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交流:“慢養(yǎng)”孩子考量家長
發(fā)布時間:2021-03-22 家長教育筆記 幼兒家長開放日活動方案 家長開放日活動總結在教育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慢養(yǎng)”孩子成為熱門話題。而慢養(yǎng)考量的是家長的耐心、信任、目光長遠。
如何“慢養(yǎng)”孩子
話題發(fā)起人阿桃:“慢養(yǎng)”的前提是耐心。家長不能急功近利,讓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樂,給孩子體驗挫折與失敗、自己找到正確方向的機會。
風中的歌:“慢養(yǎng)”孩子的過程,也是在不斷修正家長教育方法的過程。
阿桃:“慢養(yǎng)”的基礎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表現(xiàn)不如意,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摸索。
海莉:觀念有道理,做起來不容易。
阿桃:“慢養(yǎng)”的策略是目光長遠。在起跑點,孩子找到成長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贏在終點。
海莉:都想孩子學習能快速提高。
阿桃:考試高分是孩子學習能力強,家長能平和對待孩子,養(yǎng)的是孩子的心。
心在藍嫣然:只要孩子盡力、快樂,就行。
“慢養(yǎng)”孩子考量家長
阿桃:家長在工作中都不能數(shù)第一,憑什么要求孩子考前幾名。
芊芊:有的家長就因為自己不優(yōu)秀,就用孩子的優(yōu)秀來炫耀一下。
風中的歌:家長要好好地修身養(yǎng)性,才能“慢養(yǎng)”孩子。
海莉:重點是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能強壓。
銀堤漫步:家長不能太霸道。
摩卡:每次對孩子發(fā)了脾氣之后,也意識到不全是孩子的責任,我有時對孩子也太挑剔了。
銀堤漫步:多思,不要沖動,還要勇于認錯。錯了,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孩子會認為你重視他。對孩子還要守信。
小草:孩子生在這樣的時代,我們不要再給孩子壓力了,讓他們自由生長,快樂學習!
讓寶寶開心:要讓孩子有陽光健康的心理。
銀堤漫步:還要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運動,讓他解壓,比如打球和散步。(生日祝福語網(wǎng) wWW.289a.com)
小草: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雨:心理健康對家長、孩子、老師都很重要。
梧桐:想要孩子心理陽光,我們做家長的心理首先要陽光。
摩卡:前兩個周末,我們跟孩子打羽毛球、打籃球,讓孩子教我滑滑板。感到孩子學習效率比較高。所以,以后,我也不再逼孩子必須寫完作業(yè)再玩了。
“愛的名義”不能濫用
阿桃:家長是強勢,我有時也覺得在以愛的名義,欺負人家小毛孩。
摩卡:在運動時,家長處于弱勢,孩子作為教練教家長運動時,甭提多認真了。
浪漫之旅:我有時也欺負孩子,把他逗哭了,再哄哄他。
摩卡:兒子教我滑滑板,我做不好,孩子急了也說媽媽真笨,我也嘗到了弱勢的感覺,有時家長是需要體諒孩子。
靜水流深:家長應該經(jīng)常被欺負一下,才會體諒孩子。
摩卡:家長總要求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風中的歌:家長總是想自己的孩子是最優(yōu)秀的那一個,想沒想過優(yōu)秀的孩子都會有個優(yōu)秀的家長,我們是不是個最優(yōu)秀的家長呢?
