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寶寶交友創(chuàng)造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1-04-14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 寶寶睡前故事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也需要交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圈子,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1歲以后,會坐會爬的寶寶,活動能力加強,他的“領(lǐng)地”從家里向外擴張。這時,他們像大人那樣,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朋友。一個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想和另一個拿著玩具小車和紅皮球的寶寶交朋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也拿一個玩具小車和一只紅皮球。這是這個年齡寶寶的表達方式——“我喜歡你,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呢?!?/p>
當然,不是所有的寶寶都用模仿別人的方式來交朋友。有的寶寶會爬向其他寶寶,盯著他,碰碰他,發(fā)出怪聲,甚至打他一巴掌。這是寶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注意我!我對你很感興趣哦?!?/p>
當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時,寶寶的眼睛會放光,行為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大孩子會用嘴巴說,而小寶寶則是用整個身體傳達自己的興奮。他們扭動著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任務是為寶寶安排好交友“小約會”:安排合適的場所,約好小伙伴,準備好玩具。
與其他寶寶“約會”的小貼士:
1、兩個人玩正好。3歲以下的寶寶最好是兩個人一起玩,如果有三四個寶寶,他們就不會相互接觸了,所以每次最好只給寶寶安排一個“約會對象”。
2、時間短點比較好。2歲以下的寶寶與其他寶寶玩耍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個小時。如果你感覺到寶寶情況不妙:累了、煩躁了或是身體不適,那就趕快結(jié)束吧。
3、喜歡的比較好。為寶寶選擇他喜歡的伙伴進行“約會”,別為了圖方便,把你好朋友的女兒請來和寶寶一起玩,即使寶寶不喜歡她。
4、中間吃頓小點心。如果寶寶們在一起玩得太興奮,可以給寶寶們吃些有營養(yǎng)的小點心,好讓他們調(diào)劑、休息一下。
5、事先計劃好“節(jié)目”。安排一些寶寶可以共同參與的游戲,如:玩具汽車比賽、用蠟筆涂鴉、賽跑等。
6、不要過量。如果你的寶寶在與其他寶寶玩耍時比平時更具侵犯性,老是哭,或是不太興奮,這可能是寶寶在抱怨:“太多了!”,我們總以為和別的孩子玩得越多對寶寶越好,其實并非如此。
2歲的寶寶正在發(fā)展“自我”概念——“‘我的’就是我擁有的,我曾經(jīng)有的,和我想要的”,所以如果在游戲時寶寶常常會與別人爭奪玩具,父母不必為此擔憂。沖突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非常正常的,從成人的視角,我們覺得這是自私、吝嗇,而對于2歲寶寶來說,對玩具的激烈爭奪只不過是社交的一種方式。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
★要注意寶寶的安全,但父母的角色不是調(diào)停糾紛的法官,而是要幫助寶寶自己解決問題。你可以給寶寶其他的玩具玩,或是建議他等其他孩子玩好了再玩,但不要把玩具從一個孩子手中拿走給另一個孩子。
★別指望寶寶們一直玩得很融洽,特別是其中一個累了或是身體不舒服時。但有時候?qū)殞殏兺娴貌缓弥皇且粋€信號:他們彼此不喜歡。年齡相當并不意味著就一定一拍即合。當孩子們玩不來的時候,父母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分開一段時間,幾天或幾個星期以后他們也許又會成為好朋友。
★害羞是友情萌芽的障礙。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寶寶高高興興坐在一旁,自己玩或是看著別人玩,你可以幫助寶寶“打破堅冰”。但是專家提醒,父母最好是幫寶寶創(chuàng)造交往情境,而不是幫他找朋友。
3歲以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社交技能的完善,孩子間的友誼達到了更高的水平。他們交起朋友來更老練了,一起玩玩具、做游戲,也學會了輪流。當寶寶試著獨自爬向其他的小朋友時,請給他正面的贊美和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孩子學習獨立與自信的機會。讓寶寶深切地感覺到探索世界的愉悅,及與人相處的互動,會帶給寶寶極大的滿足。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創(chuàng)造力讓你寶寶成為小智慧王
