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橡皮擦
發(fā)布時間:2020-10-29 教育孩子筆記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聽課 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橡皮擦xx已經上中班了,現(xiàn)在也開始要學習握筆,每隔個一天就會有一小部分的家庭作業(yè),比如1、2、3等等,還有筆畫之類的.在她上幼兒園以后,我就開始在家里給準備了本子,筆,還有橡皮擦等等學習用品。可能是剛學寫字,筆握不好還是怎么回事,xx開始寫的時候,總是會是不是寫錯,要不就多一點要不就少一點,于是我就開始教她怎么使用橡皮擦,她看了之后覺得非常的開心。于是在本子上或者書本上畫上,然后就用橡皮擦給擦干凈。
剛開始我只是覺得她可能是覺得橡皮擦很神奇,滿足她的好奇心而已,可是到后來,我慢慢的覺得她好像會經常的把字寫錯。經常都是寫的長一點或者短一點的,沒有幾個字是寫的好看的。
后來,她自己玩橡皮擦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她叫我給她去找,我沒有幫她去找,因為我想讓她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也想讓她知道,不管什么東西,一定不能亂放,從什么地方拿起來就要放到什么地方去。后來橡皮擦還是找不到,于是我告訴她,找不到我也沒辦法,我也找不到,既然找不到橡皮擦那就應該好好寫字。不要輕易的就寫,看準以后再下手去寫。這樣就不會寫錯了。yjs21.cOM
沒想到丟了橡皮擦的結果是讓xx的字寫的更好了。而且沒有那么多的歪歪扭扭了。我突然想,是不是因為有了橡皮擦就給她一種我寫錯了還能擦掉重新寫過的思路呢?于是后來我找到橡皮擦的時候我也沒有拿出來。我想,寫字就跟人生其實是一樣的,給了太多的寬容,給了太多可以從新來過的機會,機會就會變得不值錢了,以后有什么機會也就錯過了,特別是一些小錯誤,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誤也可以重新改過,下次再珍惜,養(yǎng)成習慣后就不知道哪個下次才能真正的改過了?。∪说囊簧懈揪蜎]有橡皮擦,做過后就永遠留在哪里了,任憑你怎么去擦也擦不掉,抹不去。
我以后盡量不會讓xx去用橡皮擦,但是我會永遠備著橡皮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對人類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眾所周知,像手腕、頸部壓力以及視力問題等。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們盯著電子屏幕的時間遠遠超過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每天兩小時,成為困擾家長的一大難題。
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電子產品最終會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呢?
在人們的想象中,對“屏幕時間”非理性的恐懼根深蒂固,大多數(shù)育兒專家也習慣性地將電子產品描繪為“邪惡的妖精”。但是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玩電子設備并不意味著孩子不能參與室外活動、寫作業(yè)或與家長互動。更何況,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影響并不總是壞的。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很多重要的社會技能。相反,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玩游戲,只會讓孩子認為這是成年人的特權,他們會將無限制地玩電子產品視為成年的標志之一。
“很明顯,世界正在數(shù)字化,我們的孩子也是。我不認為1歲的孩子玩"憤怒的小鳥"有任何問題,童年的本質正在發(fā)生變化?!泵绹撤菭I利機構創(chuàng)始人湯姆·斯泰爾告訴《紐約每日新聞》報。
如果電子產品得到恰當?shù)氖褂?,它會很棒。電子產品日益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家長要做的就是做出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確保電子產品不會替代生活中其它好玩的東西。
在這里,玩偶大師提出幾點中肯的建議,盡量幫媽媽們想減少電子產品對孩子們的傷害。
一:保持房間合適的亮度。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候,盡量選擇亮度適中的環(huán)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則盡量打開房間的燈光。
二.開啟電子產品的亮度自動調節(jié)功能。這一點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夠保證屏幕亮度與環(huán)境的亮度進行合理的匹配。
三:保持恰當?shù)木嚯x。30cm的安全閱讀距離,應該是從我們小時候就已經熟記于心了。雖然距離的遠近不會直接導致近視,但過近的距離的確更容易導致視力的疲勞。
四:設定合適的時間,定期休息。與孩子一起訂一個玩電子產品的周期,每次玩不能超過15分鐘,到時間就應該間插一次休息。每天玩的時間盡量不要超過1個小時。玩的時候也要盡量有意識的多眨眼,緩解眼干和視疲勞。
孔融該不該讓梨?
