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幼小銜接”家長要比孩子先適應
發(fā)布時間:2021-04-14 教育筆記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的教育筆記 幼小銜接教育筆記校內開學典禮 校外“家長聚會”
校內是莊重的開學典禮、校外是熱鬧的“家長聚會”,僅一道校門之隔,卻上演著兩種全然不同的景象。開學當日,在武昌區(qū)水果湖第二小學,記者看到了這樣有趣的一幕。
8:30,開學典禮正式開始,在外等候的家長則聚在一起聊天,談論著各自的孩子?! 澳愫⒆邮且话嗟陌?,我的也是呢?!薄拔夷羌一锾貏e鬧,上幼兒園時我就把他送去練書法了,希望他變得安靜點?!薄瓱o論是熟識的,還是陌生的,只要談到孩子,這些家長們便有了共同的話題。
大手牽小手,一起進學校
保安處的玻璃門上,貼著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不少家長紛紛掏出筆和紙,“記下來,接送孩子也方便些唦?!币晃黄牌艑τ浾哒f道。略顯肥胖的她好不容易擠進人群的最前面,把紙張鋪在墻上,費力但認真地抄寫著。
9:30,看到孩子們放學出來,心急的家長紛紛迎了上去,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家住水果湖附近的劉爹爹說,孫子剛上一年級,以前上幼兒園都是他接送。
“孩子太小了,不放心,剛開始肯定是要接送的,等長大了再慢慢讓他獨立?!?/p>
不僅是家長,校門口的車也來了個大聚會。校門口的馬路兩邊,幾十輛私家車排成了兩條長長的“車龍”,中間過往的車輛都不得不放慢速度小心行駛。另外,在學校的欄桿處,也并排停放著許多摩托車、電動車或自行車。
在洪山區(qū)武珞路小學,記者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景。“大手牽小手,一起進學?!背蔀橐荒昙墝W生的標志性寫照,就連孩子已經開始上課了,家長們不愿離開,趴滿了窗戶口,堵塞了教室門。
孩子、家長里應外合老師唱起了“獨角戲”
走廊上,有家長對著教室里的孩子招手,有家長拿著相機對孩子拍照。教室里的孩子都把目光轉向了教室外的家長,有的還站了起來,老師好像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一樣。
對此,該班班主任稱,孩子剛進入小學,第一天開學,家長都希望清楚了解孩子的一切,這可以理解。但正常開學上課后,家長還這樣的話就不好了,首先不利于孩子盡早適應小學的生活和學習,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孩子的情緒出現(xiàn)不穩(wěn)定,影響上課。
市教科院專家表示,這是幼小銜接階段的社會適應性和學習適應性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幼小銜接”家長要比孩子先適應才行。首先家長心態(tài)特別要平和,不要太以孩子為中心。幼兒進入小學就像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接受新老師,結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體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則有賴于一定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長應重視“幼小銜接”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新學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了小學的校門。對此,部分業(yè)內人士提醒,離開幼兒園,步入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個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一些孩子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須引起家長和學校的重視。
幼兒園是一個五顏六色的童話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與同伴做游戲。而當他們來到小學,看到墻壁是統(tǒng)一的白色、整齊的桌椅朝向黑板時,心里會會產生莫名的焦慮。在幼兒園階段,不會有人要求孩子成績的好與差,可是一旦進入小學,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們就有了新的期望。同時,幼兒園不會對孩子作過多約束,可是進入小學后,嚴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他們個體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視,孩子必須擺脫任性的習慣,在新的集體中重新認識自己,否則將會被同伴排斥。對此,老師和家長必須注意,如果處理不好,孩子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一些新生有喜歡游戲、不懂學習的現(xiàn)象。專家認為,孩子沒有很明確的學習目的,多數(shù)只是“不想比別人差”,或者為了得到物質獎勵,其對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更感興趣。老師用新穎的形式可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但孩子們不太會考慮學習的目的、內容和結果,這樣,學習就無法長時間吸引他們,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就會失去興趣與動力。
此外,一些新生還存在交往障礙。據(jù)介紹,初入學兒童的思維大部分還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維階段”。他們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順從自己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如果他們把這種情緒帶到學校,就會影響與同伴交往。
專家認為,如何做好“幼小銜接”,是小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對此,學校和家長應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開展“準備期”教育,以幫助孩子在心理、思想和行為上,逐漸適應新生活。
要改變孩子 先改變家長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
有家長問:
1歲3個月寶寶脾氣急躁,怎樣叫她平靜下來?
