說的古都風貌指的是什么呢?請你介紹介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回顧前文,將前后內容融合起來)

2.朗讀課文第5自然段。

3.引導學生:欣賞了這樣一幅畫技精湛的神奇的畫,讀懂了這么有趣生動的課文,現在你想說什么?

4.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記錄下來!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學習有關文物、古跡、圖畫等一類的文章,指導學生寫“資料卡”,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兒,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張“資料卡”。如下:

師:剛才大家看看圖,讀課文欣賞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如果你想要把從課文搜集到的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做一張資料卡。

資料卡

畫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面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填寫資料卡,這是另外一種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當要填寫相關內容時,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細讀,而是快速瀏覽,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板書設計: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北宋張擇端)

基本情況內容歷史價值

長:528厘米人物眾多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街市熱鬧古都風貌

北宋、汴梁橋北頭有趣生活情景

2023茉莉花課件范文六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你精心挑選的“茉莉花課件”,你絕對不可錯過。對于剛開始教學的老師來說,有質量的教案課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能做以馬虎了事。清晰有趣的教學課件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領悟知識點。期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你的創(chuàng)新思維!

茉莉花課件 篇1

教學內容:

1、演唱《茉莉花》

2、讀譜唱歌《知了》

3、聽賞《楊柳青》《采茶舞曲》

教學目標:

1、通過聽唱、自學等形式學習歌曲《茉莉花》。并能有感情的背唱歌曲《茉莉花》。

2、通過變換演唱形式鞏固歌曲。

3、通過歌唱讓學生從中感受江蘇民歌的特點。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音樂活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驗江蘇民歌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的歌唱《茉莉花》。

難點:變換方式表演歌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生在歌曲《茉莉花》的音樂聲中走進教室。

一、識茉莉

1、師生問好

2、謎語:我們來猜一個腦筋急轉彎:什么花最沒有力氣?

出示圖片,師:是茉莉(沒力)花,有誰來說一說對茉莉花的了解。

原產于印度、巴基斯坦,茉莉花是菲律賓、突尼斯、印尼的國花,象征著愛情和友誼。主要是白色,紫色少有??捎糜谥谱鬈岳蚧ú琛⑻釤捪懔系?。大約在宋代進入中車,明代大量種植,中國廣西的橫縣茉莉花產量全國。

二、聽茉莉

學生再次聆聽《茉莉花》

三、唱茉莉花

1、自學演唱歌曲《茉莉花》

茉莉花在中國傳唱了幾百年,在智慧的中國人民的代代傳唱下,它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全國各地流傳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讓我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對照課本上的歌譜,唱響《茉莉花》

(1)學生跟錄音輕聲唱

(2)教師彈奏學生自學跟唱哪一句比較難唱,師生共同解決。

(3)跟琴唱全曲

師:我們怎樣把這首歌曲唱得更好聽呢?可以從速度、力度、歌唱方法上考慮,你可以具體說出每一個樂句。老師提出要求看能不能把剛才我們說的運用上,一個樂句一換氣。(教師伴奏學生跟唱)

(4)、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哼唱、領唱+齊唱、對唱等

(5)嘗試一種比較難的演唱形式,你們敢于接受挑戰(zhàn)嗎?采用輪唱。

2、從歌詞推歌譜

我們已經學會了演唱這首《茉莉花》,讓我們把它的歌譜唱出來吧。

四、延伸欣賞

1、20xx年央視蛇年春晚上,中國歌唱家宋祖英與來自加拿大的女歌手席琳迪翁一同獻唱歌曲《茉莉花》,這也是此次春晚的一大亮點。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歌曲《茉莉花》4”21

2、意大利的作曲家普契尼一生中最后一部也是最的一部作品《圖蘭朵》中也選用了茉莉花的旋律。

歌劇《圖蘭朵》講述了一個非常古老的東方神秘話(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日》),相傳元朝時的一個公主圖蘭朵,下令如果有個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個謎語,她會嫁給他;如猜錯,便處死。三年下來,已經有多個沒運氣的人喪生。流亡元朝的韃靼王子卡拉夫答對了所有問題,但圖蘭朵拒絕認輸,不愿嫁給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還愿意被處死。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

五、總結

一首江蘇民歌為什么會有如此的魅力?能打動各個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心?那是因為透過優(yōu)美婉轉的旋律,溢發(fā)出的是中國人民善良真誠的精神本質。中國民歌《茉莉花》已成為中國人民和平友好的象征?!盾岳蚧ā芳仁侵袊?,又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財富。最后,請同學們一起來高歌我們江蘇民歌《茉莉花》吧!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學生演唱《茉莉花》

三、讀譜唱歌《知了》

1、學生聽賞一遍。

2、教師劃拍范唱。

3、教師指導學生劃拍唱譜。

四、聽賞《楊柳青》《采茶舞曲》

1、聽賞《楊柳青》

(1)感受歌曲學生初聽一遍。

師:今天,我們就來聽一首揚州民歌《楊柳青》。(全體同學聽賞歌曲一遍)

師: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輕松、活潑,充滿活力,表達了勞動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后愉快的心情

生:有很多襯詞(學生說不出,則由老師問:歌中有許多歌詞是在括號里的,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2)了解襯詞在歌曲中的作用

師:那么多襯詞又不表達什么具體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聽老師去掉襯詞唱歌曲,再聽歌曲,感受襯詞的作用)

生:襯詞雖然不表達具體意思,但是能夠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沒有了襯詞,這首歌曲就沒有味道了。

師:說得真好?!稐盍唷肥墙K揚州地區(qū)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為有了這些襯詞,所以更顯得活潑風趣。

(3)體會強弱

師:這首歌曲是揚州人民在勞動的時候哼唱的,那么,請你想想,一邊勞動一邊唱歌,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邊聽音樂、做動作邊體會:可以是除草、割麥)

(4)試著用揚州方言唱一唱

2、聽賞《采茶舞曲》

(1)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有哪些品牌的茶葉嗎?(生說)對,有福建的鐵觀音,蘇州的碧螺春,還有杭州西湖的龍井茶?!恫刹栉枨愤@首歌曲表現的就是西湖邊一群采茶姑娘采茶的勞動情景。

(2)分析方言對歌曲風格的影響以及簡單了解江南地區(qū)歌曲風格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①學生演唱歌曲

師:“茶農在勞動的時候,常常是邊采茶邊唱著歌,也讓我們來當一次茶農,有感情地唱一下這首采茶歌吧!

②討論分析

師:“同學們是用普通話來演唱的,那我們所聽到的《采茶舞曲》是用什么語言來演唱的?(方言)具體來說是江南一帶的方言。那你覺得用普通話了來唱和用江南方言來唱哪一種更能表現江南民歌的韻味呢?(方言)對,可以說方言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民歌的風格?!床刹栉枨颠@首歌曲是用江南一帶的方言來演唱的,讓人一聽感覺就是江南一帶的歌曲風格。那么柔美、流暢、婉轉動聽。

(3)模仿方言演唱歌曲

①師:“我們還是再來欣賞一下原汁原味的〈采茶舞曲〉吧。同學們可以邊聽邊找一找,歌曲中的哪些字最明顯的能聽出江南地區(qū)的方言來?(播放《采茶舞曲》)。②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③師點擊屏幕出現字詞。一起說說屏幕上的字詞在歌曲中的發(fā)音是什么。

④方言演唱

師:“下面我們跟著歌曲一起唱一下,聽到屏幕上的字詞我們試著用江南的方言來唱一唱。(播放歌曲范唱)

3、表演“采茶舞”

①師跳“采茶舞”

(師):“歌曲確實非常的美,每當聽到這首〈采茶舞曲〉,我都忍不住地想要跳起舞來,不知道同學們想不想看啊?好,下面我就為同學們跳一段“采茶舞”,我給同學們提個要求:請仔細看,你能記住哪些動作?