孔融是東漢文學名家,被譽為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首??兹诔錾硎兰?,為孔子第二十世孫,其年少聰穎,才思敏捷。某次,家里在吃梨,孔融主動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并稱,哥哥比他大,應該吃大梨。而他又是弟弟的哥哥,因而得將大的梨讓給弟弟。孔融之讓,一時名傳當時,聲留后世!
這就是千古流芳的“孔融讓梨”故事?!翱兹谧尷妗笔侵腥A民族尊長護幼傳統(tǒng)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于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xiàn)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yǎng),從小養(yǎng)成獨占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內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
但是,“孔融讓梨”是否是當前科學育兒的普遍化標準、具有普遍化的參考意義?是否在孩子面臨正常競爭之時需要提供“孔融讓梨”的謙讓之道?“孔融讓梨”,該讓不該讓?這是很值得思考并極具爭議的話題。
在多數(shù)人眼里,中華傳統(tǒng)文華多崇尚謙讓、和諧之道。但與之相比,提倡正當競爭是我們現(xiàn)行教育中的一個短板。在當今社會,激烈競爭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如果對競爭認識不足,亦或是事事謙讓,無益于在工作生活中脫穎而出。以西方早教教育成果來看,早日接觸社會,早日認識社會的競爭殘酷現(xiàn)狀有益于提升孩子社會競爭能力。
因而,從這個角度看,“孔融讓梨”更適用于日常的禮儀與品德之教育,當孩子面臨成長過程中各種正當?shù)母偁幹畷r,家長或者長輩更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敢于面對競爭,敢于主動爭取正當之所得!須知,己有富足,方可救濟大眾。
所謂育兒無標準,關健在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教育方式!“孔融讓梨”是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美德故事,但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在什么場合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
該不該教孩子念唐詩?
該不該教孩子念唐詩?看孫瑞雪的《愛與自由》,受益很多。但也有一個困惑。她說,孩子的審美情緒高于成人。不要以為孩子只需要卡通畫。她認為孩子完全看得懂世界名畫。
我認同她的看法。但是,她在提到大人給孩子教唐詩時,又說,唐詩是成人的東西,孩子怎么懂?
我覺得,如果孩子看得懂世界名畫,那么同樣能聽得懂唐詩或者宋詞。畫用看,詩可聽。畫是形象的,具體的,那么詩歌是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而且,畫雖然具體形象,但真要看到懂,其實也要有畫外的功夫。詩也一樣,看得懂字不表示就讀懂了詩。詩的意思常?!坝问帯痹谧置嬷狻?/p>
所以,我覺得,孩子要看名畫,也可念唐詩。
在**剛出生之后,我就經常會念唐詩給他聽。而且念得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慢慢的還形成規(guī)律:選擇簡單的唐詩,一首念三遍,連續(xù)念三天。同時,我絕對不說:**,我們來學唐詩嘍;或者說:你要把這詩背下來之類的話?,F(xiàn)在,我開始把唐詩“翻譯”成一個故事給**聽。翻譯完了,就把詩再念一遍。
我喜歡唐詩,就像孫瑞雪有些提倡讓孩子欣賞名畫一樣,我確實有讓**接受一點古典文學熏陶的意思。我更想讓他感受唐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從而發(fā)現(xiàn)語言的美,而且,唐詩是簡潔的,這不容易讓孩子厭煩,更進一步,我想,他可能能體驗到唐詩的詩境與詩意。當然,他是否真的感受到,體驗到,我不做要求。**目前不見得對唐詩喜歡或者討厭,背也能背一些——他就是聽音而記下來的,但忘記的多,我也一笑而過。我相信,該留下的,已經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比如我給他念唐詩時母子相對的溫馨和愛,比如唐詩中流淌出來的“質感”……
我說的念唐詩,不等于要讓孩子背得滔滔不絕。不等于要讓孩子掌握了多少多少首唐詩。就算孩子會背一千首唐詩,那就能說這個孩子是聰明的、是了不起的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這么簡單就可以得到聰明,就可以了不起,那這世界上還會有不聰明的不了不起的人嗎?孩子能識很多的字,背很多的唐詩,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博取很多贊美甚至羨慕,讓父母和孩子都“面上有光”。可惜,這只是面上。內里是不是也有光,還真的是個未知數(shù)。
有很多人在談論用什么辦法教孩子識字、背唐詩,我覺得那些辦法,無非是裹了糖衣的炮彈。炮彈是父母的功利心。父母總覺得這樣孩子才會聰明,才是掌握了本領,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可我老覺得這種功利心會才會真正炸飛孩子的聰明和才智。本來么,人最重要的就是啥階段干啥事。讓一個小Y頭片子結婚,一個毛頭小子娶妻,他們未來的婚姻生活就太玄了。
強迫對孩子來說是最糟糕的感受,順性而為可能會“柳成蔭”。念唐詩也好,識字也好,不在狀態(tài)也好,到了敏感期也好,“孺子皆可教”,最重要的是,教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將功利心剔除,只給孩子美、快樂、自由和尊重。
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yè)?
