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應避免這7個禁語
發(fā)布時間:2021-01-12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禁語1 “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說話分析:很多父母以為這樣說,就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那些已經(jīng)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以為做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滿,也只能逆來順受。
其實解決孩子紛爭的關鍵不在于他們年紀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則。父母應該換一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愛護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不是一味沒有原則地讓步。
深遠影響:若父母長期以這種口吻教育孩子,只會讓大的一方對弟妹懷恨在心,漸漸成為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妹則會仗著自己年紀小,認為別人讓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日后會不斷犯錯。
禁語2 “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說話分析:有時父母為避免孩子們爭奪玩具,實行同一款玩具買兩件,孩子就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產(chǎn)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間因為爭奪玩具而發(fā)生紛爭,父母便對她們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逼鋵嵾@種教導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借著互相 分享玩具的時機,懂得體諒別人的需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而可以獲得與別人分享的喜悅。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jīng)常讓孩子意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別人的,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楚河漢界”的觀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間的關系疏遠。
禁語3 “哪個乖就愛哪個?!?/p>
說話分析: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罢l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xiàn)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tài),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 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遠影響: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現(xiàn)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禁語4 “弟弟一個人呢,快去陪他玩玩?!?/p>
說話分析:這種命令式的吩咐,只會令孩子反感。試想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話,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當然會感到掃興。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只顧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卻不理會自己, 這樣無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膜。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jīng)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會令孩子和父母間的關系變差。父母若經(jīng)常要孩子去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會令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禁語5 “她是我們家傭人,我們有權罵她?!?/p>
說話分析: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父母對孩子說:“她只是個保姆?!边@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我們雇她工作,我們就有權罵她!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試想這樣的情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錯, 父母卻怪保姆沒照看好,這只會令孩子得不到適當?shù)慕虒В踔寥蘸笤谌魏吻闆r下,都不懂得承擔責任。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憑孩子的一面之詞,就責備保姆,這會縱容犯錯的孩子重蹈覆轍。
禁語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嬌?等客人走了再罰你!”
說話分析:親戚遠道而來,孩子在別人面前撒嬌,父母一時怒上心頭,說出這樣的話。一般來說,父母為免客人和 自己尷尬,不便馬上責罵孩子,準備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說??墒怯捎诟改负涂腿苏勑︼L生,把處罰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不過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卻不立即處 罰,等得太久,可能連孩子也忘了處罰的事。如果想取得懲罰孩子的效果,讓孩子知錯能改,就要立即處理,否則效果會大大減少。
深遠影響:施行獎懲,都該即時處理,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干二凈,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
禁語7 “那個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
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tài)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 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簩W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jīng)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zhí)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管教孩子應避免6個雷區(qū)
孩子要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更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過來人都知道,父母沒有威信,還真難管住這些天真不羈的小家伙。愛和威信之間,象一種特殊約束關系,愛得合適,威信也成比上漲,愛得糊涂,威信喪失殆盡。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務必避免以下幾個“雷區(qū)”:
溺愛
家長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不僅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養(yǎng)成自私貪心的惡習。
忍讓
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加,生怕孩子不順心,惟恐家庭里發(fā)生不愉快,于是對孩子無原則地讓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收買
對孩子取得的進步或成績,家長予以表揚或獎賞是應該的,但若以金錢作獎勵,其結果常常會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圖的思想,引發(fā)孩子產(chǎn)生不誠實的意念。
自夸
家長以自我夸耀來獲得威信,這種威信往往不得久長,一旦孩子覺察到家長言過其實后,常常聽不得家長的忠告和批評,反而有損家長威信的建立。
壓制
家長對孩子粗暴專制,只準孩子服服帖帖,俯首聽命。殊不知,這種威信,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懼心理。
說教
一些家長慣于抓住一點,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無是處。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chǎn)生厭煩或不滿情緒。
避免給孩子創(chuàng)下教育“傷痕”
家長對于孩子批評分寸的掌握,最應回避的傷害有哪些呢?