神采飛揚:反思自己,改進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提高。
甜甜老爸:我絕不強迫孩子。孩子不能接受的,我就會調整目標、方式。
天樂:和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把他們的認知水平看得低一些,地位看得高一些。而很多家長做的正好相反。認為是孩子就可以隨意批評和責怪。其實,孩子身上的缺點都有大人的影子。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長怎樣善于同孩子交流
教育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與孩子的交流了,這關系到家長能否了解到寶寶的思想方法。家長是必要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了解孩子的一切活動,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一些誤區(qū)家長可以及時幫助孩子引導。
1、怎樣引出孩子的真實想法
“媽媽,我不想做了”
“媽媽,我不想做了”,“我不愿意”,“我討厭做這個”……我們的孩子經(jīng)常會說這些話,這時候大部分媽媽會說:“哎呀,又怎么了?”或者顯露出“我早知道你的小心眼了”的表情。媽媽的這樣一句話可能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在媽媽看來,孩子根本就沒有毅力,但孩子說出這種話一般都是有理由的。如果這時候你傾聽一下,就能明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悠美上小學三年級,媽媽最擔心孩子沒有毅力。一天,媽媽看見悠美非常認真地做學校留的手工作業(yè),覺得難得,就想夸獎孩子一句。結果悠美一看媽媽過來,馬上大發(fā)脾氣。
這時候大部分媽媽們認為是孩子不想做了,就逼著孩子繼續(xù)做(①②)。上述對話中,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用“等著明天上學挨老師批評吧”來氣孩子(③),這么做的結果是孩子原先的熱情也消失了。這個時候,媽媽不應該否定孩子的話,或說出自己的意見,只要聽一聽孩子說的話就足夠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出如下的對話更為有效。
這種情況下媽媽不應該否定孩子或提出自己的意見,只要重復孩子說過的話,她就會覺得媽媽在認真聽,就會敞開心扉,說心里話。敞開了心扉,孩子可能就不再煩躁了。其實這個方法一點都不難,只要把孩子的話重復一遍就可以了。
引導式對話的要點:
孩子不愿意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媽媽應該好好聽一聽孩子說的話,這樣有可能了解到孩子不愿意做的理由。傾聽孩子的話,重復孩子說的話,可以引出她真實的想法。
2、適應孩子的說話步調
“為什么在學校學過的東西還不會?”
在媽媽看來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題,孩子卻不知道怎么回答,真是讓人著急啊。很多媽媽因為擔心“只有我的孩子不會”,所以非常想馬上告訴孩子這道題該怎么回答。但媽媽的這種焦慮只會讓孩子更煩躁,而且不利于孩子發(fā)揮主動性——人一旦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就會感到焦慮和煩躁。
太郎媽媽因為他數(shù)學成績不好而煩惱,向我咨詢該怎么引導孩子。她說,孩子解不出學校教過的分數(shù)題,她忍不住對兒子大發(fā)脾氣。
上述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算題能力,媽媽應該引導孩子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但太郎媽媽卻單方面向孩子提問,用非常強硬的語氣,而且還逼著孩子回答問題。太郎沒有自信,就更加膽怯畏縮了。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速度,那么怎樣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呢?
父母跟孩子說話時應該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說話的速度,像這樣合著對方的理解能力和說話速度進行對話叫做“步測”(pacing)。說話速度慢的人與說話速度快的人對話會有抵觸情緒,但是兩個說話速度一樣的人對話彼此都會有“同類人”的感覺。除說話速度以外,說話的內容和多寡、聲音的高低和身體動作上步調一致也是一種pacing。你想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隨時都要記住這個pacing,要不然對話很容易變成單方面的說教。
引導式對話的要點
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做已學過的題時,可能會很生氣,同時又為孩子擔心,但還是要配合孩子說話的內容和速度進行對話才行,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和不安,讓他恢復平靜。
3、替孩子著想可以激勵孩子
“我不想當隊長”
當孩子沒有信心的時候,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常常說“加把勁”之類的話。想想看,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呢。請你好好考慮一下孩子的心理吧,孩子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可是媽媽還是催著他加把勁,他會怎么想呢?可能是更沒有信心了。那么,該怎么鼓勵沒有信心的孩子呢?
明菜媽媽覺得當合唱隊隊長的女兒這幾天無精打采,就關心地詢問怎么回事,反而惹得她大動肝火。為此明菜媽媽特地向我咨詢該如何處理。
上述對話中媽媽根本不關心孩子的苦惱,總說“該好好當隊長”、“好好干”之類的話。作為媽媽當然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但她這種鼓勵方法在孩子聽來就是“你這樣當隊長是不行的”、“你沒有努力”。孩子會覺得媽媽不是跟她站在同一立場上的,或者認為“像現(xiàn)在這樣做是不行的”。孩子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但還被要求更加努力,這等于勉強讓已經(jīng)沒有油的汽車繼續(xù)跑一樣。
媽媽應該重復一下孩子說過的話,理解孩子,那么孩子就可以冷靜地整理自己的思緒。媽媽讓孩子自己選擇該怎么做,還要讓孩子明白媽媽永遠支持他。孩子知道媽媽傾聽了自己的想法,感覺輕松多了,就可以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了。
