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師,我錯了
發(fā)布時間:2021-06-02 幼兒老師故事 幼兒園案例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一、案例
事情還得從一周以前說起,那天下午戶外活動的內容是觀察小蝌蚪,我和孩子們圍聚在幼兒園的小河邊,看著,說著,叫著,特別興奮。
“老師,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長出了兩條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p>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們的指引下,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這樣,我們把小刺猬帶回了教室,展開了關于“刺猬”的生成活動。
家云是個調皮的男孩,平時略有欺負人的行為,每天都會有小朋友來狀告他。小刺猬來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經(jīng)常簇擁在小刺猬旁的一個。
開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觀察這個新奇的動物,還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體,然后趕緊縮回來,說:“啊,原來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點軟的?!睗u漸地,孩子們都知道小刺猬膽子小,怕吵鬧,遇到有東西靠近時,會變成一個刺球來保護自己。經(jīng)過全班集體討論,我們一致決定要照顧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傷害它。
幾天后的一個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紙箱旁,手伸到了紙箱里面,我走過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響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著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點點了”
“你說它會不會痛啊?”
“它一動也不動,好像不痛呢,再試試看?!奔以七@樣回答,我聽了非常生氣,但我忍住了,說:
“我覺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縮成一團了,你們認為呢?”
“我也覺得它肯定會痛的。”另一小朋友點了點頭。
“家云,你說小刺猬害怕別人欺負它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
“它會變成刺球?!奔以埔姷轿野l(fā)現(xiàn)了,開始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他低下了頭。
“那你說它受到欺負和傷害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
“它會痛的……老師,我不是故意的,其實我也很喜歡小刺猬的……我知道錯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歡,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這是可以理解的,后來,當他多次經(jīng)驗總結,得知小刺猬不會反攻時,他便有了攻擊性的行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這正如他以往攻擊其他小朋友的動機一樣,我記得當他聽到對方的哭聲,他的眼神會變得跟打對方時不一樣,略帶有后悔的神色。說“老師,我錯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錯誤的嗎?當然不。那為什么要等“打”的結果出來了才會明白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呢?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評與引導都不起作用呢?這都源于他無法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即無法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個性品質之一,需要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強,但還只是剛剛開始發(fā)展,他們還經(jīng)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動有很大的沖動性,他們的自控行為很不穩(wěn)定,隨情景而變化,有時表現(xiàn)得好些,有時表現(xiàn)得差些。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老師,我成功了!”
星期三這天,按照內容,又是我們區(qū)域化活動學習的時候,今天,我們的新工作是《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老師介紹:大輪船是用鋼鐵做的,它又大又重,可是為什么還能浮在水面上呢?讓我們等會用橡皮泥做個實驗吧!老師為小朋友準備好了大口玻璃杯,里面有半杯水,還有橡皮泥,油筆,老師用筆標出了水位。
宋蘇丹和章晟是我班的聰明人,對新的實驗最感興趣,當選擇游戲活動時,他們馬上來到了科學區(qū),按照提示做了起來;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團橡皮泥,認為沒勁,又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看他倆迫不及待的樣子,我不由得跟著他們來到了科學區(qū):只見他們倆各拿起一塊橡皮泥團團圓,輕輕放到水面上“撲通”橡皮泥一下子沉到杯子底了,哎,水漲高了,用筆標出現(xiàn)在的水位??墒窍鹌つ鄾]有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只聽見兩人嘆了一口氣,仔細研究了一下提示,交頭接耳討論了一番,從水里撈起橡皮泥,重新團起來,把橡皮泥的邊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高一點,中間凹進去一點,放到水里一試,結果,水慢慢從低的一邊淌進去,橡皮船又沉下去了。哎呀,兩人又嘆了一口氣,又把另一邊再次捏高一點,這樣,再重復試了十幾次,橡皮船還是一點一點往下沉“怎么辦呢?”宋蘇丹用求助的眼光望望我,我望望他,做了一個我也不知道的動作,宋蘇丹從我那里沒有找到答案,想了想說:“我不相信,把邊再捏高一點”“老師,成功了!成功了!”只聽見宋蘇丹那激動的聲音在活動室響起,邊說邊站過來,把我拉近了看“真的,真的成功了!真了不起”我豎起了大拇指,這時,周圍的小朋友也激動得圍了上來。借此機會,我馬上請宋蘇丹介紹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宋蘇丹馬上打斷我的話題問我:“老師,我只是改變了橡皮泥的形狀,橡皮船就浮在水面上了,這是為什么?”“是啊,這是為什么呢?”我不適時機地告訴孩子:這是浮力在起作用。一樣東西在水中占的地方越大,他排開的水越多,水對它的浮力也越大,同樣多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后所占的空間更大些,所以,它排開的水也就更多,水對它的浮力大到足以使它浮起來。
反思:
浮力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使孩子能夠理解,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其實,在剛開始時,看到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團橡皮泥,認為沒勁,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的反應時我想馬上把它撤掉,但我精心設計的活動就這樣馬上廢除,我又不甘心,在宋蘇丹操作的同時,我曾經(jīng)想直接示范給他們看,成功了,就算活動順利結束了。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活動中更有了一片發(fā)揮自己潛能的天地,不斷產(chǎn)生挑戰(zhàn)和探索的欲望,不斷超越自己的能力。而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認識的重要性,不斷反思自己,因為這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研討、不斷反省、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
案例:“老師我長大了嗎?”
