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發(fā)布時間:2020-09-28 如何進行幼兒園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淺談幼兒園游戲淺談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讓別人更好的了解自己,也讓自己更好的了解別人,這就需要我們彼此進行更好的溝通。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也經常會碰到那些閉口不語,安靜內向的孩子,你以為他(她)們從來天生就這樣,其實不然,有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沉默不語,回家后卻滔滔不絕,有時聽完家長的反映,會讓我們瞠目結舌,為之一震,孩子們的語言是豐富的我們何不與他們多聊聊呢?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孩子們都有一顆童真的心他們渴望有更多的朋友。
當今社會的孩子都為獨生子女,平時接觸的大多是家人,他們需要有一個樂園、一個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天地、而幼兒園是孩子們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小朋友,還有老師,在這里可以開心的玩游戲、學習、可是,才剛上幼兒園一個星期的豆豆可不這么想了,豆豆是個才兩歲半的女孩兒,入園到了我們班,開始來時,豆豆不哭不鬧,感到一切都很新鮮、好奇,但時間一久,豆豆沒有新鮮感還老說“要回去,要回去”。還時不時念叨著要奶奶,要奶奶。根據(jù)觀察我發(fā)現(xiàn)豆豆不愛說話,喜歡獨自一個人玩耍,而且豆豆還經不起“挫折”,要是有誰有意無意的碰到她,她就會哇哇大哭……癥結找到了,我并開始引導豆豆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將她介紹給平時比較活躍的小朋友,讓他們和她玩,聊天,在空閑的時候我會到豆豆身邊和她說話聊天,慢慢的豆豆的話多起來了,原本在家不愛說話的她竟會主動的和我們打招呼了,我成為了豆豆的好朋友,早上來時,豆豆會離開奶奶,笑瞇瞇的向我跑來,白天在幼兒園也很開心,但令人擔憂的是豆豆的體質不好,來幼兒園不久就已經請了兩次假,都是應為發(fā)燒……
這一次媽媽又打電話來說豆豆發(fā)燒了,而且告訴我這一段時間不想送豆豆上幼兒園了,我急切的問她為什么?媽媽說“豆豆老是發(fā)燒,剛好了,沒幾天又發(fā)燒,她怕沒送幾天又發(fā)燒了呢”我非常理解豆豆媽媽的心情,于是我在電話里仔細的耐心的與豆豆媽媽講解,孩子送幼兒園有段適應過程,起初是會有些不適,但慢慢習慣就好了,她說我知道,但她老這樣我害怕了,我建議她帶藥過來,發(fā)現(xiàn)稍有不適,我們就即時喂藥,但令人頭痛的是豆豆不愛喝藥,每次病了就是打針,一打就是幾天,我建議媽媽將藥溶入豆豆的水中,因為豆豆愛喝水,一天要喝好幾次……
第二天豆豆來了,奶奶照我說的將藥溶入了水中,并告訴我們本來今天是想讓豆豆在家休息的,但豆豆自己吵著要來,聽完奶奶的話,我心里如釋重負。
豆豆現(xiàn)在每天都要來幼兒園了,因為她在這里找到了朋友和快樂!