解答
脾氣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性格”。用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話說,性格是神經類型特征和環(huán)境影響的“合金”。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脾氣是由兩元素組成:一是天生的成分(神經類型),二是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由此,人的性格便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前者決定性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后者則決定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
剛出生的孩子之間性格差異也是存在的,但差異很小。比如有的孩子哭聲很小,而且有時有會兒;有的則哭聲很大,哭起來沒完沒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性格差異會逐步增大。
脾氣急躁,就是遇到不稱心的事馬上激動不安、生氣、發(fā)怒,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不利。應該糾正。
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在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和家長的誘導下,能夠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逐漸形成新的良好的性格類型。家長要樹立信心。
我向來主張“孩子生病,家長吃藥?!币淖兒⒆?,先改變家長:
一是家長要加強自身修煉,強化自我克制能力,遇到孩子急躁,家長不急躁,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左右。因為家長管教孩子急躁時的態(tài)度會暗示、影響孩子。
二是家長要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急躁還要堅持循循善誘,態(tài)度要溫和,不要太強勢、太沖動。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簡單、粗暴、武斷,企圖以家長的強勢迫使孩子就范會適得其反。
三是家長的心態(tài)要放平和,不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解決孩子脾氣急躁的問題,不要指望一次根除,萬事大吉,要允許有反復。
四是遇到孩子情緒高度激動時,家長也可以做出必要的暫時的讓步、妥協(xié),有利于破解“頂?!?、“僵持”勢態(tài),緩解緊張關系。因為高度激動時刻是什么話也聽不進去的,待以后尋機管教。
五是家長要努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孩子喜歡的事物,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暫時緩解孩子的情緒。
六是如果孩子不聽勸導、總是暴躁的話,家人可以延緩表態(tài),利用“時間的幫助”,等孩子情緒自行平靜下來再表態(tài)、處理。
七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家里人誰也不搭理他,讓孩子感覺到他的暴躁使家長忍無可忍,從而迫使反省和調整自己的情緒。斷絕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被孤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實這就是一種“無言”的懲罰。
八是孩子脾氣急躁,很可能是受家長的影響而形成的性格。家長要切實加強性格方面的自身修養(yǎng),用溫和性格感染、影響孩子,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要改變孩子 先改變家長》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
有家長問:1歲3個月寶寶脾氣急躁,怎樣叫她平靜下來?
解答
脾氣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性格”。用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話說,性格是神經類型特征和環(huán)境影響的“合金”。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脾氣是由兩元素組成:一是天生的成分(神經類型),二是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由此,人的性格便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前者決定性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后者則決定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
剛出生的孩子之間性格差異也是存在的,但差異很小。比如有的孩子哭聲很小,而且有時有會兒;有的則哭聲很大,哭起來沒完沒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性格差異會逐步增大。
脾氣急躁,就是遇到不稱心的事馬上激動不安、生氣、發(fā)怒,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不利。應該糾正。
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在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和家長的誘導下,能夠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逐漸形成新的良好的性格類型。家長要樹立信心。
我向來主張“孩子生病,家長吃藥。”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
一是家長要加強自身修煉,強化自我克制能力,遇到孩子急躁,家長不急躁,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左右。因為家長管教孩子急躁時的態(tài)度會暗示、影響孩子。
二是家長要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急躁還要堅持循循善誘,態(tài)度要溫和,不要太強勢、太沖動。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簡單、粗暴、武斷,企圖以家長的強勢迫使孩子就范會適得其反。
三是家長的心態(tài)要放平和,不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解決孩子脾氣急躁的問題,不要指望一次根除,萬事大吉,要允許有反復。
四是遇到孩子情緒高度激動時,家長也可以做出必要的暫時的讓步、妥協(xié),有利于破解“頂?!?、“僵持”勢態(tài),緩解緊張關系。因為高度激動時刻是什么話也聽不進去的,待以后尋機管教。
五是家長要努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孩子喜歡的事物,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暫時緩解孩子的情緒。
六是如果孩子不聽勸導、總是暴躁的話,家人可以延緩表態(tài),利用“時間的幫助”,等孩子情緒自行平靜下來再表態(tài)、處理。
