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教導孩子學會善良,錯了嗎?
發(fā)布時間:2020-07-24 教育孩子筆記 教育基礎知識筆記 教育理論知識筆記故事一
有一部韓國電影,叫《素媛》,是講述小女孩素媛遭遇性侵后如何走出心靈的陰影和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
里面有一個這樣的片段:素媛的爸爸問起她,為什么當時愿意跟那個陌生的叔叔走。她說:那個叔叔想讓我給他撐傘,我本來想走的,可是我還是想幫他,我覺得應該給淋雨的叔叔撐傘,所以我就給他撐了。但人們都說是我的錯,誰都不夸我。
教導孩子學會善良,真的錯了嗎?
故事二
莫言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幼年時期的一件事:有一天,莫言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莫言嚇得要命,便一頭鉆進草垛,一整天都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莫言聽到母親呼喚他的乳名,便忐忑不安地從草垛里鉆出來。莫言以為會遭到打罵,但母親連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說,只是摸著他的頭,口中發(fā)出長長的嘆息。
又有一次,莫言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其他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但莫言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了。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她一個耳光。母親無力反抗,跌倒在地上。當時,莫言看到母親嘴角流了血,沮喪無助的表情讓他刻骨銘心。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莫言相逢,莫言想沖上去找他報仇時,卻被母親一把拉住,母親平靜地對他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p>
教導孩子學會善良,沒錯。寬容是一個人對社會、對人生所抱有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小可安民,大則強邦。古今中外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者,無不有寬廣的胸懷,能容的度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長遠生活準備?,F(xiàn)在蹣跚學步的幼兒,終歸有一天要長大,要離開父母獨立面對生活。做一個善良的人一直是我們奉行的為人處世的最基本原則??墒?,孩子因為善良受傷了,怎么辦?不少父母面對這個問題,常常很矛盾。善良是一個很好的品質(zhì),可是,又會擔心孩子因為過于善良而吃虧受傷受欺負而心疼。那么父母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善良的同時,不要讓孩子失去機敏。教導孩子善良待人時讓他們記住這兩個判斷準則:
一、我這樣幫助別人,會不會給我自己帶來危險?這應該是孩子要幫助別人前首先思考的問題。要讓他們懂得分辨幫助別人時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如果確定不會才進一步選擇是否要幫助別人。這并不是自私的想法,而是展現(xiàn)善良時應有的思考前提。小孩或許還不懂得判斷什么是危險,這就需要父母們在日常中多注意引導:
可以用直覺來判斷是否安全
孩子面臨危險時,往往會有害怕的本能。而寶貝們年紀還少,多數(shù)時候并不知道那就是直覺。這時,父母們就可以告訴他們,當出現(xiàn)了你們覺得害怕的情況時,可以相信你們的直覺,不要答應別人的請求,立即離開。
允許孩子說“不”
中國的教育崇尚以孝為先,常教育孩子要聽話。許多時候,孩子會因此習慣了順從父母親的意愿,而很少說出自己的不愿意。
因此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習慣性的用強制性口吻和孩子對話,像你現(xiàn)在必須得睡覺了或你得乖乖把飯吃了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這樣的命令方式,當遇到陌生人同樣是強制命令時,他或許會因不懂拒絕或害怕而妥協(xié)。
父母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們覺得不對勁,比如有人要觸碰他們的私處或者有人強迫他們做某事時,讓他們感覺到不舒服或害怕時,都可以拒絕與離開。必要時,大聲呼救。
二、別人讓我?guī)兔?,我勉強嗎?我會不會不開心?
當孩子遇到別人的請求或求助時,他幫忙了之后,問一下他:你覺得開心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則代表孩子在那件事情上是打從心里愿意幫助他人的,這也是善良的一種正確體現(xiàn)。
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并不叫善良,可能是遷就、討好或忍受等。因為當孩子幫助別人后,心里是委屈的,則代表這件事情,他并不是真的愿意幫助的,而是出于其它因素才選擇去做的。如果幫助了別人之后,自身只會感到難受,這并不是善良的正確做法。因為真實的樂于助人,是會收獲快樂的。
所以,當孩子想要對別人表現(xiàn)善意的時候,可以讓他問問他自己內(nèi)心:快樂嗎?如果不,即使別人告訴他這件事情多么該做,多么值得做,都可以選擇拒絕幫助別人,因為那樣他并不快樂。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十二月育兒知識:善良會讓孩子跑的更遠
十二月育兒知識:善良會讓孩子跑的更遠
我們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攙扶老人反被誣陷、冒充流浪者乞討要錢、表達善意卻反被欺騙利用……似乎做一個善良的人,成本越來越高。面對紛雜的社會,四面八方充斥的信息,很多父母憂心忡忡:世界殘酷,善良很可能不能幫孩子跑得更快,有時甚至還會拖后腿,我們還應該堅持培養(yǎng)一個善良的孩子嗎?