肌肉動起來,創(chuàng)造力Update
2歲前的嬰幼兒處于探索自己肢體的階段。從學坐、爬、站立到會走路,是每個寶寶必經(jīng)的基本過程。而手部的精細動作,我們可以看到1、2月大的嬰兒在媽媽喂奶時,無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個月大,他就漸漸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歲半,寶寶就進步到能自己抓握湯匙吃飯、拿蠟筆涂鴉、按壓會發(fā)出聲音的有聲書,當媽媽要他幫忙拿東西過來時,他也能達成媽媽的期望。
當寶寶到了3、4歲的階段,在小肢體的精細動作會比嬰幼兒時期更加精細,能做更多難度較高的動作,比如畫畫、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勞、能自己進食、自行穿脫衣服等;在大肢體的動作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走路走得很穩(wěn),還能攀爬、蕩鞦韆、溜滑梯,這些都是因為寶寶隨著生理年齡成長,大小肌肉動作也隨之成熟的緣故。
心智技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力上升
除了大小肌肉的發(fā)展之外,寶寶的心智認知能力也與創(chuàng)造力緊密相依。寶寶的的心智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對空間與方位的辨識能力、數(shù)字能力……等,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增長。
一般而言,嬰幼兒的心智認知發(fā)展,會影響到寶寶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習能力,通常1歲多的孩子只能用單字或疊字溝通,3歲的寶寶,就可以講出一連串有組織且有意義的語句;到了4歲,寶寶則已能表達出內(nèi)容更充實且完整的話語。如:3歲的孩子在幼稚園放學后,能向爸媽簡單表達他今天在校園里聽到且記得的內(nèi)容,在數(shù)字能力方面,能從1數(shù)到3;到了4歲的孩子,除了講述今天發(fā)生過的事情之外,還能與父母進行討論,在數(shù)字能力方面,也進步到能從1數(shù)到5,對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間感基本概念,也較3歲時來得好。
為寶寶創(chuàng)造快樂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
孩子的每一個起跑點,都緊緊扣著父母的心,為了幫助孩子籌劃一條最好的路線,父母們往往要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英語,已經(jīng)成了21世紀的必備技能,讓孩子學習英語是勢在必行。可是,讓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學,怎么學呢?
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英語不需要“學”,只需要接觸和感受。給孩子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在快樂中認知,他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
1.不斷地聽
樂樂媽媽
樂樂1歲多的時候,我就給她買了很多英語光盤,比如迪斯尼的英語。剛開始樂樂并不是很喜歡,也看不懂,看不了5分鐘就跑開了。想想孩子還小,我就放棄了。等到差不多1歲半的時候,我又拿出來給樂樂看。光盤里有很多樂樂喜歡的動物,有大象、大熊、兔兔,而且這些動物的名字都有一個新奇的英文名字,這引起了她很大的興趣,一口氣能看二十多分鐘。有時樂樂還會主動要求看光盤。
目前樂樂還不會英語,很多單詞也不懂,僅僅停留在喜歡看英語光盤,喜歡聽英文兒歌的階段。但我覺得這已經(jīng)足夠了,孩子還小,我不想給她太多壓力,能夠?qū)W到多少我并不在乎,我只是想盡我所能給她提供最好的環(huán)境,讓她在這個環(huán)境中自己決定要學什么,喜歡學什么。隨著樂樂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我會先從周圍的事物開始教起,并加上一些簡單的對話,教孩子學一門語言不容易,我想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太心急。
小貼士
如果自己的英語不太好,那么讓孩子聽英語光盤、看英文版動畫片是最好的選擇。3歲以下的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很高,記憶力和模仿力也很強,他能夠從各種情境中吸收所聽到的聲音,并且記憶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概念,等到相同的場景出現(xiàn),他自然而然就把所記住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
2.游戲英語
琦琦媽媽
除了讓琦琦看英文光盤以外,我還自己設計了很多小游戲,把英語貫穿在這些小游戲中,讓孩子在游戲中學英語。
比如我會指著自己的耳朵對琦琦說,這是媽媽的ear,那是琦琦的ear,多說幾次琦琦就記住了。下次我問她:“琦琦,媽媽的ear在哪里?”琦琦就會指著我的耳朵說:“媽媽的ear在這里。”有幾次琦琦只是指著我的耳朵不說出來,我就不停地引導她,直到她說出“ear”。
