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情緒和心態(tài)決定孩子焦慮程度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幼兒園家長工作 幼兒園的家長活動方案 幼兒園家長進課堂活動方案家長情緒和心態(tài)決定孩子焦慮程度
開學季,“入園焦慮”的各種表現(xiàn)將會在各個幼兒園門口大肆上演?!拔乙丶摇?、“我要媽媽”……各種無法停止的哭鬧聲,此起彼伏。正所謂是,幼兒園門口,聽取“哇”聲一片。
眾所周知,“入園焦慮”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對初入園的孩子而言,他們從家庭生活走向集體生活,面對陌生的園所環(huán)境,面臨親人的分離,情緒上難免會有起伏跌宕。然而,這個過程的長短、快慢以及適應過程中不良情緒反應的大小、強弱,都與家長的處理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因為,孩子的入園也伴隨著父母的心理適應。從孩子入園的那一刻起,與其說是孩子的適應,還不如說是家長各種擔心的開始。因此,幫助孩子克服“入園焦慮”,首先要從家長開始。家長的情緒和心態(tài),直接決定了孩子的焦慮程度。
家長的擔心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
一是擔心孩子進入陌生環(huán)境后,不會表達需求,吃喝拉撒這些基本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二是害怕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安全問題,如會不會受小朋友欺負,會不會生病等。
而事實上,任何人從一個環(huán)境進入另一個環(huán)境,從一種生活方式進入到另一種生活方式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對即將入園的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無法回避的。因此,家長們一定程度的擔心是人之常情,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它有助于家長在孩子入園前做好各種心理和物質(zhì)上的準備。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情緒控制和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總沒有成人那樣成熟。面對孩子的不安,看著孩子的哭鬧,只有家長的堅決果斷,才有孩子的接受適應。家長們?nèi)羰鞘卦陂T外,坐立不安、心緒不寧、六神無主、魂不守舍,還伴隨不安、抱歉等一系列復雜表情,遲遲不肯離去,這就大可不必?;蛟S,正是因為你的遲疑,讓孩子多了一次哭的機會;也許,就是你的不舍,讓孩子多了一次鬧的理由。他們的情緒,因為你們的種種牽掛,成了“焦慮“的砝碼。但可能,只要你的一個勇敢轉(zhuǎn)身,就會換回孩子的此刻的安靜。
我們總希望孩子在未來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但前提是自己首先是一個什么樣的家長。孩子不適應,我們應該想辦法幫助孩子去適應,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焦慮。因為,適應環(huán)境本來就是孩子成長中需要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家長只有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闖一闖,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才有可能在短時期內(nèi)克服焦慮,更有可能在未來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中有一個好“底子”。
因此,知道克服“入園焦慮”的方法和建議再多,也不如家長擁有一種好心態(tài),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用正確的心理與孩子一起接受開學的分離,我們相信“九月的哭潮”一定就會很快過去,你家的孩子,一定不是“九月的哭寶寶”。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問診孩子夢想,治療家長焦慮
幼升小要考試、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競爭激烈、高考成了獨木橋……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似乎都面臨激烈競爭,這也讓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家長為什么焦慮?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焦慮,孩子勞累。(5月30日人民日報)
每年六一臨近,教育與孩子的話題都將成為一時熱點。六一節(jié)日,學校、家長溫情關懷之下,孩子們都會快樂幾天,但很快又將在學校、老師、家長的督促下再次投入緊張、勞累的學習之中。如果說家長們?yōu)榱撕⒆游磥矶昧私箲]癥,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關心孩子們失去了多少本應該屬于他們的快樂童年呢?
