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美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25條黃金法則

發(fā)布時間:2021-02-22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到底該怎么跟孩子溝通才是最好最有效果的呢? 相信父母們都會琢磨過這個問題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小編特意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也相信大家看過之后,會有所啟發(fā):)

美國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他們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最終要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這是美國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核心。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25條黃金法則:

1. 傾聽他們怎么說,而且須用心地傾聽。

2. 花時間學會真正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3. 就像我們當父母的一樣,孩子當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吧!

4. 常和他們一起度過有意義的時光。

5. 別將孩子跟他們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橫向比較”。

6. 與其對孩子常作否定,還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話說說。

7. 不忘表揚——告訴他們你為他們而感到自豪。

8. 禮貌對待他們的朋友。

9. 可以跟他們說說你心中的煩惱,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遇到麻煩的并非只有他們孩子。

10. 熱心參加他們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如運動會、表演會、手工作品展覽會、家長會等。

11. 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們的意見或看法。

12. 對他們擁有的物品同樣應予以尊重。

13. 不妨經常和他們一起哈哈大笑。

14. 努力發(fā)現(xiàn)你和孩子共同喜歡做的事,并參與其中。

15. 對幼兒園布置給孩子的工作同樣熱心。

16. 耐心地觀察并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所在。

17. 盡量多地和他們一起進餐,或一起做飯。

18. 有時可對他們說,你認為他們很有兩下子。

19. 讓他們知道,你隨時隨地樂于做他們的幫手和后盾。

20. 作解釋時務必耐心。

21. 讓孩子學會如何應對突發(fā)的意外事件。

22. 為了能隨時照顧孩子,你也須照顧好自家。

23. 向他們說,你很高興是他們的家長。

24. 見到孩子時不忘露出微笑。

25. 每天都可以跟他們說你真誠地愛著他們。

美國父母除了和孩子直接溝通以外,還很注重和老師的交流。在美國幼教機構,家長與教師的約談已形成制度。全美幼兒教育協(xié)會制定的《高質量早期教育標 準》中明文規(guī)定:教師每學年至少與每個孩子家長約談一次,并可根據(jù)需要隨時安排,以討論孩子在家和在園的進步、成績與問題。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日本家庭教育的黃金法則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第一來源于教育:即來源于家庭的教育,來源于父母的教育,來源于幼年的教育,來源于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不來源于知識的培養(yǎng)、科學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因此,幼年時期人格的培養(yǎng)對人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和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家庭教育手冊記載了如下內容,堪稱家庭教育的黃金法則。當問及孩子“你對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時”,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孩子的祈求是理所當然的,父母應該直面這樣的現(xiàn)實。只要提供必要的條件,孩子就能夠自然地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安寧、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識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為了自己,請對家庭進行一次再認識吧。不會珍惜自己的人,也不會珍惜孩子。養(yǎng)育孩子確實很重要,但是繁重的家務和社會壓力會使人神經緊繃,誰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煩躁不安就會傳染孩子。所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保持心理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二人應相互配合,共同承擔。另外,求助并不是可恥的。鼓起勇氣,去家庭教育咨詢中心、保健中心,兒童咨詢所等處跟專家談談。在家里,父母充滿幸福的笑容會使孩子感受到幸福。養(yǎng)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有這種想法的父親要當心。一般認為,在現(xiàn)代家庭里,父親的權威地位受到威脅,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大減弱了。通常父親和母親的育兒方針基本一致,但父親和母親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糾正過于密切的母子關系。父母的默契配合很有必要,母親要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父親;父親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斥責母親。未必一說就知道,但不說就更不知道了。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如果什么都不說,要互相理解是很難的,親人也不例外。不斷增加父母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礎,而交談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另外,在家庭關系中,還有很多活動對增進親密關系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最普通的一起吃飯。全家人一起吃飯很重要,規(guī)律的飲食不僅對兒童的身體健康有益,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也有深遠的影響。全家人一起吃飯時愉悅的氣氛,父母費心做出的飯菜飄出的香氣,已經將父母的愛自然地傳達給孩子,由此得到的滿足感、信賴感能使孩子開朗、堅強地成長。所以,趕緊商量一起吃飯的時間,養(yǎng)成全家人一起吃飯的好習慣吧。孩子一定能領會到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tài)。家長往往要兼顧事業(yè)和家庭,工作將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奪走了不少。但家長疼愛孩子、為了美好未來而努力奮斗的形象一定會深深的銘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言傳身教的力量有時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無論何時,都要充滿自信地養(yǎng)育孩子,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tài)。規(guī)矩是為誰定的?家規(guī)不僅包括日常問候、門限時間、關燈時間等,還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等社會規(guī)范。為了讓孩子懂規(guī)矩,并讓孩子遵守規(guī)矩,父母要經過認真討論,定出明確的家規(guī),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家規(guī)。而傾聽孩子的意見與跟孩子共同制定家規(guī)同樣重要。尤其是給孩子單獨房間的同時,也要給他定好規(guī)矩,否則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間里,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就會減少,親情逐漸單薄。要想使房間對孩子的成長起作用,定出家規(guī)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跟父母問候再進自己的房間;孩子的房間不上鎖;孩子帶朋友進自己的房間前,先把朋友介紹給父母;父母覺得有必要時,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把握孩子的實際情況等等。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錄像、玩電子游戲的話,那他太寂寞了。