傷痕一:不該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5歲的宣宣彈琴時表現(xiàn)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范,可宣宣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錯誤批評:
內(nèi)心的怒氣終于沖破了忍耐的底線,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宣宣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留下的傷痕:
從根本上說,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xù)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它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由于父母的壞榜樣,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沖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
教育有方:
將批評升級為“戰(zhàn)爭”,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兒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他們是通過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內(nèi)心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能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在于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所以,媽媽此時不如使用“表揚式的批評”方法,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長處,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這一遍強弱感覺掌握得不錯”,接著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樣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點,速度如果再放慢一點會更好。來,我們來試一試,我想宣宣一定沒問題!”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夸獎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yōu)點。
傷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畫筆、畫紙攤滿了桌子,床上也堆著他的各種小玩意兒,自己最喜歡的書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時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沒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觀。
錯誤批評:
屋內(nèi)的一片狼藉點燃了媽媽心中的怒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玩完了還放回哪兒去。你就是不長記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們?nèi)拥?!”說著假裝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扔了,接著是一陣急風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傷痕:
不是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聲調(diào)和結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yǎng)咆哮得無影無蹤。如果大人孩子都發(fā)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嘴上說“扔掉”,但是手上卻沒有真正“扔掉”,媽媽的威信也由此喪失。
教育有方:
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tài)度,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因為,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讓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養(yǎng)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東西就鼓勵一下。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著,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傷痕三: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種形狀的小珠子,串起項鏈漂亮極了;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幾個透明的圍棋棋子充當“夜明珠”時,哭著喊著要,對方不給,她就把人家裝“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錯誤批評:玟玟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好,你家里的玩具還少嗎?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不玩,一看到別人拿點什么就跟寶貝似的,真沒出息……下次再這樣,我絕不再給你買任何玩具!”
留下的傷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不能給孩子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而且,別看孩子小,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一點不差,“沒出息”、“占有欲”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內(nèi)心的反感,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抵御誘惑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她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并沒有錯,但他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更不能搶或毀壞。接著向孩子講清楚:世界上的好東西多得數(shù)不清,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特別想要,就得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比如如果對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換。
避免輕生 對孩子“補鈣”教育
只因沒向父母要到一元錢,12歲男孩小華(化名)居然自殺身亡。其父母從漢川來漢,在打銅街菜場賣菜,23日,男孩來到父母的攤位前要一元錢買東西吃。當時父母正忙,沒有答應。小華拿起菜攤上的小刀剁著臺面,恨恨地說:“你們不給,我回去上吊給你們看!”大家都以為孩子說的是氣話,誰知一個小時后,小華的母親回家,發(fā)現(xiàn)孩子居然用鞋帶勒住脖子吊在窗戶上,自殺身亡。
孩子因一點小事而輕生,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劇。父愛、母愛,聽起來甜蜜而又溫馨,但要做到真正的愛卻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有時甚至是艱辛的。這是當下為人父母者所困擾的話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愛孩子?
