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信起來!
發(fā)布時間:2021-12-16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學會乘坐電梯教學設計 讓幼兒不挑食小班教案▲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對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應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畫了一匹馬,那么你最好不要過多地挑剔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應對孩子的每一成功之處予以發(fā)現(xiàn)并做出由衷的贊賞:“看,那馬尾巴畫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風中飄舞一樣!”或者“你為馬涂的顏色真漂亮!我敢說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馬兒!”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你應該讓孩子覺得:你對孩子的贊賞完全是誠懇的,而不是應付的,客套的,更不應該是虛偽的,做作的。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你須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調(diào)整,在表述上講究藝術。
其實,讓自卑孩子學會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標即是:幫助孩子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動力。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做該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對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變更表揚的主語
讓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個最簡單方便的方法是變更你對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揚的主語: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們”(父母)對你(孩子)的表揚改造成你(孩子)對自己的表揚。這種簡單的變化能夠更充分有力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因而實際上起著一種增加對孩子贊賞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么高的大樓,我真為你感到自豪!”可改為:“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么高的大樓,你一定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勵孩子確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對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揚,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們)卻不一定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他們或許會“實話實說”,或許會故意挑剔,甚至諷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遠地依賴別人的評語,而遲早要依靠自己內(nèi)心的動力前進。有些孩子完全依賴成年人的贊許,連怎樣認可自己都不知道了。這樣的孩子如果長大了成了個球員,那就可能在比賽時每打出一個球就會回頭看看教練的臉色——自然他就難以成為一個成熟的球員。不妨指出他的正確之處,然后提醒他不必過分看重別人的評論。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錯事而遭到了批評,一下子感到喪失了前進的方向。此時你應該告訴他,對待批評的最好辦法便是承認并改正,當孩子主動承認了錯誤時,你完全可以告訴他:“你這樣做很不容易,因為這可需要很大的勇氣,你可以對自己說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p>
▲努力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對自卑情緒嚴重的孩子來說,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飄搖不定的,因而極需要得到外界經(jīng)常不斷的強化。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讓孩子為自己記一本“功勞簿”,讓孩子每周花幾分鐘時間寫出(或畫出)自己的“功勞”,并告訴孩子,所謂“功勞”,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進步,以及為這種進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資格記載入冊;也可為孩子準備一些小小的獎品(如畫片、玩具、小人書等)——每當孩子做出了一點成績,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獲獎;你還可以教孩子學會以“自言自語”的方法不斷對自己作出贊揚——當孩子遇到困難正躊躇畏縮時,你不妨鼓勵他自己對自己鼓勁:“來吧,小朋友,你可是一個不怕失敗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過度濫用
鼓勵特別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著應該讓他“濫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勵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應有個度,即要分時間、場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則、標準和尺度。再好的良藥也不能下得過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過了頭,那就可能變成了一個自負甚至惟我獨尊的小霸王。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讓孩子勇敢起來
導讀:孩子膽子小,不僅大人不放心,還會影響孩子自身的發(fā)育,于是,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多多關注。
“我不敢……”
典型案例:
小婷從小就很乖巧,和表兄妹在一起的時候,顯得她更加文靜,鄰居見了也常常夸獎她:“文文靜靜的多好呀!”可是,爸爸媽媽卻因此替她擔心,因為在幼兒園集體活動中,她事事都排在后面,尤其是上課的時候,從沒見過她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現(xiàn)在是大班的小婷就要升小學了,家長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她進入小學以后的學習呢?