②說說記住的動作并分析動作含義,生可跟著一起做一下幾個動作,坐著做

③跟音樂一起表演

(師):“好,讓我們也當一回茶農,感受一下他們辛勤的采茶勞動吧。同學們請起立。我來看看茶農們都準備好了沒有,我們要上山采茶了。

表演完畢:“今天的采茶勞動結束,小茶農們辛苦了,快坐下休息一會吧。

五、課堂小結。

茉莉花課件 篇2

音樂課《茉莉花》教學反思

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中的瑰寶,但在熱衷于“流行音樂”的中學生面前,或多好少地遭遇一些冷落,我就如何充分利用音樂課堂傳播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激勵他們不斷探索、發(fā)展和傳承民族音樂。我選擇了江蘇民歌《茉莉花》這一短小經典的題材,并圍繞這一題材深入挖掘、延伸、探討這一題材的豐富文化內涵,收獲有如下幾點:

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緊扣音樂文化這一主線進行設計。熟悉優(yōu)美的旋律,輝煌壯麗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江蘇民歌的演唱體驗以及兩首茉莉花的對比賞析,都體現著音樂文化氛圍,凸顯了新課程強調的:注重學生審美體驗,關注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理念。

二、充分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

該節(jié)課借用多媒體展示的精美風光照片和演出劇照,恢弘的演出場景讓學生大飽眼福。既開闊了音樂視野,也滿足了視覺和聽覺,課堂容量有廣度也有一定的深度。

三、對學生的關注不夠,缺乏有效的喚起手段,沒有充分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

四、關于“提問”,以后的教學中對于設問的問題要慎選,一定要有設問的目的和價值。

五、讓學生自由展示,自我拓展知識的時間太少。另外,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情景問題設置上,以精確而生動的語言來牽引、喚起學生的活動思維,提高課堂質量,同時多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讓音樂課“活”起來。

茉莉花課件 篇3

音樂《茉莉花》教學設計

淶源二中 趙愛芳

課型: 綜合課 教學內容:

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 聽賞薩克斯獨奏《茉莉花》; 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通過歌曲《茉莉花》的演唱,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覺,增強自主學習和相互協作的意識與能力。且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2、通過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和薩克斯獨奏《茉莉花》的欣賞,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加深對民族音樂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通過歌曲的自主演唱,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

2、通過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啟發(f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聆聽音樂作品的良好習慣;積極參與感受與體驗,充分展開想像;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了解其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和形象,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以及中華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自主學習歌唱的能力。2、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學難點

對民族音樂作品作出恰當評價。通過聽賞音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評價音樂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引導聆聽、感受想像、參與體驗教學法、比較欣賞法、探究式學習。

學法引導

1、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對比欣賞感受,關注學生對音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和程度。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2、通過對歌曲的學唱,采用自主參與演唱及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來充分體驗歌曲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樓蘭國有一位美麗動人的公主,名叫圖蘭朵。但也很殘酷。據說他給各國的求婚者提了個條件,能回答出他提的三個問題,就可以娶她。并贏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國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

原來有個韃靼國王子也被圖蘭朵的美貌打動,決心不顧一切要娶到圖蘭朵,對圖蘭朵提出的三個問題對答如流。終于獲勝??蓤D蘭朵仍不甘心。這時,王子慷慨幫他,請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像沒有猜中圖蘭朵的謎語一樣,被處死刑。此夜,全城無人入睡。百姓和僧侶們都在像月神祈禱。希望圖蘭朵城服。從此結束殺戮。瞧,月亮出來了,百姓的祈禱樂響起。(茉莉花的旋律響起。)或許就是這動人的音樂感化了美麗殘酷的公主。終于她良心發(fā)現。從此改邪歸正。音樂的魅力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1、提問:這段音樂中出現了中國那首民歌曲調的音樂素材?下面我們欣賞一首民歌,你知道他是民歌當中的那一種體裁,看看你是否知道他的名字,你知道這首歌曲的發(fā)源地是哪兒嗎?(播放黑鴨子演唱的《茉莉花》)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課題《茉莉花》)

3、教師:你知道這首《茉莉花》是那個地方的民歌?

4、學生回答:(江蘇)

5、教師讓我們一起來哼唱這首美麗的歌。

6、教師板書:江蘇民歌,旋律音調清麗、婉轉,體現了柔美、細膩的風格。

二、學唱河北民歌《茉莉花》

1、教師:我們知道民歌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得以加工的,那么流傳勢必會帶來變異,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河北民歌《茉莉花》,同學們想聽聽他的旋律變成什么樣了嗎?

2、學生回答。

3、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的Flash

4、教師提問,河北民歌《茉莉花》的風格有什么特點?

5、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豪放、高亢、帶點戲腔

6、教師讓學生跟音樂伴奏學唱兩次。

7、教師:打開課本看看河北《茉莉花》有什么常用記號,你知道他的演唱方法嗎?--教師講解前倚音并范唱,學生運用到歌曲里并再次學唱。再一次讓學生隨伴奏有感情的歌唱。

8、教師:請同學們總結剛才這兩首歌曲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

1、調式相同,都是民族五聲調式;

2、表達的情感相同,都表達了姑娘惜花愛花之情。

3、都屬于小調體裁(簡單回顧號子、山歌)。也稱“小曲”我國民歌的重要體裁主要有號子、山歌、小調,其中小調也是流傳于城鎮(zhèn)集市并多被民間藝

人加工提高的民間歌曲。一般小調的結構比較規(guī)整,節(jié)奏富于變化,旋律流暢細膩演出中經常加進表演及伴奏。

不同點:

1、河北的《茉莉花》曲調明快,敘述性強,體現了剛直爽朗的風格。

2、江蘇的《茉莉花》曲調深情含蓄,清麗婉轉,體現了柔美、細膩的風格。

9、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內容相同,曲調不同 情境創(chuàng)設揭題

[設計意圖:通過聽故事、賞音樂進教室,讓學生講出歌曲的名稱,以及它是哪個地方的民歌。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拓展延伸

1、欣賞教師的薩克斯獨奏《茉莉花》

(1)感受薩克斯的魅力:音色甜美,音域寬廣;(2)感受樂曲的魅力:洋溢著溫暖、親切的氣息;

(3)樂曲曲肯尼﹒基改編的薩克斯獨奏《茉莉花》,他是美國當代薩克斯管演奏家。曲調接近于《鮮花調》,《茉莉花》原名叫《鮮花調》,改編體現了西方人對中國民歌的熱愛和理解。

2、教師伴奏讓學生配合。分組配打擊樂伴奏可以用碰鈴,三角鐵,雙響筒,沙錘等器樂輕輕地伴奏。(給幾分鐘練習。)(學生們可任意選擇一首進行演唱,看哪一組演唱的好。)老師對他們進行評價:同學們真棒!

3、欣賞《茉莉花》

闡明歌曲《茉莉花》在重要場合多次出現,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還代表我國的形象。

(1)觀看張藝謀導演的2008北京申奧宣傳片,出現了《茉莉花》演奏及演唱的片段。

(2)欣賞了解我國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演唱的《茉莉花》片段。

四、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結束本堂課。

課堂小結:引用舒曼的名言:“仔細聽聽民歌,它們是那些描述各民族特征最美的旋律和取之不盡的源泉。”(為學生提供一把打開探索之門的鑰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茉莉花不僅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也是世界的藝術瑰寶,讓我們把茉莉花唱響全世界。

課后作業(yè):課后留意身邊的不同音樂風格的《茉莉花》及優(yōu)秀民歌。

觀賞與感受

加深對中國民歌茉莉花的印象,并產生對民族民歌的喜愛。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茉莉花》是一首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民間小調,多次在國家與國際的重要活動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課堂延伸

教學反思:《茉莉花》是一首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民間小調,多次在國家與國際的重要活動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因此它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我以感受、體驗、演唱、欣賞,創(chuàng)設輕松、民主的交流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感知、認識,在無意識的交流探討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體驗音樂風格,感受音樂的美感和藝術魅力。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激情,在感受體驗音樂當中去感知,并獲得對祖國的自豪感,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

茉莉花課件 篇4

一、說教材

《茉莉花》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花的旋律中的第一課。這首歌 曲調流暢、抒情, 旋律婉轉優(yōu)美,為民歌中的小調式,是徵調式,結構為樂段。

二、說學情

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我將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進行學情分析。

生理方面:四年級的學生還未到變聲期,要適當減少唱歌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的保護。 心理方面: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交流的愿望曾強,所以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演唱、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

三、教學目標

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演唱歌曲培養(yǎng)學生自信的演唱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演唱歌曲,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的名歌遺產感到自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完整的聆聽、體驗、感受和模唱歌曲,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3、在演唱和欣賞歌曲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獨立背唱歌曲。

4、民族五聲調式的簡單學習和了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的'歌唱《茉莉花》。

教學難點:“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骼”按節(jié)奏準確演唱歌曲。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節(jié)以唱歌為主,融入欣賞于一體的音樂綜合課。教學過程中以欣賞茉莉花舞蹈視頻——演唱茉莉花歌曲——欣賞不同版本《茉莉花》歌曲為主要環(huán)節(jié),將整個課堂帶入生動,活躍,美妙的氛圍中,并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將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滲透在音樂的審美體驗之中。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友好合作、交流,真正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五、說教法

