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一到九年級孩子身心特點速查

發(fā)布時間:2021-01-07 2020年開學第一課 創(chuàng)一級幼兒園工作計劃 幼兒園教師一年工作心得

作為父母,你是否發(fā)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事情并不像自己預期的一樣?今天,小編搜羅了一到九年級孩子的成長特點,教你如何應對!

小學一年級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孩子好動,很難專心聽講,特別信任老師,并且有直觀、形象等思維特點。家長在這期間,主要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知識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學習的興趣。

小學二年級培養(yǎng)學習習慣

二年級是小學生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要多表揚肯定孩子,隨時注意孩子心態(tài)的變化,學習上還是要注重習慣的培養(yǎng)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小學三年級解決情緒問題

8、9歲是孩子情感發(fā)生變化的轉折時期,情緒控制能力有限。孩子普遍馬虎大意,做作業(yè)磨蹭,我們要注意并及時糾正這種不良習慣,培養(yǎng)學習興趣,為進入高年級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四年級提升綜合能力

孩子已經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限。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注意孩子上課時注意力的問題,培養(yǎng)孩子演算、檢查的習慣。

小學五年級自我意識發(fā)展

出現變聲現象,男孩會很明顯。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鼓勵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做事情的堅持性,建立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預初年級關注心理變化

學生進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情緒不穩(wěn)定,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這就要求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使他們學好的同時,有個健康的心理。

初中一年級加強心理輔導

進入少年期,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也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于萌芽階段。家長要注意多幫孩子解決問題,不要一味的嚴管,更不要不管不問。

初中二年級青春期教育

初二的孩子,對中學緊張、陌生的感覺逐漸淡化;同時距離中考還有一段時間,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加上初二是青春期萌芽的時期,學生的性格逐漸顯示出逆反的特點。青春期性成熟帶來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fā)展,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初中三年級培養(yǎng)獨立能力

心理趨于定型,學習成績相對穩(wěn)定。初三學生的“成人感”更加明顯,自尊心大大增強,主要應該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yJs21.cOM

從一年級到初三,九年的時間,孩子的成長變化可以說是飛快的。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其成長發(fā)育也會有早有晚,對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


導讀: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之處,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將孩子的特點看成缺點;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樣的,他們光著身子、哇哇大哭、不會說話、不會寫字。可長大后,他們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學家,有的卻成了民工、流浪漢。這和孩子的智商沒有直接關系,也不僅僅取決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家教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边@種說法似乎有一點夸張,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有必要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常識,一些育兒的竅門,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一:lucy已經四周歲了,最近讓媽媽極為苦惱的是,她老愛啃手指甲,媽媽為此采取過諸多措施,如:帶手套、抹藥水、轉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弄的lucy對媽媽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長不是無奈就是憤怒。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種本能,是孩子用嘴對手的一種探索行為,說明孩子支配行動的能力達到了手、口動作相互協(xié)調的智力水平。此外,這一行為對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歲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體發(fā)育或心理發(fā)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體內缺少微量元素如鋅、鐵等,會引起異食癖,誘發(fā)吃手;壓力過大或缺乏安全感時,可能通過吃手來降低焦慮,放松心情;孩子感覺無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養(yǎng)成吃手的嗜好。

家長如果強硬制止孩子吃手,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后容易焦慮、發(fā)脾氣,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長可通過檢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動機,幫助孩子進行糾正,讓他與“吃手”說再見。

8歲以下兒童“拿東西”不算偷

案例二:chris今年上小學一年級,最近老是郁郁寡歡的樣子,不愿意上學了,也不和媽媽講和小朋友們的事情了。經媽媽一再追問才知道,chris在課堂上拿了鄰桌的PSP游戲機,被老師和同學們稱為“小偷”!

