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這樣獎勵孩子,只會害了他!
發(fā)布時間:2021-01-07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你很特別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從而減退了做事的熱情和興趣!
所以,有時候亂給孩子獎勵,反而會害了他。
我們先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鄉(xiāng)下休養(yǎng),但他家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淘氣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鬧,大聲喧嘩,致使老人無法靜心休養(yǎng),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智慧的辦法。
他走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并對他們說:“感謝你們讓我這里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略表謝意?!焙⒆觽兒芨吲d地領取了獎賞。
第二天,孩子們依舊來到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鬧嬉戲。
老人再次出來,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覺得雖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還不錯,于是興高采烈地拿著錢離開了。
第三天,孩子們玩耍一陣后,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有人說:“為什么今天竟然只給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m.debasrideb.com
他們商量后,向老人發(fā)誓,以后再也不會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終獲得了清凈!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被稱之為“德西效應”。即: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
“德西效應”被廣泛運用于教育界:當孩子尚未形成自發(fā)性的內在學習動機時,老師給予獎勵,從外界進行刺激和激勵,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當孩子學習的熱情是從興趣出發(fā),內心真正喜歡時,如果再給予獎勵就多此一舉了,甚至適得其反,因為此時可能導致孩子學習的目的發(fā)生轉移,從真正的興趣使然,變?yōu)闉榱说玫姜剟詈兔巍?/p>
同樣,我們在平時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時,也要避免“德西效應”,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獎勵,濫用獎勵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然,我們說這個只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濫用獎勵,要注意獎勵的時機和方法,比如孩子愛學習是好事,如果你想獎勵的話,可以獎給她跟學習有關的東西,而不是Ipad之類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為,用獎勵的方式去引導還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個朋友,他們家兩個小孩兒一起玩時,經常把玩具到處亂扔,于是她采取了積分制獎勵的辦法。
具體做法:
孩子們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給2個積分,等積分達到50個時,就可以換取一次買玩具的機會,當然是50元以內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買更貴的玩具,那就繼續(xù)攢積分。
我覺得這種方法比發(fā)脾氣,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勵孩子。
當孩子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里待慣了之后,他自己就會忍不住去收拾。因為看見臟亂差的環(huán)境,他自己就首先適應不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妞兒們都可以借鑒起來。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個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書、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內衣等。然后,我們把表格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每當孩子做到位時,就畫個小紅花,一個小紅花代表1個積分,集夠50個小紅花就給予相應的獎勵。
這些獎勵品可以替換成我們經常主動給孩子買的,他內心特別想得到的東西。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除了"你真棒",誰想過這樣獎勵孩子?
前段日子,朋友給我發(fā)了一份西方國家小學老師給孩子們的"獎勵"清單,看到后不得不說,跟咱們國家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老師獎勵孩子一般采用"小紅花小印章?lián)Q禮物"的方式相比,這樣的獎勵確實更為豐富多彩,種類繁多。
在咱們看來用來"誘惑"小朋友們好好表現換取禮物的方法或許會有用,但其實缺少一定的引導性。并且過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小朋友形成一種"別樣的動力",也就不是所謂的"內在驅動力"。孩子長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內驅力才會越走越好的,讓孩子對物質獎勵形成習慣顯然無益于此。
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借用,但仍會有很大的啟發(fā)。
下面我就把獎勵清單列出來。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蛟S我們的班級還不能完全適合這樣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不學其形,學其神。即使不在班級里,在家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替代口頭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師的座位;--體驗權威感和榮譽感
2、照顧1天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3、和他喜歡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選擇的權利
4、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
5、排隊時站在最前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6、減少作業(yè)量;--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7、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磁帶或CD;--享受自主選擇快樂
8、把班里的錄音機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9、使用彩色粉筆;--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與眾不同的榮耀
10、邀請校外嘉賓來班里做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11、隨時可以喝水;--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2、隨時可以用卷筆刀;--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3、把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14、在低年級做服務;--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5、給圖書管理員做助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6、邀請其他班的一個朋友來班里共進午餐;--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的權利
17、給老師選擇一本書,讓老師讀給大家聽;--體驗權威感和自主選擇
18、按自己的意愿換座位;--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權利
19、把動物玩具放到桌子上;--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更多自由的權利
20、跟老師共進午餐;--體驗權威感和榮耀感
21、獲準用班里的錄音機錄一個故事;--體驗權威感和榮耀感
22、在游戲中做主持人;--體驗權威感
23、獲得更多休息時間;--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24、讀書給低年級的學生聽;--體驗權威感和責任感
25、休息時第一個挑選活動器材;--享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26、為班里選擇課堂上觀看的電影。--體驗權威感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摩比論壇
除了“你真棒”,誰想過這樣獎勵孩子?轉給家長!
