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孩子不良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1-11-18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幼兒行為故事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導讀:當場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落實您和孩子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即使孩子的不良行為依然沒有改正的跡象,也要把您和孩子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堅持完成。您必須保持協(xié)議的一致連貫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您是認真的。一旦孩子出現(xiàn)不恰當?shù)男袨?,您就應該馬上加以糾正。
第一步:制定規(guī)則。請您想清楚您可以容忍以及您決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樣的行為。要有的放矢,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然后讓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標。請務必牢記,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您對他(她)的期望也應隨之進行調(diào)整。因此不必害怕改變,也不必擔心可能需要妥協(xié)您的原則。?
第二步:一次解決一種不良行為。假如您的孩子一直重復出現(xiàn)某種不良行為,那么您就要集中注意力了。的確,也許您的孩子有一大堆的行為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要改善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決孩子的一種不良行為(永遠不要超過2種)。這樣您將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再度出現(xiàn)。因此請縮小范圍,明確目標,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現(xiàn)出的那些不利于母子關系的融洽以及妨礙孩子個性的健康養(yǎng)成的具體不良行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氣、很晚才回家等。?
第三步:冷靜地與孩子溝通。如果孩子破壞了您定下的規(guī)矩或者是表現(xiàn)出某種不良行為的話,您就應該考慮嚴格要求孩子了。每次在您和孩子說話前請做一個深呼吸,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如果您需要暫停一下,過一會兒再說,那么不妨一試。然后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您的要求,要確保您已經(jīng)引起了孩子的注意。請記住,您的目的是要在對孩子的疼愛中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在憤怒中斥責孩子。?
第四步:明確您所關注的問題。請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會自己明白他(她)做錯了什么。要運用嚴肅而冷靜的語調(diào),向孩子重述您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或者向孩子解釋說明為什么說他(她)的行為是錯誤的。一開始,您或許可以這樣詢問孩子:“我們家的規(guī)矩是什么?”“你認為你的朋友為什么生氣了?”或者是“你認為我為什么生氣了?”如果孩子還是搞不清楚導致自己犯錯的原因,那么您就要向他(她)解釋說明為什么說他(她)的行為是錯誤的(重點要放在解釋清楚您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比如“我們不會去抓小貓的毛皮,我們會輕輕地拍拍它。”“你不應該打人。”)請記住您的解釋要清楚簡潔。例如“如果你把自行車放在外面,它可能會被偷走?!薄澳愕恼Z調(diào)非常無禮。”同時為了公平起見,您也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解釋,這樣您才可以了解事情整個的來龍去脈。如果您在調(diào)查實情的時候發(fā)現(xiàn)是您自己做錯了(要知道,這種情況時有發(fā)生)的話,一定要向孩子承認錯誤并道歉。?
第五步:建議孩子進行積極的選擇。具體來說,您希望孩子形成哪些新的行為呢?請給孩子提供一兩個可以進行正面選擇的機會。如“請你溫和有禮地和我說話?!薄坝螒蛞唤Y束你就應該立刻回家?!睘榱舜_保讓孩子理解您提出的要求,您可以先讓一個小一點的孩子按要求去做出某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比如“做給我看應如何向別人尋求幫助?!北匾臅r候,可以向孩子征求意見,不必有所顧慮,例如您可以問:“下次你該怎么做才不會違反我們定下的行為規(guī)范呢?下次你該怎么做才能保證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呢?”?