事實上8歲以下兒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別人東西的能力,由于意識不清,出現“拿東西”情況很正常,這是兒童生理發(fā)展水平決定的。chris拿鄰桌同學的P2P游戲機,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著玩一下,并沒有占為己有的意思。因此對于孩子偶然“偷”走別人東西的做法,老師不能小題大做,過早給孩子貼上“小偷”標簽。在眾人面前道歉會使孩子失去自尊心,產生自卑心理,嚴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癥”、“上學恐懼癥”,有的甚至還會發(fā)展成為不良行為,影響孩子一生。

保護孩子自尊心尤為重要。比如老師應私下找孩子談話,和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把東西還給失主,并進行適當溝通,不要與孩子的品德掛鉤;家長也要作心理輔導,了解孩子拿別人東西的動機是什么,可通過減少孩子開支,讓孩子自己用零花錢賠償等方法,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之處,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將孩子的特點看成缺點;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做個快樂的父母吧!

3歲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特點


3歲孩子的主動幻覺生活會幫助他探索并理解關愛和對獨立的渴望、抗議以及恐懼等許多復雜的情感。他不僅賦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經常也給無生命的物體賦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會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與真實之間自由地跳動。有時孩子會深深沉浸于他虛構的影像中,而不能區(qū)別什么時候虛幻結束和真實開始回歸。這是正常情感發(fā)育的必經時期,因此不應該受到打擊。尤其是絕不要開“假如不吃飯,就要鎖起你。”或“假如不快點,就不要你了?!敝惖耐嫘?,因為他會信以為真,并在一天的剩余時間或更長時間內感到恐懼。

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的一個最好方法是在對他生活的所有方面進行相當堅定的控制的同時,給予他一定程度的自由。讓他知道你仍然要負責任,不希望他做出重大的決定。當一位伙伴鼓勵他爬樹,而他感到害怕時,這時你對他說不,會使他感到安慰,使他不必承認自己的恐懼。在他正在征服許多早期焦慮并對自己做的決定更負責任時,很自然你會給他更多的控制。同時,讓孩子感到安全和有保證非常重要。

本階段末期的情感發(fā)育水平

將許多不熟悉的圖像當做“怪物”

可以將自己看做包括身體、思維和情感在內的完整人

通常不能分辨現實與幻覺。

一歲左右孩子的特點:認生


正常小兒在發(fā)育過程中都有一個認生的階段。一般從生后5-6個月開始認生,8-9個月逐漸明顯,12個月達高峰,并持續(xù)一段時間,所以1歲以后的小兒顯得更認生了。

認生是孩子認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記憶變化。它一方面明顯地表現了孩子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的發(fā)展,即能夠區(qū)分熟人和陌生人,能夠清楚地記得不同人的臉;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孩子情緒和人際關系發(fā)展上的重大變化,表現了孩子對親人和對不熟悉人的不同態(tài)度。

對嬰兒認生的表現不能斥責,否則會加重他的緊張與恐懼。我們常常采用系統(tǒng)脫敏的心理療法來克服嬰兒的膽小、認生行為。具體做法是:先由媽媽抱著讓孩子在遠處觀望陌生人,然后離得近一點讓他與陌生人接觸,以后逐漸增加強度,鼓勵他與陌生人相處,慢慢地使他的焦慮或恐懼程度降低;家里來了陌生人,不要讓他一開始就抱或親孩子,而應在相互交談和嬰兒與他熟悉之后再親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兒獨立能力得到發(fā)展,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認生的現象會很快好轉。

家教知識: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家教知識: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3歲—4歲)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于身心發(fā)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十分突出。

(一)動作發(fā)展快

小班幼兒處于身體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而動作發(fā)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于動作發(fā)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于骨骼肌肉的發(fā)展和大腦調節(jié)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3歲幼兒在動作發(fā)展方面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發(fā)現,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性別、個性及早期教養(yǎng)環(huán)境有關。

對教育的啟示:為了給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活動機會和條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須由形式多樣的游戲貫穿,如通過運動游戲發(fā)展幼兒粗動作、在活動區(qū)提供各種工具和材料發(fā)展幼兒精細動作。對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我們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納,并為每位幼兒提供有效的幫助。

(二)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fā)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fā)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同時,3歲幼兒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

