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家園共育:保姆式媽媽剝奪寶寶獨立性塑造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教育筆記 幼兒園家園活動方案

1、代替孩子的一切事

經常聽到幼兒園老師抱怨到,很多孩子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了,還不會自己綁鞋帶、不會自己穿衣服。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因為有太多的保姆式媽媽存在了。孩子已到了可以掌握基本技能的年紀,媽媽還從心里認為“他做不到”,不是擔心孩子會出意外,就是怕孩子受苦受累。小到洗臉刷牙穿衣服,大到上學寫作業(yè)做家務,家長都為孩子全權代勞。長此以往,孩子失去了親身體驗的機會,也喪失了動手的基本能力。

有專家提出:家長每為孩子代勞一件事,就等于減少了一點孩子將來在這個社會中的競爭力。父母要清楚,自己只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他提供幫助。而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就立刻接手代勞。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性與動手能力。

拒絕代勞,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寶寶又在哭鬧著“媽媽穿衣服媽媽穿衣服”的時候,媽媽不要急著放下手中的事情,匆匆忙忙幫孩子代勞,而是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教會他如何穿衣服,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打開與系上紐扣開始,然后再引導孩子學會穿衣服。

在孩子學習動手做事情的初期,由于沒有頭緒,往往費時長,效果也不好。很多心急的父母寧愿自己動手快速搞定。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慢慢做好,而不是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

2、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要求

經常會聽到小朋友這樣的要求,“媽媽,我想要個新玩具”、“媽媽,美美今天背了個新書包。我也想要個新的書包”。而我們大多數時候聽到的答案則是,“好,只要寶寶喜歡,媽媽就給你買”。的確,現在的家庭,絕對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滿足。倘若沒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還會覺得愧疚。

而孩子也看準了父母的這種心理,隨著年齡增加,他們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小書包,到高科技電子產品與名牌服飾,孩子的物質需求越來越高。而父母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就會哭鬧不已,甚至死纏爛打,很多家長只要一看到孩子哭,就會乖乖投降。

殊不知,無條件滿足孩子,只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膨脹,凡事都只會考慮自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一旦孩子離開父母,把這種和人打交道的模式帶到了新環(huán)境中,就會難以適應容易與人發(fā)生沖突,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僅只是物質,還要有愛的灌溉。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工作的艱辛和金錢的來之不易。當孩子下次再提出物質需求時,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媽媽要學會堅決的拒絕他,即便看到孩子哭鬧不停,也不要讓步妥協。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不要立即去輕易滿足他,而應該換種方式,比如讓孩子去洗洗碗,掃掃地,做做家務活,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換來獎勵。這樣可以讓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一味哭鬧、發(fā)脾氣或者蠻不講理是達不了目的的。

3、對孩子過度保護

每天,都有大量兒童意外受傷的案例不斷發(fā)生,每每看到此,家長們的神經就會繃得格外緊,對自家孩子“嚴加看管”,都會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但卻不知,自己的過度小心,反而對孩子保護過度了

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對話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部分家長并沒有做到良好的解析,哪些交往方式是值得鼓勵的,哪些人是要拒絕對話的。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跟老師溝通相處,也不利于他跟其他同齡人的交往。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當孩子與孩子鬧了矛盾之后,部分家長就會告誡自家的孩子“以后不要跟某某玩”,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孩子們會因為這樣的摩擦,更懂得如何與人溝通。成長太過一帆風順的孩子,遇到了苦難反而會不知所措。現在有一種新說法,叫“30歲兒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這也是屬于家長過度保護造成的惡果。

那媽媽又應該如何防止自己對寶寶過度保護呢?

給予孩子鼓勵和放手讓其發(fā)揮是關鍵。告訴孩子他很勇敢,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不妨鼓勵孩子到樓下的便利店買東西,讓他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等,當然,處于安全的考慮,媽媽可以在孩子身邊悄悄跟著觀察。

其次,不忘放手讓孩子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安全的條件下可以任由孩子去觸碰他覺得好奇的東西。讓孩子盡情的去摸索,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

4、打擾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并且集中不了精神。很大可能源于背后有個愛不分時段打擾的媽媽。

孩子容易被身邊的新鮮事物吸引,愛對其研究摸索。當孩子很認真地擺弄某個玩具、或認真地在看故事書時,孩子處于全神貫注、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這時候,他們特別靈敏,理解和記憶能力也非常強。