引導式對話的要點
當孩子沒有干勁的時候,比起“加油”、“認真點”,傾聽和支持更有效。孩子已經(jīng)很努力了,媽媽還說“認真點”,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是跟他站在同一立場上。
引導式對話中聽的基本技巧
用心聽
用心聽的意思是真心實意地聽孩子說話,而不是形式上的用耳朵聽,要讓孩子感到“媽媽正在認真聽我講”。但是,我們周圍很多愛說話的人都不太重視傾聽,但又都希望自己說話的時候對方能夠傾聽,并且明白他的心聲。會傾聽的媽媽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信賴的人。別打斷孩子的話
不要讓孩子難堪
有的媽媽打斷孩子的話,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尷尬難堪。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她的孩子從外面跑進來興奮地說:“媽媽,我剛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種神奇的組裝機器人。”我的朋友可能是認為孩子想要買那個機器人,趕緊打斷孩子說:“媽媽沒有錢,你該知道吧?!苯Y果,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就是想買,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慎重說:“誰說要買呀!”孩子提起機器人未必就是想買,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慎重地對待孩子說的話。
不要輕視孩子說的話
有的媽媽對孩子的話持輕視或旁觀的態(tài)度。這是在向我咨詢過的一位媽媽身上發(fā)生的事情。有一天,她的孩子在課間給她打電話過來說:“媽媽,我可能是因為書包太重了,所以頭疼,肩膀也疼。”這位媽媽雖然心里很擔心孩子,嘴里卻說:“你看,昨晚我不是讓你別玩電腦,早一點睡覺嗎?”結果孩子生氣了一聲不吭地掛斷了電話,這是媽媽沒能抑制住自己想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反感。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弄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很重要。
重復孩子說的話
有時候簡簡單單地重復一下孩子的話尾,也能讓孩子打開心扉說出心里話。可是“說的人”卻說,沒感覺到對方在重復自己的話,只覺得對方在非常認真地聽自己說話??梢?,重復別人說的話看起來簡單,但它能傳達出“我在認真聽你講”的意思。
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
很多人都覺得,兩個人談話的時候要是對方不看著自己的眼睛,會覺得不愉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曾經(jīng)把家長分成兩組做這方面的實驗。一組是看著對方的眼睛談話,另一組是不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結果,不看對方眼睛的那一組家長說,很難把話題繼續(xù)下去。有一位媽媽哭著對我說:“我有三個孩子,可是我從來都沒有看著他們的眼睛說過話,現(xiàn)在想起來,他們那時候肯定是傷透心了?!闭埛词∫幌履闶遣皇且彩沁@樣的媽媽。
用肢體語言表示你在聽
孩子只要一看到媽媽細微的表情或小動作,即便媽媽裝得再好,他也能看出媽媽有沒有在聽自己說話。請你不要忘記,孩子的眼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敏銳。對話過程中讓孩子感覺到你正在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說話的時候要點頭
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點頭或附和來表示正在認真聽,也可以說:“啊,是嗎?”“然后呢?”“嗯”等。如果你不附和說話的人,只是安靜地聽著,即使是真的很認真聽,說話的人還是無法感受到。
跟孩子對話時注意你的姿勢和身體動作
跟孩子對話的時候請你時刻注意自己的姿勢和身體動作,特別是眼睛要平視孩子,托起腮幫子坐著或是揚起手的姿勢會給孩子壓迫感。媽媽自己都沒察覺到的一些習慣性動作也許會引發(fā)孩子不愉快的情緒。
怎樣爭取時間
你正忙得不可開交時孩子跟你說話,很多媽媽就勉強聽著,但是孩子能感受到你有沒有在聽。這時候,跟孩子表明:“媽媽現(xiàn)在沒有時間,等會兒再說好嗎?”或“五分鐘之內能說完,就說說看吧?!边@比勉強聽著效果更好。媽媽的這種靈活性更能贏得孩子的好感。請記住,孩子一旦關閉心門,再重新打開是非常困難的。
請你注意自己的表情
講課的時候經(jīng)常能看見一些聽眾哭喪著臉,看著他們滿臉的不高興,我心里就像打鼓似的不停地想:“是不是我講的太沒意思了?”或“覺得我討厭?”但是有一天,忽然發(fā)現(xiàn)我自己的表情跟他們沒什么兩樣。那天,我正在做講課前的準備,無意之間瞥了一眼鏡子。天哪!鏡子里是緊蹙眉頭的女人,一臉兇巴巴的樣子……人們在專心做事的時候很容易做出讓人害怕的表情,而孩子們對這些表情的反應更敏感,所以跟孩子對話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家長可以通過上面的內容熟練的掌握孩子的與孩子溝通的巧妙的方法。相信家長對于上面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肯定對于教育孩子也有了很深的作用,希望您對于我們的內容多提一些寶貴的建議。
專家:與孩子交流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
為什么孩子不愿跟你真誠交流?為什么你教育孩子失敗的頻率越來越高,會越來越冒火?你分析、反思過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真正的情感成分嗎?日前,記者采訪了部分在兒童心理方面富有經(jīng)驗的心理專家,以期為困惑的父母們助一臂之力。
別把孩子當私有“財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感覺跟孩子的對話失敗率越來越高。希望孩子將來能“成大器”卻事與愿違時,我們就不得不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
心理專家姜弦認為,這些失敗的父母敗就敗在“占有”與“錯位”。多數(shù)父母其實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你的出發(fā)點對了嗎?你是在做孩子成長的助推器還是搭載在孩子身上朝自己的理想出發(fā)呢?