分析:
按理說,學齡前孩子理應活潑、好動,小婷表現(xiàn)出讓成人賞心悅目的“文靜”想必是違背了孩子的天性,有這種表現(xiàn)的孩子不是少數(shù),他們大多自尊心很強而自信心又很差,為了維護自尊,總是不能“敢”字當頭。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許多成人還是欣賞孩子乖巧的一面,致使孩子在反復的贊揚中把乖巧等同于文靜的個性特征穩(wěn)固下來,形成了個性的一部分。乖巧的孩子一般生性膽小,不像淘氣的孩子那樣無所顧忌,容易引人關注,并促使成人費盡心機去研究他們。正因乖巧的孩子讓人省心,所以往往成為大人視覺的盲點。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他的心理需要,使他得不到適時的支持而變得更加膽??;就是因為我們不去關注他行為的變化,沒有給予及時的鼓勵,使他變得缺少自信。缺乏自信的人,便會缺乏勇敢精神,缺乏在各種活動中的積極性。
美國的教育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當作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對待,而將一個優(yōu)秀學生的班級當作一個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原來成績相差很遠的兩班學生,在實驗結束后的總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無幾。原因就是差班的學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師對他們所持有的信心的鼓勵(老師以為他所教的是優(yōu)秀班),學習積極性大長,而原來的優(yōu)秀班級的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懷疑態(tài)度所影響,自信心被挫傷,以致轉(zhuǎn)變學習態(tài)度,影響學習成績。由此說明自信心能夠?qū)⑷说囊磺袧撃苷{(diào)動起來,并推動到最佳狀態(tài)。
建議:
小婷遇事愛退縮的個性,對即將開始的小學學習生活是會有影響的。因為進入小學后,孩子更多地要學會在集體中的自立和自理能力,過于靦腆、退縮,會妨礙孩子與同齡人的交往水平和范圍,不利于讓教師和同學們了解他的優(yōu)勢和個性。
幫助孩子體驗成功。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心理成份。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如讓年齡小的孩子自己學習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讓大一點的孩子去做些他想去嘗試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他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家長應根據(jù)他的能力水平給予不同的支持和幫助,但要注意:不是代替他去做,而是讓他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使他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孩子從自己的成功中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知道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從而增強自信。
全面正確地評價孩子。成人通常習慣從活動的結果去評論孩子是否聰明,評價他能力的大小,其實要想讓孩子立于不敗之地,家長應該抓住形成能力的催化劑—自信心的培養(yǎng),而自信心是體現(xiàn)在活動自始至終的各個方面的。所以,家長既要評價活動的結果,更要注意評價他在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精神,敏感地去發(fā)現(xiàn)他做出的努力。特別是對于缺乏自信的孩子,他的付出不管能否有理想的結果,對他做出的努力進行積極的評價尤為重要。就像我曾見到的那樣:在進餐時,一個孩子用筷子把菜夾起來又掉下去,此時老師走到他身邊,用激勵的語調(diào)對他說:“用筷子夾菜還真有點難,可我看你一點都不怕!”只見這個孩子欣慰地看了看老師,把剛要端起的盤子放下,把想往碗里撥菜的念頭打消,又努力用筷子學著夾菜了……
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我們不斷的鼓勵中產(chǎn)生的,也是在我們評價的導向中不斷重復,并鞏固成為人的個性的一部份,在這種自信心的驅(qū)使下,孩子將敢于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再退縮。
怎樣讓寶寶更自信起來
一個人的自信并非遺傳而來,須經(jīng)過后天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時,要關注易被常人所忽略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
*在寶寶2—3個月剛剛學會微笑時,你就應該對他發(fā)出的每一次微笑都報以同樣真誠的微笑。感受到重視和關注的寶寶的自信會隨之大增。
*當寶寶半歲多在床上學爬時,你就應該對其做出由衷的贊揚:“寶寶爬得真帶勁,寶寶真是好樣的!”盡管他還聽不懂你的贊美,但他定會體會到大人在肯定自己,由此他的自信會更加充足。