長期沉溺于虛擬的影音娛樂世界里,容易造成溝通能力欠缺、冷漠、生與死的現(xiàn)實感薄弱等問題。不能區(qū)分現(xiàn)實和假想世界,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留下陰影。給孩子制造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鼓勵他到大自然當中去,定出不多看電視、錄像,不多玩電子游戲的規(guī)矩,并使孩子養(yǎng)成遵守這些規(guī)矩的習慣。

家庭教育的十二個黃金法則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環(huán)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孩子,由著孩子瞎吃,不鍛煉和勞動,就是一種不健康的習慣。孩子變得好逸惡勞的罪魁禍首也是家長的慫恿。還有,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huán)境。

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愛對孩子喊:“你怎么這么笨”,“這么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語,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斗智能和經驗,不然多吃那么多年的干糧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與孩子斗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尤其是家長、老師等和孩子關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布。也不可采用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fā)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長檢點言行極為重要,孩子的教養(yǎng),多半來自生長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家長也要注意交往的社會關系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guī)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但不是不可以批評,也可以采用適當?shù)姆绞阶鲂┨幜P,比如孩子做錯了何事,可以罰其幾天不能看電視,但決不能不許孩子吃飯,或者罰站數(shù)小時,打罵更是違法的。

后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

有時候,成人都說不清楚后果和危害,光對孩子橫加指責,就無法服人。因此要教育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人首先得周密思考前因后果,然后好好與孩子談談,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做到這點不算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或許有人以為美國很開放,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待道德感情、家庭責任、性愛行為等,都不會超越底線,也少有人因為幫親友社會關系而腐敗違法的。因為他們心中有原則,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

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征,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制得太嚴。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的。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時候回家(when)。

上面這些“法則”也是根據(jù)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來制定的。對熟知少兒身心成長過程的專業(yè)教育人員來說,這些只不過是最基本的常識。在美國,就是普通家長,也會通過學校的指點或者參與兒童組織志愿服務時受到培訓而掌握較為專業(yè)的教育法則。因此這些法則貫穿于美國從社會、學校、到家庭的教育之中。

當然,無論那里總會有例外,美國也會有不合時宜的家庭,采用不符合社會通行法則的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一些外來新移民家庭,不理解美國的法則,依然按照祖國的一套規(guī)矩來管教孩子。如果家長不根據(jù)社會主流法則來調整自己的觀念,越花費大力氣教育,大人孩子越不開心,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還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六個黃金法則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六個黃金法則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的刷牙,到上車系安全帶,到不愛吃的食物,總之是千奇百怪。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因為不良行為一旦變成“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羈絆。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都喜歡在表揚和鼓勵下做些事情,即使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對于父母來說,最好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伙兒的,這樣你所說和所做的才不會有太多的抵觸,也更容易糾正不良行為。下面就介紹6個簡單的方法:

