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樂”是易被孩子接受的學習方式
發(fā)布時間:2020-12-01 幼兒學習故事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孩子長這么大,育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嘗過,閉上眼睛一想,腦海里就如放電影般浮現(xiàn)出孩子成長經(jīng)歷中的一幕一幕。
記得彤彤不滿一歲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聽了一場經(jīng)典教育的理念講座,聽完講座,深受啟發(fā)。從那以后,我試著讓彤彤聽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剛開始她還不會說話,也不懂得自己選擇,讓她聽什么她就吸收什么,《三字經(jīng)》、《老子》、《論語》等經(jīng)典作品都聽過,對她語言功能的開發(fā)起了很好的誘導作用。
彤彤慢慢長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能力,自己不喜歡學的東西就不再喜歡聽了,現(xiàn)在很難讓她靜下心來聽這些東西。
一天晚上,我坐在沙發(fā)上拿著彤彤喜歡的玩具大耳朵兔兔擺弄著玩,彤彤看見后,跑過來跟我搶,我拽著大耳朵兔兔的兩只耳朵,彤彤拽著大耳朵兔兔的兩只腳
,我們爺倆我拽過來她拽過去,一來一往,本來彤彤過來是搶玩具的,結果把彤彤逗得前仰后合。我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心想:“何不趁機教她學點東西呢?!蔽液退龘屪Т蠖渫猛玫耐瑫r,首先從哼唱兒歌《拔蘿卜》開始,接著給她背《三字經(jīng)》、《論語》,我唱她也和我一起唱,我跳她也和我一起跳,我們爺倆玩的不亦樂乎。我和彤彤就這樣玩了一晚上。彤彤不但玩的很高興,不經(jīng)意間還學會了長大后不再想聽的《三字經(jīng)》和《論語》里面的很多內容。
看來,“寓教于樂”是一種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學習方式,朋友們不妨試一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最易接受的3種教育方式
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yè)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yè)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yè)!”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愿意聽你的話。
多引導少訓斥
其實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于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訂出一些懲罰措施。
多交朋友少窺探“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實際上,家長應和孩子交朋友,平時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系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對象,而不是保密對象了。
哪種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愛孩子,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為愛,父母才會費盡心機地教育和引導孩子。但這種教育和引導一定要以孩子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僅有一顆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顆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總是不聽話,不少父母常為此對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罵責罰不但于事無補,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我講一位外國父親與其孩子們的故事:有一天,這個家的幾個孩子向父親提出一個要求,他們想看某部限制級的電影。他們舉出了種種理由,如影片被列為限制級是因為它隱含色情內容,但這些內容從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現(xiàn)過;它的語言相當優(yōu)美,有利于我們學習口語表達;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聽完所有的理由,父親依然堅決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親問,是否愿意品嘗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們最喜歡吃的食品。他對孩子說:“我選用了你們最喜歡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樣’”。孩子們問是什么新花樣,父親平靜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點狗糞。”接著,這位父親又向孩子們保證,新添的狗糞只加了一點點,絲毫也不影響蛋糕的美味,他說自己花了很多心血來烘烤蛋糕,溫度和時間都把握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說,這個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勸再勸,孩子們依然無動于衷——沒有人愿意嘗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這位父親告訴孩子,他們想看的電影就如同這種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們習慣的思維往往會誘使人們相信一點點邪惡無關緊要,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塊蛋糕,哪怕只加了一點點狗糞,都會使美味佳肴變得令人作嘔。父親說,雖然電影行業(yè)讓人們相信今天大多數(shù)電影老少皆宜,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
這位父親的一席話讓孩子們心中敞亮了,孩子們此后再沒提過要看限制級影片。好一個睿智的父親,他的做法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一個摻了狗糞的蛋糕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讓孩子們一下就明白了該如何取舍。
暗示——孩子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通過“啟發(fā)、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于接受,更喜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tài)、手勢、表情。
眼神暗示
吃過晚飯,爸爸給東東講故事,講著講著,東東的雙手搞起了小動作。爸爸沒有停下來,不過他用眼睛緊盯著兒子的小手。不一會兒,東東“醒”了過來,雙手安靜了。
解析: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更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所要表示的態(tài)度暗示出來。
表情暗示
家里來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興得忘乎所以,發(fā)起了“人來瘋”。他一會狂笑,一會尖叫,連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于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瓜瓜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該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贊許地點一點頭。孩子經(jīng)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一種最好的激勵。
言語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從不疊被,媽媽提醒過幾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媽媽告訴浩浩,樓下亮亮的媽媽說亮亮真乖,每天總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齊齊。浩浩聽后表面上不以為然,但漸漸地自己動手學會了疊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語直接表態(tài)。當要表揚或批評時,而采取一種迂回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巧妙的“點”出來,讓孩子心領神會,在一種柔和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動作暗示