我認為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感知、體驗、理解音樂,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欣賞、提問、組織討論等各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識;將視、聽結合起來,能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六、說學法

學生不在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小組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思考來提高認識獲得知識,引導學生用聽、說、看等各種方式學習,(即聽音樂,熟悉歌曲旋律;說對歌曲的感受;看意境畫面;體驗作品的內容和情緒。通過想象,表達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具體的教法和學法指導,我將結合到教學過程中進行具體的闡述。

七、說教學用具

為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選用的教具是多媒體播放器,自制多媒體課件,鋼琴等。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p>

我將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以茉莉花為背景音樂的舞蹈視頻,在使用提問法,提問這首熟悉歌曲的名稱是什么,從而引出課題。(設計意圖是:通過視頻欣賞吸引學生注意力,在通過問題的設計推動課堂,進入主題。)

(二)教授新課

1、欣賞歌曲,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茉莉花》,學生聆聽體會歌曲表達的情感,隨后分組進行討論問題并回答。

2、歌曲介紹,再聽歌曲。(設計意圖是,從文字角度讓學生加深對歌曲的了解,同時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再次體驗感受作品。)

3、學唱歌曲

(1)教師先范唱一遍歌曲。(提醒學生在聽老師范唱歌曲的同時分析歌詞)

(2)教師用琴彈奏歌曲,學生跟著輕聲哼唱。

(3)學生用“啦”來模唱歌曲。

(4)教師指導學生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

(5)學生,填詞后演唱,多唱幾遍。

(6)教師指導學生用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來演唱、背唱歌曲。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聆聽、演唱、鑒賞的基礎上親身實踐—體驗—表現歌曲。)

4、民族五聲調式的學習,民族調式是由: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組成,適合于表達比較優(yōu)美的情感(設計意圖是,從文字的角度讓學生了解民族五聲調式。)

(三)拓展延伸

1、通過多媒體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使學生通過學習接觸和感受我國優(yōu)秀音樂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們感受同一主旋律,不同版本的演出形勢,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熟悉程度。)

2、最后,再次用優(yōu)美的歌聲,演唱這首歌曲,同學們在音樂聲中結束本堂課。

九、說教學板書

根據教學流程,我設計了課題和演示區(qū)。

茉莉花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認知:認識生字6個,積累ABB形式的詞語。區(qū)別“希望” 和“盼望”,“驚奇”和“驚喜”的意思,并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正確使用。

操作:

1、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節(jié)。

2、默讀課文,邊讀邊思,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

情感:體會養(yǎng)花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與美的喜悅

創(chuàng)新:體會比喻、泥人等手法的運用,能模仿課文有關語句,選擇校園中的一株花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抓住相關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體會養(yǎng)花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與美的喜悅,讀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語氣,學習聽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整體感知

1、播放一段茉莉花的歌曲

2、引出課題 茉莉花

3、介紹自己知道的茉莉花是怎樣的?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1) 學生交流

(2) 接力朗讀,正音,重點:逛

學習生字:茉(形聲字)、疏(書空左半部分)、比較:霞-瑕-假

花蕾: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

綻開: a.查字典“綻”

b.看圖理解

C、動作演示理解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茉莉花是怎樣的呢?

2、根據學生交流,出示第四小節(jié)重點句

茉莉花已長出了( ),枝尖上鼓出了( )。過了幾天,( )開放了。它們( ),( ),綻開了( ),送來了( )。媽媽摘下一朵叫我聞,茉莉花的香味( ),花香( )。

3、指名學生口頭完成填空

4、茉莉花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生對讀,同桌讀,男女生分句讀,體會喜悅的心情

5、指導背誦

茉莉花長出了枝丫,鼓出了花蕾――過了幾天,開放了――摘下一朵叫我聞

師范讀,進一步思考:作者究竟突出了茉莉花的哪些特點呢?

板書:花蕾:鼓

花朵:潔白無瑕

似雪如玉

花香:濃郁真醉人

四.品讀課文,感悟心情的變化

默讀課文,邊讀邊思邊劃:“我”在養(yǎng)花的過程中心情變化的語句。

交流、出示

(1)回家后,我把茉莉花發(fā)陽臺上,每天都精心照料它,焦急地盼望它能早日開放。

用找近義詞的方法解“焦急”,區(qū)別“盼望”—“希望”。

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2)漸漸地,我不再關心它了。

我為什么不再關心它了呢?聯系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解。

(3)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在陽臺上驚喜地發(fā)現茉莉花長出了好多葉子,整株茉莉花都綠油油的了。

感受茉莉花勃勃的生機,區(qū)別“驚喜”與“驚奇”。體會“驚”什么,“喜”什么的心情。

指導朗讀:指名讀,比賽讀。

五.積累詞語 總結全文

放茉莉花的音樂,自由朗讀整篇課文

茉莉花的最大特點就是花香濃郁,因此可聞第一節(jié)就寫到----“茉莉花開,滿屋飄香”。課文中還有哪些詞語是形容茉莉花香的呢?你還知道哪些形容花香的詞語呢?

3.試試你的身手,照樣子寫詞語:綠油油

4.積累表示顏色的詞語:

潔白無瑕 似雪如玉……

5、請你用幾句話夸夸茉莉花

六.寫段練習

選擇校園的一株花,仿照課文第3節(jié)寫一段話

茉莉花課件 篇6

《茉莉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情感目標:通過對《茉莉花》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及對祖國的熱愛。

2、知識目標:了解《茉莉花》音樂及相關知識,能熟練唱讀四分附點音符。

3、技能目標:通過律動,歌唱等方式準確的表達對《茉莉花》的感悟與喜愛。教學重點:

準確、有感情的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教學難點:

能準確識讀四分附點音符。教學準備:歌詞 歌譜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邊觀賞江蘇風情(多媒體)邊欣賞《茉莉花》旋律,談感受。

師:請描繪出畫面中的景象。與我們這里有何不同?(這就是江蘇的風光:小橋、流水、人家)

2、繼續(xù)欣賞《茉莉花》,介紹茉莉花,出示茉莉花的圖片。

★師:這首樂曲是江蘇民歌名叫《茉莉花》,你見過茉莉花嗎?有什么特點?

★師介紹:茉莉花原產于印尼等國,在宋朝時期傳入我國。它潔白無瑕,美麗動人。老師把它的香氣帶來了,同學們閉著眼睛聞一聞感覺怎樣?茉莉花香氣芬芳,經常用來熏茶。(出示圖片)

(二)新授: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唱一唱這首歌,親身體驗一下其中的優(yōu)美意境

1、師邊舞蹈邊范唱:想聽老師用當地方言唱一唱嗎?

這首歌曲說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愛花惜花)

2、學用方言來讀歌詞。請同學們回答哪兩句歌詞描寫了茉莉花的特點?B跟琴學唱歌譜,注意歌唱的狀態(tài)。如果學生狀態(tài)不對,教師可以進行對比示范。C、學唱歌詞,分句學唱。找出一二句旋律的特點,講解“重復”的概念和作用。應該怎么樣去唱?兩句要有情緒上的對比,升華。注意附點的正確演唱。D、強調歌曲中的連線的作用,完整輕聲的演唱歌曲

3、學唱歌曲旋律:(1)邊劃旋律線邊哼 lu。

(2)★要求:看到小園點唱lu,氣息要連貫。(3)★觀察旋律特點:象小橋流水般委婉。(4)唱詞:

★ 老師演唱加花與不加花的旋律,比較差別。(加了花會更優(yōu)美)★發(fā)現江蘇民歌的特點:一字多音顯得曲調優(yōu)美秀麗婉轉?!镉萌崦赖囊羯?、流暢的氣息有感情地演唱。(5)試跟老師做著動作來唱。

(6)分小組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演繹歌曲,交流和評價。師:老師覺得光唱還不過癮,還給她加了點動作,請學生模仿。I、請幾個表現比較好的同學上臺表演。將花送給自己的好朋友。

2、其實我們剛剛演唱的這首茉莉花是根據另外一首也叫《茉莉花》的江蘇民歌改編的,你們想不想聽一聽原汁原味的茉莉花?在聽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這兩首茉莉花給你們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3 對比:第一首《茉莉花》節(jié)奏較為稀疏,速度比較緩慢,因此更為平緩。第二首《茉莉花》節(jié)奏較為緊密,速度較快,因而顯得更為流暢。其實第一首是在第二首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改編而成的。所以簡單通俗,更易流傳。4 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首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5既然是江蘇民歌,那肯定用江蘇話演唱更地道,更好聽。(想不想聽老師用江蘇方言演唱這首《茉莉花》?)教師范唱《茉莉花》,請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找找哪些字發(fā)音和普通話不同。

6.俗話說:江蘇人溫文爾雅,特別是這首歌曲的發(fā)源地——蘇南地區(qū)。那里的人說話帶有江南水鄉(xiāng)婀娜多姿的韻味,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南水鄉(xiāng)去感受一下她的秀麗多彩。(課件展示:江南水鄉(xiāng)圖。)

7.同學們剛剛看得非常認真,是不是也被這美麗的風景吸引了,以后有機會,就讓爸爸媽媽帶上你們去這美麗的地方真實感受一下。好嗎?

