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感悟:孩子入小學與比較心理
發(fā)布時間:2021-04-10 心理與教育測量筆記 教育與心理統計學筆記 幼兒園工作總結與感悟最近,和大家一樣,為孩子上學而有些煩惱。昨天因出差,錯過了幼兒園老師打來通知報名附近一所小學的電話,晚上,和老公說起此事,不免互相埋怨。之后,我想上網看看有什么新的信息,剛打開電腦,我兒子沖過來,沖著我喊道,“媽媽,你們不用看了,不用煩了,就送我去中國最差的小學吧!或者就送我去亦莊的小學吧(他們幼兒園組織參觀過,我只是對他說我們不去這么遠的學校,但并未說學校不好),我可以早上4點起床”
聽了他的話,我很震撼,我想,小小的人兒,旁聽大人的對話,就可以知道話里的含義和玄機,就知道哪些學校是所謂的好學校,哪些學校是所謂的不好的學校。很有可能,最后我們只是送他去離家近的一所的普通小學,而鄰居的小伙伴可能去的是府學,史家,光明…..,他會不會因此而自卑呢?我不希望看到這么小的孩子就失去了原有的天真,用大人的一些標準來衡量他的世界而失去自信。我對他說,各個小學都差不多,我們只是希望為你找一所離家近的適合你的學校,無論去哪所學校,你都會很棒的。但愿他可以真的理解。
我在想,從幾何時,我們開始不停的與別人比較,總是想不要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被這一句話所困擾,從幼兒園開始就較勁,要挑選最好的幼兒園,之后要上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好像永遠我們要生活在與別人的比較之中,忘記了原來的希望。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的孩子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也許他在某些方面有點小聰明,但絕不是天才,他還有一些性格上的弱點。我不指望他將來會成為人上人,只希望他可以做一個能夠自食其力的健康快樂的普通人。
我兒子最近常說,我不高興,我不快樂。我和他聊天,我問,你為什么不快樂?他說我不能把什么都作的最好,體能測試中我不是所有項目都第一,只得了一個第一,而且別人沒給我鼓掌。我問,別的小朋友得第一時有人鼓掌嗎?他說。好像也沒有。我又問,你為什么要得第一?你們班30個小朋友,只有5個測試項目,很多孩子都得到不第一啊。他說,不得第一,我將來就不能拿到金牌,銀牌,銅牌。類似的談話中,我得知,他總是希望自己什么都做得很完美,我在反思,這一方面可能來自于他的天性,另一方面,輿論的報道也會對孩子有所影響,那些奧運冠軍,那些個第一,確實會很風光。最后,可能每當他有進步時或比別的孩子做得好時,就夸獎他,鼓勵他,帶來了負面作用,孩子會為了不斷地得到贊賞,夸獎,得到第一,而給自己施加壓力,當覺得自己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時,就會很消極。這不是我的本意,我也不希望他對第一有著很功利的想法,于是我告訴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弱點,你不需要在每個方面都拿第一,你也不需要和別人去比較,只要和自己比,有進步就好了。無論你得第一還是倒數第一,你在我和爸爸心中都是最棒的。套用李開復的一句話吧,做最好的自己。
啰嗦了一大堆,言歸正傳,我想說的是,為什么孩子入小學,把我們弄得如此緊張,如此恐慌。恐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停的與別人比較,不停的改變自己的初衷,總是想為什么別的孩子能去好的小學,我的孩子不能去,孩子哪也不比別人差啊。于是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一些好小學,XX小學報了2000,XX報了1800,XX報了1000,而每個學校招的名額又少得可憐??粗@么嚇人的數字,我們豈不是暈了,孩子大概沒有學??缮狭???墒俏覀兯闼?,由于我們都擔心孩子去不了好學校,都是廣種薄收,如果平均一個孩子報了5所學校,那么目前的這些報名數就有很多是虛的,不要被數字嚇倒。另外,就是去了一個一般的學校又如何呢?環(huán)境固然會對孩子有一定影響,不過對他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家庭的影響。
我已經想通了,也釋然了,希望大家也能解開自己的心結,無論最后去了那所小學,調整好心態(tài),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度過愉快的小學生活!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心得:不要與孩子計較
準備吃早飯,孩子對我說:“爸爸,我的故事書被撕爛了,你一會能給我買一本吧?”我:“你應該清楚,早上時間太緊,要送你們四個上學,來不及去書店?!焙⒆舆呁堇镒哌吷鷼獾卣f:“那我永遠都不要了?!?/p>