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yè)?這是個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反對陪孩子寫作業(yè)的人會說: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yè),相當于變成了一個監(jiān)工。而孩子從骨子里是不喜歡被監(jiān)視的,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陪孩子寫作業(yè)其實是對孩子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贊成陪孩子寫作業(yè)的人會說:
作業(yè)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yè)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么能不在意這件事呢?
這兩種說法聽起來都有道理,那么作為家長,我究竟該怎么做呢?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一定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陪不陪孩子寫作業(yè)只是一個手段,關鍵是弄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目前是一二年級,正是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蛘吆⒆由形答B(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這個時候,我們的核心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從這個目的出發(fā),家長就應該選擇陪孩子寫作業(yè)。
因為沒有家長引導,孩子的學習習慣會養(yǎng)成得比較慢,甚至養(yǎng)成壞習慣。與其日后花更多的時間彌補或修正,不如抓住這個關鍵時刻,助孩子一臂之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下面這幾個習慣需要著重進行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固定時間做作業(yè)的習慣。
2、培養(yǎng)孩子每天復習、作業(yè)、預習的學習順序。寫作業(yè)之前進行復習,不僅能極大提高作業(yè)的效率,還能及時地鞏固當天學習的內容。
3、規(guī)定寫作業(yè)的時間。家長要每天結合作業(yè)內容,和孩子一起估算一下作業(yè)時間。一項可以在15分鐘內完成的作業(yè),可給20分鐘時間。如果孩子沒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原因,是作業(yè)量超出預估,試題太難,還是磨蹭,浪費了不該浪費的時間。
特別提醒家長的是:如果說好孩子寫完作業(yè)就可以玩,就一定要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千萬不要在孩子快速完成了學校的任務之后,又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yè)。如果你真的覺得孩子需要補充的話,就提前跟孩子講清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4、整理錯題的習慣,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重視錯題的意識,養(yǎng)成整理錯題的習慣,對孩子初高中的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5、專注的習慣。幫助孩子排除干擾,比如書桌上不能留多余的小玩意,只保留必需的學習用品,避免孩子分散注意力。
剛剛我們講的,是當孩子尚未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的時候,我們陪孩子寫作業(yè),幫助他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但如果孩子已經養(yǎng)成了正確的學習習慣,這時候,我們的核心目的就變成了:培養(yǎng)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從這個目的出發(fā),家長就不應該陪孩子寫作業(yè)。家長不再過問細節(jié),只要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方法,這樣就足夠了。
總之,陪孩子寫作業(yè),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陪孩子寫作業(yè),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確孩子所處的階段,才能更好地選擇陪還是不陪。
小孩子上大班該不該
班上有二個年齡較小的幼兒,鑒于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來談談這個有些讓我頭疼的問題。
首先來談談思維上的發(fā)展:中班幼兒跟大班幼兒年齡上也許只差一歲,但在思維特點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很多在大班孩子看來淺顯易懂的東西到了中班孩子的眼里就變成了高深莫測了,我們總說:“跳跳就能夠得著”,可是當孩子天天跳,時時跳卻總也夠不著時,他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甚至興趣了。孩子從學不會到不會學,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力的發(fā)展。
再從技能發(fā)展水平上來談談:大班幼兒能根據(jù)主題較好地完成一幅美術作品
,而中班幼兒則在涂色、布局、背景、畫法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大班幼兒能認識更多地字,而大部分中班年齡的幼兒則在速度、數(shù)量上都相對吃力;再比如,大班孩子在自理上已經基本上完全不用老師操心了,而中班年齡的幼兒有時還常常需要別人或老師的幫助,所有的這些都讓幼兒的自尊心受挫、有壓力,從而產生失落感。更嚴重的是:孩子會覺得老師不喜歡我,所以我也不需要做好,反正我還小這樣的想法。一旦有了這種想法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孩子從內心深處就失去了各方面發(fā)展的動力和興趣,當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讓自己處處落后于人。
