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發(fā)布時間:2021-12-18 兒童成長 幼兒成長 幼兒成長故事年輕父母因工作繁重,沒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給了爺爺奶奶們,但是實際上,“隔代親”給教育孩子帶來越來越多的困擾,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一是縱容孩子的欲望。鄰居王女士和兒子一道上超市,兒子發(fā)現(xiàn)了一部玩具汽車,非要買不可。其實家里顏色式樣各異的玩具汽車已有好多部了,就沒有給他買??蓛鹤哟罂薮篝[,不可開交?;丶液?,外婆說,只要孩子喜歡就買唄,就這么個外孫,買部玩具汽車算什么?過一陣外婆親自去超市買了那部汽車。這位母親意識到,兒子給外婆已寵成“小皇帝”了,簡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這樣的事例并非個別。由于祖輩對孫兒孫女們的過分呵護,遷就縱容,必然導致孫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驕橫無禮的不良品格。
二是讓孩子產生依賴性而失去獨立性。由于祖輩的溺愛,事事包辦代替,不讓他們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讓他們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書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長期由大人包辦代替,又怎樣讓孩子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樣經得起打擊和挫折?只有學會獨立生活的本領才能樹立起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如果讓他們失去鍛煉的機會,一定會造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處理能力低下的問題。
最近我去了A國旅游,發(fā)現(xiàn)一個十分普遍而我們認為奇特的現(xiàn)象。就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園,小孩只跟在父母身邊走,父母不牽也不抱,讓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來,繼續(xù)走,也不哭鬧。與我們的牽著、抱著、背著、騎著大不一樣,值得思考。難道他們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yJS21.COM
三是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輩們深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大都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以為孩子只要吃飽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樣需要豐富的精神食糧來滋養(yǎng)。如親子共讀、親子共樂、拼圖、下棋、涂鴉、比賽、做游戲、搭積木、講故事、交流思想、談天說地,以此來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進其智力發(fā)展。這些本來應該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給老人去做,顯然力不從心,并不可取。如果將孩子長期交給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內心世界的孤獨無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點。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一般說來,祖輩們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蘊含的潛能,如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鉆研的精神。有的為了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干這干那。為了避免溺水而不讓孩子游泳;為了怕孩子搞壞鬧鐘就把它藏起來;為了擔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讓他們自己倒水喝;為了他不摔傷而不讓他過度地跑跳;為了他不割傷手指而不準他用剪刀;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等等。這些似乎為孩子好的行為,恰恰扼殺了孩子最初萌發(fā)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更為嚴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強的孩子會變得暴怒、浮躁,甚至潛藏著破壞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膽小的孩子則會變得自卑畏縮。這樣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五種親子關系不利孩子成長
五種親子關系不利孩子成長
期待型:膽小畏縮少自信
小楠從小就聽到媽媽在耳邊說“你是媽媽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彌補媽媽的遺憾”、“媽媽一輩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現(xiàn)在,一到大考的時候,小楠就特別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著覺,眼前老是出現(xiàn)媽媽期待的眼神。
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以支配的方式進行教育,稱為期待型親子關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jiān)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子女的能力與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去做。
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jiān)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抑郁癥狀。
針對這樣的家庭,第一,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給孩子制定目標;第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xiàn)自己心愿的法寶,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溝通、引導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慮易強迫
樂樂愛爸爸也愛媽媽,但他有時候覺得左右為難。為他報什么培訓班,爸爸媽媽已經吵了好幾次了。爸爸說考80分去游樂園,媽媽偏說考90分去才游樂園。該聽誰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現(xiàn)為對孩子的管教態(tài)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父母管教態(tài)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種表現(xiàn),例如父親嚴厲,而母親放縱,父親斥責子女時,母親卻來阻止。
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中,母親負擔更多的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對細節(jié)更為關注,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父親則相對寬松。因此,多數(shù)孩子抱怨“媽媽很煩,太嘮叨”,產生逆反心理。但是,長期的不一致態(tài)度,孩子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出現(xiàn)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癥狀。
對此,首先,父母雙方都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統(tǒng)一教育目標和計劃,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保持一致;其次,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將家庭的紛爭、摩擦、矛盾遷移到孩子身上。
忽視型:消極冷漠愛自閉
小欣二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著工作、應酬、賺錢,幾乎沒和她說過一句心里話,這讓小欣變得孤獨敏感。
瑞典的心理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者通過對239名孩子進行長達15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離婚對孩子可能產生巨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在單親家庭里,很容易出現(xiàn)忽視型親子關系。這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感情冷漠,與孩子很少溝通,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此外,忽視還可能表現(xiàn)為對孩子體罰、虐待、威脅等。
這種家庭只養(yǎng)不教,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難以交上朋友。對家庭和社會產生敵對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會團伙的引誘,成為問題兒童或青少年。
針對這種家庭,首先家長要把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納入日程,利用吃飯時間、睡前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其次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集體活動;再次,家長要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必要時咨詢心理或精神科醫(yī)生。
溺愛型:任性自私不禮貌
寶寶是家里的“小皇帝”,從生下來起一家人都圍著他轉。家里人想盡辦法讓他高興,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歸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買什么。有一次,寶寶看上的電動玩具當時沒有買,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鬧,委屈得不得了!
