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22種心理異常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2-01-13 幼兒行為故事 幼兒園種說課稿 幼兒行為觀察記錄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p>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 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 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 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guān)。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盤點孩子22種“心理異?!?/h2>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xiàn)出來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guān)。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2種兒童心理異常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p>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癥??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guān)。
神經(jīng)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偠灾?,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2動作透露孩子異常心理
關(guān)鍵詞:寶寶行為幼兒心理
導讀: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xiàn)出來哦。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屏氣發(fā)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诔允侵刚f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遺尿癥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抽動癥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睡行癥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guān)。 神經(jīng)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神經(jīng)性嘔吐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偠灾?,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警惕誤區(qū):壓制孩子哭泣行為
孩子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常常會想方設(shè)法控制孩子哭鬧的行為。但專家表示,壓制孩子哭的情緒,會導致孩子的情緒不能流動,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百害無一利。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來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媽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著急地對女兒說:“讓媽媽看看你摔著沒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媽媽著急的心理不經(jīng)意間變成了對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責怪,這么幾次后媽媽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小雯摔跤后,爬起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尋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著媽媽,生怕媽媽責怪她。
專家分析: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時還感到惶恐?這是因為孩子在摔跤后,沒有得到家長情緒的認同和安慰,不僅如此,家長還責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
責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絆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淚便奪眶而出。爸爸看著這個不堅強的孩子,忍不住說:“這一點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將來怎么當男子漢?”
專家分析:任何時候,家長都不應該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何明謙說,因為孩子可能會接下“懦弱”這個認同,“懦弱”這個詞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將來在處理事情時,就會沒有信心或感到無力。
評判法
“這點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媽媽不小心踩壞了,妞妞心疼地看著破損的玩具,哭了起來。媽媽趕緊打開電視機,讓孩子看電視轉(zhuǎn)移注意力:“妞妞你看,電視上那花花綠綠的是什么?”妞妞循聲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電視來。
專家分析:當孩子哭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用這種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讓孩子停止哭鬧。何明謙認為,這是一種變相壓抑孩子的情緒的做法,這會剝奪孩子情緒自由流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遇到挫折時,家長會買好吃的給孩子吃,以此轉(zhuǎn)移其注意力,這導致很多人成年后將食物或購物與痛苦的情緒聯(lián)系起來,當他們感到痛苦時,便會通過吃和購物來應對痛苦。
推脫法
“都怪這桌子不好,我們打它!”
專家支招
讓情緒流動,避免情緒成“結(jié)”
很多成人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遇到某件事時,心中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憤怒、悲傷或恐懼,那是因為人們在小時候埋下了很多負面情緒的情緒結(ji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與情緒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與開心的情緒在一起,把憤怒、悲傷等情緒推開,但即使這些情緒被推開了,憤怒或悲傷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壓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動。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在人的身體內(nèi)積攢多了,會形成情緒結(jié),當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時,情緒結(jié)就會起作用,在做這件事之前形成負面的情緒。
轉(zhuǎn)移注意力法
“你看,電視上那花花綠綠的是什么?”
小翔在客廳內(nèi)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戲,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頭,疼痛讓小翔大哭起來。在廚房忙著做飯的媽媽趕緊來到小翔身邊,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兩下,“都怪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們打它!”
專家分析:當孩子被桌子撞倒時,一些家長都會用這種推脫責任的方式為孩子疏導情緒。殊不知,用這種方法應對孩子的哭泣,只會讓孩子養(yǎng)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徐亮表示,如果這樣的情形多次發(fā)生,很容易導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愿意去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jié)出經(jīng)驗和教訓。
接納、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當孩子出現(xiàn)憤怒或悲傷時,父母應該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呢?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的需求,需要經(jīng)歷哭的過程。家長在做到容許這情緒存在的基礎(chǔ)上,還要做到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tài)度。如家長可以這么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焙蚊髦t表示,這時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孩子這時會想:“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有些孩子會根據(jù)家長的態(tài)度來判斷父母對他的愛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傷時,其情緒沒有得到認同,可能會使孩子得出這樣的判斷——“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不足以讓爸爸媽媽愛我。”
父母在孩子哭泣時認同孩子的情緒后,孩子就不會繼續(xù)哭鬧了嗎?實踐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認同后,會很快進入下一個情緒,或平靜或開心。這也表明孩子的情緒是處在不斷流動的狀態(tài)。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緒、認同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決定著孩子的情商高低。如果父母一味地壓抑孩子的情緒,便會剝奪孩子鍛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為要警惕!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為要警惕!
1、當著孩子面吵架
上榜理由―――對孩子來說,父親是天,母親是地,而當“天地大碰撞”時,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懼記憶。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2、對孩子說謊
上榜理由―――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但黑夜并不能染黑我們的心靈,而謊言卻是世上最高效的心靈“染黑劑”。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3、帶孩子橫穿馬路
上榜理由―――那看似不起眼的“冒險”,埋下的卻可能是將來突破一切人間規(guī)矩的沖動。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4、對孩子的愛不穩(wěn)定
上榜理由―――忽冷忽熱的態(tài)度和行為,所導致的是孩子極不穩(wěn)定的情緒和性格,從而也就注定了孩子極不穩(wěn)定的命運。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5、硬讓孩子說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
上榜理由―――這種玩笑所付出的高昂代價,有可能是孩子終身無法修復的失落感和疏離感。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6、對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不平等
上榜理由―――這一看似無私而高尚的行為,實際上是另一種殘忍。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7、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
上榜理由―――毀掉一個未來天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削足適履”地盲目與別人比較,它剝奪了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上天賜予的獨特權(quán)。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8、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上榜理由―――我們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樣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那么孩子就無法向你呈現(xiàn)優(yōu)點,由此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發(fā)展的優(yōu)勢。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9、當著其他孩子面批評指責自己的孩子
上榜理由―――所謂“優(yōu)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這一貌似哲理的警句,在成人世界里都難以行得通,對孩子來說簡直是混賬邏輯!它打擊的不僅是孩子的自尊,而可能是其一生的自信心。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
10、父母相互“理所當然”互不謙讓
上榜理由―――父母理所當然、互不道謝的接受,給孩子強烈暗示: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可感恩的,理所當然的應該以我為中心。
愚蠢指數(shù):★★★
傷害指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