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育兒知識: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發(fā)布時間:2020-08-17 教育基礎(chǔ)知識筆記 教育理論知識筆記 家園共育知識

很多年前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

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并告訴了其他的教師。

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jīng)冰涼。可是孩子們吃飯非常慢,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

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喂食。

我以為無微不至的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yīng)該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yǎng)。

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guān)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xiàn)催食、喂食等現(xiàn)象。有時,教師在反復(fù)催食,或著特殊強調(diào)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diào)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蛘咧苯哟鷦冢眠^碗勺喂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欲的調(diào)動,舒適進餐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于幼兒的進食??此茻o所為,其實功效卓著。(OK語錄網(wǎng) 968Ok.CoM)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知識:孩子生病了,送還是不送幼兒園


很多年輕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好不容易上幼兒園了,以為可以稍微輕松一下,可寶寶動不動就流鼻涕、咳嗽、感冒發(fā)燒……寶寶難受,家長也跟著著急。更讓人困擾的是,如果寶寶生了病,到底該不該送到幼兒園去呢?

一個班里有五六個小朋友在咳嗽,不少媽媽們開始擔心了,這樣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

寶寶生病了要不要去幼兒園,家長一定要清楚寶寶的病,有些病可以上幼兒園,有些則建議不要送。

這種情況可以送

如果寶寶就是一點小感冒,流點清鼻涕,沒有咳嗽,也沒有任何發(fā)燒的痕跡,精神狀態(tài)良好,食欲與平日無異,這樣是可以帶藥入園的。

非傳染性的慢性病是可以正常入園的。季節(jié)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氣管炎……其實一些慢性病、過敏性的體質(zhì)都是因為體質(zhì)下降、免疫力不足造成的。上幼兒園有助于轉(zhuǎn)移注意力,與小伙伴一起蹦蹦跳跳、忘情游戲,孩子不舒服的感覺也能減輕。

這種情況不建議送

1、腹瀉

家長要知道,造成腹瀉的細菌有傳染性,如果寶寶大便呈水狀或粘液狀,腹瀉很頻繁,偶爾還會出血,那就一定不能去幼兒園,以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如果寶寶上吐下瀉,也不宜去幼兒園,因為這個時候?qū)殞毢芴撊?,一旦嘔吐停止,大便不再呈噴射的水狀,寶寶感覺好很多時,就可以去幼兒園了。雖然還沒有好徹底,但是已經(jīng)不具傳染性了。

2、感冒和發(fā)燒

大部分感冒病菌不會像腹瀉意義引起幼兒園病菌大流行。如果寶寶流清鼻涕,人還是很自在,沒有特別不舒服,只發(fā)一點低燒,可以去上幼兒園。如果寶寶鼻涕黏稠,呈黃色或者綠色,還伴隨著發(fā)燒、耳朵疼、經(jīng)常夜醒,精神也懨懨的,說明寶寶應(yīng)該呆在家里,寶寶有可能耳部或者鼻竇感染。

3、喉嚨疼痛

寶寶喉嚨疼,如果還伴有發(fā)燒癥狀,那么最好不要去幼兒園,因為這種疼痛很可能是手足口病等傳染疾病造成的。至少要等到發(fā)燒和喉嚨疼痛癥狀消失后才能去幼兒園,一般要五天左右。

4、眼睛有分泌物

雖然感冒會造成寶寶眼睛有分泌物,但是這種情況不會傳染。會造成傳染的是結(jié)膜炎,也是俗稱的紅眼病,如果寶寶眼睛分泌物帶有血絲,就說明是有傳染性的結(jié)膜炎,需要呆在家里,用抗生素眼膏或者眼藥水治療,很快就可以治愈,不會再傳染,因此只要一開始治療,就可以去幼兒園。如果分泌物中沒有血絲,就說明是不會傳染的情況。

5、咳嗽

寶寶感冒通常會伴隨咳嗽、如果只是干咳或者只有晚上咳嗽的情況,就別必要呆在家里。如果寶寶咳嗽還伴隨著發(fā)燒、發(fā)冷、咳出黃色或者綠色粘液,就需要去看醫(yī)生,不能去幼兒園。

6、水痘

水痘是兒童最易傳染的病。長了水痘一定要去看醫(yī)生,然后呆在家里靜養(yǎng)。寶寶長水痘,剛開始的癥狀類似于流感,發(fā)低燒無精打采,然后寶寶的背上、胸前、肚子和臉上都被蚊子叮了一樣,在一天之內(nèi),這些斑點會變成水泡,流出膿液。等所有的斑點結(jié)疤之后,寶寶才能去幼兒園。

