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入托的孩子或有暴力傾向
發(fā)布時間:2021-03-12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個案
姓名:多多,年齡:4歲半
入托年齡:1歲2個月
多多1歲剛過就被送進幼兒園讀全托。
關于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多媽媽表示沒有發(fā)現(xiàn)多多有暴力傾向,“有時老師會投訴說他欺負別的孩子,但是情況也不多,三四次吧?!彼顡鷳n的是多多不喜歡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發(fā)火,老是吵著要回幼兒園,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倍喽鄫寢尡硎荆绻梢灾匦逻x擇的話一定不會再把孩子送進托兒所,“就算苦一些也應該自己照顧孩子?!?/p>
專家觀點:太早入園不利于孩子發(fā)育
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太早進入幼兒園或托兒所確實不利于孩子的發(fā)育,“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將2歲以下的幼兒送進托兒所或幼兒園,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對一的照看是最為理想的?!钡菍τ谶^早進幼兒園會讓幼兒具有暴力傾向的說法,他表示懷疑,“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能夠證實這一點,而且幼兒的心理問題非常復雜,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才是至關重要的?!?/p>
他認為把幼兒長時間地放在托兒所中,特別是群體中,可能會培育他們的攻擊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時候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往往與父母日常生活對他們的態(tài)度有關。“如果出于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讓孩子提前上幼兒園,父母應該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況,因為如果孩子在幼兒園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顧,不但會阻礙身體發(fā)育,對其心理和性格成長也會帶來不良影響?!蓖瑫r他也表示,對3歲左右的兒童來說,好的幼兒園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
足夠的愛才是重要的
嬰幼兒最好由母親專職照顧,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壓力和競爭日趨增強的今天,將孩子送進幼兒園是大多數(shù)父母都被迫選擇的事,而該什么時候送,很多時候會受到諸如工作、經(jīng)濟和照顧孩子的人手等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盡管孩子過早入托會產(chǎn)生暴力傾向這種觀點還有待證實,但也給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鐘,我們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兒園能夠得到專業(yè)教師的照顧和指導,但卻不能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任何一所學?;蛉魏我粋€老師。努力賺錢讓孩子衣食無憂、受到良好教育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記住,被無數(shù)例子證明的一個事實:在愛與關懷下成長的孩子遠要比僅僅在物質(zhì)中成長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豐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愛心、耐心和正確的引導。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過早入園孩子沒有安全感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成了眾多父母的堅定信念。無論是早有計劃還是跟隨大流的,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長就會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剛剛才滿2歲甚至連基本表達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進了幼兒園的小小班。這樣一來,他們受教育的時間比那些3歲入園的孩子早了許多,但這是否真的適合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歲童心理承受力差較難適應入園轉變
從幼兒教育專家的角度來看,判斷孩子何時入園合適,最科學的辦法是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具體細分。但就現(xiàn)實情況而言,“家長們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來幼兒園,又有誰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學晚呢?所以要細分孩子的入園年齡是不可能的事?!比A南師范大學幼兒園副園長吳冬梅說。
她表示,絕大部分家長都只想讓孩子早入園,早受教育,很少考慮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心理承受能力夠不夠強?!艾F(xiàn)在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到幼兒園以后受關注和照顧少了,常常會覺得不安和痛苦。而2歲的幼兒心理發(fā)育不成熟,語言發(fā)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調(diào)節(jié)情緒,不能像成人那樣逃避痛苦、平復心情,就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與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還可能有心理疾病。”