如果說家長們的焦慮癥源自社會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源自功利化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們從小被各種人為因素推入千帆競爭的人潮人海。不論教育制度、家長期盼還是學校、老師,都唯獨忘了孩子們才是第一要素,當各種壓力紛紛落在柔弱的孩子肩頭時,有誰有問過孩子們所想所愿?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勸導孩子刻苦學習人人都能說滔滔不絕,近期央視六一街頭調(diào)查“如果回到童年,你最想做什么?”家長們不約而同回答:后悔當初自己沒好好學習。學習知識對孩子們來說固然很重要,那么思想、道德與人生觀教育就不重要的了嗎?對孩子們來說,他們需要的并非僅僅是家長為他安排好的一切和那些名校、名師、重點。無數(shù)事例也證明,那些經(jīng)濟不富裕,甚至相當貧困的家庭,如果能夠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鼓勵孩子樹立正確遠大理想,讓他自己去獨闖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們往往更能做出一番大事業(yè)。
改革開放30多年讓中國家庭有了經(jīng)濟基礎,而家長們自然不愿意再讓孩子吃自己曾吃過的苦,于是教育投資意愿讓公益性的教育走了樣,提高民族素質(zhì),向國家社會輸送各種人才的教育機器逐漸變得越來越功利化、極端化、形式化。功利化是那無法撼動的應試教育體制,極端化是整個社會那紙比金貴的各類文憑,形式化是大學畢業(yè)生們走入社會所學課程幾乎一無所用的尷尬和那喊了多少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素質(zhì)教育。
總之,家長的焦慮癥折射的是中國教育與人才市場銜接的失敗。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同的,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應該建立于公益、公平性質(zhì)之上,建立于孩子們的愛好與原意之上,建立于因材施教人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材之上。
家長粗暴行為易使孩子焦慮
當孩子哭鬧或頑皮時,為了讓孩子盡快安靜下來,父母們搬出了殺手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看見別的小朋友在玩新的汽車,家長卻一句簡單的“不行!”拒絕孩子的要求……
心理專家指出,家長在教育孩子粗暴的拒絕容易導致孩子的焦慮。
教育時應將正確行為說具體,恐嚇不能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而且損害孩子和媽媽的親密關系,導致母親的要求越來越?jīng)]用。
另外,父母經(jīng)常爭吵也會讓孩子焦慮和沮喪,例如會漸漸討厭自己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家庭。孩子還可能因為被父母灌輸了相互憎恨的情緒,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這樣的焦慮往往直接毀掉一個孩子的未來。
家長如何為自己的行為亡羊補牢?可以試試以下辦法:
1.先讓孩子說出感受和想法,不能評價,不能批判。
2.保持身體空間距離的接近,比如蹲下身子說話,避免高高在上的距離感。
3.保持與孩子肢體的接觸,最好加以撫摸或者擁抱,微笑的表情配合溫柔的語氣。
4.說話要簡潔,因為人焦慮時是“煩躁不安”的,對外界的信息吸收力會降低很多。
健康引導幼兒的焦慮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不少幼兒當家長懷抱他出門時,孩子滿臉笑容,情緒非常愉快;而當他被抱進托兒所或幼兒園時便又哭又鬧,不愿呆在托兒所、幼兒園。如此情況經(jīng)多次反復以后,幼兒便形成了條件反射:每當早餐完畢,抱其出門時,幼兒便立即意識到又要上托兒所(或幼兒園)了,于是便哭鬧、不安起來。如此現(xiàn)象,一般至少要持續(xù)幾周,有些甚至長達數(shù)月之久。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作“入托(或入園)分離性焦慮”。
健康引導幼兒的焦慮情緒
焦慮屬情緒范疇,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惶惶不安、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的心態(tài)。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的講,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地講,焦慮與恐懼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恐懼是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焦慮是由即將發(fā)生實際上尚未發(fā)生的事情引起產(chǎn)生緊張恐懼的心態(tài)。例如,對于一個幼兒來講,一吃早餐,便知餐畢便會去托兒所(或幼兒園),于是不肯老老實實吃飯,還“作天作地”。這些是焦慮的表現(xiàn);當抱到托兒所(或幼兒園)門口時,幼兒便緊摟家長頭頸又哭又鬧,死活不肯進門。這是恐懼情緒。幼兒焦慮,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素質(zhì)性焦慮
這類幼兒的心理素質(zhì)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些幼兒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現(xiàn)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zhì),遺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遺傳因素)。同時,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家長的焦慮,從而后天形成焦慮習慣(這是環(huán)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要當著幼兒面焦慮不安,以免使他們?nèi)旧辖箲]。
分離性焦慮
當幼兒與其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離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失去快樂。仍以入托(園)焦慮為例,幼兒雖然被送入托兒所(或幼兒園),不過,如果母親能陪伴在旁,幼兒非但不哭不鬧,還能愉快地游玩,不時還會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假如發(fā)現(xiàn)母親不在了,便會立即哭喊起來。如果此時母親立即出現(xiàn),便會立即止住哭聲,撲向母親懷中,破涕為笑。如此情況若多次發(fā)生,幼兒便會緊勾母親頭頸不放,生怕母親會再度消失。
環(huán)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發(fā)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若能脫離此環(huán)境,或者對環(huán)境適應,焦慮也就消失了。這種焦慮,多見于母親帶領幼兒到了別人家庭(幼兒感到陌生的親戚家)游玩或小住幾天,到了晚上,幼兒便焦慮不安,吵著要回自己家去睡覺。
境遇性焦慮