知名心理專家格桑澤仁說:父母的心態(tài)決定教育孩子的效果。父母往往有一個危險的認知誤區(qū),即在對子女教育的心態(tài)上,總持有一種“產權所有”心態(tài)——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他(她)指上一條光明的大道,不自覺地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因此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駕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目標,孩子成功時就覺得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孩子受批評就覺得是丟了自己的臉。
而對孩子來說,不可能自然地產生與父母相同的動機。過多的強迫,必然讓孩子產生抗拒,所以專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叛逆,常常是孩子長期受到這種來自父母壓力的反彈作用。
教育孩子切忌帶情緒
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大越難管,教育孩子往往越說越上火效果卻有限。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專家鄭重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時切忌夾帶自己的其他感情,情緒越純越好。
現(xiàn)今各種社會壓力巨大,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會郁積很多負面情緒,而多數(shù)人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情緒在教育孩子時“順帶”發(fā)泄出來。
專家指出,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父母的教訓甚至責罵中哪些是實事求是指出其過失、幫助其改進的,哪些是他們不該承受的額外責備甚至傷害,他們會迅速作出判斷。當父母冷靜而客觀地指出其過錯,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孩子會心悅誠服,教育效果良好。反過來,如果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有“情感夾私”行為,孩子就會覺得委屈,會因對這些的不滿而抵消掉對自己過錯的認識,甚至產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就事論事,不帶自己的情緒,教育會更有效。
教子其實是自我修煉
成功的子女教育的起點,就是“謙卑地交出對子女的所有權”,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認真去了解孩子,客觀地幫助其成長。同時,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對話機制。
當父母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就能省察自己的動機,重言傳更重身教,進而在孩子做錯事時,學習有困難時,不是簡單罵孩子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是冷靜地幫助其找出原因,更幫助他想到辦法走出困境。一旦“心甘情愿”地做到這點,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與你之間的關系更親密,愿意與你分享他(她)的喜悅,習慣找你幫助應對危機了。
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正確方式
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正確方式
一、首先您要問下自己:我會和孩子說話嗎?別急著回答,我們先來做個測試題吧。
爸爸媽媽可以把蘋果(其它水果或是東西都可以)放在平時固定擺放的位置上(水果架)。這時候測試開始了如果您想讓寶寶幫您拿蘋果,您會怎么對寶寶說呢?
A.寶寶,蘋果(手指示強調),幫媽媽拿個蘋果!
B.寶寶,幫媽媽拿個蘋果,好不好?
C.寶寶,去那兒(固定擺放的位置方向),幫媽媽拿個蘋果,好不好?
D.乖寶寶,您能幫媽媽一個忙嗎?(得到答復后再繼續(xù))媽媽吃蘋果,你幫媽媽去水果架拿一個蘋果,好不好?
好了,問題結束,現(xiàn)在請您選擇在平時生活中,您一般采用類似哪種形式的溝通方式?您的寶寶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完成您給他的任務嗎?
二、答案來了,來看看您和寶寶說話的方式正確嗎?
(1)如果您經(jīng)常用A模式和寶寶說話:
您可能會發(fā)現(xiàn),寶寶有的時候會不理您,對于您下的命令全當“耳旁風”。盡管您可能會重復而耐心地說幾次,但效果不佳。您只好自己動手了。您可能會在合適的時候教育您的寶寶,但即便是事后總結教育,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通過育兒論壇上的發(fā)帖,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爸爸媽媽的這種方式效果并不明顯。
這是什么原因,是您的寶寶沒有愛心,還是聽不懂您的話呢?
其實,更多的原因不在寶寶,而在您的說話方式上。因為您的語言里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而您的事后教育里如果帶有過多的抱怨,效果更不好。孩子是不能理解他有什么義務的,他需要的是鼓勵和參與的興趣。
在這里要提醒您,您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同樣的情況,記得要嘗試經(jīng)常去鼓勵孩子!
