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了人,為何不愿主動打招呼呢?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幼兒園我會打招呼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人物故事孩子見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種:
一是因為羞怯;二是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是可能受過人為的驚嚇,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糾正這一現(xiàn)象的方法如下: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性別、辨別年齡的能力,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
他們知道滿臉皺紋、有白發(fā)的老人是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年齡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
這時,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當(dāng),不要對孩子過分保護(hù),尤其是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面前,
要鼓勵孩子懂禮貌、敢講話,堅持引導(dǎo)孩子招呼人,并告訴他招呼人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帶孩子外出。
成人外出時應(yīng)盡量攜孩子,讓孩子和成人一起參與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并且鼓勵孩子接觸陌生的環(huán)境。
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的禮貌行為習(xí)慣,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認(rèn)識的人主動有禮貌地打招呼,
然后再向孩子簡單介紹,讓孩子主動地招呼人。
3、當(dāng)孩子不愿招呼人時,不要說“這孩子不懂禮貌”
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尷尬的局面,而應(yīng)該慢慢引導(dǎo),
因為孩子需要較多的嘗試和時間來適應(yīng)新的事物,新的環(huán)境。
應(yīng)該對他表示關(guān)懷、愛護(hù),并且陪同他尋找方法,主動開口招呼人。
如爸爸帶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爸爸可對孩子說:“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應(yīng)該對他說什么呢?”
4、成人對于膽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關(guān)心
還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來幫助適應(yīng)他人與環(huán)境,如事先將可能見到的生人的相貌、特點告訴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憂慮、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咨詢,讓其有一定的心理準(zhǔn)備。
5、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成人應(yīng)試著去發(fā)掘孩子的獨立天賦,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面前,讓孩子自己判斷該怎么招呼陌生的人。
當(dāng)孩子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時,自信心自然會增強(qiáng)。
實例分享:
有一次豆豆在小區(qū)門口碰到一位阿姨,我提醒他叫“阿姨”。他不肯開口,阿姨和豆豆說話,豆豆也不答理。
回家家豆豆對我說:媽媽,她不是阿姨,她是茜茜的姑姑。我解釋:茜茜叫“姑姑”,你得叫“阿姨”。豆豆說:茜茜的奶奶我也叫“奶奶”。
后來,豆豆明白了應(yīng)該稱呼茜茜的姑姑為“阿姨”??墒沁€是不好意思開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不該強(qiáng)迫孩子跟人打招呼
不該強(qiáng)迫孩子跟人打招呼2月25日晚鄰近九點,我坐在電腦旁調(diào)試著視頻,準(zhǔn)備聽韓老師跟我們講課。正好我在上臺調(diào)試時,xx跑到我面前。這時視頻對面的韓老師看到了,并跟xx打了招呼,讓xx早點休息,不要打擾媽媽上課??蓌x不干,非粘著,這時韓老師又哄xx說:“xx跟韓叔叔再見,晚安!早點休息?!笨蓌x就是一句話也不說,也不回應(yīng)韓老師。這時我就想,xx怎么可以這么不聽話,一點禮貌都沒有,于是拉著xx讓他跟韓老師打個招呼,但xx不吃我這套,轉(zhuǎn)身就要跑。這時韓老師看了,說我這樣做非常不妥,我不該強(qiáng)制要求孩子跟人打招呼。
課后幾天里我反思回想,以前我真的是,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還是與朋友、同事打招呼,若有遇到帶著xx時,我都會半引導(dǎo)、半強(qiáng)迫的要孩子跟對方打招呼。但xx顯得非常緬靦,抿著嘴就是不開口。往往弄得我很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xx教好,有時還會忍不住有責(zé)備的口吻說xx:“小孩子不可以這么沒有禮貌,你這樣的孩子別人不會喜歡的,等等之類的話?!苯?jīng)韓老師提點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越是這樣教育xx,xx跟人打招呼這方面,越是沒有進(jìn)展。
那天晚上正好聽了韓老師講的,“家長如何理解孩子”和“如何與孩子談心”這兩課。于是我想試著與xx談?wù)?,我?qiáng)迫他跟人打招呼,當(dāng)時的他是怎樣想的,他為何又表現(xiàn)的這么不配合,我想只有xx知道這個答案。