第六步:如果孩子繼續(xù)違反規(guī)則或者他(她)依然沒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那么您需要向孩子解釋他(她)這樣做的后果。例如“如果你不能溫和有禮地跟我說話,你就不能用電話?!薄叭绻阍賹δ憬憬愦蠛按蠼校憔鸵プ]。”請記住,您的解釋務必做到具體、簡短而又嚴格。如果孩子再次出現(xiàn)不良行為,您也可以考慮征詢一下孩子的意見看看怎樣的處理結果才算公平。一般來說,與父母選擇的處理方式相比,孩子們的選擇往往會比較公平,而且更“符合他們的罪行,”但是做起來也比較困難。如果想要確保孩子理解您的要求,您可以讓孩子重復一遍您所說的話。對于年紀比較大的孩子來說,如果想糾正他們身上存在的某些極端惡劣的行為,您可以把您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寫下來,雙方共同簽字達成協(xié)議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如果想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也使用這個辦法,可以通過“畫合同”的方式進行。請妥善保管您和孩子達成的協(xié)議書,這樣以后如果您需要它可以很快地找到。?[大學生范文網(wǎng) wWW.1467.coM.Cn]
第七步:當場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落實您和孩子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即使孩子的不良行為依然沒有改正的跡象,也要把您和孩子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堅持完成。您必須保持協(xié)議的一致連貫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您是認真的。一旦孩子出現(xiàn)不恰當?shù)男袨椋蛻擇R上加以糾正。?
第八步:務必做到公平。您的目標不是要把孩子表現(xiàn)出的每個小問題都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zhàn),因此要把握尺度,力爭在對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中做到嚴格與公平平衡共存。當孩子的行為與您制定的規(guī)矩相沖突的時候,一定要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解決您和孩子的爭端時,以下列出的幾個方法或許會對您有所幫助:?
折中?!斑@個時候你本該去做家庭作業(yè),但是我看你現(xiàn)在專注于練習運球,你同意半小時后去做作業(yè)嗎?”請記住,不要讓孩子影響您的判斷,不要做出您認為不公平或不合適的讓步。?
讓孩子進行選擇。“今天你要把家務活做完。你想在晚飯前做完還是等吃完晚飯再做呢?”?
共同解決問題。首先您要搞清楚您和孩子是否有可能達成雙方都贊同的協(xié)議。這就意味著您需要適當變更一下您為孩子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以使您和孩子都能接受。?
讓步。如果孩子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是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那么您不妨可以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確保孩子能給出一個充分的理由。同時您也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么時候如果您犯錯的話,一定要做出讓步,并且要向孩子承認錯誤。?
第九步: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自豪。在改變孩子的行為時,請不要忽視那些最簡單,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剛才和我說話時表現(xiàn)出了對我的尊重,我喜歡這種說話方式?!币栏淖儗τ诿總€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對于孩子而言。因此您要適時肯定、贊賞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揚孩子的每次進步。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行為?
導讀:孩子從母腹來到人間,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與訓練。(當然是在先天素質(zhì)和年齡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我國現(xiàn)階段實行的是計劃生育的國策,一個家庭最好只生一個孩子。于是,家長對這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智力和性格)極為關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聰明、行為又好,是個全面發(fā)展的好孩子。
孩子從母腹來到人間,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與訓練。(當然是在先天素質(zhì)和年齡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那么,怎樣培養(yǎng)兒童的好行為、避免形成不良行為呢?我想談點總的原則,希望對家長有幫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這樣的認識:
1、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發(fā)展不會正常。愛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給什么,更不是還沒要,就已經(jīng)準備好了、給了。嚴格要求不是不愛孩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孩子就會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會演變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評時,應該說:“我不喜歡你把鞋子脫在沙發(fā)上”(不良行為),而不要說:“我不喜歡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為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源于縱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講話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愛護小動物、霸氣等。要糾正孩子的毛病,先糾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規(guī)矩,早形成習慣,并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
規(guī)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規(guī)定下來。甚至早在一歲生日以前就立下來。比如:不大聲吵鬧、不打人、睡覺時不要抱等。有了規(guī)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規(guī)矩,孩子會失控,長大了,在一個有規(guī)矩的社會中,就會處處碰壁,不受人歡迎,經(jīng)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規(guī)矩,孩子不知道是與非、不知道對與錯,等形成了不良行為,再立規(guī)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還不見得能改好。