如果媽媽突然出現,貿然問道“寶寶在干嘛啊?給媽媽看看”“哪里不會了?讓媽媽教一下你”,不但會打斷孩子的思路,還會導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長期下來,孩子在做事方面就養(yǎng)成很難集中精神、三分鐘熱度的習慣。

相信孩子能力,給予肯定與支持

當孩子告訴大人“讓我自己試試”的時候。表明孩子想自己獨立完成。這時候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學會安靜觀察孩子。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才伸出援助的雙手,指導他如何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跟你分享成功的喜悅時,家長可以嘗試告訴孩子“你這樣做很棒,下次繼續(xù)加油”之類的話來鼓勵他。家長的肯定才能讓孩子更有信心保持研究熱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園共育:寶寶8大“不愿意” 媽媽有妙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野蠻,耍小脾氣,這個不愿意做,那個不肯聽。此時,爸爸媽媽不要一味的責罵,而是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學會改正。

1、寶寶不愿洗澡

讓寶寶養(yǎng)成勤洗澡的好習慣,把洗澡當作每天必做的事情。

控制好房間和洗澡水的溫度很重要,寶寶要是覺得太冷或太熱,當然就會鬧別扭了。

讓寶寶養(yǎng)成勤洗澡的好習慣

在澡盆里放一兩個小玩具,也很管用。對大一點的孩子,鼓勵他自己洗就能調動他洗澡的積極性。

對于不喜歡用澡盆的寶寶,可以讓他和你一起淋浴,記得腳下要放上防滑墊哦。

2、寶寶不愿剪指甲

乘寶寶睡著偷偷剪。

告訴寶寶指甲長了后,里面就會爬滿“小蟲子”,吃到肚子里要拉肚子的。

跟寶寶說大拇指是老大,食指是老二……左手從小剪到大,右手從大剪到小。

3、寶寶不愿理發(fā)

選一個寶寶喜歡的理發(fā)師比選一個技術出色的理發(fā)師更重要。選好后最好能長期固定下來,當陌生的理發(fā)師變成了自己的朋友后,寶寶就更不會排斥他來動自己的頭發(fā)了。

先告訴寶寶電推子會發(fā)出“嗡嗡”聲,讓他有個心理準備,避免被嚇哭。

讓他知道頭發(fā)理好后會更漂亮,小朋友和叔叔阿姨們會更喜歡他。

如果寶寶實在不愿意讓別人來理發(fā),那爸爸媽媽就買個理發(fā)器,自己動手給寶寶理一個帥氣的發(fā)型吧。

4、寶寶不愿睡覺

有些寶寶會依戀于某些安慰物,如毯子、喜愛的玩具、媽媽的衣服等,你可以將這些東西放在他的身邊,但一定要記得經常清洗哦。

寶寶常會以哭鬧、離開小床等方法“要挾”父母,達到不睡覺、不離開父母的目的??蓮膶殞?個月開始,用漸進式方法進行訓練他乖乖睡覺:

1、如已習慣抱著或搖動著入睡,先停止搖動,僅抱著睡。時間為4—5天:

2、放入小床并繼續(xù)摟抱和撫摩;

3、不再摟抱,代之以拍背;

4、不再拍背,代之以坐在床邊;

5、不坐床邊,代之以站在附近,知道寶寶入睡后離開;

6、在寶寶入睡前離開。

有些寶寶半夜醒來后就不肯再睡了,這時候你一定要堅決地將他放回小床,別與他閑談,或提供水或食物,要讓他明白,晚上是用來睡覺的,不能干任何其它事情。

對于年齡稍大的兒童,可配以某種形式的獎勵,例如墻上掛一張圖,每獨立睡好一晚在上面粘貼一顆星星等等。

5、寶寶不愿吃蔬菜

把寶寶不愛吃的蔬菜集中起來,做得色彩鮮艷一點,用他的好奇心挑起他的食欲。

蔬菜太生硬的話寶寶一定不愛吃,可以在做菜的過程中加一點山慈菇粉和奶油,把菜燉得爛一點。

爸爸媽媽要做好榜樣工作,帶頭多吃蔬菜,并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千萬別在寶寶面前說哪個菜不好吃什么的,以免誤導寶寶。