為慎重起見,一些幼兒園在每年入園報名后都會組織面試、家訪、親子活動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兒情況?!昂⒆悠鸫a要能表達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會說‘我想干什么’、‘我喜歡什么’,吃飯要喂,不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建議還是不要太早入園。”
入園前要多準備培養(yǎng)孩子集體生活興趣
盡管孩子不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多父母卻堅持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會有利于他們的身心成長,諸多在家里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也會得到糾正。吳冬梅提醒:孩子入園之前應提早兩個月做準備,以便良好過渡。
為了讓孩子適應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入園前的親子班。從剛開始陪孩子玩一個小時,慢慢減為半個小時,直至完全不用家長陪著,讓孩子逐漸適應集體生活。家長應多稱贊幼兒園和幼兒園的老師,當孩子喜歡上幼兒園,自然就能開心待下來。多帶孩子參加集體聚會,并不斷強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開心”,促使孩子對同齡朋友和集體活動產(chǎn)生濃厚興趣。
孩子們?nèi)雸@后經(jīng)常容易生病,吳冬梅說,孩子出生后第一次離開家庭,面對陌生環(huán)境,心理波動肯定表現(xiàn)為身體疾病。“新生入園焦慮是正常表現(xiàn),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經(jīng)受鍛煉。家長要有正確認識,不要表現(xiàn)得更為關心、照顧,要讓孩子了解上幼兒園是應該做的,就像爸爸媽媽上班一樣正常。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擔心,會加重孩子焦慮的程度?!眳嵌愤€不主張孩子春季入園,因為這個季節(jié)容易生病,在幼兒園很難得到特殊的照顧和護理。
教育孩子切記不要有暴躁、暴力
教育孩子切記不要有暴躁、暴力
一個單親母親給我們的節(jié)目組打電話,說他的兒子28歲了,不談戀愛,而且和媽媽基本不交流,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記者給我看了和那個兒子交流的微信,能看得出來,她兒子其實是個很誠實、很本分的男孩,和媽媽描述的那個冷漠、自私、暴躁的兒子完全對不上號。母親說兒子不順心時還會自殘,用筷子插到喉嚨里,甚至對媽媽動手。
前期采訪時,我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個情況,這個男孩曾經(jīng)參加過15次公務員考試,有幾次文化課考試也過了,但是面試卻均未能通過。大學畢業(yè)四年,除了參加公務員考試,基本沒有工作過,一直悶在家里,和母親關系又不好,也沒有女朋友,他的生活看上去不太美好。
這個男孩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他如此糾結,又如此執(zhí)著。
帶著幫助他們找問題的心情,我采訪了這個男孩。
他告訴我,他的生活非常無趣,每天都在痛苦中徘徊,他也想過改變現(xiàn)狀,甚至去當過保安,但是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更不是媽媽想要的生活。
媽媽好不容易一個人把他培養(yǎng)到上了大學,總是盼望他出人頭地,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考公務員。在15次失敗之后,母子都崩潰了。
媽媽總在抱怨和焦慮,每天早上起來就拉著臉,兒子認為媽媽這樣的情緒讓他無法開始正常工作,甚至沒有辦法戀愛。
和兒子聊了一個小時之后,我見到了這位母親,看一眼就知道她是個飽經(jīng)風霜的女人,滿臉都是哀怨。
母親一見到我就開始哭泣,講述自己如何艱辛地帶大兒子,現(xiàn)在兒子工作沒有,愛情沒有,還時不時和她發(fā)生沖突,最嚇人的一次,兒子動手打了媽媽,之后自己頭撞墻,差點出大事。
這位母親承認曾經(jīng)把兒子當作發(fā)泄桶,在外面受了委屈,回來不分青紅皂白就打孩子一頓,很多年都是這樣。
她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女人,婚姻不幸,和兒子關系糟糕,而更讓她難受的是她和自己的母親已經(jīng)打了好幾年,現(xiàn)在也不來往。
這個時候,故事中出現(xiàn)了第三個人,孩子姥姥。
現(xiàn)場兩個人都表示,家里最暴躁的人是老太太,一點小事不順心,都會大發(fā)雷霆。故事中的媽媽曾經(jīng)千辛萬苦從繼父手里要來一套房子,結果因為和自己母親關系惡劣,老人家生生把房子要了回去,這事件導致母女關系徹底惡化。
這樣一梳理,脈絡就清晰了。
一個女人,性格不夠溫柔,結婚之后有了一個女兒,就是我們今天故事中的媽媽。由于第一個女人性格不好,導致第二個女人和她一樣暴躁。當這個家庭有了第三代之后,孩子就成了出氣筒,誰不開心了就拿他發(fā)泄一下。
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小的時候不敢反抗,長大了就開始跟全家人有沖突。
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不想像上兩代人那樣貧窮落后地活著,于是不斷地參加公務員考試,可是從小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長大,心理素質(zhì)極差,一到考試就發(fā)揮失常,于是一次次考試失利。
考試成績不好,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男孩心情低落,加上媽媽一嘮叨,就和媽媽有了沖突,然后又自責,不想不孝,于是就開始自己傷害自己。
關鍵是現(xiàn)在故事中的三個人都不幸福,媽媽和姥姥老死不相往來,媽媽和兒子不是熱暴力就是冷暴力,這樣的生活聽起來都覺得可怕。