有了規(guī)矩,形成了習慣,孩子做起來很自然,沒有約束感。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比~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努力求得好習慣?!笨梢娏晳T之重要。
立了規(guī)矩,必須堅持,否則無用,有時還會更壞,孩子會模仿,雷聲大、雨點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備兒童身體、心理發(fā)育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知識:
教育要按規(guī)律行事。如果不懂得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嬰兒往往只有極短暫的注意力,不要讓孩子連續(xù)注意學習5分鐘以上(半歲以內(nèi)),10分鐘以上(1歲以內(nèi))。逆反是兩三歲兒童的心理特點,不要在這個階段要他“聽話”,不聽就打。要理解、要疏導。五六歲的兒童好奇心特別強,有時為了探個究竟,會“破壞東西”,應該理解、要正確對待。如果家長有了這些知識,他們就會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不同對待,教育才會有好效果。
四、適當表揚、獎勵,適當給以批評、懲罰,注意“度”:
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好行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來,而對不良行為卻揪住不放。批評、打罵,好像孩子不打、不罵,不會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說過:“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則。
當然,孩子做錯了事,表現(xiàn)了不良行為,批評與懲罰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題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管你們采取哪一類教育方法,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養(yǎng)分寸感?!?/p>
愛也要注意分寸、尺度,過份的愛、以兒童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養(yǎng)出冷酷無情、毫無責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盡早發(fā)現(xiàn)問題,盡早處理問題,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經(jīng)驗不足,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行為、小錯誤。比如孩子要買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滾,家長就買了。這樣,第一次教育機會就破壞了,孩子以后遇到類似情況,還會一樣表現(xiàn),再大一點,變成要挾,就難辦了。
六、管教孩子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要從自己的情緒出發(fā):
這一點雖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家長往往是從自己當時的情緒出發(fā)來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自己當時情緒好,大一點問題也不處理;反之,非常嚴厲,這樣就不能讓孩子明辨是非、糾正錯誤。
七、不要橫向比較;并數(shù)落發(fā)展稍稍遲緩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發(fā)展表。每一個孩子在不同行為領域的發(fā)展,可以不全是與大多教同齡兒童完全一樣的。在某個領域了解快些,另一個領域可能慢些。不要因為橫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擔心,就數(shù)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兒,后來會趕上來的,甚至還會超過原來發(fā)展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時間和孩子玩,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
家長往往因為忙,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大一點了,就送往幼兒園,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很少。有時,因為高興,才逗逗孩子,這樣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須了解他的愛好、他的興趣、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樣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時,也有的家長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興興地玩一通,但并不著意去了解孩子。問家長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這就不好。
九、樹立榜樣: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學習以模仿為主。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是最親近的人,父、母最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儀表。對孩子要誠實、要有責任心、要大度,對朋友要熱情、幫助、有同情心,孩子也會學習這些好品質(zhì)。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
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當達不到時,就怪罪孩子怎么這樣“難教”。比如一位家長性格開朗、熱情爽朗,孩子卻比較文靜、不愛交朋友(并不是自閉癥),家長就不高興,經(jīng)常批評孩子不聽話,不和自己一樣,有時還會影響親子關系。文靜的孩子一樣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長性格不一樣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親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與教育要求必須一致,否則會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親說進屋要脫鞋,明天姥姥說用不著,太麻煩,孩子聽誰的呢?另外,也容易養(yǎng)成孩子的兩面性格。見母親一套,見姥姥一套。