有一次我在和琦琦玩跳臺階,我一邊跳一邊說“jump”,結(jié)果琦琦也學著我的樣子,一邊跳一邊說“jump”,毫不困難地,琦琦就學會了“jump”這個單詞。
還可以在英語中加入一些手勢,比如說“bye-bye”的時候,我會朝她擺擺手,這樣琦琦就知道“bye-bye”就是“再見”的意思。
我覺得游戲?qū)τ诤⒆雍苤匾?,剛開始看光盤的時候,琦琦總是坐在那里看、聽,看了一會兒就沒興趣了。后來我給她玩各種各樣的游戲,還自己做了很多道具,琦琦玩得很開心。
小貼士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學習孩子都需要機會練習,反復地練習能夠讓孩子熟悉所學到的知識,并且加以運用。不過,如果只是枯燥的練習,孩子很快就會失去興趣,游戲是孩子學習的最好辦法,所以應該根據(jù)孩子的特點,把英語融入到游戲中。孩子在快樂的時候接受能力是最強的,所以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哦。
3.開英語party
添兒媽媽
我是一個大學英語老師,自己辦了一個親子英語班。我認為如果家長有條件的話,應該讓孩子多多接觸英語。英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其實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在乎學了多少,主要在于培養(yǎng)寶寶學習語言的能力,開發(fā)她的語言潛能。
開辦了親子班以后,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我鼓勵班上的孩子說英文,不管是簡單的句子還是單詞,都鼓勵孩子說出來。孩子是有模仿心理的,看著和他一樣的孩子說出單詞,能夠激發(fā)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所以我經(jīng)常會組織英語party,邀請一些家長和寶寶到我們家里來玩。Party上,我指著香蕉問:“這是什么?”會說的寶寶會爭先恐后地告訴我,不會說的寶寶也會學著說。
小貼士
孩子畢竟是孩子,在跟和他一般大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經(jīng)驗,有著相同的語言。開英語party并不是要求家長和孩子用全英文交談,畢竟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母語。開英語party只是想給接觸英語的孩子一個交流的機會,當孩子看見身邊的人都在使用英語,就會對英語產(chǎn)生好奇。不過切記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如果孩子不愿意用英文也不要勉強。
4.多和寶寶交流
楚楚媽媽
我自己英語還可以,老公英語比較好,所以我們經(jīng)常跟寶寶說英文。比如早上醒來的時候,我會對楚楚說“morning”;看到香蕉的時候,我會對楚楚說“banana”;如果楚楚想喝水,我就對她說:“哦,楚楚想喝water?!?/p>
在和楚楚說這些的時候,我并沒有指望她能夠給我回應,我只是想讓楚楚知道這些東西都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有一天早晨,當我醒來的時候,我按照慣例對楚楚說“morning”之后,我聽到楚楚含糊地對我說了一個詞,雖然發(fā)音含糊不清,但是我清楚地知道那是“morning”。當時我欣喜若狂。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楚楚記住了“morning”的發(fā)音,也知道應該在什么時候說“morning”了,雖然她不一定真的明白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也不知道這個詞怎么寫,但是他能夠用英文來回應我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小貼士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語音不標準,害怕孩子學了不正確的發(fā)音以后想改都改不過來,于是不敢跟孩子用英語交流。其實這樣反而不好,語言就是在運用中不斷提高的,如果你不和寶寶交流,那么怎么知道她的發(fā)音是不是標準,怎么知道她是否記住了“apple”就是“蘋果”?這么小的寶寶都能夠?qū)W會英語,對于我們打人來說有什么難得呢?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學英語,既能夠提高孩子興趣,增進親自感情,又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
新學期開始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園、開開心心的學習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斷的增強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鵪鶉蛋,在分菜的時候,老師很焦急,想著要快快幫孩子們將蛋剝好,大家都不會自己剝蛋呢。
老師剛想給奕奕剝蛋時,奕奕竟然說:"項老師,我自己會剝的。"