把一些蔬菜剁碎了包在餃子或者餡餅里,寶寶既可以換換口味,又攝取了多種營養(yǎng)。

6、寶寶不愿刷牙

好話鼓勵。寶寶刷過牙后,一定要多夸他小嘴巴真香啊,牙齒好白啊。不刷牙的小孩子媽媽不喜歡……

讓寶寶自己挑選可愛的牙刷、牙膏、水杯,在他刷牙的時候,播放《刷牙歌》,把刷牙當作游戲一樣。

7、寶寶不愿看醫(yī)生吃藥

去醫(yī)院之前,盡可能讓寶寶知道待會兒醫(yī)生檢查時會使用什么工具,比如聽診器、溫度計等,只要寶寶乖乖的,這些東西都不會引起痛楚的。

買個造型逼真的玩具醫(yī)療箱,和寶寶玩醫(yī)生看病的游戲,讓他了解這個過程。

告訴寶寶不吃藥的話就要打針了,讓他自己選,大多數的寶寶自然是寧愿吃藥也不要打針的。

要盡量想方設法減少藥的苦味,以便使孩子能夠接受。比如,用兩層果醬夾一層藥粉放在勺子里一下喂進。湯藥要煎得濃濃的,分幾次喂進。魚肝油類藥物可滴在餅干上給寶寶吃。

8、寶寶不愿叫人

在出門前預先告訴寶寶如果遇到熟人該怎樣對待,如果寶寶表現良好,回家大大表揚;如果表現不佳,要就明確指出“沒有禮貌的小孩大家都不會喜歡?!?/p>

當寶寶拒絕叫人時,不用硬逼他,你可以把話題轉移,等寶寶放松后反而有可能會想要表現一下,自動自覺地重新開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時在場,而這個孩子很樂意叫人。就適當地利用一下這個條件。表揚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寶寶好勝爭寵、愛模仿的心理打開金口。

帶寶寶外出時遇到熟人,你可以先跟別人打招呼,給寶寶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寶寶不肯叫人,那么告訴他,點頭微笑也是打招呼的一種方式,讓他學著試試看。

寶寶會患上"電視孤獨癥"媽媽造嗎?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心理出現問題的人們越來越多,而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當中,更多的關注與身體狀況,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說起兒童和心理疾病,仿佛二者是完全絕緣的,其實不然。據心理專家大量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病態(tài),都是源于兒童甚至嬰兒時期?,F在很多孩子會出現"電視孤獨癥",家長們很有必要掃一掃這方面的盲區(qū)。

"電視孤獨癥"的案例 童童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他時常會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半天,兩只小眼睛只盯著熒光屏,對其他什么都不感興趣。他不愿活動,不愿和別人說話,連對吃飯也沒有多大熱情。久而久之,童童變得孤獨、怕羞,見了外人也不敢抬頭,還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兒,就連搖馬都不會坐。當小童童的表現真正引起媽咪的注意時,這種行為已經非常頑固了,根本改不過來,媽咪只好帶他去醫(yī)院的兒科心理門診。經過檢查發(fā)現童童患有貧血,生長發(fā)育程度也較同齡孩子慢,只相當于2歲大,童童被醫(yī)生診斷為"兒童電視孤獨癥"。"電視孤獨癥"的臨床表現1.患兒表現為每天長時間地看電視,讓人覺得他們離不開電視,整天與電視為伴。而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對玩具不感興趣,也不喜歡接觸小朋友,不讓看電視就會焦慮不安。2.患兒在看電視時不讓別人干擾,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語言,仿佛自己就是電視劇的人物,并能將電視節(jié)目中的故事情節(jié)背得滾瓜爛熟,文不對題地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兒出現了自言自語等反常行為。3.患兒性格孤獨,缺乏生活經驗,缺乏學習能力,缺乏責任心,缺乏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不能適應社會,情緒經常波動、不穩(wěn)。 引發(fā)原因與危害由于兒童的思維能力較差,所以行為模仿性較強。當他們過多地看電視時,就會造成大量的電視信息深深地滲透到他們的性格和行為之中。往往是電視看得越多,對患兒的影響亦越大,常對身心健康造成如下危害:1.由于處在孤獨之中,常常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虛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變態(tài)嚴重。2.缺乏學習能力,積累不了多少生活經驗。只會在家中處理日常生活,不會與他人交往,不知應怎樣對待周圍的事物,也沒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長大后很容易成為"心理不健全"的人。"電視孤獨癥"的治療1.要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特別是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0.5-1小時,并且看電視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6點半至7點半。2.看電視時要選擇適合孩子看的電視節(jié)目,內容要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適合兒童看的節(jié)目有動畫片、木偶片、兒童文藝節(jié)目、知識小品、智力競賽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跡的節(jié)目。凡不適合兒童看的節(jié)目,家長應堅決不要讓孩子看。3.時間允許時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同時要給孩子解釋電視節(jié)目中的適合孩子的內容,幫助孩子理解。當孩子看過電視之后可讓孩子復述,這樣既可使孩子盡快從電視中擺脫出來,又可培養(yǎng)分析、表達、記憶和判斷是非的能力。4.父母要盡可能地少看電視,以免孩子跟著自己一起看。家長更不應該只顧自己看電視,而把孩子扔在一邊不管不顧,隨便他們怎么樣。5.有空隙時間時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給他們講講故事,和他們多做游戲,或帶到戶外進行活動。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孩子對生活產生多種興趣,并擴大活動范圍,轉移孩子對電視的注意和依戀。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xù)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guī)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在美國,即使是家里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愿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并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yǎng)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寶寶獨立睡覺的重要性