當大班的孩子連中班孩子的水平都達不到時,是孩子的悲哀、老師的悲哀、更是家長的悲哀。真希望這個問題能盡快得到解決,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對家長的負責,更是讓我們不負于"老師"這個稱號!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育兒觀念:該不該打孩子
我的周圍有些朋友在談育兒時,會說孩子打一打也沒什么,孩子會因此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以后會“長記性”。而我總是急切的想要與他們爭辯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傾聽孩子》、《游戲力》這些好書幫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內心,讓我與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實對話。
70后的家長中,童年沒有挨過揍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當時,我在家里被很多親戚稱為“被溺愛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懲罰”。那次是爸爸正在寫材料,我在邊上非讓他給我聽寫生字,被磨煩之后,爸爸伸出了鐵砂掌。我當時驚訝大于恐懼,因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負”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強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當我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威脅爸爸,他都不停下時,才認清形勢。我說:“別打了,我錯了?!蹦且豢痰奈腋惺艿降闹挥星?,絕對沒有一丁點兒對自己所犯“錯誤”的認識。事后我對爸爸說:“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難受不難受?!卑职执蛲晡?,一會兒就后悔了,一個勁兒的求我原諒,好話說了一籮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諒他。這次的事情讓我想不明白,為什么這么愛我的爸爸會下此狠手,我不能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這個事實。所以我后來反復的欺負他,在他跟前說話不算話。其實我就是在反復的驗證——爸爸是否還愛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驗,一直沒有再對我發(fā)火,于是我也逐漸的消除了對他的恨。
我想身邊很多人早就忘記當年自己挨打、受懲罰時的感受了,所以能夠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時,理直氣壯的邊打邊說:“我是為了你好,才打你的?!边@個邏輯如何讓孩子來理解?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什么讓我們揮起了手?孩子的行為僅僅是點燃引線的那一點點火星,而炸藥,其實是我們集聚已久的個人負面情緒。雖然我爸爸早就忘記了當年打我的原因,但當我們一同回憶過去的時候,他總是肯定的說:“一定是那天我本來就很煩,你又在邊上調皮搗亂。我對你那么好,這么點兒事兒你還記得哦?!?/p>
我當了媽以后,立下誓言——絕不打孩子(打過一次,很懊悔),但是總有很多忍無可忍的時候,會生氣的不理孩子。我還用一個前幾年比較時髦的詞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冷處理!
當孩子不太聽話,或者是我認為他犯了“錯誤”的時候,再三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憤怒的轉身離去,讓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撲上來抱著我的腿哭哭啼啼,我會適時的問上一句:“知道錯了嗎?”兒子很執(zhí)拗的不說話,或者繼續(xù)他的錯誤行為。我很奇怪他為什么就不能嘴軟點兒呢?最近兩年我常常會想兒子犯擰,跟我當年在挨打時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試試?!”其實是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我想試試我與你的聯(lián)結到底怎么樣?你能否經受住我的考驗。很遺憾的是,當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沒有經受住這個考驗。
打孩子是家長特別無能的一種表現(xiàn),說明你已經沒有任何辦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說明你只能恃強凌弱了。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議或者是爭執(zhí)什么問題的時候,老板最后的態(tài)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別說了,你再這樣只有炒魷魚一條路了!”
《游戲力》一書中對冷處理的后果是這樣描述的:冷處理,是人類特有的摧殘孩子的方式,但不知為什么卻成了時髦的“積極育兒”工具。冷處理最大的弊端,就是會使本已感到孤獨和聯(lián)結斷裂的孩子,在內心更加孤獨。
對于少數(shù)孩子來說,冷處理也許可以提供冷靜和反省的機會。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它是一種折磨。孩子需要撫慰,害怕孤單,在他們眼里,冷處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間,是一種驅逐。為了抵抗這種“驅逐”,他們會制造出更多的麻煩。
他們可能會可憐兮兮地承諾,堅決改正,不會再犯,好好聽話,但到了下次還是做不到。他們由于恐懼而被迫做出承諾,而實際上卻沒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們卻總是給他反復的演示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