像寶寶這樣的孩子在中國并不少見,根據(jù)山東省中山心理治療與咨詢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到70%—80%。溺愛型家庭里,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F(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有人形象的稱為“四二一”綜合征。
但是,這樣的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
針對溺愛的孩子,家長首先立即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guī)則;其次,家庭里是非對錯要分清,不能盲從孩子的行為;再次,教導和鼓勵孩子用平等的心態(tài)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見難獨立
貝貝從小到大,除了學習,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誰玩兒,都是爸爸媽媽說了算?,F(xiàn)在,上初三了,父母擔心他上網、早戀,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會兒就打個電話問問。貝貝覺得自己就是個“電動娃娃”,有苦沒處說。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系,占30%—40%。家長出于一種保護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
但是,由于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xiàn)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對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孩子信任,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負責。可以讓孩子適當吃點苦。第二,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家長要逐漸放手,不斷調整親子關系,制定適合孩子情況的發(fā)展目標。第三,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親子游戲
一.親子身體鍛煉的幾個項目
1、讓孩子在模仿活動中鍛煉身體。模仿小鳥飛、小鴨走、小兔跳、小馬跑等;也可模仿穿衣服、穿褲子、刷牙、洗臉等生活動作;還可模仿一些成人的動作如打車汽、抬東西走等。這些動作來源于生活,形象生動,孩子愿意接受,可以達到很好的鍛煉目的。
2、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小游戲。如二人三足走、聽指揮做動作等,孩子在這些游戲感覺有趣、愉快,從而促進了大肌肉的鍛煉。
3、與孩子共同制作一些小玩具。如沙包、軟飛盤、降落傘等,這樣利于孩子手臂及身體的活動。
二.鍛煉手指的小游戲
張開小小手
孩子四五個月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寶寶拿玩具,然后讓寶寶張開手把玩具給父母。在反復的游戲中,鍛煉孩子小肌肉的動作,使寶寶的手變得更靈活。
蟲蟲、蟲蟲飛
孩子會坐了以后,媽媽用自己的雙手分別握著寶寶的雙手,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寶寶的食指,教他食指尖對攏又分開,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蟲蟲、蟲蟲飛”。
折手帕
父母可以用干凈的手絹和寶寶一起做游戲。父母先把手絹折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寶寶觀察。然后父母可以用手絹折成小玩意給寶寶玩。寶寶在開心的游戲中會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折手絹。這個游戲既鍛煉了寶寶小手指,也讓寶寶認識了各種形狀。
三.鍛煉大肌肉的游戲
拉大鋸
目的:1、加強對寶寶腰背肌的鍛煉
2、培養(yǎng)愉快的的親子感情
背背馱馱
目的:1、鍛煉孩子的手臂力量,腰部力量
2、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玩法:家長與孩子背靠著背,手臂挽著手臂,開始玩背背馱馱的游戲。家長彎腰背起孩子,接著孩子彎腰背背家長。邊背邊有節(jié)奏的說:“背背馱馱”。
揪尾巴
目的:1、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fā)展
2、鍛煉孩子躲閃的能力
玩法:1、將彩色皺紋紙的三分之一塞進彼此的褲腰里,其余的部分拖在外面當“尾巴”。
2、家長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面對面站好,同時數(shù)“一,二,三”,然后開始挪動,互相想辦法揪對方的“尾巴”,同時還不能讓對方揪住自己的尾巴。
開飛機
目的:訓練孩子身體的平衡能力和腰部的力量。
玩法:爸爸雙手夾住孩子的胳肢窩,把孩子舉起。孩子用雙腿夾緊爸爸的腰部,身體前傾,同時兩臂側平舉,作成機翼狀。
爸爸轉動身體,與孩子一起說兒歌,念完最后一句,把孩子送到媽媽的懷里。
兒歌:我是一架小飛機,
張開翅膀飛呀飛,
圍著媽媽轉三圈,
落在媽媽懷抱里。”
孩子健康成長5類朋友不可少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作為家長,怎樣幫孩子找到合適的朋友呢?兒童專欄作家夏洛特拉提委拉指出,孩子至少需要5類朋友。
1.就近找的朋友
什么年齡最好:5歲以前
到哪里找:觀察鄰居的孩子,如果媽媽面貌可親,孩子通常也不錯。
這個朋友的作用:這第一個伴兒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對于這種玩伴,只要年齡相仿,你不需要硬讓他們一起做游戲,只給兩個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們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沒關系,因為他們一定能熟悉起來;給他們立個簡單的規(guī)矩,比如不準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制孩子的游戲時間,因為小孩子一玩起來就沒有時間觀念了。