十二、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長的場所。這個環(huán)境對孩子智力、性格、身體的發(fā)展、成長關系極大,溫馨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發(fā)展。如何營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諧一致,絕不要當孩子的面互相爭吵、互相指責。
單親家庭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天然的,不應該由于父母分離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關系也斷了。把父母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孩子有不良行為,懲罰不是上策
導讀: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一時顯示出這種效果,那也是很難持久的。更令人沮喪的是,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懲罰因何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一時顯示出這種效果,那也是很難持久的。更令人沮喪的是,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
1、懲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
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當寶寶表現(xiàn)得特別頑劣,而我們又無計可施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的“大棒”,試圖盡快解決問題。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可以憑借這種方式貌似“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立竿見影”往往不會長久,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下面的場景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媽媽想要寶寶關了電視去洗澡,小家伙卻跟沒聽見似的,繼續(xù)坐在電視機前不動窩。于是,媽媽提高了聲線,繼續(xù)下達指令。直到媽媽的聲音都變了調(diào),變成了一種怪異的吼聲,小家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間。再過些日子,即便媽媽對著寶寶吼叫,他也會無動于衷,甚至還會跟媽媽頂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電視!”非要媽媽巴掌相向,小家伙才會哭哭啼啼聽從指令。
如同上例一樣,懲罰常常無法持久有效地解決問題,一種懲罰措施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失去效用,相反,我們還需要不斷增加懲罰的力度,才能讓寶寶對我們施加的懲罰有所反應。
所以,從批評到怒吼再到體罰,懲罰常常是不斷升級的。一旦走上懲罰的路線,爸媽和寶寶之間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寶寶對爸媽的懲罰無動于衷,爸媽的內(nèi)心因此積淀了更多的憤怒,于是在這種憤怒情緒支配下,爸媽不得不一再加大懲罰的力度,而寶寶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恐懼之后,逐漸過度到無動于衷的狀態(tài)……
2、懲罰讓寶寶習以為常
我們很容易被懲罰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繼而在改變寶寶行為的“斗爭”中陷入懲罰的怪圈。而事后我們卻會沮喪地發(fā)現(xiàn),懲罰終究還是無濟于事。這就跟我們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電影都嚇不住我們了。實際上,懲罰對于被罰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種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shù)的增加而減弱。
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樣的刺激,即便這種刺激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們就適應了,習以為常了,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注,所以有“久而不聞其香”,“久而不聞其臭”,“熟視無睹”一類的生理反應。
當我們聽到爸媽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對著寶寶大聲吼叫“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不許……你就是記不?。 钡臅r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而不是寶寶。經(jīng)常性的懲罰會讓寶寶變得越來越皮,無視懲罰的存在。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沒怎么被懲罰的寶寶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經(jīng)常挨罰的寶寶反而更頑劣的根本原因。
3、懲罰關注的重心是不良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他特別喜歡重復我們剛剛說過的話,如果你對他說:“寶寶說,我要吃飯!”他會跟著重復:“吃飯!”你再說:“寶寶不吃飯!”他通常也會重復:“吃飯!”最后這兩個字往往會在他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那個“不”字,他反而會比較淡漠,因為他關注的是“吃飯”這個行為本身。我們成人也是如此,當聽人談論自己并不怎么感興趣的話題的時候,常常也會存在類似的現(xiàn)象。
爸媽懲罰寶寶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所以,當我們一邊懲罰寶寶,一邊沖著寶寶吼叫“不許打人!不許亂扔東西!再打人,再亂扔東西,我就……”之類威脅的話的時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亂扔東西”,除了“打人”和“亂扔東西”,他不知道還有別的什么行為是被允許的,于是,爸媽這種處理方式會將寶寶關注的重心轉(zhuǎn)移到那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本身,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景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打人”和“亂扔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4、懲罰給了寶寶更多負面關注
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都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媽媽對寶寶說過多次不許碰電源插座,當媽媽發(fā)現(xiàn)寶寶有這樣的企圖的時候,立刻大喊:“不許碰電源插座,危險!”寶寶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會更為頑皮地走上前,將手伸向電源插座。于是,媽媽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聲,給他來上一下。