對教育的啟示:那種要求小班幼兒“坐好了”唱歌、聽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沒有尊重和把握它們的年齡特征。教師應充分理解和接納幼兒“邊做邊說”或“先左后說”的行為,給他們用口頭和肢體語言一同來表達思想的機會,使他們生活的更愉快。

(三)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伙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對教育的啟示:教師應該像媽媽一樣去體貼、關愛幼兒,同時利用同伴群體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使幼兒逐漸減少分離焦慮,盡快適應集體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戲貫穿,益于引發(fā)幼兒的積極情緒。教師還應該理解和接納小班幼兒活動“情緒化”的特點,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四)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征。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伙伴。小班幼兒正三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chuàng)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對教育的啟示:從僅研究教師如何教,到重點關注幼兒如何學,放映了人們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并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同伴群體的資源,給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向同伴學習的機會。

(五)常把假想當真實

幼兒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使他們想象夸張性的表現。成人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誤認為他們在“說謊”。幼兒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3、4歲的幼兒身上十分突出。

對教育的啟示:成人應該充分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同時可以因勢利導,引發(fā)幼兒等良好行為。根據這一年齡特點,小半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戲,這不僅可以使幼兒充分享受童年的快樂,也是我們的教育便的非常自然。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

對教育的啟示:教師要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并運用這一特點進行教育,如:用擬人化的口吻于幼兒做游戲,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時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的需求。

家長感悟:給孩子一個身心愉悅的童年


愉悅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能否擁有愉悅的情緒對孩子身心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就身體發(fā)育而言,愉悅能使人各方面機能達到最佳狀況;就心理發(fā)展而言,愉悅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學習而言,愉悅的情緒能使大腦處于積極的接收和運轉狀態(tài),從而發(fā)揮出最佳的學習效果。那么怎么使孩子有一個身心愉悅的童年,讓孩子長大后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相信這是每個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經常會思考的問題。

結合自己的教育,我覺得良好的親子活動是一個極好的方法,親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和孩子拉近距離,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當然,為使親子活動更有效、有趣,我覺得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非常有必要。

如親子繪畫,在實幼開展的健康親子周中,我們中班的孩子進行了“創(chuàng)意指尖,足球魅力”創(chuàng)意繪畫展。在班主任倡議后,我們與孩子一起合作,在繪畫過程中,有想象、勾勒、涂色等,我們也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動手,一步步做下來,共同完成了作品。在整個協(xié)作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也讓孩子的各種表現能力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揮和提升。在班級展出后,孩子激動地告訴我自己的畫貼在墻上,欣喜極了!

如親子閱讀,我家孩子一直很活潑好動,更小的時候讓她靜下心來讀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哪怕孩子聽兩三分鐘也好,我們也一直堅持陪著孩子閱讀,從極其簡短的故事到稍長一些的故事,再到一本完整的繪本;從一開始純粹的聽、看,到現在互動的說、看,更甚至進入角色扮演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孩子會融入故事的情境,學到了許多知識。特別感謝我們中四班的老師,想到了“繪本漂流”的活動,在為家長們節(jié)約閱讀成本的同時,更以書為紐帶,進一步加強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友情?!袄L本漂流”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又如親子游戲,幼兒特別喜愛游戲,玩起來甚至可以廢寢忘食。游戲是不帶任何強制性的,它是一種自由輕松,充滿樂趣的活動,它對幼兒的整個身心發(fā)展都能起到促進作用。在此次學校組織的“康樂嘉年華”親子互動游園會中,“趣味運球”、“運球射門”、“寶貝回家”、“解救小動物”等游戲,我的孩子玩得非常盡興,甚至結束了還想再來一次??粗⒆釉谟螒蛑醒笠缰鞓返男δ?,真心覺得陪著孩子一起游戲有多重要!

