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你知道孩子為什么厭學么?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

厭學的原因有著復雜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觀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家教環(huán)境不良:(1)家長的不良榜樣。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塑造子女心靈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對學習的態(tài)度、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樣。家長對學習漠不關心,終日糊吃悶睡,生活墮落,行為不端,爭吵不寧,態(tài)度粗暴,愛發(fā)牢騷,流露輕視知識,鄙視教師,與學校對立的言論,更有甚者哄騙子女棄學掙錢,這些家庭的學生容易染上不良習氣,大多心理陰暗、粗野性格執(zhí)拗,智力發(fā)展受到壓抑。(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長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標準要求孩子,不斷給孩子加壓,一旦達不到標準,動輒嚴厲懲罰,使孩子心理受到傷害,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對學習產生反感,甚至與家長對抗,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偏愛,孩子不需努力,便擁有一切,物質上超前滿足迷亂了對學習的認知。

2、學校教育失當:(1)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學校,從小學就開始分主副科,只上語、數、外所謂主科,其他音樂,美術,自然,體育,社會等孩子心中的“好課”只寫在課程表上。由于教師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連續(xù)上語文或數學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學生焉能不膩不厭,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爾上一次體育或音樂課都能興奮幾天!可嘆那些校長和老師們仍在善意地這樣做著!(2)教師素質是造成厭學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學,讓孩子乏味,煩悶海量的重復性作業(yè),讓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學挫劣,越需用作業(yè)來上“保險”。學習自然成了機械、被動,盲目,懲罰性的活動,成了一種負擔,學生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尤其是成績中下等的同學疲于奔命,長此下去只能選擇棄學,過點人過的日子!(3)對差生的忽視。一些有升學任務的學校(高、初中),只對上級負責,也就是完成升學指標。從校長,班主任到科任老師只重尖子生,對升學無望的學生持任意處置,聽任不管的態(tài)度如排位,分班、參與班級活動等,差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關心和幫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損,師生關系緊張情緒對立,隔閡與日俱增,于是自暴自棄,致使厭學棄學。

3、社會環(huán)境不良:(1)粗俗文化的傳播。由于金錢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視媒體泛濫一些學生缺乏鑒別能力,追逐時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黃色書刊,網吧和游戲中吸煙酗酒早戀、偷盜吸毒攀比消費,淡化轉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追求。(2)媒體的誤導,一些媒體正面的報道宣傳不足,為迎合讀者,將升高就業(yè)中的一些社會問題不科學地人為放大,將區(qū)域性的潛在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緊張空氣,錯亂社會認知。

4、學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是喪失了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偉大的目標才能激發(fā)偉大的動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長對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強有力的學習動力,另外,由于自我認知的偏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棄了對學習的追求和熱情。

厭學表現(xiàn)與危害:厭學是諸多心理障礙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問題其表現(xiàn)為認識存在偏差缺乏學習的興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習中有不愉快體驗,如心煩、頭痛、焦慮、枯燥、厭惡等;以消極態(tài)度情感對待學習,如機械被動應付式學習,行為上表現(xiàn)出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如討厭作業(yè)、不認真聽課、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甚至出走、輟學;常與家長教師抵觸對立,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對學習成績反應麻木等。

厭學直接導致學業(yè)不良,更為嚴重的是它影響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和個性形成。專家研究表明:厭學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樂學者,極易導致種種心理健康問題,如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強精神質型個性,即表現(xiàn)出孤獨、麻木、反應緩慢,難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焦慮、郁郁不樂、憂心忡忡、情緒反應強烈,性情古怪、孤僻、對他人冷漠,心腸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由于對學習認識上的偏差,家長期望值太高,學校升學的壓力,社會就業(yè)的競爭等因素,使厭學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緊張、焦慮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中,很難解決個體的學習行為與社會要求間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難于自拔,導致心理失衡,疲勞,挫傷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時,厭學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際關系的內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愛護,在班級中常遭排斥,歧視其歸屬、接收支持和愛的情感長期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和社會安全出現(xiàn)危機,長期如此,便易導致自卑,抑郁敵對偏執(zhí)等心理問題,易對人對事產生消極認知,過于敏感,不好交際,不信任他人,不能關心理解他人,行為沖動倔強,難以適應環(huán)境,從而形成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強精神質型個性。