對境遇突發(fā)事件,幼兒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不可終日。有位幼兒隨母親來到農(nóng)村,第二天清晨,聽到雞鳴,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雞,不料突然被雞啄了一口,嚇得哭了起來。從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時便焦慮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雞啄。后來,焦慮不醫(yī)自愈。因為這類焦慮,會隨著時間的遷延而逐漸消失。
期待性焦慮
這種焦慮多見于學齡前兒童。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使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期望要求。孩子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產(chǎn)生焦慮不安情緒。
焦慮是一種不利身心健康的負性情緒,他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地發(fā)展。因此,家長要加強自身素質(zhì)教育,學會及時自我調(diào)試,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楷模。若發(fā)現(xiàn)幼兒有焦慮情緒,應積極加以健康引導,并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家長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緒
家長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緒
家長們要知道,情緒問題不僅僅是你們可以有的,孩子也一樣可以有情緒。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是很強烈的,直接支配著他的一舉一動。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的事,常??梢砸鸷⒆蛹ち业那榫w波動,甚至引發(fā)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diào)、手勢和姿態(tài)發(fā)生劇烈的變化。
當一個成人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們常會好言相勸。然而,當一個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通訓斥,甚至是一頓打罵。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情緒是不分對錯的,都是人性的體現(xiàn)。任何人都會體會到快樂、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悅或令人傷心的情緒。而我們往往認為,如果孩子表露出消極、嫉妒等情緒,就是孩子的品德上出現(xiàn)了問題。
所以,父母通常不希望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就會去壓抑這些不良情緒。而導致的結(jié)果,有時是非常嚴重的。
其實,情緒是不需要被壓抑的,是可以被接納和疏導的。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并引導孩子學會自己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fā)展,自控能力就會逐步增強。
比如,有孩子家長說:“我討厭數(shù)學老師?!蔽覀兺ǔ5淖龇ㄊ沁@樣回應孩子:“老師是教你知識的,我們要尊重老師。學生不能討厭老師??!”其實,這就是我們用道德去否定孩子的情緒,給情緒貼上了對錯的標簽,沒有包容他的情緒,沒有去探究是什么導致了孩子討厭老師,然后引導他從這種情緒中解脫出來。
用這種否定的方式,只能讓孩子以后不再向我們表達他的情緒,甚至壓抑自己的情緒。比較好的方式是,我們可以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家長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們再進行下一步的引導。
當孩子最心愛的寵物狗死了,低EQ的父母說:“狗死了,有什么關系,換一條就好了?!倍逧Q的父母則會說:“狗死了,是不是很難過,就像是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也很傷心?!?/p>
在后一種處理方式中,父母用情緒的字眼,來幫助孩子標明他的情緒,讓他知道,這就是失去好朋友的感覺,讓他有了體會這種情緒的經(jīng)驗,而且立刻讓孩子知道我們現(xiàn)在是同一種情緒,接下來孩子將會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
除了不壓抑孩子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讓孩子自己學會控制情緒,合理表達情緒,最終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用比較時髦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EQ很高的人。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一類人是很善于與人交往的,而他們的EQ就很高。在這一類人中,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些共同點:能忽略同伴的缺點而接納和支持同伴;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樣也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他們不怕被人依賴,能給人空間,也能與人親密接觸。心理學家把這種人歸納為擁有安全依賴型的人格。
同時,心理學家把不具有這些特征的人格歸納為其他三類:
1. 逃避型,只覺得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看別人卻是不好的,沒有能力的,沒有價值的;喜歡掌控一切,不容易信任或依靠別人,怕被別人依賴;常常有些孤僻,不容易親近。
2. 焦慮型,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勢,很自卑;害怕被拋棄,過度敏感,容易受傷,對親密對象常常愛恨交加;別人常常抱怨他情感太過依賴,不給人空間。
3. 紊亂型,既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勢,也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勢;對愛饑渴,卻充滿懼怕,無法信任他人。
家長們當然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EQ很高的人,并且具有安全依賴型的人格。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從一個人小時候的依附形態(tài),可以預測他長大以后的依附形態(tài),而且還有高達70%~80%的子女重復父母的依附形態(tài)。
0~5歲,是培養(yǎng)孩子高EQ的關鍵時期。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強調(diào),人們EQ的形成開始得極早,0歲時嬰兒已經(jīng)開始感受和學習,進而在整個童年期逐漸形成。
那么怎么做,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擁有高EQ和安全依賴的人格呢?