七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家里人誰也不搭理他,讓孩子感覺到他的暴躁使家長忍無可忍,從而迫使反省和調整自己的情緒。斷絕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被孤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實這就是一種“無言”的懲罰。
八是孩子脾氣急躁,很可能是受家長的影響而形成的性格。家長要切實加強性格方面的自身修養(yǎng),用溫和性格感染、影響孩子,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家長必讀:為何現(xiàn)在幼小銜接變得如此重要
孩子從幼兒園到入小學,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由于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使許多小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出現(xiàn)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的現(xiàn)象。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丟三落四,不是把鉛筆盒丟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師讓他帶什么東西,老師上課講了什么也說不出來,上學的興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別膽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對老師說,上課尿憋急了寧愿尿褲子也不舉手請假;有的孩子不會聽講,不做作業(yè)不說,連基本的課堂常規(guī)也不懂,上課隨便下位、說話、喝水,老師今天講,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學忘帶書本和學習用具,還抱怨爸爸、媽媽昨天晚上沒給他裝進書包。有些孩子特別自私,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師,既不知道謙讓,更不懂得關心別人;還有一些孩子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和同學交往。如此眾多的問題,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因此,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工作很重要。家長應該為孩子順利地向小學過渡作好一切準備。
幼小銜接工作往往會出視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yǎng),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fā)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于養(yǎng)成,過了培養(yǎng)期和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特別困難。我們就常??吹揭恍└改福⒆由蠈W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喂飯;作業(yè)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還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家長們經常找我訴苦,要我?guī)兔?。其實反觀做父母的這樣辛苦,可孩子卻越養(yǎng)越無能了。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僅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更是家長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使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許多彎路。
大班家長沙龍—幼小銜接的討論
幼小銜接家長沙龍討論:
一、孩子進入小學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有哪些?
1、生活自理能力上
2、上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
3、交往能力、適應能力
4、作息時間
二、您為孩子升入小學做了哪些準備?
1、按時完成作業(yè)習慣
2、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等自理能力
3、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知識的準備
三、幼兒園為孩子生小學做那些準備?
1、知識、技能準備
2、作息時間
3、良好學習習慣的準備
老師的提示:
“小學的學習生活跟幼兒園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孩子眼中的老師,由保育、教育兼?zhèn)涞暮亲o照顧型,變成了以教育為主的要求引導型;學習的方式也由幼兒園的隨意玩,變成了強制學習;而行為規(guī)范、各項制度的增多,也給孩子帶來壓力?!奔议L應關注孩子在身心上能否適合小學的要求。怎樣銜接?
上小學意味著白天要獨自面臨學習、生活、玩耍、與其他同學交往,所以父母可以在可掌控范圍內大膽放手,讓孩子獨立選擇和處理日常問題,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起來。定要注意讓孩子在上小學前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像穿衣服、系鞋帶,洗臉、漱口個人衛(wèi)生的處理,掃掃地、擦擦桌子等,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但是家長要有耐心,可以在旁邊多加指點,但是不能代勞。家長還要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學具,整理書包。比如周末帶孩子出門,可讓孩子自己背一小包,將自己的小物品裝進去,回家后檢查有沒有把東西落在外面等。
注意力培養(yǎng)。大部分孩子都比較好動,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從現(xiàn)在開始,家長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閱讀、畫畫或者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但是要求他在一段時間內不開小差,專注地做好手頭的事。一開始也許孩子只能堅持10分鐘、15分鐘,時間長了,慢慢地孩子就會越來越“坐得住”。
小幼銜接我們做了以下重點工作,同時和家長分享這些經驗