家園聯(lián)系也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很多老師一到周末要發(fā)放聯(lián)系冊時就感到頭疼,一周一次的評語讓人感到乏味,總覺得沒東西可寫,不寫吧又不行,上面要檢查,弄不好還要扣工資,扣獎金,在一次無意中翻看《幼教園地》中,我閱讀了如何寫聯(lián)系冊的兩篇文章,前面也出現(xiàn)如何寫聯(lián)系冊的煩惱,但最終還是克服困難,將聯(lián)系冊寫的生動,并起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聯(lián)系冊其實是一種如何與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寫聯(lián)系冊是力求真實,真誠,既不能過于平淡也不能夸大其詞,太平淡,太形式化,家長根本就懶得看,夸大其詞家長反而會覺得你很假。要注意語言的組織運用,并注意語氣的委婉,家長拿到聯(lián)系冊后閱讀,能很好的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并同時贊美孩子,孩子也知道老師在評價自己,表揚自己,家長再將孩子在家的情況反饋給老師,針對家長所寫再和孩子交談,許多事情家長即時反映和解決。
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
認真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如何與孩子進行“談情說愛”
如何與孩子們說愛情,很多家長們存在一些誤區(qū),也不知道要如何開口。要知道,正確的教育方法很重要,下面,一起來看看,家長們要如何有技巧的和孩子們“談情說愛”吧。
1、正視而非回避
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愛情的問題感興趣非常正常,再加上如今的電視、網絡等媒體中形形色色愛情觀的傳播,很容易讓孩子們形成不良的愛情觀。如果身為家長的你依舊“談愛色變”,一味回避,只會讓孩子們的愛情陷入誤區(qū)。因此,面對孩子們的種種困惑,家長們應該坦然視之。
2、尊重而非譏諷
當孩子向你坦白,自己有暗戀的對象,身為家長的你是如何處理呢?如若遇到這種狀況,家長們要盡量表現(xiàn)得不動聲色,千萬不能譏諷,這會讓孩子很受傷,覺得受了羞辱。因為在孩子的認知和感受里,他所經歷的感情都真實而有價值的,如果他視為珍寶的情感卻被父母貶得一文不值,那么,對他來說,就等同于自己也被貶抑了。更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嘲諷他,青少年最愛面子,也最恨父母讓他在大庭廣眾之前丟臉,你如果讓他丟了臉,他會想辦法也讓你丟臉的,比如,故意和你對著干或破罐破摔,他以他失敗的成長作代價來反擊你。
3、不嚴禁但有原則
面對孩子們的早戀跡象,一味的禁止只會適得其反。其實,孩子們之間的感情有時候是很單純的,家長們不必過于緊張。但是,有一些原則是必須向孩子們表明態(tài)度與禁止的,也要讓孩子們懂的這些事情的嚴重性與父母的擔憂,讓他們懂的保護自己。
4、化被動為主動
面對現(xiàn)實中復雜的愛情,孩子們對社會的認識有限,他們容易走極端,為了讓孩子能夠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愛情現(xiàn)實,家長們要化被動為主動,把握溝通時機,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現(xiàn)實愛情的悲歡離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長如何與老師進行溝通
老師最怕兩種家長:一種是從不來學校,對于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另一種是三天兩頭來學校,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來找老師理論。這是在與一些老師們相處的場合,談到老師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問題時,所得到的結論。也許這不是所有老師的感受,但至少是一部分真實的心聲。當然,大多數(shù)的家長是關心孩子的教育,也經常參與學校為父母舉辦的活動,而且是明理好溝通的。但是話說回來,怎樣才是“從不來”和“三天兩頭來”之間的折衷平衡點,似乎變成家長難以取舍的困境。
人際溝通本來就是一門大學問,更何況為了孩子教育著想,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更顯得重要。常聽到老師說,家長很難溝通;也常聽到父母說,老師很難溝通。如果只是彼此抱怨對方,而未思考如何謀求溝通之道,雙方很難搭起溝通的橋梁。在此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如何與老師溝通的態(tài)度與技巧。先給父母做一個小小的測驗:
一、在每一個新的學年,你是否主動去拜訪孩子的老師
二、你是否以請教專家的態(tài)度去拜訪老師
三、你是否提供老師一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資料
四、你是否接納老師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五、你是否同理老師的一些困難,包括牢騷在內
六、你是否對老師一些作法表示支持
七、你是否很少打斷老師的話
八、你是否專注的聽老師的敘述
九、你是否相信老師的專業(yè)能力
十、你是否在談話結束前感謝老師的辛勞
以上十題中,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七個以上,相信你和老師的溝通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你回答“是”的在四到六個之間,你和老師的溝通似乎有點問題,回頭看一看回答“否”的題目,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尊重是贏取合作之鑰。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三個以下,我想你得花更多的時間,誠實的面對自己:是放不下身段嗎?是自認為懂得多嗎?是防衛(wèi)性過強嗎?還是從沒有和老師溝通的經驗?除了拜訪老師,與老師溝通之外,打電話與老師聯(lián)系,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別常打,以免干擾到老師的私生活),而且別忘了多給老師一些支持肯定,即使有一些意見,也得把“批評夾在厚厚的贊美之間”。例如開始真誠的表示:“某某老師,不好意思打擾您,我是某某人的家長,我常聽到孩子談到您的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謝謝您這么認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里,說他在學校里發(fā)生……(把事件長話短說),我想這問題得請教您,看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如何配合……”之后,耐心的傾聽老師的說明,記住前述小測驗中一些正向溝通的要領。