溫馨提示:

寶寶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堅持上幼兒園,因為適應(yīng)了幼兒園的生活又中斷,等下次再去的時候,又要經(jīng)過新一輪的適應(yīng)期。

若是身體條件限制不能去上學,父母也要把不能去幼兒園的原因告訴寶寶,讓他明白什么情況下可以不去幼兒園,同時,也要告訴寶寶,等他病好了,家長有家長的事情,寶寶也有寶寶的事情---上幼兒園!讓寶寶放棄依賴大人一直呆在家里的念頭。

2020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幼兒教育


孩子能否正確地認識自我、評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我認為,幫助幼兒認識自我還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游戲時逐漸讓幼兒來分配角色、讓幼兒指導(dǎo)成人怎么玩,讓幼兒認識到自己也可以是“領(lǐng)導(dǎo)者”。

二、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幼兒的想法多么怪異,成人都要先給予肯定,然后同幼兒一起分析、找出結(jié)果、判斷正誤。這樣就不會打消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并逐步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幼兒開朗的性格。幼兒有了開朗的性格,就會愛說愛笑、不拘束、有自信。

四、成人要盡可能做幼兒的朋友,培養(yǎng)幼兒敢說話、愛說話的性格。家庭大事,盡可能讓幼兒參與討論,尤其是涉及幼兒的問題,應(yīng)該從幼兒的正當權(quán)益和今后的發(fā)展考慮,多聽孩子意見,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小主人”。

孩子們樹立起了自我意識與自信心,就會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很能干”、“我有很多優(yōu)點”、“我有很多朋友”、“我很快樂”這樣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育兒知識: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越長大越不聽話


今天我們解答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并且探討一下家長為什么總想孩子聽話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1孩子長大了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其實是好事,很多時候不聽話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對,而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diào)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

2孩子通過經(jīng)歷體驗學習

父母認為對的道理,孩子無法感同身受,因為不曾經(jīng)歷,不成經(jīng)驗。父母經(jīng)歷過的事情可能孩子永遠都不會經(jīng)歷。孩子和父母之間,生活經(jīng)歷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如果孩子不懂為什么做,怎么會按著家長說的去做的意愿呢?

3嘮叨的爸爸媽媽

經(jīng)常進行一些無目的邏輯混亂嘮叨的對話,時間一長孩子會屏蔽你說的所有話。盡量用簡潔的語言和孩子交流,以一、兩個要點為主。如果一下子拋一堆事情讓孩子做,他會很容易忘記自己要做什么。

4負面語言

總是對孩子傳達負面評價,孩子自然就會對我們的話置若罔聞。用過于強勢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同樣會導(dǎo)致孩子不聽話。

溝通是建立在兩方情緒穩(wěn)定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是恐懼的不安的不耐煩的,那這樣的溝通一定是無效的。溝通方法建議使用我們分享過的三明治溝通法,先跟后帶的溝通技巧。

在回答孩子為什么不聽話這個問題之后想問問家長們

你真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已經(jīng)了解了孩子的困難?

你明白孩子當時所處的狀態(tài)?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基礎(chǔ),何談讓孩子理解我們,明白我們的意思,聽從我們的意見?

家長為什么總想孩子聽話

有一個有趣的案例調(diào)查,關(guān)于孩子是否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挨罵挨打

47%的孩子回答是:因為我不聽話。

32%的孩子覺得自己挨打是因為惹媽媽生氣了。

這現(xiàn)象很有趣,但是這也同時說明了一個問題,通過讓孩子聽話這樣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這理論是站不住腳的,或者說是性價比極低的一種手段,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情以及根本不知道以后應(yīng)該怎么做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從很多方面入手層層遞進去引導(dǎo)孩子的思維,開發(fā)他們的思考能力,聽話的孩子可能是讓父母最省時省力的,而不聽話的孩子確實需要父母大費周章,但是相信這些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許多父母都會提到說:“我們每天上下班那么辛苦,要賺錢給他上課,補習,興趣班一系列之類的話?!逼鋵嵞阕屑毞治鲞@句話體現(xiàn)的含義,就能得知當今很大一部分家長在對孩子教育上是不走心的。