專制或泛濫的愛會阻礙性格發(fā)展
父母選擇愛孩子的方式,會造就孩子的性格。曉非在父母的精心培養(yǎng)下,3歲時就被周邊的人稱為“天才”。漂亮、活潑、能背誦一口流利的唐詩,曉非不僅是家里的“太陽”,也成為幼兒園老師關注的焦點??缮蠈W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未得到新老師和新同學的特別關注,曉非開始感到孤獨,并變得郁郁寡歡。上初中后,他經(jīng)常有意搗亂,為點小事就攻擊同學,結果同學們離他越來越遠,老師也時常地批評他,可他的父母反而認為是同學們嫉妒他。長大后的曉非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經(jīng)過醫(yī)生的診斷,父母才發(fā)現(xiàn)兒子有典型的人格障礙。他的母親痛心疾首地說:“我們只注重他的學習和身體,卻忽視了他的心理健康狀況。假如能從頭再來,我一定會努力培養(yǎng)他的健康心理!”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設置的方向去努力。殊不知,當愛帶有目的性的時候,它的盲目性也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在沉重的心理壓力下,孩子的童心被泯滅,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思想,而且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獨立的意志,也找不到自我發(fā)展的目標。
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可是不少父母在施與愛的同時,常常忽視了或者根本就沒有教給孩子學會愛的能力,有的只是無條件的滿足和溺愛。這種情況在條件優(yōu)越的家庭里尤為突出。可是,無論這份愛是專制的,還是泛濫的,都將極大地阻礙孩子們個性的發(fā)展,使得當今獨生子女人格偏離、人格障礙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
用眼角的余光關注孩子
“我干脆死了算了!”不少家長曾聽到過孩子把自殺掛在嘴邊卻沒有引起重視。其實,因為有自殺傾向而到心理門診就診的孩子還真不少。很多孩子可能沒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含義,門診中也經(jīng)常見到孩子自殘、自殺未果的案例。有一個7歲的小女孩竟嘗試過割腕自殺,被救過來后才開始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對媽媽說,她并不想死,只是想讓媽媽滿足她的要求。
家長不能對常說“死了算了”的孩子掉以輕心,這種威脅性的語言暴露出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自殺行為的少年多存在這樣幾種心理:要挾心理——想用自殺來發(fā)泄不滿,補償失去的自尊心或嚇唬別人,從而得到別人的重視和注意;抗議心理——想以死來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抗爭;解脫心理——以為死可以擺脫一切煩惱和壓力。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種傾向時,家長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要么粗暴地拒絕,要么置之不理,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情緒波動大,缺乏應對情感挫折的能力,容易產(chǎn)生出走或自殺等過激念頭。
在此情況下家長要跟孩子及時溝通,找出問題所在。但是又不要過分關注和寵愛,一聽說孩子要自殺,立刻舉手投降、百依百順,這樣勢必造成孩子的誤解——誤以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以后會頻頻使用,說不定哪天就真的釀成了悲劇。這種情形下,家長應當學會用眼角的余光關注孩子,細心觀察孩子的內(nèi)心變化。教育孩子的問題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家長需要多花時間和孩子交流,主動跟孩子討論,為什么要自殺,讓他們明白傷害自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讓他們說出自己心里真實的動機和想法,再和他們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
如何進行“補鈣”教育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不少的青少年和大學生對醫(yī)生傾訴:“父母對我很好,從沒給我施加過壓力,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不快樂,常常感到空虛、郁悶!”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孩子們吃的常常都是父母們準備的甜蜜的“糖”,可是沒有吃過苦的人又怎能感受到吃糖的快樂和幸福呢?由此看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糖,成長期的他們更需要的是“鈣”。這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在如何進行“補鈣”教育問題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可以參考:一只母貓捕捉到一只老鼠,但母貓并不急于吃掉它,而是將它放在地上,雙目緊緊地盯住老鼠。逃生的本能使得那只佯裝死去的老鼠一躍而起,母貓躬起身來“嗷”地大叫一聲,幾只小貓迅速奔向母貓,一起沖向那只碩大的老鼠。不幸,其中一只小貓被老鼠抓傷眼睛,可蹲在一旁的母貓并沒有上前搭救。
老鼠十分狡猾,它徑直朝向那只受傷的小貓,試圖從“薄弱”環(huán)節(jié)逃生。沒想到,那只受傷的小貓顧不得流血的眼睛,再次奮力猛地撲向那只竟敢藐視它的老鼠。望著已經(jīng)遍體鱗傷、奄奄一息的老鼠,一直蹲在一邊的母貓這時才走近受傷的幼貓,慈愛地舔著它那只因為勇敢戰(zhàn)斗而受傷的眼睛。
這場來自于動物之間生與死的搏殺構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課。每一位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必須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抑或是向那只母貓學習──用它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告訴它的孩子們應當學會怎樣生存。讓自己的孩子為生存而承受壓力和挫折,使他們的身體與心理都能夠同時健康地成長。
幼兒早教應避免三個誤區(qū)
兒童早教是年輕的家長都很感興趣的課題,有的家長早早地把寶寶送進早教班,有的家長購買大量早教教材,潛心研究……專家提醒家長,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別陷入這些誤區(qū)。
什么是早教
所謂“早教”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0-6歲,特別是0-3歲嬰幼兒期大腦發(fā)育的快速增長期,挖掘其最大潛力,使孩子達到早慧的目的,同時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
幼兒早教應避免三個誤區(qū)