有時孩子回家后,會說一些可能引起親師誤會或沖突的話,孩子也許無意說謊,可能是表達不夠清楚(認知和語言正在發(fā)展之故),或者只說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辭(不需責怪孩子,這是人之常情)。請先不要急躁憤怒,沖突只會誤事,最好先打電話或拜訪老師,把事情加以澄清。其實,大多數(shù)的事件在證實之后,通常都是些小事,不必過分在意.如果想更有效的增進親師溝通,得抽空多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如親職教育講座、親師會、父母成長團體、讀書會、教學成果展覽、運動會、園游會等。如有更多的心力,可主動協(xié)助推展教育工作,如許多學校的愛心媽媽,導護爸爸。這樣不僅能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上的示范,都有深遠的意義和效果。
如何更好的與孩子溝通
如何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如何培養(yǎng)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xiàn)今社會環(huán)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要喜歡自己的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相信孩子是一個已經長大的,有一定能力的,能解決好生活和學習中各種各樣問題,能克服各種困難的人,建立起和孩子良好的情感關系。這樣才能為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不要對孩子過于溺愛,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具備一定的能力,當孩子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時,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其實跟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做事,增強孩子的能力和自信,發(fā)展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的個體,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和你們是平等的。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和家長們是相互平等的關系。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人,而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孩子只有被動的接受家長給予的信息才是好孩子。于是,家長就會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變成了孩子的批評者、教育者和訓導者。這樣的關系,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就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反抗,從而失去溝通的意義。
家長要相信人是應該相互尊重的,對于孩子來說,也是要相互尊重的。孩子也是人,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父母應該像尊重別人一樣去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只有感受到了尊重,才能學會去尊重別人,在互相尊重的氛圍里,和孩子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家長要欣賞孩子的優(yōu)點,也要有勇氣接受孩子的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錯。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很多家長總是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完美的人,容不下孩子的一絲缺點,總是把注意力焦中到孩子的缺點上,總是想辦法讓孩子去改正這些缺點,于是溝通的焦點就變成了對孩子的苦口婆心。有勇氣去接受孩子的缺點,既使是要給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也要先對孩子的優(yōu)點進行肯定和表揚,再以商量式的口氣跟孩子溝通,這樣的溝通,孩子就能去接受和改變。
父母要相信每個人都是有用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用的。相信孩子是個有用的人,進行與孩子的溝通,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創(chuàng)性,因為你相信孩子是有用的,孩子就能有信心去做事情,就能自己去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溝通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鼓勵,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系,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總之,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應該注意放下自己大人的身份,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盡量清晰、準確、生動地表達意見,少用命令或責備的口氣,多商量,體現(xiàn)出民主協(xié)商、平等尊重的精神,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相信你的孩子是很愿意和你們多溝通和交流的。
如何與逆反期孩子溝通?