一、培養(yǎng)孩子的任務意識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上了小學,學習就成為他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與在幼兒園更多的以玩為主的活動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沒有在入學前做好這方面的必要準備就會對今后的學校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多年從事小學低年級教學的老師常向我們反饋這樣一些情況: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時完成老師留的各種口頭、書面或是實際行動類的作業(yè);還有些孩子在學校不能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種任務……針對這些孩子的問題,目前我們幼兒園很重視對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yǎng),比如,升入大班后,幼兒教師會常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口頭作業(yè)。這些口頭作業(yè)由易到難,是孩子能做到和感興趣的事情,不一定是書面作業(yè),可以包括各種形式的任務,比如周一來幼兒園時帶一個易拉罐;帶一幅和爸爸媽媽合作的畫;說一段自己的所見所聞;有時老師會請小朋友把今天學習的兒歌背誦給爸爸媽媽聽,然后由爸爸媽媽記錄下來,第二天由孩子轉交給老師……這時家長要注意及時配合教師的要求,明白老師這樣是為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體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識地提醒和及時鼓勵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師剛才留的任務是什么?”“你打算怎樣做?”在快到上幼兒園之時,如果孩子能夠主動和積極地完成任務,家長要及時給與肯定和贊揚,強化孩子的意識;如果孩子忘記了還有沒完成任務,或堅持性不夠還沒有完成、不想完成時,家長應該給與及時的提醒、幫助和鼓勵,而不是在老師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輕易地錯過培養(yǎng)孩子任務意識的機會。
二、培養(yǎng)準小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
適齡兒童在進入小學以后,會感到與幼兒園的生活相比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小學里,許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顧自己,
孩子上了小學必須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整理書包,自己安排課間的時間(喝水、入廁、游戲等)。在培養(yǎng)這類自我管理的能力時,家長應注意及時配合幼兒園在家里進行培養(yǎng)和加強。比如,在家中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學習與生活的小天地,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要多提供讓孩子動手自我服務的機會,凡是孩子應該自己去做的事都讓他自己去做,減少孩子對于家長的依賴,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因溺愛而包辦代替,我們還是常??吹酵Υ蟮暮⒆恿?,上學時從不自己背書包、書本都是家長給收拾、鞋帶開了要堅持到家里讓家長系,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的缺乏,同時更反映出家長認識上的欠妥和偏差,應引起家長的重視。同時家長應記住,在培養(yǎng)孩子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的過程中要堅持使用正面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切忌用批評、挖苦和簡單比較的方法。
三、培養(yǎng)從“小朋友”到“小學生”需要具備的良好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于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的確,一旦走進校園,他們面對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兒園的陌生環(huán)境。
大多數(shù)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wěn)定的情緒,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他們需要相關的個性品質,來適應學校生活。在幼兒園我們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強化以下孩子們良好品質的形成。
自信——通過競賽、展示自我的活動,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再做努力。
動力——通過學前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強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通過有趣的活動,在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的同時,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鼓勵孩子主動發(fā)問。
毅力——讓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懂得凡是教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應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學會做完,不半途而廢。
合作——學習能夠與他人相處,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動幫助他人。
我做這樣一個比喻:幼兒園大班就好象是汽車制造過程中的裝配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出效果的階段,小、中班那是各種零件的制造和積累,大班是汽車的總裝、調試階段,這個階段直接影響到汽車今后的運行,如果總裝不好,會造成今后不必要的返修,也可能讓以前辛辛苦苦準備的零件浪費掉,所以大家都應該重視這個“銜接”。大家不是經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我們不但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要在起跑線上擁有一個初速度。所以在此也想對在座的各位家長說,珍惜現(xiàn)在的“黃金階段”多來關注一下孩子的“幼小銜接”,這可能花不了您多少時間,而且您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你現(xiàn)在投入的這些精力,是為了在不遠的將來少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由于您現(xiàn)在的投入促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那可是孩子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專家:與孩子交流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
為什么孩子不愿跟你真誠交流?為什么你教育孩子失敗的頻率越來越高,會越來越冒火?你分析、反思過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真正的情感成分嗎?日前,記者采訪了部分在兒童心理方面富有經驗的心理專家,以期為困惑的父母們助一臂之力。
別把孩子當私有“財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感覺跟孩子的對話失敗率越來越高。希望孩子將來能“成大器”卻事與愿違時,我們就不得不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
心理專家姜弦認為,這些失敗的父母敗就敗在“占有”與“錯位”。多數(shù)父母其實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你的出發(fā)點對了嗎?你是在做孩子成長的助推器還是搭載在孩子身上朝自己的理想出發(fā)呢?