*寶寶剛剛學說話時,可能會把“牛奶”說成“牛萊”。此時不必急于糾正他的發(fā)音,更不要譏笑他。不妨耐心地等一段時間再教他,相信他肯定會做到字正腔圓的。要知道,在寶寶的學話階段,來自大人的任何急功近利或冷嘲熱諷都會讓他喪失學習語言的信心。
*寶寶學用餐具時撒潑了飯菜,此時你千萬不要為了避免麻煩而索性“代勞”。因為“行為倒退”會使得他對自己的動手能力產(chǎn)生懷疑。
*讓寶寶多做點小事,如要求“把筆遞給媽媽好嗎”或“請幫爸爸關上門”等等。孩子每次完成嘗試后,你都應該不忘作出道謝。無疑,成功和道謝都會使他信心備添。
*學會傾聽寶寶的傾訴。只有通過耐心的傾聽,大人才能發(fā)現(xiàn)孩子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快速有效地予以解決。而每次寶寶心結的迎刃而解都可能最大程度地恢復其自信心。
*不要小看寶寶獲獎的小紅花、小金星——不妨將它們安置在寶寶房間的醒目位置。事實上,榮譽比贊揚更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準備一個玻璃柜,展出寶寶的手工、書法和圖畫作品。成就感也會平添孩子的自信。
*讓你的家庭生活充滿溫馨——這會讓寶寶心態(tài)寧靜平和,而這種心態(tài)反過來又有助于寶寶“自我感覺”良好。
*注重培養(yǎng)寶寶擁有一顆“平常心”。要知道,如果一個孩子有了太多的“好勝心”,那么他就可能難以抗擊波折或痛苦,甚至每每遇上失敗或挫折便一蹶不振。
*為寶寶多多提供成功的機會。要保證孩子經(jīng)常獲得“成功”,便應該多多向他們提供種種他們“力所能及”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任務”。
*表揚要及時、真誠、中肯、具體。有的孩子十分敏感,特別是對來自大人的表揚容易起疑,懷疑大人僅僅是“說著玩”。明智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孩子展現(xiàn)出他們“聰明能干”的每個實例及時作出具體的肯定。如說孩子“你畫的花兒真美”,就比空洞地贊美“你是個出色的小畫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給寶寶更多的關愛。兒童心理矯正專家早就發(fā)現(xiàn),被包圍在關愛氛圍中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缺乏關愛的孩子更具自信心。這是因為親人的愛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
*自己為寶寶樹立樣板。想讓孩子充滿自信,父母自己首先也須有自信。
*引導孩子認可自己的長相。如可告訴他,他的個子雖矮,但動作靈活、形體健美同樣值得稱道。其實,孩子的許多不自信可能來自對自己長相的疑慮。
*耐心地聽寶寶講故事,寶寶唱歌時予以應和,寶寶說笑話時跟著會心地大笑——大人的參與往往使得孩子感到受到尊重,而這又是生成更多自信的催化劑。
*讓寶寶結交盡可能多的朋友。贏得友誼本身便可激勵寶寶克服失落或沮喪。
*幫助寶寶克服困難實現(xiàn)夢想。對五歲孩子來說,要自行制作一架模型飛機確實很難。但父母還是積極為孩子準備材料和圖片,幫助他實現(xiàn)夢想。孩子從此對自己的才干更是信心十足。
*不妨面對孩子如實承認自己的過失,如騎車撞上了樹等,讓孩子知曉:人人都可能犯錯誤。這樣在他自己有過失時便不會陷入自暴自棄的泥坑難以自拔了。
*嚴禁體罰。因為打罵可以對孩子的自尊、自信起極大的負面影響。
*帶領孩子參與種種社區(qū)活動和旅游活動。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更具自信。
*不要刻意改變孩子的個性,因為這只會讓他感到不安和悲觀。不妨順其自然再善加誘導。
*有意淡忘負面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幼兒的自信喪失可能是以前某些負面的“經(jīng)歷”使然。故父母不妨有意幫助孩子淡忘,如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閉口不談。
*讓孩子參與家中某些事情的決策。如購物時可征求他的意見:“你看買哪一種燈好看?”主人翁的感覺會使他覺得自己的重要,進而會進一步肯定自己。
*多說幾遍“我相信你能行”。這句話對寶寶有一種潛在的激勵力量,特別在孩子退縮畏難時可起到鼓勵之效。
*當然,自信也應有“度”。大人對寶寶的夸獎和鼓勵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對于個別自滿的孩子,不妨在他旁邊敲敲邊鼓,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為是的“超人”寶寶和缺乏自信的寶寶同樣是不受歡迎的。
讓易怒的孩子笑起來
導讀:笑對心理和健康的效用已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醫(yī)學界已逐步證明笑對提高免疫力和減輕疼痛所帶來的效果,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大為興盛。
專門研究“笑的效用”的日本評論家西條升,針對日本教育界風氣日漸惡化的現(xiàn)象,建議容易動怒的孩子要多學會笑。他指出,笑不但可以帶給人充沛的精力,更可以減輕不滿的心情和提高忍耐的個性。