他們考核自己對孩子的關(guān)心程度大多數(shù)是通過金錢和物質(zhì)的輸出來衡量,而教育最難的一點是,你要花很多心思去學習和陪伴,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dǎo),而很多父母所謂的用心良苦,充其量是自欺欺人罷了。

而另一方面,是父母自己的能力所限制。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如何去教育一個孩子,也就是當孩子向他們發(fā)出某些求助和學習的信號時,他們根本無法懂得這一現(xiàn)象。

這就造成了他們經(jīng)常抱怨說:“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會這樣,偏偏你老是折磨人?!北举|(zhì)上來說,這種憤怒和咆哮是源于自身對如何正確教育兒童的能力欠缺和無能為力。

換句話說:不是說你生了孩子當了父母你就會教育孩子了,任何知識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為人父母亦是如此。

何必要求他聽話?只愿他能獨立思考,以自己的姿態(tài)面對這個社會

怎樣跟孩子溝通才能有效

1轉(zhuǎn)換角色

在孩子面前不要再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適當?shù)匮b傻,不再講究權(quán)威(權(quán)威應(yīng)幼兒時期建立孩子青春期家長需要改變策略方法),在孩子叛逆的時期要學會讓步,把孩子放在他想要的位置,父母先學會示弱。孩子慢慢長大了一定會有些東西不會與你分享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了。

2投其所好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xiàn)出欣賞和感興趣,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喜惡來評判孩子的鑒賞力,就算孩子喜歡的東西你看不上眼,也不能流露出不屑,

要知道,孩子會對父母的價值判斷非常敏感,父母反對他喜歡的,他就會感到焦慮和沖突,容易和父母抬杠對抗,聰明的父母就不要和孩子對著干。

3迂回戰(zhàn)略

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者甚至是荒謬的,不要馬上反駁和打擊他,不要一口回絕,和他討論計劃和權(quán)衡利弊。只要你一蠻橫地拒絕孩子,孩子會不依不饒到底。

4交流情感優(yōu)先

說出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覺被理解了,也就更愿意傾聽家長的感受和需要。日常的溝通習慣去傾聽和表達對方的感受并不容易,對自身的情緒控制確實有很高要求。相對于開放性的提問,描述性的語言是有溫度的,隨著孩子的想法流動一步步展開,實現(xiàn)溝通的和諧共振。

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遠比他表現(xiàn)出來的要豐富多彩,也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意愿表達和溝通。很多孩子跟父母交流不多,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說的,他們不懂,交流的通道被堵上了。

沒有孩子不想要被聽見,被看見,用孩子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聊天,孩子能收獲的遠不止知識、語言、情感那么簡單。不要做一個走不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無趣的大人,那里的精彩常常超乎你的想象。

育兒知識:幫助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幾個辦法


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存在著比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媽媽因為別人家同齡的孩子能說好多單詞,自己的孩子單詞說得少,擔心是不是有問題。

“理解性語言”vs“表達性語言”

我們看孩子語言發(fā)展早和晚,不僅僅是以她/他說出來的清楚的單詞來衡量的。語言的發(fā)展,要綜合地看理解性語言(receptivelanguage)和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language)這兩個過程的發(fā)展。

常常聽有些家長說:我家寶寶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說話呀?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達性語言。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說單詞、學句子等等。學習語言分兩個過程。一個是理解性語言,另一個才是表達性語言。

比方說,我們?nèi)ベI冰激凌,對賣冰激淋的人說:我要一個草莓味的冰激凌。這里,我們使用的是表達性語言。賣冰激凌的人給了你一個草莓味的冰激凌,說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話,這里的過程是理解性語言??春⒆诱Z言的發(fā)展,理解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這兩個過程要一起看。我們甚至可以說,理解性語言的發(fā)展要先于表達性語言的發(fā)展,因為必須要理解,才會表達。

理解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理解的單詞的數(shù)量;孩子能否聽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過來,或者,走到門口來);孩子能否聽懂問題(比如,你想喝水嗎?)孩子能夠理解的介詞的數(shù)量(比如,把積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車掉到沙發(fā)下面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數(shù)字等等)。

表達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表達出來的詞匯量(比如:事物名稱等等);能否將單詞組合到一起,組成詞組或者句子;孩子能否提問;能否運用代名詞、介詞等等。

所以說,看孩子語言發(fā)展,要同時看這兩個過程。而通常父母的一個誤區(qū)是,忽視了理解性語言的發(fā)展。父母常常著急:我家寶寶怎么還不說話???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達性語言的發(fā)展。我們要仔細觀察孩子,如果他對語言的理解與同齡人相當或超前于同齡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時間,從理解到表達有一段積累的時間,有可能再積累一段時間寶寶就開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沒有問題,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擔心了。如果他真的不能理解語言,那為了小心起見,最好去約專業(yè)人員評估一下。

幫助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幾個辦法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呢?通常有兩種對孩子做出語言輸入的方法:

1、直接的方法。問一個問題;或者,給孩子提一個要求并期待孩子做出回應(yīng)。比如,媽媽拿著一個蘋果,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想吃蘋果啊?跟媽媽說你想吃蘋果;說蘋果;你喜不喜歡蘋果啊?