從改善關系做起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與自己合作,首先要從關注改變他,轉變到關注改善你與他的關系上來。有些父母一聽到有人“告狀”或看到孩子行為不軌,就會大出手腳,恨鐵不成鋼。實際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一兩次不禮貌或不良行為,此時家長如果不分場合,不分情況,逐一加以糾正,結果只能是讓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感覺不舒服。

家長感覺自己是一個壞媽媽或壞爸爸,孩子則感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從而不敢嘗試或產生自卑心理。家長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做的糾正工作,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都給孩子一到兩次正面積極的回應,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給予表揚,用肯定的態(tài)度愛護和關心,一個鼓勵的眼神或一句簡單的表揚都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或過分的物質獎勵。因為孩子是愛表現(xiàn)的,只需輕輕一夸,孩子就會高興,精神上都得到滿足。家長還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和孩子玩一會兒他喜歡的游戲,這對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非常有幫助。只有關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才容易改善。

不要事必躬親

媽媽在喂養(yǎng)嬰兒的過程中,要給嬰兒喂奶、換尿布、穿衣服等,從而在嬰兒長大些的時候,讓他做些以前媽媽做的事情是很難的,因為孩子已經形成習慣或有了依賴心理。但媽媽比較忙的時候,沒有時間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給寶寶傳達“他有能力做”的信息,盡可能地讓他完成盡可能多的小任務,讓他成為你的小幫手。

對于處理人際關系等問題,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提些建議,而不是親自上陣去替寶寶處理問題。比如:寶寶與小朋友鬧了矛盾,要鼓勵他去說服對方,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語言,而不是對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寶寶會得到鍛煉,而媽媽也會得到難得的片刻休息。

保持冷靜

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沒完沒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賴床等行為,媽媽在當時情形下,通常會遭遇到孩子的哭鬧、叫喊等抵抗,媽媽也難免會發(fā)脾氣,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吵鬧比賽,這并不能促進孩子與你配合,結果只是使雙方更生氣,或讓孩子知道如何堅持就能勝利。

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是家長保持冷靜。那具體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長可以告訴他,無法接受他現(xiàn)在的行為,并再給他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讓其二選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賴是不對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訴我你的想法。

家長應該知道,競爭或斗爭需要對手,如果沒有對手,競爭或斗爭也就沒有了意義。當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時常發(fā)現(xiàn)我們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就像拔河比賽,如果我在拔河比賽中放開了繩子,雖然他會摔疼,但他最后會停止抵抗我,放棄戰(zhàn)爭,從而使他關注他的行為并最終改變這些不良的行為。

適度同情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計劃、以自我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按時離去房間去睡覺以適應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別累的時候,希望孩子能安靜地玩一會兒以使自己能打個盹。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當你為了工作要強迫寶寶也早起的時候,只是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覺就會很不好。

當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覺時,需要將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幾秒,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幼兒園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么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寶最乖了。”

有時候,媽媽應該學會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很失禮。比如,孩子說不想睡覺,這可能是他吸引家長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只要哄著玩一會兒可能就順利睡覺了。但是如果家長堅決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可能又會開始新的一輪戰(zhàn)爭,最后結果一樣,孩子還是沒有按時睡覺。所以,有時候有一點小同情心,可能能夠更好地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

建立因果聯(lián)系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于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那些剛會走的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里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并強調你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寶寶”,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fā)現(xiàn)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么這種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關系,并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確立家庭規(guī)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guī)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guī)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xù)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xiàn)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于家庭規(guī)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guī)矩?!比绻⒆釉谝?guī)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并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guī)則,這樣做有助于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guī)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fā)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guī)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guī)定必須很明確。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寶寶剛出生時,眼睛都沒有睜開,但耳朵已經能接收各種信息?!澳阋犜挕?、“聽媽媽說”,家長的叮嚀、囑咐、嘮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見說話在親子關系里的重要性。聰明的家長會根據(jù)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最溫情、最高效的說話方式。