“支老師,你快看我手上長出毛毛了”吳晨陽很認真地告訴我。
“我的腳上也長出毛毛來了?!秉S天麟邊說邊挽起了褲腿給大家看。
頓時,小朋友們多伸出了自己的小手和腳仔細地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長出了毛毛。
楠楠又說“我的手臂上毛毛是短短的”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對自己進來的變化產(chǎn)生了興趣。
“我媽媽說我長大了,也長高了”吳穎說。
“我爸爸說我比以前懂事了”沈海楠又說。
“老師那為什么我們手臂上要長出毛毛呢?”
“毛毛有什么用處呢?”
孩子們又開始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分析:
最近我們班級在開展“可愛的我”主題活動。在讓幼兒關注自己變化的活動中。了解自身的明顯變化,并且知道自己長大了,要聽爸爸媽媽、老師、長輩們的話,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們的話題很多,他們對自己身上發(fā)生的變化則更加地感興趣,因此,我們抓住了孩子熱點話題,開展大家都十分想知道的話題作為我們的探索活動。
案例:今天老師表揚我了
午睡時間到了,象往常一樣我觀察著孩子們的睡前整理情況,此時我發(fā)現(xiàn)病假了一段時間的洋洋今天第一個鉆進被窩,于是我就表揚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彎彎的小月亮一樣?!逼鸫埠螅姨嵝阉夯丶仪皫寢尩剿男⌒畔淅锶ト⌒?。他疑惑地看著我,我便向他解釋道:因為你今天睡覺最棒!他笑了。
晚上我在家接到了洋洋媽媽的電話:“李老師,我家洋洋今天回來可高興了,一進家門就讓他爸爸、外公、外婆看你寫的信,一邊還嚷著:‘李老師今天表揚我了!’我們也挺高興的?!?
其實,通過與洋洋家人的溝通我了解到他在家的表現(xiàn)簡直不可理喻:頂嘴、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每天還賴床——典型的現(xiàn)代小皇帝。家人對他也毫無對策,只能處處順從他,而他在幼兒園卻是個不太多言的孩子,且顯得很內向。
記得有一次洋洋的媽媽來接他時,正與我談到他有多少“沒用”,在家象只老虎,在外象只老鼠,一點也“不上臺面”……這時我發(fā)現(xiàn)洋洋正不斷地拉著媽媽的衣服,我知道洋洋其實不想讓媽媽再講下去了,我就告訴他媽媽說:“洋洋最近吃飯挺好的,每次都能自己吃完對嗎,洋洋?”“是嗎?”他媽媽疑惑地問“他在家每次吃飯可都要喂的?!?/p>
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最相信的就是老師和家長的話,他們從老師和家長的嘴里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老師和家長經(jīng)常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贊賞和鼓勵的評價,哪怕是在成人眼里不直一提的事,孩子聽了不僅內心會很高興,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值得表揚、各方面都做是不錯的好孩子,而且在行為上會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個聰明、能干的乖孩子。倘若一味地批評孩子,那樣無疑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我覺得對孩子講話要講究語氣。別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幼兒對大人和他說話的語氣是很敏感的,柔和、慈愛的語氣會讓幼兒感到安定;鼓勵、堅定的語氣可使幼兒增強信心;嚴歷、斥責的語氣,則會讓幼兒產(chǎn)生畏懼,尤其是大人要小孩干什么事的時候,其語氣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強制性的、命令性的語氣,只會引起幼兒的反抗、逆反,而懲求性的、商量性的,平等的語氣,幼兒就是樂意接受、聽取,并會按照要求去做。
作為老師、家長,更應該多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要多鼓勵,贊賞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心理學家忠告:孩子耳聞目睹他們認為有鼓勵作用的言行后,就會精神煥發(fā),而受了懲罰或聽了貶斥的話,就會垂頭喪氣。鼓勵促人振奮,貶斥使人畏懼,責備使人退縮。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老師、家長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贊賞。
案例:老師,你注意我了嗎?