另一方面,厭學具有彌散性。他們錯誤的認知,不良的心理反應和人際關系等,易污染班級的學習氣氛,傳染周邊同學,大面積地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對策之一:強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分為智力和非智力兩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非智力因素包括興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發(fā)展,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學習成績與智力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狀況下,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

(1)激發(fā)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直接的動力。它的發(fā)展要經歷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有趣是對事物的直接興趣,具有直觀性、盲目性、廣泛性,隨生隨滅、為時短暫。樂趣即對事物的特殊愛好,具有專一性、自發(fā)性和堅持性。志趣是興趣與理想相結合的產物,具有社會性自覺性和方向性,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并發(fā)展到樂趣和志趣,就會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轉化為持久的動力。

(2)增強學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識滲透的載體,“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神奇的期望效應,實質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只有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厭學情緒和行為的產生。

(3)優(yōu)化學生的意志品質。意志具有自覺性、堅韌性、果斷性、自制性等品質,它對行為具有發(fā)動和制止兩方面作用,意志對行為的積極調控作用,正是厭學者所缺乏的。YJs21.cOm

(4)塑造積極的性格特征。積極的性格特征有勤奮、自信、謙虛、進取心等,對學習有促進作用;消極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驕傲、安于現(xiàn)狀等,則阻礙學習進步。

上述心理素質的教育與訓練,可開設心理教育課大面積進行系統(tǒng)地學習與輔導,也可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進行。對于少數厭學癥需要進行的個別心理咨詢、建立心理檔案,追蹤矯正。

對策之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施多元評價。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加德納在《智力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每個人都能在一、兩個智能領域表現(xiàn)得很突出,教育的責任就是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孩子的智能強項,使孩子一開始就處于心理優(yōu)勢的地位,能在發(fā)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因此從教育內容上必須擯棄主副科觀念,開足開好各門課程,超越教材、超越課堂以滿足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的需要,從教學方式上必須改變滿堂灌,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構建生動、歡樂的課堂,以實現(xiàn)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從評價方式上,必須擯除一把尺子的做法,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如此,對學生的要求就不會一刀切,自然就會有多類好學生,每個學生都會有其自由發(fā)展的優(yōu)勢空間,沐浴興趣,體會成功,找回自信,贏得自尊,塑造自我,張揚個性,從而健康發(fā)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嗎?


怎樣使孩子幸福我總以為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給她買許多玩具就會使她幸福,可有一次與女兒的談話,卻使我得以反省。我對女兒說,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給你這么多的禮物??伤f,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幸福,因為你不跟我玩。這句話震撼了我的心靈。是的,要使孩子感到幸福,決不是僅僅給她提供物質上的滿足,而更要與她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溝通,而在一起游戲,就是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難怪科學研究證明,最有威信的,就是那些每天能擠出一些時間和孩子玩的父母。

把電視遙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對于工作繁忙,疲于奔命的父母來說,把電視遙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一件最省心的事??墒怯幸患拢瑓s使我意識到電視遙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多么不負責任的事情。有一天,女兒的老師告訴我,因為一個男孩不愿意跟我女兒玩,她就學著武打片的人物,“哈哈”地對那個男孩拔拳揚威,使那個男孩不知所措,大聲哭起來?;丶液螅揖蛦柵畠?,你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嗎?她回答說,好人也要打人的呀,武打片里的英雄都打人的。孩子太小,她確實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圖省心,而讓自己的孩子被那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引入歧途。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著名人物之一,社會心理學家班圖拉在他的一系列的研究中,揭示了兒童的模仿行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兒童的模仿對象,不僅是身邊的成人,還有那些電影和電視等。有時,電影和電視中的主人公,對孩子的影響甚至超過兒童身邊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我們就必須把電視遙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