8.除了江蘇,我國還有東北、河北、陜西等省份也流傳著茉莉花的歌曲。老師現在請你們欣賞東北的《茉莉花》,感受南北茉莉不同的風味。東北民歌:風趣、幽默,襯詞很有特點,旋律起伏很大。江蘇民歌:柔媚、細膩。旋律婉轉流暢,音樂充滿詩情畫意。三拓展:

1、《茉莉花》不僅在中國廣為流傳。從18世紀末,還流傳到歐洲和美洲《茉莉花》不僅在中國廣為流傳。故事:英國有位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叫約翰貝羅,他旅行來到中國以后,就被這里的風景給迷住了,在游玩了中國的山山水水后,他回國后寫了一部《中國游記》,就把《茉莉花》這首曲譜摘錄其中,從此,國外就把這首歌作為中國民歌的典范廣泛傳播。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chuàng)作的歌劇《圖蘭朵》,就是選用了江蘇民歌《茉莉花》音樂代表女主角——中國元朝的一位公主圖蘭朵。這個旋律在歌劇中很多重要場合出現。接下來,我們一同來聽聽歌劇中出現的茉莉花旋律。同學們可以在聽的時候哼一哼,感受一下圖蘭朵中的有什么不同?

四、總結:隨著《圖蘭朵》的巨大成功,《茉莉花》也第一次正式為西方人所熟知。在他們看來《茉莉花》是中國特色的最好代表,可以說《茉莉花》是中國的名片。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會唱中國國歌的人很有限,但會哼唱《茉莉花》的人卻處處都有。因此,《茉莉花》也被稱為中國的“第二國歌”。許多藝術團體或個人出國比賽或者演出,都會將茉莉花這首歌曲獻給我們的外國朋友。現在大家一定理解了為什么短短八分鐘的藝術表演,會出現兩次茉莉花的旋律了吧?欣賞宋祖英在悉尼的演唱。

《茉莉花》讓國際友人真正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音樂的美,歌唱家宋祖英美妙的歌聲象茉莉花的花香一樣芬芳迷人,讓我們來欣賞這位第一個在悉尼開演唱會的歌唱家的演唱老師愿茉莉花的清香永遠留在每個同學的心里,讓我們在茉莉花動聽的旋律中。在音樂聲中,學生走出課室。

最新高三課件(范文六篇)


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都要準備教案和課件,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撰寫。學生的反饋是幫助教師反思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才能寫出高水平的教學課件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整理了大量信息,為大家呈上這篇“如何寫出高水平的教學課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愿你喜歡!

高三課件【篇1】

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識;2、教會學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恰當地選擇句式,以達到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

教學難點:選擇句式要達到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

一、 考點闡釋:

選用句式,是按照題目給定的語句形式要求造句。所選語句,除句式要求之外,還要求語意恰當,與語境諧合。

1、要讓學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識。從結構方面說,有單句、復句,整句、散句;從表達方面說,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從成分方面說,有省略句、倒裝句;從邏輯方面說,有主動句、被動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2、要教會學生能根據題目的要求和語言材料的隱含要求,恰當地選擇句式,以達到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

3、要盡可能地結合情境教學。如對象、場合等。

三、 試題點撥:

典型試題1:選用恰當的句式,把下面的語句加以組織,使話題統(tǒng)一,表意更集中,句子更緊湊。

例句:武松、李逵、解珍和解保都是《水滸》里的英雄,《水滸》中有武松景陽崗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殺虎報仇的故事,有解珍、解保獵虎蒙冤入獄的故事。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典型的藝術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

點撥?:此題考查選用句式的能力。原文話題不統(tǒng)一《水滸》,武松、李逵等人物和故事,要選用一個句式,使話題統(tǒng)一。????????????????????????????????????????參考答案:《水滸》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保等打虎、殺虎、獵虎的故事,都是典型的藝術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

典型試題2:將下面的語句,按照不同的表達要求,加以組織,選擇不同的句式,分別寫一段話。

例句:①新加坡的旅游業(yè)在全世界享有盛譽。②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旅游的天然條件。③新加坡的旅游部門工作認真、細致。???????????????④新加坡的旅游業(yè)與其他有關部門協調合作得很好。

(1)強調天然條件:

(2)強調工作認真、細致與合作:

點撥:此題考查選用句式的能力,原語言材料從大的層次關系看,是因果關系,其中“原因”復雜,有三個方面,可用“固然……但”來表達。(參考答案略)

四、 命題趨勢:縱觀近年來句式的考查,不難看出,高考語文試題“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的命題,呈現出以下趨勢:

第一、貼近生活,讓考生有話可說,注意激活他們的思維。

第二、呈開放性,為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第三,語用的特點更加突出。

五、 強化訓練:

1、選擇下面銜接較好的一組句式:

(1)我把老李找來,讓他立即寫報告,他寫完報告馬上把它交上去了。

(2)我找來老李,老李立刻寫報告,報告寫完交上去來了。

(3)古都西安,許多古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區(qū),肅穆的官府衙門,玲瓏的樓臺軒榭,色彩鮮明的回廊,風格獨具的民居,……看到這些,你立刻會為它們凝重的文化底蘊所吸引。

(4)古都西安的主要街區(qū),坐落著許多古建筑,肅穆的官府衙門,玲瓏的樓臺軒榭,色彩鮮明的回廊,風格獨具的民居,……看到這些,你立刻會為它們凝重的.文化底蘊所吸引。

A、(1)(3?)????B、(2)(4)??????C、(1)(4)????D、(2)(3)

2、依次填入下面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jié)和諧的一組是

(1)每逢深秋時節(jié)___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huán)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并茂。

A(1)(3)???B(1)(4)?????C(2)(3)???????D(2)(4)

(1)陽光融化了河水,細雨潤澤了山色,(a?柳枝被春風吹綠??????b春風染綠了柳枝),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們驚異了。

(2)秋天,樹葉黃了,枯了,快要?落了??莸娜~子離開了枝頭在風中飛舞著,(a它曾經有過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動人??????b懷著對金秋時節(jié)無比眷念的心情離去)假如我是綠葉,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盡情地擁抱這養(yǎng)育它的土地。

A、(1)a(2)b????B、(1)a(2)a???????C(1)b(2)a?????????D(1)b(2)?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擋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見到的神貌。___,皆先生手跡。___,羅池東側有柑香亭,___,祠北有衣冠墓,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跡,皆耳熟能詳。

A?(2)(4)(5)????B(1)(3)(6)?????????C(1)(4)(5)???????D(2)(3)(6)

我們看到,上海的城市環(huán)境整潔美觀,但相比之下農村給我們的印象仍是又臟又亂。我們認為上海__________。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一個人不喜歡詩,何以文學趣味就低下呢?____。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做一首詩看。使比別類文學較嚴謹、較純粹、較精微。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戲劇散文小說等等的佳妙也終不免有些隔????。____,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們讀小說和戲劇只見到故事而沒有見到它的詩。____。

(1)因為一切詩都要有文學的特質??????????(2)因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3)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的人們????????????(4)愛好詩而不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5)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記花架?????????(6)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記架上的花

A??(2)(4)(6)????B(1)(4)(5)??????????C(2)(3)(6)????????D(1)(3)(5)

高三課件【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書中,第十七章《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學習電功率、家庭電路等后續(xù)章節(jié)的必備知識。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電學的重點之一。而《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一節(jié)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重視科學探究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利用“控制變量法”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關系進行一個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因此,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以及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進一步總結深入,也是掌握電學最重要規(guī)律之一《歐姆定律》的前提。

同時,本節(jié)內容的探究實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它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深刻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了小組合作的交流意識。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的三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間的關系的實驗方法,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電流、電壓、電阻等電學基本知識,為我們本節(jié)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定性關系進行探究做了鋪墊。但由于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所差別,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現“一聽就懂,一丟就忘,一用就錯”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學生在分析處理問題時缺乏具體的思路與方法。

根據本學段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詳細分析,本節(jié)課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發(fā)現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從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因此,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與連接實際電路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與此同時,組織好學生運用表格法、圖像法等科學方法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之一。

四、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與學生實際情況分析,為有效突破本節(jié)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置了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連接實際電路的方法與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教師以遞進式設問方式的引導下,能夠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從而掌握“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②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掌握實驗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生自身經歷探究實驗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②通過小組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意識。

五、教學方法

為成功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教與學方面,本節(jié)課主要牽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針對本節(jié)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限于探究的形式,而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采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引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具體方法包括:遞進式提問法、討論法、分組探究法、師生互動法等。通過學生分組實驗,相互討論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并且通過具體的實驗設計掌握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學法方面

本節(jié)課的主體是學生,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得出結論。因此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時,學生主要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實驗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學生通過利用各種學習方法,能夠順利完成課堂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六、教學設計

針對前面的分析,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引入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提問“電流的影響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2.新課講授:結合“電流的影響因素”,對“控制變量法”進行講解,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保持R不變,改變U,觀察I或者保持U不變,改變R,觀察I。

3.實驗設計:利用遞進式提問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設問目的

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如何保持電阻R不變?