首先,我們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的EQ就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不要揠苗助長。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天賦秉性,如果我們用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鼓勵孩子的每一次嘗試,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孩子的天賦秉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某種好的苗頭,就要愛護它,鼓勵它,引導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許孩子去發(fā)展它。
同時,父母應該以一顆平常的心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曾經(jīng)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外描述他眼中的中國家長:“中國太太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可狠了,逼著他們從小學鋼琴,學武術,學芭蕾,學中文,學數(shù)學,最好18歲就把博士碩士都讀完。所有小孩子喜歡玩的、年輕人喜歡干的,中國家長都禁止他們?nèi)プ?。?/p>
雖然說得比較夸張,但不得不承認還是切中了要害。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活的不是自己,而是為父母而活,那么他們童年時就難有童真和快樂,成年了就難以真正懂得生活的意義,一個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真諦的人,安全依賴的人格將難以形成,成人后的EQ也不會太高。
其次,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心態(tài)。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有些是人為因素所致,有些卻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所迫。對于外部環(huán)境,孩子無力解決,也無法回避。
我們要幫助孩子調(diào)整心態(tài),用積極的方式解讀客觀現(xiàn)實,讓孩子首先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面對同樣的事情,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有人習慣看負面,有人習慣看正面。不同的解讀方式,就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果。
如果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積極地生活,就會更容易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生活的美好,孩子的人生也就會幸福。當我們積極看待問題的時候,其實環(huán)境也會發(fā)生變化,逐漸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當我們自己開始轉(zhuǎn)變的時候,外界也已開始轉(zhuǎn)變。
兩招高效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寶寶已經(jīng)上幼兒園大班了,卻依然存在“分離焦慮”的問題,如何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真正能夠做到相對的自立?另外幼兒園大班到底應不應該先期進行有關小學知識的學習呢?朝陽區(qū)教研中心學前教研室安平老師為您逐一解答。其實“分離焦慮”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幼兒園大班,很多孩子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扮演“扶持者”的角色幫助寶寶盡快度過這樣的特殊時期。為了讓孩子能夠消除這樣的困擾,必要的溝通是不可或缺的,家長在交流中應起好榜樣的作用,千萬不要用極端的訓斥方式,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老師家長齊作為可順利消除“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傷心、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分離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最為大家所知的就是發(fā)生在幼兒3歲上幼兒園這個時期。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接觸到陌生的成人、小朋友還有活動空間,周圍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變,生活規(guī)律和生活習慣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這些都會讓幼兒失去安全感,由此而產(chǎn)生了與親人的分離焦慮。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與孩子逐步建立的信任感而消除。其實不僅僅是大班的孩子,大多數(shù)幼兒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實踐證明,一些在平時注重孩子獨立能力培養(yǎng)的家庭,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期較短,適應力強,也很少出現(xiàn)情緒問題。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也就是說,分離焦慮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減少。隨著孩子的長大,情緒的內(nèi)隱性的增強,他不會太激烈地表達這種分離焦慮,所以說,幼兒階段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它為幼兒一生健康、全面和諧的成長奠定基礎。兩招緩解焦慮:允許孩子表達個人情緒多撫摸孩子對于家長來說,其實在任何一個階段,交流都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然,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時的交流就要特別有方法。家長最好不要厲聲訓斥孩子,不硬性壓制,更不能打罵孩子,等孩子平靜后告訴他什么行為才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家長不冷靜的做法對控制孩子不良情緒是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的,只能讓孩子更加緊張、焦慮甚至還暴躁。另外,鼓勵家長使用身體撫摸的方式,這種方法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身體的撫摸會使幼兒疏解緊張、焦躁的神經(jīng),逐漸安穩(wěn)下來。提前適應小學模式培養(yǎng)探究欲望其實對于幼兒園大班到底應不應該先期進行有關小學知識的學習這個問題,教育部早就明確,確保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幼兒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結(jié)構和思維方式。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使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學習方式。直接經(jīng)驗感知、操作和游戲活動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對于幼兒來說,學習知識的范圍非常廣,所以不能用“學不學小學知識”來衡量。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個世界、整個大自然都是他們的學習對象,都有他們的學習內(nèi)容。而我們成人往往忽視了這些知識,和這些學知識的地方,讓本該快樂成長的孩子背負上沉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