在與xx交談時,我挑了最近的一個話題問:“xx,媽媽前兩天在電腦旁,讓你跟韓叔叔問好,當(dāng)時你是怎么想的?”xx想了想反問:“媽媽,你是說你上課那天嗎?”我說:“是的”坐在我對面的xx用兩只手,夾著我的臉,用力的揉搓一下。說:“我不打招呼,那是因為我只在電腦上見過韓叔叔一次,與他不是很熟,你就要我跟他打招呼了。再說當(dāng)時,叔叔他只想我去睡覺。并且我覺得媽媽和叔叔都很過份,我當(dāng)時都說了,睡不著,我不出聲,只坐在你旁邊,你們都不同意。我當(dāng)然不會打招呼了。聽了xx的話,我突然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懂xx。孩子有這么多不肯打招呼的原因,而我曾經(jīng)多次強(qiáng)迫他,卻從未去了解下,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
于是我試著又問:“那之前有時媽媽說你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別人不會喜歡的孩子,那你就不想做個有禮貌讓人喜歡的小朋友?”xx聽我這一問,停想了幾秒回道:“媽媽越是那樣說,我越不會打招呼”說這到xx停頓下來,沒接著說下去。我追問著:“為什么呢?”xx:“你當(dāng)著別人的面,不是說我沒禮貌嗎?那我就不禮貌了?!闭f這話時xx還帶著幾分怨恨的口氣。
這時我終于明白,為何有多年家庭指導(dǎo)經(jīng)驗的韓老師,在看到我強(qiáng)迫孩子打招呼時,他會立馬說出我做得非常不妥。原來我這樣做,是給孩子一種挫敗,說孩子沒禮貌,其實是在傷孩子的自尊心。原以為我的話孩子不會有太多感覺,漠視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錯的太遠(yuǎn)了。
我跟xx道歉說,媽媽錯了,以后媽媽不再這樣要求你,等以后遇到媽媽認(rèn)識的人,媽媽先給xx做個介紹,讓你了解了對方了,你自己再決定要不要跟他們打招呼,你說這樣好不好。xx聽了,很高興的說:“到時我再決定好嗎?”可以的,當(dāng)我把這話剛說完,xx在我臉上親了一口,并還說:“謝謝媽媽?!?/p>
那媽媽要謝謝xx的韓叔叔,是他讓我了解了xx的內(nèi)心想法,也是他讓媽媽知道做錯了。
孩子屁股為何打不得?
一般父母體罰孩子都是“打屁股”,認(rèn)為“小孩屁股打不壞”。但是專家提醒,打屁股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孩子的健康并影響智商。
“打屁股”導(dǎo)致孩子高燒
王先生早早趕回家,想給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兒子進(jìn)行考試前的功課輔導(dǎo)。但他趕回家時,兒子不在家,打聽了一圈才得知兒子躲在一個同學(xué)家不愿回家。王先生將兒子強(qiáng)行帶回家,沖著孩子屁股一陣猛拍?!爱?dāng)天晚上,孩子臀部紅腫,高燒38.8℃,就連忙去了醫(yī)院。”王先生很后悔,“醫(yī)生說孩子發(fā)燒與打屁股有直接關(guān)系?!?/p>
經(jīng)常被體罰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專家對1510名2~9歲的兒童進(jìn)行了4年的跟蹤研究,在806名2~4歲的兒童組中,未遭體罰的兒童,智商的平均數(shù)比經(jīng)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組704名5~9歲的兒童,差距是28分。“有些父母動不動就用‘打屁股’來教育孩子,這對孩子身心健康極為不利?!薄蚱ü伞瘯斐珊⒆油尾恐車[、血液循環(huán)不暢,甚至發(fā)生壞死性炎癥?!傲硗猓幱谏L發(fā)育期的孩子毛細(xì)血管比較豐富,身體各個器官也比較嬌嫩,一旦受到外力撞擊,很容易出現(xiàn)出血和心腦肝腎等器官的損傷?!?/p>
為何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腦組織位于顱腔內(nèi),顱骨通過寰枕關(guān)節(jié)與人的脊柱相連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時出手過重、過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擊,可經(jīng)脊柱傳到寰枕關(guān)節(jié),有可能造成顱骨整體變形,引起腦干的損傷,后果不堪設(shè)想。
打男孩子屁股時更需注意
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掙扎、擺動,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損傷睪丸,導(dǎo)致睪丸血腫或破損。還有些父母一時氣不過,用皮帶、雞毛撣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這樣會引起臀肌局部血腫,血循環(huán)不暢,甚至發(fā)生壞死性炎癥。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們皮肉受苦,還會給他們心靈留下陰影。父母在打孩子時一般會考慮別打壞了要害,卻很少考慮孩子也是有尊嚴(yán)的,對父母的教訓(xùn)也有個心理承受的度。孩子天生脆弱、敏感,極易受到傷害。父母一時的怒聲訓(xùn)斥和粗暴行為,往往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不和諧,嚴(yán)重的還會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產(chǎn)生永久性的隔閡。
專家提醒:暴力有傷孩子心理健康
兒童保健專家介紹,“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讓孩子身體健康受損外,對孩子心理健康也極為不利。朱曉華說,用體罰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情,還容易對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比如對一些性格較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進(jìn)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還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甚至還會讓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對于膽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會使孩子變得更缺乏自信、充滿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還會用揪耳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懲罰方式雖然不會造成耳膜損傷,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輕微的凍傷,這時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軟骨損傷,出現(xiàn)感染或血腫,父母應(yīng)盡量避免。
孩子為何不愿和爸爸親近?