前段日子,朋友給我發(fā)了一份西方國家小學老師給孩子們的"獎勵"清單,看到后不得不說,跟咱們國家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老師獎勵孩子一般采用"小紅花小印章?lián)Q禮物"的方式相比,這樣的獎勵確實更為豐富多彩,種類繁多。
用來"誘惑"小朋友們好好表現換取禮物的方法或許會有用,但其實缺少一定的引導性。并且過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小朋友形成一種"別樣的動力",也就不是所謂的"內在驅動力"。孩子長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內驅力才會越走越好的,讓孩子對物質獎勵形成習慣顯然無益于此。
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借用,但仍會有很大的啟發(fā)。下面就把獎勵清單列出來。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蛟S我們的班級還不能完全適合這樣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不學其形,學其神。即使不在班級里,在家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替代口頭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師的座位;
——體驗權威感和榮譽感
2、照顧1天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3、和他喜歡的人一起午餐;
——享受自主選擇的權利
4、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
——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
5、排隊時站在最前面;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6、減少作業(yè)量;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7、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磁帶或CD;
——享受自主選擇快樂
8、把班里的錄音機帶回家一晚;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9、使用彩色粉筆;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與眾不同的榮耀
10、邀請校外嘉賓來班里做客;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11、隨時可以喝水;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2、隨時可以用卷筆刀;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3、把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帶回家一晚;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14、在低年級做服務;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5、給圖書管理員做助手;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6、邀請其他班的一個朋友來班里共進午餐;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的權利
17、給老師選擇一本書,讓老師讀給大家聽;
——體驗權威感和自主選擇
18、按自己的意愿換座位;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權利
19、把動物玩具放到桌子上;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更多自由的權利
20、跟老師共進午餐;
——體驗權威感和榮耀感
21、獲準用班里的錄音機錄一個故事;
——體驗權威感和榮耀感
22、在游戲中做主持人;
——體驗權威感
23、獲得更多休息時間;
——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24、讀書給低年級的學生聽;
——體驗權威感和責任感
25、休息時第一個挑選活動器材;
——享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26、為班里選擇課堂上觀看的電影。
——體驗權威感
看完了這些,我們的家長有沒有受到什么啟發(fā)呢?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就在剛剛,我對丈夫的行為十分憤怒,一氣之下我離開了廚房回到臥室,讓丈夫一個人在廚房為孩子們準備早餐。我曾經以為自己能像之前一樣咬緊牙關,等孩子們上學之后再與丈夫理論,但是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臥室給丈夫打了一個電話,讓他過來聊一下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準時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鐘的時間來解決這次沖突。
“說說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開了口:“昨晚我們約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對嗎?”
丈夫點了點頭,于是我變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卻反悔了,我覺得你從來都不遵守承諾。”
丈夫并沒有退縮,他說:“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臨時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難道不能理解一下嗎?”
……
于是我們夫妻二人就這樣開始爭吵起來,長期以來的疲勞和壓力讓兩個人完全忽略了對方的言辭,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當我和丈夫全部發(fā)泄完畢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孩子們就站在門口。
“你們都聽到了嗎?”我問,孩子們慢慢地點點頭,試著向前走了幾步。
于是,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嗎?”
孩子們又點了點頭,我緩緩解釋道:“昨晚爸爸答應了媽媽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卻反悔了,媽媽心里很受傷。”然后,丈夫也解釋說:“爸爸確實犯錯了,但是媽媽的態(tài)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傷心?!?/p>
最后,丈夫總結道:“爸爸媽媽都感到傷心和憤怒,不過爸爸媽媽也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p>
我和丈夫讓孩子們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維持健康良好的家庭關系很辛苦。所以孩子們在與他人相處時,也要學會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很常見,但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傷心和憤怒。
卡迪夫大學的戈登·哈羅德教授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夫妻爭吵對孩子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進行激烈的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解決分歧。
同時,研究也指出,涉及肢體沖突和言語辱罵的夫妻爭吵會在情感上傷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夫妻分歧,可以讓孩子受益良多,畢竟,孩子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沖突。
因此,告訴孩子如何表達不滿的情緒,如何通過談判、溝通和妥協(xié)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須去做的。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不讓孩子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這對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不滿。如果父母對夫妻間的矛盾避而不談,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擔憂。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們是否能從今早的爭吵中學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們明白,良好家庭關系的標志不是沒有爭吵,而是爭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孩子,請你這樣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fā)現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fā)現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么?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方式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喝農藥自殺;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女孩居然跳樓自殺,因迷上網絡游戲寫了大量網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自殺,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y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與無知相關。盡管有遺傳問題,盡管有環(huán)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fā)病期”多在12歲前后至18歲前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yè)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yè)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愿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你幫忙的主兒;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愿做這類事時,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么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yǎng)”?