當然,除了學校組織外,家長也可自己進行親子活動,比如周末休息邀請孩子和家人一起戶外或者室內活動;又或者以班級為單位,自發(fā)組織幾次旅游等,只要是適合小朋友的,放松心情,寓教于樂即可。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掌握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重視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現在還小,正是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等孩子長大獨立后,可能就不那么強烈地需要我們的陪伴了,所以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多陪孩子,多一些親子活動,與孩子一起留下美好的回憶,讓孩子過一個身心愉悅的童年!

父母做到這四點 孩子以后一定孝順!


父母最害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變成“白眼狼”,他們不知感恩,從不關心父母,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將得到的愛視作理所當然,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養(yǎng)出體貼孝順的孩子?文中提到的這四點,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1、看見并尊重孩子的情緒

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盡可能滿足她的需求,孩子摔了也會心疼地抱她在懷里。可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卻不太在乎她的內心感受了,取而代之是那些我們認為正確的事。

當我們不為周圍所謂的“正確”觀念所左右,而切實看到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當她經由自己體會到各種各樣的情緒,也就具備體貼他人情緒的能力。

2、引導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

心理學家說過:“規(guī)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边@也是我在生活中遵循的一點。

當孩子在飛機上大聲吵鬧時,你不要生硬地告訴她“不可以”,而是向她解釋:“你看周圍的叔叔阿姨都在休息,寶寶這樣大吼大叫,會打擾到他們的。當你不能好好休息時,你也會不開心的,對嗎?”

這樣的解釋,雖不能保證次次有效,但至少你看到她開始在思考,不再一意孤行。

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和她交流后,你會發(fā)現孩子開始對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走在路上,會問你剛剛走過去的阿姨是生氣了嗎,看繪本時,也會指給你看這個小兔子很開心。

這樣敏感的情緒察覺,是她能夠體貼他人的基礎。

3、學會表達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好父母的定義似乎是,當雙方需求產生沖突時,一切優(yōu)先考慮孩子,做了父母若是還顧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就是自私的表現。

看咱們的父母就知道,他們在這樣的認知里習慣了不表達自己,可有時又不甘心,當子女沒有達成期待,他們會抱怨其不孝順不體貼。

當我們誠實地表達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時,也就給了孩子體貼的機會。這是親子間幸福的交互。

4、生活點滴中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

每次給孩子吃什么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引導孩子:“要留一個給爸爸,一個給媽媽,還有一個寶寶吃?!甭兀⒆右灿涀×?,吃什么都會理所當然的想到爸媽。

在這樣的教育下,心心爸就是一個非常感恩孝順的人,不管他吃什么去哪里玩,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家人,并有機會會再帶我們去體驗一把。

因此,如果想要一件“貼心小棉襖”,而不是一只“白眼狼”,我們就需要看到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并且多引導他們去感受別人的情緒;同時還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犧牲自己滿足孩子,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引導他們?yōu)閯e人著想。

5-6歲的孩子的思想特點


5歲的兒童大肌肉十分發(fā)達,跳高、跳舞、律動都做得很好。極喜歡繪畫,會學寫數目字、文字、日常的工作如穿衣、如廁、系鞋帶都可以自己做。情緒穩(wěn)定,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做事認真,有責任感,有同情心,事情做得不好感到焦慮,自尊心極強,成功時會感到驕傲。

5歲的孩子思想仍簡單,專注能力可達20分鐘~30分鐘,很喜歡聽真實的故事,對問題會生疑向。例如:為什么?怎么變成這樣子?小腦袋常生問號,做事持久、有次序,會先想想才做,有耐性及恒心。很好問,成人應耐心傾聽及解答。這個年齡很愛家,父母的和睦對其心理影響特別大,需要平靜快樂的家庭生活。

兒童在6歲時由于感情異常強烈,情感的高潮高潮常常在相反的極端中搖擺,一會兒在愛,一會兒在恨,母親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是自己,6歲小孩生氣蓬勃、精力充沛、猛烈地向外或向內發(fā)展、喜歡嘗試新的事物,為因自己要求過于強烈,而難于適應他人。倘若遇到如意的事,能夠順利合作。但稍不稱心,則大哭大鬧。