2.找異性朋友
什么年齡最好:快5歲
到哪里找:去孩子們一起游戲的地方,如小公園、興趣班等。
這個朋友的作用:會讓他們今后更尊敬異性,更容易與異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為好朋友并不簡單,你需要幫個小忙:兩三歲時,男孩和女孩沒什么區(qū)別,但到了4歲,他們開始傾向于與同性朋友在一起,這時,要想辦法增加孩子與異性朋友的相處機會;強調異性朋友帶來的正面影響,因為會與異性相處的孩子思路想法更開闊;注意自己發(fā)出的暗示,孩子對家長的語言和身體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應該穿花衣服”這類話最好不說;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給他們安排朋友,不要給學齡前的孩子“配對”,這會讓孩子覺得交這個朋友很不舒服。
3.愛好運動的朋友
什么年齡最好:從3歲開始
到哪里找:操場、游泳班,甚至只是在你門前玩球的,在路上跑步的孩子。
這個朋友的作用:可以避免孩子總窩在家里看電視。
邀請這個愛運動的孩子與家人一起散步或騎自行車,他旺盛的精力會感染每一個人;別把體育活動這件事描述得天花亂墜,因為孩子對大人說的特別好的東西都有些逆反心理;即使他的朋友精通各種運動,也別指望你的孩子同樣變得如此,只要他能堅持運動,多出出汗,就是成功;要適時介入他們的關系,確認孩子們在做有益的運動,讓他們懂得對朋友吹牛是會傷感情的。
4.年齡稍大一點的朋友
什么年齡最好:從孩子會走路到上學之前
到哪里找:在孩子的姑表親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這個朋友的作用:他不僅會成為孩子的行為榜樣,還可以幫你監(jiān)督孩子的行為。
先確定這個年齡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帶來好的影響,然后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大朋友”有什么優(yōu)點,為他在生活細節(jié)上樹立榜樣;不同年齡的孩子興趣上會有差別,做家長的要幫孩子們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游戲,比如捏橡皮泥;對獨生子女來說,有個大一點的朋友可以學會很多東西,例如合作、分享,不過也要防備孩子偶爾因為一些事不能順他的意而發(fā)生沖突。
5.他自己選擇的朋友
什么年齡最好:4歲以后
到哪里找:用不著你幫忙。
這個朋友的作用:這是他向獨立邁進的一大步。
從現(xiàn)在開始,孩子將會結交的新朋友有些你喜歡,有些不一定,別為這個焦慮,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去認識孩子新朋友的父母,與他們交流,一起規(guī)范孩子們的不當行為,比如他們看暴力電視時要及時制止。讓他們呆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太長,盡量在公共場合見面,這樣也方便雙方家長交流。如果孩子對你的干涉感到不快,那么要讓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處理不同意見,去面對朋友之間的沖突,甚至去親手結束一段友情,都是他必須學習的功課。如果孩子和朋友的關系日益親近,應當鼓勵。
兒童心理學專家莫倫歐布拉博士指出,從兩三歲起,孩子就開始考慮如何與朋友交往了。如果他能從覺得“我們在一起很好玩”,發(fā)展到思考“為什么我就是喜歡這個人”,就說明他已經開始享受大人們可以享受的美好友情了。
教育專家: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父母是人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兒童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但現(xiàn)實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缺乏父親的參與,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一位科學育兒熱線的工作者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感嘆說,自其科學育兒熱線開辦以來,95%以上的咨詢者均為孩子的母親,很少有父親打進熱線咨詢育兒的問題。對100位父親的調查顯示,有65%的父親承認沒有做到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與教育中心分別從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學校生活、休閑以及其他五方面,隨機調查了長春市3-13歲兒童的父母共360人。結果發(fā)現(xiàn),在這五方面,特別在與母親角色參與程度的比較中,父親角色參與明顯不足。在學前兒童中,父親對“你每天陪伴孩子多少時間”的回答與母親的回答相差懸殊,30.4%的父親承認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會超過1個小時,而只有5.7%母親有類似的答案。
好父親應陪伴孩子成長父
母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角度、內容、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而就是這些教育的差異性才使父母從互補的角度對孩子產生不同影響,父母角色缺一不可。
就交往的內容而言,母親?;ǜ嗟臅r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游戲。
就交往的方式而言,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親昵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與孩子一起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較強的活動。
就情感而言,母親使孩子更可能擁有細膩的、豐富的情感,而父親會促使孩子表現(xiàn)得更堅毅、果斷、深沉。