我們在采訪中經(jīng)??吹侥欠N暴躁的爹媽養(yǎng)出了人格不健全的孩子,今天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一個暴媽毀三代。
日常生活中,我也有暴脾氣的時候。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在身邊,我首先會選擇自己找地方靜一下。
如果火氣當時沒有控制住,發(fā)泄出來了,要切記不說過分的語言,比如侮辱性的,打擊性的,什么“沒見過你這么笨的孩子”“養(yǎng)你真是個累贅”;也不能輕易說不負責任的話,比如:“我根本不愛你,熊孩子!”這種話說出口無異于一把尖刀插在孩子心上。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工作,女兒在我旁邊說我頭發(fā)被皮筋纏住了,要幫我解一下。我當時正在見朋友,手頭一堆事情,簡單讓她弄了一下,越弄越亂還挺疼,于是隨口說:“什么破皮筋,剪斷得了!”女兒急忙說:“不行媽媽,別剪斷!”然后就跑出我辦公室了,我當時也沒當回事,一個小時后開完會了,發(fā)現(xiàn)女兒一個人坐在會議室,背對著門。我喊她,她一回頭,眼睛紅紅的?!澳憧蘖??為什么?”我問她。
女兒很委屈的樣子,沒說話。后來我和她聊了半天,才知道我扎頭發(fā)的皮筋是她自己手編的,而原料是她最好的朋友送的。女兒委屈地哭:“媽媽,我編了一下午的頭繩,我想您肯定特別喜歡,結果你說這是破東西,我好難受!”我這才想起來頭繩確實是女兒有一天神神秘秘送給我的,當時也是在忙,沒太在意。那一刻,我好自責,認真地給女兒道歉,女兒很快接受了我的道歉,還說幸虧沒剪斷,要不她得更難受。
這件事我一直記得,孩子單純可愛,總是想把最好的禮物給媽媽。而媽媽也總是想把最好的物質(zhì)條件給孩子,可是常常忘記了,孩子需要的其實不用花錢,不過是一個笑臉和一份尊重。
很多媽媽都和我說,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那忍著點脾氣就是第一步,這個都做不到,別的做好了效果也打了折扣。暴媽們,開始改變吧!
過早入園孩子沒安全感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成了眾多父母的堅定信念。無論是早有計劃還是跟隨大流的,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孩子越早接 受教育,身心成長就會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剛剛才滿2歲甚至連基本表達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進了幼兒園的小小班。這樣一來,他們受教育的時間比那些3歲 入園的孩子早了許多,但這是否真的適合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2歲童心理承受力差 較難適應入園轉變從幼兒教育專家的角度來看,判斷孩子何時入園合適,最科學的辦法是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具體細分。但就現(xiàn)實情況而言,“家長們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來幼兒園,又有誰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學晚呢?所以要細分孩子的入園年齡是不可能的事?!睂<艺f。專家表示,絕大部分家長都只想讓孩子早入園,早受教育,很少考慮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心理承受能力夠不夠強?!艾F(xiàn)在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到 幼兒園以后受關注和照顧少了,常常會覺得不安和痛苦。而2歲的幼兒心理發(fā)育不成熟,語言發(fā)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調(diào)節(jié)情緒,不能像成人那樣逃避痛苦、平復心 情,就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與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還可能有心理疾病?!睘樯髦仄鹨?,一些幼兒園在每年入園報名后都會組織面試、家訪、親子活動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兒情況?!昂⒆悠鸫a要能表達自己的需 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會說‘我想干什么’、‘我喜歡什么’,吃飯要喂,不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建議還是不要太早入園?!比雸@前要多準備 培養(yǎng)孩子集體生活興趣盡管孩子不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多父母卻堅持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會有利于他們的身心成長,諸多在家里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也會得到糾正。專家提醒:孩子入園之前應提早兩個月做準備,以便良好過渡。為了讓孩子適應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入園前的親子班。從剛開始陪孩子玩一個小時,慢慢減為半個小時,直至完全不用家長陪 著,讓孩子逐漸適應集體生活。家長應多稱贊幼兒園和幼兒園的老師,當孩子喜歡上幼兒園,自然就能開心待下來。多帶孩子參加集體聚會,并不斷強化“和小朋友 一起玩真開心”,促使孩子對同齡朋友和集體活動產(chǎn)生濃厚興趣。孩子們?nèi)雸@后經(jīng)常容易生病,吳冬梅說,孩子出生后第一次離開家庭,面對陌生環(huán)境,心理波動肯定表現(xiàn)為身體疾病?!靶律雸@焦慮是正常表現(xiàn),是孩 子心理第一次經(jīng)受鍛煉。家長要有正確認識,不要表現(xiàn)得更為關心、照顧,要讓孩子了解上幼兒園是應該做的,就像爸爸媽媽上班一樣正常。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擔 心,會加重孩子焦慮的程度。”專家還不主張孩子春季入園,因為這個季節(jié)容易生病,在幼兒園很難得到特殊的照顧和護理。
如何鼓勵孩子向家長傾訴?