周末,晚上9點多了,小飛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一言不發(fā),卻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無聲的語言提醒了孩子,小飛馬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解析: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tài)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教育孩子。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并書寫一兩個字,讓孩子接受這些暗示,他就會學著做出反應。
孩子接受溺愛方式教育的五個信號
小時候被寵壞,長大了就是禍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幾種情況,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01
對外人發(fā)脾氣
當孩子會說“我”這個詞的時候,意味著孩子已經(jīng)具有了“自我意識”。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發(fā)脾氣。不過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局限于“窩里橫”,雖然偶爾對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還是比較收斂的。
但是,如果孩子對外人都經(jīng)常耍性子、發(fā)脾氣的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有點過度膨脹了。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有點過于順從了。
02
跟父母談條件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往往就會萌發(fā)“交換觀念”,用自己的勞動去跟父母換一些小獎勵:“媽媽,我考了100分,你能帶我去吃必勝客嗎?”“媽媽,我要是好好吃飯的話,一會能讓我看會動畫片嗎?”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行為,有付出,有回報。
但是有的孩子,卻發(fā)展到了無理談條件甚至威脅父母的程度:“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機!”“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把飯倒地上!”這明顯就是“強盜邏輯”,不跟你講道理,反正你必須滿足我!也就是說,孩子在試圖控制你!
如果有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經(jīng)常過于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經(jīng)常用物質誘惑來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絕分享
兩三歲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還是比較正常的,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觀念比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兒園大班甚至小學,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話,就不是什么好苗頭了。
任由孩子發(fā)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學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爺爺奶奶分享。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非常自私,難以處理好人際關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喚爺爺奶奶
平時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對爺爺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學都遲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來接我?”“菜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來說,當孩子嘗試著挑戰(zhàn)家長權威的時候,一般都是拿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下手的。因為老人往往舍不得訓孩子,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對老人吆三喝四時間長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急劇膨脹,變得目無尊長,叛逆難管。等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控制。而且,孩子現(xiàn)在對爺爺奶奶的態(tài)度,就是將來對年邁的父母的態(tài)度。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chen1252139371,教育聯(lián)盟之精英學習圈!
05
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有些孩子“眼里沒活兒”:自己書桌亂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灘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媽媽忙著做飯讓他幫忙摘菜都不樂意。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xiàn)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fā)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這樣的話語盡量不要說
“不要怪他,他還小,長大了就不這樣了!”
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護子心切的家長,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孩子闖了禍別人找上門,都會用“孩子小,別跟他一般見識”來替孩子開脫,試問這個社會會以“還小”為借口原諒孩子的一切過失嗎?
“乖乖吃飯,吃完飯媽媽給你買......"
聽完這句話,大概就知道為什么你的孩子總是拿不吃飯、不上學等理由威脅你了,暫時的誘惑或許會讓孩子聽話,但是你總不能整天用這種誘惑的方法使孩子聽話吧?
“桌子壞壞,打它,誰讓他磕著寶寶的?”
無形之中你在告訴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過錯,與自己的不小心沒有關系。時間久了,孩子會養(yǎng)成一種推卸責任的意識,對孩子的將來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學會拒絕
從明天起,拒絕百依百順,拒絕心軟,不要因為看見孩子掉眼淚就慌忙的滿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著這樣的原則做家長:該買的、需要的咱一樣也不給孩子落下,不該買的、多余的,能不買就不買。
慣子如殺子,愿每一個家長都能成為開明的父母,讓孩子活的有溫度、有力度、也要有“難度”,孩子一定要愛,但千萬不要溺愛!
最不受孩子歡迎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天經(jīng)地義,有些父母也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不妥或不對!成千上萬的父母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卻并不知道這些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有多不受歡迎,從而導致了對孩子的傷害。
孩子眼中最不討喜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1.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理念里,天地君親師的影響尤其深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父母。父母們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的視線,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因此這樣子的教育方式會令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父母憑什么剝奪孩子玩耍、自由的權力等等。爸爸媽媽們可有曾想過,如果你不蹲下身來,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你又怎么會明白孩子的真實感受呢?