明確選用定值電阻R

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U?

明確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

讓學生明白實驗器材的選擇方法

如何連接所選用的實驗器材?

鍛煉學生設計實驗電路的能力

馬上要開始實驗了,實驗前我們還要準備什么?

鍛煉學生設計實驗步驟的能力,理清實驗思路

根據大家的實驗步驟,有什么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提醒學生實驗注意事項,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4.分組探究實驗:教師組織學生開始分組探究實驗,現場進行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完成探究實驗。

5.評估交流: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展示、回顧、分析,思考設計方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無失誤,測量結果是否可靠?

七、教學效果設想

因本節(jié)課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學生情況等進行了重點、難點的擬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遞進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應該說,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難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同時也能夠從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法”以及為下一節(jié)《歐姆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設計,會比較有效地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

高三課件【篇3】

CONTENTS

I. Brief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Unit 2

II. Teaching Goals 2

III. Teaching Plan: (Six Periods) 2

Warming up &Reading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6

Integrating skills (WB) listening (WB) 7

Grammar……………………………………………..9

Integrating skills SB 19

TEACHING PLAN FOR UNIT 18 (Book 2B)

Inventions

I. Brief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Unit

This unit mainly talks about inventions and what qualities we should have to create new things.. All the activities, including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ocus on this topic. Through this topic, the students not only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nventions, but also learn what to do to develop creativity.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useful language points through the materials provided in each part, especially a lot of words and phrase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build up vocabulary about inventions. The Grammar-the attributive clause is also important. The given materials and exercises give the student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grammar by using it. It not only helps the students learn to give definitions to new things, but also reviews this part of the grammar as a whole.

All of the activities are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and their skills to use language.

II. Teaching Goals

1. Talk about inventions.

2. Practise describing inventions.

3.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4. Write a process essay..

III. Teaching Plan: (Six Periods)

Period 1&2: warming up and reading

Period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eriod4: integrating skills (WB) and listening (WB)

period5: Grammar

period6: integrating skills(SB)

Warming up &Reading

GOALS:

To learn some basic knowledge about inven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have changed our modern life so much..

Get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nd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be more creative.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I. Warming up

1. Lead-in

Show pictures of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Say: Talking of inventions, w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Can you mention them? What are they?

China has a history of 5000 years. In history, four great inventions stand out in the hall of glory, which we are most proud of. They are the compass, paper, printing and gunpower. It shows that China led the world for centur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times.

2. Brainstorming

Show pictures of inven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have changed our modern life so much.

Say: What inventions can you think of which are invented in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first twenty years:

In the 1920s:

In the 1930s:

In the 1940s and50s:

In the 1960s to 80s:

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the century:

3.Discussion:

Q1: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inventions?

Q2: Are there any disadvantages of these inventions? If so, what are they?

Q3: Do you like all these inventions? Why or why not?

Q4: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ny inventors? Who are they?

4.Warming-up:

Individual work: Is ther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to invent? If so, what and why?

Practice: Match each picture with the correct description below.

5. Discussion:

1) Which of these “inventions” do you think would be useful? Why?

2) Are there any disadvantages in them? If so, what and why?

3) What can we do to improve them?

4) What can we do after inventing new things?

Reading

Step 1 Lead-in

1) What do you think “high tech” means?

2) What do you think “state of the art” means?

Which one in the three pictures “is state of art”?

3) 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state of art”?

4 ) How did people make them? Did people make them by accident?

Step2 Reading

1 Skimming

1) Are some people born creative, or is it be possible to be creative?

2) Do you have to be very intelligent to be an inventor?

3) How do people come up with ideas for new inventions?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2 Scanning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more carefully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asks:

1) Find out the meaning of each way.

2) Do some exercises, according to each way.

Think outside the box:

A plane crashed. Why nobody in the plane was injured?

When we cut a corner from a square-shaped desk with four corners, how many corners are left?

Why can a frog jump higher than a tree?

Take another look at it: Analyze some pictures.

Make connections: Some inventions made with connections

Keep trying: Some famous scientists that kept trying and succeeded.

3 True or False.

4 Deal with language points.

1) be born+ adj./n.

He was born blind.

She was born a singer.

2) come up with

Can scientists come up with ways of predicting tsunami(海嘯)?

3) allow for

We must allow for the bus being late.

4) get/be stuck

The car got stuck in the mud.

5) break away from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It can’t break away from China.

6 be aware of/that-clause

Are you aware of your mistake?

She became aware that something was burning.

Step4 Post-reading

1 The following examples have been fixed up. Can you place them in the right titles of the passage?

1) According to Leonardo da Vinci, problems which had seemed impossible could be solved if he changed the way he described the problem.

2) Thomas Edison made a rule saying that he had to make an invention every ten days.

3) Mozart, who lived in Austria, wrote more than 600 pieces of music.

4) Einstein, who changed the world of physics forever with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 preferred

images of numbers.

3) Samuel Moorse, 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telegraph, got his idea by watching a rider exchange a tired horse for a new one.

2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3 What other rules should you have if you want to be creative?

4 Of all the rules above,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Step5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to tell what rules you should have if you want to be creative, which 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ALS:

To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protect the patent rights and what an invention should be like..

Improve the speaking ability.

Practise supporting an opinio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eaching Procedures:

I. Listening (SB)

1. Pre-listening: Go through the questions in Part1 and ask Ss what we should do to protect our patent rights

2. While-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exercises in Part1&2.

Check the answers at last.

3. Post-listening: Discussion:

What should a new thing be like in order to be given a patent?

2.Speaking

Step 1 Warming-up

1.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ur society has greatly changed. Have a discussion:

1). What advantages have cars brought us?

(convenient, travel fast, supply more posts, …)

2). What benefits have we got from computers?

(get more information, make communication easier, develop economy …)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ventor?

(Make the S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try to learn harder.

3. Suppose you have invented an inflatable bike, what should you do?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SIPO) (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局)

apply for a pat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 limit of a patent

Step 2 Speaking

1. The patent officer will ask you some questions. Think over what questions will be asked?

1) How does you invention work?

2) Why are they useful?

3) What does it look like?

4) How much does it cost?

5) How do people use it?

… …

2. Now you are in the patent office and want to apply for a patent. Look at P38. Suppose you are one of the inventors, make a dialogue with a partner. One is the inventor and the other is the patent officer.

Model:

( I-inventor; P --- Patent officer)

P: Now, please explain how your inventions work and why they are useful. Your invention is a car that uses water instead of petrol, isn’t it?

A: Yes, that’s right.

P: What does it look like?

A: It looks like an ordinary car. Here’s the picture. Please have a look.

P: Oh, it looks beautiful. What’s it made of?

A: It’s made of a new kind of alloy, which is much lighter.

P: Does it cost more?

A:A little bit. But it can save much more energy, so lots of money is saved. Besides, there is something even more important. It is good for our environment. It doesn’t pollute the air.

P: Sounds great. Thank you.

Step 4 Homework

1. Discuss: What qualities should one have to be an inventor to create new things.

2. Preview the integrating skills WB

3. Learn the new words of this unit by heart.

Integrating skills (WB) listening (WB)

GOALS:

Learn a reading passa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troduce more cool inventions

Listening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Teaching Procedures:

Integrating skills WB

Step 1 Revision

Say : What are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As modern men, we are so used to so many inventions that we do not realize how much they have changed our lives. Eyeglasses and sewing machine are two examples. Another, and perhaps more obvious, example is television, which has so altered our way of life that we just cannot imagine what our life would be like without it.