專家表示,目前家長對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幾個誤區(qū):
1.把早教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智力的培養(yǎng)”
專家強調(diào),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健康、聰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長理解的僅僅為了智力發(fā)育好,人人夸孩子聰明,不參加早教班會讓孩子低人一等。
2.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不足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學習,不給他們學習的機會。其實小孩學習的能力遠遠超過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從來就沒有“難易”之分,覺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厭煩他們就拒絕。
人腦潛能的開發(fā)主要依賴早期,兒童大腦發(fā)育在6歲時基本完成,其中0至3歲是關鍵期,因為此時是腦細胞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腦結構的發(fā)育完成、腦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學齡前,尤其是3歲前。這個時期就是腦潛能儲存及早期挖掘的關鍵期。
現(xiàn)在研究已經(jīng)證明:4歲時孩子已發(fā)展出大約50%的學習能力,在8歲前會發(fā)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幾年里,大腦已經(jīng)構建了主要的學習途徑,攝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經(jīng)具備極強地學習能力。
3.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過早定向
現(xiàn)在好多家長喜歡四處報培訓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就不存在負擔,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提倡的早教是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早教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快樂的玩耍,這樣他們是樂意的,是不會產(chǎn)生負擔的,對學習有趣的知識也不會感到困難。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導“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兒童早期發(fā)展”。對于0-3歲孩子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所以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重要,也是開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場所。
家庭對孩子心理品質(zhì)和行為發(fā)展的影響是早教中心及幼兒園、學校等其他環(huán)境無法比擬的,帶有“啟蒙性、長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點。
孩子自發(fā)地專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馬桶蓋、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因此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成長。采取的融入生活、潛移默化的早教。在這些充滿“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戲玩耍中,孩子的各項能力都將得到鍛煉和提高。
如何避免孩子特長錯誤教育
由于某些家長在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致使特長教育進入了種種誤區(qū):
其一:一廂情愿。進特長班學習,對于許多孩子來說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長一手包辦,不少孩子對究竟該學什么好、自己是否適合進行特長教育等問題都心中無數(shù),報名參加特長班的學習完全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如此,若孩子對所學的內(nèi)容缺乏學習興趣,這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倒會阻礙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發(fā)展。
其二:貪多求全。一些家長盲目認為多學總比少學好,今天讓孩子學鋼琴,明天讓孩子學美術,過兩天又讓孩子改學書法。不堪重負的孩子,平時忙雙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外,還要忙寫字彈琴或繪畫,難怪有些孩子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放學后,我寧愿被老師留下來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當。特長教育對孩子來說,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貪玩好耍是他們的天性,同時他們的興趣與愛好都具有較大的可變性,今天喜歡的東西,明天也許就不再喜歡了。因此,家長要注意因勢利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卻沒有做到這一點,當孩子對學習生厭時,家長不是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而是采取強迫壓制的辦法逼著孩子去學,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正好應驗了那句老話:“強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誤區(qū),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首先,需要家長們端正認識。