我也有些生氣,但是我知道,這個時候說教、指責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那樣只會加深矛盾。于是我繼續(xù)吃我的飯,很快她自己出來了,坐下安靜的吃飯,我也不說話,就當什么事沒發(fā)生一樣。媽媽開車送她們上學的時候,她有東西忘記拿,下車進屋,微笑著和我說:“爸爸,我東西忘拿了?!蔽尹c點頭。她重新坐上車后微笑著和我說:“爸爸,再見?!?/p>
當孩子的意愿未被實現,說出一些過激的話時,我們作為家長不要揪住不放,本來孩子只是想發(fā)泄一下不滿的情緒,由于我們的說教、指責甚至詛咒,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會加深、激化矛盾。給孩子一點時間,他們會思考,會整理自己的思緒和感受,在平靜之后也會做出正確的決定和行為。
其實我們成年人在生活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生氣的時候,或者其它一些情況下,說出違背自己意愿的話,我們也只是單純想發(fā)泄一下不滿的情緒,而并非要那么做。等我們靜下來,去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會理智地處理。
孩子大了,有一定的思考、判斷能力,不要急著去‘惡語相向’。給孩子點時間,他們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育兒心得:孩子交友時比較“強勢”
育兒心得:孩子交友時比較“強勢”
我兒子4歲,很多次我感覺他跟小朋友相處時比較“強勢”。比如,他和小區(qū)里一個比他小1歲的男孩大寶玩得比較好。兩個人在一起騎自行車,我兒子一般是騎幾圈就下來玩一會兒,大寶則更喜歡一直騎著車。這時我兒子就會很不高興地要求大寶不要再騎了,跟他一起玩,大寶要是不同意,他就很生氣地說“不跟你玩了”。我該如何引導?
孩子“強勢”還是“弱勢”不是成人可以教會的,而是孩子根據自己的體驗來判斷“強勢”一點好,還是“弱勢”一點好。因此,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成人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讓他根據個中滋味來選擇自己與人交往的分寸。但是成人往往“出于安全考慮”,提前中斷孩子的體驗,也武斷地替他進行選擇,結果孩子不但不理解,也學不會大人的教導。
4歲的兒子對3歲的大寶“強勢”,那是因為大寶愿意跟“強勢”的哥哥玩,一旦兒子的“強勢”超過了大寶的接受范圍,大寶就采取拒絕配合的方式;這時兒子開始用“威脅”的方式來爭取大寶聽自己的話。如果大寶繼續(xù)拒絕,那么兒子就體驗了一個別人有可能拒絕自己、威脅有可能不管用的完整過程。有的孩子開始逐步學會調整自己,不再總是強迫別人;而有的孩子則可能繼續(xù)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非要強迫別人不可,這時家長就可以適時介入與引導了。
家長可以援引孩子已經經歷過的一些事情,讓他理解別人可以與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與行為方式,強迫別人是不對的,發(fā)脾氣是沒有用的。
哪個親子中心比較好?
【安吉兒親子中心】認清早教的對象,才是做好早教的關鍵!
什么是早教?
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yǎng)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于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fā)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是嬰幼兒與環(huán)境互動的總和。
當孩子降臨到人間,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呀!但是有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帶孩子,和孩子相處玩樂。的確,我們的學校并沒有教新父母怎么帶孩子,就算學習了護理和幼兒專業(yè),當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也會手足無措。在這個時刻,新父母迫切需要豐富兒童早期發(fā)展方面的知識,掌握和孩子相處之道,才能游刃有余地張開雙臂,來擁抱孩子的成長。
早教,其實并不是教孩子,而是在教新爸媽,學會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孩子0—6歲這段時不再來的黃金期!
所以,認清早教的對象,才是做好早教的關鍵!