西條升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步入“相聲”世界,目前是“笑的評論家”。他指出,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若能學會多笑,則不至于容易動怒。被欺負者若盡可能學會一笑置之,則不至于走自殺的絕路。
《產(chǎn)經(jīng)新聞》今天報道,西條升強調(diào)他的“笑的小孩教育論”,指出“笑”和“使人笑”可保持精神的平衡,培養(yǎng)笑的能力以增進和他人的溝通,將有助于改善日本教育界風氣日漸惡化的現(xiàn)象。如何讓小孩學會多笑是教育者今后一項重要課題。
笑對心理和健康的效用已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醫(yī)學界已逐步證明笑對提高免疫力和減輕疼痛所帶來的效果,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大為興盛。
“日本笑學會”會長關西大學教授井上宏指出,笑對自閉兒和患有神經(jīng)癥的病人具有療效,有些拒絕上學的中小學生由于看了笑劇而又回到了學校。學校一向要求學生嚴肅,今后若能較輕松地接受學生的笑,回有助于改善校園的氛圍。
讓你的孩子獨立起來
導讀: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吧,獨立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可能,看著孩子面臨失敗,你會非常心痛,但是,失敗也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
現(xiàn)在的家長真是越來越難做了,除了要承受工作生活的壓力外,孩子的事情也是一座大山,壓在我們心上。讓我們隨時都不敢放松。很多家長都說: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教育成功,那我們的生活就是全盤失敗,所以,我要這樣那樣的教育孩子。我想可能大部分的中國家長,都希望能為孩子鋪就一條完美的人生道路,但是,我們會很失望的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不按照我們規(guī)劃的道路來走,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們,究竟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生負責,還是孩子對自己負責。
讓家長放手給孩子自主權,對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的確,現(xiàn)在的社會紛繁復雜,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閱歷,他們怎么能理智地應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萬一走錯了路,學壞了怎么辦呢。所有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有最好的人生,我們想為他們安排好一切,但是,我們一直都忘記了,獨立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一個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體驗所組成的?!斌w驗如此重要,卻又困難重重。
大家都知道小鴨子的故事吧,把剛出生的小鴨子從母鴨旁邊拿開,小鴨子就失去了認識母親的能力。人也一樣,家長包辦代替,為孩子們做了一切,孩子們就失去了獨立的能力,他們不能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管多大年紀,他們還是離開家長就寸步難行。
我們曾經(jīng)幾次提及姍姍一家人的故事。姍姍的姥姥非常強勢,她教育孩子就要像小樹一樣,筆直向上,不允許長出一點的枝丫,她不能容忍孩子的反抗,一切都要在她的控制范圍內(nèi)。姍姍的媽媽一切唯姍姍姥姥是瞻,姥姥說行她就去做,姥姥說不行,她就堅決抵制。她就這一點非常自豪,認為自己這是孝順,她跟所有的人都說:對老人不就是要順著來嘛,孝順孝順就是要笑著順。姍姍媽媽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她同自己的同事互相愛慕,但是姍姍的姥姥對這人沒有絲毫的好感,她堅決反對兩人在一起,她說這人沒家教,女兒跟他以后會沒有保障。姍姍的媽媽非常痛苦,她不愿意放棄,但是,她也沒打算反抗,她唯一的舉動就是拖著,不結婚,也不分手,也不同母親溝通。姍姍的姥姥對此非常生氣,說,你如果一定要跟他,我就沒你這個女兒了。姍姍的媽媽不敢想象這一天。就這樣,姍姍媽媽成了大齡青年,在一個封閉的小縣城,大齡是多么讓人著急呀。家里亂套了,所有的人都在勸姍姍媽媽:你自己要拿主意,如果你覺得他可以托付終身,你就不要顧及別人,生活是你自己的。姍姍媽媽留給大家的唯一的答案就是不停的流淚,她不說一句話,就是在流淚,大家都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想的。三十歲那年,等了這么多年的男友提出了分手,姍姍媽媽終于解脫了,有人替她解決了難題。