2.過于嚴格的教育方式
無論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吃飯的時候碗沒有端正,父母都要對孩子加以指責,孩子終日生活在父母的指責之中,有何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可能像大人一樣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按大人的意思去完成所有的事項。
大人過于嚴格的要求將在無形之中傷害孩子小小的自尊和自信心,讓他們在今后的成長之中過于自卑或是過于膽小怕事。在有些原則性問題上,像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父母就必需要嚴格要求,但在一些生活小事上,父母則需多加思考,不能用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去衡量孩子。
3.樹立反面榜樣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而對自己卻過于放松,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有樣學樣是自古就有一句俗語。孩子怎么可能只學到好樣而不學會壞樣呢?所以,父母們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只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就行,自己則可我行我素。父母在家里打麻將,不給孩子做飯,孩子回到家沒飯吃,父母卻強詞奪理先要檢查孩子在學校的考試分數(shù),這樣子的教育方式能給孩子帶來多好的成長環(huán)境?
4.過多包辦的教育方式
無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總說好啊!好啊!孩子想獨立完成某一件事,父母急不可待地給孩子全部辦好。當孩子無奈地對父母說:“能讓我自己來試一試嗎?”父母卻搖著頭說:“你還小,這個你不用學,你只要好好搞好學習就行了!”
正是這樣子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白癡或是什么也不會的傻瓜,甚至會因同學的嘲笑而怨恨父母。孩子需要學會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能包辦一時,卻不能包辦孩子的一輩子??傆幸惶旌⒆訒驗樽约旱摹盁o能”而起來反抗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
家教方式不當孩子容易叛逆
家長養(yǎng)育小孩子不辭勞苦,然而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家長管不住,父母會深感頭疼?!安恍摇钡氖牵S多父母發(fā)現(xiàn),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嘮叨下,孩子甚至產(chǎn)生了叛逆的心理。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zhí)拗的表現(xiàn)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么搗亂?。 碑敻改嘎牭絼e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jīng)上幼兒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墒窃诩依?,姍姍總是鬧別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xiàn)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么說“不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fā)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統(tǒng)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shù);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夸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接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xiàn)。別以為孩子還小,什么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jīng)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xiàn)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么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xiàn)象愈明顯。比如,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jīng)常如此。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fā)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愿意聽,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chǎn)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里老師經(jīng)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姍姍聽了以后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姍姍提出晚飯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墒菋寢屪笏加蚁胍环?,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么辦?”“碎片刺破手怎么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姍姍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后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復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系,小姨再買新的?!毙∫淘拕傉f完,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苯又?,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么?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tài)對待自我意識萌發(fā),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fā)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教育被孩子所接受
有不少的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孩子的教育很多的時候被孩子吐槽,而且他們自己都不能夠接受,為何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同樣的理念,在不同的家長的口中說出來,似乎給我們的可信度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面對當下的這種情況,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這些東西,然后被更多的孩子所接受,其中具體的方式和辦法都有哪些?如果你能夠做好了這些方面的工作,或者你才會發(fā)現(xiàn)有些時候對于孩子的教育并沒有想象當中的那么困難。
想要讓自己的教育被孩子所接受,那么你就應該以身作則。大多數(shù)的孩子會吐槽父母的管教,那是因為父母也沒有做到,有些父母告訴孩子不要罵人,不能夠說臟話,對別人要有禮貌,但是轉過頭,你就可以聽到這些父母在電話里面罵人,或者和家人爭吵,和一些外人也是完全的沒有一些尊重。我看到你都是這樣做的,根本就想不明白為何自己就不能夠這樣做,所以不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同樣會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
很多的時候,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夠被孩子所接受,也是因為你已經(jīng)脫離了這個時代。時代在不斷的改變,很多的東西都發(fā)生了變化,對于每一個孩子的管理也會有一些變化,我們不能夠永遠都守著過去的傳統(tǒng)的那些東西,雖然同樣的禮儀志信這些對于每個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當你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永遠的都只是舉一些古代的例子,或者根本就說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真正的用一種更加生動的方法,然后來說明更加簡單的道理,這也許才會被更多的孩子所考慮。
太多的時候,父母應該對自己進行反思,當你的一些教育根本就不被孩子接受,甚至還被孩子吐槽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并非是質疑,而是需要真正的反思自己,為何你的方法不能夠被孩子所接受?,F(xiàn)在社會當中的一些孩子,他們不僅會更加的聰明,而且對于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甚至很多的來自所接收的信息都比父母還要多,這些方面的事情都是存在的。每個父母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都應該讓自己不斷的學習和進步,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
孩子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如果你覺得孩子不能夠接受或者存在某些方面的質疑,那么就應該很好的去溝通。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在不斷的答疑解惑,他們對世界有疑問,對一些具體的方法有自己的看法,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畢竟這也能夠反映出來很多的孩子都在真正的考慮這些問題,他們也都在思考一些東西。找到正確的方式,然后完成自己的教育,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其實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