雖然被這樣懲罰過多次,但是寶寶的這種行為并沒有因此遞減,相反,他甚至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一邊走向電源插座,一邊對著媽媽壞笑,當媽媽沖他喊叫或者舉起手假裝要去打他的時候,他會停下來,過一會兒繼續(xù)這種行為。
類似上例所描述的,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寶寶一種變相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于寶寶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
在寶寶表現(xiàn)不錯的時候,很多爸媽都會因此松了一口氣,趕緊抓緊時間干點別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會兒,但是只要他表現(xiàn)不好,爸媽關注的重心就會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會一再利用這種搗亂的方式來扭轉(zhuǎn)局面,讓爸媽將注意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
預防孩子行為不良分七步走
導讀:愛無止境,如果你的愛是正確的愛,你就需要為他/她制定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下面這7個步驟可以防止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
愛無止境,如果你的愛是正確的愛,你就需要為他/她制定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下面這7個步驟可以防止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
1.設定簡單明了的規(guī)矩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把話說死,不留下重新解釋的空間,就可以避免以后的爭論。好好琢磨琢磨下面兩句話的區(qū)別:“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塊餅干?!保ㄟ@給你的孩子留下了無窮的希望,也許要第二塊也沒問題哦!)和“你可以吃一塊餅干,不過,不能再要第二塊。就這樣?!?/p>
2.不管怎樣都要堅持這些規(guī)矩
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說不能再吃第二塊餅干,可是之后又會勸告自己其實沒必要這么苛刻。這里的竅門是眼光要放長遠。也許這一次吃第二塊餅干確實沒什么問題,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設定了一個規(guī)矩之后就來反悔嗎?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會反悔。
3.不要對孩子的乞求讓步
這很好理解——一旦你這樣做了,就等于是告訴你的孩子乞求這招兒好使,不是嗎?
4.讓你的孩子說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樣東西,而你還沒想好要不要隨他,那就讓他給出充分的理由來吧。他想看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如果他說他的作業(yè)都做完了,鋼琴也練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應他嘛。
5.要求孩子做完家務活兒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務活兒都不會干,對你的孩子來說沒有一點兒好處。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務做好并有責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備應對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讓孩子失望
我們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傷心難過,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不可能總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倍乙灿醒芯勘砻鳎簩W會接受失望,會讓你的孩子受益匪淺,他在今后的人生中會更懂得如何應對心理壓力。
7.讓孩子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爭取
很多專家都認為,如果想要的東西得到太容易,孩子們就會被寵壞,因為這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輛新自行車,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現(xiàn)好的獎勵機制,讓他自己一點兒一點兒地掙。
如何對待孩子的淘氣行為?
導讀: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有好處,至少表明他開始動腦筋了。一個惡作劇行為的成功,無疑是其創(chuàng)造力的一次爆發(fā),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扼殺孩子的動腦積極性,會妨礙孩子智力發(fā)展。
假如孩子在你的鋼琴鍵上撒下糕點,或?qū)⒁恢幻x放到你的枕頭上,面對諸如此類的惡作劇行為,你會怎樣呢?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托馬斯·卡爾松為此向你道喜,說明你的孩子智商較高。他的觀察資料顯示,愛搞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像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較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更大。
他給出的解釋是:惡作劇行為并非從天而降;要設計出一個有新奇感的方案來,需要動腦筋,而且動腦筋的強度相當高,決不遜于甚至超過做家庭作業(yè),這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育無疑是一次催化。
同時,惡作劇可增強兒童的獨立性。因為此種行為的特點就是孩子以此來超越父母為其所規(guī)范的界限,而獨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這種超越。否則,依賴性難以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總之,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有好處,至少表明他開始動腦筋了。一個惡作劇行為的成功,無疑是其創(chuàng)造力的一次爆發(fā),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扼殺孩子的動腦積極性,會妨礙孩子智力發(fā)展。
當然,這位心理學家并不是要提倡孩子多做惡作劇,而是提示人們在對待孩子惡作劇的態(tài)度上,要順其自然,加以誘導,將其動腦的積極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