很多媽媽都想知道,為什么孩子不喜歡爸爸?前幾天,某媽一臉郁悶的找我:女兒不喜歡她爸爸,該怎么辦呢?其實不只是這位寶媽,很多媽媽都有著同樣的疑惑:為什么孩子就是不和爸爸親?
有句話:美的千篇一律,丑的千奇百怪。形容喜好,也是這個道理。喜歡的,就是喜歡,不喜歡的,總有各種不喜歡的理由。但是,哪有孩子真的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
每個孩子都是渴望和父母親近的。究其原因,還是出在爸爸媽媽自己身上。所有不受孩子喜歡的爸爸,都莫名的相似,他們身上的特點可以總結(jié)為兩點:
第一,對媽媽不夠體貼。媽媽十月懷胎將寶寶生下來,孩子與媽媽的聯(lián)系生來就比爸爸要密切。有《世上只有媽媽好》的兒歌傳唱下來,卻沒有世上只有爸爸好的歌謠。所以,孩子向著媽媽,是情有可原的。
夫妻之間有些矛盾很正常,吵吵鬧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dāng)爸爸在吵鬧的過程中傷了媽媽的心,孩子自然會討厭爸爸。在這樣的前提下,爸爸們還偏偏做出一些不是那么有風(fēng)度的事。比如亂發(fā)脾氣、不愛做家務(wù)、對媽媽惡言相向、抽煙喝酒、賭博……
盡管爸爸是愛孩子的,但是因為對媽媽不夠好、讓媽媽不開心了,孩子對爸爸自然沒有了好臉色。童言無忌,孩子不會掩藏自己的情緒,在不懂事的情況下,就會說出“爸爸,我討厭你”之類的話。
爸爸聽了不是個滋味,脾氣又上來,對孩子兇了幾句,惡性循環(huán),于是慢慢地就對爸爸沒有任何好感了。這樣的爸爸,你們還是收收自己的脾氣吧!你難道不知道,自己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一言一行都會對家庭造成很大的影響嗎?
要想孩子喜歡自己,首先你得愛這個家,愛自己身邊默默為家付出的妻子。
第二,是不懂怎樣愛孩子,大多數(shù)爸爸都是這個類型的。有的爸爸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方法卻不能令孩子接受。比如一下班,身上臟兮兮、臭哄哄的,卻不洗臉不洗手,直接用自己帶著刺人胡渣的臉蹭著孩子干凈的小臉,還一個勁的要孩子親親爸爸。
講真,你可能真的會嚇到孩子!畢竟孩子都愛干凈、漂亮、美好的事物,下次想要親近孩子,先把自己拾掇得整潔一點吧!
有的爸爸性格比較嚴(yán)肅,無法建立與孩子革命的友誼。整天把“不許”、“不行”、“你必須聽我的!”之類的話掛在嘴上,對孩子嚴(yán)格要求,孩子在父親面前慢慢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與爸爸嬉戲打鬧。
其實,都是愛孩子,沒必要整天端著,與孩子一起做做游戲、講講故事,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有的爸爸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做甩手掌柜,認(rèn)為帶孩子從來都是女人的事。孩子的尿片,他沒換過;孩子的奶粉,他沒沖過;孩子最愛吃的食物,他不知道;孩子的朋友,他從沒見過……
從不插手和過問孩子的生活,卻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大聲呵責(zé)他,這樣的爸爸,性格幼稚,自大而又傲慢,試問哪個孩子會喜歡?作為爸爸,不僅是要為孩子提供物質(zhì)條件,還要學(xué)會做孩子的朋友與導(dǎo)師才行?。?/p>
有的爸爸,整天在外出差,難得回家一次,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自然也就會與孩子生疏。其實,只要一回家,哪怕只有半個小時,也要與孩子聊會天、做會兒游戲,每次回來帶個小禮品。這樣長時間下來,孩子就會盼著爸爸回來,每到爸爸回家的時候,會比過年還讓孩子開心。
第三,孩子不愛爸爸,不僅爸爸有原因,媽媽也難辭其咎。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不敢一個人睡,可憐兮兮地來到爸爸媽媽房間,想要和媽媽一起睡。
但是一張雙人床,三個人睡太擠。這時候,“出局”的就成了爸爸。最后變成了媽媽和孩子睡,爸爸一個人抱著被子睡沙發(fā),或者去孩子房間睡。
這種情況下,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增加,很難獨立起來,爸爸對他來說,也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忘記了自己除了是個母親,還是個妻子,對孩子太心軟,也不是件好事哦~
還有這樣的情況。說多了爸爸是個育兒“廢柴”,網(wǎng)絡(luò)上也有很多調(diào)侃爸爸帶娃的視頻,于是,在媽媽的眼中,笨手笨腳的爸爸就失去了帶娃的權(quán)利。
沖奶粉,你知道比例嗎?知道水溫嗎?知道先放奶粉還是先放水嗎?