有主見,有思想是一個好習慣,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傾訴,如今的孩子的思想非常的獨立,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愿與朋友,家人傾訴,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做家長的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傾訴能力。
那么該如何鼓勵孩子的向家長傾訴呢?
正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孩子的談話在安全、隱秘的地方進行。
1、要從身心兩方面表達對孩子的愛——摟住孩子,說話時別一張嘴就是“你為什么早不告訴我們”或“你為什么會讓這種丟人的事發(fā)生”,相反,應該給孩子一些積極的鼓勵,如“我很驕傲你能告訴我們這件事”,或“我很高興事情并不太糟”,或“我知道你還小,這不怪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是無能為力的”。
2、支持孩子把事情經(jīng)過講出來——向孩子明確表示“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我們會永遠愛你的”,鼓勵他們盡早如實向大人講清事情經(jīng)過,大人會幫助他們今后不再受到傷害。應該記住的是,性騷擾者肯定會在作案時恐嚇孩子:“如果對別人講,我會殺了你?!倍⒆右埠ε麓笕藭虼硕鴳土P他們,或從此失去關懷。
3、向孩子解釋他們沒有錯——大多數(shù)孩子會有深深的內(nèi)疚或自責,如果自己更精明或更強壯一些,那么就不會受到誘惑或哄騙,所以要明確告訴他們,你是沒有任何過失或責任的。
4、如果懷疑孩子存在身體方面的損傷,要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父母光是自己猜測是沒有用處的,必須及時就醫(yī),請專業(yè)人士做出正確的、獨立的判斷。
5、保持與孩子繼續(xù)交流——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今后仍然會同情、關愛、理解和支持他們,這樣孩子們就敢進一步說出具體過程和感受。
聽完之后的反應也應當盡量柔和,驚訝和暴跳如雷是最不好的了。這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利,也會影響孩子繼續(xù)說下去。要知道孩子對家長傾訴問題有多難,是鼓起多大勇氣的,若是不然,等到孩子跟你有代溝,什么都不愿意說的時候,你才想起來要與孩子溝通,那就已經(jīng)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警惕對孩子的“情緒暴力”
我曾經(jīng)在中國兒童中心接待過一位24歲的女孩的咨詢,女孩非常漂亮,是業(yè)余模特,拍過不少廣告,按理說應該是趨者若鶩,可是女孩卻出現(xiàn)了戀愛困難。言談中,她談到她的眼睛天生嫵媚,被同學們譏笑為電眼,她為此經(jīng)常苦惱,初三時候年輕的體育老師對他有了愛慕,她為此十分難堪,回家對母親說了,她想不到自己的親生母親竟然說出這樣的話:都說你的狐貍精我還不信,沒想到你連自己的老師也勾搭!她說她聽到這句話仿佛晴天霹靂,從此對男生連看一眼都不敢。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橙艘坏段幢貖Z人性命,一句惡言卻可以致人心死。語言的殺傷力決不亞于身體的暴力。我做過的教育調(diào)查顯示,成千上萬的孩子因為父母對于他們?nèi)秉c、失敗的指責、嘲諷而傷心憤怨。
那么情緒呢?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更容易被大人們忽略。
我讀師范大學的時候,聽到一種說法,就是同一句話可以有25種不同的表達方法,那時候年輕,覺得怎么可能有這么多,有個五六種就不錯了,可是現(xiàn)在長了幾歲,做教育作久了,就知道何止區(qū)區(qū)25種,甚至可以有上百種。而且不同的說法傳達的信息有天淵之別,比如“給我一杯水”,你可以平靜、委婉、友好、高興、輕松、善意的說出,也可以粗暴、無禮、敵對、悲傷、沉重地說出。你既可以通過他傳達出你的請求,也可以表達出你對對方的命令,你既可以表達出調(diào)皮,也可以表達出侮辱。
內(nèi)向孩子不宜全托
大孩子入全托增強主動性
兒童人格的發(fā)展形成需要經(jīng)過幾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發(fā)展任務。多項調(diào)查顯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更加獨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進了全托幼兒園,接受的第一個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辦的吃飯、穿衣等,都會在老師的指導下,一一學會并嘗試去做,因此比同齡人更早地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和同齡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發(fā)生爭執(zhí)自己和解,這能夠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較早地融入社會。