3歲前的孩子,要聽懂或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有時候比較難,爸爸媽媽說話要溫柔、表達清晰。不過這個時期也是規(guī)則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跟孩子講話也要堅持原則,不妨從下面幾點做起。

1.及時給予回饋。當大人忙著做飯、洗碗、工作的時候,寶寶咿咿呀呀的問話似乎顯得毫無意義,但這對寶寶卻很重要,可以轉頭對寶寶笑笑或回應幾句。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說話,家長的及時反饋是最好的鼓勵。平時跟孩子聊天時,不妨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著他的小手,這些小動作都會起到正面效果。

2.給孩子“做選擇題”。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聽話時,講道理往往沒用,此時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比如孩子賴床時,媽媽可以拿出幾件衣服,問她“穿這件小草莓的還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會被“引誘”起興致來。

3.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溫柔的肢體動作。這時的寶寶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動物,如果家長說話時高高在上,就會帶來強烈的壓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聽他說話,可以鼓勵他們在無壓力的前提下,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4.相比警告,直接鼓勵更好??吹綄殞毝酥槐橎亲邅?,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別打翻了”、“別磕著”。這不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幼兒的思維是“直線型”的,反著說“不要打翻”是一種繞遠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對孩子說“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5.負負得正的小技巧。兩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許多孩子喜歡跟家長“作對”。這時,家長的言行越嚴厲,孩子越“來勁”,倒不如試試“正話反說”。比如孩子叛逆期時,媽媽想帶寶寶去超市,但寶寶非要去公園,此時媽媽不妨說“我們先去公園吧”,孩子很可能就“上當”了,非要先去超市。

3~6歲的孩子,大腦發(fā)展上了新臺階,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家長說話更應該掌握一些技巧。

1.先共情,再引導。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訴時,你應該高興,因為他信任你。如果你對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許幾年后就輪到你抱怨了,“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說”。家長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跨過難關。

2.別把“為什么”、“怎么”掛嘴邊。“怎么這道題都會錯啊”“你干嘛要這樣做呢”……這樣的話大都是責備,對解決問題毫無益處。很多人從小就聽著這樣的話長大,他們又把父母的這些教育習慣施加給自己的孩子。建議家長多從正面說話,提有建設性的建議,多說說“怎么做”,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進。

3.偶爾跟孩子一起做白日夢。有時孩子會天真地說,“明天要是不用上學就好了”。有的家長會火冒三丈,批評孩子。其實孩子或許就是隨口一說,或許隱含著某些內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負。家長不妨順著說,“是啊,媽媽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的,還能接著問“寶貝為什么不愛上學呀?在學校里不開心嗎?”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4.探“情報”,從細節(jié)和別人的事談起。3歲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隱私意識,學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訴家長。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如果籠統(tǒng)地問“今天怎么樣”,孩子可能敷衍說“還行”,或為了隱瞞錯誤而閉口不提。家長一方面可以問細節(jié),比如“今天語文課學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問別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試得了多少分”,進而可以讓話題順利進行下去。

親子溝通的四大法則


1、不企圖改變人,而是做一些事使對方想改變

相信在生活中,不經意間就會指責、嘮叨、說教,我們常常想改變他人,其實當你把改變別人的心意放到自己身上,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人際關系越來越融洽。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在我兒子一年級開始,就是我一個人陪伴他長大,一開始我很容易情緒化和焦慮,好在通過我不斷地學習成長,孩子爸爸也給予他非常有效的教育支持,當兒子青春期后,我學會了放手,我們溝通的時候甚至可以手握著手、看著彼此的眼睛,做非常深入的溝通,兒子覺得這樣被深深理解很舒服,越來越信任我,甚至連他同學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會來向我請教。

有一句話我有很深的體會:“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边@六年來,我學習了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各種療法、NLP等。當我們溝通受阻礙了,我就會停下來學習和自我改變。