下一個男友是姍姍姥姥拍板決定的,沒多久兩人就結婚了?;楹蟮娜兆舆^得很快,姍姍媽媽懷孕了。姥姥說,還是回娘家生產(chǎn)吧,醫(yī)生熟悉,技術水平也信得過。于是姍姍媽媽在生產(chǎn)前,從工作的省城回到了縣城。孩子太大了,難產(chǎn)。姍姍的姥姥堅持不剖腹產(chǎn),她認為這樣對女兒的傷害太大,對孩子也不好。十四個小時以后,胎兒缺氧時間過長,姍姍媽媽失去了第一個孩子。姍姍姥姥對女兒真是鞠躬盡瘁,她把年近古稀的老伴一個人扔在家里,自己去照顧女兒外孫。她決定女兒衣服的顏色,甚至決定家里人穿什么衣服,能不能增減。日子就是柴米油鹽,瑣瑣碎碎。盡管姍姍的軍官爸爸不常在家,矛盾還是漸漸浮現(xiàn)了。姍姍的姥姥對這個不聽自己話的女婿非常不滿意,自己的女兒怎么找了這么個男人,失望之余,她說,不行就跟他離婚,有什么呀。聽了姍姍姥姥的話,婚離了,姍姍媽媽的日子越過越亂,有時,她回想自己的婚姻,好象夫妻之間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但是,丈夫同母親的矛盾是她沒有能力解決的。如果現(xiàn)在你問她,對未來有什么打算,她還是不知道,她要聽母親的。
姍姍媽媽不是沒有自己的意愿,但是她愿意犧牲自己,也許是因為她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判斷自己的意愿是否正確,她沒有能力來承擔可能帶來的錯誤,她不夠自信。她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獨立的能力,盡管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歲了。姍姍的姥姥看著女兒這個樣子她很心痛,她認為女兒命不好,遇人不淑。她還在盡心盡力的幫助女兒,希望能給女兒指點一條光輝大道,讓女兒的生活能步入正軌,從此不再受苦。
其實,姍姍媽媽的命運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了,她從來沒有自己做過主,她不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利,漸漸的她也失去了這個能力。盡管她的母親非常愛她,但是,她們都忘了,生活是她自己的,她所有的傷,所有的痛,能有第二個人替她承擔嗎?她的母親永遠不能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粗鴬檴櫩拗舭职郑浅M纯?,但是,不管是姍姍媽媽還是姍姍姥姥,都沒有意識到,問題不在別人,是家庭教育出了意外。問題出在你什么都替她考慮了,什么都替她決定了,但是,人的成長是給予她自己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你幫她成長。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而不斷地自我選擇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在家長包辦代替的同時,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機會,失去了體驗的機會,最終,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冰心曾經(jīng)意味深長地說過:“有了愛有了一切,沒有愛就沒有世界,但是有時候母親的愛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p>
不讓孩子自己做主,就是把家長放在強勢的位置。你越強孩子就會越弱。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強勢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危害。一般來說,強勢的家長會培養(yǎng)出兩種孩子,第一種是懦弱的,他們躲在強勢的家長背后,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意志,由于家長的過于保護,制約了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孩子懦弱,依賴性較強,凡事都順從別人,乖巧順從,不自信。在他們年紀小的時候,家長會對這樣的孩子非常滿意,因為他們聽話,好管理。但是,等他們到了應該自己獨自面對生活的年紀,他們依然離不開家長的管理,甚至等他們自己有了家庭,他們還要把家長也引入自己的小家庭,這時,家庭已經(jīng)不是小夫妻倆個人的私密生活,而是有三個人,或者更多。我們經(jīng)??吹礁鞣N各樣的婆媳矛盾,但是,最主要的都是因為兩代人對自己生活定位的模糊,邊界的劃分不清楚,有一代人無限制地進入另一代人的生活,干涉指點,從而造成非常大的矛盾。另一種孩子是非常逆反的,他們對強勢的家長很反感,一切都對著干,他們判斷事物對錯的唯一標準就是家長是否支持。家長支持的,他們就一定反對,反之,亦然。但是,這樣的孩子不是從小就逆反的,一般逆反發(fā)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和自己周圍的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家變成一個沒有自由,令人窒息的地方,于是轉(zhuǎn)向外界去尋求安慰或者是心理的依賴,因此,這個時候,強勢的家庭會發(fā)現(xiàn)孩子完全走到了家長希望的反面,問題少年因此而出現(xiàn)。
教育的過程就是孩子和我們共同承擔、共同成長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把孩子的天性象幼苗一樣,從塵土中迸發(fā)的過程。在孩子們面前適當?shù)氖救?,適當?shù)慕o他們成長的機會,適當?shù)淖屗麄儽憩F(xiàn)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興奮劑。