What kind of modern invention do you know?

Step 2 Fast-reading

Group project

Reading the passage in your WB, Then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to complete the chart below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inventions Possible uses

Invisible paint 1,interesting clothes

2,Help doctors see through the skin/hide things

Tiny robot help doctors operate on people in a safer and less painful way

Step3

Say: In our reading text, it describes new inventions and ideas. Some already exist and others may be come reality within 20 ,I will show you more inventions

Conclusion:

Every invention can be of great value .But it is an easy thing to make an invention.Everybody, I think have the answer. Before an invention, inventor must have an idea, then make experiments again and again .perhaps making many errors and at last gain success. Remember success comes from failure. Any invention also experiences many hardships.

Discuss: What qualities should one have to be an inventor?

Listening WB

Step 1 pre-listening

George Stephenson ,a famous British inventors, made the first train, using a steam engine in 1825

Step 2 Listen to part1 of the tape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Step 3 Most great inventors often meet with a lot of trouble in their work. Listen to part 2

Homework:

Finish WB Vocabulary

Preview grammar:

Grammar: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eaching Aim:

1. Revis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ncluding the Restrictive Clause and the Non-restrictive Clause.

2. Revise the use of relative pronouns and relative adverbs.

3.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the attributive clause & the emphasis structure, and the attributive clause & the appositive claus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The usage of relative pronouns and adverb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way of choosing a relative pronoun or a elative adverb correctly, tell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the attributive clause & the emphasis structure, and the attributive clause & the appositive claus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Step 2: Revision and lead-in

1) He is a famous scientist.

2) Who’s that girl in red?

3) I’ve read all the books that you lent me.

4) I have lost my pen, which I like very much.

T: Now look at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parts. Is there anything in common between them?

S: Yes. They all identify the nouns, which are used with them. Each part tells us which thing or person the speaker is talking about.

T: That is to say, the function of each underlined part is the same. Each of them is used as an attributive to describe each noun. Well,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 Yes. In he 1st sentence, the attribute is an adjective and put before the noun; the 2nd is a prepositional phrase put after the noun; the 3rd and 4th sentences are full sentences put after them.

T: You are right, what do we call the sentences put after them?

S: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 Quite right. In a complex sentence, the clause modifying a noun or a pronoun in the main clause is called an Attributive Clause. The noun or pronoun is called Antecedent. The word that/which introduces the clause (between the noun/pronoun and the clause) is called Relative Pronoun or Relative Adverb. The relative pronouns or adverbs do 2 jobs at once. They can be used as subjects, objects, attributes or adverbials in the clause; at the same time, they join clauses together. About the use of them, we’ll have particular revision after a whil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adjective clause noun/pronoun +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antecedent (person/thing) the relative pronouns/adverbs + clause

Now look at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D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suitable relatives.

1) I know the reason why he came late.

2) Do you know the woman, whose son went to college last year?

3) The house whose color is red is John’s.

4) This is the best film that I’ve ever seen.

5) That’s the town where he worked in 1987.

6) I have 2 brothers, who are both soldiers.

7) Next week, which you’ll spend in your hometown, is coming.

8) I’ve tried 2 pairs of shoes, neither of which fits me well.

Step 3: Summarize the Use of the relative pronouns and relative adverbs.

The use of the relative pronouns

Form 1:

The relative pronouns Referring to Function in the clause

Who Person(s) Subject/object

Whom Person(s) Object

That Person(s)/thing(s) Subject/object

Which Thing(s) Subject/object

Whose Person(s)/thing(s) (of whom/which) attributive

The use of the relative adverbs

The relative adverbs Referring to Function in the clause

When (=at/in/on which) Time Adverbial of time

Where (=in/at which) Place Adverbial of place

Why (=for which) Reason Adverbial of reason

Notice:

1)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verb and the antecedent in person and number in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hen complete the sentences:

⑴ Those who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must be at the school gate by 3:30 p.m. (want)

⑵ T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not reach)

⑶ T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girls who has been to Beijing. (have)

⑷ He is one of the boys who have seen the film. (have)

Conclusion 1:

1) When a relative pronoun is used as a subject in the clause, the verb must agree with the antecedent in person and number.

2) When the antecedent is the structure “one of +n. (pl.)”, the verb in the clause must be plural, agrees with the plural form. However, if there is “the” or “the only very” before “one”, the verb in the clause must be singular, agrees with the word “one”.

2)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suitable relatives:

(1) The time when/that I went to Tokyo is in 1982.

(2) I’ll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ich/that I spent at college.

(3) The shop which/that I bought the book in is big.

(4) The shop where/in which I bought the book is big.

Conclusion 2: when the antecedent is a noun for time or place “when “or “where” is not always used to introduce the clause. It depend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relative word in the clause.

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and “which”.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that” or “which”.

(1) This is the 2nd article that I have written in English.

(2) It is the best film that he has ever seen.

(3) This is the very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

(4) All that they told me surprised me.

(5) They talked about the teachers and schools that they had visited.

(6) Who is the comrade that was there?

(7) 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 that is still vacant.

(8) Our village is no longer the place that it used to be.

(9) He paid the boy for washing the windows, most of which hadn’t been cleaned at least a year.

(10)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which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

(11) The clever boy made a hole in the wall, through which he could see what was going on inside the house.

Conclusion 3:

1)when the antecedent refers to thing(s), “that” is often used in the following cases:

(1) after ordinal number and superlatives

(2) af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ll, only, little, few, much, very, none, last, just, any(thing), every(thing), some(thing), no(thing).

(3) after two or more antecedents, referring to both person(s) and thing(s).

(4) after interrogative pronouns “which” or “who”.

(5) When the relative pronoun is used as a predictive in the clause.

(6) When the main clause begins with “there be “.

2) In the following cases, “which” is always used.

①After prepositions

②to introduce a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③The whole main sentence is the “antecedent” of the relative clause, and there is always a comma.

More exercise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suitable relatives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were late for class.

2) Who is the girl that is speaking there?

3) This is Mr. Smith, who has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tell you.

4) The computer whose CPU doesn’t work has to be repaired.

5) This kind of computer, which is well-known, is out of date.

6) This is just the place that I’ve been longing to visit for years.

7) His mother is an engineer, which makes him very proud.

8) The old man has 4 sons, three of whom are doctors

Step 4: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he appositive clause

一、從詞類上區(qū)別

同位語從句前面的名詞只能是idea, fact, news, hope, belief, suggestion. proposal, word, thought, doubt, truth, possibility, promise, order等表示抽象意義的名詞。而定語從句的先行詞可以是名詞、代詞、主句的一部分或整個主句。如:

We are looking into the question whether he is worth trusting.

我們正在調查的是他是否值得信賴的問題。(同位語從句)

Word came that he had gone abroad.

據說他已經出國了。(同位語從句)

The doctor whom you are looking for is in the room.

你找的那位醫(yī)生在房間里面。(定語從句,名詞the doctor作先行詞)

Our team has won the game, which makes us very happy.

(定語從句,which代表前面提到的整個句子)

His mother did all she could to help him with his study.

他媽媽盡最大努力幫他學習。

(定語從句,代詞all作先行詞)

二、從性質上區(qū)別

定語從句是從句對其先行詞的修飾或限制,屬于形容詞性從句的范疇;而同位語從句是從句對前面抽象名詞的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屬于名詞性從句的范疇。如:

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game is true.

我們隊贏了那場比賽的消息是真的。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is true.

昨天他告訴我的那個消息是真的。(定語從句,that 從句作定語修飾news)

I made a promise that if anyone set me free, I would make him very rich.

我許諾如果誰讓我自由,我就讓他非常富有。(同位語從句,補充說明promise)

The mother made a promise that pleased all her children.

媽媽做出了一個令她的孩子們高興的許諾。(定語從句,that從句作定語修飾promise。)

三、從引導詞及其在句子中的成份上區(qū)別有些引導詞如how, whether, what可以引導同位語從句,但不能引導定語從句。如:

That question whether we need it has not been considered.

我們是否需要它這個問題還沒有考慮。(同位語從句)

I have no idea what has happened to him.

我不知道他發(fā)生了什么事。(同位語從句)

引導詞that引導定語從句時,在從句中一般作主語或賓語(指物時還可以用which代替),并且作賓語時常常省略。That在同位語從句中僅起連接作用,不充當任何成份,并且不能省略,也不能用which來代替。

The order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was received yesterday.