換尿片,你知道什么時候該換嗎?知道怎樣不會側(cè)漏嗎?知道怎樣孩子最舒服嗎?
連奶粉尿片都搞不定,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給你!
沒錯,這就是眾多媽媽的心聲。
沒有生來就會做父親的人,好爸爸也都是一路摸索著成長起來的。媽媽擔(dān)心爸爸坑娃,一直不愿放手,不給爸爸一點機(jī)會,最后還要埋怨為什么孩子不喜歡爸爸,豈不可笑?
所以,孩子不喜歡爸爸,寶爸和寶媽都有原因。媽媽的態(tài)度影響孩子,讓爸爸在生活中慢慢邊緣化。爸爸的不當(dāng)行為,也讓孩子實在愛不起來。
要想孩子喜歡爸爸,要想擁有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需要夫妻共同作用。爸爸改改脾氣,多關(guān)心關(guān)心妻子和孩子,多陪陪孩子;媽媽學(xué)著放手,讓爸爸多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來。
每天改變一點點,幸福就在不遠(yuǎn)方。畢竟,哪里有真的不喜愛父母的孩子呢?
孩子為何不愿去嘗試新事物
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哪怕這個結(jié)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
我還記得周周第一次自己洗澡的情形。那是周周不到3歲的時候,她先把澡盆從陽臺拖到廁所接水,然后換上拖鞋,脫掉衣服,因廁所沒有扶手,她只好扶著我小心翼翼地跨進(jìn)澡盆。接著,拿毛巾洗頭發(fā),低著頭,手艱難地伸到頭上,但怎么努力都只能洗到頭部一半的地方,最終前半個頭洗濕了,后半個頭還是干的。接著她開始洗澡,先洗洗脖子,再擦擦腋窩,再在肚子上、腿上象征性地擦了幾下便大呼:“我洗完了!”我拿了條浴巾給她,她裹著浴巾滿臉興奮地奔了出來,大喊:“我會洗澡了!”
這個澡其實一點都沒洗干凈,后半個頭還是干的呢,身上也就是象征性地擦了幾下,手上的污漬都沒有洗掉!但是周周的那種自信、滿足及成就感讓我感動,我如果給她重洗一遍,肯定能把她洗得更干凈,但是她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恐怕也會被洗得煙消云散吧!
在孩子看來,不必要的幫助等于成人在對他說:你不行,我?guī)湍?。這樣,他不會認(rèn)為你在幫助他,他感覺到的是你的不信任和輕視。孩子只有通過自己一次次錯誤和失敗的嘗試進(jìn)而解決問題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建立自信。這比成人對他泛泛地說“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無原則幫助小孩的三個負(fù)面影響:一是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用;二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jī)會,長此以往,會使孩子懶于思考、懶于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凡事向大人尋求幫助,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不獨立,依賴成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因此,我們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當(dāng)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過早介入,按捺住想伸出援手的沖動,先在旁邊觀察,耐心等待,看孩子怎么解決。如果孩子哭鬧,這是正常的,說明孩子想自己解決而不是放棄。這時,要鼓勵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輕輕地和孩子說:“這個有些難,但媽媽覺得你能行?!痹试S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失敗,正是一次一次的錯誤讓孩子從中總結(jié)出正確的辦法。
當(dāng)然,并不是什么情況都不要幫助。當(dāng)孩子經(jīng)過努力嘗試難以達(dá)到目標(biāo),并且主動向你請求幫助的時候,還是應(yīng)當(dāng)適當(dāng)介入,給予孩子應(yīng)有的支持。
重點提示:
孩子遇到困難就哭,他們在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氣憤、發(fā)泄。只要孩子在哭的時候沒有停止嘗試,父母鼓勵孩子就好,不要去幫。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會獲得自信心。因為在孩子看來,不必要的幫助等于成人在對他說:你不行,我?guī)湍恪H绻扇碎L期給予孩子不必要的幫助,孩子就會依賴于成人的幫助,不愿去嘗試新事物。因此,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只有當(dāng)孩子經(jīng)過努力嘗試難以達(dá)到目標(biāo),并且主動向成人請求幫助時,成人可以適當(dāng)介入,給予孩子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