不少父母面對這個問題,常常很矛盾。一方面,覺得善良是一種很好的品質(zhì);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會因為過于善良而吃虧、受傷、受欺負。那么,父母們到底應該如何教孩子學會把握善良的尺度呢?
有一句話說:善良像鴿子,靈巧像蛇,就是說,善良一定要配合上聰明智慧。我們的善良需要有彈性,也需要有底線,所以,在教會孩子保持善良的同時,也要保持一顆靈巧之心。否則,這樣的善良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而受到傷害。靈巧的意思是,彈性地處理問題,懂得分辨一件事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不是根據(jù)一個規(guī)矩、一條原則、一個道理,來做讓我們不高興、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事情。有了靈巧,我們就不會吃那么多虧,就懂得分辨,就能在收獲快樂的推動下,一直做善良的事。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有一個觀念:當我們做善良的事情時,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力聯(lián)結(jié)!那一刻,我應該是快樂的,否則的話,可能就不叫善良,它也許叫軟弱、叫遷就、叫忍受。
所以,不管是自己,還是教導孩子,在做出決定之前,請先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首先,會不會帶來危險?孩子或許還不懂得判斷什么是危險,這就需要父母們在日常中多注意引導:可以用直覺來判斷是否安全。孩子面臨危險時,往往會有害怕的本能。而孩子年紀還小,多數(shù)時候并不知道那就是直覺。這時,父母們就可以告訴他們,當出現(xiàn)了你們覺得害怕的情況時,可以相信你們的直覺,不要答應別人的請求,立即離開。
其次,當別人讓我?guī)兔r,我勉強嗎?我會不會不開心?當孩子遇到別人的請求或求助時,他幫忙了之后,問一下他:你覺得開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則代表孩子在那件事情上是打從心里愿意幫助他人,這也是善良的一種正確體現(xiàn)。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并不叫善良,可能是遷就、討好或忍受。因為當孩子幫助別人后,心里是委屈的,則代表這件事情,他并不是真的愿意提供幫助,而是出于其它因素才選擇去做。如果幫助了別人之后,自身只會感到難受,這并不是善良的正確做法。因為真實的樂于助人,是會收獲快樂的。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漠視冷暖的人,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始終保持一顆善良之心。
現(xiàn)在的孩子們大多都是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在家有爸媽愛著、爺爺奶奶寵著,在幼兒園或?qū)W校有老師時刻關心著,很少有經(jīng)歷過苦難,很多甚至都沒見過苦難的生活。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造成他們空有善良之心,可是卻沒有善良之行。善良,只有在真正懂得苦難之后才會閃耀出最耀眼的光輝。
為了讓孩子保有一顆善良的心,父母們可以多給孩子講愛心故事,看充滿愛心的動畫片,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幫助他理解善良的含義。
還可以鼓勵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去參加公益活動,多給孩子表達善良的途徑。像是義工類的活動、志愿者活動,或是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等等。當孩子在揮汗如雨的時候又或者讓敬老院的老人歡心的時候,你是否也會由衷地感到開心呢?參加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有得到鍛煉的機會,同時還會讓孩子充分展現(xiàn)善良的一面。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記?。荷屏伎赡懿粫尯⒆优艿酶?,但卻可以讓孩子跑得更遠。因為孩子的善良是珍貴的,善良的孩子是美麗的、是可愛的。
育兒知識:上小學,你和孩子準備好了嗎?
上小學,對孩子來說,是角色的轉(zhuǎn)換與挑戰(zhàn);對家長來說,是新的旅程與體驗。讓孩子走得更快,還是走得更遠?這個全新的開始,你和孩子準備好了嗎?
孩子是否為上小學做好準備?先來做個小調(diào)查吧!
小調(diào)查
1. 是否能照顧好自己,如根據(jù)冷熱穿脫衣服?
2. 是否能按要求準備好物品,如按要求準備文具?
3. 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東西、收拾玩具?