每天抱一抱、親一親孩子在東方文化中,孩子一旦進入3歲以后的幼兒期,父母就很少去抱一抱、親一親他們了。然而,和孩子的肌膚接觸,對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增進親子間的親情,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美國的“撫摸治療”協(xié)會,已證明了撫摸,對那些低體重兒和在母體中受到過驚嚇的新生兒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每天定時定量的撫摸,使那些低體重兒很快增加了體重,受到過驚嚇的新生兒情緒很快得到安定。那么,到了幼兒期,是不是孩子就不再渴望與父母之間有肌膚的接觸呢?女兒的行為告訴我,他們依然渴望父母的抱一抱、親一親。有一次,女兒的畫被刊登在他們幼兒園的園報上,女兒興奮地把她的作品給我看。我就問她:你需要媽媽給你什么獎勵呢?她就指著自己的額頭,說:“Kiss!”我就輕輕地吻了她的前額,可她并不滿足,要我吻她50下。在孩子的心中,爸爸媽媽去抱她,就是對她的最高獎賞。

為人父母,也是人生學習的另一開端,這與其他的學習不同。其他的學習都是在掌握專業(yè)知識后,再獲得證書,持證上崗。而我們,是在沒有獲得任何證書的情況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做父母的權利。因此,“怎樣做父母”的問題當??M繞心頭。在干中學,而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媽媽會因為孩子而刻意減少對負面新聞的“攝入”,一方面是擔心孩子會因此而悲傷,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無從回應孩子對于負面事件的疑惑和問詢。

有一個媽媽在微信里記錄了她的孩子看了“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應:

在床上翻來覆去的兒子忽然對我說:“媽媽,人活那么久其實也沒什么意思對嗎?”隔了一會兒又說:“世界有第一天嗎?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兒子這是怎么啦?是因為作為媽媽的我最近老在看“東方之星”的新聞嗎?對于孩子的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間接受了我的情緒刺激,還好他說完沒多一會兒就睡著了。

世界不總是美好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到底需不需要對孩子屏蔽“負面”、“傷感”、“殘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過的一本書,《守護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個方法》,作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麗貝卡·貝利和精神病護理資格護士伊麗莎白·貝利,她們在書中提到了類似的場景,是美國發(fā)生“911事件”后的一個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長以為可以讓自己的孩子與外面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隔絕,但是最終他們將無比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認識的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封鎖了紐約世貿大樓遭攻擊的事情。他們家里沒有電視,但依舊小心翼翼,從來不在家中討論這則恐怖新聞。

一天下午,有架飛機飛過他們的房屋上空,孩子就問飛機上是好人還是壞人,顯然,孩子從別的地方聽說過飛機恐怖事件,這時孩子的父母才認識到應當與孩子認真討論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幫他理清思路……

家長不要自欺欺人,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能夠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兒童綁架這樣的新聞,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和不適感比成年人要嚴重得多。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這類事件是發(fā)生在同齡人身上。家長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擔心,或者覺得很難開口和孩子討論這個話題。

所以,這兩位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是:不要以為可以讓孩子與外面的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隔絕,同時作為家長要注意媒體對孩子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這類比較傷感、恐怖的新聞時,應該如何回應,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訪了宋慶齡幼兒園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師,徐老師同時也是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她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不用刻意回避

沒有必要刻意回避負面新聞,事實上父母沒有辦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許不會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兒園聽別的孩子提起,就像“東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兒園有新聞播報環(huán)節(jié),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應,認可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和你說起這個話題,父母回應的原則是正面回應、認可孩子的情緒,但要點到為止,不要再進行深入討論。

比如當孩子說“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應,認可他的情緒:“是的,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爺爺奶奶去世了,他們的家人一定很傷心?!钡挥迷俸秃⒆由钊胗懻摿?,畢竟學齡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感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他的擔心、害怕,家長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感。比如,遇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飛機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飛機起飛、降落,發(fā)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飛機會推遲起飛,這就是飛機的工作人員為了保障飛行的安全,飛機起飛前都有叔叔會檢查飛機的狀況。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沉浸在傷感的情緒中,要通過傳遞正面、積極的信息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發(fā)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討論,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去幫助在地震中受災的人;再比如在這次翻沉事件中,有幾個叔叔得救了,那么學會游泳就比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

家長收看此類新聞也要適度,注意媒體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感到焦慮、沒有安全感,孩子也會被家長的恐懼感傳染。