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或恐嚇威脅。逆反心理的發(fā)生,正是出于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憤怒。壓服和威脅雖然一時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減少,但卻增加了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助長了潛在的矛盾。對孩子先說“是”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點時指出:人的思維有慣性,當你的思維朝某一方向傾斜時,就傾向于一直延續(xù)下去。我們如果牢記這一原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具體來說,和孩子談話或討論問題時,不要一開始就批評孩子,或反駁孩子的意見,那樣會將雙方的觀點對立起來,接下來你說什么孩子都可能說“不”。相反,嘗試先談論一些你可以和孩子達成共識的話題,營造和諧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孩子在溫和的情緒中,從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對父母的觀點就會認同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于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于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
讓孩子感覺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習慣于在談話開始便提出批評或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權威。事實上,這是許多家庭親子溝通陷入僵局的一個常見原因。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么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親子關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為,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孩子就會感覺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從而轉變態(tài)度,達到與父母溝通。
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fā)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間的壓力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不要喜怒無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緒處理上有問題,先要解決好自身的情緒問題。
育兒心得:淺談如何進行祖輩教育
育兒心得:淺談如何進行祖輩教育
我們這個小外孫,在他滿月以后,就和他爸媽一起搬到了我們家,和外公外婆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在這幾年中,節(jié)假日我常常帶他去公園游玩,去超市購物,買玩具,到草坪上去和小朋友一起做做游戲,放風箏,到肯德基吃早點,到書店去看看書。時間一長,與我接觸的時間比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相對要多一些,自然而然就把我給“粘”上了。成了一個小小的“跟屁蟲”。即使爸媽都在家,洗澡也要我給他洗,晚上洗臉洗腳也要我?guī)兔?,臨睡前講故事也非我莫屬,并把我當成了他的一頂“保護傘”。每當他犯錯,他爸媽要教訓他或要打他屁股時,只要我在家,他在第一時間就會叫“爺爺,快來救我!”碰到這種情況,往往弄得我左右為難。既心疼他挨訓時的可憐相,又為他的淘氣而生氣。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和他爸爸媽媽站在統(tǒng)一的立場上,指出他的缺點錯誤,并告訴他:“你這樣做,爺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敝钡剿鲃尤ハ虬职謰寢屨J錯道歉為止,經過幾次的較量,他自己也感覺到爺爺也不是總會無原則地保護他的,犯了錯同樣也是要批評和懲罰的。漸漸地他脾氣也收斂了不少,有時還能幫助拖拖地板,擦擦櫥門,雖然要經常鬧一些“越幫越忙”的笑話來,但我們總是熱情地鼓勵他,表揚他,使他能體會到參加家務勞動的一種樂趣。
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的智商比我們小時侯要高得多,思想敏捷,頭腦靈活,接受新鮮事物也快,模仿性強,所以,作為家長,不管是祖輩也好,父輩也好,一定要以身作則,用二句話來表達這個意思:一句是“言教不如身教”;另一句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p>
下面我在講二個有關睿睿的小故事:
有一個星期天,我?guī)ギ敽珗@游玩。在百鳥園里,他用玉米在喂孔雀,旁邊也有一個小男孩。因為膽小要他媽媽幫助去喂,睿??吹胶?,隨口就說了一句臟話。我聽到后,感到挺不好意思,啥地方去學來的呢?我連忙對那位小朋友和他的媽媽說“對不起”。晚上在家我和他爸爸媽媽談起了白天在公園里這件事,據(jù)他們回憶,原來小夫妻在家開玩笑時,說過這句話。這句玩笑話被孩子聽到后,就記在心里了,通過這件事,給我們做家長的敲了一記警鐘:在家教育孩子要講文明禮貌,不說臟話的同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說不定什么時候一不小心,家長的一句粗話、臟話,被孩子聽到后,當作名言到外面去宣傳了。
我們住的那棟樓,南面和北面都有一塊大草坪,還種了一些樹和安裝了一些健身器材。每年春節(jié)期間,孩子們都有去燃放一些煙火、鞭炮。草坪經常會被那些淘氣的小孩點燃起火,有時甚至驚動“119”,出動消防車來滅火。因為我們住在四樓,所以對草坪的情況看的比較清楚,草坪起火,往往火苗不大,但蔓延起來很快,頃刻之間就能燒掉面積很大的草坪,如果碰上大風天氣,還有可能引發(fā)火災。所以每當看到草坪起火,就趕緊下去,拿把掃帚把火撲掉,也就是舉手之勞的工夫。幾次下來,睿??丛谘劾?,記在心里,今年元宵節(jié)過后沒幾天的一個晚上,大約已經七點多了,我們都在看電視,他正好看到北面草坪又燒起來了。他連忙拿著他的玩具水槍,裝滿水后,自己開門下去了。我們看他開門,忙問他干啥去,他一邊走一邊說去救火。我到衛(wèi)生間一看,草坪確實又燒起來了。連忙也跑下去,拿了把掃帚和他一起去滅火。他用水槍一邊用澆一邊用腳踩。不大工夫就把火滅了。附近的居民看到起火,又報了“110”。等警察到時,我們已經準備回家了??吹骄斓搅?,這孩子對他們說:“叔叔你們回去吧,我和爺爺把火滅了?!本煨χ鴮λf:“謝謝你!你是滅火小英雄!”有了這句表揚的話,孩子感到特別高興、自豪?;氐郊依?,還一個勁地向奶奶、爸爸、媽媽說:“警察叔叔說我是滅火小英雄?!?/p>