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讓孩子接受特長教育,應該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效果;同時,家長還應該明白:兒童教育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包括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個部分,特長教育只不過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家長不宜將其看得過重,只能將其看作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以免喧賓奪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還需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特長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對某些技能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應有張有弛,松緊有度,并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在玩中求學、在學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避免對孩子說“NO”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一個簡短的“NO”字,是小人仔開始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覺醒——那率直的“NO”,是他訴求“自治”的吶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過,理查的母親不久便被孩子那聲聲的“NO”弄煩了!因為孩子對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說“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來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靈的孩童在考驗著大人的權威,向他們挑戰(zhàn)。不過,幼兒專家認為,幼童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這是孩子成長中自然和健康發(fā)展的表現(xiàn)。關鍵在于,大人如何改變和防治孩童這種說“NO”的逆反心理。
其實,孩子愛說“NO”,正是從大人那學來的。大人常脫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讓孩子聽慣了———天性愛模仿的孩子能不跟著學嗎?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說“NO”,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平時說話、對孩子,盡量減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會跟著少重復它們,那么我們也少聽到這句“NO”的反叛性詞語了。
但這不等于說,孩子總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來對孩子直說,除避免直接沖突外,更可減少他們模仿的機會。那么,如何運用“肯定語”來表達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幾點技巧:
技巧1:直接說出理由
一個初進幼兒園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運動場玩樂。他指著外面說:“我想玩。”我如果說:“不可以!現(xiàn)在你要去睡覺,不能出去玩?!焙⒆映酥览蠋煵煌馔猓矊W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應是:“吃完飯后,就要準備睡覺。我們下午才能出去玩。”從這個沒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現(xiàn)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達
午飯時間到了,吉吉正玩在興頭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鐘……”老師如果說:“不,現(xiàn)在就去!”這不僅讓孩子失望,更讓她感到否定詞的“力量”,說不定回家后,很快會用這個“不”來對付父母。所以我順著她的感覺說:“我也不想打斷你,因為你玩得正高興呢。但我們的午飯時間到了?!蔽覡科鸺氖郑阉龓щx現(xiàn)場。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時,抵抗情緒會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陳述問題
布朗喜歡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碑敃r,烏云密布,看樣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說:“不能出去!待在幼兒園里玩吧?!昂⒆勇牭降氖紫仁恰癗O”,他以后自然會模仿的。所以我只會說:“我也想帶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氣好了再出去玩好了?!蔽覕[出困難所在,讓孩子意識到這時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實行
莎拉個性好動,也特別喜歡吃甜食,兩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老師知道,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師說:“不,你喝太多了!”老師的話,讓孩子經(jīng)歷一次直接被拒絕的體驗。這時,老師應搖搖頭,告訴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點心時再喝吧?!焙⒆勇牭降氖峭馐降幕貞?,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點心時間。
技巧5:給自己時間考慮
珀爾原在捏泥土一組玩,但他很快不喜歡這活動了,向我請求道:“我要玩水球?!蔽乙粫r拿不定主意,便婉轉地對孩子說:“你給我時間想想好嗎?”這樣既可避免直接沖突,又讓孩子知道,老師正嚴肅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呢。
當孩子對你提出要求時,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決定,就清楚地說出你的決定,不要再改變主意。如果孩子還是纏著你,你采用“疏忽”態(tài)度,以沉默作答,讓他知道你說過的話是不能再改變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見難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應該如何穩(wěn)固其合作表現(xiàn)?
首先,馬上稱贊他的良好表現(xiàn)。列一個表,記錄下來,一天下來,讓孩子看看自己當天“可觀”的成績。然后,貼上“紅星”貼紙,孩子看了會很高興的,有時他表現(xiàn)得更好更順從的話,給他一個驚喜,貼上兩顆紅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記錄,家長可以獎給他一個小禮品。
別忘了,這是避免直說“NO”,但同樣達到“不”的效果———一個短短的“NO”字,與以上提的幾種避免辦法相比較,是顯得簡單得多了,家長都愛脫口而出,他們習慣這樣做了。但是,那隨之帶來的負面效果,卻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與體力啊。想想看,用哪一個辦法,更劃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