6歲的孩子已經是個強壯、會走會跳,極有反叛性的兒童,小肌肉發(fā)達,喜歡練習大肌肉的技巧,手眼合作完善,食量大增,非常好動,尤其喜歡競爭游戲。能控制情感,喜怒哀樂表現無遺,感覺及反應能力十分敏捷,開始有矛盾的心理,“服從父母或是聽從師長?”“喜愛家庭還是學校?”希望自己能干,但有時又覺得渺小,覺得自己長大了,但又好像仍十分幼稚,很想獨立但又覺得自己是個小孩,總之情緒上不穩(wěn)定。

6歲兒童語言開始完善,能發(fā)表己見,好問,能解答,會明白語言與文字的關系,理解時間、空間的概念,喜歡剪貼,欣賞簡單的幾何圖案,喜歡扮演角色。他們的社交從家庭走到學校,很看重友伴的關系,喜歡團體生活,不喜歡困在家中,對于玩具及游戲有性別之分。

6歲小孩,自以為什么都能做,其實內心很矛盾,因此成人不應完全放心讓其獨斷獨行,他們極喜歡群體生活,外界的環(huán)境對其影響極大,朋友的選擇也十分重要。

相關推薦

  • 給特殊孩子多一點關注和愛心 不管是在教育活動中,還是在游戲中,懂事聽話的孩子總是會得到老師的關愛,而那些喜歡調皮、愛搗亂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評教育,但往往又事與愿違。細想起來,其實這些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心...
    2021-07-21 閱讀全文
  • 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 導讀: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之處,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將孩子的特點看成缺點;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
    2021-09-23 閱讀全文
  • 3歲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特點 3歲孩子的主動幻覺生活會幫助他探索并理解關愛和對獨立的渴望、抗議以及恐懼等許多復雜的情感。他不僅賦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經常也給無生命的物體賦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會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與真實之間自...
    2022-02-07 閱讀全文
  • 一歲左右孩子的特點:認生 正常小兒在發(fā)育過程中都有一個認生的階段。一般從生后5-6個月開始認生,8-9個月逐漸明顯,12個月達高峰,并持續(xù)一段時間,所以1歲以后的小兒顯得更認生了。 認生是孩子認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記憶變化。...
    2021-10-28 閱讀全文
  • 過年造句子一年級簡單一點(優(yōu)選十九句) 1、數學課上,小明一會兒跟同桌小剛聊天,一會兒和鄰桌小紅聊天,最后被老師批評了。2、那里天氣也真邪門兒,一會兒冷一會兒熱。3、秋天來了,大雁向南飛,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4、金秋時節(jié),天高云淡,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成“一”字形,在蔚藍的天空中緩緩向南飛去。5、你不什么他是...
    2025-01-02 閱讀全文

不管是在教育活動中,還是在游戲中,懂事聽話的孩子總是會得到老師的關愛,而那些喜歡調皮、愛搗亂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評教育,但往往又事與愿違。細想起來,其實這些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心...

2021-07-21 閱讀全文

導讀: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之處,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將孩子的特點看成缺點;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用心將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

2021-09-23 閱讀全文

3歲孩子的主動幻覺生活會幫助他探索并理解關愛和對獨立的渴望、抗議以及恐懼等許多復雜的情感。他不僅賦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經常也給無生命的物體賦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會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與真實之間自...

2022-02-07 閱讀全文

正常小兒在發(fā)育過程中都有一個認生的階段。一般從生后5-6個月開始認生,8-9個月逐漸明顯,12個月達高峰,并持續(xù)一段時間,所以1歲以后的小兒顯得更認生了。 認生是孩子認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記憶變化。...

2021-10-28 閱讀全文

1、數學課上,小明一會兒跟同桌小剛聊天,一會兒和鄰桌小紅聊天,最后被老師批評了。2、那里天氣也真邪門兒,一會兒冷一會兒熱。3、秋天來了,大雁向南飛,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4、金秋時節(jié),天高云淡,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成“一”字形,在蔚藍的天空中緩緩向南飛去。5、你不什么他是...

2025-01-0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