假設一個場景:有一天你下班,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孩子坐在客廳電腦前敲鍵盤,這一刻你會做出什么反應?有一些媽媽說自己會大聲吼,有的說自己會壓抑住怒氣。這個場景后來真的發(fā)生在我身上,我感覺到自己當時的憤怒和焦慮,深呼吸調整好然后走到了孩子身后,兩只手輕輕搭在他的肩膀上,我不斷調慢自己的呼吸,他扭過頭一臉驚訝的看著我,提示我:“媽媽,2分鐘(游戲還需要2分鐘)?!蔽艺f:“好,你會自己停下來還是我提醒你?”他說:“我自己會停下來的?!蔽壹液⒆釉拘W階段有些內向,后來越來越自信,所以說,爸爸媽媽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支持。

2、自我表達不是目的,對方接受才有效果

很多爸爸媽媽自說自話,不在意伴侶或孩子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進去,這樣效果是很差的。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需要一些教練技術,比如:啟發(fā)式的提問。我們要先知道孩子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不是可以認真的聽我們說話,父母需要堅持:讓孩子接受才是根本。

3、溝通中語言的作用只占7%,語調和身體語言決定最終效果

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在跟孩子溝通前后,自己的臉色和表情這些肢體語言,父母的臉色會決定孩子的情緒和家庭的精神氛圍,你說話是微笑或猙獰的,這一定是兩種效果。父母的好臉色使孩子有好情緒,是親子溝通的前提。父母的自我覺察很重要,如果此刻自己是焦慮的不夠冷靜的,一定要調整好再溝通。

爸爸媽媽需要釋放好自己的壓力,如果感到問題嚴重可以去求助咨詢師。父母愁云密布的臉會強化孩子的焦慮,這里有一些放松的技巧,比如做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事兒,也可以深呼吸、冥想、靜心、打坐、瑜伽、慢跑之類的,讓自己得到釋放,這樣孩子也能更放松更專注。

我在孩子13歲之后逐漸放手,因為心理學有個說法:“孩子和父母有兩次分離,第一次是臍帶剪斷(身體上的分離),第二次是進入到青春期以后(心理上的分離)?!痹谖曳攀种?,孩子的自覺能力、學習的主動性真的越來越好。

4、溝通雙方都有拒絕溝通的權利,互相都需要尊重

感受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這一刻愿不愿意和自己溝通,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甚至允許孩子沉默,這是父母需要學習的技術和藝術。先和爸爸媽媽分享關系的四種狀態(tài):信任、共鳴、親和和安全。這個順序怎么排呢?當環(huán)境是安全的時候,我們更愿意表達自己,所以順序是安全、信任、共鳴和親和。在溝通之前,我們要先學會改善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家長需熟練掌握的親子溝通的四大技巧:

1、聽孩子說話的技巧:親子溝通從“傾聽”開始

傾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特別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怎么聽呢?首先我們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身體微微前傾,盡可能坐在孩子的右手邊,鼓勵他把話講完,我們要有很多耐性讓他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及情緒背后的想法;

接著要給孩子一份理解,發(fā)現(xiàn)肯定的部分要及時給予肯定。聽明白之后,還要復述一遍,要注意的是只是客觀的復述他的話,不要加任何評判,尤其不能貼標簽;

接下來做出自己的情感回應,也就是說出自己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緒感受,然后說:“寶貝你還有什么想告訴媽媽的?”結束的時候,問孩子:“可以了嗎?”鼓勵孩子更多的表達。

2、肯定孩子說話的技巧: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孩子的自信品質的養(yǎng)成是6-12歲,這是建立自信最好的時期。我輔導的很多名牌的大學生,她們都說自己不夠自信,我發(fā)現(xiàn)雖然她們都很優(yōu)秀,但是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并不足夠,所以我在這里要特別提醒爸爸媽媽,在家里要認真觀察孩子,及時肯定孩子具體的表現(xiàn),最有效的肯定包含以下六點:

1、肯定孩子的原始動機

2、肯定孩子的情緒

3、在孩子的話語中找出接受的部分加以肯定

4、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加以肯定

5、承認總有新的或者想不到的可能性

6、身體語言的肯定

3、“錄像機”說話的技巧:只說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

有些爸爸媽媽習慣以我們主觀的思維模式去判斷孩子的行為,很容易做出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的評價,用“錄像機”說話會讓孩子更愿意去聽,比如今天孩子晚回來了,有的媽媽會說:“你怎么這么晚回家?這么沒有規(guī)矩?”這種是批判式的語言,而“錄像機”說話會這樣說:孩子,你回來了?已經快10點了,發(fā)生了什么?你愿意坐下來跟媽媽說說嗎?”