2、間接的方法。給事物/物品貼標簽,而且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說話。比如,媽媽拿著一個香蕉,說:香蕉;這是一個香蕉;媽媽剝香蕉皮。

顯而易見,第二種情形下,孩子的壓力會小一點,相對來說,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語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個國家,不會說那種語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說話呢?是不停地問你問題,要求你做出反應(yīng)?還是用貼標簽的方式介紹你看到的東西?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看看這個媽媽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說話的。

孩子(2歲多)在推一個小車。

媽媽說:“這是什么?這是車。叭叭!對了,你可以推這個車子。寶寶,你再拿一個別的車子,看看還有別的車子嗎?”

孩子還是拿著第一輛車,沒看其他車。

媽媽就說:“看,這是什么?積木。我們來堆積木吧?!?/p>

孩子看著積木,媽媽在堆,不過孩子并沒有一起堆。

媽媽說:“這些積木都是什么顏色啊?”媽媽說了一些顏色。孩子的興趣顯然沒在這里。

他拿起另一輛車,媽媽說:“啊,一個賽車。還有別的什么車???”孩子在玩這個賽車。

媽媽拿過來一個飛機:“看,一個飛機;這兒還有一個,這兩個飛機一樣嗎?”

這個媽媽想引導(dǎo)孩子開口說話,在孩子游戲過程中,提了很多的問題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應(yīng)。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變孩子的活動或注意力的方向。

這樣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會感覺無所適從;另外,媽媽太想試圖改變孩子活動和興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沒在那里,說了也白說。

這就是我們上面講的,不斷跟孩子提要求,而且期待孩子來模仿這些單詞,很多時候,不合適開始學說話的小寶寶。這個媽媽其實可以再淡定一些,少說,并且注意孩子關(guān)注的東西是什么,根據(jù)孩子所關(guān)注的事物來說,會更好,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那么,間接的方法應(yīng)該怎么做呢?我們具體來介紹一下。

第一個是,平行講話。就是在孩子玩的時候,家長在一邊說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簡潔的句子。

比如,孩子推一個車,你可以說:寶寶(當然可以用他的名字),你在推車子。哦,你拿起一個蘋果。你按住這個蓋子。

注意事項:

1.如果你覺得句子太長,可以省略一部分單詞。像上面的例子里,你可以省略“一個”,“這個”。對年紀越小的孩子,句子越簡潔為好,主要強調(diào)名詞還有動詞。

2.在孩子玩的30分鐘時間內(nèi),不必對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進行描述,這樣的話,單詞句子太多??梢愿粢患虑橹v一次;或者隔一段時間描述一次。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旁邊很煩。

3.可以重復(fù)一些單詞。比如:你拿住蘋果,拿蘋果。孩子需要通過不停的重復(fù)來學習。

在整個過程中,不要給孩子壓力,你就是一個旁觀者,講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覺得這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你說的話孩子都聽進去了,他把你講的話和他做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在學習。

第二個,就是描述,介紹一樣?xùn)|西,一種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聽到的東西。

比如,你和孩子在散步,你們看到一顆樹,你可以說:一棵樹;這是一棵樹;綠色的樹;或者小樹,等等。這個情景,如果你使用平行講話,你會說:你看到一棵樹。這是這兩者的區(qū)別。

使用這種方法,你要仔細觀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比如,他拿起一個飛機,你說:這是飛機。但事實上孩子看著飛機的一個翅膀,并看了你一眼。你說:哦,飛機的翅膀壞了。所以你要密切關(guān)注他的注意力,讓他來引導(dǎo)整個過程。這種方法,也是讓孩子把語言和他所看到的東西在大腦里有個連接。