一、案例背景:
平時在班級活潑開朗的孩子自然是倍受老師的關注,相對而言平時沉默寡言的“乖”孩子教師的關注程度也就隨之降低。我們班的天天性格內向,脾氣古怪,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根源在于她的家庭氛圍,夫妻關系處理不當,經(jīng)常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每一次,小孩子便成了犧牲品。成了大人的出氣筒。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她,覺得她得不到大人的關心,她是被別人忽視的,所以她經(jīng)常做出一些很奇怪的舉動,試圖引起教師對她的關注和重視。
二、案例描述(一)
我們班很多女孩子留著長頭發(fā),午睡后我都要幫助這些女孩子梳理。而天天是短頭發(fā),所以就省了這一關。這天我發(fā)現(xiàn)天天在他那短得可憐的留海前夾了兩個小發(fā)夾,也拿來讓我?guī)退龏A好。我對天天說:“天天,你看老師有那么多小朋友的頭發(fā)要梳,你的這個小發(fā)夾叫小朋友幫你夾上好嗎?”聽了我的話,天天非常失望地離開了。第二天的同一時刻發(fā)生了同一件事,為了能夠讓老師幫她夾好發(fā)夾,天天寧愿不去做游戲,這回天天第一個過來我這里,也是拿了兩個小發(fā)夾,這回我為她夾好了小發(fā)夾,夾好發(fā)夾的天天高興的就像是飛上了云端,很滿意地離開了。
案例描述(二)
每次在自主活動時間或是到戶外散步,天天總是和小朋友們爭奪地盤,搶一個最靠近老師地地方。一次,我和孩子們散步來到草坪上,我建議大家一起坐到草坪休息一下,孩子們都找了個適合的位置坐了下來,本來跟在陽陽后面的天天一把推開陽陽坐到了最靠進我身邊的位置。對于天天用這種“手段”我并不贊同,所以我故意的表現(xiàn)出不去關注她,但她還是以坐在我身邊為榮。
三、析與反思:
對于天天的以上這兩個案例中的表現(xiàn),首先作為教師我要自我反醒:我對天天的關注程度夠多了嗎?
天天的父母感情不和,每次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時,她就是父母的出氣筒。我們應該替天天感到可憐,她的小伙伴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爸爸媽媽眼里的寶,哪容得孩子受一丁點兒的委曲,而天天卻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長久以來,在天天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種歪曲了的心理,認為在家里是不受大人喜愛的,不論自已怎么乖巧,還是得不到大人的重視。所以,天天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脾氣也變得起來起古怪,有的時候也很暴力,和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她都當任不讓,有是還會用暴力解決。來到了幼兒園之后,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另一個要接觸的群體,有小伙伴,有老師。在這里她有找到了自信的火種,試圖想在這里可以彌補家里給她帶來的不愉快。
從案例一的技術描述中我們看到,天天看著每天能讓老師梳頭發(fā)的女孩子是多么地幸福,她們可以和老師親密地接觸,她真得很獻慕??蔀槭裁磱寢尷鲜前阉念^發(fā)剪得像個男孩子,她失去了和老師親密接觸的大好機會。所以她會用兩個小發(fā)夾來引起對她的關心,她寧愿不去玩也要等著老師幫她把發(fā)夾夾好,在老師看來,夾個發(fā)夾只需短短的十秒鐘,但在天天的心那要比一天的時間還要長,所以在第一天沒能如愿的第二天,天天還是拿兩個發(fā)夾要求老師幫忙。能和老師接觸,在天在看來,那是再也慎重不過事了。
在這里我就要說回來了,我對天天的關注夠了嗎?如果我真的用我的一顆真心去關心、重視她,天天還會有這樣的舉動嗎?我如果給她更多的愛和關心,讓她感到溫馨、安全,她還會這樣不確定自已的感受,拿一個小發(fā)夾,搶老師身邊的坐位來試探老師嗎?
案例:老師病了
今天,我去娃娃家做客,孩子們對我真是熱情,一會兒給我吃糖,一會兒給我吃蘋果,一會兒又端來“樂百氏”、“露露”,我真是感到應接不暇。我靈機一動,馬上裝出難受的樣子,捂著肚子說:“哎呀!我的肚子好疼呀,我好難受呀……”孩子們見我這樣,都愣了,不知如何是好。“我好難受呀,怎么辦呀,哎呀……”“我給你請醫(yī)生去!”“我陪你去醫(yī)院?!焙⒆觽儬幹f。最后,我由幾名孩子陪著去了“醫(yī)院”……
幾分鐘后,我手里拿著“化驗單”回來了。孩子們關切地問:“老師你的病好了嗎?”“你肚子還疼嗎?”我舉著“化驗單”說:“醫(yī)生給我看病,問我吃什么了,我忘了剛才做客時吃什么了,你們幫我想想?!焙⒆觽兤咦彀松嗟卣f著,我請他們把那些“吃的”都放在桌子上。這時,有的孩子大聲地說:“老師,你吃多了?!薄袄蠋?你沒洗手,把蟲子吃到肚子里去了?!薄澳悴荒艹员ち??!薄澳悴荒艹院枚嗵O果?!薄已b著委屈的樣子,大聲地說:“我知道為什么肚子疼了,以后我再也不亂吃東西了,孩子們,你們學我嗎?”“不——學!”
點評
教師在游戲中及時捕捉教育契機,創(chuàng)設教育情景,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親身體驗,學會關心他人,并知道不能亂吃東西,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