描述的是當下的事實,然后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簡單說來就是描述我們的觀察:說出看到的和聽到的,語氣語調盡可能平和?!跋忍幚硇那椋偬幚硎虑?。”

4、處理孩子情緒的技巧:“接受-陪伴-分享-替代-練習”

孩子情緒的有效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交換式:孩子發(fā)脾氣,我們就滿足孩子的需求。

2、專橫式:命令孩子停止情緒的發(fā)泄。

3、冷漠式: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甚至關禁閉,對幼兒來說是嚴重的傷害。

4、說教式:不停地講道理。

所以,對待孩子情緒的智慧處理方式有五個步驟:接受-陪伴-分享-替代-練習。

第一步是接受,先接受正在失控發(fā)作的情緒中的孩子。

第二步是陪在他的身邊,比如擁抱、撫摸他的頭、肩膀、后背,握著對方的手,這個時候要不斷地做深呼吸,用心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同時我們可以表達:“寶寶,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你剛才發(fā)脾氣一定有你的理由,你不高興可以發(fā)脾氣因為家里是安全的,媽媽陪著你?!边@樣等待孩子平靜下來。

第三步是分享,等孩子情緒平復之后,平靜的和孩子做溝通:“你告訴媽媽,剛剛為什么生氣了?”然后孩子說完后,我們要把他的感受說出來,再讓孩子做更多的表達。

第四步是替代,我們要讓孩子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一起想更多的辦法避免類似的情況發(fā)生,這樣也可以促進孩子的思考。

第五步是練習,為了保證孩子能把事情辦好,可以在家里做一個角色扮演,對幼兒來說,可能不只需要演一遍,甚至需要演三遍,通過練習讓寶寶習得更好的處理方式。

相關推薦

  •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溝通的價值就在這里顯示了出來。 越是對立的家庭,孩子與家長之間就必須要實現(xiàn)溝通,只有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觀念,才能夠讓自己從心靈上認同孩子。同樣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長的苦心,...
    2021-07-01 閱讀全文
  • 日本家庭教育的黃金法則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第一來源于教育:即來源于家庭的教育,來源于父母的教育,來源于幼年的教育,來源于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不來源于知識的培養(yǎng)、科學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因此,幼年時期人格...
    2021-04-26 閱讀全文
  • 家長要怎么與孩子溝通 導讀:更多的時候,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比如從同學、老師、朋友那里得到幫助,只有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身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長。 也不知...
    2021-05-07 閱讀全文
  • 家庭教育的十二個黃金法則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環(huán)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孩子,由著孩子瞎吃,不鍛煉和勞動,...
    2021-04-03 閱讀全文
  •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六個黃金法則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六個黃金法則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
    2020-09-30 閱讀全文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溝通的價值就在這里顯示了出來。 越是對立的家庭,孩子與家長之間就必須要實現(xiàn)溝通,只有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觀念,才能夠讓自己從心靈上認同孩子。同樣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長的苦心,...

2021-07-01 閱讀全文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第一來源于教育:即來源于家庭的教育,來源于父母的教育,來源于幼年的教育,來源于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不來源于知識的培養(yǎng)、科學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因此,幼年時期人格...

2021-04-26 閱讀全文

導讀:更多的時候,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比如從同學、老師、朋友那里得到幫助,只有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身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長。 也不知...

2021-05-07 閱讀全文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環(huán)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孩子,由著孩子瞎吃,不鍛煉和勞動,...

2021-04-03 閱讀全文

糾正孩子壞習慣的六個黃金法則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

2020-09-3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