現(xiàn)在的孩子,可謂是集百寵于一身的“小皇帝”,在家里,上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隔代親,中有爸爸、媽媽的血緣親,有舅舅、姑姑的長輩親。在這種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幼兒在家中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得聽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祖輩,不能過分地溺愛他,愛是應該的,但嚴是必要的。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寶寶剛出生時,眼睛都沒有睜開,但耳朵已經能接收各種信息?!澳阋犜挕?、“聽媽媽說”,家長的叮嚀、囑咐、嘮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見說話在親子關系里的重要性。聰明的家長會根據(jù)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最溫情、最高效的說話方式。
3歲前的孩子,要聽懂或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有時候比較難,爸爸媽媽說話要溫柔、表達清晰。不過這個時期也是規(guī)則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跟孩子講話也要堅持原則,不妨從下面幾點做起。
1.及時給予回饋。當大人忙著做飯、洗碗、工作的時候,寶寶咿咿呀呀的問話似乎顯得毫無意義,但這對寶寶卻很重要,可以轉頭對寶寶笑笑或回應幾句。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說話,家長的及時反饋是最好的鼓勵。平時跟孩子聊天時,不妨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著他的小手,這些小動作都會起到正面效果。
2.給孩子“做選擇題”。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聽話時,講道理往往沒用,此時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比如孩子賴床時,媽媽可以拿出幾件衣服,問她“穿這件小草莓的還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會被“引誘”起興致來。
3.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溫柔的肢體動作。這時的寶寶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動物,如果家長說話時高高在上,就會帶來強烈的壓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聽他說話,可以鼓勵他們在無壓力的前提下,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4.相比警告,直接鼓勵更好??吹綄殞毝酥槐橎亲邅恚议L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別打翻了”、“別磕著”。這不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幼兒的思維是“直線型”的,反著說“不要打翻”是一種繞遠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對孩子說“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5.負負得正的小技巧。兩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許多孩子喜歡跟家長“作對”。這時,家長的言行越嚴厲,孩子越“來勁”,倒不如試試“正話反說”。比如孩子叛逆期時,媽媽想帶寶寶去超市,但寶寶非要去公園,此時媽媽不妨說“我們先去公園吧”,孩子很可能就“上當”了,非要先去超市。
3~6歲的孩子,大腦發(fā)展上了新臺階,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家長說話更應該掌握一些技巧。
1.先共情,再引導。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訴時,你應該高興,因為他信任你。如果你對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許幾年后就輪到你抱怨了,“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說”。家長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跨過難關。
2.別把“為什么”、“怎么”掛嘴邊?!霸趺催@道題都會錯啊”“你干嘛要這樣做呢”……這樣的話大都是責備,對解決問題毫無益處。很多人從小就聽著這樣的話長大,他們又把父母的這些教育習慣施加給自己的孩子。建議家長多從正面說話,提有建設性的建議,多說說“怎么做”,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進。
3.偶爾跟孩子一起做白日夢。有時孩子會天真地說,“明天要是不用上學就好了”。有的家長會火冒三丈,批評孩子。其實孩子或許就是隨口一說,或許隱含著某些內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負。家長不妨順著說,“是啊,媽媽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的,還能接著問“寶貝為什么不愛上學呀?在學校里不開心嗎?”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4.探“情報”,從細節(jié)和別人的事談起。3歲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隱私意識,學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訴家長。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如果籠統(tǒng)地問“今天怎么樣”,孩子可能敷衍說“還行”,或為了隱瞞錯誤而閉口不提。家長一方面可以問細節(jié),比如“今天語文課學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問別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試得了多少分”,進而可以讓話題順利進行下去。