另外,父母教育的這種差異性也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的確立。孩子能分別從父親和母親那里觀察、模仿并學習到合適的言行舉止,順利形成性別角色?,F(xiàn)代科學在探索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孩子進入幼兒期后,他們便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父親,開始對父親那粗獷的形象感興趣,并需要從父愛中感受力量和剛毅,而且這種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日益明顯。美國1998年6月的《父母》雜志中,曾有過一些具體的描述: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父親更愛與寶寶玩鬧,對寶寶的推動作用更大,對寶寶的約束更多,使寶寶更接近社會,為他走進現(xiàn)實世界作準備。
可見,現(xiàn)代父親既是一個承擔“養(yǎng)家糊口”重要職責的家庭成員,更是一個孩子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如果父親角色缺失,會使兒童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不完整,也有可能造成其心理發(fā)展的缺陷。
提高父親角色的參與
改善父親角色參與要從社會、家庭以及父親自身這三個方面入手。
社會方面父親應獲得如母親一樣的養(yǎng)育孩子的機會和權利。社區(qū)可以為父親提供一些學習如何為人父的機會,丈夫可以陪同懷孕的妻子上生育預備班或者讓父親在孩子出生之前或之后觀看如何更好地為人父的錄像;或者開設父親課堂,專門為父親講授如何為人父的知識、經驗、技能,等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讓父親擁有一定的時間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在西歐的一些國家如瑞典、挪威、丹麥,婦女生育孩子以后有產假,而父親也獲得了相應的“父親假”,即讓父親有機會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樂趣,從孩子“哇哇”墜地開始就不自覺地去了解孩子,體驗為人父的喜悅,而不是僅能在中午休息的時間或下班以后到醫(yī)院或回家陪伴孩子。瑞典政府自1991年以來就允許父親每年請假2天去訪問孩子的學?;蛲袃核?,或者出席學校舉行的活動。
家庭方面母親的態(tài)度、家庭生活的和諧程度、婚姻的滿意度都會影響父親的角色投入或參與水平。相關的一些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如,對婚姻現(xiàn)狀持滿意態(tài)度的父親在妻子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投入到育兒工作中去了。另外,父親參與水平高低可能取決于家庭婚姻關系的支持力度。所以,提高父親的參與水平,要考慮到母親的態(tài)度和婚姻的滿意度等因素。
父親自身父親要提高自身的育兒技巧,這是改善父親角色參與的前提條件。父親要有科學的育兒觀,要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徑??梢詤⒖枷铝袔c:盡可能參加家長會;多角度多途徑了解孩子,如從孩子的社會交往對象、從孩子的情緒變化、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等方面,以及通過書本、專家講座等途徑了解孩子的特點、規(guī)律;主動與母親配合,協(xié)同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玩伴,讓孩子愉快地、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的影響。
父親要更多地給予孩子時間和關懷。每天都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可以是幾十分鐘,也可以是十幾分鐘;要盡可能陪孩子一起游戲;要經常撫摸孩子,讓孩子知道父親是關心他的,對于孩子來說,父親的一個擁抱、甚至一個微笑都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事情;盡可能爭取機會與孩子一起旅游或外出,甚至僅僅是去超市或在家附近散步,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段愉快的時光。
專家推薦孩子5種健康早餐 讓孩子健康成長
怎樣吃早餐才是健康的呢?下面為孩子推薦5種健康食物,適合早餐加入。
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類方法把食物分為谷類、蔬菜、水果、肉類和奶類,如果食用了兩類或者少于兩類就算早餐質量差,食用了其中三類則為早餐質量較好。
番茄
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保護皮膚健康,維護胃液的正常分泌,促進紅細胞的形成,對牙齦炎、牙周炎、鼻出血和出血性疾病患者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吃法:直接生食,拌沙拉或其他方式涼拌。煮食或做番茄醬。
玉米
可增強人的體力和耐力,刺激胃腸蠕動,保護皮膚,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清膽固醇,對抗眼睛老化。
吃法:吃玉米時應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進去,因為玉米的很多營養(yǎng)都集中在里面。
蘑菇
蘑菇中的維生素不僅種類多,含量也高。能降血壓,改善神經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
吃法:蘑菇燒菜時與葷素均能搭配,也能燒湯,也能拌著吃。
雞肉
雞肉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4.4%,吃雞肉能增強體質,又不會過度肥胖。益氣養(yǎng)血、滋養(yǎng)補虛。
吃法:雞肉切成蓉,可與蘑菇、玉米、鴿蛋等多種材料搭配燒湯,味道鮮美。
土豆
含有人體所需要多種營養(yǎng)物質,在各類食品中,只有牛奶的營養(yǎng)能與土豆媲美。
吃法:既可煎、炒、烹、炸,又可燒、煮、燉、拌,烹調出幾十種美味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