最后一個,就是自言自語,這個方法就是爸爸媽媽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而孩子正在看著你做,那么你就來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下班回家后我不得不做飯或洗碗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然后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媽媽在洗碗;媽媽在切菜,等等。讓孩子看清楚,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方法也是讓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說,父母不要求孩子馬上“輸出”,這個時候就是讓他積累“輸入”。

很多父母認識上的誤區(qū),就是非要求孩子說完整的單詞,才算是學說話。這就是為什么我前面一直強調(diào)學習語言有兩個方面,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要先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媽媽們不要著急,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么陪玩兒的。大家可以試一試平行講話和描述,和寶寶玩的時候,盡量把自己的語言放簡潔一點,不要一下子說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積木,可以說:放上去,放上去;就這樣,可以重復(fù)上一兩個星期。不要試圖在一項游戲中完成很多任務(wù),比如,在玩積木的時候又介紹形狀,又介紹顏色,等等。這樣讓孩子覺得信息太多,不知道該注意哪個好了。

總之,父母經(jīng)常和他們游戲,經(jīng)常跟他們講話,讀故事給他們聽,當他們有語言模仿的時候要積極地鼓勵,并用更好的方法與他們對話。不能只關(guān)注表達性語言而忽視了理解性語言,一個勁兒要求孩子講出來,讓他感到學習語言有很大的壓力。要牢記語言發(fā)展,是由理解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兩部分組成,缺一不可。

你不知道的育兒冷知識


1、讀懂胎兒的語言

1.胎動像波浪一樣蠕動:我吃飽了,睡夠了,感覺非常舒適。

2.胎動同時好幾個方向鼓起來:媽媽,我在伸懶腰。

3.胎動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媽媽,我被嚇到了,很不高興

4.胎動很有節(jié)律地持續(xù)不斷:我在打嗝。

5.胎動一下這邊鼓起來,一下那邊鼓起來:我在翻身~

2.每天多睡半小時更美好

多睡27分鐘兒童在機敏程度、情緒控制和總體行為將得到明顯改善。各年齡段所需睡眠時間:新生兒20-22小時;2月嬰兒18-20小時;1歲15小時;2歲14小時;3-4歲13小時;5-7歲12小時;8-12歲10小時;13-18歲9小時。你家寶寶睡眠時間達標嗎?能多睡27分鐘?

3.塑料奶瓶使用勿超過3個月

寶寶一出生,奶瓶就成了和寶寶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東西。奶瓶要避免污染,消毒是最佳途徑。在給奶瓶消毒之前,一定要用奶瓶刷把奶瓶中殘留污垢洗干凈。提醒一下哈,各位爹地媽咪,塑料奶瓶如經(jīng)常消毒,易釋放有毒的化學物質(zhì)哦,最好3個月?lián)Q一個哈。

4.發(fā)燒不能捂汗

這樣容易發(fā)生高熱驚厥。家長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發(fā)燒了先別喂退燒藥,免得到了醫(yī)院因為你吃了藥,大夫沒法給你打針了。另外,抱孩子出來在路上,外面比較冷,就捂的里三層、外三層,這樣阻斷了皮膚散熱的途徑。結(jié)果,孩子還沒有抱到醫(yī)院或者剛進醫(yī)院的時候就發(fā)生高熱驚厥了。

5.寶寶需要笨媽媽

當孩子來問媽媽問題時,媽媽絕不能表現(xiàn)得永遠聰明能干。偶爾裝裝“無知”,鼓勵孩子動腦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這個問題,或者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借助于網(wǎng)絡(luò)。媽媽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答案都說出來,邊說還邊自得,幾次之后,孩子就會回避問媽媽問題變得很自卑。

6.什么樣的寶寶愛生病

1.不愛喝水的寶寶。2.不愛吃菜的寶寶。3.被加餐的寶寶。4.睡前抱奶瓶的寶寶。5.有過敏體質(zhì)的寶寶。6.睡眠太少的寶寶。7.膽小的寶寶。8.生病后不及時治療的寶寶。9.喜歡輸液的寶寶。

7.學步寶寶怎樣洗小腳丫

1.用溫水清洗小腳丫.2.不能常用香皂清潔,香皂會使皮膚丟失水分,對寶寶嬌嫩的皮膚不利.3.用純棉的毛巾或棉棒蘸溫水清潔寶寶的腳趾縫.4.用干毛巾將小腳丫擦干.5.檢查腳趾甲,每隔4—5天用寶寶專用的指甲鉗修剪一次,剪完后磨圓,以免小棱角對寶寶造成傷害.