4. 是否敢在老師和同伴面前發(fā)表意見?
5. 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否能承認并主動請求幫助?
6. 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后是否能適應?
7. 是否能與同伴愉快相處,主動結(jié)交新朋友?
8. 做事情時,是否能集中注意力?
9. 是否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做完事情,不拖拉?
10. 交代的任務是否能聽懂并準確執(zhí)行?
如果答案中有5個以上的“否”,那說明孩子還沒完全準備好。不過家長也不用過于緊張。從幼兒園到小學,因為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等不同,孩子剛?cè)胄W時出現(xiàn)不適應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這些不適應的問題多數(shù)集中在學習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如孩子規(guī)則差、自理能力弱、主動性差、習慣差,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也許家長得先問問自己:你是不是一個大包干家長——過度包辦,孩子較少有機會嘗試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是不是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甚至直接預習小學教材,提前學習小學內(nèi)容?還是你完全放任自流,聽之任之,當一個什么都不管的“甩手掌柜”?
不少家長覺得讓孩子提前學些拼音、算術、英語等學科知識,能讓孩子進入小學后學得輕松些。這混淆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關鍵點。其實,小學更看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能否耐心傾聽他人說話、能否注意力集中地持續(xù)做一件事、是否能合理安排時間、是否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見到師長是否有禮貌……這些品質(zhì)和素質(zhì),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學習的質(zhì)量,也是孩子今后長足發(fā)展的基礎。
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成長是連續(xù)的歷程,同樣,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積月累。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能百分之百達到所有要求。作為家長,要承認并允許自己是不完美的家長,當孩子達不到要求時請不要急躁,有時候等待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生活習慣
★生活有條理。如作息有規(guī)律,按時起床、睡覺。
★生活能自理,自己的事自己做。如能夠自己洗臉刷牙,起床后自己穿好事先準備好的衣物,按要求準備好每天應帶的物品,鞋、書包等能放在固定的地方。
關鍵詞:文明習慣
★行為舉止文明。能主動與人打招呼,懂得運用禮貌用語,如“謝謝”“對不起”等。理解學校集體生活的常規(guī)并能遵守,愛護公物。
★遇事大膽主動。會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能合群,有事愿意向老師尋求幫助;敢在老師、同伴、客人面前發(fā)表意見或提出問題。
關鍵詞:學習習慣
★對學習有興趣。對新事物有興趣,喜歡探究,好奇好問。認真觀察和傾聽,喜歡嘗試。做事專注、堅持,對學習成果有滿足感。
★有任務意識。能認真完成布置的任務,如取報紙、分筷子。
★有規(guī)則意識。做事認真,注意力集中,每天能堅持20分鐘專心做一件事情。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生活規(guī)則、學習規(guī)則,如乘手扶電梯靠右站,看電影不喧嘩,下棋、打牌守規(guī)則,過馬路走人行橫道。
培養(yǎng)學習適應能力
關鍵詞:空間方位知覺
訓練小游戲:辨認以自己身體為中心的方位。
例:桌子在你的哪一邊?辨認以某個物體為中心的方位。
例:你在桌子的哪一邊?
關鍵詞:觀察分析能力
訓練小游戲
例:將月歷上的幾個日期遮住,說說少了哪些數(shù)字。
例:雞和鴨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關鍵詞:語言理解能力
訓練小游戲
例:“這里有十塊小石頭”“小尹在樹蔭下乘涼”,讓孩子做語音聽辨游戲,找出語音相同的詞。
例:早晨、中午、下午、下雪,哪個與其他三個不同,為什么?
例:給出打亂順序的幾張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為圖片排序,并編一個故事
五月育兒知識:你了解孩子的磨蹭嗎?
五月育兒知識:你了解孩子的磨蹭嗎?
無論你是老師或者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許就是“快點!快點!”可是往往你會發(fā)現(xiàn),大人越催,孩子的動作越慢,而導致自己的情緒也變得焦慮,那怎么才能讓孩子做到自覺不磨蹭呢?
慢與磨蹭的區(qū)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究竟是慢還是磨蹭以及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
慢: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動作比較慢,有的性格使然,也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動作慢等等。
拖拉:會做的但是拖著不肯去做,或者故意阻礙和有意拖拉。
造成磨蹭的原因
作為幼兒園老師,大家肯定深有體會,在每個班級里會有那么幾個“小尾巴”,做任何事情都是磨磨蹭蹭,需要老師不斷地去提醒及督促,那你們知道是什么導致孩子的磨蹭嗎?