教育領域認為,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長照顧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長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擁有20%的能力。所以如果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顯示出自己的弱勢,我們的孩子就可能擁有更多的享受成功的機會。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家長和孩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家長同孩子之間的有趣的互補關系。如果家長對孩子比較放手,不過分在意,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家庭的孩子是很獨立的,頑皮,淘氣,不受欺負的,你把他們?nèi)拥侥抢?,都可以放心;如果家長弱勢,孩子往往非常有責任感,寒門更容易出人才呀。沒有父母的福蔭,沒有嬌生慣養(yǎng)的條件,一切都要靠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要靠自己的時候,不由你不努力;如果家長對孩子保護得很周到,生怕孩子受欺負,怕孩子出事,那么這樣家庭的孩子也是最弱的,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孩子,自己不能保護自己,如果是男孩子,那這樣的孩子還缺少陽剛之氣。
非常有意思的是,強勢的家長從不認為自己做得不對,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強勢的,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責任,讓孩子別長歪。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可以檢驗一個家長是否強勢,那就是看他對孩子的愛是不是要求回報的。如果對孩子的愛非常霸道,認為我現(xiàn)在給了你多少照顧,多少愛,就是為了讓你以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都是為了你好,比你有經(jīng)驗,你只有聽我的,才會讓我滿意。那么他就一定是強勢的家長。潛意識里,由于擔心孩子有一天會翅膀硬了,不聽使喚,他們希望能一直控制著自己的孩子。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強勢的家長是不自信,不獨立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生活同子女捆綁在一起,因為他們離不開子女,最后造成父母和子女互相依賴。
但是,讓孩子自己做主,讓他們獨立,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有的時候更像小溪,彎彎曲曲的流淌,自由快樂,如果任由它自己流淌,可能它永遠都是小小的,甚至有一天會斷流。如果我們把他們引向水流豐沛的地方,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不斷的成長、壯大。讓孩子做主,就是讓他們在紛繁的生活中,學習怎樣判斷,學習怎樣決策,學習怎樣承擔。前些年,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外地上大學的學生,工作后比在父母身邊上學的學生更自主,更能應付從學校到工作的不適應,工作能力更強。后來我們又發(fā)現(xiàn),其實不僅是在大學生身上,所有的人,包括住校的幼兒園的孩子,他們都比住在父母身邊,被父母照顧的孩子更獨立。他們有主見,生活自理能力強,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遇到事情,他們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因為他們只能靠自己。
讓孩子自己做主,是培養(yǎng)孩子們多方面的能力,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選擇能力,解決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等等。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不能象動物一樣,生下來就可以有自己的本能,可以站立行走,人不行,人所有的能力都是要培養(yǎng)鍛煉出來的。所以,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就沒有培養(yǎng)能力的機會。而一個能力欠缺的孩子,怎么可能出色呢,即便他學習成績再好,智商再高。我們在幼兒園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就是很多孩子自己不能獨立吃飯,吃飯時,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忙,他們會吃得很少,而且慢,邊吃邊玩。在對這些孩子進一步追蹤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所有這樣的孩子,都是沒有經(jīng)過自己獨立進食的過程,從小都是被喂大的。在他們小的時候,有獨立吃飯的意愿的時候,家長嫌麻煩,嫌臟,所以吃飯都是由大人來喂,慢慢地,他們不愿意自己吃飯,他們不認為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沒有大人幫忙,他們會一直等,邊吃邊玩。有很多人說,等孩子上幼兒園就好了,他們就會自己吃了,其實,這個問題不會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而解決,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暴露。吃飯也是能力,也是要培養(yǎng)的。