"你真棒!"老師對奕奕豎起了大拇指。老師轉(zhuǎn)身剛想給怡怡剝,只見怡怡正努力試著自己剝著呢,雖然剝得有點兒困難,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剝完了。于是,老師不再試著給孩子們剝蛋,而是觀察著孩子們,當個別幼兒真得碰到困難時才進行指導幫忙。
由此可見,習慣于服侍孩子,不僅不是一個為他們服務的舉動,而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它容易窒息孩子們有意的自發(fā)的活動。不動手做的孩子永遠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師在工作中,應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鍛煉。一個好的老師不在于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會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什么都不讓孩子做。事事為孩子包辦,其結(jié)果是,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爸爸媽媽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如果孩子缺乏獨立的嘗試機會,他們就會變得事事處處都依賴爸爸媽媽。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與能力。
其實,孩子是很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也就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內(nèi)心還是渴望能夠自己去嘗試,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寶寶。家長老師不應該過分地保護孩子,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在鍛煉的過程中,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得到提高,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教會你的寶寶如何交朋友
寶寶的模仿能力非常強,6歲前他的是非觀念還很弱,不懂得分辨對錯和好壞,因此如果寶寶結(jié)交了品質(zhì)上有問題的小伙伴時,也很容易跟著學“壞”。比如不經(jīng)過同意拿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回家、到別人家做客亂翻亂吃、說謊騙父母買玩具。在寶寶看來,他們不過是在滿足自己需要,沒有意識到這是種錯誤的做法。尤其他看到別的寶寶也這么做的時候,就更加沒有罪惡感了。如果家長不加注意,長此以往,就應了那句老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但是,寶寶需要和很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起在游戲中成長的,我們不能把他圈在狹窄的空間,讓他閉門不出。平衡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寶寶還沒有沾染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就為寶寶選擇固定的兩三個好朋友。不管是鄰居還是寶寶幼兒園的同班同學,總有幾個寶寶是比較乖巧或者遵守紀律的。在父母接送寶寶時,可以在寶寶放學留園玩耍的時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談,認識一些真誠、質(zhì)樸的父母,讓寶寶和他們的寶寶玩在一起。寶寶的好朋友可以來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橫行霸道的、仔細觀察后也沒有喜歡說臟話、謊話或者帶著孩子們?nèi)プ鑫kU活動等等即可。寶寶的小朋友可以有點任性有點嬌弱,這樣可以讓寶寶鍛煉他保護他人和遷就他人的寬容之心。
在其他的活動場合,讓寶寶自己決定和誰玩,家長在一邊觀察即可,要給予寶寶自己結(jié)交朋友的權(quán)力。當這些臨時的玩伴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家長可以在結(jié)束玩耍后向?qū)殞氈赋?,并且和寶寶共同討論錯對,讓寶寶通過分析得出結(jié)論,慢慢開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念。
在和寶寶一起閱讀和看動畫片的時候,當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壞朋友有關(guān)的情節(jié)時,要強調(diào)“這樣的朋友真好”,“這樣的朋友真危險,要離他遠一點”,進一步讓寶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寶寶人生路很長,家長無法限制他交朋友的范圍,教會他如何選擇朋友,才是保護他的長遠之計。
如何培養(yǎng)寶寶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問擴散性或荒謬的問題,讓孩子用想像力來回答。例如:如果暑假在冬天會怎么樣?為什么我們要睡覺?盡量提出理由。舉任何一物品,例如報紙,說出有什么不平凡的用途?如何改良電話(鞋子、冰箱……)?