8.正確的沖奶方法

給寶寶沖奶粉時,媽媽們會不會拿著奶瓶上下晃一晃,讓奶粉充分溶解呢?這是不對的!配方奶在上下劇烈搖動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氣泡,寶寶喝了后就容易打嗝,嚴重的甚至會吐奶。正確的方法是:用雙手滾搓奶瓶瓶身,這樣奶粉充分溶解之余,又不會起泡哦。

9.清洗寶寶的頭垢

1用干凈的棉球?qū)櫮w油均勻涂抹于寶寶頭垢,幾個小時甚至一天的時間頭垢會軟化

2頭垢松脫時,使用嬰兒專用小梳子梳一梳,頭垢會順勢脫落下來

3頭垢脫落后,再用洗發(fā)露為寶寶清洗頭部

4清洗過后,用毛巾包住寶寶的頭部,輕柔地吸干頭發(fā)的水分,千萬不要用吹風機吹干頭發(fā)。

10.寶寶舌頭的秘密

寶寶舌頭就像報警器,一旦出現(xiàn)異常,可能預(yù)示身體出現(xiàn)疾?。喊Y狀1:舌頭發(fā)紅,舌苔較少或舌苔發(fā)干,注意是發(fā)燒了;癥狀2:舌上有一層厚厚的黃白色垢物,注意乳食積滯;癥狀3:舌頭斑駁不平如地圖,注意消化功能紊亂,或患病較久。

相關(guān)推薦

  • 育兒知識:孩子生病了,送還是不送幼兒園 很多年輕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好不容易上幼兒園了,以為可以稍微輕松一下,可寶寶動不動就流鼻涕、咳嗽、感冒發(fā)燒……寶寶難受,家長也跟著著急。更讓人困擾的是,如果寶寶生了病,到底該不該送到幼兒園去呢? 一...
    2020-07-25 閱讀全文
  • 2020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幼兒教育 孩子能否正確地認識自我、評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我認為,幫助幼兒認識自我還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游戲時逐漸讓幼兒來分配角色、讓幼兒指導(dǎo)成人怎么玩,讓幼兒認識到自己也可以是“領(lǐng)導(dǎo)者”。...
    2020-05-29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越長大越不聽話 今天我們解答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并且探討一下家長為什么總想孩子聽話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1孩子長大了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其實是好事,很多時候不聽話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對,而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和...
    2020-05-22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幫助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幾個辦法 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存在著比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媽媽因為別人家同齡的孩子能說好多單詞,自己的孩子單詞說得少,擔心是不是有問題。 “理解性語言”vs“表達性語言” 我們看孩子語言發(fā)展早和晚,...
    2020-08-19 閱讀全文
  • 你不知道的育兒冷知識 1、讀懂胎兒的語言 1.胎動像波浪一樣蠕動:我吃飽了,睡夠了,感覺非常舒適。 2.胎動同時好幾個方向鼓起來:媽媽,我在伸懶腰。 3.胎動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媽媽,我被嚇到了,很不高興 4.胎動很...
    2021-02-15 閱讀全文

很多年輕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好不容易上幼兒園了,以為可以稍微輕松一下,可寶寶動不動就流鼻涕、咳嗽、感冒發(fā)燒……寶寶難受,家長也跟著著急。更讓人困擾的是,如果寶寶生了病,到底該不該送到幼兒園去呢? 一...

2020-07-25 閱讀全文

孩子能否正確地認識自我、評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我認為,幫助幼兒認識自我還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游戲時逐漸讓幼兒來分配角色、讓幼兒指導(dǎo)成人怎么玩,讓幼兒認識到自己也可以是“領(lǐng)導(dǎo)者”。...

2020-05-29 閱讀全文

今天我們解答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并且探討一下家長為什么總想孩子聽話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1孩子長大了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其實是好事,很多時候不聽話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對,而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和...

2020-05-22 閱讀全文

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存在著比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媽媽因為別人家同齡的孩子能說好多單詞,自己的孩子單詞說得少,擔心是不是有問題。 “理解性語言”vs“表達性語言” 我們看孩子語言發(fā)展早和晚,...

2020-08-19 閱讀全文

1、讀懂胎兒的語言 1.胎動像波浪一樣蠕動:我吃飽了,睡夠了,感覺非常舒適。 2.胎動同時好幾個方向鼓起來:媽媽,我在伸懶腰。 3.胎動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媽媽,我被嚇到了,很不高興 4.胎動很...

2021-02-1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