1、時間概念模糊
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比較模糊,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時間的概念越模糊。
2、天生動作較慢
一個班級里孩子的性格各異,有一些孩子做事速度很快,也有一些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慢,這其實是與孩子的性格有關。
3、注意力易分散
孩子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旁邊有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正在做的事。
4、動作發(fā)展較慢
孩子年齡越小,神經(jīng)肌肉活動越不協(xié)調(diào),動作的不熟練導致了做事緩慢。
特別是在運動活動中,孩子的動作與他們運動的時間有著直接明顯的聯(lián)系,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吧!
5、大人不斷催促
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時就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孩子的注意力會被分散,甚至因緊張而不知道做什么,把在進行中的事情都無法做好。
6、內(nèi)心缺乏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心,他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錯,所以做起事情來也是瞻前顧后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擔心、越害怕,孩子的動作也就越慢。
7、幼兒不感興趣
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對大人要求的事沒興趣,由于無法直接抗拒,所以故意磨磨蹭蹭表達不滿。
育兒知識:孩子做錯了事后要怎么辦?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誤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家長對他的錯誤將如何處置。如果這種心理狀態(tài)得到強化,就會妨礙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因此,家長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懼感,應該像對待生病的孩子那樣熱情關心、鼓勵孩子有信心和勇氣改正錯誤,并嚴肅認真地指出其錯誤的性質(zhì)、危害,使孩子從父母的盲行中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對錯誤的重視。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錯誤的認識,產(chǎn)生痛恨自己錯誤行為的感情,使糾正錯誤有了內(nèi)動力。
孩子做錯了事后要怎么辦?
其次,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找危害,幫助孩子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決心,改有信心。家長的這種說教,要力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滲透在有趣的故事里。否則,簡單從事,圖一時痛快,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間題,而且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那樣做對小一點孩子,對初犯錯誤的,可能有暫時的效果,但對大一點的孩子,對多次重犯錯誤的,就無濟于事了。有的會使孩子與家庭的關系疏遠,甚至導致情緒對立,矛盾激化,釀成意想不到的家庭不幸。
再次,要鼓勵孩子說實話,自己提出補救的辦法。當孩子做了錯事后,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實話,如實匯報事情的經(jīng)過。孩子講了實話后,家長應及時予以肯定,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諷刺與挖苦。如果這樣做就是變相鼓勵孩子說假話,搞欺騙。只有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才會愿意聽取你的意見。在采取補救的辦法時,最好讓孩子自己提出。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恰當,家長可引導孩子補充修訂。
最后,孩子做錯了事,家長還要誠摯地分析和承認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應當承擔的貴任。如果家長閉口不談自己的過失,年齡稍大已初步具有評判標準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chǎn)生一種不信任和厭惡的情緒,那樣,就會削弱家庭的教育作用。
育兒知識:孩子喜歡罵人、說臟話,是學壞了嗎?
罵人就是用歧視、侮辱、詛咒等語言傷害別人,類型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對抗性罵人——作為攻擊手段,傷害別人。有的是主動攻擊,如見到不順心的張口就罵;有的是回擊手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罵我,我就罵你。
二是發(fā)泄性罵人——通過罵人發(fā)泄心中對某種現(xiàn)象的不滿,或者表達不良情緒,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有的人整天罵罵咧咧就是如此。
三是模仿性罵人——罵著玩的,模仿別人,覺得罵人能夠引起別人的關注,很酷,罵人不帶臟字,很藝術,很有個性,很好玩。四是不良的語言習慣,如有的人喜歡帶口頭語,不是為了罵人,而是幫助表達語氣。
針對您孩子的情況,您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事情:
第一,看孩子是否有直接的對抗源,比如是否被欺負。七歲的孩子,社會化程度不高,一般來說不會有過多的社會性仇恨,這種類型不多。
第二,看看孩子內(nèi)心里是否有某種不滿情緒,比如他的合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孩子的課業(yè)負擔是否太重,孩子的自由是否受到過多的限制,等等。這類情況也不太多,如果存在,請及時解決。
第三,看看孩子是否在模仿別人,尤其是家人、同伴、親戚、鄰居。罵人行為一般是觀察學習的結(jié)果,比如電視上看到了罵人行為,同伴中有罵人行為。
如果是這樣,需要遠離不健康的人或環(huán)境,逐漸培養(yǎng)孩子朝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