知名心理專家格桑澤仁說:父母的心態(tài)決定教育孩子的效果。父母往往有一個危險的認知誤區(qū),即在對子女教育的心態(tài)上,總持有一種“產權所有”心態(tài)——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他(她)指上一條光明的大道,不自覺地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因此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駕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目標,孩子成功時就覺得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孩子受批評就覺得是丟了自己的臉。
而對孩子來說,不可能自然地產生與父母相同的動機。過多的強迫,必然讓孩子產生抗拒,所以專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叛逆,常常是孩子長期受到這種來自父母壓力的反彈作用。
教育孩子切忌帶情緒
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大越難管,教育孩子往往越說越上火效果卻有限。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專家鄭重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時切忌夾帶自己的其他感情,情緒越純越好。
現(xiàn)今各種社會壓力巨大,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會郁積很多負面情緒,而多數(shù)人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情緒在教育孩子時“順帶”發(fā)泄出來。
專家指出,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父母的教訓甚至責罵中哪些是實事求是指出其過失、幫助其改進的,哪些是他們不該承受的額外責備甚至傷害,他們會迅速作出判斷。當父母冷靜而客觀地指出其過錯,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孩子會心悅誠服,教育效果良好。反過來,如果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有“情感夾私”行為,孩子就會覺得委屈,會因對這些的不滿而抵消掉對自己過錯的認識,甚至產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就事論事,不帶自己的情緒,教育會更有效。
教子其實是自我修煉
成功的子女教育的起點,就是“謙卑地交出對子女的所有權”,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認真去了解孩子,客觀地幫助其成長。同時,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對話機制。
當父母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就能省察自己的動機,重言傳更重身教,進而在孩子做錯事時,學習有困難時,不是簡單罵孩子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是冷靜地幫助其找出原因,更幫助他想到辦法走出困境。一旦“心甘情愿”地做到這點,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與你之間的關系更親密,愿意與你分享他(她)的喜悅,習慣找你幫助應對危機了。
親子教育——幼小銜接:孩子、家長、老師,快認領各自的任務
每年5、6月份,家長、老師都會為“幼升小”忙活起來,在此,小編也為孩子、家長、老師分別列出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務”,以便讓孩子更好地度過幼小銜接階段,輕松迎接小學學習和生活,趕快行動起來吧!
老師的“任務”
1.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形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赏ㄟ^日常生活活動,引導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guī)則。
2.老師在幼兒畢業(yè)之際,可以囑咐他們上學后要多交朋友:“等下次你們回來的時候,告訴老師你們交了多少朋友,好不好呀?”
3.入小學后的第一個暑假,老師可以邀請幼兒們回到幼兒園,向弟弟妹妹們分享上小學的感受,為他們答疑解惑、傳授經驗。
4.為了消除幼兒上小學后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老師可以對教學做相應的調整,如大班末期適當減少游戲和戶外活動,增加看圖書、手工等安靜活動;改變課桌的擺放,以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大班孩子用億童戶外游戲區(qū)材料現(xiàn)場模擬小學課堂
5. 老師可以召開家長會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家長介紹幼兒的成長情況、幼兒園培養(yǎng)目標和大班學期工作計劃,以及幼小銜接工作的具體措施。還可以邀請幼教專家來園講課,使家長認識到入學準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準備,還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
幼兒的“任務”
1.大班的幼兒畢業(yè)前,中班幼兒可在老師的帶領下給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禮物,并舉辦“歡送會”,讓幼兒了解大班上完了,就要離開幼兒園去上小學了。
2.在大班“娃娃家”活動區(qū)域里,擺上小學生用的書包,大班幼兒可以提前體驗下背著書包上學的感覺。
3.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基本做到書寫正確、規(guī)范,能熟練書寫自己的姓名。
4.能夠主動為集體、為他人做事,學會嘗試解決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
家長的“任務”
1.從生活寬松的幼兒園升入小學,孩子的身心都還沒有足夠的準備。因此在入學以前,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己穿脫衣服,能獨立進餐、獨立盥洗等方面的訓練。
2.帶孩子提前熟悉放學回家的路況,雖然孩子低年級時,還是會由家長接送,但也得讓孩子心里“有譜”,比如哪里有人行橫道、哪里的車流會比較多,以及一些交通安全注意事項等。
3.上幼兒園時,孩子去學校的時間要求沒有那么嚴格,時而早、時而晚,但是小學對作息時間要求卻很嚴格,夏天最遲7:40到校,冬天最遲8:00到校,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大班畢業(yè)以后的暑假期間培養(yǎng)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
4.進入小學后,孩子必須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在家里,家長要告訴孩子用完的東西自己收好,下次需要用的時候自己找,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自己管理物品了。
完成以上任務清單,相信孩子在進入小學后一定可以自信滿滿,輕松適應!瞧~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正在向我們招手!