心理撫養(yǎng)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后?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yǎng),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yǎng)?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后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現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絡會教育他(她),當你發(fā)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fā)展有關鍵期。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于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為一套房,一套電器,一套家俱,反復斟酌,查詢相關知識并不斷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婦為生個孩子反復斟酌、不斷考察、不斷尋求相關知識?還有人認為有愛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長大,恕不知有愛并不等于就有好的養(yǎng)育。
二、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fā)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把他接回來,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fā)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后的需要就是對撫養(yǎng)者的依戀。后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yǎng)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yǎng)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鑒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yǎng)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yè)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三、孩子言語發(fā)育需要愛的嘮叨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系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后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么而顯得為人無味,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吹健叭四槨?,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yǎng)人也是愛意濃濃、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這種嘮叨,盡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么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后,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或她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邊總有愛他(她)的親人嘮叨。相反,當我們發(fā)現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判斷他有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yǎng);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勞碌而將孩子置于獨處的背景。
總結: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yǎng)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yǎng)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她)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你們照顧他(她)并讓他(她)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lián)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之一:熟悉的聲音……
四、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yǎng)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yǎng),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yǎng)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么陌生,那么敵對,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么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里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么到學校后(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么那么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這種養(yǎng)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fā)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tài)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huán)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xù)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tài)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系。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tài)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后,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經常會發(fā)現,做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徑庭,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與人的差距經常被人們視為“人的素質”,但這不是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的觀念差異問題。素質一般是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這種能力或潛質多源于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鍵卻在于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后會出現“于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于人內心的觀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沖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譬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寫篇表揚稿,經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類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會說:“我什么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彼f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fā)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后才會形成。但多數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后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后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fā)脾氣。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后面對乞丐也會同樣做法的。相反,父親經常在家中拳腳于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沖突時一定有相關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后也會出現人際關系的相關麻煩。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yǎng)中,你的孩子就在復制撫養(yǎng)的觀念與性格,復制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tài)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后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于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yǎng)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jié)。
不要這樣逗著傷害孩子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懂禮貌、孤僻、愛發(fā)脾氣、愛打人?
粑粑麻麻們認真的看完這一篇,邊看邊想一想對比下,自己和自家寶寶有沒有類似經歷,相信看完后,你們就會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經意間“逗”出的傷害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于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過之后產生的結果,卻可能是親友甚至孩子家長都想不到的?
經??吹酱笕硕汉⒆?,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于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xù)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于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于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簽!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xù)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里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對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于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并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里,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么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于“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后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案例二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后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么時候說這話的。曉曉說,是家里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于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于孩子來說無異于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么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
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后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咨詢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么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
然后,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
他不肯,說:不行!
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
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
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的打人家。
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么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
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愿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
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
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么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于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杠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
媽媽的態(tài)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家長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還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
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
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
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
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并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
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的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xù)逗孩子,那么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么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周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后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為了讓她敢于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周周: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guī)闳ビ螛穲鐾妗?/p>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樂場玩嗎?
周周: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大多數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里有淚光閃爍。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復要玩“這個游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并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奶爸說】
看完幾個案例后,粑粑麻麻們有沒有想起一些類似的經歷?之前不明白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舉動,是不是找到了些許原因?
還是那句老話:孩子是沒有錯的,所有的問題都出自家長。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紙上面最終寫出什么內容,涂畫出什么色彩,都是源自家長和環(huán)境。
怕孩子驕傲不敢夸,可能會害了他
怕孩子驕傲不敢夸,可能會害了他
在很多人看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而過多的贊美會讓孩子自負,最終導致失敗,所以很多時候父母會吝惜自己的贊美。但是最近的研究指出,父母的贊美可以提升孩子的信心,自信的孩子其實更為優(yōu)秀。
德國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三千名大學生,調查報告顯示,學生走出校園之后,自信的學生比不自信的學生更容易成功,而學生自信的根源來自于家庭的支持與肯定。
心理學教授大衛(wèi)·德斯泰諾說,自信是成功的“晴雨表”,但是我們的大腦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值得驕傲的,需要來自環(huán)境的反饋進行確認。
所以當孩子做完一件事后,會向父母進行匯報,通過接受父母的反饋信息,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如果反饋是積極的,孩子將更加自信,做事的積極性也會提升;如果反饋是消極的,孩子將懷疑自己的行為,止步不前。
大衛(wèi)教授還補充道,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能力和興趣,當孩子進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去探索,稱贊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這樣孩子會逐漸變得自信,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挑戰(zhàn),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嘗試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從而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臨床心理學家羅伯特·布魯克斯教授也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鼓勵,他強調鼓勵應該貫穿孩子行動的始末,而不是單單在孩子達到目標時才去贊美。羅伯特教授說,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以他為傲,父母關心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只要孩子愿意去為之努力,那么孩子就值得被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