對于經常被孩子剝奪睡眠的父母來說,孩子夜里3點鐘醒來要求父母講故事,只不過是親子之間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科學家們開始敲響警鐘,這種習慣預示著孩子將來可能有睡眠問題。

發(fā)表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1月刊雜志上的一篇報告說,在1歲時不能安撫自己入睡的兒童到3歲時更有可能在夜里醒來并要求別人來幫助他重新入睡。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ErikaE.Gaylor及其同事認為,蹣跚學步的孩子的睡眠不好可以從他們1歲左右在夜里醒來的行為得到先兆。研究者們提到,那些需要父母安撫入睡然后放到兒童床上的孩子,不能學會在夜里醒來再自己重新入睡。而另一方面,那些通常在醒著時被放到兒童床上的孩子,能學會自己入睡,在以后夜里醒來時能夠輕松地重新入睡。

在這之前的研究已經發(fā)現,幼兒的睡眠問題將持續(xù)到童年早期,包括澳大利亞、以色列和美國在內的眾多工業(yè)化國家中,估計有28%到35%的兒童有這種問題。但是研究者們當時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能預示睡眠問題的產生和持續(xù)。

為進行調查,研究者們用錄象帶記錄了33個12個月大的孩子連續(xù)兩個晚上的睡眠情況,觀察他們在晚上開始是怎樣入睡的,在夜里醒來的時候能不能重新入睡。等孩子長到24個月以及57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們再向他們的父母調查這些孩子目前的睡眠習慣。最后,研究者們得出結論,那些需要搖動、喂食或其它安撫方式來幫助入睡的孩子,將來極有可能出現睡眠問題。

相關推薦

  • 孩子鬧獨立來源:媽媽寶寶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之旅。孩子出生十...
    2020-08-26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寶寶8大“不愿意” 媽媽有妙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野蠻,耍小脾氣,這個不愿意做,那個不肯聽。此時,爸爸媽媽不要一味的責罵,而是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學會改正。 1、寶寶不愿洗澡 讓寶寶養(yǎng)成勤洗澡的好...
    2020-06-13 閱讀全文
  • 寶寶會患上"電視孤獨癥"媽媽造嗎?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心理出現問題的人們越來越多,而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當中,更多的關注與身體狀況,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說起兒童和心理疾病,仿佛二者是完全絕緣的,其實不然。據心理專家大量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很多青...
    2021-08-23 閱讀全文
  •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
    2021-04-27 閱讀全文
  • 塑造好性格寶寶的九個方面 寶寶好性格不是天生的喔,掌握一些規(guī)律,正確運用一些方法,保證你能夠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好孩子。 1)活動水平 留意什么:你的嬰兒真的對從她的彈力椅上看世界感到滿意?又或者她從看換尿布轉為看摔跤比賽? 如...
    2021-08-24 閱讀全文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之旅。孩子出生十...

2020-08-26 閱讀全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野蠻,耍小脾氣,這個不愿意做,那個不肯聽。此時,爸爸媽媽不要一味的責罵,而是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學會改正。 1、寶寶不愿洗澡 讓寶寶養(yǎng)成勤洗澡的好...

2020-06-13 閱讀全文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心理出現問題的人們越來越多,而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當中,更多的關注與身體狀況,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說起兒童和心理疾病,仿佛二者是完全絕緣的,其實不然。據心理專家大量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很多青...

2021-08-23 閱讀全文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

2021-04-27 閱讀全文

寶寶好性格不是天生的喔,掌握一些規(guī)律,正確運用一些方法,保證你能夠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好孩子。 1)活動水平 留意什么:你的嬰兒真的對從她的彈力椅上看世界感到滿意?又或者她從看換尿布轉為看摔跤比賽? 如...

2021-08-24 閱讀全文