2默劇
開始訓練時只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動作,例如拍球、穿衣服、吃甜筒……等,也可以叫孩子做不同的表情:驚奇、快樂……進一步可表演一段有情節(jié)的默劇。
3廢物利用
鼓勵孩子用家中的廢物來做他們喜愛的玩偶或怪獸。像紙盒、鈕扣、空瓶罐、電線等,做完后替它取個名字,講出它的習性,并模仿它的聲音和動作。
4大壁畫
用幾張大海報攤在地上,協(xié)助孩子選個主題讓他畫。例如外太空的世界、海底奇景……等,畫好后可張貼在墻上。
5人物模仿
由孩子選一個知名的歷史人物,或現(xiàn)代人物(但不要告訴別人),同時讓孩子來扮演這個角色,由大家來猜是誰。
6廣告探討
選擇一些雜志廣告,例如汽車、香水廣告,讓孩子閱讀,然后問他為什么這些廣告的顏色、背景、人物、文字會如此有吸引力,并鼓勵他為一種商品設計廣告,由他自己決定價錢、誰會買。
7比較異同
利用舊雜志,指導孩子尋找圖片,并剪下有生命的東西(例如人、動物、植物)和沒生命的東西(例如機器、衣服),將這些圖片貼在紙上,讓孩子去比較異同。
8旅行計劃
利用地圖計劃一次旅行,選擇最好的路線,并計算來回旅程公里數(shù)、出門要注意的事、要帶的物品、各項費用要多少……
9室內(nèi)裝璜
跟孩子討論如何改進他的臥室布置,讓他自己設計如何裝飾,從量尺寸到選擇壁紙、家具、計算費用……等,都讓孩子有參與的機會。
以上所列舉原則及方法雖不能包括所有的范圍,但可作為父母平時訓練孩子創(chuàng)造思考的重要參考,希望在使用時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參考其他參考書籍想出更多的方法,只要你用心投入,你一定會有所收獲,孩子也一定會更有創(chuàng)意。
家園共育:如何為寶寶創(chuàng)造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
一、盡早交流
從寶寶出生后,父母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對寶寶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diào)、表情、眼光和手勢,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這種早期交流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fā)育,為以后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準備。
二、因勢利導
父母對寶寶說話時,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說話的主題,要和寶寶當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動中心相一致,這樣,父母的話語才能為寶寶吸收。例如,當寶寶正在起勁地玩狗熊玩具時,你可以指著玩具說這是狗熊,是白顏色的,然后再談些有關(guān)狗熊的事。此時,如果要讓寶寶學習“狗熊”以外的話,就會吃力不討好。要注意,說話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要適合寶寶的發(fā)展水平,盡可能使他們理解。對于寶寶說的話,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設法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揣摩其中的意思,給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讓寶寶知道他說的話是否妥當、正確。
三、擴展口語寶寶開始說話時,往往是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這種單詞語、雙詞語擴展,改造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餅餅”,如果根據(jù)當時的情境,表明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媽媽在吃講”,那么父母可以接著說“喔,媽媽在吃餅餅?!比绻鶕?jù)當時的情境,推測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媽媽的餅”或”要媽媽拿餅餅給寶寶”,那么,父母就可以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潔,寶寶逐漸知道一個意思應該如何表達。從而逐漸掌握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
四、可用兒語
兒語即“寶寶語”。主要特點是語調(diào)夸張,速度慢,重復多,所用的單詞都比較具體,句子短且簡單,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寶寶愛聽”寶寶語”,對”寶寶語”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說,父母說“寶寶語”有利于寶寶語言的發(fā)展。不過,當寶寶的言語有了進步時,父母的”寶寶語”也應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以使言語適當超前于寶寶的言語水平。比如寶寶已經(jīng)會說“狗”這個詞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來稱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詞或其他說明,告訴寶寶”這是大黃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雙向交流
有一個孩子,父母都是聾啞人,他們之間只能用少量的手勢進行交流。這個孩子主要靠看電視與語言發(fā)生接觸。3歲時,他基本上不能說話,也不能聽懂別人的話,言語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這個事例清楚他說明,語言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而習得的,僅僅單方面地聽別人講話,不能使孩子掌握語言。因此,父母無論多忙,也應該忙里偷閑。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而且也是一種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