那么具體到孩子說“媽媽,人活那么久其實也沒什么意思對嗎”這樣的問題,徐老師建議媽媽可以這樣回答:“如果活得時間長,可以多點時間實現(xiàn)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員,又想做消防員,你就可以做幾年的消防員,再努力做宇航員,那是多棒的事情!”選擇孩子喜歡的,他覺得有意思的事情說。當然,有時候也只是孩子一時的感嘆,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傷,還是要具體看孩子的表現(xiàn)。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媽媽大條點也沒有關系,不用擔心是不是要回應孩子的每句話,因為孩子已經內心很敏感,如果媽媽亦步亦趨,反而強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當時沒有回應,但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后續(xù)表現(xiàn),這種負面情緒是不是持續(xù),如果持續(xù)就要幫助孩子疏導、消除他的恐懼感。如果孩子沒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舊話重提。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徐老師還是建議“正面回應,點到為止”。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發(fā)生,也有壞的事情在發(fā)生,往往壞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負面新聞出現(xiàn)時,我們會不會出于對孩子的“保護”,關掉電視?;蛘呤且驗槲覀儞暮⒆訒羞@樣那樣的想法后,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孩子,但實際上我們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和孩子之間談論的話題也不可能永遠只是圍繞著我們自己這個小世界,當談到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時,我們是不是可以拿出一點點時間,想一想:

“我給孩子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勵孩子以更寬闊的視角去認識當前發(fā)生的事情”?

先別急,知道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父母會關注孩子哭鬧行為背后的原因,猜測他可能是餓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好像漸漸喪失了這個能力,變得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卻很少思考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這里舉兩個例子,你就能明白,孩子明知道那么做不對,為什么會做一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事。

有一次,在圖書館看書,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媽媽埋頭忙碌,6歲的孩子在用蠟筆涂色。安靜了沒一會,6歲的孩子開始用腳踢桌子?!皠e踢了!”媽媽很生氣地瞪了他一眼。孩子撅了撅嘴,停了下來。沒一會,又開始踢桌子,媽媽呵斥了他,孩子安靜了沒兩分鐘,又開始踢桌子,這時同桌的人已經不勝其煩,換了座位,媽媽感到又窘迫又惱怒,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

媽媽對孩子調皮的行為感到氣憤,并且急于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卻從沒想過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孩子也一樣,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孩子踢桌子的行為,讓媽媽的注意力從書本轉移到了他的身上,雖然是被媽媽批評、責罵,但他依然很滿足,因為他的真實目的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就是尋求媽媽的關注,即使是負面的關注。

如果上面的故事說服不了你,下面這個故事你可能會更有感觸。三歲的貝貝本來是個快樂可愛的孩子,他成長得很快,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一歲前學會走路,十八個月就不再用尿布了,兩歲時能清楚地說出正確的語句,而且他很擅長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可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喜愛。可是忽然,他開始哼唧、哭叫,還經常尿褲子、拉褲子,這些年齡倒退的行為發(fā)生在弟弟出生兩個月之后。貝貝的父母,感到很疑惑,就向兒童心理醫(yī)生請教。

醫(yī)生,告訴他們:“貝貝會出現(xiàn)這些行為,是因為他觀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的關注,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他認為,只要自己變成一個嬰兒一樣不能自理,就能重新得到媽媽的關注。你會覺得孩子采取的方式有點莫名其妙,這是因為孩子并沒有察覺和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直覺。”

貝貝的父母現(xiàn)在明白了,孩子出現(xiàn)這些錯誤行為的原因,是想尋求關注,所以父母及時做了調整,平時在照顧弟弟的同時,也給予貝貝足夠的關注,比如媽媽如果抱弟弟,就一定會抱他,不會因為弟弟是嬰兒,他是個大孩子而區(qū)別對待。另外,父母還邀請貝貝一起來照顧弟弟,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通過這樣的調整,不久之后,貝貝又回到了那個聰明伶俐的狀態(tài)。

從上面兩個故事,你可能已經知道了,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關注。因為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能依賴的只有父母,他們除了父母就什么都沒有了,如果他們感到父母不夠關注自己,就會極其沒有安全感。

而父母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還有我們的伴侶、父母,以及自己的事業(yè)和財富,我們的安全感也來自多方面,精力也同樣被分散到各處。所以我們越來越難做到:將100%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我們,原來孩子愛我們,遠比我們愛孩子的還要多??!