我們的課程
安吉兒親子中心使用的是“V動力全腦評量課程”,該課程根據0-3歲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融合多元智能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妙事多音樂教育、感覺統合教育等優(yōu)秀的早教理念,全面激發(fā)寶寶潛能,促進寶寶體魄、心智、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我們的課程是以親子、親師、師生三位一體的模式,通過系統的親子游戲課程,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必要的育兒知識、實踐正確的育兒方法,有助于家長育兒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在安吉兒,我們一直倡導
1、早教的核心是家庭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3、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在安吉兒,我們鼓勵家長
1、改變視角 從孩子的視角去發(fā)現世界!
2、改變環(huán)境 家庭保持一致的觀念,提供安全的場所,擁有熱愛育兒的伙伴!
3、改變行動 改變了視角,改變了環(huán)境,該到行動的時候啦!
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育兒專家,但我們一定能夠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成為自己寶寶的“專家型家長”。
怎樣與孩子談話
場景
6歲的李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今天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墻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后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么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沖沖,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么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聽話!老師什么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沖不耐煩了?!澳悴灰犖乙惨f……”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我只是問了你一個小小的問題,你為什么要說那么一大堆的話?”與媽媽談話總是那么掃興地收場。李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么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我連玩的時間也沒有了?!?/p>
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钡?,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愿聽,甚至感到厭煩,那么,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沖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該怎樣與孩子談話呢?
對策
1.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并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談話的時機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創(chuàng)造。一般說來,當孩子專心致志于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干擾。只有當孩子在比較空閑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愿意與父母交談。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做父母的應努力去創(chuàng)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2.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一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于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它只會導致孩子對與父母交談的害怕。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體貼入微的理解代替“諄諄教誨”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fā)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會發(fā)現自己還及不上孩子。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你覺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斥。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fā)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才能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談話,并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沖一樣的情形,你首先就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教師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比如教師可能沒有了解全面),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美小學教育比較
一、課程設置
中國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占全部課程的3.9%,美國小學不開設思想品德課;
中國的語文占全部課程的25%,美國占38%;
中國算術20%,美國占23%;
中國科學課占4.7%,美國占3%;
中國地理課和歷史課都占1.6%,美國小學地理課和歷史課的教學都溶入社會教育之中;
中國小學不開設社會學習課,而美國小學社會學習課程占全部課程的13%;
中國小學體育課占全部課程的7.8%,美國占10%;
中國小學音樂和美術課程占14%,美國占13%;
中國小學勞動課程占1.6%,而美國小學則不開設勞動課程。
從課程開設來看,中美小學對本國語言課程的重視程度區(qū)別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國規(guī)定在課堂上不得宣講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個人的自由,應該由家長向子女傳授。
二、教師要求
中國小學教師大多是高中或師范畢業(yè)生,而美國的小學教師要求至少是大學畢業(yè);
中國小學教師平均月工資是0,美國小學教師月工資則達人均00;
中國政府每年為每位小學生投入,美國則多達63;
中國小學每班通常都達到70人左右,而美國小學每班人數不得超過33人;