(2)如果您經(jīng)常用B模式和寶寶說話:
您可能會發(fā)現(xiàn),寶寶有時會出現(xiàn)執(zhí)行的錯誤,他可能會給您拿來其他的水果,或是拿了一袋的蘋果。難道是寶寶聽力有問題聽不懂您的話嗎?
不是這樣的,而是您下的命令語意不清晰、語言信息太少,孩子一時不能判斷去拿什么、去哪兒拿,所以出現(xiàn)了執(zhí)行的錯誤。對于三歲以下的寶寶來說,通過直接的口語去快速判斷后面隱藏的信息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也要提醒您,您平時和寶寶說話的方式詞語可能有些貧乏,給寶寶的語句太簡短。所以我們建議您要習慣使用長一些的復雜語句和寶寶說話,如果寶寶聽不明白,您可以重復幾次,但不要拆成短句或是詞匯來表達意思。
(3)如果您經(jīng)常使用C模式和寶寶說話:
雖然寶寶能很好地完成您的任務,但您可能會發(fā)現(xiàn),寶寶平時和您說話的時候,也喜歡用大量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意思。有的時候表達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會非常著急,甚至語言結巴。
這是什么問題呢?
這種現(xiàn)象是隱藏在許多家庭中的問題,是您把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弱化了,長期用肢體動作、眼神暗示等形式配合語言來表達意思,孩子也就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隨著孩子的成長,所需要表達的意思會越來越復雜,這時這種類型的孩子就會出現(xiàn)語言表達的障礙。
所以,針對2歲以上的寶寶,當您和他講話的時候,建議您盡可能減少肢體動作。
(4)如果您經(jīng)常使用D模式和寶寶說話:
您的寶寶不但很樂意接受您的任務,還會完成得比較好。因為在您的命令中,您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而且激發(fā)了他參與的興趣。
同時您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強,甚至會使用比較長的句子來表達他的意思,他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您沒有教過他的詞匯來表達他的意思,盡管有的時候他表達得并不那么貼切,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沒有關系,您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傾聽,等把孩子的意思聽明白以后,用更標準或更貼切的語言幫孩子總結,這樣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更大地發(fā)展。
三、爸爸媽媽跟寶寶說話時要注意的事項
1.禁止用娃娃語,比如吃飯飯、喝水水等。
2.不能把完整語句拆散成詞匯方式來表達,比如,“香蕉,蘋果,寶寶,吃這個,那個?”應直接使用規(guī)范的、完整的語句,比如“寶寶想吃香蕉還是蘋果?”如果您考慮到孩子太小可能聽不懂長句才這樣做,那您可以多重復幾遍,或使用的句式長度或難度略高于寶寶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3.規(guī)范語言,不要模仿孩子說話。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達開燈的時候,可能會說“亮亮燈燈”,打電話會說成“叮叮話話”。這些不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是孩子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您在表達這些意思的時候也采用同樣的方式,就會起到不良的影響,讓孩子以為他的表達是正確的。
4.減少肢體言語表達形式,盡量使用口頭言語來表達。在孩子難以理解的時候再適當?shù)嘏浜弦灾w動作。
5.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語句要清晰、連貫、易懂,不要使用復雜的詞匯。
家長保護孩子自尊心的交流技巧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沒考好,接下來你會怎么說?
你一定會說我當然是安慰他下次好好考啦,可是心里卻在想:還不是他不努力,太貪玩!
1
有一位母親給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卻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問道:
“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yè),可是,為什么我總比他落后?”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到兒子開始有自尊心了,而這種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排名傷害著。她望著兒子,沒有回答,因為她也不知道怎樣回答。
又一次考試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丶液?,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
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的人靈。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說出口。
應該怎樣回答兒子的問題呢?
有幾次,她真想重復那幾句被上萬個父母重復了上萬次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這樣的話來搪塞兒子。
然而,像她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不夠辛苦嗎?所以她沒有那么做。
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2
兒子上初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不過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贊賞,她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現(xiàn)在兒子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因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寒假歸來時,母校請他給同學及家長們做一個報告。其中他講了小時候的一段經(jīng)歷:
我和母親坐在沙灘上,她指著前面對我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躍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
這個孩子的報告使得很多母親流下了眼淚,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親。
3
爸爸媽媽們:
孩子拿著試卷回家時,不管成績怎樣,請給孩子做一頓豐盛的飯菜,祝賀孩子戰(zhàn)勝了復習的艱難。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一時跌倒了,沒關系,爬起來再跑,來得及!
不要讓“考試”,打碎了孩子玻璃般的心;不要讓“排名”,抹殺了孩子陽光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