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印度諺語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庇纱丝梢?,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而人類命運的基石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想到習慣,人們要么把它與小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不加重視,要么就是害怕漫長的重復的付出,這些都是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將終身受益無窮。那么如何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又在何時呢?作為一位五歲孩子的母親,我就從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實踐中談一點切身體會吧。
一、從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如果父母自身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自然無法習得好行為、養(yǎng)成好習慣。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時守約,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守時守約的人,和孩子約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約定,如果有特殊情況無法兌現(xiàn),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取得孩子的諒解;如果你希望孩子愛看書、愛學習,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自己必須做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家中書香彌漫,孩子才會覺得看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懂得關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鄰居、朋友主動打招呼,接電話時用文明用語,在家尊敬關愛老人,幫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間還可以就習慣的養(yǎng)成達成契約,相互監(jiān)督,孩子做的不對,父母可以指出來糾正他,同樣,父母做錯時,孩子也可以做個小小監(jiān)督員,指出父母的錯誤,雙方共同遵守約定,共同進步。
二、精神鼓勵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為。
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的錯誤時時提出批評,美其名曰“嚴格要求”,殊不知這樣對待孩子反而讓他手足無措,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應該以鼓勵為主,多對孩子做出的良好行為表揚肯定,讓他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父母喜歡的、鼓勵的,關于這一點,我有一個小小的心得。我的包里有一個小本子,取名“記功簿”,專門紀錄孩子做得好的行為或是取得的進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我就逐一記下,比如“寶寶自己獨立開燈”、“寶寶會關心小朋友”、“寶寶敢于表達自己”等等,并給他打上一個紅紅的五角星,以示鼓勵。每次我這么做時,孩子總是很高興,常常自己數(shù)已經得到多少個星星了。但對于他做得不好的行為,我從來不做書面記錄,因為我覺得這樣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強化他的好行為。
三、持之以恒,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
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長期的努力,而且養(yǎng)成好習慣不是一件一帆風順的事情,難免會出現(xiàn)反復現(xiàn)象,對此父母要抱以寬容的心態(tài),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煩躁,不中斷不放棄,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持之以恒。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學習、生活以及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則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梢?,古今中外教育家、學者都非常重視養(yǎng)成教育對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一旦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后便可以“正性”、“養(yǎng)心”、“成德”。然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充滿信心、保持耐心、運用智慧、堅持到底。
此外,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有他擅長做的事情,當然也有相對弱勢的方面,不要苛求完美,強求他面面俱到,在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對于他的弱項給予寬容和幫助。并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給他留有一定的空間,給予他犯錯并自我改正的機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進是他的天性。
兒童教育無小事,對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母需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多留意多用心,讓生活中的小事成為構筑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大廈的一磚一瓦,因為建好這座大廈,就是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