內(nèi)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歲半,階段任務就不是培養(yǎng)主動性,而是讓他們感受關愛,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就不適合入全托。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讓他們接受專業(yè)的生活護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自己周末也會把他們接回來好好“補償”,不會因此影響和孩子的關系??蓪嶋H上,再專業(yè)、再敬業(yè)的老師也無法滿足每個孩子個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對親情的渴望,家長的這種做法,說嚴重了,是對孩子的情感剝奪。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滯后,很難表達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經(jīng)發(fā)展完全,對父母有強烈的依戀,如果一連五天見不到親人,他們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萬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對其身心發(fā)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內(nèi)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實際上,天性害羞、膽怯的孩子因為不善于表達自己,經(jīng)常會潛意識地壓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開心的事都會藏在心里。而幼兒園的老師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孩子身上,所以他們的心結很難被及時發(fā)現(xiàn),長此以往,孩子會更壓抑,不利于將來個性的發(fā)展。
補償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長是出于工作的壓力,無奈地選擇了全托,還是出于培養(yǎng)孩子的考慮,對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兒園并不能替代家長的關愛和教育。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正處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歡和父母對著干,不好管教,這時父母千萬不能有“孩子太調(diào)皮,干脆送幼兒園算了”的想法,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導。
此外,父母必須在雙休日多花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補償對他們感情上的虧欠。不過,一些家長因為送孩子全托,覺得內(nèi)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甚至縱容他們發(fā)脾氣、耍性子,這種做法也不可取。補償主要應針對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培育他們開朗的性格,幫他們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網(wǎng),而不應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補償變成溺愛。
如何教育“暴力”型的孩子
如何教育“暴力”型的孩子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幼兒的攻擊性受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因素的影響,如何教育“暴力”的孩子呢?
1、培養(yǎng)跟孩子講道理的習慣:如果孩子不了解或聽不入耳,也不必強求或過分期待他接受。孩子每天都在成長,讓他隨著身心的成長而學會講理。
2、提供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如果孩子天生的氣質(zhì)是屬于霸道型,又未加關注而任其發(fā)展,也許就此定型。因此良好的后天環(huán)境對他極具重要性。良好的環(huán)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幼兒園與家庭的學習環(huán)境等。
3、讓孩子飼養(yǎng)小動物:孩子從喂食、撫摸小動物的行為中,能培養(yǎng)愛憐弱小之心,學會照顧人、考慮到別人的存在,進而逐漸減少霸氣。
4、讓孩子發(fā)泄過盛的精力:平時多讓孩子從事體力上的活動,并給予指導,使孩子過盛的精力有所發(fā)泄,同時還可借圖書、音樂的熏陶,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5、引發(fā)孩子良好的行為:從行為治療的觀點來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為不好,應設法引發(fā)他另一方面良好的行為;當孩子良好的行為出現(xiàn)時,則鼓勵、稱贊他,強化他這種行為,使之漸漸地向良好行為改變。
6、幫孩子建立人際關系: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認為,“霸道”是一種獲得滿足的方式,這種行為沒什么不好,因此只顧自己,不會考慮到人際關系。這樣的孩子在孤獨的環(huán)境里,霸道的行為會顯得更為強烈。因此,不妨多帶孩子參加屬于孩子們的社會場合,例如:慶祝生日會。在與別的孩子共同分享、游戲中,他學習到“施”與“受”的關系,便覺得沒有“霸道”的必要,進而產(chǎn)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