我們應派幾個人去幫助別的幾個小組的命令昨天已收到了。(同位語從句,是對order的具體解釋,that雖不作成份,但不能省略)

The order (that) we received yesterday was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我們昨天收到的命令是我們應該派幾個人去幫助別的幾個小組。(定語從句,是名詞order的修飾語,that在從句中作received的賓語,可以省略)

Step 5: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he emphasis structure

強調句型的句式結構為:“It is/was + 被強調部分 + that/who從句”。在強調時間、地點、原因或方式狀語時,一律用that,而不用when, why或how;在強調主語和賓語時,如果主語和賓語指代人,則可用who和whom來代替that, 但是從句中的人稱和數要與被強調的主語和賓語保持一致。這些都容易與定語從句混淆。

定語從句和強調句型的判斷方法:若將句中的“It is/was”和“that/who”去掉,而句子不缺成分,結構完整,說明原句是強調句型;若句子結構不完整,則說明原句為定語從句。

1) It was not until 1920 ____ regular radio broadcasts began. (1995高考卷)

A. while B. which C. that D. since

2) ____ was his kindness that everyone praised him.

A. It B. What C. So D. Such

3) It is 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 ____ matter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are. (2000高考卷) A. one B. that C. what D. it

4) It was ____ he came to Macao ____ he knew what kind of place it was.

A. that; when B. until; that C. not until; when D. not until; that

5) ____ 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 There B. This C. That D. It

6) It was not until we came back from outside ____ out of his bed.

A. did he get B. when he got C. that he got D. then he got

7) When was it ____ you met him in the library?

A. where B. that C. in which D. which

8) It was near the place ____ there is a bomb ____ we found the dead man.

A. where; where B. where; that C. that; where D. that; that

Keys: 1)C; 2)A; 3)B; 4)D; 5)D; 6)C; 7)B; 8)B;

Step 6: Homework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finish all the grammar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Integrating skills SB

GOALS:

Learn a reading passa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Do some writing prac

高三課件【篇4】

After discovering the American land, people went on exploring. Read the text on P 158 and find out what the unknown southern land refers to, Australia or Antarctica? ( Antarctica.)

Read more carefully and answer more questions.

1. Who was the first to put the land of Antarctica, as we know now, on the map?

2. What did they think of the land? How did Captain Cook prove that there was no southern continent like that?

3. Did Captain Cook reach Antarctica? Did he discover it? What did he put on the map instead?

1. A Greek map maker.

2. It was surrounded by a ring of fire with a mild climate and wealthy people.He saw icebergs on 10 December, 1772 and for the next two summers, he sailed between iceberg.

3. Yes, he did. No, he didn’t. He put Australia on the map istead.

Now, time goes to the 1920s. By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the farthest corners of the earth had already been explored. That is the seven continents and the four oceans had been mapped. Then what did people explore? Turn to P 16 and have a look at the title. Going high: The Pioneer of the third pole.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going high? (climbing the mountains) So where is the third pole? Mount Qomolangma or Antarctica? (Mount Qomolangma)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ho was the first to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When and what nationality were they?

Scanning

Title Going High: the Pioneers of the Third Pole

P1 By the middle of 1920s, Mount Qomolangma remained to be greatest challenge for human beings.

P2 Climbing Mount Qomolangma was dangerous and it seemed almost impossible because of its extreme conditions.

P3 Sherpas prove to be the ideal guide since the first attempt.

P4 Though several attempt failed in 1920s, Edmund Hillary and Tenzing Norgay made their first successful attempt to the summit in 1953.

P5 After the first successful attempt to conquer Mount Qomolangma, it remains man’s great challenges until now.

P6 The Chinese successfully reached the summit of it in 1960.

P7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ther 29 Chinese reached the summi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r sport.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call Mount Qomolangma the third pole?

(First, the North Pole and the South Pole lie respectively in the southernmost and northernmost points of the world, while Mount Qomolangma stand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Second, like the North Pole and the South Pole, it is hard for people to conquer because of the extreme conditions.)

Why can the Tibetans live at ease in such extreme conditions?

Because they have lived there for centuries and have adjusted to the condition.

What makes Sherpas the most reliable guides in every attempt to climb Mount Qomolangma?

Because they are strong, skillful, honest and dedicative.

What might have been the possible reasons that made British expeditions fail in 1922 and 1924?

They were not prepared for many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and they we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Mount Qomolangma.

Why could the two Newzealanders make it to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After World War 2,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clothing and equipment had been made and more was known about the mountain itself.

When did Chinese first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Who were they?

On May 25 of 1960. Gongbu, Wang Fuzhou, and Qu Yinhua.

What evidence does the Chinese team have to prove that they really reached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An iron container with the national flag and a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 Zedong.

By now, how many Chinese have climbed Mount Qomolangma successfully, 29, 32 or more than that?

More than 32.

How to understand these sentences and phrases?

Going to Mount Qomolangma was like going to the moon.

Going to Mount Qomolangma was regarded as difficult as going to the moon.

The death Zone

People find it impossible to live in the area.

They had no idea what they were up against.

They didn’t know what conditions they were going to face.

English air

Oxygen brought by the British expeditons.

Like winn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climbing a mountain such as Mount Qomolangma is a great personal achievment.

Mountain climbing itself means exploring human possibilities and every success proves the conqueror’s courage, endeavor and ability.

Language points

1. suggest vt.

建議,提議[+v-ing][+(that虛擬)][+n]

I suggested a visit.

I suggest our going to the park on Sunday.

我建議我們星期天去公園。

The dentist suggested that she (should) come another day. 牙醫(yī)建議她改天再來。

暗示; 啟發(fā)[+(that陳述),不能接不定式],

Her expression suggested pleasure./that she was pleased. 她面露喜色。

使人想起,使人聯想到[(+to)]

That cloud suggests a boat to me. 那朵云使我聯想到船。

2. accomplish vt.

完成,實現,達到

They didn't accomplish the purpose desired. 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They have accomplished their mission successfully. 他們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走完,度過

She has accomplished 95 years of her life. 她已達九十五高齡。

The journey was accomplished in five weeks. 花了五個禮拜走完全部旅程。

3.apart from 除了,≈besides

Apart from Beijing, they have visited Tianjing,Nanjing,Jinan and Qingdao.

4.adjust to

The foreignners have adjusted to life in Beijing.

5.refer to

查閱,參閱

A person refers to a dictionary to fi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指……而言,指的是

I knew the lady was referring to Bill when she spoke of a bright young boy.

把……稱作(as)

Don’t refer to your sister as a silly cow!

refer…to

指導;讓……找

Our teacher refers us to many good books.

If he needs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refer him to me.

歸功于;歸咎于

He referred his success to the good teaching he’s had.

6. make it be successful in one’s career

He had never made it as a film star but he at last made it as a president.

7.arise (arose, arisen) vi.

升起,上升

A heavy mist arose from the lake. 湖面起了濃霧。

產生,出現,形成[(+from/out of)]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aros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experiment.

在他們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Between the copartners serious disagreements arose.

合伙人之間產生了嚴重分歧。

8. be praised as =be honored as

The athletes who won medals in the Olympics are praised as national heroes.

高三課件【篇5】

漢語的詞類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及數詞等類;虛詞可以分成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及助詞等類。某個詞屬于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語句中充當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代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副詞經常用作狀語,補語,等等。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即原來詞性)。例如《狼》:“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本渲械摹岸础北臼莻€名詞,表示“洞穴”,這里卻臨時改變了詞性,用為動詞,作謂語,表示“打洞”。再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本渲小皥浴焙汀颁J”本是形容詞,這里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分別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這種情況就是詞類的活用?,F代漢語里也有這種活用現象,如“鐵了心”、“密切關系”、“鞏固國防”等,但卻遠不及古代漢語,特別是上古漢語那樣普遍。

總的說來,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名詞用作狀語,并不是詞類活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所以也附在這里加以介紹。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的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罷了。

例如:

③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滿井游記》)

古代漢語不僅普通名詞能活用為動詞,方位名詞也常?;钣米鲃釉~。例如:

①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蘄下??攻?、?、苦、跖、樵,皆下之。(《陳涉世家》)

在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用作狀語,普通名詞用作狀語的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可以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現象也極為常見,很值得我們注意。

普通名詞直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例如:

2.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例如: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例如:

4.表示行為的身分或對待的方式。例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埃ā妒酚浄窃袀鳌?/p>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需注意以下幾點:

1.古代漢語時間名詞用作狀語,往往用連詞“而”或“以”把它和謂語中心詞相連接。這是現代漢語里所沒有的。例如:

2.古代漢語里“日”、“月”、“歲”等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已經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例如:

古代漢語里,方位名詞也可以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例如:

③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核舟記》)

在語句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例如:

形容詞活用為一股動詞,多數是由于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例如;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例如: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學習的時候必須注意這一點。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以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一般說來,活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例如: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例如:

及物動詞本來就帶賓語,在形式上與使動用法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這就需要認真具體分析具體語言環(huán)境,根據上下文來分辨。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例如: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罰

名詞用作使動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在古代漢語里,名詞用作使動動詞比較少見。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的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的情況。比如數詞或數量詞有時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動詞,因為較為少見,這里就不談了。

高三課件【篇6】

So + be/can/do/have…+ S

① So + S + be/can/do/have…

Neither/nor + be… + S

eg: 1. He can ride bike, and so can I . She studies hard; so do you.