中國小學文化課學習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國小學生高出兩級,即中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水平與美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水平相當。
中國小學教師一般情況下只教授一門課程,而美國小學實行包班制,即某一個班的所有課程全部由一位老師承擔。
從這里看出,兩個國家對小學教師的入職要求區(qū)別很大,對教育投入的區(qū)別也非常大,美國實行的是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而中國的義務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費任由學校收取,導致義務教育階段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
三、課堂教學
中美兩國小學教育的最大區(qū)別要數課堂教學了。
首先是班額差別大,中國的小學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數地區(qū)班額高達80人,美國的小學的班額則不會超過30人;
中國的課堂中學生規(guī)矩守紀,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認真聽講,美國課堂中學生自由活躍,學生或席地而坐,或隨意走動,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
雖然近幾年中國課堂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模式稍有改變,但應試教育的根基并沒有動搖;中國課堂教學內容深,要求高,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方面,而美國課堂教學內容相對來說要淺得多,重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中日韓父母孩子教育比較
不久前,日本兒童教育研究機構Bennese公布了一項針對上海、北京、臺北、東京和首爾5城市進行的兒童教育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母親重視藝術培養(yǎng),日本媽媽注重身體素質,而韓國母親著重智力開發(fā)。本版特從中日韓三國進行了對比,希望能給家長以啟示。
中日韓父母教孩子什么
日本孩子練身體
中日之間在對兒童教育的側重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在兩國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上體現明顯。雖然兩國家長都舍得花錢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但上海、北京的家長有60%以上都是將孩子送去學鋼琴或外語,而排在日本孩子課外活動第一位的則是游泳等體育項目,其次才是鋼琴等樂器。
在平常生活中,日本家長也特別重視對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體育課,他們還是穿著短袖運動服和短褲,平時也盡量穿得薄些。
長跑是所有學校冬季早上的活動。記者曾經去一所小學參觀冬季長跑比賽,參加運動的孩子們都穿著短袖運動服,他們不管跑得快慢,都很賣力,尤其是最后一兩個小胖子氣喘吁吁跑著的時候,一旁的老師和同學全都會鼓掌喊加油,直到全體同學都跑完了規(guī)定的距離。
通常來說,在中國的學校里,多數是成績好的孩子最受人喜愛,但在日本,則是體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學尊敬。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全體參加體育活動,已成為日本式育兒的一大特點。
韓國家長重智力
韓國國民大學金淑英教授表示,日本的調查結果確實反映出了韓國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愿望和做法,他們習慣于從小就在家教小孩學習語言、數學,開發(fā)智力。
韓國大城市中的幼兒園非常重視創(chuàng)造各種硬件和軟件條件,去適應韓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愿望,尤其是要體現出對兒童思考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記者曾參觀過首爾的一家幼兒園,那里的環(huán)境布置很家庭化、生活化。那里的工作人員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
此外,教室里還設有不同的活動區(qū)域,供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感興趣活動的內容,可以到數學區(qū)去學習,到美術區(qū)畫畫,還可以在娃娃家、建構區(qū)玩,或是到自然角、科學發(fā)現角去探索。各個活動區(qū)域的布置,完全從幼兒的需要出發(fā),特別有利于孩子們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韓國一位兒科大夫申宜真寫了一本書叫《好媽媽,慢慢來》,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進行慢速培養(yǎng)就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充分了解兒童的興趣、內心世界、心理特點,以及成長的規(guī)律。并且,這本書中體現的思想,正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許多韓國家長的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出發(fā)點,即把智力開發(f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中國寶寶多才藝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期曾做過一項家庭教育調查,結果顯示,0—6歲孩子的家長更重視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比例高達10.6%,而智力開發(fā)的比例則只有8.9%。這與日本的調查結果完全一致。
以上海為例,大大小小的才藝培訓班非常多,調查顯示,基本每個學齡前孩子都會學習至少一門才藝,有的更是多達四五門。目前,僅上海就有鋼琴琴童10萬,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家庭收入與孩子學校
網上有人發(fā)了一個帖子,詢問“朋友小孩要上的小學里很多家長都是富人,會不會影響到小孩子的人生觀?”
chenhui0101問:身邊發(fā)生關于孩子上學的問題:朋友孩子該上小學了,孩子戶口所在的街道有好的小學(市級),但是這些小學里面的學生大多都是有錢人的孩子,平時接送孩子的不是寶馬就是奔馳,朋友家就是普通2箱車,學生間很容易出現攀比。對于老百姓家庭的孩子上所屬街道的小學和有錢人花錢上這所小學,2個階層的孩子產生了很多上學期間的"矛盾"請各位家長給點意見,是上是不上?謝謝!
網友評論:
xiaogezi1973:當然要上好學校,人家是花錢進這個名校,你是不花錢就“片”進名校的話,好歹也“公平”一次。至于孩子,小學期間攀比不太多,據說到初中才開始有這個意識,尤其是男孩。孩子有孩子的“心態(tài)平衡”機制,關鍵在于大人怎么引導吧。再者,碰到攀比就回避,將來你能讓他回避一輩子?
睿睿0506媽媽 我初中轉學時忘帶衣服,前2個月全是穿的我姐的舊衣服。畢業(yè)時我一要好的朋友跟我說,我剛轉去時要多土有多土,但是這對我們的交往沒多大影響。前不久看冼星海傳記,他媽媽幫傭他還上大學呢。有好的條件一定不能放棄。至于攀比問題,就看父母的引導了。
那么你認為他朋友的孩子是該上還不不該上這個小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