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
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昨天因xx爸下午休息,也就有時間給xx做飯了。xx看到難得的一次機會,就約了兩位同學到家里玩。等我到家時幾位小家伙都吃好飯一起在玩玩具。我對xx爸說:“等孩子們玩一會,你就去送他們回家?!眡x爸聽了于是就去跟xx協(xié)商說:“再玩一會,就讓同學們回家。”這時正玩得興頭上的xx,嫌爸爸煩,于是把房間門啪的一聲關了,并從里面上了反鎖。xx爸吃了閉門羹轉過來對我說:“看,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蔽衣犃似鹕韥淼絰x房門外,敲了敲門并叫了聲xx,xx聽到叫聲把門開了一條縫,露個頭問我有什么事?我說:“因今天不是周未,同學們都有作業(yè),所以我跟你協(xié)商下,大家玩到七點半就讓爸爸送同學回家做作業(yè),等做完作業(yè),若有時間再可以一起到廣場玩會?!眡x聽了表示同意。跟xx說完,我回到自己的房間,沒有跟xx爸做任何解釋,因為我想xx爸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自己會去理會的。
七點半同學們走后,xx就開始寫作業(yè),等xx爸回來他已把作業(yè)完成了。這時他要求讓爸爸陪他去廣場,并也打電話約了其中一位同學,具體約他們怎么玩,我沒有去聽。父子倆出門前,我跟xx說,出去玩今晚不得超過九點就必須回來。
九點還差幾分xx回來了,我開始還以為他們是去了廣場。結果xx等我從沖涼房出來,就對我說:“媽媽,我去另一位同學家里時,同學的作業(yè)都還沒寫完呢?!蔽衣犃藛枺骸澳悴皇羌s同學去廣場了嗎?怎么去另一個同學家了呢?”這時xx爸回道:“沒去廣場,xx非要去同學家。”這時我聽了有點生氣,因為,xx同學從我們家沒走多久,若回到家當誤會作業(yè)肯定沒那么快完成,這時xx緊跟著就去他家玩,那起不是打擾別人寫作業(yè)?
于是我問xx爸,你是陪xx去玩的,怎么可以由著他去同學家呢?xx爸一副很無奈的樣子對我說:“他非得要去,我能有什么辦法?!甭犃藊x爸的話讓我心里有點窩火,于是就問他,對一個孩子,難道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xx爸聽了也提高了聲音說:“那他非要去,難不成我把他捆著?”得了,你反倒有理,那我問你有沒有跟xx說明,不可去的原因呢?xx爸聽了我這一問愣著沒出聲了。我接著說,一個孩子他肯定不會想那么多,那你作為一個家長,你也想不到?再說你沒有一個能說服孩子理由,就想讓孩子聽你的?若當你把這些都說給孩子聽了,他還是不聽取你的意見,這時你就可以告訴他,要去他自己去,你不奉陪并也不會去接他。把條件說出,再讓孩子自己作選擇,這樣孩子要不要去,還要強行阻擋嗎?xx爸聽我這一說,臉上的怒氣消了點。我也平靜地對xx爸說:“以后孩子有什么不對,我們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不要好像拿著孩子就沒辦法了,由著他又逆了你的意,結果和孩子鬧得不愉快。”
通過這事,也讓我清楚的知道,對xx爸有些管教孩子的地方,還是要言行的給他指點出來,因為他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時間太少,雖然說xx爸現(xiàn)與xx相處比之前融洽了許多,但對孩子的了解這塊,xx爸還沒邁進門檻。加上xx這學期也因我的時間少,現(xiàn)是玩得越來越瘋。但xx爸卻不曾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還以為像之前一樣,說兩句孩子就會聽他的,遠遠低估了xx對玩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