Tom is an honest boy; so is John. You have been to Beijing, and so have I .

2.It is fine today; so it is. You study hard, and so you do.

3.She hasn’t been to HK; neither/nor have I .

If you don’t go to the concert, neither shall I .

ex: 1.I like sports and my brother.

A. so does B. so is C. so D. so like

2.He can't drive a car , .

A. so can't I B. can't I either C.I can't too D. neither can I

3.She is not fond of cooking, I.

A. so am B. nor am C. neither do D. nor do

4.Helen doesn't like milk and .

A. so I don't B. so don't I C. either I do D. neither do I

5.-Did you enjoy that trip ? -I'm afraid not.And ______________.

A. my classmates don't either B. my classmates don't too

C. neither do my classmates D. neither did my classmates

6.-I don't think I can walk any further . - ;Let's stop here for a rest .

A. Neither am I B. Neither can I C.I don't think so D.I think so

7.-John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ntest. - .

A. So he did B. So did he C. So he did, too D. So did he, too

8.After that we never saw her again, nor from her.

A. did we hear B. we heard C. had we heard D. we have heard

9.-Do you know Jim quarrelled with his brother?-I don't know, .(S91)

A. nor don't I care B. nor do I care C.I don't care neither D.I don't care also

10.-Davi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cently. - ,and .(S97)

A. So he has ; so you have B. So he has ; so have you

C. So has he ; so have you D. So has he ; so you have

11.- You forgot your purse when you went out. –Good heavens, _______ . (S02)

A. so did I B. so I did C. I did so D. I so did

Introduce sb. / oneself to sb.

②. introduce sth. to sb.

be introduce into/to…

eg:1. I’d like to introduce my friend Jane to you.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us?

Marx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ex: He seems to _____ Jane. Shee knows him well.

A. introduce to B. be introducing to C. be introduced to D.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one’s opinion: In my opinion, you’d better introduce your partner to me.

in the opinion of sb. 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 the meeting is of great importance.

go on doing sth.: They often went on reading till midnight.

④ go on to do sth: After he finished writing the letter, he went on to read the text.

go on with sth: After supper, her mother told her to go on with her homework.

What’s going on over there?

ex: Go on the other exercis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this one.

A. to do B. doing C. with D. to be doing

too much: She talked too much at the meeting. Last night, I drank too much beer.

⑤ He is much too fat, because he always eats too much.

much too: This book is much too expensive for me.

ex: 1.It was late to catch a bus after the party, therefore we called a taxi.(S95)

A. too very B. much too C. too much D. far

2. Allen had to call a taxi because the box was ______ to carry all the way home. (03)

A. much too heavy B. too much heavy C. heavy too much D. too heavy much

have sb. do sth. He has me clean the room.

⑥ have sb./ sth. doing (sth) They had the machines running all the time. 使;讓

have + n/ pron + p.p She will have her watch repaired.

have sth. to do I have some letters to answer. (有)

ex: 1.-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 -I'd like to have this package ,madam.(89)

A. be weighed B. to be weighed C. to weigh D. weighed

2.The old lady had a letter from her youngest son in the army ____ to her.

A. read B. write C. received D. written

3.-I’d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you, but I have a meeting _____ . -If you don’t go, _______. A. to attend; nor will I B. to attend; so do I C. attending; so will I D. attend; neither will I

4. He didn't keep on asking me the time any longeras he had had his watch .

A. to repair B. repaired C. repairing D. repair (S93)

prefer sth. to sth. I prefer chemistry to physics.

⑦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 She prefers watching TV to seeing films.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He prefers to stay at home rather than go out .

ex: 1.Rather than on a crowded bus, he always prefers ______a bicycle.(94)

A. ride; ride B. riding; ride C. ride; to ride D. to ride ; riding

2.The teacher _____ giving lectures to students ____ invited to meetings sometimes.

A. preferred; to being B. preferred to; rather than

C. preferred; than being D. preferred to; to being

⑧ It’s one’s turn to do sth.: It’s your turn to do the cleaning.

by the way; on the / one’s way (to) / in this way / in the way

⑨. a way to do sth. He has a strange way of making his clas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 way of doing sth. He has a strange way to make his clas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ex: Please tell me the way you thought of ______ the garden.

A. to take care of B. being taken care of C. to be taken care of D. taking care of

⑩give one’s regards/best wishes/love to sb.

as a result: He had some bad fish. As a result, he felt ill this morning.

as a/the result of: As a result of his hard work, he got a pay rise.

result in: His carelessnes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result from: The accident resulted from his carelessness.

相關推薦

  • 諸葛亮名言 戰(zhàn)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方面的句子還有哪些呢?欄目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諸葛亮名言,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xù)閱讀!...
    2024-10-18 閱讀全文
  • 敬佩諸葛亮的作文 下面是我們?yōu)榇蠹艺淼摹熬磁逯T葛亮的作文”的詳細內容。作文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語文技能之一,它對于語文成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寫作文,我們可以培養(yǎng)更好的思維和專注能力。如果您善于觀察生活,就可以為寫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從而寫出更具深度和內涵的作文。同時,掌握好寫作文的要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掌...
    2023-06-30 閱讀全文
  • 諸葛亮名言摘錄 本文記敘了諸葛亮巧設妙計“草船借箭”的故事,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顧全大局的廣闊胸懷。~~我想你對這樣的句子比較感興趣吧?或許你需要"諸葛亮名言摘錄"這樣的內容,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站更新。...
    2024-06-18 閱讀全文
  • 諸葛亮名人名言 正直的將領,將會有很多明智之士支持他,以沈慎之智眼輔佐他,以沈慎之耳聆聽信息,用勇敢抵御敵人,以士兵為步卒。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諸葛亮名人名言”,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我推薦你閱讀并聽聽我的感受。名人的名言可以鼓舞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挑戰(zhàn)和困境,優(yōu)秀的格言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思維并幫...
    2023-12-28 閱讀全文
  • 諸葛亮名言警句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諸葛亮《舉措第七》)。”名人格言可以鼓舞我們邁出踏實的一步,名人格言是人生智慧的結晶能夠引導我們走向人生的巔峰。你知道有哪些經典的名人格言呢?經過搜索的結果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整理了一些與諸葛亮名言警句相關的信息,我衷心希望這些句子能夠為你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2024-10-01 閱讀全文

戰(zhàn)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方面的句子還有哪些呢?欄目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諸葛亮名言,建議你收藏本頁和本站,以便后續(xù)閱讀!...

2024-10-18 閱讀全文

下面是我們?yōu)榇蠹艺淼摹熬磁逯T葛亮的作文”的詳細內容。作文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語文技能之一,它對于語文成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寫作文,我們可以培養(yǎng)更好的思維和專注能力。如果您善于觀察生活,就可以為寫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從而寫出更具深度和內涵的作文。同時,掌握好寫作文的要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掌...

2023-06-30 閱讀全文

本文記敘了諸葛亮巧設妙計“草船借箭”的故事,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顧全大局的廣闊胸懷。~~我想你對這樣的句子比較感興趣吧?或許你需要"諸葛亮名言摘錄"這樣的內容,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站更新。...

2024-06-18 閱讀全文

正直的將領,將會有很多明智之士支持他,以沈慎之智眼輔佐他,以沈慎之耳聆聽信息,用勇敢抵御敵人,以士兵為步卒。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諸葛亮名人名言”,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我推薦你閱讀并聽聽我的感受。名人的名言可以鼓舞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挑戰(zhàn)和困境,優(yōu)秀的格言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思維并幫...

2023-12-28 閱讀全文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諸葛亮《舉措第七》)?!泵烁裱钥梢怨奈栉覀冞~出踏實的一步,名人格言是人生智慧的結晶能夠引導我們走向人生的巔峰。你知道有哪些經典的名人格言呢?經過搜索的結果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整理了一些與諸葛亮名言警句相關的信息,我衷心希望這些句子能夠為你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2024-10-0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