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后,有著特定的原因,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時,我們先別急著糾正、責罵、或者懲罰,想想孩子這么做背后的原因,孩子經歷的少,很多事情沒還需要引導,只有找到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不適當的行為。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嗎?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寶寶是一個擁有探索精神的人,這種精神將極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正確地面對孩子的“為什么”是家長必修的功課。如果你的孩子很少問為什么,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如何面對“為什么”

小明今年5歲了,他的問題特別多,整天纏著大人問個沒完沒了,“為什么火車要在鐵軌上跑?”“為什么魚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為什么會結冰?”等。小明的這種情況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正常表現(xiàn),他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們的知識經驗又無法解答這一切

,這時,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多加鼓勵,積極引導 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肯動腦筋,耐心傾聽孩子問題并作出正確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纏人,這樣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嫌煩而不敢再提問題。而一個沒有問題的孩子本身就是個“問題孩子”。

明察動機,莫落“圈套”孩子的提問有時僅僅是表達一種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為什么要睡覺?為什么不能看電視?”這類問題其實是在詢問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順著這個思路去回答“因為寶寶不睡覺就會……”那就錯了,最聰明的回答是“寶寶到了應該睡覺的時間了,應該上床睡覺了?!?/p>

舉一反三,引發(fā)聯(lián)想孩子的思維簡單,很難觸類旁通。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聯(lián)想,以減少同類問題的反復提出。例如貓為什么不穿衣服?我們不僅要回答他的“為什么”,還要告訴他“狗、羊、牛等同類動物也是一樣的。”這樣既開闊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對問題的理解。

當不能正確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詞,要向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不會回答,等我看過書后就告訴你”。這樣做,可以激勵孩子將來好好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總之,為人父母者應該保護孩子愛提問的天性,并多加鼓勵,或許你會發(fā)掘和造就一個神童。

相關推薦

  •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嗎? 怎樣使孩子幸福我總以為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給她買許多玩具就會使她幸福,可有一次與女兒的談話,卻使我得以反省。我對女兒說,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給你這么多的禮物??伤f,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幸福,因...
    2021-11-20 閱讀全文
  • 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媽媽會因為孩子而刻意減少對負面新聞的“攝入”,一方面是擔心孩子會因此而悲傷,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無從回應孩子對于負面事件的疑惑和問詢。 有一個媽媽在微信里記錄了她的孩子看了“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應...
    2021-11-25 閱讀全文
  • 先別急,知道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父母會關注孩子哭鬧行為背后的原因,猜測他可能是餓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好像漸漸喪失了這個能力,變得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卻很少思考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這里舉兩個...
    2020-12-31 閱讀全文
  •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嗎?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寶寶是一個擁有探索精神的人,這種精神將極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正確地面對孩子的“為什么”是家長必修的...
    2020-10-27 閱讀全文
  • 你知道我在貼什么嗎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面子,有時在活動中遇到不會的東西,他們常會找些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讓人覺得出乎意料的吃驚,卻又佩服他們的小聰明。以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區(qū)域游戲的美工區(qū)里,班里的孩子們都玩的...
    2021-04-13 閱讀全文

怎樣使孩子幸福我總以為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給她買許多玩具就會使她幸福,可有一次與女兒的談話,卻使我得以反省。我對女兒說,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給你這么多的禮物。可她說,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幸福,因...

2021-11-20 閱讀全文

很多媽媽會因為孩子而刻意減少對負面新聞的“攝入”,一方面是擔心孩子會因此而悲傷,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無從回應孩子對于負面事件的疑惑和問詢。 有一個媽媽在微信里記錄了她的孩子看了“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應...

2021-11-25 閱讀全文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父母會關注孩子哭鬧行為背后的原因,猜測他可能是餓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好像漸漸喪失了這個能力,變得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卻很少思考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這里舉兩個...

2020-12-31 閱讀全文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歡問“為什么”嗎?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寶寶是一個擁有探索精神的人,這種精神將極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正確地面對孩子的“為什么”是家長必修的...

2020-10-27 閱讀全文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面子,有時在活動中遇到不會的東西,他們常會找些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讓人覺得出乎意料的吃驚,卻又佩服他們的小聰明。以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區(qū)域游戲的美工區(qū)里,班里的孩子們都玩的...

2021-04-1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