有很多家長并不認為自己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他們只是給孩子足夠的愛,不是說愛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嗎,家長沒有干涉孩子的大事,就是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難道這也錯了嗎。人的成長是在不斷錯誤、體會、反思、鍛煉、學習中完成的,成長需要付出代價,而能力就在不斷的磨練中得到提高。如果沒有這種磨礪的過程,孩子的品格就一定有不完整的地方,孩子會缺失很多能力,包括愛的能力。如果你只給了孩子被愛、被照顧的能力,而沒有機會讓孩子學習如何去愛別人,孩子只會被動的接受愛。一切對他們的照顧,他們都認為心安理得,而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別人,即便他們非常想去愛別人。蘿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蘿卜從小就非常漂亮,大家都很喜歡他,家里人更是對他關愛備至。但是長大了的蘿卜開始有了自己的煩惱,他不會談戀愛。盡管他一表人才,工作體面,但是就是找不到女朋友,跟他談過戀愛的女孩子都說他不會關心人。蘿卜想改,他想向女孩子獻殷勤,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冬天你去看女孩子,帶兩串糖葫蘆,在她單位門口等她,然后跟她分著吃。蘿卜說,糖葫蘆多沒檔次呀,舉著糖葫蘆在門口,多傻呀。在他心里,這些事情都是別人對他做的,他怎么可以也這樣呢,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學習如何去愛別人,成了我們很多孩子的遲到的課程。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包括我們同我們的孩子都不一樣,雖然我們經(jīng)常說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但是如果我們一直照顧孩子,把我們的生存方式強加在孩子身上,那孩子就真的成了我們的延續(xù),他自己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等有一天我們老去了,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沒有能力為孩子打算了,可是,我們的孩子還沒學會獨立,沒學會自己做主,那時,我們該非常痛心吧。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吧,獨立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赡?,看著孩子面臨失敗,你會非常心痛,但是,失敗也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越俎代庖、包辦代替只會讓我們得孩子越來越弱小。有時候,不要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只需把手放在他們腋下輕輕扶著他們,我們就會擁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孩子。
讓你的孩子膽子大起來
導讀:別人家的孩子都在滑梯上、秋千上來來回回奔跑玩耍,爬上爬下。我的孩子卻根本不敢。我很著急,他這么膽小,可怎么辦呢?
媽媽提問
我的孩子特別膽小,什么都不敢玩兒。帶他去游樂場,他就緊緊抓著我的手,哪兒也不敢去。別人家的孩子都在滑梯上、秋千上來來回回奔跑玩耍,爬上爬下。我的孩子卻根本不敢。我很著急,他這么膽小,可怎么辦呢?
專家支招
先別著急為孩子的膽小而擔憂。孩子面對陌生環(huán)境流露出恐懼和謹慎,恰好說明他心智的成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增強,也許開始具備先見之明:能預見到松開手滑下去和放膽悠上天可能帶來的危險;也許他開始有了后顧之憂:回憶起以前在游樂器械上曾經(jīng)摔倒過,擔心再次出“事故”;也許他開始能夠觸類旁通:看到其他小朋友磕磕碰碰,他擔心自己重蹈覆轍?;蛘呔褪撬忍斓钠獗允怪唬荷鷣砭吞貏e謹小慎微,不愿意嘗試沒把握的事情。
就近年咨詢的經(jīng)驗來看,這樣的所謂膽小的孩子不在少數(shù)。有些家長面對膽怯的孩子,恨鐵不成鋼,忍不住斥罵孩子,有時還強迫孩子做令他害怕的事情,以此來鍛煉孩子的膽量。實際上,對于一個本來就怯懦的孩子來說,大聲呵斥和強迫威脅,會令他更加害怕,還會給他帶來自卑感,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膽小鬼。強硬的態(tài)度鍛煉不了孩子的膽量,膽小的孩子需要我們耐心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